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同的声音-对《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的反面意见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哈姆雷特,一篇文章,从诞生之日起,便注定会褒贬不一。近日有幸看到一网友对《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的批注,对陈先生的细致而感动。现将陈先生的批注文字转载如下,请网友们品评。

评析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主观阅读题命题失误

泉州五中 陈宏明qzchm@126.com

失误一:未能对有不少失误的阅读文本进行修改,影响文本把握

尽管这是一篇内涵丰富、语言优美的的散文,但是文本不少地方表述上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详见附三的分析)。作为考场阅读材料,命题者没有理由不进行修改,除非让考生进行批判性的解读,可命题者并没有这么做,不知是什么原因?难道是本身的解读能力不行吗?

虽然不少有问题的语句对素质较好的考生的整体把握不存在很大的影响,但是对素质中下的考生就存在较大的影响。换个角度说,即使是对整体把握不存在影响,对细节的具体把握肯定是有影响的。

失误二:在文章的失误处设题,令人啼笑皆非

(一)该大题的第一小题(全卷的第十二小题)——“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应该是个错误的命题,因为原文中的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病句(这个比喻显然说不通,说母亲干瘪的乳房像“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取的是形似,暂且说得通,可接下去说乳房“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取的明显是“神似”,可这哪存在神似?乳房的功能在于哺育,在于奉献;“讨饭的碗”功能在于乞讨,在于索取,二者风牛马不相及。乳房可“讨来盛宴”这样的说法也未免太荒唐,此处的本体和喻体不相符),一个病句要求考生把它当作佳句分析其表达效果,这岂不荒谬。

更为荒谬的是居然给出这样的参考答案——“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确实可以通过母亲干瘪的乳房(因操劳而干瘪)体现出来,但是它绝对不是通过“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这个比喻体现出来的(孩子的幸福绝对不是母亲向人乞讨来的)。

(二)该大题的第二小题(全卷的第十三小题)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也是个错误的命题,因为“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这句话在行文思路上本身就显得非常突兀,属于“半路上杀出来的程咬金”,既“前不着村”又“后不着店”,让人不知所云(前面既没有对“房屋”与“道路”进行陈述铺垫的文字,后面的文字又不是承接这句话的语意来说的。如果下文要紧承这句话来说的话,应该对“能留住人的”是什么、“能带走人的”是什么进行表述,而下面几句话,1、没对“能带走人的”是什么进行表述,2、所说的母亲的音容笑貌、善良和爱让我不忘回家的路,也与“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丝毫无语意关联,因为“我”人在他乡,要表达“母亲的音容笑貌、善良和爱让我不忘回家的路”这样的意思,大概要这样说——“能让我牵挂的不是……而是……”或“能把我从梦中唤醒的不是……而是……”。尽管根据行文逻辑,此话原意是要引出下文的几句话,但实际上它起不了这个作用),这样的命题确实可笑。

更为可笑的是,命题者居然给出了一个“因为只有故乡,只有母亲的爱,才是永恒的归宿”的参考答案,因为即使所设问题是正确有效的,这个答案也只能勉强回答“为什么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为什么说勉强呢?因为只有把“房屋”看作是作者他乡的房屋才能如此解释,如果把“房屋”看作是家乡的房屋,“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这句话在文中逻辑上根本就说不通,更不用说是设题及其答案了),而不能回答“为什么说‘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

失误之三:没能从整体感知和局部分析相结合的角度考查考生,导致考生文本解读能力无法得到更有效的考查

要综合考查考生独立解读一篇文章的能力,下面几方面最好都要有所体现:一、总体上写什么即文章的主旨,二、主旨是怎么得到体现的即文章的构思,三、构思是如何得到体现的即文章的表现手法,四、关键语段语句、警句和难句的理解和分析。

可是试卷上所设的题大多数是考查第四方面的能力,而且两个地方是在文章的失误处设题。

附一

考题:

12.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3.阅读文中画横线的“这个世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

(2)文中说“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附二

可供替换的方向或题目:

1、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写出了如叶归根的游子对如叶落地的已逝母亲的无尽思念,写出了游子长年在外飘泊追求自己的事业而未能很好眷顾母亲的愧疚)

2、行文脉络(看到落叶——心中一颤——看到故乡的诸多景象——抒发回乡看望母亲的意愿——面对落叶之树——抒发失去母亲的无助与惆怅——用“树”与“落叶”的意象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3、这篇散文写得像诗歌一样,它的情思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意象)请试作分析。

4、第六至第九自然段写作者“看到了”故乡的诸多景象,主要用什么手法?(铺叙或铺陈)请分析其表达效果。(把作者思念家乡、思念母亲的情绪表现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

5、第十段写什么?(对过多的物质追求造成对内心世界(对亲情乡情的诉求)一无所知的结果的反省)

6、试分析第十七段在说什么?(用“树”与“落叶”的意象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7、语句赏析:

①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②对于远走他乡的脚……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

③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

④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

像④,至少考查对下面几点的把握:一、把“脚步”理解为想象中归家的脚步(因为前句已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后一段说“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二、由“密密缝合的针脚”联想到慈母对儿子的牵挂之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三、“我匆匆的脚步”与“你密密缝合的针脚”两个叠加意象的解读。一考查省略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把握语词含义的能力,二考查文化底蕴,三考查诗歌意象的解读能力。

8、批判性解读的题目

笼统:找出文中一处表达欠妥的地方,说说有何不妥,并试加修改。

具体:有人说文中“…… ”这句话有问题,谈谈你的理解。

…………

附三

对《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的批判性解读(批注)

说明:

尽管这是一篇内涵丰富、语言优美的的散文,但是文本不少地方表述上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发表的作品,我们没有理由苛责作者要尽善尽美,当然能写得更完美一点就更好了。但作为考场阅读材料,命题者没有理由不进行修改,除非让考生进行批判性的解读。

理由是,虽然不少有问题的语句对素质较好的考生的整体把握不存在很大的影响,但是对素质中下的考生就存在较大的影响。换个角度说,即使是对整体把握不存在影响,对细节的具体把握肯定是有影响的。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原文最初发表于2006年10月20日的《广州日报》)


朱成玉

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所谓“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应该是先有秋再有落叶,而不是先有落叶而后有秋,这是现实逻辑。虽然作家在表达自己对于自然、人生的特殊感受时可以打破客观的现实逻辑,但是这里表达的不是作者的一种特殊感受。且前面已说“西风渐紧”,那表明秋早已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这几句如果写成“秋来了,落叶纷纷地从树上摇落下来。看着落叶,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便没有上面所说的问题了,而且结合第三段来看,语意表达会更顺畅一点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此处写落叶“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未免让人费解。1、落叶会有什么“爱情纠葛”?这超出一般人的认知和想象。2、难道文中的抒情主人公陷入了爱情的纠葛?如果文中的抒情主人公没有陷入爱情纠葛,那么这句话就没多大意义;如果有,这么写会影响和冲淡主题的表达——难道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是为了追求爱情?爱情疲惫了才想起故乡、想起母亲。根据行文的思路和中心的表达,这句话写成“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必再牵挂什么”,因为文中的“落叶”既隐喻抒情主人公又隐喻母亲,“我”累了,母亲也累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出于规范的要求,“的”要写成“地”,因为这篇文章不是鲁迅、朱自清时代的作品(原文最初发表于2006年10月20日的《广州日报》),更不是鲁迅、朱自清等名家的作品,没有必要出于尊敬要保留作品的原有的风貌。拿来当高考的阅读材料更应当给考生一个规范的榜样叫喊。这“叫喊”的大概是“叶落归根”吧

第一至第四段写的是面对秋天的落叶,抒情主人公仿佛听到落叶“叶落归根吧”的叫喊声,顿生几分疲倦、几分哀愁、几分达观
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抒情主人公此时大概是受了“叶落归根”的触动
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此处以“飞上天空的翅膀”喻游子不太通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此句改成“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流浪远方的心,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似乎就通顺多了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了一片绿叶,却留下一条根。首先,这是个病句,此处“像路口的大树”说的是“每个离开村庄的人”而不是“它的枝干”,紧承在“就像路口的大树”后的不能是“它的枝干”,而应该是“每个离开村庄的人”;其次,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了一片绿叶,却留下一条根”怎么会和大树“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有相似之处?“带走”“一片绿叶”所指的该是带着希望离开,“留下一条根”所指的该是心里保留着对故乡的眷恋,而“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本身表意就很晦涩:“起点”是根,“终点”是什么呢?“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说的是希望,“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到底是说什么呢?这无法让人看出与前者的相似之处。该句如改成“故乡路口有一颗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的路,可是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脚下这一方土地,大约是得到了路口这颗大树的启示,每个离开村庄的人,带走的是满树的绿叶,留下的是一条完整的根”,就不会出现上述问题
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蓄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地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为了表达的和谐和规范,改成“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蓄满鸟鸣。屋檐下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地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的,就是这个屋檐。
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拾起一节节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这个比喻显然不通,如果把这个句子改成“她从地上拾起一节节枯枝,然后把它们码成一堆,犹如把希望一点一点地从贫困地生活里拾捡起来,燃成一个火球”,那么语意就通畅了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个比喻显然说不通,说母亲干瘪的乳房像“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取的是形似,暂且说得通,可接下去说乳房“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取的显然是“神似”,可这哪存在神似?乳房的功能在于哺育,在于奉献;“讨饭的碗”功能在于乞讨,在于索取,二者风牛马不相及。乳房可“讨来盛宴”这样的说法未免太荒唐。可后面就对此设了题,要学生说它的好,这岂不可笑母亲在灶坑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火焰”成了“肩膀”这样的比喻也甚是不通,形不似,神更不似——此处的肩膀是用来依靠的,而此处的火焰是给人温暖,给人安慰的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第五至第九段写的是作者看到落叶油然而生归乡之情,并由此想象看到家乡和母亲的许多场景。

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到楼下邻居都很困难;“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到楼下邻居都很困难”不是事实,这么说未免太夸张,与语境中郑重的氛围不相符,也与此处要说的“叶落归根”的话题相去甚远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第十段写的是对过多的物质追求造成对内心世界(对亲情乡情的诉求)一无所知的结果的反省
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为何说隐姓埋名?难不成当初离乡是为了隐姓埋名?无法知道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此话让人有一连串的疑问:1、大树“生下我”?2、“我因成长而绿”、“我因成熟而黄”表意过于抽象,让人费猜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此处“我”已是出行在外更可说是归家途中(想象中)的人,这句话该是对已在天堂里的母亲说的强烈的归乡诉求,而不是临行前对母亲的允诺,不能如此说话,因为归乡途中,是“背着破烂行李”还是“找到了天堂”已是分明的事情
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这落叶,“母亲也像这落叶”应说成是“母亲也曾像这落叶”,因为从前面得知母亲早已故去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第十一、十二段写的是对回乡看望故去的母亲的渴望

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这句话说得突兀,因为前面既没有对“房屋”与“道路”进行陈述铺垫的文字,后面的文字又不是承接这句话的语意来说的(如果下文要紧承这句话来说的话,应该对“能留住人的”是什么、“能带走人的”是什么进行表述,下面几句话,1、没对“能带走人的”是什么进行表述,2、所说的母亲的音容笑貌、善良和爱让我不忘回家的路,也与“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丝毫无语意关联,因为“我”人在他乡,要表达“母亲的音容笑貌、善良和爱让我不忘回家的路”这样的意思,大概要这样说——“能让我牵挂的不是……而是……”或“能把我从梦中唤醒的不是……而是……”)。所以,尽管根据行文逻辑,此话原意是要引出下面的几句话,但实际上它起不了这个作用。可笑的是,命题者却在此处设了一道题,要考生回答“为什么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更为可笑的是,命题者居然给出了一个“因为只有故乡,只有母亲的爱,才是永恒的归宿”的参考答案。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天冷了,它们一排一排地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第十三至十六段写的是没有常回家看望母亲而追悔莫及的心情

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天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第十七段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附四

一篇网评(引自http://blog.sina.com.cn/u/49efee8c010008nb)及对网评的评点

这篇评论整体上写得很好,但个别地方的解读值得商榷,好的地方不再罗唆,值得探讨的地方就批注在网评文字中。

一篇不可忽视的精彩美文——《落叶是疲倦的蝴蝶》赏析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最初刊于《广州日报》,后转载于《读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作品以诗化的语言、独特的物象,给全文营造出了凄婉、明丽的意境,写出了如叶归根的游子对如叶落地的已逝母亲的无尽思念,写出了游子长年在外飘泊追求自己的事业而未能很好眷顾母亲的愧疚。感情真挚、缠绵、含蓄、深沉,读来足可使人黯然下泪。下面笔者就其文题、主题、诗化的语言作一点赏析,不是之处,请朋友们多多批评!
一、精彩的文题,令人拍案叫绝
我曾说,文题,应如美女的电眼一样,具有勾心的奇效,使人一见,不敢弃去。这篇散文的题目,就有这样一种夺人眼目的光辉,读者见之,心喜若狂。“落叶”这一物象,从全文来看,是比喻母亲的离世,这很平常,可是后边紧跟出来一个“蝴蝶”,其效果就不一样了。“落叶”本是无生命了的,通常情况下,人们很易联想到“死”、“凋零”、“愁惨”这些字眼,一般人是很难将它与“蝴蝶”联系起来的,“蝴蝶”是什么?色彩鲜丽,在阳光里翩翩起舞,这姿态多么美好,这多么富有朝气,这是鲜活的生命。可题目中的“蝴蝶”是“疲倦的蝴蝶”,如何“富有朝气”?如何具有“鲜活的生命”?此处评论说远了“落叶”与“蝴蝶”一死一活,一冷一热,这怎么能联系上呢?而作者偏偏联系上了,这是一奇。当然,题目如果仅仅说“落叶是蝴蝶”,这题目,会显得非常呆板,这样的命题,好比一个漂亮的美女被人挖去了眼睛一样,瞧第一眼便倒人胃口了,谁愿意再去瞧上第二眼呢?文题真正特别神奇的是作者在“蝴蝶”二字前加上了“疲倦的”三个修饰语。“落叶”与“疲倦的蝴蝶”联系起来,那么,这篇文章的题目就飞起来了,可以说如天空陡现的一道彩虹,让人定足静赏了。为什么有了“疲倦的蝴蝶”这样的字眼之后,文题就会飞起来了呢?“疲倦的蝴蝶”本身隐含着这样的意思:这只蝴蝶,只是飞累了,只是飞疲倦了,它只是暂时在这儿停歇一会儿,一旦养足精神,便会振翅舞于草间。这是生命的暂时休整,而不是生命的死亡。“落叶是疲倦的蝴蝶”这个题目,可以充分调动读者的联想,母亲现在并不是真的死去了,而是一时劳动倦了,等到她老人家气色好了之后,她一定会重新振着起来。母亲并没离开我们,她只是一时睡去了。这样的意境,创造了一种美好,给读者带来希望,带来慰安!这个题目,与台湾作家陈启佑曾写过的一篇小说《永远的蝴蝶》,有着同样的魅力,甚至可以说,这个题目比《永远的蝴蝶》还要耐人寻味。
二、母亲永逝,游子愧疚深深,痛伤绵长
全文共17个自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4段是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写夕阳老去西风渐紧叶子下落以及叶落时自己的乐观心态。应该不是乐观,而是对生命、对人生的一种达观5—16段是第二部分,写游子回到故乡,哪是回到了故乡?从第十一段中的“是该回去了”“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第十二段“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可以看出文章所写的不是回到故乡,从行文脉络(看到落叶——心中一颤——看到故乡的诸多景象——抒发回乡看望母亲的意愿——面对落叶之树——抒发失去母亲的无助与惆怅——用“树”与“落叶”的意象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中可以看出文章所提到的回乡只是内心的一种呼喊,抒情主人公并没有真正踏上回乡之路,至于文中“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中的“脚步”,也只是想象中的回乡途中的脚步。我个人觉得,只有如此理解,才是对文本内容的尊重,也才更能体现构思的精致与灵巧,至于作者是不是如此构思,那是另一回事母亲已逝,心中充满内疚和种种痛伤。最后的17段是第三部分,回应开头,想像母亲并没有死去,只是像一只疲倦的蝴蝶睡着了。如果像上面所提的行文思路那样去理解文章,那么此处的理解也欠妥。我的理解是:1-4段为第一部分,写的是面对秋天的落叶,抒情主人公仿佛听到落叶“叶落归根吧”的叫喊声,顿生几分疲倦、几分哀愁、几分达观,为下面写想起故乡想起死去的母亲作心里铺垫;5-9段为第二部分,写的是眼前的落叶让自己想起故乡,想起故去的母亲,为下面抒发回乡看望母亲的意愿和对母亲的思念作铺垫;10-17段为第三部分,抒发回乡看望母亲的强烈愿望和对母亲的思念

第1、2段写“夕阳老去,西风渐紧”,叶落了,秋天来了,人也多愁了。这是一般人常有的悲秋情绪。但作者在第三段便将这种伤感情绪陡地扫去了:“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给文章着上了乐观快乐?是达观的情调。紧接着在第3、4段,作者又将这种乐观快乐的情调进一步推向高潮,将人的心绪引入明丽美好的境地:“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作者这样写,实际上已注入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独特的哲学思考。从广义的角度看,叶落并不可悲,它是一种美好,死是一种身心困倦后的暂时安睡。
第5段,作者将自己的归乡与叶落联系起来思考,“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自己现在回归故乡,看到了什么?你的下一段写“想到此,我决定回去,去看看母亲”,此处怎么会是“自己现在回归故乡,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故乡的老树、炊烟、山崖、白羊、屋檐、冰凌、红辣椒,看到了为“我”讨来一生盛宴始终深爱着“我”的母亲。由母亲为儿奉献的情景,“我”开始了反省,“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长期远离故乡,只是想着自己,想着自己的事业,而未从心灵深处想一想母亲,忘记了对母亲施予关爱。
想到此,我决定回去,去看看母亲,可是母亲已如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再也没有醒来。此时此刻,“我”心里了无限感叹,“我”感叹“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母亲已走了路,永远不会回来了,“我”现在唯一能够做的是什么?只是幻想,“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我要常回家看看。
然而一切都不能了,母亲真的已走了,现在天冷了,叶子落了,在缓缓凝固。周身充满了寒冷。“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现在大风一直在刮,生活的环境非常恶劣,“我”失去母亲的保护,“我”感到没有了依靠,生活得不踏实不自在。要是母亲还在那该多好!从“现在”到“那该多好”,这几句话简直是像小学生说的话,都什么年代了,还有这样的解读。原文“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是在营造肃杀的氛围,表现失去了母亲之后,在作者的眼里,故乡显得那么悲凉母亲健在的时日,我没有强烈地充分地意识到母爱,现在当失去母亲之后,我才觉出母爱宝贵和重要。
母亲是真的走了路了,可是母亲,你怎么能走呢?“我”深深地想着你啊,念着你,你不会走的。你是那一只疲倦的蝴蝶,只是暂时离去,你像那蝴蝶正静静地收拢着自己一生的美丽。当蝴蝶重新振翅飞回来时,你就回来了!“我”在幻想着,母亲,你不会舍儿而去的,当你精神饱满时,定会回到老屋的。作者这样结尾,给读者带来了希望。这也是错误的解读,结尾一段作者用“树”与“落叶”的意象表达的分明是对母亲的思念。第一句就说,“母亲坟上有一颗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接下来“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的“落叶”是从“我写给母亲的诗”这一颗树上“落下来”的。此处的“蝴蝶”指的不是母亲,,而是“我”的思念。
三、诗的语言,使人百读不厌
与其说这是一篇散文,不如说这是一首诗,因为文章全篇所使用的诗的语言,徘徊文中,上下俯仰之间,我们感到的是诗的真趣味。
下面有些语句(红字、下划线标出)在文中表意上就值得商榷,如何能当作佳句来看待呢?

1、诗歌语言富有哲理,充满辩证意味,启人深思。
例:
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到楼下邻居都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

2、诗歌语言富有浪漫色彩,能撩拨起读者美好的遐思。
例:
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3、诗歌语言注重细节的典型性,很易引发读者情感的共鸣。
例:
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
4、诗歌语言新颖奇特,足以振奋人的精神。
乐:不同的声音-对《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的反面意见
例:
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

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

每天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99069.html

更多阅读

震撼:二千年来对《易经》的解读可能大都是错的

二千年来对《易经》的解读可能大都是错的翠明红枫编辑《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对中国的道家、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军事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易经》对中国文化影响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到了西汉

牛人对《普罗米修斯》详解 对普罗米修斯的评价

牛人对《普罗米修斯》详解,看完你会觉得这电影剧本真的很用心点顶的都有15分钟首先得说,这部鸿篇巨制的《普罗米修斯》,虽有着商业片那气势磅礴的镜头与高端3D效果,但它更多的闪光点在于哲学层面上,对人类的追本溯源。对造物者和造物进行

美文共赏:落叶是疲倦的蝴蝶含赏析 朱成玉

美文共赏:落叶是疲倦的蝴蝶(含赏析)朱成玉心语:一直很喜欢这篇文章,以致很多年对之念念不忘。共赏。夕阳老去,西风渐紧。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

孙甘露《我是少年酒坛子》原文 孙甘露忆秦娥下载

这几天正看先锋文学的作品,在网上搜孙甘露的《我是少年酒坛子》,不知道是自己水平的问题,还是网上压根没有,一直没有找到。今天从图书馆借来一本孙甘露的作品集,现在把这篇文章在这里粘上,希望对别人也是一种帮助。《我是少年酒坛子》引

声明:《乐:不同的声音-对《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的反面意见》为网友忽而今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