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通向终极觉醒之路 三国乱世张飞终极觉醒

有些时候,看着他人在痛苦里沉沦而无法自拔,心中所思却是以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有一天当我们同样经历刻骨的痛时,才明白要走出来好难,任何人的安抚都轻如鸿毛,必竟是要身临其境才可以体会出人世的苦,我们就是这样,在他人的苦和自己的苦中苦苦挣扎着,欲罢不能的在黑夜里前行,黑夜中总会遇到障碍,也易迷失,一如轮回里的众生无般若智慧,与无明和贪爱为武,放任自己的习气,于是结越来越多,解不开又起结,解结还须我们自己,要我们从无明中觉知觉醒。

从无明之中解脱出来,其实就是从此生之苦及未来生死轮回之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因为有了无明,才让我们沦落此生与未来生生世世的痛苦之中。无明就是昏沉、掉举、愚痴的现象。因为无明,所以我们不断新产生心的习性反应,而我们的心也因不断生起的负面反应而受到染污。我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自己如何地深陷贪瞋的桎梏之中;也不知道因为自己的无明,已将这些束缚紧紧地纠结在一起。

只要我们时时刻刻保持警觉与专注的心,就可以根除无明。如此,心的习性反应就不会像雕凿在岩石上的刻痕般,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内心深处;也就不会被贪嗔的枷锁牢牢束缚。心的这种具有了解的觉知特质,就叫做智能,而智能能彻底根除无明。

我们练习观照就是为了培养洞察力,并且让智能觉醒。

走路时,我们要保持觉知。

站立时,我们要保持觉知。

坐着时,我们要保持觉知。

躺卧时,我们要保持觉知。

无论是处于睡眠或清醒中,或是日常所有行住坐卧状态下,我们都应当随时保持觉知与专心,而且在所有举止行宜中,都应该保持觉知。

要对所有的身体行为保持全然的觉知。

要对所有的言语保持全然的觉知。

要对所有的心理行为保持全然的觉知。

因此,我们应当注意身、语、意一切行为;并且应该谨慎检视每一个行动。

然而,这样的觉知,应该是智能的觉知。也就是说,在觉知的同时,我们应该亲身体验智能的三个特质:所有的现象,都具有无常、变化的本质;所有无常的现象都是苦;所有无常、会生起苦的现象都没有实质,亦即,他们不可能是「我」、「我的」--无我。

当我们自身体验了这个真相后,才会明白对这一切无常现象生起贪、瞋、执取与厌恶的反应是多么无知啊。因此,对所有无常变化的现象,就只保持觉知以及不执取。这种藉由亲身体验而来的智能,才能破除我们的无明。

唯有去除无明,我们才能安详、解脱。

人,生而思考,思此想彼,永无终止。

念头像溪水般的流动。

念头是最快的,快过闪电或其它。

由于我们看不清念头,所以有痛苦。念头本身并不痛苦。当念头生起时,我们不能同时看见、知道和了解它,因而生起贪、瞋、痴而带来痛苦。

贪、瞋、痴事实上不存在,只因为我们看不见「心的源头」,所以它们才生起。



因此,让我们来培养自觉。念头生起时,知道、看见、了解它。这就是觉-定-慧。我们称之为「自觉」。只要我们觉知,就不会被念头拖走;若不留神,它便导演不停。

这方法可以说是顿悟的快捷方式。

觉知

让我们清楚地觉知身体的每一个动作。例如,在眨眼时要觉知,在呼吸时要觉知,念头生起时要觉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觉知。

觉知无价。我们买不到,也没有人能代替他人觉知。例如,当我握紧拳头时,有谁知道我的感觉吗?没有别人。外表上,你可以看到我握紧拳头,可是,你不知道我的感觉。同样地,当别人握紧拳头时,我可以看见,却无法知道他的感觉。

Q15:在要求快速高效率的工作环境,如何始终如一的保持觉知。我们有可能“觉知的紧张”着和“觉知的高速工作”吗?

觉知不排除任何事物、任何状态,觉知能够包含一切。慢腾腾的移动你可以觉知,快跑之中你也可以觉知。觉知和状态、动作没有关系。觉知在一切之外,觉知不占有你的生命内存。我们可以训练自己在任何情况下、任何状态中觉知,这是可以做到的。且如果我们具有觉知,我们不容易出错,因为一切我们都是在清醒状态下完成的。

觉知对抗的是无明,如果我们没有觉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梦游。如果我们在觉知之下完成一切,那么我们就不是一个梦游中人在无知之中所做的一切。训练并具有觉知是非常必要的,那是你让自己醒着生活的一种方式,否则,你必然会深陷一种你以为清醒的梦境里。

佛陀常说,众生都是梦中人,为什么他那样说?因为他知道众生都没有觉知啊。做一切事不知又不觉,那是什么状态啊?不就是梦中在做一切吗?所以在日常生活里训练你的觉性非常重要。它可以使你在醒中不昏,昏中不沉,沉中不死。但一旦你没有觉知,不知觉性,虽然在呼吸行动,但也如死亡差不多。从某种意义上讲,有觉你身才是人身,没觉只是个活尸。去训练你的觉知吧,在洗脸、刷牙、做家务、开车或工作之中都可以做到,觉知不占内存,你可以随时随处的启用。且有觉知的做事和没觉知的做事品质不一样,那种内在品质的变化只你一个训练觉知的人才会知道。

带着觉知去日常生活吧,那是很优雅宁静的生活体验。如果你能带着觉知去饮食做饭,那就是佛陀生活在世间。当你具备了觉知,你的身体就是佛陀的身体。如果你失去了觉知,立即你就是凡夫之体了。有觉是佛陀,无觉即凡夫,你知道一个佛陀和你一个凡夫的不同了吧?觉知是那样的不同,它是一个凡夫和一个佛唯一的差别呢。来重视觉知并训练你的觉知。

Q16:我想试着在工作环境实践“聆听与爱语”,但我的伙伴们总是嘲笑挖苦我。

当你的伙伴们在嘲笑或挖苦你时,聆听:那是另一种真实的爱语。你能够听到当别人嘲笑或挖苦你时,你自己的心升起的给予自己或别人的爱语吗?那才是真正的爱语呢。从自己心上升起的声音才是真实之音,能从嘲笑或挖苦之中听出爱语才是真正的爱语,你能够做到这点吗?

我们在日常里常常告诫自己要训练觉知,带有觉知,当别人嘲笑或挖苦你时,那个时刻你有觉知吗?如果你有觉知,好,当别人嘲笑或挖苦我们时,来倾听来自我们自己心上的声音。在这个时刻,我们能不能温柔的对自己?当别人嘲笑或挖苦你时,你能不能充满温情地不变地爱自己?当你能够贯的爱自己时,别人的嘲笑或挖苦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什么时候来自外在的言语子弹能射中你?你不爱自己的时候。爱是你的防弹衣,当你爱自己的时候就犹如时刻穿上了一件防弹衣,别人的语言是穿透不了你的。只有你自己不爱自己,只有你脱下了那件真正自爱的防弹衣时,别人的语言子弹才能射中你,否则那是不可能的。

爱是一件防弹衣,觉知也是一种无形的防弹衣。当你觉知的时候,你就不会真正受伤,即使有人在有意攻击你。我们常常强调“聆听”这件事,为什么我们强调它呢?我们聆听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每当我们能聆听时我们冷静,我们能吸收那些子弹,当我们准备好聆听时,如果有人向我们射子弹,但那些子弹就仿佛打在了海绵上,它到来,但没有力量。如果我们没有准备好聆听,或者相反,我们准备好反击或防卫,那结果是什么?我们将引发一场战争。我们将把别人的战争引到自己的国土上进行。那当然伤害的是我们自己了。所以我们强调聆听,是因为我们在告诉自己做好准备让那些子弹打在海绵上。

爱语是来自心上的语言,是自己给自己的礼物。无论别人给不给我们爱语,我们给自己。每天给出自己爱语,并聆听,是一件美好的事。当别人嘲笑或挖苦我们时,我们更应该学习“聆听和爱语”的能力。愿你在这个关卡中过关。

Q17:对普通人来说,如果每天做一件事就能更接近喜悦,那么我该做什么?

带着觉知,聆听心音,是接近喜悦的途径。喜悦存在于觉知之心的深处,越着于外物,你越远离喜悦,如果你越回到自己的心中来,你越有可能触及到喜悦。开放的心会经验到更多的喜悦。什么叫作开放的心呢?没有太多概念的心就是开放的心。往往阻碍我们喜悦的是概念,而带给我们喜悦的是概念的破除。每当我们在一个概念上出离,我们就自由一点,我们就喜悦一步。概念是心中的冰块,犹如海中隐藏的冰块一样,它融化的越多,我们就可流动的更多,那流动导致喜悦,那样我们就将体会到更多的喜悦。

带有觉知,每天倾听心与外物摩擦、碰撞时发生的乐音,那其中带有喜悦的音符,隐藏喜悦的能量,你可以在那里找到喜悦。我们每天做什么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心听到多少它自己愉快的呻吟。它听到的越多,它自己就越愉快。活着的心每天像与每一个外在对象做爱一样,如果你柔软,你放开,你充满柔情,那是你在与亲爱的人做爱;如果你抵抗,你反对,你讨厌,你是你在创造一个你被强奸的内在场景。你每天柔软的、缠绕着原本的世界也是一天,僵硬的、痛苦的排斥着原本的世界也是一天,你为什么不能柔软的、喜欢的对待这世界呢?如果你柔软的爱戴这世界,利益不是世界,而是你啊。

我喜欢我做一个柔软的人,我不表现强大或有力。我要那力量或强大干什么?我不排斥强大有力的存在,但我很多时候更喜欢柔软、微小的事物。一丝微风轻摇,一枝花朵微颤,一两声鸟鸣掠过,都给我带来内在的柔软和震颤。我是一个实践聆听和爱语的人,柔软的敞开的心能听到整个宇宙情人的爱语。在那爱语和聆听之中,你得到的是什么?当然是喜悦。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每天做些什么能更接近喜悦?没有普通人和非普通人,每天在你的日常生活里,注意倾听心音,在那柔软的放开之中,你喜悦会像电波一样的不断地击中你,你会像一部手机一样,你会不断地收到神的喜悦的来电。向内走,向内看,具有觉知,喜悦正在那个方向上,愿你望见它,相遇它,经验它,被它穿透和泡软。你会品尝到波罗蜜多的,因为你正走在那条路上,并向它移近。



我所说的法(真理),人人有份。它并不特别属于某一宗教,不论佛教、婆罗门教或基督教;也不专属任何国籍,不管是泰、中、法、英、美、日或台湾,任何人证悟了它,就拥有它。

悟者得之;迷者不察。人人本具,不论教派。

悟了,你无法阻止他人修习它。

悟了,你无法摧毁它,因为它不可摧。

你无法阻止他人证悟它,因为行者自修自悟。

悟了,你无法摧毁它,因为它一直如此。



人本身即是宗教。

法在人中,人即是法。

古人说:「天堂在心中,地狱在心中;涅盘(一切烦恼与痛苦的止息)也是如此。」

心在那儿?

你可曾见过心?

若不曾见过它,你应该修行直到了解心是什么为止。

地狱是指心理上的痛苦或不快乐。当它消失时,我们便在天堂里。每当瞋心起时,我们又回到地狱。就算现在我们在天堂,没掉进地狱,但不知道出路,等于在世间法(世俗谛)里,当我们无法从世间法找到出世间法的路,我们就会在世间法的漩涡中走不出来。希望大家有这样的了解。当我们已解脱苦恼,那就是出世间的行为。



佛陀的心是清、明、静、净、亮、敏的心。这心人人都有,毫无例外。

水和泥不是同样的东西。泥使水看来混浊,但水本自明净。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如果能领会这点,便能逐步走上正道。佛陀说清、明、静、净的心,心净则泥无法再使水染..心净则泥无法再使水染;心亮则泥沉,脱底而落;心灵敏则轻,能看清万物。

世间法(世俗谛)与出世间法(胜义谛)同时存在。如果我们真正体悟后者,便能辨别两者,否则便无法区分。



使悉达多太子成为佛陀的法,在他之前就已存在。它就是当下这平常的心。

你现在听我说法的心如何?

它是中性的,带着觉性的。

你觉知这心吗?

假使你觉知这中性的状态,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宁静。你可以工作、谈论或思考任何事情。这种心毫不费力。

它很容易调教,但是,不了解它的人却常把容易的变成困难的,或是简单的复杂化。

这中性的心自然而毫不费劲。

人人有这种心,但我们不曾注意。它就是所谓的平等心。



人,生而思考,思此想彼,永无终止。

念头像溪水般的流动。

念头是最快的,快过闪电或其它。

由于我们看不清念头,所以有痛苦。念头本身并不痛苦。当念头生起时,我们不能同时看见、知道和了解它,因而生起贪、瞋、痴而带来痛苦。

贪、瞋、痴事实上不存在,只因为我们看不见「心的源头」,所以它们才生起。



因此,让我们来培养自觉。念头生起时,知道、看见、了解它。这就是觉-定-慧。我们称之为「自觉」。只要我们觉知,就不会被念头拖走;若不留神,它便导演不停。

这方法可以说是顿悟的快捷方式。

觉知

让我们清楚地觉知身体的每一个动作。例如,在眨眼时要觉知,在呼吸时要觉知,念头生起时要觉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觉知。

觉知无价。我们买不到,也没有人能代替他人觉知。例如,当我握紧拳头时,有谁知道我的感觉吗?没有别人。外表上,你可以看到我握紧拳头,可是,你不知道我的感觉。同样地,当别人握紧拳头时,我可以看见,却无法知道他的感觉。

规律的动作
觉知——通向终极觉醒之路 三国乱世张飞终极觉醒

做事情都要有方法以达成目的。同样地,培养觉性以达成“觉(性)-定-慧”也需要方法。

不要静坐不动;要一直规律地动作。

不要闭上眼睛。

你可以用任何坐姿或坐在椅子上、站立或躺下。

现在,我将建议你一个方法(见图文解说):

1.双手掌心向下,平放于大腿上。

2.翻右掌,停。(掌心朝左,垂直置于大腿上。)要觉知,不可自语“翻右掌”,只要觉知就够了。

3.举右掌,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4.贴右掌于小腹,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5.翻左掌,停。(掌心朝右,垂直置于大腿上,动和停均需觉知。)

6.举左掌,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7.贴左掌于右掌背上,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8.贴胸提右掌,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9.外移右掌,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10.下移右掌垂直置于右大腿上,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11.将右掌平放右大腿上,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12.贴胸提左掌,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13.外移左掌,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14.下移左掌垂直置于左大腿上,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15.将左掌平放左大腿上,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这是培养觉性的实际方法。我们不一定要熟读经典,因为那只是语言文字。熟读经典并不能让我们觉悟。这个练习才是觉悟之道。

我们也应清楚地觉知其它的姿势,例如左侧卧、右侧卧、仰卧、从左侧卧起身、从右侧卧起身以及仰卧起身。

你应该常常训练觉知。

往返经行

久坐以后,可能会引起酸痛。此时我们可以改变姿势,往返地走。

走久了,可以换成坐姿。这就叫做“更换姿势”。行、住、坐、卧应该适当地搭配。

走时,不要摆动双手。应将两臂揽抱于胸前或将两手交叉于背后。

当往返经行时,你应觉知脚的动作。

不要默念“右脚动”、“左脚动”。

也不要走太快或太慢,要自然地走。

当你经行时要觉知自己在行走。如果你没有带着觉性来行走,就没有效果。

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

我们必须尽己所能来培养觉性,甚至可以在轿车里或公交车上练习。

当我们坐在公交车上或轿车上时,可以把手放腿上而上下翻掌,或以拇指摩擦食指指尖,或是重复地握拳放拳。慢慢地做,要觉知。

不论何时何地,练习必须像游戏般的轻松。每次只动一只手,而非双手一起动。动右手就别动左手,动左手就别动右手。

有人可能会说:“我很忙,没有时间练习。”或“我不能练习,我不够清净。”这些都是借口。

如果我们想要做某件事情,便能找到时间做。不论做什么都要觉知。假如你是一位老师,当你拿笔时,带着觉知拿笔。写字时也要带着觉知。

这就是培养觉性的自然方式,自然地来修习佛法。

吃饭时,要觉知地拿汤匙,要觉知地将食物放入口中。咀嚼时,要觉知。吞咽时,也要觉知。

持续练习如环链

我保证佛陀所说的法以及我所教的方法。如果你认真并持续不断像环链或时针绕行般地练习,我向你保证我当下所说。

“持续地练习如环链或时针绕行”,并不表示必须时时刻刻地做规律的手部动作或往返经行。

所谓“时时刻刻练习”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要觉知每一个动作。例如洗衣、扫地、清理房舍、洗碗、写字或做生意。觉性将点点滴滴地累积,就像雨水落在完好的容器里而装满它。

当我们来回走动时,脚的进出动作都要觉知。上床时我们可以反复地握拳、放拳直到入睡为止。醒来时,应继续练习。这就叫做“培养觉性”。

总结重点

如同佛陀所教导的,练习规律的动作,要持续如环链。行、住、坐、卧,或曲或伸,时时刻刻要觉知身体的每一个动作。

练习规律的动作,翻覆手掌、提放手臂,要觉知;低头、抬头要觉知;左倾、右倾、眨眼、张口、气息入出,都要觉知。当念头升起时,要觉知。要时时刻刻觉知身体的动和停。不要静坐不动。

这就是培养觉性的方法。

这个方法练习的精要,如同“掌中叶”之法,只是觉知外在的身体的动作,以及内心念头的起伏。如果你能按照我所说的持续认真地练习,我担保不出三年烦恼将断,痛苦止息。也许只需一年。对某些人而言,也许只要一至九十天。练习的结果是,烦恼将会减少或不再对你产生干扰。

(“掌中叶”:佛陀和一群比丘走进树林。他取了几片叶子放在手里,问他的弟子们:“这林间的叶子和我手中的叶子哪个较多?”弟子们回答:“世尊!林中的叶子较多。”佛陀接着说:“我所知道的就如同这树林中的叶子一样多,但我教导你们的则如我掌中的叶子一样少。虽然少,却是可以导向灭苦之法。”)

要确定我们练习佛法的目标是自己的觉性(自觉)。

我们应该遵循佛陀所教导的,由基本做起,逐步前进。如果不如此,练习将毫无进展。

初学阶段

对初学者而言,练习手的规律动作要比往返经行好。规律地、缓慢地、柔和地、轻轻地移动手臂。当它停时,要觉知它;当它动时,要觉知它。如果手臂动得太快,由于我们的觉知力还不够强,便无法赶上身体的动作。

要持续的练习,别怕累。如果以为累了就稍作休息,持续的环链就断了。

一旦你领悟了什么是「身与心」,就可以往返经行。你一定得真正领悟它。当念头生起时,不要阻止它们,任其流动,但不要陷入其中,要将注意力回归到「身心」,时刻对「身心」要历历分明。

有时,喜悦会生起,使我们失去「身心」的觉知。一旦我们没有觉知「身心」,心便渐渐地变黯然混浊。

念头生起时,任由它起。你如果压抑它们,可能会导致晕眩、窒闷。要放松,别担心你是否觉知。

这时要先认识「身心」,包括了身、心、身动、心动等等(详见附录)。必须一再地反复温习。

当我们不断观照这些目标时,会有念头生起,由它去。只要我们觉知,心便会安住在「身心目标」上。反复观照,直到它们深植于心。

当念头生起时,有时我们会受其牵引,导致经行或规律动作的速度加快。应该要觉知并调慢速度,不管需要多少时间。

看念头阶段

在完全领悟「身心」之后,应该用觉性去看念头而不是去看「身心」。将规律的手部动作或走动的速度加快。

不要压抑念头,轻轻松松的练习。轻松地看念头。念头生起时,不管是快乐或悲伤,只要觉知身体的动作,念头便会立刻停止。

通常念头生起时,心便被带着跑,如小猫捕大老鼠似地。大老鼠(念头)比小猫(觉性)强。当大老鼠出现时,小猫本能地便会捉它。大老鼠因为害怕而逃跑,即使小猫紧捉不放,过一会儿,当小猫累了,就把大老鼠放了。同样地,念头将不停地生起,也将自动地停止。

当我们一再地训练自觉,就好像不停地饲养小猫直到它长大强壮为止。念头生起时,心不会被拖走,念头自然立刻停止。

念头如果来得凶猛,我们必须握紧拳头或做任何有效的姿势。如果动作够强,念头会即刻停止。

继续练习,只要念头一起,你便能立刻觉知。正如我常告诉你们的,如果有两个人和一张椅子,强健快速的人会坐到椅子。当我们一再地训练培养自觉,「自觉」将取代「不觉」,而「不觉」将逐渐减少。

任由念头生起。念头生起得越频繁,我们也越觉知。当「自觉」越来越强时,便能赶上念头。

假定有一百个念头生起,我们只觉知十念而不觉其它九十,接着是能觉知二十而不觉八十。继续练习到能知八十而不觉二十,接着知道九十、九十五。当一百念中能知九十五时,我们应该要很用功的练习。不要灰心、懈怠或在白天睡觉。

当念头生起时,我们要立刻觉知,一而再,再而三。念头生…赶上…,念头生…赶上,念头便无法继续繁衍下去了,心在此开始转化。「圣者」之质在此产生,这就是涅盘的起点。

从前,心在黑暗中,不认识「正道」。当它能快过念头时,心将会变光明。这光并不是肉眼可见的外界之光。心本身就是自在光明的。它称之为「慧眼」,也就是「内观智慧」的生起。

我们应继续以任何我们相应的速度练习手部的规律动作或来回经行。

继续勤奋的用功,让智慧走进去穿透「所缘(念头)」。不再需要求教于老师或经典。

当智慧穿透「所缘(念头)」时,心将次第知道五禅那层层生起。共有五个层次:第一禅那(此处禅那是指以心看见、知道、触及这些「所缘(念头)」)、第二禅那、第三禅那、第四禅那及第五禅那。

一旦抵达最后层次时,智慧自然会生起。当我到达这境界时,领悟了「世尊只剃一次发」的话。(注:当悉达多太子决定出家时,他离开了王宫,在河边换衣服并剃发。据说他那时的头发大约两吋,剃发后就未再长。)

一旦你已证悟「此」,你能了解它。你无法事前知道它。如果你能事前知道它,那只是知识,而不是「是」。

当我看见、知道、明白「此」时,领会到「哦!世尊只剃一次发。」并非指真正的头发,而是指已断「此」。就像在两柱间紧绷一根绳子,如果在中间截断它,它将弹回两边的柱子上,而无法再连接。

我们将知道、看见「改变」。它是绝对地轻松,就像是毫无重量。这是终点,当它结束时,智慧会现前,而你将体证「苦灭」。

荐言

有两种念头,第一种是剎那生灭的妄念,它带来了贪、瞋、痴。第二种是我们做主的念头,它不会引发贪、瞋、痴,因为是带着正念正知去想的。

用这种方法,不要试图压抑念头。让念头自然地现前,念头越多,觉性会愈强。有些人讨厌妄念,怕妄念使他们无法平静。那是种误解。妄念是好事,因为念头出现的越多,觉性会越强。继续用功训练自觉,但不要专注。

当念头生起时,不要压抑它们,而要以觉知身体的动作来离开念头。「自觉」将取代「不觉」。

观察念头是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首要事情。念头一起,我们便开始批判或评论它。这表示我们「陷入」进妄念里而非「斩断」妄念。虽然我们知道,但还是「陷入」了妄念,而不知道要「观照」妄念。当我们陷入于妄念,就造作出有模有样的事物,这造作叫「行」。

如果我们静坐而没有任何身体的动作,妄念一起就陷入了进去,虽然知道它是妄念,但还是无法出离妄念。我们可以借助觉知身体的动作来出离妄念。因此身体要一直的动起来,并且要以觉性来觉知身体的动作。这样一旦念头生起,我们就能看见、知道。

这方法不会看见什么,见鬼、见神、见佛像、见到水晶球,乃至见到佛陀都是不正确的。那是因为我们的心游离出去的结果。因为我们看不清念头,因此心在造作,念头一直在繁衍。之所以心一直在造作,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看见“念头的源头”而已。

我们这颗心极快,我们看不到它想,一想,刹那间就出去了,它会显现出鬼、颜色、光亮、天神、地狱、天堂。无论出现什么东西,我们都要如实的观照它们。这些都是心的幻象,我们称之为心的花招。

能如实看见的才是真实的。之所以无法使心自由是因为所见到的都是虚妄的。唯有见到实相,方能灭苦。

这是捷径:当念头升起时,立即觉知,这就是真正的修习佛法。规律地动作只是一种方便法(藉以帮助我们看见念头)。



在这个实修方法过程中会有些障碍。我将推荐你们如何解决可能面对的障碍。

紧张、晕眩、窒闷

刚开始练习时,会有专注的倾向。我们想知道、想看、想有、想得。这不是正确的态度。如果你追求这些,可能就会变得紧张、晕眩或窒闷。这不是正确的练习。

当妄念太多时,我们不喜欢,便想压抑它,这反而会带来麻烦。正确的方法是轻松地练习。目光看远方而轻柔地培养自觉。不要专注。带着觉知轻松地、规律地动或走。

昏沉

如果练习时觉得疲困,应该转换另一种动作,例如:除草、洗脸、洗澡、或洗衣。我们应找个方法来避免障碍。

静而不觉

没有觉知的宁静称为止(piti),喜欢宁静是修行的障碍,修习这方法不是要宁静,而是要持之以恒的觉知动作。

观障(Vipassanu)

当知道「名色所缘」,可以说是完成了基础的修习。有人会停止练习,以为他已得最高的佛法。在此阶段,知识将会涌现不已,使我们因此而骄傲。以至于念头生起时不观看它们而卷入念头中。

执着于「观障」的人多话而且傲慢。

「观障」的知识不久就被忘记,并且使人太自傲,这就是所谓的「观障」。

解决的方法是轻松地做规律动作。不要专注或期待成果,就只是轻柔地做动作。当念头生起时,觉知身体的动作。

喜障(Jintanana)

当你知道「胜义谛所缘」(见附录一)时,喜悦会现前,而且对所知道的感到欣喜。

一般而言,喜悦是好的。但是,根据这方法,喜悦却是达成苦灭的障碍。

喜悦生起时,练习者会执着它。我们应该要精进并尽所能地做身体的动作,使心由喜悦转回动作。慢慢地、规律地做。当觉性愈强时,喜悦便渐渐消失,心将回到平常的境界。

窒闷、昏沉或紧张可能发生。我们应练习得轻松,目光远看,动作轻柔。不该因这些障碍而中断,而是继续用功地练习。白天不睡觉,晚上休息。

颠倒障(Vipallasa)

根据经文,颠倒障是以假为真、以地狱为天堂、以恶为善。

颠倒障是一种心态,当人发现好东西并以为可以保住它,便抛下自觉而取它,就好像被小偷偷走了似的,当他开始寻求时,它已不在那儿,被藏起来了。

人不应离开自觉,即使痛苦已灭或其它。

我在悟得它后才证苦灭。那时我是在颠倒障的状态中。我沉浸在于喜悦,因为我从不曾如此。

我正来回地走,感觉像在离地一、二公尺处漂浮。事实上,我正走在地上。我抓住这喜悦不放。可是,它没有维持多久,我自己觉知:「咦!为什么如此?」

我开始反复去观所缘(念头)。在这阶段,你应重复去观所缘。但不必去观「身心所缘」。

当反复观所缘,就会见到所缘,明了所缘,喜悦会渐渐消失,心将回到平常状态。

总结重点

如果紧张、晕眩、或窒闷,应该使动作轻柔,不要专注,要轻松的动,眼光远看,不适的感觉将自行松开。喜障的解决方法也是如此。

观障和喜障要以纠正修行方法来解决,不要观照「内观所缘」。

至于颠倒障,我们一定要观照「内观所缘」。轻松地练,所缘明显时,压力便会减少。

任由念头生起,不要压抑它们。要觉知它们,看到它们,明了它们。

当你练习时,必须自己照顾自己,不要期待老师来照顾你。任何不正常的情形发生时,你一定要立刻停止练习,从内心生起的反常的境界就会自行渐渐消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96179.html

更多阅读

《通向财务自由之路》精华 财务自由之路 pdf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6-25 12:01:23 浏览次数:8《通向财务自由之路》范K·撒普 著大多数投资才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每次交易者是正确的,因此他们希望找到一些非常流行的能够让他们有一种控制市场的入场技巧。真正的财富是通过

三国志张飞传注释 真三国无双5张飞传

原文出自《三国志张飞传》,图片、红字为本人所加。  张飞像 张飞字益德(《三国演义》作“翼德”,错误。),涿郡人也(涿郡三国曹魏改为范阳郡,范阳张氏即源于此,《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范阳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可能与张飞同族

通向财务自由之路 通向风格之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什么都在风格化、艺术化。就像出去旅行,心里期盼入住的绝对是一个品味独特,又或者说艺术风格明显的酒店。所谓“风格酒店”,不只是简单的将艺术品引入酒店的空间,更是将艺术的或者具有鲜明风格的元素融入酒

李嘉诚的创业之路 大学生“逼”上了创业之路

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逼”上了创业之路   张灿(化名)2005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像大多数毕业生一样,投入了紧张的求职中,但她没想到最后却走上了极少数毕业生所走的创业之路。   这与张灿对职业的最初设想有很大的差距,她

营销:通向顾客潜意识之路(九)

 3改变产品的传播方式   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并不仅仅分析产品的实用性,对产品的“好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是否发生购买行为。因此,同样的产品,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可以达到截然不同的效果。这要求企业进行产品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消费

声明:《觉知——通向终极觉醒之路 三国乱世张飞终极觉醒》为网友苦往心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