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碑》为著名的汉碑之一。前后碑字体如出一人之手,传为蔡邕书。结字工整精细,中敛而四面拓张,波挑分明,呈方棱形,笔致古朴,神韵超绝,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典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明郭宗昌谓其“分法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代模楷,亦非后世可及”。清万经《分隶偶存》评云:“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当在《卒史》(《乙瑛》)、《韩勑》(《礼器》)之右。”方朔《枕经金石跋》云:‘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杨守敬《平碑记》云:“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
《史晨碑》有二,并刻于一石。通常碑阳一面称《史晨前碑》,碑阴一面称《史晨后碑》。前碑详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或《鲁相史晨祀孔子庙碑》、《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后碑详称《鲁相史晨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此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前碑铭文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后碑铭文十四行,行三十六字。此碑文字磨灭处极少,前后碑书风相类,似同出一人之手。书风温润典雅,笔致圆厚朴实,字型端庄严整,意态肃穆爽峻,为汉隶中之逸品。现就《史晨碑》的艺术风格特点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应规入矩、法度谨严。
《史晨碑》为东汉中晚期的代表,它偏重于规矩和法度,不同于那些艺术个性极其张扬的早期石刻,属于较成熟的作品。其特点是字型工稳、笔法严格、结构匀称、意态端庄。清方朔在《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中评此碑云:“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清石经《分隶偶存》评其书法云:“修饬紧密,举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当在《卒史》、《韩敕》之右。”
2、秀逸典雅,端庄敦厚。
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立碑之风极盛,《礼器碑》、《曹全碑》、《史晨碑》、《华山碑》、《乙瑛碑》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涌现出来。这些碑刻的共同特点是笔力圆润、造型秀逸多姿,均属于“多骨微肉、多力丰筋”的作品,为汉隶中最标准的一类。《史晨碑》结体方正,给人以端庄典雅的美感,较其它几碑的笔势健劲遒逸,更多古朴敦厚的气息。杨守敬《平碑记》云:“碑下一层字嵌置跌眼,向来拓本难于句读,自乾隆已酉(1789年)何梦华将跌眼凿开,从此全文遂显。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
3、方圆兼备,极尽变化。
汉碑的笔法大致有三类:第一类为方笔,如《礼器碑》、《张迁碑》、《鲜于璜碑》等;第二类为圆笔,以《曹全碑》、《夏承碑》为代表;第三类为方圆并用,《史晨碑》就是这种用笔的杰出代表。不同于《礼器碑》的方笔为主和《曹全碑》的纯以圆笔,《史晨碑》将用笔中的方与圆完美的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温润典雅,不激不励,理性而有节制的书风。这种“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的风貌,充分体现了儒家崇尚“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难怪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虚和则有《乙瑛》、《史晨》……”。《史晨碑》虽属用笔风格严谨,法度分明一路,然十分注重笔法的变化。本书笔法详解部分即列举出《史晨碑》八个基本笔画的百余种变化写法。加之在结构上左右顾盼,上下启承,疏密匀称,提按得法,使得这一端庄典雅的汉碑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隸書口訣】:
方勁古拙,如龜如鱉
蚕頭雁尾,筆必三折
雁不雙飛,蚕無二色
點畫俯仰,左挑右磔
重濁輕清,斬釘截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