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物理规律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前 言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3)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结合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体系,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五)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物理课程应该改革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体系。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三、课程标准设计

(一)课程标准设计框图

图1为物理课程标准设计框图。《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由此,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组成。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科学内容含有三个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分别为教师、教材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教学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以及学生学习评价建议。

(二)课程标准设计的几点说明

(1)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的,因此《标准》规定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

(2)《标准》不仅对“知识与技能”提出了基本要求,而且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均提出了相应要求。

(3)《标准》特别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旨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学生不仅应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还应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了解科学·技术·社会(STS),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探究应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各个部分。

(4)为了进一步将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渗透到内容标准中,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内容标准,《标准》特别在内容标准中增设了样例和活动建议,它们不是必学内容,仅供教师参考。

(5)《标准》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材编写留有自主空间,也为课程的具体实施留有回旋余地。

图1 物理课程标准设计框图

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 培养目标定位

▲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课程基本理念

▲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

(含样例和活动建议)

科学探究

科学内容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物 质

物质的形态与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

运动和相互作用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

能 量

能量、能量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守恒,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教科书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

▲学生学习评价建议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

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声和光、电和磁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3.初步认识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以及能量守恒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应用,初步认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4.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5.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6.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4.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5.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6.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5.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6.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7.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内容标准注意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强调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的渗透,注重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其中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

内容标准中的样例是对标准进一步的解释和扩展,活动建议则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活动实例。它们不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

一、科学探究

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科学探究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部分。

(一)科学探究能力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学习中,科学探究能力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探究要素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猜想与假设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

●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分析与论证

●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评 估

●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交流与合作

●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有团队精神。

●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二)科学探究实例

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可以是《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标准》科学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科学探究的形式有课堂内的探究性活动和课堂外的家庭实验、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

例1 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

●提出问题

李明在一所农村中学读书,学校有一只大的开水桶,冬天为了保温,在桶外裹上了一层棉被,尽管如此,早上灌的是开水,到了下午还是变得凉凉的。一天早上,李明看见张迪用铝合金饭盒装开水时,滚烫的饭盒只垫了薄薄的一层泡沫塑料就不烫手了,他突然想到,能否用泡沫塑料代替棉被给开水桶保温呢?他将这一想法告诉了张迪。

李明认为,手觉得热,是因为手吸收了热量,温度升高。隔着泡沫塑料拿热饭盒不烫手,说明泡沫塑料导热性能差。用导热性能差的材料包着开水桶,保温的效果按理说就会好些。张迪随手摸了一下热水桶上的棉被,暖乎乎的,热量通过棉被传出来了。张迪想,李明可能是对的,泡沫塑料的保温效果可能会比棉被好。

李明告诉张迪,如果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烧瓶,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便可以得出这两种材料保温性能好坏的结论。“还可能有其他因素影响水温变化,如两个烧瓶中的水是否一样多,水温是否一样高。”张迪说。“是的,”李明强调:“还需注意放烧瓶的环境是否一样,泡沫塑料与棉被的厚度是否一样等等。”他们注意控制影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决定在两个烧瓶中装质量相等的水,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分别用两种保温材料包好,放在相同的环境温度下自然冷却。  按照这个计划操作,李明和张迪把实验测得的数据填在下表中。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t/min

0

5

10

15

20

25

35

45

55

65

80

95

110

125

140

155

T1/℃

80

72

64

59

55

51

50

41

37

34

30

26

24

22

21

20

T2/℃

80

65

56

48

43

38

32

28

26

24

22

22

21

21

20

20

●分析与论证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第1组(泡沫塑料保温)从80℃降至40℃所用的时间超过了45 min,而第2组(棉被保温)降低相同温度只用了不到25 min,这表明,泡沫塑料的保温性能确实优于棉被。

●评估

以上表格中,第35minT1的数据与T1的总的变化趋势有较大的偏差,回想实验的操作,有可能在读温度时有疏忽。如果剔除这个温度值,其他所有数据都与实验结论吻合。因此,这个实验的结论应该是可信的。

●交流与合作

李明和张迪讨论后,给学校总务处写了一封信,信中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结论,建议学校替换开水桶的保温材料。

例2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提出问题(教师提出)

课堂上教师问: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和什么因素有关?如果改变通过电磁铁的电流或者改变电磁铁的匝数,它的磁性强弱会变吗?

●假设与猜想

学生相互议论:假设通过电磁铁的电流由1A增加到2A,电磁铁的磁性会怎样?是否可以这样推测:导线中的2A电流是两股1A电流汇合而成的,每股电流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磁场合在一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

如果电磁铁的电流不变,线圈由100匝增加到200匝,它的磁性又会怎样?是否可以这样推测:200匝线圈是由两组100匝线圈组合而成的,每组线圈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磁场合在一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

通过以上推测可以想到: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通过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将越强。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通过怎样的实验来检验以上猜想呢?这个实验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同学们讨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法:

(1)怎样测量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学生A:看它能吸起多少根大头针或小铁钉。

学生B:看它能吸起多少铁屑(用天平称)。

学生C:看它对某一铁块的吸引力(用弹簧测力计把被电磁铁吸住的铁块拉开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有多大。

(2)怎样改变和测量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

学生D: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

学生E:用增减电池来改变线圈中的电流,用串联小灯泡的亮度来比较电流的大小。

(3)怎样改变电磁铁线圈的匝数?

学生F:使用中间有抽头、能改变线圈匝数的现成电磁铁产品。

学生G:临时制作电磁铁线圈,边实验、边绕制。

教师建议:用学生C,D,F提出的方法来组成探究实验的方案。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按照教师的建议,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把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磁铁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当滑动变阻器取不同值时测量电流和电磁铁对铁块的吸引力,把测量数据填入下表(表1)。

电流/A

电磁铁对铁块的引力/N

改变线圈匝数,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保持不变,测量不同匝数时电磁铁对铁块的吸引力,把实验数据填入下表(表2)。

匝数

电磁铁对铁块的引力/N

●分析与论证

各个小组从本组实验的表1数据看到,当电磁铁线圈匝数不变、电流逐渐增大时,电磁铁对铁块的吸引力是同步增大的;从表2数据看到,在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磁铁线圈的匝数增加时,电磁铁对铁块的吸引力是同步增大的。由此可以证实: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和电磁铁线圈的匝数、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有关,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电流越大,磁性越强。

●评估

回顾以上操作,看看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当改变线圈匝数的时候,是否确实做到了线圈中电流和线圈的形状都不变?当测量电磁铁的吸引力时,是否用的是同一个铁块?有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了实验结果?如果这些因素在实验中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的结果应该是可靠的。

●交流与合作

各个小组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并分别在班上报告本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二、科学内容

本标准的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能量三大部分。下表为科学内容标准的一级主题与二级主题。这种主题式的呈现形式不代表教材的结构或教学的顺序。教材的编写者可以根据内容标准组织编写不同特色的教材。

内容标准中的活动建议不是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中选用,也可以结合当地情况开展其他活动。

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一级主题

二 级主题

物质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物质的属性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新材料及其应用

运动和相互作用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和力

声和光

电和磁

能量

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机械能

内能

电磁能

能量守恒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主题一  物 质

各种物体、微粒和场,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着的物质。“物质”所涉及的科学内容,多数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与新材料的发展前沿相联系。学习这些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在3~6年级科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这部分内容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于身边物质的初步认识,学习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第二类是对于物质结构和物体尺度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由于尺度太小或太大,人类缺少直接经验,因此应注意科学方法的运用;第三类是和当前蓬勃发展的材料科学相联系的,学习中应该注意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物质”划分为以下四个二级主题: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物质的属性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新材料及其应用

(一)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1.内容标准

(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例1调查自然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质,列表归纳这些物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不同物质在物理性质(形态、弹性、颜色)和用途上的差异进行分类。

(2)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利用的意见。

例2讨论塑料、化肥、清洁剂、灭蚊片和农药等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3)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例3观察周围的物质,根据形状和体积的稳定性和流动性,说明固体、液体、气体的不同特征。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

(4)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4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了解这些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释为什么液体温度计中的液体会有不同。例5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5)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例6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了解高压锅的原理。

注意: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在课程中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是《标准》提倡的基本理念之一。

(6)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2.活动建议

(1)调查学校和家庭的用水状况,设计一个学校或家庭的节水方案。

(2)观察并探究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

例如:放进冰箱的新鲜蔬菜过几天为什么会失去水分?冰箱内壁的水珠到哪里去了?写出探究报告。

注意: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有典型特点,电冰箱内既有熔化和凝固,也有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让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成就感。这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的具体体现。

(3)通过观察,探究自然界中的霜、雪、雨、露等天气现象。

注意:探究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另一种基本方法。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是比较复杂的,学习物理应尽可能联系各种自然现象,突出基本的物理原理,但不要求学生做出完美的解释。这是从自然到物理的基本理念的体现。

(4)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并对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5)调查本地农田灌溉(或污水处理)的主要方式,了解先进的灌溉技术。

(二)物质的属性

1.内容标准

(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例1通过实验,探究几种金属和塑料的弹性、硬度。说明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物质的这些属性的。

例2通过磁铁等磁性物质,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调查磁性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

例3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导电性,讨论是否任何物体都具有导电性。通过观察、查阅资料,比较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不同。

(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例4分别说出质量为几千克、几克的一些物品。

注意:应该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以便使其认识到感觉是不可靠的。还应 该让学生对物理量单位的大小有感性认识,发展其估测能力。

(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例5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制的。

(4)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例6从学校数据库或因特网上收集有关物质属性的信息。

注意:《标准》提倡尽可能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过程。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视野。条件受限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以便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例7调查市场上的服装面料或炊具,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物理属性。

注意: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标准》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应尽可能让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

2.活动建议

(1)利用一块磁铁和几根缝衣针,制作指南针,并验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

(2)测量一些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如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方案,测量酱油、食用油、醋、盐、塑料制品、肥皂和牛奶等日用品的密度。教师应向学生进行安全和保护环境方面的指导。

(三)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1.内容标准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例1用图形、文字和语言描述原子、分子模型。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例2观看介绍物质微观世界的音像资料。

注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以便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并感受探索的乐趣。

(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例3用望远镜观察天体。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例4设计图表。根据物体尺度的大小,按电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生物体—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的顺序排列。

注意:图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展示。

2.活动建议

(1)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2)从图书馆、因特网和学校的数据库中收集有关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资料。

(3)观看《宇宙与人》等科普电影。

(四)新材料及其应用

1.内容标准

(1)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例1阅读有关的科普资料,了解超导现象以及超导体在磁悬浮列车、超导输电等方面可能的应用。

(3)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例2收集有关信息,了解纳米材料的有关知识。

(4)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例3参观生产某种材料(如建材、塑料等)的工厂,了解这些材料的生产过程和应用情况,调查生产这些材料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提出治理这些污染的设想。 2.活动建议

(1)让学生从资料室、因特网上收集有关新材料研究和开发的信息,并写出一篇小论文。

(2)调查生活、生产中应用的一些新材料,弄清它们的名称、用途、特点和属性等,并列表显示调查结果。

主题二 运动和相互作用

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不同的物质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又发生着相互作用。了解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认识物理现象所必需的。这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对它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应该让学生经历对知识探究和领悟的过程,发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动和相互作用”划分为以下四个二级主题: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和力

·声和光

·电和磁

(一)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1.内容标准

(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例1用自己的语言或图形描绘分子的热运动。

(3)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能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2通过磁铁插入线圈时电流表指针运动的实例,说明不同运动形式之间有联系。

(4)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例3通过氯化钠在水中溶解、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等现象,证明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运动的,运动形式是多样的。  2.活动建议

(1)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片,对有关现象用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解释。

(2)从自然现象或实验事实中举出事例,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二)机械运动和力

1.内容标准

(1)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例1利用步长估测学校教学楼的长度。

例2调查市场上出售的成品服装和鞋子尺码的国家标准。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位的测量,搞清自己应购买哪种规格的上衣、裤子和鞋子。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例3实验探究磁铁可以改变钢球运动的方向。

例4观察体育运动中的射箭,弓对箭的弹力使箭由静止到运动。

(4)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例5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速度减小、转弯等时刻的感觉。

(5)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6)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例6估测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

(7)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物理规律教学过程
例7知道潜水艇浮沉的原理。

(8)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例8简单解释飞机的升力。

2.活动建议

(1)测量自己的脉搏,再测出正常走路时一步的长度。

注意:以上做法相当于在自己的身体上设置了一个“时钟”和一把“尺子”,可以在没有钟表和皮尺的情况下估算走路的平均速度。这有利于因地制宜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学读汽车、摩托车上的速度表。

(3)讨论测量火车(汽车)速度的各种方案(注意安全,不能靠近被测车辆),进行实测。学读《旅客列车时刻表》。

(4)查阅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在运输、安装时对倾斜程度的要求。设计一种方法检查这些机器的倾斜程度。

(5)用弹簧或橡皮筋制作简易测力计,探究弹簧的弹力与橡皮筋伸长量的关系。

(6)用饮料软管制作口吹喷雾器。

(三)声和光

1.内容标准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例1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使其发声,观察纸屑的运动。敲击音叉,观察与其轻触的乒乓球的运动。

例2将闹钟放到玻璃罩中,抽去空气,这时几乎听不到声音。慢慢放入空气,声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例3收集超声波的应用实例。

例4举例说明建筑物中是如何防治噪声的。

(2)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例5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在平面镜上的反射(用玩具激光器产生激光,用烟雾显示激光,注意不能直射眼睛),入射光束与平面镜的夹角增大时,反射光束与平面镜的夹角也增大。

例6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偏折。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例7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

例8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例9观察两只手电分别射出的红光与蓝光在白墙上重叠部分的颜色。观察红、绿颜料混合后的颜色。

(5)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例10知道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活动建议

(1)调查社区(或学校)中噪声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防治措施,提出进一步防治噪声的建议。

(2)阅读投影仪或照相机的说明书,通过说明书学习使用投影仪或照相机。

(3)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

(四)电和磁

1.内容标准

(1)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2)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例1了解动圈式扬声器的结构和原理。

例2探究直流电动机换向器的原理。

(3)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例3收集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事例。

(4)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例4举例说明电磁波的存在。

例5根据广播电台的发射频率计算波长。

(5)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6了解微波炉的原理。

例7了解移动通信中基地台的作用。

例8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

例9简单介绍光缆通信和卫星通信。

2.活动建议

(1)在教师指导下研究动圈式扬声器是否可以当做动圈式话筒使用。

(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05922.html

更多阅读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部分 前 言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

201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最新语文课程标准2016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 前 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

学习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育才小学 徐小香2011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得到了进一步的修改,给语文课程定位了新的含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课文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着重体现语文文字的运用与实践。

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政治面试试讲视频

1、请结合本学科,谈谈如何理解2011版修订课标的变化,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落实?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总体原则: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调整,精益求精;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文字表达上的完善,使之更精练;逻辑顺序上的调整,使之

声明:《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物理规律教学过程》为网友会笑才不是傻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