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骆老博客日常看客’先生自述:“大三阳”十几年,每年例行检查,在22周岁的时候发现肝功能异常(ALT50左右),到那年年底的时候ALT上升到270多,HBVDNA10的7次方。半年后就转为1、5阳性,HBV DNA小于1000了。匿名‘致敬’先生是长期慢性乙型肝炎后转为“小三阳”的,07年3月一次感冒后5、6天检查,乙肝发作;之后,经护肝治疗,渐渐ALT正常,HBVDNA正常。年前又一次感冒检查ALT异常,HBV DNA增高。
“大三阳”和“小三阳”是国内的流行俗语,前者指E抗原阳性、后者指E抗体已经转换的感染状态。两者无论从病毒和免疫两个方面都不相同,治疗和预后也有差异。但许多人都简单的认为“大三阳”传染性强、病情重;“小三阳”则反之,显然这是不全面的。上面两位先生分别患“大、小三阳”的慢性乙型肝炎,又都“久病成医”,对乙肝知识丰富,都是能认真检查治疗的人,他们的经历能正确概括两种感染状态的差异。你看后觉得有什么不同吗?
“大三阳”和“小三阳”肝炎的病毒有不同吗?
“大三阳”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是没有变异的乙肝病毒,称为“野毒株”,对乙肝病毒的特异免疫力比较敏感。如正常成年人感染后只要2、3个月就能发展对它的特异免疫力,半年内就能将病毒清除掉。“大三阳”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这种免疫力很弱,所以要经过4、5年才能降低病毒1次方,一般要几十年才能完全清除掉。
“小三阳”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是C基因变异的病毒株,就是编码合成E抗原的那个基因,大多数变异病毒株是C基因较前的一段中有一个氨基酸密码子突变成为终止密码子,于是E抗原只编码一小段就终止了。
乙肝病毒为什么变异?是病毒的一种求生存的方式:有的对抗药物的作用而变异,就能耐药;有的因受免疫力的作用而变异,就能逃避免疫清除,E抗原阴性的病毒株就是属于这一类。
不能产生E抗原的前C变异病毒株复制活性比野毒株低,所以“小三阳”肝炎病毒水平相对比较低,血清转氨酶上升的幅度一般不会太高。治疗似乎比较容易,但很难彻底清除,复发率很高。
“大三阳”和“小三阳”肝炎的免疫状态有不同吗?
因为“大三阳”患者的病毒数量多,传染性强,小儿时期感染的极大多数是“大三阳”野毒株。极大多数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是由“大三阳”经过许多年后才转变为“小三阳”的。“大三阳”是乙肝病毒感染的前一时期,免疫耐受性还没有完全消失,特异性免疫还没有充分增长。
“小三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平均年龄比“大三阳”患者要大十几岁,免疫力当然会比“大三阳”患者要高一些。再从病毒方面说,正因为这些患者免疫力强,所以病毒才会变异。
上面是推想,有没有事实根据?我们科一位博士对这一问题研究了3年,发现在多数情况,“大三阳”患者病毒水平越高,病变越轻(因为免疫耐受性强,免疫清除力弱,炎症自然轻)。“小三阳”患者病毒水平越高,病变就越重,可能因为免疫增长了,病毒越多,吸引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感染的肝细胞攻击也越猛烈,请参考前一篇博文《据说乙肝病毒是不致病的,那怎么会引起肝炎呢?》。
因而,“小三阳”慢性肝炎病毒水平高的患者比病毒水平低的患者,更容易进展为肝硬化;病毒水平高的肝硬化患者比病毒水平低的患者,更容易进展为肝癌。
两种肝炎的病毒和免疫都有不同,对病情的发展和结局哪一个较重要?
乙肝病毒感染的发展和结局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病毒方面包括病毒的变异、复制水平和感染细胞的数量;在人体方面更为复杂,包括对乙肝病毒特异的和非特异的免疫功能、遗传素质、健康状态和影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烟酒嗜好等)。
比较起来,似乎特异的免疫功能更为重要。没有乙肝特异免疫力的贾府焦大,同样会感染乙肝病毒,不抗病毒治疗同样会发展成肝硬化;林黛玉如果注射过乙肝疫苗对乙肝病毒同样可以预防感染,如果她那时患的是慢性乙型肝炎,同样可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好。
“大三阳”和“小三阳”肝炎的治疗策略是不是也应该不同?
对慢性乙型肝炎最最重要的是抗病毒治疗,治疗效果与患者的感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既然“大三阳”和“小三阳”肝炎的感染免疫状态很不相同,当然应该有不同的治疗策略,那么,你认为应该有什么样的差别才是比较好的治疗?请提出你的观点,跟贴在本文后面,大家一起讨论,最后请一位网友来总结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