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教学大楼,毫不费力就可看到经幢白色的身影。
松江唐经幢,全称“唐陀罗尼经幢”,建于唐代大中十三年(859)。唐代中叶,松江是江南水乡,地势低洼,相传当地有“海眼”,常有水涌出,官府郡人为防止水泛成灾,遂立此幢镇之。不过这仅仅是传说,实际上幢身所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中对此幢的来历有详细的说明。据铭记载,其发起造幢者为乐安蒋复,为其亡母苏州朱氏、亡故的二弟和多病的幼子超度造福;吴兴沈直轸为其亡父母超度。幢上刻有捐助者150余人,其中女性30余人,捐助除钱财外,有赠裙、被、帐、黄衫子、绢绸、罗水、精珠等;有官职的仅13人。
“唐陀罗尼经幢”简介牌。
解放前,此幢在通波塘畔的中山小学的操场中,仅可见到幢身及以上十级屹立于土墩上,幢为石灰石所制,饱受风雨侵蚀,多龟裂断残,倾斜亦严重。1962年,公布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0月,市文管会正式批准修复经幢。1963年5月动工,修复工程由上海博物馆修复工场负责。对断裂岩石雕刻品采用聚丙烯酸酯类、环氧树脂类材料粘结应用工艺技术,经过拆卸,清理地下文物,抬高基础1.6米,并用考古发现的唐代砖砌池坪散水。内部加架用不锈钢材料。1963年5月,经幢上部的较小雕刻部件开始进行胶合;逐步取得经验后,再将大部件进行胶合。接着,幢身通体喷射硅橡胶,以防青石吸水风化。全部工程于1964年11月完成。1988年,由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幢总高9.30米,现存21级。各极分别以托座、束腰、圆柱、华盖、腰檐等形式叠成姿态优美的经幢,每节大部分作八角形。自下而上,在青石的底座和台阶上,第一级为海水纹座,刻波涛卷浪。第二级为圆形盘龙束腰,刻群龙穿凿于洞窟。第三级为莲瓣卷云台座,分上下斜面和中间侧面,刻卷云、佛山及殿宇、单瓣仰莲。第四级为蹲狮浮雕,八面束腰每面一狮,前足挺立,突胸,面部皆残缺。第五级为唐草纹仰莲座,上斜面阴刻花草缠枝牡丹,下斜面刻莲瓣。第六级为菩萨浮雕束腰,八面每面镌如意头式壶门,门内有半结跏趺或全结跏趺坐的菩萨雕像。第七级为叠涩,无雕刻。第八级为勾阑幢座,每角立望柱,两柱间镌勾片纹的石阑板。第九级为幢身下段,直径76厘米,高46厘米,刻捐助钱物人姓氏。第十级为幢身,上段直径76厘米,高177厘米,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并序,第八面有题记6形。第十一级为狮首华盖、八角每角上有狮首,口含璎珞。第十二级为联珠,双半球,刻莲花和如意纹。第十三级为卷云纹托座,仰盘式,镌卷云。第十四级为四天王浮雕,东南西北四面各刻横眉怒目的天王像。第十五级为八角腰檐,翼角翘起,角端雕如意纹。第十六级为蟠龙圆柱。第十七级为仰莲托座,刻莲瓣盛开状。第十八级为底座,上下叠合。第十九级为“礼佛图”浮雕,刻佛像、菩萨、供养人等十六尊。第二十级为八角攒尖盖,分上下两层,均有翘角。第二十一级为棱形平盖,素面,无雕刻。
旋转四十五度。
再旋转。
第一至第七级。
第十三至第十七级。
浮雕大都损坏。
倒是幢顶相对完好。
只能放这么大了。焦段不给力啊。
貌似有火烧的痕迹。
剪影。
身后是操场。
![【沪上国保之二】松江唐经幢 沪共有产权保障住房](http://img.413yy.cn/images/31101031/31094531t014574c0c42af9120d.jpg)
经文看不清啊。
还是向上拍吧。
逆光。
再来张逆光。
如果能进去就好了。
寻找其他的拍摄角度。教学楼三楼。
教学楼二楼。
再换个角度。
操场上。
后面那个金色大圆顶真恶心人。
操场上就我一人。
好想绕着跑两圈啊。
再换个角度。
再换。
这一圈长椅不错。
最后拍张小学大门,很幽静的一条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