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的纠结——《呼风唤雨的世纪》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范例

“风雨”中的纠结

——《呼风唤雨的世纪》文本解读

雪梅

面对面,首先大叫一声“好!”《呼风唤雨的世纪》真是一篇让人血脉贲张的文章,徜徉在文字间,不知不觉豪情万丈,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舍我其谁?人类当真不愧是万物之灵长!

带给读者这样巨大冲击力的是二十世纪人类的科学技术,使读者了解二十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是作者路甬祥出色的文字。所以,不妨跟着作者的笔触

在文本中听“风”话“雨”

走进来,我们先吸收正能量。课文题目就不同凡响,“呼风唤雨”,在词典中我们可以查到它的解释:“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是啊,过去能够呼风唤雨的非仙即道,现在呼风唤雨的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类,怎能不为之自豪?

课文开篇气势恢宏,一个判断句独立成段,不容辩驳地宣布:“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直接点题,开门见山。第二自然段两个设问句又紧扣“呼风唤雨”联袂而来,回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当然是人类。”“靠的是科学技术。”这么厚重的铺垫,这么张扬的造势,核心力量来自于哪儿呢?通读全文,找到几个重复出现的词语:“发现和发明”、“奇迹”、“美好”。想来使生活更“美好”是“发现和发明”的源动力吧,而“发现和发明”又为人类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奇迹”。

“风雨”中的纠结——《呼风唤雨的世纪》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范例

“山雨欲来风满楼”,行文至此,造势已达极致,在读者的期待中,第三、四自然段裹挟着“风声雨声”呼啸而至。使用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从“依赖自然”、顺从自然写到突破自然、驾驭自然,对比鲜明。第三段末尾引用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承上启下,充满诗意地将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花团锦簇般的变化,在第四段集中呈现给读者。强有力地证明着“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证明着“呼风唤雨”一词所言非虚。

结尾处引用一句名言佐证着观点,总结了百年,并展望着明天:“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这句话中饱含着对少年儿童的殷切期望,听风听雨,我们静待花开,因为“随风潜入夜”的“好雨”定会“润物细无声”。

然而,沐浴在这样强势的“风雨”中,我越来越纠结,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想

和作者唱反调儿

“呼风唤雨”——这个词不止一点点危险。每一项新发现发明在问世之初都会蒙蔽世人的眼睛,当我们因它的好处和效益闭塞视听时,它的副作用就会慢慢弥散,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成为人类的心腹大患。比如:汽车和尾气污染、原子弹和战争重创、工业发展和“北京雾霾天气”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警示着人类“呼风唤雨”的负面效应。

时至今年,本文作者路甬祥已是一个七十岁的老人,这篇文章的“年龄”也至少十多岁了。当年的生态危机一定没有这样严重,老科学家路甬祥不会想到如今,山还是那座山,但是成了秃山;河还是那条河,已然不复清澈。当北京市民戏言自己是“人肉吸尘器”时,当戏言如此沉重时,面对贯穿文本始末的“利用自然、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思想、做法和号召,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思考怎样“善待自然、保护自然、服务自然”?

一篇作品问世后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产生局限性,对此,编者,你怎么看?所以解读文本,一定要

与编者交交心

值得欣幸的是,编者认识到了这点,因此在教学用书上强调:“呼风唤雨”可以引申为“能够支配自然”。事实证明,人类是不能够随意支配自然的,那只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愿望。我们只能依据客观条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不能够随心所欲地支配自然。课文是借用这个形象化的说法表明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这段话应该引起教师重视,编者的意图在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但热爱要建立在全面了解科学技术的好处和危害之上。我们的教学活动不能“听风是雨”,要与时俱进,紧抓住时代的手,才不会“跑偏”,不会“南辕北辙”。

编者的心像慈母的情,无处不在,耐人寻味。比如课文中间穿插的两处提示语:“发现”与“发明”有什么区别呢?由此得知,剖析文本用词的准确应该是一个值得用力的点,使学生懂得炼字炼词的重要和必需。我还能举出许多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这句话则将师生的触角引向更广袤的天地。文后的小练笔则将学生的视野锁定在可感可知,有情有意的生活,以变化为线索的调查和习作,将续写对科学的穿心透骨的热爱。

对话文本、作者、编者,我不再纠结:钟情于“文字”,我欣赏;立足于“热爱”,我骄傲;晒出与作者的分歧,我思考;展望高科技,我畅想崭新的发明发现;着眼身边的变化,我抒写美好的今天

——用这一系列的活动串起本课的教学,会“风调雨顺”吧?我相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97623.html

更多阅读

《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科学性说明文,文章的内容虽然浅显易懂,但是紧跟时代步伐,洋溢着时代的气息,让学生在思想上热爱科学,认识到科技的力量之强大。纵观赵君华老师的整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堂

《狼牙山五壮士》文本细读及教学策略 狼牙山五壮士案始末

《狼牙山五壮士》文本细读及教学策略咬定壮字不放松,潜心沉入文字中。豪言壮举处处有,细读慢品识英雄。——题记【文本细读】《狼牙山五壮士》为中国作家协会重庆分会《红岩》编辑——沈重同志所作;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文化解读 为奴隶的母亲原文

典妻:中国封建社会“无我”文化的怪胎──柔石《为奴隶的母亲》文化解读王兴泉摘要:文章把《为奴隶的母亲》放在中国封建社会 “无我”文化的大背景上加以考察,指出社会学、政治学视角对文本的误读,并进一步认为小说的深刻意义在于揭示

郭德纲《济公传》文本实录第一回 郭德纲评书济公传全集

郭德纲《济公传》文本实录 第一回 2009年8月21日演出(优酷60回版第1回)(郭上场,观众鼓掌叫好。有观众献花)哎呦,(郭去接)谢谢!谢谢...(有观众喊“再来一个”,观众笑)还有没有?(观众笑)那个...来了很多的人,来听我这儿...瞎说,啊。其实说句良心话呢

声明:《“风雨”中的纠结——《呼风唤雨的世纪》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范例》为网友死亡笔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