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体裁 巴洛克
2. 阿勒曼德(allemande,法)17世纪盛行于法国和英国的舞曲体裁,四拍子,节奏平稳,速度较慢,常用于组曲。同样的名称在19世纪指流行于瑞士乡村的三拍子轻快舞曲,它是华尔兹的前身。
3. 赞美歌(anthem,英)英国基督教教会仪式所用音乐,有独唱、合唱形式,歌词大多取自圣经,用英语演唱,一般用管风琴伴奏。
4. 咏叹调(aria,意;air,英、法;Arie,德)独唱曲,是歌剧、清唱剧等大型声乐作品中的重要段落,也可以是独立的作品。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和幅度较大的情感抒发。
5. 叙事歌;叙事曲(ballade,法、德)⑴13、14世纪的法国世俗歌曲。⑵19世纪盛行于德国的具有叙事性的歌曲,内容常与民间故事、传奇有关。⑶19世纪抒情浪漫的器乐曲,如肖邦和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
6. 芭蕾舞剧(ballet,意)由舞蹈演员身着剧装在音乐伴奏下表演的戏剧。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后传入法国获得极大发展。最初的法国芭蕾舞剧音乐不仅有器乐,还有歌唱和朗诵,因此可看作是歌剧的前身(当时的歌剧中也有芭蕾舞,此传统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并影响到意大利歌剧)。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大量优秀的芭蕾舞剧音乐,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等。
7. 船歌(barcarolle,法;Barkarole,德;barcarole,意)来源于威尼斯船夫歌曲的器乐曲(钢琴曲为多,也有管弦乐曲),6/8或12/8拍,速度和缓,通常是在荡漾的节奏韵律之上有一条歌唱性的悠扬曲调。
8. 摇篮曲(berceuse,法;cradle,英;lullaby,英;Wiegenlied,德)安静温和的声乐或器乐小曲,节奏有如摇篮缓缓摆动。
9. 布鲁斯(blues,英)一译蓝调。美国爵士乐的一种风格,源于黑人灵歌。通常为十二小节,节奏平稳,速度较慢,其名称来源于别具特色的常降低半音的大调第三和第七级音(称作"怨音"blue notes)。
10. 波莱罗(bolero,西)西班牙舞曲,三拍子,稳定的中速,用响板敲击具有特性的节奏。拉威尔的管弦乐《波莱罗舞曲》是最著名的作品,肖邦也写有这种风格的钢琴曲。
11. 布列(bourrée,法;borry,boree,英;bore,意)⑴盛行于17和18世纪的法国舞曲,速度较快,通常为2/2拍。⑵现流行于法国中部奥弗涅山区的三拍子舞曲。
12. 康康(cancan,法)19世纪末盛行于法国的舞曲,快速,2/4拍,热烈而粗俗。最著名的是奥芬巴赫所作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中的康康舞曲。
13. 卡农(canon,系)一种二声部或更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形式,当一个声部的旋律出现之后,另外的声部紧跟模仿。有将旋律完全保持的"严格卡农",也有带些变化的"自由卡农"。它可以是一首独立乐曲的形式,也可在大型作品中出现局部性的卡农写法。
14. 康塔塔(cantata,意;Kantate,德)一译大合唱。盛行于17世纪和18世纪上半叶的多乐章声乐作品,包括独唱的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与清唱剧相类似,但规模较小。有宗教的也有世俗内容的。巴赫留存于世的二百余部康塔塔是经典之作。
15. 随想曲(capriccio,意;caprice,法)⑴16世纪末至17世纪较为自由的赋格性质器乐曲,多为古钢琴作品。⑵技巧性练习曲,如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⑶19世纪用于形式较为自由的乐曲,常借用著名曲调为主题,如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曲《意大利随想曲》。
16. 夏空(chaconne,法;ciaccona,意)一译恰空。盛行于17世纪的风格庄重的三拍子舞曲,也是一种复调音乐形式,即在固定的主题或一连串固定的和声进行之上作多次变奏。
17. 室内乐(chamber music,英)指适合在室内而不是大厅由少数人演奏的器乐曲,早期曾包括声乐。主要体裁是数种重奏,最常见的是古典时期的弦乐四重奏、钢琴五重奏等。现在虽常在音乐厅演奏这类作品,但依然保持原有的细腻亲切的特性。
18. 众赞歌(Choral,德;chorale,英)基督新教(路德教派)的赞美诗曲调,最早出版于1524年。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将其作为改革手段之一(他本人还曾创作过一些)。其特点为:采用本国语演唱,曲调大多选自朴素通俗的民歌和古老的圣歌。起初为单声部,后来出现了主旋律在最高声部的四部合唱式以及复调形式。17、18世纪众赞歌成为重要的音乐创作源泉,如巴赫的管风琴众赞歌前奏曲、众赞歌变奏曲以及大量宗教康塔塔中都以众赞歌旋律为素材。
19. 众赞歌前奏曲(chorale prelude,英)以众赞歌为素材的管风琴曲通称,盛行于17、18世纪。在路德教派的教堂仪式中,会众唱赞美歌之前要先由管风琴将其旋律演奏一遍。演奏者可将旋律作自由变奏,这种做法逐渐形成了众赞歌前奏曲体裁。
20. 协奏曲(concerto,意;Konzert,德)也称作独奏协奏曲,是一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的协奏。形成于18世纪,通常为快-慢-快三个乐章。在莫扎特奠定的古典协奏曲模式中,第一乐章有两个呈示部,即乐队先呈示主题,然后由主奏乐器在乐队伴奏下带有变化地再次呈示主题;第一乐章(有时也在末乐章)将近结束处有"华彩乐段"(cadenza),即主奏乐器单独演奏的炫技性段落。19世纪逐渐不再遵循这种模式。
21. 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意)盛行于17世纪和18世纪初的多乐章作品,是由几件乐器组成的独奏小组和管弦乐队的协奏。主奏组大多由小提琴、长笛、双簧管、大提琴、古钢琴组成,通常为2-5件乐器,它们细腻纤巧的音响与宏亮的乐队合奏形成鲜明对比。
22. 库朗(courante,法;corrente,coranto,意)盛行于17和18世纪初的活泼的三拍子舞曲,常用于组曲。
23. 恰尔达什(csárdás,匈;Czardas,德)一译查尔达什。匈牙利舞曲,由缓慢而忧郁的lassan段和快速热烈的friss段构成。李斯特的《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即典型的恰尔达什舞曲。
24. 嬉游曲(divertimento,意)盛行于18世纪末的轻松怡情的多乐章室内乐或小乐队作品。在莫扎特的嬉游曲中,也有些比较深刻严肃。
25. 二重协奏曲(double concerto,英;Doppelkonzert,德)两件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协奏曲。如勃拉姆斯《小提琴与大提琴二重协奏曲》。
26. 二重奏(唱)(duet,英;duo,法;duetto,意)供两人演奏(演唱)的形式,二个声部不分主次,可有伴奏或无伴奏。器乐二重奏(除钢琴二重奏外)还专门称做duo。
27. 练习曲(étude,法;study,英;studio,意)专为练习乐器演奏技巧而作的乐曲。19世纪肖邦、李斯特、德彪西等人加强了这种体裁的艺术性,使之成为音乐会上的正式曲目。这类作品称为"音乐会练习曲"。
28. 凡丹戈(fandango,西)活泼的西班牙舞曲,快速、三拍子,用响板和吉他伴奏。
29. 幻想曲(fantasy,英;fantasia,意;fantaisie,法;Phantasie,德)器乐曲,总体特点是形式上自由不拘,带有幻想的性质。⑴文艺复兴时期指不采用舞曲形式或变奏手法而采用复调技巧自由写作的器乐曲。⑵巴洛克时期即兴性的键盘或琉特琴乐曲,如巴赫的《半音阶幻想曲》。⑶古典主义时期在写法上比奏鸣曲更为自由的大型作品,如莫扎特的钢琴《幻想曲》K396、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op.27no.2(作者标明"类似幻想曲的奏鸣曲")等。⑷浪漫时期带有幻想色彩的乐曲,如勃拉姆斯的钢琴曲《幻想曲》op.116。⑸根据现成主题(民歌、他人音乐素材)所写的乐曲,如李斯特《根据贝利尼歌剧<梦游女>主题而作的幻想曲》等。
30. 法朗多尔(farandole,法)古老的法国舞曲,目前仍流行于普罗旺斯一带。6/8拍,也有2/4拍,如比才管弦乐组曲《阿莱城姑娘》中的《法朗多尔舞曲》。
31. 弗拉门科(flamenco,西)盛行于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的歌舞体裁,用吉他伴奏,常常带有悲伤意味。在西班牙吉他作品中弗拉门科是一种典型风格。
32. 赋格(fugue,法;Fuge,德;fuga,意)在一个主题上构成的多声部(至少二声部)复调作品。单声部的主题在原调上出现之后,另外的声部依次进行模仿。主题在全曲多次出现,中间有数个"间插段",它们大多采用主题片断作素材,在不同调性上进行丰富多样的变化,也可引进新材料。最后一次主题在原调上完整出现,便告结束。赋格可用于一部独立的作品,也可用于一部大作品的局部,称作"赋格段"。
33. 加伏特(gavotte,英)盛行于17世纪的法国舞曲,传入宫廷后,成为当时各种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形式,如歌剧、组曲中常有加伏特舞曲。快速,4/4拍。
34. 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英)一译"素歌"。罗马教会所保存并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宗教歌曲集,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单声部旋律,节奏自由,以拉丁文歌词的抑扬顿挫为依据。分为两大类:⑴用于教堂举行弥撒的成套圣咏,内容集中于耶稣最后的晚餐与受难;⑵用于修道院每天不同时辰祈祷的"日课"圣咏。
35. 哈巴涅拉(habanera,西;abanera,意)一译"阿伐奈拉"。起源于古巴哈瓦那的舞曲,较慢的二拍子,第一拍为切分音。19世纪传入西班牙。
36. 哈里路亚(hallelujah,希伯莱;alleluia,拉)希伯莱文原意为"赞美上帝之歌",是圣经中欢乐地赞美上帝的专门用词。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常将其用于清唱剧、康塔塔等大型声乐作品,如亨德尔《弥赛亚》中的合唱"哈里路亚"。
37. 幽默曲(humoresque,法)盛行于19世纪的一种形式较为自由的器乐体裁,如德沃夏克的《幽默曲》op.101。
38. 即兴曲(improperia,法)盛行于19世纪的钢琴小曲体裁,具有精美典雅以及自由灵动的特性。如舒伯特的钢琴即兴曲。
39. 间奏曲(interlude,英;entr'acte,法)同intermezzo⑵、⑷。
40. 幕间曲(剧)(intermezzo,意)⑴盛行于16、17世纪在戏剧幕间演出的带有音乐的短剧,它是18世纪喜歌剧的前身。⑵在戏剧或歌剧两幕之间的器乐曲。同interlude。⑶一种独立的器乐小品,如勃拉姆斯等人的钢琴小曲。⑷多乐章作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中较为的短小乐章。
41. 引子(introduction,英)乐曲的开头部分,常见于交响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较大型作品,通常为慢速,与快板主题形成鲜明对比。
42. 爵士乐(jazz,英)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音乐风格。其中含有非洲鼓乐的节奏、欧洲的和声、美国福音歌曲的唱法以及布鲁斯(即"蓝调")、"拉格泰姆"(ragtime,一译雷格泰姆)等诸多因素。称之为Jazz大约是在1915年左右,但含义模糊。之后发展出多种类型,如摇摆(swing)、比博普(bebop)、博普(bop)等。
43. 吉格(jig,英;gigue,法)16世纪出现的英国舞曲,17世纪盛行于欧洲,常用于组曲。快速活泼,三拍子。
44. 霍塔(jota,西)源于阿拉贡地区的西班牙舞曲,快速,三拍子,用吉他和响板伴奏。
45. 利德(lied,德)原意为歌曲。现专指德、奥浪漫歌曲,如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的歌曲。其特点是歌词选用短小的诗作,音乐和诗歌紧密结合,钢琴伴奏部分担任重要的烘托气氛和描绘情景的作用。
46. 牧歌(madrigale,意;madrigal,英)意大利古老的世俗声乐曲。最早出现于14世纪,大多为二声部(也有三声部的)复调形式,至16世纪发展为以五声部最为常见的复调重唱或合唱。此外还有独唱形式,如蒙特威尔第的作品。
47. 进行曲(march,英;Marsch,德;marcia,意)伴随队伍行进的音乐。两拍子或四拍子(快速的也有6/8拍子),重拍突出,乐句对称。常用于歌剧、交响曲中,如威尔第歌剧《阿伊达》中的大进行曲,贝多芬第三交响曲中的"葬礼进行曲"。
48. 弥撒曲(mass,英;Messe,德;missa,拉)天主教(基督教旧教)用于圣体圣事礼仪的音乐,由成套的圣咏组成,用拉丁文演唱。常规的弥撒形式有五个固定部分:慈悲经(Kyrie)、荣耀经(Gloria)、信经(Credo)、圣哉经(Sanctus)、羔羊经(Agnus dei)。中世纪后期开始对其中某些乐章进行多声编配,以后更是出现了丰富而自由的创作。
49. 玛祖卡(mazurka,mazur,波)波兰民间舞曲,中速或快速,三拍子,节奏带有附点,强拍常处于第二或第三拍上。肖邦将其高度艺术化,作有大量钢琴玛祖卡。
50. 小步舞曲(menuet,法;minuetto,意;minuet,英)17世纪盛行于法国的中速三拍子舞曲,源自民间,后成为宫廷舞。18世纪常被用于多乐章器乐曲,如交响曲、弦乐四重奏的第三乐章。
51. 经文歌(motet,英;Motette,德)产生于13世纪的多声部歌曲,通常为三个声部:最低声部是全曲基础,称作"定旋律"声部,大多采用圣咏,用拉丁文演唱,速度徐缓;另外两个声部节奏较快,用本国语演唱宗教性或世俗性歌词。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经文歌变得非常自由,形式多样,如独唱的、合唱的或者独唱加合唱的,无伴奏或有乐队伴奏的等等,而且不再有圣咏"定旋律"声部。
52. 音乐剧(musical,英)结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元素的综合艺术形式。最早可追随到18世纪的喜歌剧、19世纪的轻歌剧。20世纪上半叶在美国和英国获得极大发展,继而风靡全世界。其主要特点是高度的综合性,歌唱、舞蹈、戏剧表演甚至舞台设置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风格上融传统歌剧、现代通俗音乐如爵士乐、摇滚乐、乡村音乐、迪斯科、黑人灵歌、踢踏舞、摇摆舞、现代舞等为一体,唱法不拘一格,既有接近歌剧的也有完全通俗性的。内容从现实题材、古代题材、科幻题材、童话题材到宗教题材,无所不包。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和伦敦音乐剧为杰出代表,如伯恩斯坦的《西区故事》,理查德?罗杰斯的《音乐之声》、劳埃德-威伯的《猫》、勋伯格的《悲惨世界》等。
53. 夜曲(nocturne,法)歌唱性的抒情钢琴小曲,源于意大利的notturno(小夜曲serenade的一个种类)。由菲尔德首创,肖邦继承其抒情性的同时赋予更加深刻的情感和大幅度的对比、发展。
54. 九重奏(nonet,英;nonetto,意)室内乐形式之一,由九件乐器组合而成,以木管重奏为多。
55. 八重奏(唱)(octet,英;octuor,法;ottetto,意;Oktett,德)室内乐形式之一,由八件乐器组合而成,常见的是木管或弦乐八重奏,也有弦乐与木管混合的组合。歌剧中有八人演唱的八重唱。
56. 歌剧(opera,意、西;opéra,法;Oper,德)台词全部或大部分由人声演唱加上管弦乐队伴奏的戏剧作品。包括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管弦乐序曲、间奏曲,有时还有舞曲。1600年前后诞生于意大利的歌剧迅速传播到欧洲各国,在此后几百年里获得了丰富多样的发展,形成多种流派和风格。
57. 喜歌剧(opera buffa,意)一译谐歌剧。18世纪在意大利兴起,与当时的"正歌剧"相反,采用轻松的题材,人物取自日常生活,音乐简单通俗,具有诙谐的特点。
58. 正歌剧(opera seria)17世纪和18世纪初盛行的歌剧,题材崇高,气氛庄重,音乐精美华丽,尤其是咏叹调有大量的炫技,常使用阉人歌手。
59. 轻歌剧(operetta,意)19世纪中期盛行于法国和奥地利的歌剧,有对白,音乐通俗轻快,具有喜剧色彩,但也有些是多愁善感甚至悲剧性的。著名的轻歌剧作曲家有巴黎的奥芬巴赫、维也纳的约翰?斯特劳斯。
60. 清唱剧(oratorio,拉)一译神剧。巴洛克时期宗教或史诗题材的大型声乐作品,在教堂或音乐厅演出。与歌剧一样包括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管弦乐序曲等,只是没有舞台动作表演。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等代表了当时清唱剧的最高水平。
61. 奥加农(organum,拉)欧洲最早的复调形式,约出现于公元9世纪。起初为建立在圣咏之上的平行四或五度二声部,后出现多种变体,最复杂的是12世纪末、13世纪初巴黎圣母院作曲家擅长的"华丽奥加农"。
62. 序曲(overture,英;ouverture,法;obertura,西)⑴歌剧、清唱剧、芭蕾舞剧、戏剧等大型作品开始前的管弦乐曲。因其自身是完整的,故常用于音乐会。如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比才歌剧《卡门》序曲。⑵"音乐会序曲"是独立的乐曲,专为音乐会而作。如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63. 帕蒂塔(partita,意)17世纪初是对变奏曲的称呼,而17世纪末以后成为组曲的称呼。
64. 帕萨卡里亚(passacaglia)原为17世纪的一种慢速舞曲,由键盘乐器演奏。后指在一个固定不变的主题之上进行多次变奏的复调写作手法。与夏空相似,慢速的三拍子,风格庄重。
65. 受难曲(passion music,英)基督教的大型声乐作品。以《圣经》中四部福音书(马太、马可、路加、约翰福音)中耶稣受难故事为内容。最早的受难曲出现于12世纪,由圣咏组成,15世纪开始有多声写作,之后形式愈加丰富多样。17-18世纪路德教派的受难曲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包括独唱的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路德众赞歌成为其中重要的音乐素材。如巴赫《马太受难曲》。
66. 田园曲(pastorale,意)⑴古老的器乐曲,6/8或12/8拍,恬静安详,常模仿牧人的笛声,常见于巴洛克时期的多乐章作品。如巴赫《圣诞清唱剧》、亨德尔《弥赛亚》中的"田园交响曲"。⑵传奇题材或乡村题材的舞台剧,有少量的音乐,是歌剧前身之一。
67. 帕凡(pavane,法)16世纪盛行于法国宫廷的慢速、二拍子舞曲,庄重典雅。
68. 无穷动(perpetuum mobile,拉;moto perpetuo)自始至终采用同样时值音符以及同样音型的快速乐曲。如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无穷动》op.11。
69. 钢琴二重奏(piano duet)两人同弹一架钢琴的乐曲,也称作四手联弹。
70. 钢琴四重奏(piano Quartet)由钢琴和弦乐三重奏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演奏的乐曲。
71. 钢琴五重奏(piano Quintet)由钢琴和弦乐四重奏组(小提琴二、中提琴和大提琴各一)演奏的乐曲。
72. 钢琴三重奏(piano Trio)由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乐曲。
73. 素歌(plainsong,英;cantus planus,拉)原始的单声部格里高利圣咏。
74. 波尔卡(polka,德)19世纪起源于波西米亚后盛行于整个欧洲的2/4拍舞曲,速度较快。
75. 波罗涅兹(polonaise,法;polacca,意)一译"波兰舞曲",3/4拍,中速。源于17世纪波兰宫廷典礼行列的伴随音乐,风格庄重高贵,音响辉煌,常被作曲家用于多乐章作品,肖邦作有大量钢琴波罗涅兹。
76. 前奏曲(prelude,英;praeludium,拉;preludio,意)⑴原为序奏性乐章,用于组曲、赋格曲之前。⑵在19世纪成为独立的风格浪漫、具有即兴性的钢琴小曲,如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保留了巴洛克时期在24个调性上各写一首构成整体的传统)。之后的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肖斯塔科维奇等人也写有类似的成套前奏曲。⑶19世纪中叶以后的一些歌剧不用长大、独立的序曲,而采用较短的、与第一幕音乐紧紧相连的前奏曲,如威尔第歌剧《弄臣》、瓦格纳歌剧《罗恩格林》。
77. 四重奏(唱)(quartet,英;quatuor,法;quartetto,意)由四人演奏或演唱的作品,每人有自己独立的声部。最重要的体裁是弦乐四重奏:小提琴二、中提琴、大提琴各一。四重唱是歌剧中常见的形式。
78. 五重奏(唱)(quintet,英;quintuor,法;quintetto,意)由五人演奏或演唱的作品,每人有自己独立的声部。常见的有弦乐五重奏:小提琴二,中提琴二,大提琴一。五重唱通常只用于歌剧。
79. 拉格泰姆(ragtime,英)一译雷格泰姆。爵士乐来源之一,也被看作是爵士乐的早期形式,特点是在2/4、4/4拍的基础上采用各种复杂的切分节奏。
80. 宣叙调(recitative,rècitativo,意;récit,récitatif,法;Rezitativ,德)一种歌唱模式,音高和节奏都接近语言本身的抑扬顿挫,类似于戏剧朗诵。用于歌剧和清唱剧中,目的是人物对话和情节发展,与抒情并炫技性的咏叹调前后搭配。起初两者界限分明,后渐渐加强了宣叙调的音乐性,最终在19世纪末将这两种模式融为一体。
81. 安魂曲(requiem,拉;messe des morts,法;Totenmesse,德;messa per I defunti,意)又译作追思曲或安魂弥撒。⑴基督教大型声乐作品,专用于追悼仪式的弥撒曲。采用固定的拉丁文歌词,通常为八个段落:⑴进台经(赐彼永息Requiem aeternam dona eis,domine);⑵慈悲经(天主矜怜我等Kyria);⑶继叙咏(震怒之日Dies irae);⑷奉献经(主耶稣)(Domine Jesu);⑸圣哉经(圣哉,圣哉,圣哉Sanctus);⑹降福经(福哉,因主名而来者Benedictus);⑺羔羊经(上帝的羔羊Agnus dei);⑻圣餐经(灵光永照Libera me domine)。⑵19世纪以来有些安魂曲不再采用传统模式与歌词,如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
82. 狂想曲(rhapsody,英;rapsodia,意)原意为"史诗"。盛行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器乐曲,具有英雄气概和叙事性、幻想性,常以英雄故事、民族传说、风土人情为题材,形式上较自由。如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拉威尔《西班牙狂想曲》。
83. 浪漫曲(romance,英;romanza,意)⑴抒情歌曲,如勃拉姆斯的《声乐与钢琴浪漫曲》op.33。⑵抒情器乐曲,如贝多芬《小提琴与乐队浪漫曲》二首op.40、50。⑶多乐章作品中的抒情乐章,如莫扎特d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第二乐章。
84. 回旋曲(rondeau,法;rondo,意)器乐曲。主题段落在全曲多次出现,中间插入新材料,即ABACAD……A模式。常用于多乐章作品如奏鸣曲、弦乐四重奏、交响曲、协奏曲的末乐章,也可以是独立的作品。
85. 仑巴(rumba,西)古巴舞曲,源自非洲黑人舞蹈。快速2/4拍,有复杂的切分音,节奏强劲有力,20世纪30年代成为欧美舞厅音乐,并与爵士乐相结合。
86. 桑巴(samba,西)源于葡萄牙-巴西的舞曲,中速2/4拍,以切分节奏为特征。在巴西为狂欢节传统音乐,后成为欧美舞厅音乐。
87. 萨拉班德(saraband,法)盛行于17至18世纪上半叶的舞曲,慢速,3/2或3/4拍,常用于巴洛克组曲(典型的巴洛克组曲包括四个舞曲段落:阿勒曼德、库朗、萨拉班德、吉格)。
88. 谐谑曲(scherzo,意)器乐曲,快速三拍子,节奏鲜明,音符短促,有些带有诙谐的情趣,有些具有强烈的推动力和磅礴的气势,如贝多芬的谐谑曲。可以是独立的作品,如肖邦为钢琴而作的谐谑曲,也可以是大型作品的一个乐章,如贝多芬、马勒等人的交响曲。
89. 七重奏(唱)(septet,英;septuor,法;settimino,意)由七人演奏或演唱的作品,每人有自己独立的声部。各种乐器组合都有。七重唱偶见于歌剧。
90. 奏鸣曲(sonata,意;Sonate,德)器乐曲。历史上该词用途极为宽泛,早期曾泛指所有器乐曲(与泛指所有声乐曲的康塔塔相对)。⑴巴洛克时期的奏鸣曲是一种室内乐,以三重奏鸣曲(trio sonata)为典型,但也有独奏奏鸣曲,如D.斯卡拉第的古钢琴奏鸣曲,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等。⑵古典时期的奏鸣曲以独奏和二重奏为主,如钢琴独奏奏鸣曲,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等。通常是三个乐章,速度为快-慢-快。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
91. 声乐套曲(song cycle,英;Liederkreis,德)为一组情节上有联系的诗歌谱写的一系列歌曲,在音乐上有着内在逻辑,通常应完整演唱,有时也可选取其中的某些单独演唱。如舒伯特《美丽的磨房姑娘》、《冬之旅》,舒曼《诗人之恋》等。
92. 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弦乐四重奏,四件乐器是小提琴二、中提琴、大提琴各一。典型模式为四个乐章(与交响曲相同)。
93. 组曲(suite,法)多乐章器乐曲。⑴巴洛克时期的组曲(现称古组曲)由一系列不同节奏、速度、风格的舞曲组成,但调性相同。⑵19世纪的组曲形式多样,可以是围绕某种情境而作的一组小曲,如舒曼钢琴组曲《儿童情景》,也可从舞剧、戏剧配乐中选取段落构成,如格里格的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
94. 交响曲(symphony,英;symphonie,法;sinfonia,意)多乐章的管弦乐曲。⑴17世纪中叶以前用法含混,多半用于器乐曲,但也有用于器乐兼声乐的作品,或指称歌剧的序曲。⑵古典交响曲形成于18世纪中叶。典型模式由海顿在18世纪后期奠定,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第三乐章中速,小步舞曲(后贝多芬改为谐谑曲),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⑶19世纪及以后的交响曲有很多自由变化,乐章数目和乐队规模都有所扩大,并加进大量人声。
95. 探戈(tango,西)20世纪初起源于阿根廷的舞曲,后成为欧美舞厅音乐。速度徐缓,2/4拍,带有切分节奏,与哈巴涅拉相似。
96. 塔兰泰拉(tarantella,意)快速6/8拍舞曲,因起源于意大利塔兰托而得名。一说当地有种毒蜘蛛名为塔兰泰拉,人被咬伤后只有疯狂跳跃方可得救。19世纪作曲家将其写成华丽的炫技性乐曲,如李斯特的作品。
97. 托卡纳(toccata,意)⑴1600年左右,托卡塔一词用于号角华彩风格的小曲,主要由铜管演奏,意大利人将其安排在歌剧开始之前,因此可视为序曲的前身。如蒙特威尔第歌剧《奥尔菲斯》开始前的托卡塔。⑵17、18世纪指风格自由、演奏技巧高超的键盘乐曲,常用于严格的赋格前。如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⑶19世纪以后的托卡塔通常是快速的键盘乐曲,根据一种音型和节奏作连续不断的发展。如拉威尔钢琴组曲《在库泊兰墓前》中的托卡塔。
98. 三重奏(唱)(trio,意)⑴三人演奏或演唱的作品,如钢琴三重奏(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木管三重奏(两支单簧管和一支大管)等各种组合,以及歌剧中较为常见的三重唱。⑵巴洛克时期的三重奏鸣曲,有三个声部,通常由四件乐器演奏(两把小提琴演奏两条不同的旋律,一件低音乐器和键盘乐器担任和声)。⑶三声中段,是奏鸣曲、交响曲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和谐谑曲)的中间段落。
99. 变奏曲(variation,英;variazione,意)器乐曲 全称为"主题与变奏曲"(theme with variations),即由一个主题以及根据它所作的一系列变奏组成。可以是一部独立作品,也可以是大型作品如交响曲的一个乐章。
100.圆舞曲(waltz,英;valse,法;Walzer,德;valzer,意,vals,西)一译"华尔兹"。起源于德国连德勒舞曲(L?ndler)的慢速或快速三拍子舞曲, 19世纪盛行于欧洲。这种风格逐渐从舞会音乐渗透到声乐作品(歌曲、歌剧)和其他器乐曲(交响曲)中,舒伯特、肖邦等人还作有大量钢琴圆舞曲。
更多阅读
巴洛克建筑和巴洛克音乐 德国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和巴洛克音乐巴洛克是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欧洲艺术中居统治地位的风格和流派。“巴洛克”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英语为baroque),原义是不规则的、有缺陷的珍珠。后作为术语进入艺
转载:意大利建筑风格:哥特拜占庭罗马式巴洛克式
意大利建筑风格 简介 哥特 拜占庭 罗马式 巴洛克式(一)哥特式建筑(GothicArchitecture)简介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
巴洛克艺术Baroque Art baroque art
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风格,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巴洛克有很多不同的说法:(1) 巴洛克(Baroque)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一
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的区别 洛可可艺术的特点
巴洛克比较华丽,宏伟,热情奔放;洛可可艺术比较小巧纤雅。巴洛克艺术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