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东启西、均衡发展中原经济区
——构建中原经济区的十大建议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MBA中心 史璞
2010-9-19
“构建中原经济区”是加快河南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支持中原经济区规划更科学、更合理、更可行,根据长期的调研结果提出十个建议,供河南省委、省政府参考。
第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应根据国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要求等,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以“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视野,立足于河南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功能和分工,针对制约河南发展的瓶颈问题,科学制定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规划,促进河南的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原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河南不是经济强省,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人均经济水平、民生水平明显偏低,工业化水平不高,既难以依存于其他经济区,也难以涵盖其他经济区。因此,建议中原经济区的范围以河南省会郑州市为核心和“龙头”,以郑州、洛阳、开封为骨干,依托中原城市群和安阳、濮阳、信阳、南阳等“区域门户型城市”,覆盖河南全省,辐射邻接河南的周边地域。
第三,从国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角度看,沿京广线、京九线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已基本能较好的“联南通北”,但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区隔明显,亟需强化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重要功能。如果构建中原经济区,即能形成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原经济区——中部地区——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带,实现东西贯通。因此建议构建中原经济区应充分重视“承东启西”的战略意义。
第四,省会郑州市提高“首位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中短期内郑州市单独带动中原城市群及全省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亟需提升河南的中心城市的整体辐射带动力量。因此建议将中原经济区的增长极扩大和包含郑州、洛阳、开封三市,既能依此“带开封,促洛阳”,又能发展郑洛工业走廊,强化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力量,共同带动河南的社会经济发展。
第五,构建中原经济区应以加快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准则,改非均衡发展为“均衡发展”,实施“两条腿走路”、“两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即市场引导型经济发展与优势资源支持型发展并举。一是以“市场导向”牵引轻工业、重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壮大中原城市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城带农;二是以“资源优势”支持农业现代化,以农促工,强化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发展关联产业,以统筹城乡协同发展。
第六,河南亟需依据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省情等,进一步优化“产业规划”和确定各地市的“产业分工”。建议改“盲目招商”和一把抓的“菜篮子招商”为各地市根据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交通条件和产业规划等进行“计划招商”、“环境引商”,“招大商”与“引小商”兼顾,“招外商”与培育本土中小企业兼顾,避免各地招商的“恶性竞争”并降低招商成本,使各地市及县域经济发展“特色化”、“规模化”、“效益化”,形成分工合作、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
第七,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战略产业,河南的农业现代化具有不可替代性,直接关系“三化”协调发展。建议构建中原经济区应将农业提升到战略支柱产业的高度,将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并举,改“反哺农业”为“发展大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高效农业”、“精细农业”、“科技农业”,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统筹促进农民增收与加快解决三农问题。
第八,河南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既要有“量”的保证,还要有“质”的保证,即保证食品安全。因此建议构建“中原生态经济区”,即以构建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城市、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特色,以加快“两河”(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三带”(京广经济带、京九经济带、陇海经济带)的生态经济建设和发展为主线,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加快河湖整治,构造中部地区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重要增长区域和示范区。
第九,河南长期以低收益的资源和农业支持全国的低成本发展,致使河南省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发展缓慢,导致河南的部分行政边界地区被周边省份的较发达城市和经济区利用“虹吸效应”和“政策优势”所“侵袭”。因此建议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强化安阳、濮阳、信阳、南阳等“区域门户型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保证中原崛起的发展战略得到全方位实施,实现辐射河南周边地区,与河南周边经济区对接和承接产业转移。
第十,构建中原经济区面临的关键障碍是河南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制度性约束因素。建议应完善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科研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完善开放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