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在德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衍生出一种副产品叫低调。
何为低调,百度的解释是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不张扬,隐藏自己的能力不显示出来。其实,百度就很低调,不愿将“低调”的外延作进一步的阐述,好留给人家重新定义与思考。我倒认为,低调更多应该体现在生活中的细节、交往时的利他、成功后的弯腰。低调是一种处世态度,是对人对事的敬畏,是高尚的生活原则。
然而,今天的职场却曲解了低调的内涵,把少做和不做当成了低调,把不求贡献求稳健当成了低调,不合时宜地套用低调法则。不认真、不正确践行“潜心做事,低调做人”的人生信条,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对事业发展漠不关心。说实话,在一个单位,一个人不作为不要紧,几个人不作为也坏不了大事,一旦慵懒成为职场的普世哲学就非常可怕了。如果肆意让慵懒形成文化,会动摇刚性的制度,锈蚀良好的氛围,逆反本来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知道,人类进步最先是由超值劳动引发,继而诱发思维、观念、生产力等动力系统的变化,最终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安于现状最多也就只能维持现状。泰戈尔曾经说过,那些仅仅循规蹈矩过活的人,并不是在使社会进步,只是在使社会得以维持下去。在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发展,慵懒地维持现状就可能是倒退。
职场之所以存在慵懒,甚至有扩张蔓延之势,“低调”不该为此背负骂名,责任在制度的缺陷和文化的漏洞。从制度上看,由于慵懒不会也不能被追究责任,而且总活动在态度的层面,又不会碰触制度的藩篱,所以生长得自在又滋润。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表面上看是资源配置不合理,其实是制度上的漏洞,如果规定每天轮着挑水,自然就没有偷懒的机会了。但如果只规定挑水,却不论好坏,现实往往是最好的水在蹊径的最远处,性善品高的人会选择多走一些路,慵懒的人态度决定了就近取水。从文化层面上看,这就是努力与应付、交差与做得更好的概念。文化倡导什么、鼓励什么、发扬什么、摒弃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如果我们的文化认可那些以慵懒名义化身成得过且过的“低调”,还把它当成一种人品方向加以追捧,这种文化就成了慵懒的帮凶。
要把慵懒与低调划清界限,需要有文化的支持。文化不是经诗笔墨与红墙画栋,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氛围,指东不往西的服从,目标和方向的自我校正。切不可让我们的文化成为墙上的饰物,自我陶醉却不能让多数人接受。我们设想,在政府的政务服务大厅里,满屋的柱子上贴满文化标签,不见得是有文化。相反,一个柱子上的文化标签管住了满屋的柱子,才叫文化。
低调是极高的品性境界,不应该让慵懒偷换了概念,也不能只为低调而低调。做人与做事不能分而视之,低调做人,扎实做事,拒绝慵懒,做一个有责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