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一直在下雨,这愁人的江南春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本是桃红柳绿靓丽春装的季节,不得不重裹厚重的衣服,年纪大了,生怕那样的湿冷刺骨地钻进身体的细胞。
按捺不住出行的心,去了一趟位于南京汤山的阳山碑材。这个景点,我从刚到南京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了,每次出差走宁镇公路的时候,也会远远地在路边看到。可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还是个太不出名的小景点,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更是提不起兴趣,于是,我向往的心一直被搁浅。直到这次,看到公园的年卡上可以免费游玩时,才终于带上丫头起,驱车前往。
阳山碑材位于距市区20公里的汤山镇西北侧的阳山阳山(古称雁门山)南坡,又称孝陵碑材,2005年,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确认阳山碑材以“重约2.6万吨、总高75米”,名列“世界最大的碑材”。2007年4月26日,阳山碑材景区成为AAAA级旅游景区。1405年朱棣为了给其父朱元璋歌功颂德,也向百姓表明的对朱元璋的忠心,便征集了全国能工巧匠数千人,在此开凿了三块巨型碑材,其一是碑座(高17米、宽29.5米、厚12米、重16250吨)其二是碑(身高51米、宽14.2米、厚4.5米、重8799吨)其三是碑额(高10米,宽22米,厚10.3米,重6118吨)如果将三者相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块完整的巨碑,其高度为78米,相当于现代28层楼高,总重量可达31167吨,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碑。清代进士著名诗人袁枚游阳山时曾写下“碑如长剑青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的赞叹诗句。为取此石材,当时的人民付出了非凡的艰辛与血汗,数千民工累死采石场,今碑石附近坟头村即是当时民工的合葬地(坟头这个地名现在依旧存在)。这三块石材都已成形,其中碑额已与山体分开,碑身、碑座也仅有一端相连。此石材又为何遗弃不用?说法有二:一说明朝国势渐衰,朱棣又迁都北京,故不用;一说因南京地理与气候所了限,不适古代的滚木与冰运的方法,无法运输而不用。
当我沿着湿漉漉的台阶不断登上碑材的取材地,周围绿油油的植被已经把这个时节的美丽绽放无疑。游人稀少,安静中带着点敬意。也许脚下的这片土地,这块山石,曾踩在公元1400年的大明子民脚下,这些人用血泪和生命完成着朱棣布置的不可完成的任务,只能把家人抛在脑后,独自品尝生命的暗淡。
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称作阿勃勒的植物,也叫做黄金雨,黄色的花瓣掩映在雨后翠绿的树丛中,异常美丽。当时我并不知道它的名称,仅能从叶片和果实的形状大体判断它为豆科乔木,然后在百度上逐一比对,终于摸清了名字。想想这种场景,绵延的灰色石材,血泪混杂,气势磅礴,让人震撼,却藏在成片的青翠与嫩黄的盛开繁花之中,对比好强烈。
我们还遇到了一群由中外师生组成的考察队,他们蹲在地上考察岩石,逐个攀登湿滑的石阶,各种颜色的衣衫也一起点缀了安静的景区。
行者无疆,无论大名胜,还是小景点,重要的是感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