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带与气候带 地中海气候的自然带

自然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温带 阔叶林带......寒带冰原带

气候、气候类型、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带----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温带、暖温带、寒带、亚寒带

热带气候----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风、热带沙漠、热带海洋

亚热带气候----亚热带季风、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地中海、亚热带沙漠

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温带大陆、温带季风、地中海气候

寒带气候----寒带苔原气候、寒带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自然带

地球表面按照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受其影响下形成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类型进行划分的自然地理区域。大陆水平自然带是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两种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前者占优势的地区,自然带沿纬线方向伸展;后者占优势的地区,自然带沿经线方向伸展;两者作用相近的地区,自然带与经纬线交叉。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随高度而变化。

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影响,在地表大致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延伸分布,并具有一定宽度的地带性自然区划单位。广义的自然带是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等一系列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统称,甚至包括垂直带。狭义的自然带仅指最高一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

自然带的形成主要与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在各纬度分布不均有关,在各大陆和大洋都形成一系列自然带。由于大陆自然带的形成不仅受纬度热力分带的影响,而且受海陆分布、地势起伏的干扰,所以大陆自然带比大洋表层自然带复杂得多。

山地垂直自然带还与山地所处的基带有关,一般来说,处在低纬度地区的高大山脉垂直自然带变化较大。

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陆地上低纬度地区自然带特征

①热带雨林带。分布于赤道带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上,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东南亚的岛屿。本带气候属于赤道多雨类型,终年高温,各月平均气温在25℃以上;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在2,000 毫米左右。整个环境过度湿润,适于热带雨林生长。这里树种繁多,乔木高大,常绿浓密,林冠排列多层,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林中动物以鸟类和猿猴目为活跃。林下的风化壳上,发育着热带的砖红壤。北纬10°~25 °间的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中年高温,有明显旱雨、季变化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东北风控制,夏季受西南风控制,为热带季雨林带。

②热带稀树草原带。位于热带雨林带的两侧,在非洲和南美洲有着广泛的分布,而在澳大利亚、中美洲和亚洲的相应地带分布不广。本带气候属于热带干湿季分明的类型,最大的特征是一年中有长达四个月以上的干季。热带稀树草原也称萨王纳群落,主要是由高大的禾本科植物所构成,在草本植被中间,零星地分布着成片的乔木或独株的乔木,如非洲的波巴布树、南美洲的纺锤树等,它们具有能储藏大量水分的旱生构造。热带稀树草原的季相变化非常明显,雨季草木繁茂,干季草原呈现一片黄褐景色。善于疾驰的

食草动物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食肉动物也很丰富,如斑马、长颈鹿、犀牛、羚羊、狮、豹等。茂密的草本植物引起生草过程的发育,因此土壤中进行着腐殖质、氮和灰分养料元素的积聚,形成红棕色土。

③热带荒漠带。此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背风侧,在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北美的西南部、澳大利亚的中部和西部、南非及南美部分地区表现明显。气候属于全年干燥少雨的热带干旱与半干旱类型,植被贫乏,有大片无植被的地区。植物以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以及一些雨后生长的短生植物为主。动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微弱,形成荒漠土。

陆地上中纬度地区自然带特征

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如地中海沿岸、非洲大陆的西南端、澳大利亚大陆的西南沿海、北美洲的加里福尼亚沿海地区以及南美洲西部的智利中部。本带气候属亚热带夏干型,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着褐色土。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如我国的长江流域、日本的南部和美国的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洲的东南部。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是这里的主要植被,发育着亚热带的黄壤和红壤。

③亚热带荒漠草原带。本带处在热带荒漠和亚热带森林带(包括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之间,在北半球位于热带荒漠带的北缘;南半球则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南部以及非洲和南美洲南部的部分地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类型。随着由热带荒漠向纬度较高地区推进,年降水量有所增加,但最大降水量常在低温时期,夏季则高温、少雨,使本带干旱、缺水。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在较湿润的季节里有短生植物的生长,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④温带阔叶林带。又称夏绿阔叶林带,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部和西部(中部是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亚洲东部的夏绿林,包括我国东北和华北、日本群岛、朝鲜半岛、苏联的堪察加半岛和萨哈林岛等地区,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阔叶树种类成分较欧洲丰富,有蒙古栎、辽东栎以及槭属、椴属、桦属、杨属等组成的杂木林。欧洲西部的夏绿林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往往形成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如山毛榉林、栎林等。北美洲夏绿林分布在五大湖以南,直到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这里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植被以美洲山毛榉和糖槭组成的山毛榉林为主。温带阔叶林的土壤主要为棕色森林土、灰棕壤和褐色土。动物种类比热带森林少,但个体数量较多,主要以有蹄类、鸟类、啮齿类和一些食肉动物为最活跃。

⑤温带荒漠带。本带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间高原上,以及南美大陆南部的东侧。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类型。这里植被贫乏,只有非常稀疏的草本植物和个别灌木;土壤主要是荒漠土。

⑥温带草原带。从东欧平原的南部到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南部,这是一条东西走向很宽的温带草原带;北美洲中部和南美洲南部的温带草原,由于一系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改变了呈东西向带状的分布形式。温带草原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类型,植被以禾本科植物为主;土壤主要是黑钙土和栗钙土;啮齿类(如黄鼠、野兔)、有蹄类和一些食肉动物(如狼、狐等)是温带草原的主要动物。

陆地上高纬度地区自然带特征

①亚寒带针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大陆中、高纬度地区,约在北纬50°~70°之间,如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呈宽阔的带状东西伸展。这里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十分寒冷,夏季温暖潮湿。形成了由云杉、银松、落叶松、冷杉、西伯利亚松等针叶树组成的针叶林带;发育着森林灰化土;动物界主要以松鼠、雪兔、狐、貂、麋、熊、猞猁等耐寒动物为多。

②寒带苔原带,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的最北部,以及北极圈内许多岛屿。这里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这些环境条件,不利于树木生长,因而形成以苔藓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的苔原带;土壤属于冰沼土;动物界比较单一,种数不多,特有驯鹿、旅鼠、北极狐等,夏季有大量鸟类在陡峭的海岸上栖息,形成“鸟市”。

③寒带冰原带,几乎占有南极大陆的全部、格陵兰岛的大部,以及极地的许多岛屿。这里全年由冰雪覆盖,气候终年严寒,最暖月的平均温度仅在某些地区高于0℃。植物非常稀少,仅在高出于冰雪之上的岩崖上,才有某些藻类和地衣的生长。冰原带的动物界也很贫乏,南极大陆没有陆生哺乳动物,仅在沿岸地区特有企鹅一类的海鸟;在北极诸岛上有时可以看到白熊和白狐;在南、北半球冰原带的海水中,有鲸和海豹等。

热带雨林带

热带高温多雨地区由热带种类组成的,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高大茂密而终年常绿的乔木植物群落。为世界上发育最繁茂的植被类型。它分布的地区水热条件充沛,且全年分配均匀,常年湿润,无明显的季节区分;土壤类型为砖红壤或砖红壤性土壤,生物循环强烈,有机质分解迅速。

植被的主要特征如下:①雨林组成种类丰富,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绝大多数属于热带区系成分,优势种不明显;②群落结构复杂,林冠呈锯齿状,可分4—8层,但层次不明显;③上层乔木树干高大,挺直,分枝少;④大乔木常具支柱根和板状根;⑤乔木常见有茎花现象;⑥层外植物丰富、藤本和附生植物发达,常有绞杀植物;⑦雨林植物终年生长发育,无共同的休眠期,群落外貌无明显的季相变化,但叶的更换、开花与结实仍有一定的发育周期性。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可达南、北回归线),可划分为三个区:美洲热带雨林区,面积最大,约为400×106公顷。主要分布于亚马孙河流域;印度—马来亚热带雨林区,是第二个大的雨林区,覆盖面积约为250×106公顷,呈带状分布;非洲热带雨林区,位于刚果河盆地。中国雨林主要分布于台湾岛南部、海南岛、广西和云南南部及西藏东南部的部分地区。因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都比典型雨林简单,是印度—马来亚雨林的北方边缘类型。

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海岸,以及马来群岛南部等地区,全年高温,雨量充沛。高温多雨的气候使树木生长异常茂密,树种繁多。树林里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水,所以称为“雨林”。丛林中,高大树上栖息着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可以看到皮厚耐热的河马、大象等动物。

热带草原带

在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一年分为两季:雨季和干季。全年降水量比热带雨林少。湿季时,炎热多雨,树木繁茂,长着较高的草。干季时,大部分树木都要落叶,草也干枯。主要动物有长颈鹿、斑马羚羊等植食动物和狮子、鬣狗等肉食动物。干季时动物要向有水草的地方迁移。

典型土壤:燥红土。

热带荒漠带

世界上的荒漠主要分布在大陆南北回归线附近.这与回归高压带气流下沉有着密切的联系.本带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呈宽广的带状.这里气温终年很高,但年较差、日较差较大,降水极端稀少,例如非洲北部阿尔及利亚的阿德拉尔(北纬27°52′)年降水量只有15毫米.气温高,蒸发旺盛,地表水奇缺,地表多盐.植物稀少,少有的动物善于奔跑.地表为流沙覆盖,形成沙丘,有沙漠;低洼地方,盐类积累,形成盐沼泥漠;山前地带,常有砾石(砾漠)堆积.沙漠、盐沼泥漠和砾漠,三者结合统称荒漠.热带荒漠中的动物如澳大利亚主要有袋鼠、沙漠狐等.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亚热带地中海气候的自然带。

1、特点:夏季处于干燥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降水少,天气干热而不闷;冬季处于湿润的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由于阴雨,云层加厚,从而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保温作用增强,使得冬季并不冷。最热月平均气温22—28℃,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200—1000多毫米。

2、分布: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包括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黑山、阿尔巴尼亚、马其顿、希腊、土耳其、塞浦路斯、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另外在黑海沿岸的乌克兰克里木半岛、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非洲最南端的南非共和国南部,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西南部,南澳大利亚州东南部和墨累-达令河中下游地区,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西坡的智利中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西部等地区也有分布。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Subtropics often green and broad-leaved Lin2 Dai4

分布在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如我国的长江流域、日本的南部和美国的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洲的东南部。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是这里的主要植被,发育着亚热带的黄壤和红壤。

亚热带荒漠草原带

亚热带荒漠草原带

Subtropics the hungriness steppe take本带处在热带荒漠和亚热带森林带(包括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之间,在北半球位于热带荒漠带的北缘;南半球则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南部以及非洲和南美洲南部的部分地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类型。随着由热带荒漠向纬度较高地区推进,年降水量有所增加,但最大降水量常在低温时期,夏季则高温、少雨,使本带干旱、缺水。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在较湿润的季节里有短生植物的生长,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温带阔叶林带

在温带草原东西两侧,降水比较丰富的地区。主要植物是阔叶树,在较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干燥,为落叶阔叶林,如杨树、桦树等。在较低纬度地区,冬季气候温暖,则为常绿阔叶林,如樟树、漆树等。温带阔叶林带多被开辟为农田,天然森林保留地已很少。野生动物在平原地区也很少,在山林中尚可见到的动物有熊猫、梅花鹿等。

温带荒漠带

The temperate zone hungriness take

本带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间高原上,以及南美大陆南部的东侧。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类型。这里植被贫乏,只有非常稀疏的草本植物和个别灌木;土壤主要是荒漠土。

温带草原带

陆地自然带之一。位于北纬30°—50°、南纬30°—40°的大陆内部、温带荒漠的外围。在欧亚大陆,自多瑙河下游起,向东经罗马尼亚、苏联、蒙古,直至中国东北和内蒙古等地,构成世界上最宽广的草原带。此外,北美大陆的中部、南美阿根廷等地亦有分布。属温带大陆气候,夏热冬寒,年降水量250—500毫米,多集中于夏季。植被由低温、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以禾本科、菊科与豆科为主。群落结构简单,一般仅有一或二层。季相更替频繁而鲜明,夏初葱绿,秋初枯黄,外貌有时十分华丽。草原植被下主要发育着黑钙土和栗钙土。动物主要有啮齿类和有蹄类(如黄羊、羚羊、野牛、野驴)等。

从东欧平原的南部到西伯利亚平原的南部,这是一条东西走向很宽的温带草原带;北美洲中部和南美洲南部的温带草原,由于一系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改变了呈东西向带状的分布形式。温带草原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类型,植被以禾本科植物为主;土壤主要是黑钙土和栗钙土;啮齿类(如黄鼠、野兔)、有蹄类和一些食肉动物(如狼、狐等)是温带草原的主要动物。

亚寒带针叶林带

又称“泰加林带”。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大陆中、高纬度地区,约在北纬50°~70°之间,如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呈宽阔的带状东西伸展。这里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十分寒冷,夏季温暖潮湿。形成了由云杉、银松、落叶松、冷杉、西伯利亚松等针叶树组成的针叶林带;发育着森林灰化土;动物界主要以松鼠、雪兔、狐、貂、麋、熊、猞猁等耐寒动物为多。

寒带苔原带

寒带苔原带是陆地自然带之一。苔原又称“冻原”或“冰沼”。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北冰洋沿岸地区和北冰洋一些岛屿。为森林地带以北的无林旷野。属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月平均气温为0—10℃;降水量少,多云雾,蒸散作用微弱;空气绝对湿度很小,但相对湿度很大。土壤为冰沼土,以泥炭质潜育土、泥炭沼泽土分布最广。因冰冻层接近地表,夏季水分不能下渗,土壤表层滞水,土温更低,加以全年风速很大等,限制了乔木的生长。植被属沼泽型,典型苔原植被由苔藓、地衣、多年生草本和矮小灌木组成。动物种类较少,但个体数量很多。有旅鼠、驯鹿、麝牛、北极狐、北极熊、狼等,池沼中有蚊蝇类,更有大量候鸟夏季迁来繁息,在沿岸许多地方形成“鸟市”。因各地坡度、坡向、土质与排水条件不同,苔原带内出现地衣苔原、斑状苔原、草甸苔原与灌木苔原等类型。

寒带冰原带

The field ice take

冰原带几乎占有南极大陆的全部、格陵兰岛的大部,以及极地的许多岛屿。这里全年由冰雪覆盖,气候终年严寒,最暖月的平均温度仅在某些地区高于0℃。植物非常稀少,仅在高出于冰雪之上的岩崖上,才有某些藻类和地衣的生长。冰原带的动物界也很贫乏,南极大陆没有陆生哺乳动物,仅在沿岸地区特有企鹅一类的海鸟;在北极诸岛上有时可以看到白熊和白狐;在南、北半球冰原带的海水中,有鲸和海豹等。

气候、气候类型、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风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 、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气候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许多国家很早就有关于气候现象的记载。中国春秋时代用圭表测日影以确定季节,秦汉时期就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完整记载。气候一词源自古希腊文,意为倾斜,指各地气候的冷暖同太阳光线的倾斜程度有关。

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异,以及海洋、陆、山脉、森林等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过程不同,使气候除具有温度大致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按水平尺度大小,气候可分为大气候、中气候与小气候。大气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区域的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型气候、极地气候、高原气候等;中气候是指较小自然区域的气候,如:森林气候、城市气候、山地气候以及湖泊气候等;小气候是指更小范围的气候,如:贴地气层和小范围特殊地形下的气候(如一个山头或一个谷地)。

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下,世界气候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旱湿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凉热雨三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湿润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亚热带沙漠气候:基本与热带沙漠气候相似,但冬季气温稍比热带沙漠气候低;

亚热带草原气候:基本与热带草原气候相似,但分布在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年温差小,年降水量季节分布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冬季严寒,夏季酷暑,年温差大;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阔叶林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草原气候:夏暖冬寒;

温带沙漠气候:极端干旱,温差较大;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夏季温和,冬季寒冷;

山地气候:从山麓到山顶垂直变化;

极地苔原气候:冬长而冷,夏短而凉;

极地冰原气候:全年严寒。

气候变化对人类与自然系统有重要影响。由于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已经适应今天以及最近过去的气候,因此,如果这些变化太快使得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不能适应的话,人们将很难应付这些变化。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这可能会对基本的人类生活标准(居住、食物、饮水、健康)产生非常有害的影响。对于所有的国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将会增大天气灾害的风险。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其中一些变化实际上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负面影响。据统计,1950年到2000年,特别是1990年以后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急剧增加。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另一方面我国总体经济体量增加,因此经济损失绝对值大幅升高。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负面的。预计到2030年,我国三大作物,即稻米、玉米、小麦,除了浇灌冬小麦以外,均以减产为主。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也很大,全球变暖使水循环的过程速度加快,降水的空间不均匀性增加。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也有影响,如长江上游降水量的增加,导致地质灾害的频率会增加,对三峡水库的安全运营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气候变化也会影响青藏铁路和公路,大大增加铁路和公路运行维护的投资。

同全球一样,我国的气候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变暖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带来十分严峻的威胁,这种威胁仍将持续并不断加剧。科技界应当特别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积极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不断提升气候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公众和科学家的共同愿望。

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1月份平均气温为-30.6度。那里最冷曾经出现过零下52.3度的极端最低气温。这是我国现有气象记录中的气温最低值。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7月份的平均气温为33度,人称“火洲”。那里极端最高气温曾经达到49.6度。这是我国现有气象记录中的最高值。号称“三大火炉”的重庆,武汉和南京,7月份平均气温分别为28.6,29.0和28.2。比起火洲的吐鲁番来,还得甘拜下风。

气候qìhòu

1、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它与气流、纬度、海拔高度、地形等有关。

2、比喻动向或情势

3、比喻结果或成就:几个人瞎闹腾,成不了气候。

气候类型

一、气候类型的形成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内其内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例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

二、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气候

(一)赤道(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几内亚湾,亚洲印度半岛西南沿海,马来半岛,中南半岛西海岸,菲律宾群岛和新几内亚岛(又称伊里安岛),大洋州从苏门答腊岛至新几内亚岛一带。气温年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为热带雨林。

(二)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分干湿两季。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而长的干季。自然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

(三)热带沙漠(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1)热带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高压带控制下的大陆内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沙漠区为典型。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全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旱少雨,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只有数十毫米或更少,日照丰富,气温很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30℃左右。热量与水分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布与形成,与热带干燥气候密切相关。自然植被是荒漠。

(2)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热带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其主要特征:一是有一短暂的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500毫米;二是向高纬一侧的气温不如向低纬一侧的高。

(四)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地区为典型。我国云南大部、西藏东南角等地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超过20℃。盛行风向的季节转换显著。夏半年受赤道气团控制,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气候特征与热带雨林气候相似;冬半年,有些地方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下,降水明显减少,形成干季。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0—90%以上,旱雨两季分明。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2)亚热带气候

(五)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自然带与气候带 地中海气候的自然带

(1)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以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东南部,南美大陆东部、澳大利亚东南部和非洲大陆东南角为典型。盛行风向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气温偏低,降水少;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水分季节分配不均。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东亚显著的原因:背靠最大的大陆,面临最大的海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2)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在北美洲东南部及南美洲阿根廷东部地区及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分布。这些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所以叫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气候成因也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只不过该气候分布地区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没有前者强,且降水比前者多。

(六)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积最广、最典型。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北移,为高压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天气晴朗干燥、炎热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受西风带(地中海锋带)影响,温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绿硬叶阔叶林和常绿灌木林。

(七)亚热带沙漠(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1)亚热带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南, 北, 纬25°~35°的大陆西部和内陆地区, 其基本特点与热带沙漠气候相似, 也是全年干旱少雨, 夏季高温炎热, 但因纬度稍高, 冬季气温比热带沙漠气候低。

(2)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亚热带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全年干旱少雨。与亚热带干旱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夏季气温较低,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30℃;年降水量较多,大于250mm,所以土壤储水量增大,能够维持草类生长。

(八)亚热带草原气候

特点基本与热带草原气候相同,但分布在亚热带。

3)温带气候

(九)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如西欧、北美和南美西岸狭长地带,以西欧为典型。这里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海洋气流吹向大陆,海洋调节作用显著。气候特征是:夏季温度不高,冬季温度不低,年较差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而且季节分配均匀。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到60度。大陆西岸,以西欧的英国、荷兰、比利时、丹麦为典型。其次如美国的西雅图、加拿大的温哥华、新西兰的惠灵顿等。

(十)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这里距海洋远,或有高山屏障,水分循环不活跃,主要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夏季炎热,冬季相当寒冷,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自然植被是荒漠或荒漠草原或草原。

(十一)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亚洲大陆东部,

如我国华北、东北与苏联远东地区。冬夏盛行风向明显交替。冬季风,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风,主要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较差大,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分配不均,相对集中在夏季,具有大陆性特征。自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或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十二) 温带阔叶林气候

主要分布在西欧、东亚和北美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最热月平均温度13—23℃,最冷月平均温度约-6℃。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也称温带森林气候。

(十三)温带草原气候

又称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温带森林气候与温带沙漠气候之间的过渡气候。这种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较大,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平均降水量为200-450mm,集中在夏季,干燥程度不如沙漠气候。分布范围,从黑海沿岸往东,横贯中亚,经蒙古的边缘地区、中国的准葛尔盆地,内蒙古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西部,东西连成带状;在中美中西部为一南北向的宽带;在南美南部东海岸也有一狭长地带。

(十四)温带沙漠(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又称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1) 温带大陆腹地沙漠地区的气候。极端干旱,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200~300mm ,有的地方甚至多年无雨。夏季炎热,白昼最高气温可达50℃或以上;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气温年较差较大,日较差也较大。云量少,相对日照长,太阳辐射强。自然景观多为荒漠,自然植物只有少量的沙生植物。中亚和中国塔里木盆地属沙漠气候。

(2)温带半干旱气候在干旱气候的外围,夏季温度比温带干旱气候低,降雨量也比温带干旱气候大。

4)亚寒带气候

(十五)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全年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影响,冬季还受到冰洋气团影响。冬季漫长严寒,暖季温凉短促;降水量少,相对集中在夏季,蒸发弱,为湿润地区。自然植被为针叶林。

5)极地高山气候

(十六)极地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常受冰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影响,终年严寒。最热月平均气温1—5℃,降水少,蒸发弱,云量较高。自然植被主要是苔原(苔藓、地衣类)。  (十七)极地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部。全年非常严寒,各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为全球气温最低地区。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29℃— -35℃,北极地区-22℃以下,全年多暴风雪。

(十八)高山高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区,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等。高大山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在一定高度内,湿度大、多云雾、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风力愈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但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年风力强劲。气温的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目前,气候变化,不是某一个国家、某一地区的问题,应该是全球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下面四方面统一认识:

第一,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全世界携手合作,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发达国家应该率先减排,并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承诺。

第二,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应该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统筹协调起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应该促进而不是阻碍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消除贫困。

第三,术进步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国际社会要增加资金投入,扩大信息交流,在技术创新、推广和利用方面加强合作,提高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四,气候变化是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应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变能力,增强应对气候灾害的能力。

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分别

天气是指相对快速的冷热改变或是暂时的冷热条件。气候则是指一般情况下具有的天气状况或长期存在的主要天气状况。区分清楚二者的不同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其次,在研究天气对人的影响时,控制一些文化和社会因素要比研究气候对人的影响时更难以控制。

气候与行为间的关系与观点

⑴气候决定论认为,气候决定了行为的范围。谈到气候决定论时,必然会联系到地理决定论。很难把它们分割开,地理位置决定了气候。

⑵气候可能论认为,气候对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它限制了行为可能的变化范围。

⑶气候概率论认为,气候不是导致某种行为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它决定了某些行为出现的概率比另一些大。

人的容貌、性格和行为,并非完全能由人类自己主宰,这个“权力”有时还握在大自然的“手心”。

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不仅与人的遗传有关,而且与气候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欧亚大陆,生活在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人,由于光照强烈,气温又高,人的皮肤颜色黑黝黝的。为了抵御酷热的气候,他们的脖子很短,头明显偏小,而鼻子较阔,这样有利于散发体内热量。在寒带、温带的高纬度地区,常年太阳不能直射,光照强度较弱,气温很低,严寒期又长,这里大多为白种人。为了抵御严寒,他们往往生有一个比住在温、热带地区的人更钩的鼻子。鼻梁较高,鼻内孔道较长。就头型而言,寒带和温带居民头大、头型圆,脸部比较平,这很有利于保温,减少散热量。

为适应高山稀薄的空气,山区居民的胸部突出,呼吸功能发达,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比沿海地区的居民明显偏多。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以我国为例,北京的年日照时数为2778.7小时,武汉年日照时数为2085.3小时,广州年日照时数为1945.3小时,成都年日照时数最少,仅为1239.3小时,所以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皮肤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有促进骨钙化和长粗长高的作用。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气温高,使生活在那里的人性情易暴躁和发怒。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养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忍耐力的性格。比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被人们称为“永不发怒的人”。居住在温暖宜人的水乡的人们,因为气候湿润、风景秀丽,人们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山区居民因为山高地广,人烟稀少,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说话声音宏亮,性格诚实直爽。居住在广阔的草原上的牧民,因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气候恶劣,风沙很大,所以,他们常常骑马奔驰,尽情舒展自己,性格变得豪放直爽,热情好客。

四季气候与着装

人类为了生存,要适应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而最基本的适应便是保持正常体温。体温虽然可以通过生理上的调节来完成,但生理功能的调节是有限的。衣服可以使人处于一个温度比环境气温高、变化比环境气温小的气层里。衣服虽然不能减少人体热量的损失,也不能将热量保存起来,但它能起到调节作用,使身体周围有一层温暖的空气,不仅如此,服装还能改变环境中的气温、湿度、气流、日照对人体的效应。夏季,随着外界气温的显著升高,裸露皮肤表面的水分蒸发大大增加,如穿上合适的衣服,可减少气象要素急剧变化时对人体的影响。当人体直接在阳光下曝晒时,衣服则可降低辐射的增热作用。夏季衣服少,如穿着得体,更能体现人体的形态美。但夏季服装除了更注重美观外,也要注意既能防晒,又能使体内热量散发掉。因此,夏季服装颜色要浅,质料要薄而疏松,不能用合成纤维作衣料,因其吸水性能差,并且不耐高温,易潮湿。春季和秋季气温比较适宜,但春天是“孩儿脸一天变三变”,秋天又是“一场秋雨一场寒,二场秋雨穿上棉”。因此,这是两个气候多变的季节,穿着上却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春天宜捂,秋天宜冻。人们在服装上也要考虑其保健的特点来着装,要适应天气的变化来着装。冬季,衣服使人体平均能保持因传导和辐射而丧失的全部热量的1/3。据研究,当外界气温与身体裸露的温差为15.6℃至17℃时,穿上一件衬衣,则衬衫表面与外界气温之差可降为11.8℃;加上一件背心,温差为9.9℃;再套上外套,温差则只有6.3℃了。衣服越厚,衣服表面与环境的温差就越小,保暖作用就越好。尤其在北方的严冬时节,一个人所散失的热量中,有接近半数是从头部和正常呼吸中排出的,因此,严冬时节口罩、帽子便成了出门所必不可少的保暖物品。在结冰地区,衣服的层次较多,若服装外面用浅色,里面用深色的衣料,可使靠近皮肤处形成一吸热层,达到较好的保暖效果。而南方的空气湿度一般都比较大,因此,在冬季时,往往会感觉南方比北方更冷,所以人们在穿着上,首要的是保温、干燥。在衣着与湿度的关系上,干燥的地区的衣服要宽大,厚度要适中,衣料的质地要较紧密,色泽宜浅以利于反射辐射热; 而在潮湿的地区,衣服要合身,尽量少遮住身体,厚度宜薄,衣料质地宜疏松,色泽宜浅为好。

2000年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特点

1973 年, 竺可桢提出了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周期性波动变化的基本状况。他认为近2000a 中, 汉代是温暖时期, 三国开始后不久, 气候变冷, 并一直推迟到唐代开始。唐末以后, 气候再次变冷, 至15世纪渐入小冰期, 呈两峰三谷结构, 直至20 世纪初气候回暖, 小冰期结束。汉代、唐代是年均温高于现代约2℃左右的温暖时期。该研究成果已为气候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广泛采用。但近些年来, 由于新资料的发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 许多学者对竺可桢的工作作了补充。其中朱士光等认为2000~ 3000年以来,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西周冷干气候(公元前11 世纪至公元前8 世纪中期) ; ②春秋至西汉前期暖湿气候(公元前8 世纪中期至公元前1 世纪) ; ③西汉后期至北朝凉干气候(公元前1 世纪中期至6 世纪) ; ④隋和唐前、中期暖湿气候(7~ 8 世纪) ; ⑤唐后期至北宋时期凉干气候(9~ 11 世纪) ; ⑥金前期湿干气候(12 世纪) ;⑦金后期和元代凉干气候(13 和14 世纪前半叶) ; ⑧明清时期冷干气候(14 世纪后半叶至20 世纪初)。后来许多地理学家对我国的气候变化作了进一步修改, 但总得趋势大致如此。

历史时期的气候不仅在气温上有周期性波动,引起冷暖的变化, 而且在湿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总得说来, 暖期与湿期、冷期与干期是相互对应的, 但每个冷暖期内部又有干湿波动, 不可一概而论。朱士光等研究认为, 气温的变化要快于降水量的变化, 而降水量的变化幅度又大于气温变化的幅度。在历史时期, 气候冷暖波动与干湿波动有明显的相关性, 但不完全同步。

气候形成的因素

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因而对于气候的形成因素,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辐射因素

太阳辐射是地面和大气热能的源泉,地面热量收支差额是影响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对于整个地球而言,地面热量的收支差额为零,但对于不同地区,地面所接受的热量存在差异,因而会对气候的形成产生影响。同时,地面接受热量后,与大气不断进行热量交换,热量平衡过程中的各分量对于气候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二、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对气候形成的影响表现在地理维度、海陆分布、地形和洋流上,而地理因素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可以归结到辐射因素上。地理维度不同,所接受到的热量不同,引起不同的气候;由于海洋和大陆具有不同的热力学特性,如容积热容量、导热率等海洋与陆地显著不同,因而海洋和大陆在气候上差异很大,比较而言,大陆上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比海洋大。温度的年较差是区分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重要指标,并且,夏季大陆是热源,冬季海洋是热源,热源有利于低压系统的形成和加强,而冷源有利于高压系统的形成和加强,海陆的分布使行星风带分为若干个高低压活动中心,这些高低压活动中心对于气候形成有重要影响,此外,海陆分布的不同也影响天气的变化;地势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在于,海拔高,太阳直接辐射增强,散射辐射降低,温度降低,湿度减小,而不同的地形也对气候影响不同,高原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明显;而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也是因热量而成,海洋是地球表面热量的重要贮藏。

三、大气环流因素

1`由于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压带的影响

2`三圈环流中干燥的极地东风/信风带大气的干湿影响

3`三圈环流随季节的变化

四、下垫面状况

五、人类活动

气候类型

世界各地冷, 热, 干, 湿, 情况千差万别,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气候类型. 一个地方的气候是多年天气的平均状况, 一般变化不大. 全球的气候大致可分为13种类型, 分别为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沙漠草原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 寒带苔原气候, 寒带冰原气候以及高山高原气候.

热带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又称“赤道多雨气候”。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5°~10°之间。终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季节分配均匀,无干旱期。主要出现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的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几内亚湾,亚洲印度半岛西南沿海,马来半岛,中南半岛西海岸,菲律宾群岛和伊里安岛,大洋州从苏门答腊岛至新几内亚岛一带。

主要是纬度因素影响:

1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量在100—180千卡/厘米*年范围内。使得全年高温。 太阳辐射再强烈的地区将变为沙漠。

2.大气环流:处在赤道低压带,信风在赤道附近聚集,辐合上升,所含水汽容易成云致雨。

3.海陆影响:热带雨林气候所在地都靠海或在大河流域,使其雨量充沛,并使气温差较小。地势较低,适合雨林生长。

4 .植被影响:树的蒸腾作用强,使环境更加潮湿。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又称热带干湿季气候、萨瓦纳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

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C。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的较长干季。自然植被为热带稀数草原。

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形成湿季;受信风控制时,形成干季。其分布规律是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对此学生会产生疑问:“赤道低气压带的移动范围是在南北纬10°以内,它是怎么控制热带草原气候的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把这种气候的成因归纳为:

一、季风型

盛夏季节,在低纬度地带(特别是在大陆上),往往在南北半球信风带插入一个赤道西风环流。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陆的加热作用,更助长了赤道低压槽移动时在大陆上被加强。

北半球夏季时(7月),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南半球夏季时(1月),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这一现象,在从非洲经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带最为显著。

1、非洲10°N至20°N地区和北美洲南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07444.html

更多阅读

网络推广与鱼塘理论相结合的思维指导 微店推广思维导图

多年的网络yingxiao经验,让我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网络yingxiao思维体系,依照这一整套思维体系,我也收获过很多成功。大道至简,抛开纷繁复杂的理论,眼花缭乱的培训,经过过年的实践,集众家之所长,我将网络yingxiao做成了一套简单通俗的思维指导图

薏米红豆的功效与作用 赤小豆和红豆的区别

薏米红豆的功效与作用——简介薏米红豆的功效主要就是祛湿,能够祛除体内的湿气,非常适合夏季及体内湿气较重的人食用。能当饭吃,是祛湿健脾的佳品。薏米红豆可以做成粥,也可以做成水当茶喝,薏米红豆也可以分开做各种食材的补料使食物更

关于《我与胡子宏唱反调》的反调上 胡子宏生命日记全部

关于《我与胡子宏唱反调》的反调(上)衡水好友郭俊禹的一篇《我与胡子宏唱反调》,引起了我的思考。老郭发这篇文字前,曾经征求了我的意见。我读后,没觉得有何不可。本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所谓殊途同归,逮住耗子是好

声明:《自然带与气候带 地中海气候的自然带》为网友窗台人影独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