由于细化理论只强调对学科知识内容的组织及教学内容顺序的安排,而未提供对实际教学过程的具体指导,即未涉及教学组织的微策略。因此光有细化理论还是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应把它和“成分显示理论”(Component Display Theory,简称CDT)结合在一起运用,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
成分显示理论(CDT)是梅瑞尔专门为解决教学组织的微策略而提出的。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可通过一个“目标-内容”二维模型(见图3.4)来说明:
图3.4、梅瑞尔的“目标-内容”二维模型
该模型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希望学习者应达到的能力)设计:其横轴代表教学内容类型,包含事实性、概念性、过程性和原理性四种。除了增加简单的事实性内容以外,其余三种和细化理论中划分的三种教学内容类型相同。纵轴代表教学目标等级,由低到高依次分为记忆、运用和发现三级。由图3.4可见,将目标和内容二者结合本来可以组合出12种教学活动成分,但由于事实性知识一般只要求记忆(能记住该事实就能运用,而且也不需要去发现“事实性知识”),所以在图3.4中删去了“运用事实”和“发现事实”这两种成分,这样就剩下十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成分。根据成分显示理论,作为一般的指导方针,这十种教学活动成分与各种教学目标(希望学生应达到能力)之间的关系应如下面的表3.1所示。在表3.1中清楚地显示出每一种教学活动成分和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要求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正是“成分显示理论”名称的由来。
有了表3.1给出的对应关系,就为制定教学过程的具体"处方"(即教学组织的微策略)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任何教学设计人员有了这种依据,都不难根据其实际教学内容制定出相应的微策略,因此为了节省篇幅,对这类问题就不多谈了。
表3.1 教学活动成分与学生能力对应表
教学活
动成分
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行为目标
教学目标的阐述
记忆事实
能回忆出事实
能写出、能描绘、能指定、能选择有关事实。
记忆概念
能陈述定义能写出、能描述有关概念的定义。
记忆过程
能陈述步骤
能作出流程图、能列出过程的步骤、能对步骤排序。
记忆原理
![教学组织的微策略--成分显示理论(CDT) 微策略招聘](http://img.413yy.cn/images/31101031/31094824t01a1b89a921b65eef4.jpg)
能说明关系
能用文字描述或用图表、曲线表示有关原理中事物之间的关系。
运用概念
能分析概念
能区别概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
运用过程
能演示过程能实际操作、演示该过程(包括测量、计算、绘图等)。
运用原理
能运用原理
能把所学原理应用于新情境,并能预测和解释所得出的结果。
发现概念
能发现概念间的关系能对概念分类、并发现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如上下位、类属及并列等关系)。
发现过程
能设计新过程
能设计、分析并验证新过程。
发现原理能发现事物的性质规律能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