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断章》

(2012-11-27 18:21:25)转载▼

标签:录象

人物

是在

首句

时空

分类:【读阅手记】·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所谓断章,一般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诗人已经写好的一首成诗,从中摘取的比较精彩的一小部分,命名为断章,独立成一首和原诗分离的新的诗作。还有一种是诗人对自己已经完成的某首诗感到不满意,欲作放弃,但又对其中某个章节感觉很好,很难割舍,于是把这个章节保留下来,其余作废,这个保留下来的部分,即是断章。最后一种实际就是残诗,诗人根本就没完成的偶然记录下来的灵感句子,于是干脆就把残句稍作修整润饰,成为一首短小的诗歌,即是断章。

断章诗的特点,一是诗句必然短小精悍;二是意韵大多比较深沉。俄国大诗人普希金的诗集中,就收录有他不少断章诗。他的这些断章诗,以上三种情况的都有。
卞之琳:《断章》

卞之琳的这首断章,是我最喜爱的诗歌之一。

真正经典的诗歌,其生命必然是始终全新的。它必然处于一种永恒的“生长”状态,就象一个正在生长但却永远也长不大的神秘的千面美人;任何时候看到她,都有新的发现,都能给予人新的惊喜。同时,每当你看到她,你心灵中的那些或者美好或者深沉的情愫总是会忍不住为之颤动。你在对她产生一种奇异的亲近感,一种不得不对之进行阅读的愿望感。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最神秘的魅力。

卞之琳的这首《断章》,就属于这样的一首极耐品味的经典之作。

仅从诗的具象上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两种视觉来体味这首诗。

第一种视觉是平面的,二维的视觉。这个视觉带给我们的图画感很强,会使这首诗象一幅画一样出现于我们的眼前。透过这幅画,我们可以获得一种全新的旁观者的身份,去发现这个世间。如果悟性灵性更高一些的读者,甚至能获得一种上帝班的视觉,并能以这种视觉去俯察这个纷纷扰扰的世间。

第二种视觉是立体的,三维的视觉。这个视觉很灵动,很鲜活,会使我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般的角色感,现场感。透过这种身临其境的角色感和现场感,会使我们惊讶于自己所处的境遇;犹如一场奇异的旅行一般,我们将会在短暂中度过神秘的一天(或者应该说是大半天)。如果说第一种视觉赋予了我们一种上帝般的高高在上的视觉,那么,第二种视觉就恰恰相反,它赋予了我们一个凡人的视觉。利用这个平等的凡人的视觉,我们去观察这个世间,观察我们自己。

诗的首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在具象上,这个正在“看风景”的“你”,在平面个立体两种视觉中都是同一个人,同一个人生过客。我们和诗人一样,并不了解这个人,甚至是男是女,我们都并不知悉(当然,也没有必要知悉);他(她)只是一模糊的人影,一个看风景的形象。他(她)的身份是“你”,视觉位置是在“桥上”,状态是正在“看风景”。

第二句“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相对于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这个在楼上“看风景的人”是“他(她)”。这是另外一个人,另外一种身份。但在平面和立体两种视觉上这个“看风景的人”都依然是同一个“他(她)”,但和第一个纯然的“你”,还是有微妙的区别,这在下面的解读会分析到。这里的重点,是本身“在桥上看风景”的“你”成为了“风景”,视觉从“桥上”拉远到了“楼上”,在视觉意象上,这个拉开延伸了画面,强化了诗的图画感,二维的视觉空间在刹那间得以大幅的扩展。最重要的是三点,视觉位置从“桥上”转换到了“楼上”,“你”成了“你”正在看的“风景”本身,“看风景的人”的“他(她)”出现。

第三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里非常重要,平面视觉和立体视觉的转换与确认,都在这里获得,在这里交换。如果延续平面视觉继续欣赏这首诗,这里的“你的窗子”的“你”,就是“在楼上”“看风景”的第二个人,也就是“他”;如果转换成立体视觉去欣赏这首诗,“你的窗子”中的人“你”,就不是“他”,而是“我”(是读者的同时,也是诗人自己)。第三人身份的加入,在“桥上”和“楼上”的这个两点画面的构成基础上突然出纵深上拉伸了画面空间;“我”的加入,使“你”“他”“我”三点视觉的形成,并使得原本的平面图画因为需要“我”的深度位置不得不由二维变换为三维时空。这样一来,所有的一切,在刹那间鲜活。这里的重点,一是视觉位置从“桥上”转换到“楼上”,又从“楼上”转换到了“窗子”;二是人物从一开始“桥上看风景”的“你”延伸到了“楼上看风景”的“他”,又到“窗子”中的“我”;三是“看风景”的“你”成“他”正在看的“风景”,到“明月”“窗子”和“我”加入风景。四是“风景”从一开始从“桥上”看到的大自然转换成“你”,又从“你”转换成了“明月”“窗子”和“我”。

第四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收束全诗:在意象上,“别人”实际上包含了所有人,“你”“他”“我”甚至更多未能“画”入诗中的人,以至大千世界,都被包含进入了诗中。在这里,所有的风景(桥、楼、明月、窗子)和所有的人(你、他、我、别人),都共同构成了“风景”。而风景,对于“你”“他”“我”来说,是个体的;对于“别人”来说,是整体的。“风景”和人,是互相“装饰”的关系。

这样,一幅有“风景”、有“桥(和桥上的你)”、有“楼(和楼上的他,立体视觉中这个他是另外一个日——我)”、有“明月、窗子(和窗里的我)”的绝美的画面油然入目。如果以平面的视觉去定格这个画面,它就是一幅“有桥、高楼和明月风景”油画;如果以立体的视觉去体味,它就是一段从白天到黄昏、再到明月中天的夜色时美妙录象。

而最神秘妙绝的,则是那收束全诗的结尾——“梦”。“风景”是“梦”,“你”“他”“我”“别人”是梦,“桥”“楼”“明月”“窗子”是梦;到最后,“梦”本身,也是一个“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98155.html

更多阅读

松下幸之助:《年轻》始终是我的座右铭

松下幸之助:《年轻》始终是我的座右铭德裔美籍人塞缪尔.厄尔曼70多年前写的一篇只有四百多字的短文。首次在美国发表的时候,引起全美国轰动效应,成千上万的读者把它抄下来当作座右铭收藏,许多中老年人把它作为安排后半生的精神支柱。美

20130720-转载 强力推荐:《学校2013》观后感作者:siedust

我自己写在前面的:无意间在湾湾痞客邦中看到《学校2013》的剧评两篇,几乎完全写全了我的感受,贴在这里,分享之。作者为:siedust(博客地址不知道会不会河蟹就不贴了)[韩剧] 强力推荐:《学校2013》 观后感(上)剧情篇认识我的人大概知道,我对韩

佳片U约 英国电影:《冒充者》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英国电影:《冒充者》[海报剧照][热诚推荐]很棒的谍战故事。搞军事情报工作的人实在厉害,思维之严密,把德军骗得七荤八素的。想起了《36小时》,德军设局套取第

卞之琳的《断章》 与你一同鉴赏好诗 断章 卞之琳阅读答案

卞之琳的《断章》是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上传诵最广的佳作之一,该诗写于1935年10月, 《断章》全诗只有四句,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体验、感悟到不同的审美意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芝琳《断章》赏析 断章的赏析

大天白日,我在“桥上”,你在“楼上”,彼此把对方看做扮饰自个儿人生的最亮丽的“景致”,这真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或许“我们”看不到对方,但在心中却永久地守望。理趣诗的魅力,在一“趣”字,而“情”是“趣

声明:《卞之琳:《断章》》为网友一滴水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