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天就难得的好,虽然艳阳高照,但凉风习习,令人感到很是爽快。这样的好天不到一个风景绝佳之处转转真是辜负了老天爷的美意。这样想着,黄兄的电话来了:灵岩山去不去?还用说,马上整理行装,匆匆出发。
位于长清的灵岩山主峰海拔683米,因山顶平坦,四壁如削,被称之为方山;又因山形似玉玺,亦曾被称之为玉符山。相传东晋高僧朗公来此山说法,听者千人,山石为之点头,听众将此事告诉朗公,朗公说:此山灵也,不足怪。山遂名“灵岩”。山之阳,便是建于北魏时期大名鼎鼎的灵岩寺。
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帝来此巡幸,为灵岩钦定了“八景”:巢鹤岩、甘露亭、卓锡泉、摩顶松、铁袈裟、白云洞、雨花岩、爱山楼,并为八景逐一赋诗。
我们是从灵岩山北侧的花岩寺村上山的。
一行几人放好车子,背好行囊,沿崎岖山路迤逦而上,山道不过是庄稼人踩出的羊肠小道。山势比较缓,走起来并没感到特别累。一路上,满是挂满累累果实的核桃树,时令尚早,所以也就没有顺手摘几个。
灵岩山的北面与南面石质差异很大,满山都是褐色的库页岩,经过多年风化,已经变成了沙粒状。
山腰往上便是浓密的松林,小路在松林里蜿蜒而上,不一会便来到了一线天。此处位于灵岩山东侧山巅,故又称“小天门”、“东天门”。一线天仅一人多宽八九米长,抬头仰望,蓝天不过一条线,想想在这悬崖峭壁无法攀越的地方,竟然有这样一条狭窄的缝隙打通了山的南北,造物之神奇,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站在一线天南侧,纵目远眺,群山万壑,松涛阵阵。山风扑面而来,一扫爬山的暑气,感觉那个爽。
过一线天,便是灵岩寺景区。山路依悬崖而建,山道右侧,是壁立万仞的峭壁悬崖,山道左侧处处古木参天,绿草茵茵。沿盘路前行,峰回路转,处处巨石嶙峋,溪涧深邃,峰峦叠翠,景色之美,令人一步三叹。
山路盘旋曲绕,不一刻来到白云洞,此处无甚看头,小憩打尖后,顺路前行,远远望见前边岩陡立,岩边有一石亭,黄色琉璃瓦覆顶,翘角飞檐,衬着那苍松翠柏,白色的巨岩,显得很是别致,那便是巢鹤岩了,亭名巢鹤亭。来到亭前观瞧,亭不过尔尔,且水泥栏杆多有损毁,亭中有一碎石,拂去上面尘土细细观瞧,上有:羽客本来。。。。。及御题等字样,看字迹很像乾隆皇帝御笔,回家一查,果然,残碑竟然是乾隆的题《巢鹤岩》诗:“羽客本来瑶岛种,何因瑞相兆开山。应缘命命同飞去,安养道场听法还”,如此珍贵文物竟随意抛弃,可悲可叹。
巢鹤岩又名“蹲狮峰”、“晾经台”,是观赏灵岩寺的最佳位置,站在崖畔向下观瞧,但见绿树丛中,辟支塔高高耸立,一处处庙宇红墙青瓦历历在目。
转身观瞧,只见方山四壁峭立,陡壁之上,有一红色建筑,这便是红门。顺山道向上,走进观瞧,此处原是外壁涂朱色的石室,内有佛龛,正中雕有高约5米释迦牟尼石像旁有菩萨、弟子、卫侍、神兽造像等。门前有平台,凭栏远眺,可见巨岩削壁如屏,青葱翠绿,景色壮丽,此景名“方山积翠”。从此向东观瞧,一线天南山峰下有一怪石,状如老僧,好似身披袈裟,手柱禅杖,在讲经说道;其前面的几株树木,又恰似几位弟子在静心听讲。这就是“朗公石”。
从巢鹤岩沿山间小径西行,但见前面山巅怪石嶙峋,突兀桀骜。本欲从此翻山而过,觅路不得,无奈只得返回。一路前行,来到一处绝壁前,但见岩下有一平坦巨石,上刻“可公床”三字。相传,明代灵岩寺住持真可常于此石上休息,故名。跑了半天,确实有些疲惫,几人便在此小憩片刻,笔者有皈依证,一直想到灵岩寺试用一下,便独自下山来至后门,却发现门口竟无人值守,于是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如此美事岂能独享,赶紧电话通知同伙下山,几人在灵岩寺内美滋滋逛了一个遍,然后出后门翻山而去。
在此提醒各位朋友,只有灵岩寺发的皈依证方能免费。
盘山公路
灵岩山北侧
一线天
峰峦叠翠的灵岩山
方山积翠
红门内的释迦牟尼石像
俯瞰灵岩寺
巢鹤岩
可公床
朗公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