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

[出典] 虞世南 《蝉》

注:

1、《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2、注释: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3、译文1:

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

译文2:

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声音传得远是因为我站得高

并不是借助了秋风。



4、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与其兄虞世基均为陈朝知名才俊。隋灭陈后,与兄被征入长安,时人比之为"二陆"(陆机、陆云)。虞世南的哥哥、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却是隋炀帝末期大名鼎鼎的奸佞之臣,整日附和邀宠,隐瞒外间起义消息。当时虞世基一家人贵宠无比,拟于王者,惟独虞世南一人谨慎艰苦,只知读书写诗。宇文化及杀掉炀帝后,一帮禁卫军闯入杀虞世基,虞世南号泣向军士求情,请以身代家兄挨刀,当然没获允许,众人把虞世基一家犹如砍瓜切菜一样杀个精光,估计士兵们平时对这位文质彬彬的公子印象不坏,舍之而去。

窦建德打败宇文化及之后,虞世南在其手下做黄门侍郎。李世民擒获窦建德后,引为秦府参军,与房玄龄一起对掌文翰。

贞观七年,赐爵永兴县子。虞世南纯文人出身,书法大家,唐太宗非常看重他的博识,常常与之谈论经史,虞世南也常常趁讲史之际规调劝谏,陈述昔日帝王得失。而且,他志性抗烈,多次因修陵、游猎等事进谏太宗,李世民万代明君,因此更加亲礼于他。太宗称虞世南有五绝,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学,四文辞,五书翰。贞观十二年,世南病死,年八十一。太宗"哭之甚恸",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5、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6、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绥ruí音近于“锐”),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7、“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因为蝉在高处,鸣声自然传得很远,并不是依靠着秋风的帮助。“秋风”:在这里是指帝王权势。作者以蝉的高栖鸣远,比喻自己行为的光明磊落与胸怀的高洁坦荡。以“饮清露”来形容自己的廉洁;以“出疏桐”来形容自己的清高;以“居高声自远”来描写自己特立独行的高尚气节,不贪慕权势。“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8、已故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罗京给爱子取名“疏桐”,这缘于他特别喜欢的一首唐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罗京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梧桐树的枝干挺拔高远,长大以后成为品格高洁的人。生活中,他和妻子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9、酷爱生活的我们,不凭借外力能声势浩荡、从容不迫是难以成型,但最起码这一言一行、一神一姿,生动而形象,清澈而高雅,真实而不讳。人们品格的高洁,其声名自然远扬,不需要凭藉外力的吹捧颂扬,正所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0、从小就喜欢梧桐树,那时只因为它伟岸,长大后知道了“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等称赞梧桐纯洁品质的诗句,也便对梧桐更增几份喜爱了.理想着自己拥有梧桐般的纯洁品质.

去年秋天,我独自走在以前高中的操场上,我有时候喜欢独处时的那份孤独,操场旁边有几棵已到高龄的老梧桐,微风吹过,树上散落了几片梧桐叶.我捡起了一片秋叶,放进了行囊,走着,走着,继续品味着属于我的那份孤独.虽不是晚上,虽不在深院,刹间却有种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孤独忧愁.我害怕寂寞,但我不拒绝寂寞.喜欢梧桐,它拌着我一起孤独,“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恋爱了,心目中的爱情,纯洁而且高尚,从喜欢读言情小说那时起,心中便在勾勒着属于自己的爱情的故事,那女孩长长的头发,美丽的脸蛋,温文而雅的性格,少年时的我脸红了.当你真正拥有一份爱情的时候,你是那么的努力经营着.希望她能天长地久.“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诗中用松柏梧桐的枝叶覆盖相交,象征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喜欢梧桐,喜欢它枝干挺拔,根深叶茂,喜欢它是忠贞爱情的象征.

感情似乎都要去经历距离和时间的考验.古有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有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到最后”怎一个愁字了得”啊!



11、经典诗词中的圣贤先哲,其至德至言,虽经过岁月的淘洗,至今读起来仍让人感到齿颊留香。理解内化这些育人醒世、流传千古的名句警句,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

从“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虞世南 ,到“出淤泥而比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周敦颐;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苏轼,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赵翼;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王昌龄,其彪炳史册、烛照千古的言行事迹,每每读来,常令人情不自禁的热血沸腾,肃然起敬。我们品读这些脍炙人口而又耐人寻味的诗句,深入理解其中的含义,能得到深刻的启迪,常思常悟,就能成为人生路上催人奋进,激人向上的精神食粮,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它就能给我们以鼓舞和激励,给我们以智慧和力量。慕古人之高义,发思古之幽情,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素养在无声无息中得到提高,长期以往,会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著名国学家季羡林说过:“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让我们多鼓励孩子们捧读经典诗词,吟诵诗词佳句吧。



12、台湾女作家简祯的文章,发现里面的一个比喻极为奇绝:春天是一篇巨制的骈文,夏天是一首精巧的绝句,绝句的内容便是那此起彼伏的蝉鸣。夏天是有色的——火辣的太阳、葱茏的绿树,蝉鸣是有声的——高亢时嘹亮、低迷时嘶哑,这有声有色于是成为季节的主宰,不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缤纷多姿,而且诱惑着我经常去林间寻找,到树下悟道。

初次用心听蝉,就是因了书上一句“蝉声如雨”的话语,当时甚是惊奇,总觉得这比喻怎么这般美妙生动,于是赶忙跑到屋后的树林里,靠着一棵老枣树静听那如雨的蝉声。人也真是奇怪,一旦闭上眼睛,心地显得格外宽广,就像一片坦荡无垠的大地,了无遮拦。燥日流火,枝头上蝉声时而涨起,又时而落下。涨起时,恰如一阵急雨,从枝头上哗哗泻落,令人感受一种雨打芭蕉的美妙情趣;落下时,则如绵绵春雨被风悄然牵去,其声渐远渐弱,直到完全消失。

早晨的蝉鸣像孩子的呢喃,清纯而高洁。说其清纯,是因为那轻逸的鸣唱,似近而远,似有而无,如一潭清泉,明净见底;说其高洁,是因为那原声的呼唤,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如一弯新月,缥缈瑰丽。为此早晨听蝉,心灵会跟着清澈明净,让人既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了悟,又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感怀。由此我们不难想象人格化了蝉的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这也难怪古代的文人士子为什么常常以蝉自喻。骆宾王《咏蝉》诗中“霜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就是一语双关,无一字不在说蝉,又无一字不在说自己,从而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及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

雌蝉是永远不会鸣叫的,但她们有着自己特殊的行为习性;而长于豪唱的雄蝉到了中午,俨然就是雄浑厚重的男中音,嗓子扯开,时而甜美温柔,有诉说不尽的爽意和缠绵;时而飞沙走石,如大漠风暴的蛮横与粗鲁;并且这种声音里面充满了功利的色彩,有雄蝉向雌蝉的假献殷勤,有雌蝉和雄蝉的耳鬓厮磨,有雄蝉与雄蝉的明争暗斗,有小蝉向大蝉的阿谀奉承……因此,蝉的世界就是现实生活的翻版,或者说是对滚滚红尘的折射,只不过我们不曾对其细细地体察罢了。正是因为此,有人奉行这样的处世哲学:当唱时,就该大声地唱,哪怕是其声亦衰,泣血泣泪,也当唱;唱它个惊天动地,唱它个鬼哭神悲,又何妨?事实上,雄蝉的豪唱令我们感悟的东西有很多很多,尤其是在人生的黄金阶段,我们更应该从蝉的身上学到一种生存的状态、一种坚守的意志、一种执着的精神,那就是学习要投入,工作要忘我,生活要从容,困苦要淡定,做人要真诚……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非是藉秋风

黄昏的蝉声最容易让人产生感伤的情绪。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孟浩然的“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等等,无不使人感到落寞、惆怅、忧郁,因而大多数人不忍卒听那暮蝉的嘶哑,那秋蝉的低沉,即使耳膜有时无法抵御,最后往往还是借用动物学家法布尔的言语来聊以自慰:“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换个角度说,蝉的另一面能让人情不自禁地扼腕感叹:只要生命不息,这位大自然的歌唱家就不会停止歌唱!

这是一种永不言弃的毅力,更是一种与人生永恒的博弈。这种毅力本身或许毫无我们想象的坚强,这种博弈精神或许毫无诗人想象的高洁,但自然界赋予蝉的这种品性不能不令我们汗颜。所以在短暂的人生路上,如果我们不能像雄鹰那样搏击长空,不能像蛟龙那样呼风唤雨,那么就踏踏实实地做一只蝉吧——尽情地展露生命的芳华,热情地高歌生命的欢乐,哪怕明天就是死期!( 钱续坤/文 常听蝉语悟禅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07095.html

更多阅读

二十八、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朱熹注解: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慎终追远 ,这个的争议,在 追远,一个理解

唐大书家虞世南 蝉虞世南

当我们纵览中国书法史,深深感受到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粲与辉煌。其书法这样精深博大,影响深远的独特艺术,并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流派。唐代是楷书的鼎盛时期,它的成熟标志着书法艺术的空前繁荣与发展。曾被称为

声明:《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非是藉秋风》为网友橘子风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