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驰也是我认可的之一,他的思维很好,而且能看的很远。虽然短期业绩不理想,但是我认为未来金融股一点会涨的。原文地址:研究李驰系列作者:小股东
研究李驰系列一:朴素的价值投资观
之所以拿出时间来专研李驰,第一是因为李驰真实,不故弄玄虚或者故意骗人,第二是因为李驰的这些平铺直叙的常识和曹仁超的街头智慧一样,业余投资者可以学,可以用,甚至还可以再创新。
李驰是我尊敬和学习的国内TOP5的职业投资者,无论诚实还是实力。但是就像他会做对很多事一样,他也会做错一些事。我们不仅要从他做对的事情中学习,也很有必要从他做错的事情中学习。当然对错的判断,见仁见智。因此如果我有什么错误或者肤浅之处欢迎批评,希望我们可以共同进步。
从2007甚至可以从2005年买入招行一直到现在,李驰有一个特点,可能被大家忽视:就是五年之内都热衷于金融股:银行、地产、保险、券商(地产算半个金融股)。现在更是高调宣称“抱着金融股睡觉”。上一轮主要是招行、万科、海通、中信,这一轮没结束所以没完全曝光,不过从其关注和频发观点来看应该主要是银行和保险。
这些公司都具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难分析。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公司大、并且杠杆高,也就是黑天鹅式的风险概率非常高,而这类风险是最难把握的。第二,是这些公司都受国家政策和宏观经济影响比较大,而揣摩这些东西大家几乎都公认没有意义。
有趣儿的是,曾经高呼“闭着眼睛买平安”的但斌在2008年以前也和李驰一样对金融股(招行、万科等)情有独钟,但是2008年之后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清空这些股票,并且宣称一般情况下不再会买入这些强周期性股票。我觉得这种区别在于对公司研究的重视程度,但斌彻底走向“通过研究公司进行投资”的微观之路,而李驰则关注“大方向、大趋势和大体的估值”的宏观之路。
因此,在李驰的博客和访谈中永远看不到对于公司运营的具体分析,对于具体的公司只有一些“地球人都知道的”观点和大体上的估值,而但斌的博客更关注一些公司的分析和商业模式、团队等问题。从2007年至今的大牛大熊的几年时间里,足可以看清李驰的思想和结果,也足可以让我们发现一些我们可以消化吸收并且利用的真知灼见了。博客真是一个好东西,因为我们每个人基本上都会高估自己的记忆力,因此我觉得读博客和微博不同,最重要的是今天应该读昨天的东西。就像大师们关于投资的经典著作一样,价值一点儿都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降低,反而可能会像古董一样增值。
2007年1月,李驰说“假设下周一必须投资,那我一定在香港买中国人寿,中国银行,工商银行,而不会在国内买;我一定在国内买招商银行,而不会在香港买;......原因异常简单,同股同权的,买低不买高......但就有人找出一万个理由,要买40元人民币的中国人寿A股,而不买同一天的24元人民币的香港中国人寿”。理科出身的李驰还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就是物理学的“连通器原理”。
四年过去了可以看出李驰是对的,尤其是对中国人寿的判断,如果剔除汇率,H股的相对价值要好于A股。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人寿不是好股票,但是却是好公司。至少迄今为止如此。这四年中人寿从140亿的净利增加到400多亿,但是股价反而却下降了。也就是估值下降的速度远快于企业成长。(当时市盈率100,现在16,呵呵,也就是估值下降到16%,相当于企业净利润下降84%)
像人寿这样,是价值投资者可能要面临的最大问题,也就是好公司也不能买得太贵。否则,很难坚持得住啊!在这一点上,我可以打包票,我自己一定坚持不住!
得向李驰,学习!投资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自己的方法。否则在这个以博弈为核心的游戏是无法真正做到出人头地的。
研究李驰系列二:集中投资金融股的王者
在2007年这轮大牛市里,李驰说:“在二级市场投资只三个股票,在2007年3月底以40元左右买入中信证券,在8月份涨到85元时就抛掉。2005年在6元左右买入招商银行,在3元左右买进了万科,长期持有之后在今年8月份,他悉数抛空招行、万科,而8月份招行最高到39.04元,万科8月最高到35.34元(复权后相当于53元)”。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李驰是“集中投资的专家”,中信证券40元买入85元卖出,当年收益率110%,而招行年初17元卖出39元,收益率130%,万科年初12元卖出35元,收益率180%。而李驰公司网站上公布的当年收益率135%,看起来应该是很吻合的。
但是不知道李驰的私募是否有对单一证券投资额度的规定,如果按照上述原则,上述一个股票的投资至少要超过33%(呵呵,在李驰的08年以后博客里还真发现了:单一品种上限35%,看来老李很诚实)。不过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作为业余投资者,是否有这样的定力和自信,敢于这样集中的投资。其实这就是最后决定投资收益差别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其实迄今5、6年内,李驰买入的大都是银行、保险、券商、地产这些金融股。集中投资是李驰当年大赚特赚的原因之一。但是李驰的这种完全集中在金融股(房地产也算半个金融股)上和巴菲特说的“下大赌注”是有一点点分别的,就是从涨跌的角度,太相关了。当然这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无所谓好坏,只是风格的不同。
研究李驰系列:15%索罗斯,85%巴菲特
李驰曾经很高调地说自己是:“一半儿索罗斯,一半儿巴菲特”,并且以此还当面问过索罗斯。但从其投资思想和操作经历来看,更像“15%索罗斯,85%巴菲特”!
从2005年开始投资招行和万科,应该是巴菲特的方式,这是毫无疑问的,买入的是成长和低估。
但是2007年40元买中信证券,是绝对的索罗斯方式,借助趋势、快进快出。而且在5000点空仓,又是索罗斯的方式,太神似了;巴菲特尽管也会低买高卖,但是却绝对不会空仓,短时间也不会,而且是从1969年之后就不会了。
2008年之后,李驰投资平安和招行以及可能的其他金融股,这又是典型的巴菲特的方式,和买卖富国银行、美国银行如出一辙。
另外,李驰的“连通器原理”主要是指AH股、AB股之间的负溢价,这和巴菲特当年做合伙公司时的三大投资策略中的套利操作是非常类似的。
其实,这样描述李驰并不是说李驰不对,正相反,这是说李驰更能以适合的方法对待适合的机会。我们在投资上务必要反对那种没有什么思想和逻辑的愚忠。而且,“15%索罗斯,85%巴菲特”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也要远比“一半儿索罗斯,一半儿巴菲特”好得多!
而且,巴菲特其实并不比索罗斯高尚,投资赚钱只有合法、合情、合理就无所谓善恶。这早在1949年的《聪明股市投资人》里面,巴菲特的恩师格雷厄姆就说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