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什么是对联及对联格律六要素
一.什么是对联
对联是一种由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的对偶句组成的实用文。
对联又叫“对子”,又称“楹联”、“楹贴”。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既有社交价值又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产生和发展
一)、对联的产生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礼记》:“情欲言,辞欲巧。”
《左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二)、对联的发展。
梁代以前的对偶是不自觉的创作。
梁代以后,沈约有意识的将 “四声”引入诗歌创作,开始了格律诗的探索,使对偶形式走向成熟。但尚未独立成专门的艺术形式。
唐以后,盛行律诗、绝句,促进了对联形式的完善与规范。对联开始单独应用。
五代后蜀主孟昶,用联语取代了桃符后,对联成为一种民俗。
唐以后的宋、元、明、清各朝,尤其是到了清代,对联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据传,梁启超到武汉拜会张之洞时,两人就是用对联进行交流。
张之洞:“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一,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梁启超:“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三、对联的形式要求和特点: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基础要素】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内容相关: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如:
对联的字数可多可少,多者上百字,甚至上千字。最短的对联,只有两个字。死 ;生。 (隐喻“宁可站着死,决不倒着生”。)
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后,一位四川文人写了一幅挽联: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珍妃苹果脸
瑞士葡萄牙(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