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社会学专题(五)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上) |
社会为什么发展与进步?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教科书中,提出了三种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斗争。一般是三者各自论述,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阐述得不多,并且往往把阶级斗争放在首位。此外,对社会在正常的非社会变革时期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具体原因涉及的不多。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在同一社会制度过程中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是什么?也就是说,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与基础相适应,阶级矛盾不是严重对立,在这种条件下,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而且这种条件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最佳环境,人和社会都在努力争取创造和保持这种社会环境。那么,除了社会变革的原因以外,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经常性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速度有所不同。尤其是现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的速度极快,可谓之日新月异。这种发展的经常性的动力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认为,那就是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最原始的动力,也是社会的经常性的发展与进步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没有专门的著作进行论述。但在很多著作中涉及这个问题,归纳起来,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揭示出人类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动力,其中包括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经常性的原因和社会革命的最根本原因,同时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基础和山曾建筑的矛盾,阶级斗争,它们各自产生的原因和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明确指出,社会发展与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的需要。他们把需要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因。
需要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呢?需要是人的一种机制,表现为人的欲望和要求,这种欲望和要求是人从事生活活动的动机,人之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社会中的一切现象,过程和事件都是为了满足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和活动的结果。人的需要如果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人和社会便不能存在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马恩全集》3卷286页)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是客观的存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类的历史就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历史。人类社会向着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要的前景发展,其最终目标是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为标志的共产主义社会。
人有那些需要呢?一般是分两大类,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后者也称文化需要,如果详细点说,还可以在加上一类活动的需要,即为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进行的活动,下面表述之:
物质需要:饮食,衣着,住宅,用具。。。
精神需要:归属,安全,爱情,友情,审美,理解,自我表现,自我实现。。。
活动的需要;智力活动,交往,劳动,理解,社会政治活动,文化体育活动。。。
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动因,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这种观点,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斗争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斗争等,这些矛盾和冲突都是由于人的需要引起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最为原始的原因。
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动因的命题(参见:《马恩选集》4卷244页)最早是恩格斯提出来的。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总结》一文中有详细的论述。他提出了,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动因,是“动力的动力”,是动机背后隐藏着的一种动力。(参见《马恩选集》4卷244页)恩格斯写道:“构成历史的真正的动力。。。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民族,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间又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马恩选集》4卷245页)而动机的背后隐藏着的就是需要。动机是需要在意识中的反映,是意识到并以实现而力求获得满足的需要。(参见《马恩选集》4卷247页)可见,人的需要是社会中一切事件、现象和过程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最原始的原因和动力。对此,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从社会角度进行考察,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活动,事件和矛盾都是由人和社会的需要引起的;一是从需要本身来考察,需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呈上升趋势。需要本身的特性说明,需要是社会发展的经常性的动力
下面我们首先从社会角度来介绍马克思关于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论述。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活动,事件和矛盾都是由需要或是通过需要引起的.
1。生产是为了消费
生产活动是社会生活中的主要活动,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而消费是需要满足的形式和过程。人是为了消费而进行生产的,消费是生产的动力。马克思对生产与消费的这种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马克思说:“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马恩选集》2卷94页)马克思说:“消费从两个方面生产着生产,”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最后的完成,因为“消费把产品消灭的时候才使产品的最后的完成”,另一方面是“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马克思最后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马恩选集》2卷94页)马克思的思想非常明确,需要是生产的目的、动机和动力。可见,正是人的需要使人从事生产活动,需要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生产的发展不仅满足人的需要,又产生新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的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马恩全集)3卷22页)如此反复进行。这种辨证的过程充分表明,需要是生产发展的动力,而生产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
2。需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和变革的根源
生产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力发展开始的,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那么生产力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又是怎样发展的呢?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开始的。生产工具是人在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具。人在生产过程中总是力图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力气,最少的原材料获得最多最好的产品,即所谓的“经济原则”。为此,人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已有的生产工具并创造和发明新的生产工具,用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生产工具发展变化的最起始的原因。
生产力的另一要素是劳动力。劳动力是进行生产的人。人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贯彻“经济原则”而不断提高劳动的能力,掌握生产知识、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技能,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正是生产工具的改善和人的劳动能力的提高,使生产力得到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有密切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当生产力不断发展,已有的生产关系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时,生产关系就要发生变化,通过社会革命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整个社会生活也将随之改变,使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马克思说:“社会关系与生产力密切地联系着。获得了新的生产力,人们改变了自己的生产方法。而随着生产方法、保证自己生活的方法的变更,他们也改变了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给人们以封建领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给人们以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恩选集》1卷108页)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决定了生产方式。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宣告资产阶级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级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崭新的工具。。。。。。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之一。”(转引自《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1987年版67页)可见,生产关系,进而整个社会生活,它们的变化和发展最终是由于人的需要的发展引起的。
3。需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影响社会生活的中介,需要是社会革命的直接起因
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还是它们所引起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发展,都是通过人的需要和人为了满足需要所进行的活动表现出来的。需要成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影响社会生活的中介。如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于是便变革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得到发展,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生产关系的变革就是社会革命,可见,社会革命是由需要引起的。马克思恩格斯说:“每一种革命和革命的结果都是由这些关系决定的,是由需要决定的。”(《马恩全集》3卷493页)
可见,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变革,社会革命以及大大小小的社会事件都表现为人的需要同社会现实的矛盾和为解决这些矛盾而进行的斗争。马克思说:“正是群众利益是任何大的历史事件的基础。”(《马恩选集》4卷322页)人的需要同社会现实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其中物质条件更为重要,物质条件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得不到最起码的合理的满足,人就无法生存,更谈不到发展,这是社会事件和社会革命最起始的原因。精神需要如果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会使人的精神贫乏、生活枯燥,更有甚者是人文化素质得不到提高,不仅影响社会的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的文明与安定。
其次,劳动机会和劳动条件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劳动是谋生的手段,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生活资料,维持自己的生存。如果失去了劳动的机会,也就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劳动条件也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人对劳动的兴趣和在劳动中能否表现自己和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劳动的机会和条件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就要为争取劳动就业和改善劳动条件而斗争。
第三,如果现行的社会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种矛盾,就需要改变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进行社会革命,以解决矛盾,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恩格斯说:“现在每个人都知道,任何地方发生革命震动,总是有一种社会要求为其背景,而腐朽的制度阻碍这种要求得到满足。”(《马恩选集》1卷501页)
4。社会中的互助合作和对立冲突是由需要引起的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于需要而产生的相互关系,按其性质分两类:一是互助合作,一是对立冲突即争夺。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满足他人的需要,用满足他人需要的代价来满自己的需要。由此产生了互助合作。从这个意义讲,就是人们彼此相互满足需要的一种关系。互助合作将各个社会成员的活动统一到共同的社会生活活动之中。
互助合作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人们之间互助合作,协调一致才能使共同的社会生活活动正常进行。可以说,互助合作是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在太平盛世的年代,生产力才能顺利发展,文化才能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互助合作的广泛发展,会使对立冲突缓和或者减少,社会力量不会因对立冲突而分散和相互抵消。社会中的合力的增加,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对立冲突是同互助合作相对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部分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限制和剥夺另一部分人的需要,由此产生了对立冲突。对立冲突,在这个意义上讲,就是在满足需要上的对立冲突。马克思从宏观上揭示了对立冲突产生的根源和历史的必然性。马克思说:“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的和所容许的范围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和所容许的范围内取得自由的。但是作为过去取得的一切自由的基础是有限的生产力;受这种生产力所制约的、不能满整个社会的生产,使得人们发展只能具有这样的形式: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数)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经常地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即在新的革命的生产力产生以前)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到现在为止,社会一直是在对立的范围内发展的。”(《马恩全集》3卷507页)马克思明确指出了,对立冲突是由需要引起的,是人们对需要的争夺。
对立冲突同互助合作一样,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它们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到现在为止,社会一直是在对立的范围内发展的。在对抗性的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冲突的集中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其他性质的社会冲突,即使是被称做“恶”的活动,在社会发展中也起动力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地表达了这种思想。他说:“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暴力起着重大作用。”(《马恩选集》2卷2790页)
互助合作和对立冲突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两状态,对立冲突虽然是同互助合作相对立,不利于互助合作,但不会使社会分裂。而且对立冲突是克服互助合作中的障碍的手段,使社会达到更广泛的互助合作,更为广泛的社会的统一。此外,个人或社会集团为了在对立冲突中占有优势和取得胜利,而充分调动和发挥自己的社会积极性,发挥最大的潜力,在集体中团结一致,发挥集体的力量。这一切都是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下接:历史社会学专题(五)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