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袁雪芬
浙江嵊县人,中共党员。历任上海越剧院院长、名誉院长,上海对外友协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等。 11岁入四季春越剧科班,14岁开始在杭州演出。1938年到上海,1942年起致力于女子越剧改革。她的表演和唱腔柔婉细腻、朴实深沉,韵味醇厚,节奏明快,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被称为“袁派”。 2011年2月1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9岁。
二、尹桂芳
籍贯是浙江新昌西门外的坎下村小龙潭,祖籍是浙江嵊州。1929年进醒狮剧社学艺,工花旦,后改小生,代表作《屈原》等,创立了有个人独特艺术风格的越剧小生流派——引尹派。建国后,是上海老闸区第一届政协副主席,黄浦、老闸两区合并后是黄浦区第一届政协副主席。历任上海、福建芳华越剧团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福建分会副主席。2000年3月1日逝世。
三、范瑞娟
别名范竹山,嵊县黄泽镇人,1935年进“龙凤戏社”学艺,工小生,代表作《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越剧范派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1951年任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副团长兼任上海越剧工会主席,1951年被选为全国青联委员、全国政协特邀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
四、傅全香
原名孙泉香,1923年8月3日出生于浙江嵊县后庄村。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1933年,她入四季春科班学习花旦,1940年以《恒娘》一剧声誉鹊起,1943年在“四季春”挂头牌,50年代初期,傅全香在《十八相送》和《织锦记》中首开定腔定谱先例,她广泛借鉴京昆和评弹的唱法,在程派“真声假一点,假声真一点”的理论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的特色。嗓音明亮宽广,唱腔俏丽多变,表演富于激情,被誉为越剧界的“金嗓子”、“越剧花腔女高音”,创造出越剧“傅派”。
五、徐玉兰
越剧小生,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全国《红楼梦》学会会员、上海市人民代表。1921年12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新登县,1933年立夏进新登东安舞台科班学艺,初学花旦后习老生。1947年9月25日自组玉兰剧团。1952年7月,率团参加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队。1953年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政治部文工队。1954年春随剧团调回上海,编为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二团担任主要演员。
六、筱丹桂
姓钱,名春韵、春凤,嵊县长乐人。幼年丧父,8岁为童养媳,后领回,入义塾读书2年。1930春,进高升舞台学艺,习花旦,随戏班流动于绍、杭、甬等地。唱腔优美流畅,能文能武。27年到上海演出,18岁即挂头牌,以擅演彩旦戏著名。1938年4月进入上海卡德、国泰等戏院演出,享有盛誉,当时有“三花不如一娟,一娟不如一桂”之说,后与徐玉兰、贾灵凤组成丹桂剧团,成为沪上四大越剧班社之一。不幸的是,她在1940年5月被混迹越剧界的流氓张春帆看中,并最终于1947年10月13日服“来沙尔”含恨而死。
![越剧舞台十姐妹 越剧十姐妹是哪几位](http://img.413yy.cn/images/31101031/31081637t018f140d44ef6ec801.jpg)
七、竺水招
原名竺云华,浙江省嵊县灵娥竺水招便装照村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竺水招少年时工小生兼学花旦,为女子越剧中少有的擅长武功的演员竺水招便装照之一,戏路宽广,武生、花旦、青衣、小旦、小生、老生甚至老旦等行当,均能应工。在越剧十姐妹中是唯一一位生旦俱佳的艺术家,。扮相俊美,被喻为“越剧西施”。生前拍有戏曲艺术片《柳毅传书》和唱片多种传世。“文化大革命”中受尽迫害1968年致死,后平反昭雪。
八、徐天红
著名越剧老生,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生于浙江省余姚,越剧四大老生之一。曾任上海市新城区、黄浦区人民代表,福建省政协委员。1925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10岁时,进余姚湖堤塘天兴舞台学戏,习老生。随科班到慈溪、宁波、上虞一带演出,经常一饰多角,甚至扮演小丑,反串花旦。1940年到上海,拜马潮水为师。相继与赵瑞花、马樟花、小白玉梅、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徐玉兰、戚雅仙等人合作演出。于2010年逝世。
九、张桂凤
1922年出生,浙江萧山人。1936年入嵊县“招龙桥科班”学艺,工老生,代表作《打金枝》等。1942年10月进上海大来剧场,是袁雪芬倡导的越剧改革的第一批参加者之一,1945年在上海加入袁雪芬、范瑞娟领衔的雪声剧团,1947年加盟范瑞娟、傅全香领衔的“东山越艺社”。建国后,历任华东戏曲研究院实验越剧团、上海越剧院演员。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二等奖。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唱腔刚劲挺拔,声情并茂,有“性格演员”之称,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常演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打金枝》等。
十、吴小楼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又名月楼,浙江省诸暨人,1926年6月18日生于杭州。1935年夏到浙江余姚山南庙双凤舞台科班学戏,工老生。1939年夏,参加"徐兰英剧团",在诸暨、嵊县一带演出。不久随剧团到上海,在虹口"云鹤楼"唱二肩老生。1948年2月参加电影《祥林嫂》的拍摄,扮演贺老六。于1998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