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鼻咽癌 糖尿病腹泻中医药治疗



鼻咽癌是发生于鼻咽部的恶性肿瘤,鼻咽位于颅底和软腭之间连接鼻腔和口咽。癌瘤常侵犯临近的腔窦、颅底或颅内。在中医古籍中类似“鼻渊”、“上石疽”、“失荣”等证。
[概述]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癌瘤之一,尤其在广东省的发病率较高,有“广东瘤”之称。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粗略估计,世界上80%左右的鼻咽癌发生在我国。鼻咽癌的发病率年龄曲线由20岁开始上升,至50~60岁的年龄组为最高峰。男性为女性的2~3倍。鼻咽癌的发病率常因地区、种族的不同而有差异。中国南方的广东省,以中部及西部(肇庆、佛山、广州地区)发病率较高,其中四会县最高,男性为25.29/10万人口,女性为12.17/10万人口;中山县次之,男性为20.45/10万人口,女性为8.33/10万人口。即使在美国的中国人,男性为14.6/10万人口,女性为7.7/10万人口;而欧美的白种人一般在1/10人口以下。鼻咽癌的发病与遗传、环境、饮食、病毒、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鼻咽癌病理组织学分型以低分化鳞癌占绝大多数,约95%以上;其次为泡状核细胞癌、未分化癌等。鼻咽癌通过淋巴管转移至颈淋巴结的发生率高达79.37%。其中单侧者44.20%,双侧者35.17%。通过血道转移者以骨、肺、肝居多,且常为多个器官同时发生。鼻咽癌的五年生存率可达50%左右。目前多倾向于多学科的综合治疗,以提高患者的五年生存率。
[文献回顾]
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没有“鼻咽”这个解剖部位。《灵枢经》经脉篇曰:“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按次循行路线,“颃颡”与现代“鼻咽”的解剖部位相吻合。“鼻咽”往上入颅中凹出眶上裂至额部;往下入咽后,颈侧淋巴结,这也是鼻咽癌颅内侵犯及淋巴道转移的常见途径。
祖国医学古籍中,“鼻渊”、“控脑砂”、“耳鸣证”、“上石疽”、“失荣”等病症的记载与本病的临床症状极为相似。如《素问•气厥论》曰:“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暝目。”《医宗金鉴》曰:“鼻窍中时流黄色浊涕,……若久而不愈,鼻中淋沥腥秽血水,头眩晕而痛者,必系虫蚀脑也,即名控脑砂。”《明医杂着》中曰:“耳鸣证,或鸣甚如蝉,或左或右,时时闭塞,世人作肾虚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鸣,郁甚则壅闭矣。”《医宗金鉴》曰:“石疽生于颈项旁,坚硬如石色照常,肝郁凝结于经络,溃后法依瘰疬疮。”又曰:“失荣耳旁及项间,起如痰核不动坚,皮色如常日渐大,忧思怒郁火凝然,日久气衰形消瘦,越溃越硬现紫斑,腐蚀浸淫流血水,疮口翻花治总难。”
[中医病因病机]
鼻咽癌的病因,与机体内外多种致病因素有关,如先天禀赋不足、正气虚弱、情志不遂、饮食不洁,脏腑功能失调,致邪毒乘虚而入,凝结成癌肿。其病机以热毒壅盛、肝郁痰凝、血瘀阻络、正气亏虚为主。肺开窍于鼻,肺气通于鼻,鼻咽为呼吸之通道。情志不遂、郁而化火,肝胆火毒循经上移,或过食肥甘、嗜酒、饮食不洁,损伤脾胃,痰火与邪毒互结,或素体蕴热,复感邪毒,肺气不宣,肺热痰火互结,而致热毒壅盛;或肝气郁结,肝郁犯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痰浊内生,阻塞经络,而致肝郁痰凝;或怒气伤肝,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郁日久,血行受阻;或气滞血瘀;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引起脏腑亏虚,或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而致气血功能紊乱,脏腑功能失调,内外合邪而致气虚血亏,痰凝毒结皆能形成肿块。
[临床表现与诊断]
1. 临床表现
1.1 涕血:约70%的病人有此症状,约23%的病人为其早期首发症状。
1.2 鼻塞:约有48%病人有此症状,由于鼻咽肿物堵塞后鼻孔所致,常为单侧持续性鼻塞。
1.3耳鸣与听力减退:分别约有52~63%和50%。位于鼻咽侧壁和咽隐窝的肿瘤常浸润、压迫咽鼓管,引起渗出性中耳炎。听力减退常为传导性听力障碍。
1.4头痛:约有57.2~68.6%患者以单侧颞顶部或枕部的持续性疼痛为特点。约26.9%的患者以此症状为首发症状前来就诊。多因肿瘤压迫、浸润颅神经或颅底骨质,也可因局部感染或神经受刺激引起反射性头痛。
1.5颅神经损害:鼻咽癌向上直接浸润和扩展,可侵入岩蝶区(包括破裂孔、颞骨岩尖、卵圆孔和海绵窦区),使Ⅲ、Ⅳ、Ⅴ(第1、2支)和第Ⅵ对颅神经受损害,表现为上睑下垂、眼肌麻痹、三叉神经痛或脑膜刺激所致颞区疼痛等。当鼻咽癌扩展至茎突后区,或颈深部转移性淋巴结向深部浸润时,可压迫第Ⅸ、Ⅹ、Ⅺ、Ⅻ对颅神经和颈交感神经节而出现口咽、舌后1/3感觉麻痹,软腭弓下塌,咽反射弱或消失,吞咽障碍,呛咳、声嘶、耸肩无力,伸舌偏患侧等症状。而第Ⅰ、Ⅱ、Ⅶ、Ⅷ对颅神经则较少受侵犯。
1.6 颈淋巴结肿大:约有40%病人以颈淋巴结肿大为其首发症状前来就诊。在治疗中的病人约60~80%已有颈淋巴结转移。
1.7远处转移:当确诊为鼻咽癌时,约有4.2%的病人已有远处转移。治疗后死亡的病例中远处转移率高达45.5%。转移的部位以骨、肺、肝为最常见。
2. 诊断
2.1 诊断要点
2.1.1重视病人的主诉,对具有回吸性涕血、持续性鼻塞、单侧性耳鸣、无痛性颈淋巴结肿大、头痛、不明原因的颅神经损害等症状的患者,应进行间接鼻咽镜或鼻咽光导纤维镜仔细检查鼻咽腔。
2.1.2 颈部淋巴结检查。注意颈深上、中、下组淋巴结肿大情况。
2.1.3 颅神经检查。特别对疑有眼肌、嘴嚼肌群和舌肌瘫痪的患者,必须认真进一步检查。
2.1.4EB病毒血清学检测。常用的有EB病毒壳抗原抗体IgA(VCA-IgA)、EB病毒早期抗原抗体IgA(EA-IgA)、EB病毒DNA酶中和率(EDAb)。
2.1.5 影像学检查。鼻咽及颅底X射线照片现已少用。目前多作CT扫描及MRI扫描。图像清晰、准确,是协助诊断的好方法。
2.2 组织学诊断。鼻咽部原发灶或颈淋巴结活检取组织送病理检查,可以确诊。
2.3 鉴别诊断
2.3.1鼻咽增生性病变:实为鼻咽部淋巴组织炎症性增生所致,在鼻咽粘膜或腺样体的基础上发生。位于鼻咽顶或顶后壁,呈孤立性结节或双结节,色泽正常。
2.3.2鼻咽结核:多见于青年人,可无明显的鼻咽癌症状。病灶多位于鼻咽顶部,表面糜烂有分泌物,有时可见肉芽状隆起,部分病人同时伴有单颈或双颈淋巴结肿大,临床上常误诊为鼻咽癌,须作病理确诊。
2.3.3 鼻咽坏死性肉芽肿:常见于鼻咽顶或顶前部,肿物表面呈坏死黑色,极臭。病理活检为慢性肉芽组织。
2.3.4鼻咽纤维血管瘤:常见于青年人,有反复鼻咽多量出血病史。多见于鼻咽顶部,呈圆形或分叶状,淡红至紫红色,有时可见瘤体表面有扩张的微细血管。用手指轻触诊,具有韧实或软的弹性感。不发生转移。临床一般可诊断而不必作活检,以免引起大出血。
2.3.5颈部淋巴结炎或结核:颈淋巴结炎呈急性时伴有肿大的淋巴结红肿热痛的症状,同时可查到急性炎症病灶。呈慢性时常伴有龋齿、慢性扁桃体炎或咽炎。肿大的淋巴结质较软、轻压痛。颈淋巴结核常见于年轻人,肿大的颈深、浅层淋巴结质较软,常伴有周围炎症,与周围组织粘连成块状,有时呈波动感,穿破可见干酪样物质。
2.3.6其它癌瘤的颈部转移:常见的甲状腺癌、喉癌、软腭癌、扁桃体癌、上颌窦癌、舌癌等癌瘤的颈部转移,需进行详细的检查后才能鉴别。
2.3.7 颅内或眶内的占位性病变:常见的小脑桥脑角肿瘤如听神经瘤、先天性肿瘤如颅咽管瘤,需与上行型鼻咽癌鉴别。
[治疗]
1. 辨证分型治疗
1.1 热邪犯肺型(以现代临床分期Ⅰ、Ⅱ期多见)。
主证:鼻塞涕血,微咳痰黄,口苦咽干,时有头痛,胃纳如常,尿黄便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解毒,润肺止咳。
方药:清热泻肺汤。(自拟方)
野菊花10克、夏枯草12克、桑白皮12克、葶苈子15克、瓜蒌皮12克、北杏仁15克、蛇舌草30克、川贝母10克、牡丹皮10克、生地黄12克、桔梗6克。每日一剂水煎,二次药液混合后,分二次饭后服。本方蛇舌草、野菊花、夏枯草、桑白皮、清热泻肺抗癌为君药,北杏仁、葶苈子、川贝母、瓜蒌皮润肺止咳为臣药,佐以牡丹皮、生地黄凉血止血,桔梗为引药达病所。
1.2 肝郁痰凝型(以颈淋巴结转移多见)。
主证:肋胁胀满,口苦咽干,烦燥易怒,头晕目眩,颈核肿大,时有涕血。舌质淡红或舌边红,舌苔薄白、白腻或黄腻。脉弦或滑。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疏肝散结汤。(自拟方)
柴胡12克、枳壳10克、玄参15克、浙贝母15克、瓜蒌仁12克、生牡蛎30克、夏枯草15克、蛇舌草30克、茅根12克、茜草根12克、桔梗6克。本方柴胡、枳壳疏肝合玄参、生牡蛎化痰散结为君,夏枯草、浙贝母、瓜蒌仁、蛇舌草清热散结为臣药,佐以茅根、茜草根凉血止血,桔梗为引药。
1.3 血瘀阻络型(以颅底骨侵犯或颅神经受损多见)。
主证:头晕头痛,痛有定处,视物模糊或复视,面麻舌歪,心烦不寐。舌质暗红、青紫或见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薄黄或棕黑。脉细涩或细缓。
治法:活血袪瘀,止痉通络。
方药:疏肝散结汤。(自拟方)
赤芍10克、丹参10克、蜈蚣5条、全蝎10克、钩藤12克、川芎3克、夏枯草15克、玄参15克、蛇舌草30克、浙贝母15克、生牡蛎30克。本方丹参、赤芍、蜈蚣、全蝎、钩藤活血化瘀、止痉通络为君药,生牡蛎、浙贝母、玄参化痰散结为臣药,佐以夏枯草、蛇舌草清热解毒,川芎为引药达病所。
1.4 气阴两虚型
主证:口干咽燥,咽喉不适,间有涕血,耳鸣耳聋,气短乏力,口渴喜饮。舌质红或绛红,苔少或无苔、或有裂纹。脉细或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
太子参30克(或西洋参15克)、元参、麦冬、生地、女贞子各15克、石斛、天花粉各20克、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30克、甘草6克。本方太子参、元参、麦冬益气养阴为君药,生地、女贞子滋养肾阴为臣药,佐石斛、天花粉滋阴解渴,蛇舌草、半枝莲清热解毒,甘草使诸药作用和缓、持久、协调。
随证加减:鼻塞加苍耳子、辛夷花各10克;涕血加仙鹤草、旱莲草、侧柏叶各15克;头痛加白芷、羌活各10克;面麻、舌歪、复视加蜈蚣5条、僵蚕6克、钩藤15克;颈淋巴结肿大较严重者加生南星30克、生牡蛎30克,夏枯草20克;咽喉肿痛加射干、牛蒡子、山豆根各10克,胖大海5枚;咳嗽无痰加北沙参30克,百合20克,川贝母10克(另研末,冲服),桔梗10克;舌质红绛或青紫、舌边尖瘀点或瘀斑加丹参、赤芍各10克,红花6克;气血亏虚(或白细胞减少至3×109/L以下者)加首乌、黄精各20克,补骨脂15克,鸡血藤、黄芪(或党参)各30克。

2. 辨病常用方药
根据鼻咽癌特殊的解剖部位,细胞生物学特点,经过抗癌抑瘤筛选、药理毒理学研究和临床验证,确有一定的临床疗效的辨病用药,配合辨证施治以临床。
中医药治疗鼻咽癌 糖尿病腹泻中医药治疗
2.1 鼻咽癌辨病中草药
石上柏:辛、温,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功效。《大明日华诸家本草》称:“生用破血,炙用止血。”《本草求真》称:“生则微寒,能血通经,故治症瘕淋结等症。”有效成分为生物碱、甾醇、皂甙等。常用量为30~60克。
紫草:苦、寒,无毒。《药性本草》谓:“治恶疮、瘑癣等”。有凉血解毒之功效。主要成分有乙酰紫草醌、紫草醌、紫草烷等。常用量9~15克入水剂煎服。
硇砂:咸、苦、辛温,有毒。《本草纲目》谓:“治噎、症瘕、积痢、骨鲠、除痣黡疣赘。”《圣济方》谓:“治悬痈卒肿,硇砂半两。绵裹含之,咽津即安。”有去积聚、破积血之功效。主要成分为氯化钠、氯化铵等。常用量为0.3~3克入丸散剂。
葵树子:甘、涩、平。《本草拾遗》:“破血块。治症瘕结气。”《常用中草药手册》:“葵树子抗癌。”具有抗癌、止血、止痛之功效。主要成分为酚类、还原糖、鞣质等。常用量为30~60克。
黄药子:苦平,无毒。《本草纲目》谓:“凉血降火,消瘿解毒”,《开宝本草》谓:“主诸恶肿疮瘘、喉痹、蛇犬咬毒,取根服之,亦含亦涂。”具有凉血、降火、消瘿、解毒、化痰、散结之功效。主要成分为黄独素、薯蓣皂甙元等。常用量为4.5~9克入煎剂。
天葵:甘、苦、寒,有小毒。《本草纲目》谓:“下诸石五淋,止虎蛇毒……涂疮能解毒止痛。”《本草求原》谓:“主内伤痰火,消瘰疬恶疮。”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主要成分为生物碱、内酯、香豆素等。常用量为10~15克。
全蝎:辛、平,有毒。《开宝本草》谓:“治疗诸风瘾疹及中风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涩、手足抽掣。”《玉楸药解》谓:“穿筋透骨”。具有祛风止痉,通络解毒之功效。主要成分为蝎毒、三甲胺、胆甾醇等。常用量为4.5~6克入煎剂或丸散。
2.2 辨病常用中成药
鼻咽清毒剂(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方):野菊10克、夏枯草15克、七叶一枝花30克、党参10克,蛇泡簕30克,龙胆草10克,苍耳子30克,入地金牛30克,蔗糖30克。具清热解毒、消炎散结之功效,适用于鼻咽癌放疗或放疗后的患者。放疗后2年内,每天2次,每次1包(约20克);3年内,每2天1次,每次1包;5年内,每2天1次,每次半包;5年以上,每3天1次,每次1包。
鼻咽灵(广州中药一厂方):含山豆根、麦冬、半枝莲、石上柏、白花蛇舌草、天花粉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养阴益气之功效。适用于鼻咽癌放疗患者。每天4次,每次4片,15天为一疗程,口服。
3. 鼻咽癌外治法
鼻咽癌吹药:甘遂末、甜瓜蒂粉各3克,硼砂、飞辰砂各1.5克,混匀,吹入鼻内,切勿入口。对鼻腔癌、鼻咽癌有效。
三生滴鼻液:生南星、生半夏、紫珠草各等量,制成滴鼻液,每日数次滴鼻,适用于鼻咽癌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多或有臭味者。本品有毒,需慎用。
15~20%醋制硇砂溶液:醋制硇砂粉15~20克,加蒸馏水至100ml,拌匀、溶解后粗滤。每天3~4次滴鼻。适用于鼻腔癌、鼻咽癌患者。
4. 急症和兼症的治疗
鼻衄:涕血为鼻咽癌早期最常见的症状。若鼻咽肿瘤溃烂则出血量较多而成鼻衄,多因血热络伤而引起者。症候为血色鲜红或紫红、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方用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药物有黄连、生地、丹皮、水牛角(或犀角)、茅根、大蓟、小蓟、地榆、侧柏叶、藕节等;若为脾不统血者,症见出血量较大、血色较淡、肢倦体乏、舌淡苔白、脉细。治宜引血归脾为主,方用归脾汤加减,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当归、山药、阿胶、血余炭、地榆、仙鹤草等;若为瘀血阻络者,症见血色紫黑、头颅刺痛、痛有定处、舌青紫有瘀斑、脉涩。治宜祛瘀止血为主,方用祛瘀止血汤,药物有丹参、当归、川芎、生地、三七、花蕊石、侧柏叶、茜草等。大量出血以后,病人的血容量减少,可导致出血性休克。这时要立即让病人平卧,垫高双脚,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并及时输液或输血等抗休克治疗。
癌痛:晚期鼻咽癌患者常有头痛症状。其疼痛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进行性加剧,并随病情的发展疼痛越来越剧烈。极度严重者痛不欲生。因持续剧烈的头痛,使病人睡眠不安、精神疲乏、食欲减退、全身衰竭,加重病情恶化。中医认为,鼻咽癌患者的疼痛多因经络阻滞不通所致,有“通则不痛,不通则痛”之说。气滞血瘀、痰湿凝滞、毒邪蕴结等均可引起“不通”,故中医治疗疼痛亦从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化湿祛痰、解毒散结等法进行施治。中药的乌头、延胡、徐长卿、白芍、罂粟壳等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可加入辨证方药中应用。
放射性脑脊髓病:放射性脑脊髓病是鼻咽癌放疗后发生的一种严重后遗症。多数为照射后1~2年发病。临床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定向力障碍,神志呆滞,问非所答,个别病例出现幻觉,智能减退甚至完全痴呆。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呕吐、抽搐等。严重的表现为运动障碍,从无力到完全瘫痪,痛温触觉减退至消失,大小便异常至失禁。应用当归、威灵仙、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桂枝、杜仲、川断、牛膝、吴茱萸、川芎、全蝎、蜈蚣、地龙、僵蚕、金樱子、益智仁、天麻、钩藤等组方治疗,可以减轻放射性脑脊髓病的症状,延缓其病情发展。
5. 康复治疗
鼻咽癌患者放疗后5年生存率约为50%左右。影响5年生存率的主要因素为患者的复发和转移。近年的研究表明,鼻咽癌放疗后5年累积复发率为25%,其转移率为22%。如何减少患者的复发率和转移率,从而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是提高鼻咽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故康复治疗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5.1中医中药康复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患者的机体发生了改变,常表现为口干咽燥、咽喉肿痛、胃纳减少、体倦乏力,舌质红、绛,舌苔干少或苔剥,脉细数。常以太子参、沙参、麦冬、玄参、花粉、石斛、射干、胖大海、桔梗、银花、板蓝根、蛇舌草等养阴生津、清热解毒之品调治。能使口干咽燥、咽喉肿痛等症状得到改善甚至消失,减少因鼻咽部炎症而引起的复发;若出现体倦乏力、腹胀纳差、便溏溲清,舌淡,苔薄白,脉细等,常以党参(或西洋参)、白术、茯苓、麦芽、山楂、内金、神曲等健脾益气之品调治;若出现头晕眼花、颜面苍白、气短乏力、白细胞下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沉等,常以党参、黄芪、女贞子、熟地、杞子、菟丝子、首乌、鸡血藤、补骨脂等益气养血补肾之品调治;若出现口干咽燥、头痛难眠、痛有定处,舌暗红、紫或有瘀点、瘀斑等,常以太子参、玄参、麦冬、生地、丹参、川芎、白芷等益气养阴、祛瘀活血之品调治。
5.2饮食调摄康复治疗:鼻咽癌患者经放射治疗后脾胃功能失调,影响了患者的消化功能,出现纳差、乏味,导致营养的缺乏,正气受损。这时,饮食调摄显得重要。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辨证施食。如阴虚内热者多见于放疗后期和放疗结束后之患者,应选择滋阴生津。清热凉血之品,如苦瓜、生藕节、绿豆、水鱼(鳖)、龟类、银耳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在药物中增加麦芽、山楂、鸡内金等以助消化。大便秘结者,应选择润肠通便之品如香蕉、蜂蜜等食物。小便短少不利者,应选择西瓜、薏苡仁、土茯苓、绿豆等食物。
6. 中医治疗新进展
由于鼻咽部解剖部位特殊,手术治疗范围较局限,而鼻咽癌对放射线较敏感,所以放射治疗仍是目前的首选疗法。放射治疗可以控制局部肿瘤和杀灭癌细胞,但对正常组织和全身各系统也能引起一定损害,导致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影响和限制了放疗的疗效,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医中药在减轻放射治疗的毒副反应,在防治放射治疗的后遗症方面取得明显的疗效。如张氏治疗216例鼻咽癌患者,其中单纯放疗72例,放疗配合中医药治疗144例,经治疗后,两组从急性放疗反应、远期后遗症、生存质量及3~5年生存率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中药配合放疗组均优于单纯放疗组,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有显着差异(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3:8);陈氏在鼻咽癌放疗期间及放疗后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鼻咽癌134例,5年内复发30例,5年以上存活108例,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放疗组(广州医药,1990,21(2):18);黄氏用中药防治鼻咽癌放疗中口咽反应,症状明显减轻,总反应率与西药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福建中医药,1996,27(1):18);张氏用加味增液汤治疗放疗后咽干便秘,效果良好(福建中医药,1987,(6):15)。放射治疗的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损伤属中医学的外来“热毒”之邪,其侵袭肌表,伤及正气,若辐射日久,热毒炽盛,耗津伤液,导致正气受损,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因此,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之剂减轻放疗的毒副反应,以养阴清热、生津利咽之剂防治口腔、鼻、咽粘膜的放疗反应,以袪瘀通络、滋肾育阴之剂治疗放射性脑脊髓病,以活血化瘀之剂改善局部微循环,治疗放射性颞颌关节炎、咬肌萎缩纤维化等等均是中医中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我国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鼻咽癌方面取得较大的成绩和进展,形成了我国鼻咽癌治疗研究的特色。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内服与外治相辅、药治与食疗兼顾等措施,减轻放化疗引起的毒副反应,改善肌体内环境,提高放化疗的完成率,控制肿瘤的复发与转移,改善生存质量。如应用活血袪瘀、益气养阴法辨证论治配合放射治疗鼻咽癌,使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50%左右提高到60%以上,显示了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97021.html

更多阅读

中医推拿如何治疗宝宝腹泻呢? 中医推拿治疗颈椎病

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计算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治疗:临床包括补充治疗、替代治疗和强化治疗。对急性并发症、病人某些应激情况,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点滴。血糖>13.9mmol/L用生理盐水500ml加普通胰岛素20单位静滴,平均每小时6。当血糖降至<13.9

糖尿病最新治疗方法 糖尿病的最新治疗方法

糖尿病最新治疗方法——简介专家介绍,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的慢性疾病,他的主要症状表现就是血糖高,因此,在生活中很多人检查发现高血糖时,总是忧心忡忡,自己是否得了糖尿病呢?我的血糖高就是糖尿病吗?血糖高会有哪些危害呢?高血糖对身体的危害

肠炎(腹泻/呕吐)/结肠炎/肠梗阻的治疗方法 慢性结肠炎 遇寒腹泻

治疗腹泻的特效穴位作者:圆满金刚几十年中,笔者发现该穴以来,凡遇泻泄、肠炎之类的疾病;只采用本穴一穴点治、一般最多1分钟便治愈,几十年来的经验证明,采用该穴治病,方法简单,时间最少,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远非任何药物可比的!当患者

小儿推拿治疗秋季腹泻 小儿腹泻推拿手法图解

秋季腹泻顾名思义是进入秋季后,宝宝特有的一种腹泻病。婴幼儿感染后一般出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的临床症状,即水样腹泻,伴有发烧、呕吐,腹泻物大多为白色米汤样或黄绿色蛋花样稀水便,大便次数多(可达数十次),有恶臭,所以很容易被想象为细菌性

声明:《中医药治疗鼻咽癌 糖尿病腹泻中医药治疗》为网友痴情小男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