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历史学家的《记忆小屋》 巫师3凯拉小屋位置

当得知自己在世已为时不多的时候,他跟许多人一样:回忆!

一位历史学家的《记忆小屋》 巫师3凯拉小屋位置


然而,作为一位“智慧、洞察力和非凡的勇气”的历史学家,一位当代最著名的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研究专家,托尼·朱特(Tony Judt,1948—2010)并没有把记忆写成长篇累牍的自传叙事书,也没有把记忆当成炫耀讨巧的人生启示录,而是通过一篇篇短而小的杂文式记忆碎片,将自己在整个欧洲二战后的生活、学习、追求、情感等再次进行审视,语气中,虽然显露出一种沉重阴邃,但仍旧沉淀着他对于20世纪以来世界的深思熟虑。这就是一位伟大历史学家和思想研究专家一生搭建的“记忆小屋”。

走进这个“记忆小屋”,可以想象展现在眼前的,是零乱地堆满在整个屋子里的书籍,遍布整个书桌周围的文稿纸张,弥漫在空气中的晦涩笔墨味道,不过,你却可以清晰准确地寻到一条路径,直接通向小屋的主人。

说实话,如果不是在澎湃新闻网站上看到书评人苏更生那篇题为《一年其实没有多少好书,读完这五本其实就够了》的推荐,我是不可能拿起这类“回忆录”的书来看的。于是,这也就成了我2015年第七与第八周的一本读物(临近春节事情比较多,看书的速度也就慢了,更何况这本书本身就很值得慢慢研读)。



托尼·朱特仍旧是按照时间顺序(毕竟记忆总是与时间直接关联的),从他自己儿时的伦敦家庭生活开始:“艰苦年代”、“食物”、“汽车”、“帕特尼”和“绿线巴士”等短文,一下就把场景切换到了二战后英国伦敦,乃至整个欧洲那个百废俱兴的时代,那是他儿时的记忆,生活艰苦,却充满生机。让读者领略到了当时伦敦城市的轮廓和市民生活的景况。随后,他想起了一些人和事,那属于已经“懂事”的青少年时期后了。“乔”、“基布兹”、“铺床工”、“革命者”、“工作”这几篇短文,基本就勾勒出了托尼·朱特的人生轨迹。特别是当我读到“基布兹”和“铺床工”、“革命者”的时候,虽然他对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和转变很轻描淡写地讲述出来,可在我看来,那已经是一种极为了不起的“成长”了!于是,当我接着再看“向西去,朱特”、“中年危机”、“被禁锢的头脑”、“女孩,女孩,女孩”这些短文的时候,就已经被托尼·朱特的睿智和洞察力所征服了。

托尼·朱特认为自己那一代人“是富有革命精神的一代,但是却错过了革命”,但我却认为他这一生“一直在革命”,无论是对自己的人生,还是对战后欧洲的发展,乃至到了美国后的研究,他无时不是以一位历史与思想研究专家的勇敢在“革命”。世人对他所撰写的《战后欧洲史》,被认为是无法被超越的史学著作,而他在这个“小屋”里,却没有片言去展现,更别说炫耀了。零零散散的生活琐事、断断续续的时间片段、朦朦胧胧的人物影像,短短小小的文字篇章,竟然能够汇成这样一本不算自传书也不算回忆录的记忆小书,这对于一位患上“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人”。前段时间流行的“冰桶挑战”游戏,就是为了给这类病者筹募资金的活动),只能躺在轮椅上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的人来说,需要何种毅力和沉淀,才能保持如此的清晰思路啊!得此病后,托尼·朱特竟然坚持以口述的方式,完成了三本著作,其中包括这本《记忆小屋》,当他为这本《记忆小屋》写完序之后三个月,病重去世,这就是他一生的革命。

  

最后还是说说这本并不厚的《记忆小屋》,有人说,《记忆的小屋》,就是托尼·朱特“最后的沉思”,我认为,这其实就是一部“市井欧洲简史”,既通俗又有趣,更有思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95198.html

更多阅读

小森阳一:帝国的文学/文学的帝国:夏目漱石的《文学论》

摘要:就“学力”而言,阅读英语的能力和阅读汉籍的能力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为什么在“好恶”方面,偏偏对汉籍情有独钟,而对用英语写成的“文学”却喜欢不起来呢?――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漱石。*本文是作者在比较现代主义:帝国、美学与历史”国

我读韩少功的《日夜书》 月夜韩少功阅读答案

本文被《常州日报》2013年6月29日A3版“文笔塔”版节选发表我读韩少功的《日夜书》周其 伦今年三月,《收获》第二期率先推出了著名作家韩绍功的长篇小说新作《日夜书》,于此同时,上海文艺出版社也倾情出版发行了这部蕴含着醇厚历史

蔡琰的《悲愤诗》 蔡文姬悲愤诗

摘要:遥看悠久中国文学史,在群星璀璨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女诗人脱颖而出——蔡琰。虽然说她所留作品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屈指可数,但是她的是个永远在耀眼夺目的文学艺术群星中夺人眼球,博得众人赞赏。在此,我将细品蔡琰的《悲愤诗》,感同身受

声明:《一位历史学家的《记忆小屋》 巫师3凯拉小屋位置》为网友草泥马还我媳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