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是佛门里的公案,也被称为“禅宗第一公案”,理解它为禅宗的开始应该也不算错的。它是讲佛陀在灵山上“拈”着一朵花做最后的开示,参与法会的百万人天当中,只有一个摩诃迦叶微微一笑,明白了佛陀的意思,其他的“皆无所得”(都不理解)。
为什么会这样呢?现将此公案原文抄录如下:
大梵天王在灵山会上,以金色优钵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坐,请佛为众生说法,佛允所请。尔时,世尊登座,手拈金色优钵罗花,面露微笑,扬眉瞬目,瞩视大众,而人天百万悉皆茫然罔措,独有金色头陀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乃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今付嘱摩诃迦叶。”
有人会说“不是没有文字,怎么这么多话说呢?”这段文字是记录了整个“拈花微笑”的传法过程,佛最后所说的话是对这次传法的“总结”。我相信这一过程从翻译成文开始流传至今,尽管已近两千余年,不会有人“敢”于增减一字。原因在于,几乎无人敢于“评说”。因为解说“错误”的话,那是“谤佛”、“谤佛法”,罪过非常大……
诽谤的罪过,是“口孽”,也是口的业力之一种,属恶业。(业力分三种: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众生迷在六道里轮回就是受到业力的推动,以后有机会再说这个。)口业,说说话而已,会造成什么后果?举个例子:假设你有一栋非常漂亮的房子,一个人很喜欢,或者你很喜欢那个人,你对他说:“我把这栋房子送给你了。”你真心实意地说,他接受了你说的话,那么这栋漂亮的房子无论曾经付出过多少智慧和辛勤就已经不再是你的,而是他的了。俗世中口的业力如此巨大,那么,在我们未知的法则中,又该如何,你不妨想象一下。
既然这个“拈花微笑”传法的过程是不会错的,就且看看这个过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大梵天王在灵山会上,以金色优钵罗花献佛,”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将一朵金色优钵罗花献给佛陀。说明这次传法发生在灵山法会上(佛陀曾在灵山,也叫灵鹫山,祗园、竹林精舍,给孤独园等很多地方说法)进行的。
大梵天王是大梵天的王。“梵”是清静的意思,大梵天“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的通名”,可以理解成那里是生活着的都是一些远离了淫欲,没有色身等等不便的神,而这个王就是他们的帝王领袖。
这个大梵天王为何要献给佛陀一朵金色优钵罗花?因为佛陀提前已经告知大家,这是最后一次说法,大梵天王代表大家献花表示感谢佛陀。佛有十个代号:如来,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大夫,天人师,佛,世尊。金色优钵罗花,“金色”代表尊贵、美好,“花”代表希望,这种花在我们俗世间没有具体的样子(拍影视剧时可假设成莲花形状)。也许每个众生都有他自己的“金色优钵罗花”,只是我们没有去了解、发现而已。
“舍身为床坐,请佛为众生说法,佛允所请。”献完花之后,大梵天王把自己的身体当做床,请佛陀给众生作最后的说法开示,佛陀答应了他的请求。大梵天王多尊贵呀?他能够“舍身为床”,表现出极大地诚意和尊敬,足以说明这次说法的重要性。佛陀(释迦牟尼佛)很慈悲,当然会满足大家的请求了。
“尔时,世尊登座,手拈金色优钵罗花,面露微笑,扬眉瞬目,瞩视大众,”当时,大梵天王伏在地上,背负金刚狮子莲座,佛立在莲座上。就是“世尊登座”,表示说法对“法”的尊敬。也就是表示:做什么要有做什么的规矩。
“登座”后的佛陀,“手拈金色优钵罗花,面露微笑,扬眉瞬目,瞩视大众”。这样的姿态尊贵祥和,每个人都可以凭着自己的想象体会这段精美的文字描述,恕不多言。
“而人天百万悉皆茫然罔措,独有金色头陀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可是参加法会的“人天百万”(也就是百万人天,即表示数目多,也表示参与的天道、人道包括人神鬼王等范围广)都不明白什么意思,除了摩诃迦叶尊者。
摩诃迦叶尊者比佛陀的年龄要大一些,在佛陀还没有“证道”之前,他已经是自己宗教团体(信奉火神)的领袖。后来他听到佛陀所教化的法理之后,自己跟随着佛陀学习,他门下的弟子(约五百人)大都跟着皈依到佛陀门下,成为佛陀的弟子。摩诃是“大”的意思。
可以想象,在“百万人天”围绕着佛陀,这么庄严的法会上,气氛应该是非常严肃的。当大家都“茫然罔措”,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那是多么特别啊!本来很端庄严肃的脸庞,“破”露出微笑,没有声音,却已了然。
“世尊乃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今付嘱摩诃迦叶。”所以佛陀就知道了,开口说道,自己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是没有文字的,没法说给你们听,现在摩诃迦叶尊者懂了,我已经传给他了。
佛陀“拈花”,迦叶“微笑”,就是传法交接完毕了。传了什么,按佛陀说的就是“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佛陀甚至认为这个“法门”比自己以前所说的“三藏(经藏、律藏、论藏)十二部(佛经的十二种分类:长行、重颂、孤起、因缘、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论议、无问自说、方广、记别或授记)”还要厉害。那么,摩诃迦叶尊者又“接受”到了什么?
这个,我真不懂,不敢乱说。
体会一下?体会不到,很含糊。
那么,猜测一下。猜测,应该不是“谤佛”吧!我猜测:所有人看到佛陀微笑着拈花,慈眉善目地望着大家,每个人都在想这是什么意思呀?摩诃迦叶尊者心里想这个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哈哈!说了等于没说!
有时候,是我们看到当下的一切,想的太复杂,而忽视了当下;有时候,我们只看见当下,却看不到当下所发生的
所有的前因后果……明白了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事物都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清楚了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事物的来龙去脉;那么,也就会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当下一刻该怎么做!
关于“拈花微笑”的例子,并不是佛门独有。孔子曾经也干过类似这样的事情,《论语》中: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夫子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我的道传给你。曾参答应了一声“嗯”!知道了,或者说“好”!等孔夫子出去后,其它的那些弟子就来问曾参,孔夫子刚才传了什么“道”给你呀?曾参知道自己说了他们也不明白,可是也没办法,就说:没什么,就是“忠恕”罢了。
这不能怪曾子不厚道,毕竟所学有限,更何况传的那个“道”是语言表达不清楚的,要不然孔夫子早就告诉大家了。要知道,孔夫子最得意的门生是颜回,可惜英年早逝,没有把孔夫子的“精髓”流传下来哦!
道家的“不可道,不可名”是一样的道理……
尽管众人都有“不可得,不可说”这样的结论,可我觉得“不可说”是真的,因为它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但是“不可得”就有点不妥了。因为,不管是佛门的摩诃迦叶尊者,还是儒家的曾参,以及道家的尹喜等人,他们还是“得”了一些“道”,只是多与少的问题。
撇开这些闲话不提,在佛门里有一种其他人不能得知的方式:传“心法”,尽管这个不是什么秘密,可是谁也无法得知“传心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传了些什么,如何传”这个只有传的人和被传的人知道,他们也不会说出来的……
也许,就是无法与语言来表达的缘故吧!
既然无法用语言或者文字来表达,那么会不会是“故弄玄虚”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就拿“拈花微笑”来说,佛陀将衣钵首次传给了摩诃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又传给了阿难尊者……一直到第二十八位的菩提达摩尊者来到中国,中土是为初祖。)达摩祖师传慧可,传僧璨,传道信,传弘忍,直到第三十三代六祖惠能。六祖惠能不再传衣钵,因为那是“引起争夺的祸端”,但是他把自己的肉身好像衣钵一样的留作“信证”,但是“心法”仍然在传……
谁能得到“拈花微笑”的真传?唯独摩诃迦叶尊者;谁能有幸得到“传心法”呢?
又开始妄想了……认真修行,用心体会,功德做足了,“心法”自然会“传”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