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方案初步完成

标签:保护规划太原2010-09-11 18:51 星期六

规划方案保护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不再因无序开发建设而遭受新的破坏,围绕太原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实施多层次、多类型、多途径的保护,使名城的历史文化得以保存、继承、延续。

■方案出台

“内容详实、思路清晰、定位也很准确。”昨日,来自国内外的诸多规划设计专家对首次正式公开亮相的 《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做出上述评价。

太原具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在城市发展的大部分时期,均担当了重要的地域性政治、军事、文化中心的职能,也因此积淀下了类型丰富、数量巨大,分布广泛的文物古迹。去年,太原市委市政府提出举全市之力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开始着手编制 《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历经一年时间,《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方案终于初步完成。据介绍,本次规划期限为2009年至2020年。规划以太原市六个市辖区为重点,特别针对太原府城历史街区、明清太原县城历史街区制定保护要求和管理措施。此外,还对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方法。

太原市规划局介绍说,在听取吸收相关专家的意见后,规划方案还将进行修改完善,并逐级上报,待通过后,就将按照规划所提出的各项要求予以实施。

■历史名城与山水格局的整体保护

控制东、西、北三个方向的大规模城市建设

突出“三山环抱、汾水中流”的城市空间形态特色。严禁随意改变地形地貌,破坏山脉水系的建设活动。

保护太原北部棋子山和石岭山、系舟山、太原东山、西山构成的“几”字形的山系形态。具体而言,就是控制东、西、北三个方向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将南部地区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控制城市东山地区城市建设对山体环境的侵占,划定山前路作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界限。

保护太原府城和明清太原县城两个历史城区与东西山之间的视线通廊。保护东山双塔与太原府城历史城区之间的视线通廊,控制廊道内的建筑高度,以多层为主。保护迎泽大街两侧现有历史建筑,控制两侧建筑高度、建筑体量。

■太原府城历史城区保护

保持道路格局 建筑限高

太原府城历史城区是指明清太原府城城墙所围合的区域,其范围东起建设路,西至新建路,南起迎泽大街,北至北大街,总面积9.6平方公里。将加强历史城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展示,增加公共绿地和服务设施。

保护迎泽大街东西景观视廊

遏制府城内部高强度的建设,控制住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保护迎泽大街东西方向通向两侧山体的景观视廊,突出“两山夹峙”的城市空间形态特色;保护府城与双塔之间的视线通廊。

保护和恢复城西水系,连通森林公园—龙潭公园—饮马河—西海子—迎泽公园这一系列水面,沿水建成城墙遗址公园,突出宋明清太原府城城市格局。

搬迁有污染的工业和占据文物古迹的单位,包括城隍庙钟楼内的太原印刷厂等。

保持“井”字主干路格局

严格保护历史城区范围内传统街巷、胡同的名称、走向和尺度;保持以解放路、五一路为纵,小东门街,府东、西街和旱西门街为横形成的“井”字主干路格局,不再新建扩建城市道路。

建筑高度控制在18米以下

在建筑高度控制方面,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周边建筑高度控制应以文物保护法为基础,并符合关于公布该处文物保护单位和划定该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政府文件中的具体保护要求。迎泽大街、建设路、新建路、北大街等四条环绕历史城区的主干路,在符合历史城区格局保护以及历史建筑风貌保护要求下,可适当建造高层建筑,历史城区内部,建筑高度控制在18米以下。

■明清太原县城历史城区保护

建筑色彩与古建遗址需协调

明清太原县城历史城区历史城区面积约118公顷。历史城区周边环境:围绕明清太原县城的晋阳古城遗址,其范围东至汾河西岸河堤一线;南至南城河遗址外延100米,延伸至汾河西岸河堤;西至西城河遗址外延100米,并沿大运高速公路东侧至风峪沙河北岸滨河道路北侧红线;北至风峪沙河北侧滨河道路北侧红线,延伸至汾河西岸河堤,面积约26平方公里。

新建筑高度不超过两层

在实施保护时,规划建议,保护太原县城的十字形道路骨架和原有的街巷、传统院落格局。严格保护历史城区内的历史建筑和传统建筑,严格控制新建扩建,新建筑高度不超过两层。

除将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范围内确定为禁建区外,将晋阳古城周边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划分为两级,进行建设控制。这两级建设控制区内的建设工程,均应该严格按照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建设工程管理要求实施前期文物勘查以及在工程进行中的出土文物鉴定与保护。西山山前景观路与西山山体之间的地区为一级控制区,该区范围建筑高度控制以低层为主、建筑色彩与遗址环境相协调,保留足够的与西山景观路的建筑退后距离,并注意在主要道路交叉口保留与西山制高点的景观视廊。二级控制区建筑高度以多层为主,建筑色彩也应该与遗址环境相协调。

不再新建穿越晋阳古城的公路

严格控制不再新建穿越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范围的公路、铁路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管线。远期条件成熟时,对位于晋阳古城遗址范围内的大运高速公路局部路段实施线路调整,迁移到遗址区以外;限制新晋祠路上大型货运机动车通行。推进西山景观路的建设。逐步控制和调整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范围内与历史保护相冲突的土地使用功能。近期迁移对遗址环境有不利影响的磷肥厂、碳黑厂、侨友化工厂。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统一基调 恢复原貌

为保护好反映太原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的载体,规划提出划定并保护五处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划定保护范围,在内从事建设活动,不得损害街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保护范围划分为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个保护层次。核心保护范围包括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和其环境风貌所组成的核心地段。该区域内历史建筑应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和色彩,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但新建、扩建的必要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太原规划局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征求市文物局意见。拆除历史建筑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设施应由市规划局会同文物局共同批准。

1 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

范围:北起精营东二道街,南至府东街,西起五一路,东至教场巷、东华门街、双龙巷、东肖墙,总面积26.88公顷。

该街区保留了民国以及解放初期山西省军政、文化功能的历史风貌,反映了民国以及解放初期省会城市的历史记忆,非常难得。因此,在实施保护时,将以居住功能为主,结合赵树理故居以及山西省作协,形成展示山西文化名人及其文学方面主要成就的片区。不过多引入休闲娱乐、时尚商业等业态。

核心保护范围内建筑高度应以一层平房为主,不超过二层,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高度除府东街、五一路沿线不超过四层外,其余均不超过二层。精营东二道街、精营东边街、教场巷、前双龙巷、双龙巷等应严格保持现有街巷宽度,不允许拓宽。街坊建筑色彩应以灰色调、青砖外墙材料为主要基调。

2 东三道巷历史文化街区

范围:北起东二道巷,南至东三道巷,西起永定路,东至太原市中心医院宿舍,总面积1.99公顷。

该街区体现了太原民国以及解放初期传统居住生活面貌。未来,该区仍将以居住功能为主,同时保持沿东三道巷的餐饮、百货等小型商业功能。另外,以民国时期传统居住性街坊风格作为整体控制要求。建筑高度应以一层为主,不超过二层。严格保护东三道巷传统街巷尺度、格局。建筑外墙以青砖、灰色调为整体基调。

3 明清太原县城历史文化街区

范围:北起北城墙,南至龙天庙,西起西城墙,东至县城东门,总面积118公顷。

该街区反映了晋阳古城历史环境变迁,较完整地体现出了明清太原府城下辖古县城的格局风貌。在具体实施保护时,核心保护范围内将严格保护现有文物保护单位、传统建筑、改建建筑按照当地传统建筑的风格控制。非传统建筑改建扩建以一层为主,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严格控制新建扩建,建筑高度控制以一层平房为主,不超过二层。严格保护东大街、西大街、北大街、南大街、仓巷、北后巷等传统街巷的尺度、格局。建筑外观色彩以灰色调为主要基调,灰砖为主要外墙材料。

最终该街区将形成以传统居住、商业、文化教育、休闲娱乐为主的综合功能片区。

4 矿机宿舍历史文化街区

范围:西起享堂路,东至规划路,北起涧河路,南至规划路,面积约21.1公顷。

该街区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太原作为重工业基地工人新村的典型代表。未来,该街区将打造成为以居住为主的住宅区。街区内部不再进行新建扩建工程。注重保持街区的完整性,避免城市道路的穿越。对21幢上世纪50年代建设的住宅以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进行保护,保护建筑外观形式。保护上世纪50年代的礼堂及上世纪70年代的篮球场。条件成熟时,拆除插建的后期住宅楼。

5 太重苏联专家楼历史文化街区

范围:西起前进路,东至太重一中西界,北起宿舍区、子弟小学北侧,南至西矿街,总面积5.64公顷。

该街区是典型苏式住宅小区与单体,体现太原作为新中国“一五”时期苏联援助重工业基地建设历程的典型遗存。未来,在形成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住宅区过程中,将严格保护现存上世纪50年代的苏式住宅楼外观,不允许改变建筑外立面色彩、建筑材料,严禁对装饰性细部进行破坏。对于住宅楼之间插建的后期住宅,在条件成熟时予以拆除。

整合现存散点分布的历史遗存的周边环境,实现对府城历史风貌的修补与再现。重点对10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保护。

■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

教育、娱乐、商业区区有特色

为抢救性保护太原府城内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地段,促进太原府城格局整体保护,整合现存散点分布的历史遗存的周边环境,实现对府城历史风貌的修补与再现,规划方案在太原府城历史城区范围内规划并保护五处历史文化风貌区,分别为:文庙—文瀛湖历史文化风貌区、督军府—钟楼街历史文化风貌区、城西水系历史文化风貌区、迎泽大街历史文化风貌区、小东门街历史文化风貌区。

1 文庙—文瀛湖历史文化风貌区

范围:北起桥头街、上马街,南至起凤街、五一东街,西起柳巷,东至新城北街,面积约89.63公顷。

该风貌区体现了明太原府城的祭祀中心、清太原府城教育集中区、民国时期进步青年学生重要活动基地的城市格局和功能的变迁。

在功能地位上,以文庙、崇善寺、纯阳宫等宗教建筑,文瀛湖公园等公共空间为主要内容的宗教、文化教育、市民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片区。

具体将对文庙—崇善寺—黄庙—基督教堂—张氏民居—文瀛湖—纯阳宫连接线上的街巷进行景观环境整治,增强历史文化遗存的景观连贯性。保护范围内建筑高度以一层为主,不超过三层。文庙、纯阳宫、基督教堂、皇庙周边的建筑高度和风格应符合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儿童公园(文瀛湖)范围内不再实施新建、扩建项目。

2 督军府—钟楼街历史文化风貌区

范围:北起东缉虎营,南至钟楼街,西起通顺巷,东至柳巷北路,面积约30.32公顷。

这一风貌区是太原府城自宋以来的行政中心和商业街巷,体现了近代中国建筑在承上启下、中西交融、新老并存、互相影响的过渡时期的建筑特色。未来,这些特色将得到有效延续。将对唱经楼南侧目前已完成拆迁地区进行考古挖掘;严格控制保护范围内柳巷、钟楼街、食品街等传统街巷的格局和尺度。保护范围内建筑高度除府东街、解放路沿线不超过四层外,其余均不超过二层。

强调督军府煤山制高点周边、以及向南与食品街之间视野范围内的建筑高度与风貌控制。建筑色彩应与民国传统灰砖建筑色调相协调。在条件成熟时,迁出督军府行政单位,转变其行政办公功能为文化展示功能。

3 城西水系历史文化风貌区

范围:北起北大街,南至迎泽大街,西起新建路,东至绿柳巷、坡子街、南海街,面积约120.78公顷。

该风貌区是宋及明清太原府城的历史边界的集中展现。在功能地位上,将打造成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府城格局重要的组成部分,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具体而言,将保护修缮城墙遗址,建设遗址公园。保护城西水系与西侧新建路之间开敞通透的景观效果,在新建路与城西水系之间的龙潭湖、饮马河、西海子、南海子等水面均设置足够的开放空间以及步行道。

同时,对该地段建筑高度、景观做出限制,建筑高度应以不高于四层为主,水面周边应根据视线景观分析,对周边建筑划定进一步的建筑高度分区。

4 迎泽大街历史文化风貌区

范围:北起后铁匠巷、起凤街、五一东街,南至迎泽大街,西起新建路,东至建设路,面积约93.66公顷。

该风貌区是体现太原近现代城市发展历程,新中国太原城市建设成就的重要大街。在未来的功能地位上,也将以现有近现代优秀建筑为基础,成为集宾馆、商务办公、文化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功能街区。

在保护过程中,要严格保护迎泽大街两侧的历史建筑如云山饭店、太原火车站、并州饭店等,对上述建筑的外观予以严格保护,并对近年来不恰当的外观修饰进行矫正,恢复其原貌。迎泽公园周边、五一广场周边的建筑高度要进行严格控制,其他地段在与历史建筑相协调的前提下,建筑高度以多层、中高层为主。

同时,加强道路设施的完善,在满足基本交通功能的同时,增加针对步行者的公共服务设施设置。

5 小东门街历史文化风貌区

范围:西起五一路,东至面粉一、二厂厂界,北起民国师范旧址、太原工程队旧址,南至小东门街,面积约13.15公顷。

该风貌区是太原近现代文化教育和工业发展在府城空间范围内的缩影,是当前府城内仅存的几处集中连片工业建筑景观之一。为此,从传承延续的角度出发,近期将延续面粉厂的使用功能,逐步组织并开展面粉厂工业建筑的开放展示。未来条件成熟时,引入城市商业、休闲娱乐、文化创意等综合服务功能,替换现面粉厂粮食生产储备功能。

具体实施时,将重点保护面粉二厂作为近现代工业建筑、厂房遗存的特征,保护库房、车间等具有鲜明工业建筑风貌特征的建筑,同时保护有价值的厂区格局和环境要素,完整保留并展现面粉制作、储存、运输等全部流程。不允许城市道路的穿越。

■文物古迹保护

不准乱修缮拆除

太原具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文物古迹众多。为此,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地上以及地下文物古迹的保护。

不得进行影响文物安全活动

重点对10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保护。加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包括已公布文物单位30处,未公布文物单位44处。在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文物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同时,为了更好地展现文物,将迁移压占晋阳古城城墙遗址、建筑基址的古城营村、南城角村等房屋建筑。另外,划定西山地下文物埋藏区、东山地下文物埋藏区,均予以严格保护。

严禁擅自拆除历史建筑

本次规划划定历史建筑65处,其中包括工业建筑12处,居住建筑8处,公共建筑40处,学校5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对历史建筑进行外部修缮装饰,添加设施以及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或者使用性质的,应当经太原市规划局会同太原市文物局批准。划定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包括历史建筑本身和必要的风貌协调区。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可能对建筑原有立面和风貌构成影响的建筑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设展示中心 建设产业基地

保护列入国家、省、市级名录的4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它地方传统文化,包括以晋商精神为代表的人文精神、太原的老字号、名人文化等。

规划提出,对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掘、记录、整理、登记,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抢救性保护拔花花、刘家堡点灯山、太原面食、曲绣4项已经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筹备建设“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在有条件的区、县(市)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有效保护和展示具有重要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尤其是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艺术之乡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建立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传统面食制作技艺、老陈醋酿制技艺(美和居)、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等以及清徐彩门楼文化、砖雕、琉璃烧制技艺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

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与利用

展示与利用目标,全面充分展示现有太原文化遗存价值和内涵,使太原城市文化特色在新的城市建设中得以传承。

汾河成为太原文化窗口

扩展汾河城区段滨河公园,强化公园与文化设施的联系,塑造滨河文化带;加强汾河与太原府城历史城区、明清太原县城历史城区及晋阳古城遗址之间的景观渗透,使汾河成为展示太原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窗口。建设风峪沙河、北沙河、南沙河城市公园,重点围绕南沙河、风峪沙河形成连接汾河与太原历史城区的文化生态展示通道。逐步关停西山浅山地区煤矿,实现煤矿的生态修复和绿色转型,建设矿山文化遗址公园。

太原府城的展示

太原府城重点展示城区历史格局的认知,强调对历史城区的空间景观环境整治,增强城区的历史文化氛围。

整体贯通城西水系,建设城西水系和西北城墙遗址公园,明晰城廓边界,围绕西北城墙建设遗址公园;围绕拱极门城墙建设城墙主题公园,强化拱极门历史地位,将五一广场建成阐述承恩门历史变革的主题广场。

改造利用历史建筑

对于仍在使用的历史建筑,延续其实用功能。对于历史建筑所属企业面临“关、停、并、改”局面,或因城市发展而整体搬迁,企业用地将被政府收购置换的,开展建筑适应性改造利用与功能转换,对原有建筑的结构特征和文化品质进行二次设计和建设。如晋西窑洞兵营改为军事文化博物馆;以大众机械厂为基点,建设创意产业园区等。

■专家表态

规划得很好关键是落实

调查详细、内容全面、定位准确是许多专家对 《太原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的评价。不过,专家们也就方案中一些内容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限高”的可操作性;二是今后规划通过了之后,能不能顺利按照规划所要求的去实施。

“有的要求限高18米,有的要求最多盖两层,这个限制是针对什么而言?”来自北京、太原的几位专家不约而同表示。原太原市规划局总工芝效林说,事实上现在既有建筑高度已经超过了限制,如果按照规划所说的,今后难道要拆掉?因此,规划应该对旧有、新建建筑区分开来,分别予以明确。

规划的目的不是在纸上,而要落地。专家们发言中,纷纷提出,希望这么好的规划方案能真正落地实施,但要考虑如何去保证这一落地的进程。
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规划得很好,关键是怎么把该保留的保留住,该保护的保护好。”著名规划设计专家乔云飞说。他建议,规划在修改完善时,应该进一步细化如何保证规划顺利实施,明确通过什么手段达到对历史文化予以保护与利用的目的。

太原晚报同日报道:

让2500年历史古城实至名归

守护老太原为我们遗存下的美好回忆,让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实至名归。昨日,经省内外专家的认真讨论,《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9—2020年)原则性通过,这有助于我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有序推进。一批带有城市记忆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文物古迹等将得到重要保护,我市将逐步恢复历史文化名城的韵味。

【保护原则】保护为主 突出特色

我市六城区内各时代古城城址保存相对完整、建置变迁过程清晰。本次保护规划涉及六城区,重点保护历史城区。同时,发掘文化内涵,梳理文化脉络,挖掘“晋文化”潜在精神内涵,构成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遗产保护序列。结合历史文化资源点状分布特点,在划定保护范围基础上,逐步整治历史遗存周边环境,延续和弥补城市历史风貌。

● 建设两条生态走廊。一条是太钢生态走廊。在此范围内,我市要严格保护森林公园,整治动物园周边环境。同时建设北涧河、北沙河两侧的滨河绿带。搬迁太钢南部的污染型生产环节,形成东西山之间的北部生态走廊。

另一条是龙城大街的南外环生态走廊。在此范围内,建设晋阳古城北汾河支流、风峪沙河滨河生态绿带。统一迎泽大街、长风大街等主干道两侧的建筑风格和景观建设,确保东西山成为城市景观的自然背景。

● 建设三条特色中心。一是靴巷为中心的 “民族工商业一条街”,迁入部分老字号商铺,如“双合成”等,再现商业中心的风采。二是以鼓楼街为中心的 “金融文化一条街”,以鼓楼街山西银行旧址为主,形成晋商票号、钱庄文化气息。三是以教场巷为中心的“官宅民居一条街”,改建开化寺南街李家大院、杨爱源公馆等,展示民居文化。

【历史城区】保留遗迹 疏散人口

太原历史城区包括两部分,一是太原府城即明清太原府城城墙所围合的区域,东起建设路,西至新建路,南起迎泽大街,北至北大街,总面积9.6平方公里。二是明清太原县城,主要位于晋源区一带,面积约118公顷。

● 严格保护范围内传统街巷和胡同的名称、走向和尺度,如羊市街、剪子巷、教场巷等。保持以解放路、五一路为纵,小东门街、府东街、府西街和旱西门街为横所形成的“井”字路网格局,不再新建扩建城市道路。

● 明清太原县城的历史城区内要以传统居住、商业、文化教育、休闲娱乐为主。在传统建筑院落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小型民居为游客服务。

● 迁移对遗址环境有不利影响的磷肥厂、碳黑厂、侨友化工厂。严格控制晋阳古城保护范围内农村居民点的新建扩建,逐步将农村人口向晋源新城区疏散,降低遗址保护范围内的人口密度。

●以太原县城的文庙、东岳庙等文物遗存为基础,集中展示和陈列晋阳古城文化和古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不再新建穿越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范围的公路、铁路及其他基础设施管线。限制晋祠路上大型货运机动车通行,并开建旅游专线。

【历史街区】恢复原貌 控制再建

历史街区是历史城区中所要保护的重点内容,本次纳入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有五个,分别是南华门、东三道巷、明清太原县城,矿机宿舍、太重苏联专家楼。

● 严格控制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内建筑物的高度,建筑风格要协调统一。保护东大街、西大街、北大街、南大街、仓巷、北后街、东横街等传统街巷的尺度和格局。

● 矿机宿舍历史文化街区内部不再进行新建扩建工程。保持街区的完整性,避免城市道路的穿越。保护21幢上世纪50年代的住宅建筑的外观形式,在不影响整体结构和安全的前提下,可适当改造或对内部空间进行局部调整。保留街区内50年代的礼堂以及70年代的篮球场等居住附属服务设施。适当拆除在50年代住宅院落中插建的后期住宅楼,恢复50年代小区环境。

● 太重苏联专家楼历史文化街区内,严格保护现存50年代苏式住宅楼外观。不允许改变建筑外里面色彩、建筑材料,严禁破坏装饰性细部,保护其屋面坡屋顶的形式和材料,可对建筑内部进行现代化设施的改造。

【历史风貌区】保留特色 完善功能

五个历史文化风貌区纳入此次保护范围,分别是文庙—文瀛湖、督军府—钟楼街、城西水系、迎泽大街、小东门街。

● 综合整治文庙—崇善寺—皇庙—基督教堂—张氏民居—文瀛湖—纯阳宫等街巷的历史景观。儿童公园范围内不再实施新建、扩建项目。

● 贯通城西水系,建设城市水系公园。设置龙潭公园、旱西门、水西门换乘码头,组织水上游览路线。

● 保护迎泽大街两侧的历史建筑,如云山饭店、太原火车站等。对近年来不恰当的外观修饰予以拆除,恢复原貌。在五一广场周边增配道路基础设施。

● 保护面粉二厂作为近现代工业建筑、厂房遗存的特征,保护库房、车间等具有鲜明工业建筑风貌的建筑,完整保留并展现面粉制作、储存、运输的全部流程。

【文物古迹】重点保护 适度开发

我市有文物保护单位6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地上文物集中于晋祠周围、府城一带。

● 文物古迹周边不得建设污染文物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建设影响文物安全的建筑物。迁移压占晋阳古城城墙遗址、建筑基址的古城营村南城角村房屋的建筑。

● 徐显秀墓是全国近年来考古发掘中北齐壁画墓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我市将予以重点保护,并将其扩建为历史博物馆。扩大双塔寺公园范围,积极组织建设双塔寺内寺、塔、春秋大墓博物馆等旅游景点。

● 保护和维修赵树理旧居,并将其扩建为现代文学 “山药蛋派”作品陈列馆,使其成为山西文学的研究、展示和创作基地。

【历史建筑】停止拆除 全力修复

本次划定保护的历史建筑有65处,包括工业建筑、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等。

●今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或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对历史建筑进行外部修缮装饰、添加设施以及改变结构,须经相关部门批准。

●全力保护并修复历史建筑,并根据各自特色,将其建成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展示馆。例如将晋机部分宿舍区改造成为军事文化博物馆。太原变压器厂厂区内的厂房、礼堂、花园式都可建成工业博物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05779.html

更多阅读

近代中国机制币的历史命运及其文化传承 钱币中国近代机制币

百年回顾:近代中国机制币的历史命运及其文化传承机制币(用现代机器冲压制造的各种金属货币)于1949年退出流通领域仅仅30年后,从1980年前后开始,它再次引起了全国人民关注。这次的关注是以另一种方式出现的:收藏品。这时的机制币已经不再是

纳西族历史文化概略 纳西族的文化

纳西族历史文化概略杨杰宏一、纳西族人口与分布根据1999年的人口普查,纳西族现今人口为30.88万人,居住在云南有29.55万人,占云南总人口的0.7%,丽江市有23万人,其中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有12万人,古城区有8万人,宁蒗有2万人,永胜有9000多人,华坪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河流,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可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众多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身临其境, 来

专题一高密地名文化与政区沿革 地名历史沿革怎么写

专题一高密地名文化与政区沿革“高密”地名渊源高密历史悠久,古称夷维、夷安。战国,始有高密之名。公元前73年(西汉宣帝本始元年)县改为高密国,南北朝时期改国为郡,唐时改郡为州。以后县、国、郡、州虽因朝制不断更

声明:《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网友但凭傲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