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脚下到凌云寺大佛处要登333个台阶,随着导游的节拍,一路听从讲解,对乐山大佛的了解不断增加。
困在半山的龙,导游建议不要与之合影
白虎下山
弥勒佛
凌云寺寺门两旁联文是“大江东去,佛法西来”。此联言简意赅,既使人有佛法庄严之感,又表明了凌云寺所踞地理位置,还巧妙地将“大佛”两字嵌于其中,显示了这座千年古刹的不凡气势。
不知这些孔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作用?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
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
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51个
乐山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
大佛右侧是九曲栈道,栈道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共217级石阶,沿崖迁回而下,可到大佛脚底。
栈道边上留下的石刻佛龛
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佛像动工后,地方官前来索贿营造经费,海师严词拒绝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地方官仗势欺人,反而说:“尝试将来”,海师从容“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海师这种专诚忘身之行,激励众心,克诚其志。
据说此千斤大钟,响彻遐迩
凌云寺旧名报恩寺,因寺前有大佛所在,所以又叫大佛寺。相传始建于唐天宝年间,早于大佛的开凿,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凌云寺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丹墙碧瓦,绿树掩映。2006--2010年凌云寺经历了350年来最大规模的修复重光。
凌云寺的香火越来越旺
寺院绿化美化非常好
![凌云寺----乐山大佛 乐山凌云寺 电话](http://img.413yy.cn/images/31101031/31094126t018486c758385305b9.jpg)
寺内最后一重殿是藏经楼,原为寺内收藏佛教经卷的地方,于1930年新建。
灵宝塔又名凌云塔,因其耸立在凌云寺后的灵宝峰巅,故以山峰命名。塔建于唐代,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锥体,砖砌而成,坐东向西,高38米,共十三级。塔体中空,内有石阶沿塔轴盘旋至顶。塔顶为四角攒尖式。灵宝塔每级都开有窗眼。根据山川形势,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还是作为三江合流处的标志。高71米的大佛是为了镇水保平安,灵宝塔则作为航船标志,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过急流险滩,灵宝塔是嘉州古城的一座标志。
环境优美的大佛山
东坡楼前的竹子
问茶处
我是美丽签名档万水千山只等闲
投诉与举报专区>> 崇拜楼主 | 分享 | 引用 | 回复 | 发表时间:2012-04-08
看好该帖的朋友们:
查看全部>>
爆炒双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