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李世民草书《屏风帖》 唐朝李世民电视剧
唐太宗习字作书,有其独到的方法,其《论书》说:“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尔。吾之所以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屏风帖》深得右军草书意趣及使转形势,所不足者正是骨力稍弱。盖草书走笔疾书,最难求者正是骨力,习草书最当体会。
此册《唐太宗草书屏风帖》拓本为周退密先生所藏,后有施蛰存先生长跋,解放后未见出版。
李世民《屏风帖》
释文:
西域通使敦煌献珠可复求市而得不则对曰对若陛下化洽中国德流沙漠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为贵也齐景公时雨雪三日公被狐裘坐于堂上谓晏婴曰雨雪三日天不寒 何也 婴对曰古之贤君 饱知人饥 温知人寒 晋武帝问侍中裴楷曰朕应天顺民与海内更始天下风声何得何失楷曰陛下受命四海承风所以末以 比德于尧舜者为贾充等诸人在耶方今宜引天下 贤人与之弘治道不宜示以私宋武孝帝时帝弟竟陵王诞反事平后帝庙告舆驾出宣阳门敕令从者文 武士庶并皆叫称万岁 时侍中蔡兴宗陪辇不叫帝顾谓兴宗曰卿何独不叫兴宗正色答曰陛下今日正应涕泣行诛岂得军中皆称万岁 蜀刘备大破刘璋置酒大会谓庞统曰日之会可谓乐矣统对曰师人之国而以为观欢非仁者之兵也横心不逆持事多味言不 见尤动则贻悔无辨 荣辱莫知进退去矣斯人虚惭雅对或溺第十一殷纣为长夜之饮失日不知甲 子使人问于箕子箕子谓其徒曰为天下主而一国皆失 曰天下危矣一国失之而我独知之我其危矣*辞以醉汉高帝欲废太子而立赵王如意大臣固争莫能得太傅叔孙通谏曰昔晋献公以丽姬故废太子 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早定扶苏胡亥诈立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 之陛下必欲废嫡立少 臣愿先伏其诛帝曰罢 矣吾特戏耳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亦摇天下震动奈何得以天下戏汉文帝时丞相申屠嘉入朝见邓通居帝傍 有怠慢礼嘉进曰陛下 爱幸群臣则富贵之至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帝曰君勿言吾私之汉武帝使太中大夫吾丘寿王等举籍阿城以南 盩厔以东宜春以西提封 顷亩及其价直欲以为上林菀属之南山又诏中尉左右内史表属县草田欲以偿酃杜之民寿王奏其事上悦称善 时东方朔在傍进曰臣闻 谦逊靖懿天表之应应 之以福骄溢靡丽天表之应应之以异今陛下累曾台恐其不高戈 猎之处恐其不广如天为变则三辅之地尽 可以为菀何必盩厔酃杜之乎奢侈越制天为之变上林虽小臣犹以大也汉元帝王皇后无宠太子 颇失帝意帝欲立定陶王数王称其才艺音乐侍中史丹进曰凡所渭才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皇太子是也若乃器人于 丝竹鼓击之间是则 陈惠李微高于进衡可 相国乎汉元帝以京房言灾异屡中每亲近之房营因宴语问元帝曰幽厉之居何以危所任何人 也帝曰君不明而任巧 佞房曰知其巧佞而任之耶将以为贤耶帝曰贤之房曰今何验知其贤帝曰以时乱而君危知房之齐桓公秦二世尝闻此二君而非笑之矣然则 任竖刁及赵高政治曰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不觉寤乎帝曰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悟安得危亡觉寤安得兵亡房因免冠谢曰春秋记二百册以来灾异并出人民饥疫盗贼不禁视今为治耶 为乱耶所任者谁与帝知房意在不显曰 幸其 愈于彼又以为不在此人 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然由今之视前也齐桓公视管仲疾因问孰可为代管仲曰知臣莫若君 公曰易牙何如对曰杀其 予以适君此非人情不可任 比临国前代君臣语录屏风并第六 默然魏文帝好射雉侍中辛佐治尝从帝曰乐哉佐治曰于陛下甚乐于群下 甚苦帝默然魏文帝问侍臣曰猎之为乐何如八音侍中刘晔曰猎之为乐何如射胜于乐侍中鲍勋亢辞曰夫 乐上通神明下和人理隆治致化万邦感人故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岂如犹暴华盖于原野伤生育之至理栉风沐雨不时隙哉 昔鲁侯观鱼春秋讥之 虽陛下以为务愚不愿也今刘晔佞谀不忠阿顺陛下过戏之言昔梁丘据取美于专台晔之谓也请有司议罪
以清皇 朝帝怒作色出勋为 左中郎将 魏明帝丧末娸女追溢平原懿公主帝欲亲送葬少府杨阜谏曰文皇帝言皇后崩陛下皆不送葬所以重社稷备不虞也何至孩抱 赤子可自临哉帝 不听 识劣难持情偏易惑溺此耽爱忘彼刚克欲为性斧恩乃义贼居上不思何先之仪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 惰阻法度之威以尽督于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以相篡弑皆由此也夫戎则不然上合淳德以遇其下下惟忠信以事其上 一国之政由如一身治不知所 以治以真圣人之治也齐景公饮酒乐谓晏婴曰请子去礼婴对曰今齐国小童皆胜婴与君也所以不敢乱者畏礼也故君 无礼不可以使下臣无礼不可以事上公乃正席齐景公游牛山北临国城流涕曰美战国如何去此而死乎晏婴笑公顾曰寡人悲而子笑何也婴对曰若 使贤者常守此国公何以得立耶政应被蓑笠在乎畎亩之中何暇哀死乎宋昭公出亡欲去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每举 事无不曰吾君圣者吾被服立朝无不曰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也 楚灵王登章华之台以作乐顾谓伍举曰美夫乐哉举对曰臣闻国君 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不闻以土木崇高雕镂以为美 金石瓠竹之音以为乐且先君庄王为台高不过望国之气大不过容俎豆民不废时宫不易朝是以能除乱克敌令君为此台也国民罢焉财用尽焉百官烦焉以此为美楚其殆矣汉文帝尝至霸陵使慎夫人后略……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在位时间 626-649 (登基时27岁,50岁驾崩),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延伸阅读(一)
丰功伟绩
1. 不拘一格用人才,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2 .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地予以采纳;
3 .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个政府机构之间权力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分)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违害与影响;
4 .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这就不难认人们想起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年)全国死刑犯3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3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3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
5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对高句丽战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东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这与当时的国力、军队战斗力、整体战略、用人选将与配合默契、过程协调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华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贞观朝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华军事史上,贞观朝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6 . 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李世民多次以少吓多,经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就对比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坚持和请求下才勉强在大军护卫下到达澶州南城,而又要战战兢兢的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啊!
7 .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之内只要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他们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还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思摩、执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齿常之、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为唐朝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辉,现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时那时繁荣富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
8 .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当时的国子学、太学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学校,如此才不难想起当时的教化呢,同时当时的科举也规范化、考选公平,以进士科最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举为政治上提供优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诗及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9 .工书法、富文词,太宗皇帝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在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下,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
10 .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温彦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
11 . 由于社会安定,商业经济得到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的发展,广州、杭州、扬州、成都、江陵、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当迅猛,长安同洛阳作为世界经济大都会就不言而喻了,这为古代封建经济登顶奠定了基础;
12 .对玄奘佛学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及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政治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古代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筑东阳先生所说“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
延伸阅读(二)
争议评价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也是人,人无完人,是人就有错误。贞观后期,唐太宗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句丽,这个被某些人认为是错误的举动,但是,就当时形势来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第一,发动战争的责任是高句丽,高句丽悍然进攻唐朝附庸国新罗挑起战端,为了维护权威,唐需要发动战争来保护自己的附属国的利益。第二,战争中,唐军是正义和人性的,这也是保证唐军损失非常小的一个外在条件,在唐军攻占的城池中,均拥护唐军。但是由于为了保持正义性和人性化,导致偏求稳,而使战期拉长。第三,唐军的撤退和后续战争,充分体现了李世民的胸怀和高超的战略思想,唐军以2000人的损失消灭高句丽数十万人,千古罕见。撤退之时,敌将城墙跪拜,也实属罕见。唐军后期的军事骚扰和政治封锁,使高句丽的实力每况愈下,最终高宗消灭高句丽。
还有奢侈现象的明显增加。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这些使唐太宗后期没有前期勤俭.
还有一个大的错误就是参与史官所写的起居注当中。这是专门写皇帝日常生活和朝政言论的,皇帝无权干涉,这是历来的传统,历来的皇帝都没有看,尊重史官的职权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书,从不掩饰什么,从不害怕皇帝打击报复。但唐太宗这个名君却犯了一个颇大的历史错误,影响干预了史官的公正性。当然,没有任何完整证据表明太宗大量歪曲历史。同时,不仅仅是太宗,自春秋,看史者何止数百,董狐直笔,陈寿索贿,太史被宫,不要说清朝的文字狱了,另外,许敬宗对李世民并没有好感,这样表明,唐初历史应该具有可信度的。
唐太宗在贞观初期不顾大臣魏征和李大亮的劝阻,对归顺的北方游牧民族部落要土地给土地要物资给物资,结果这些部落享受够唐朝的恩惠后胃口反而越来越大,索性就叛乱了。
后来唐太宗也自己检讨:“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征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
贞观二十年(646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宗得病,此后一直调养,由此开始服用方士提炼的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皇汉武迷恋方术和寻求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病情不断恶化。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己巳(二十六)日(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
延伸阅读(三)
主要诗作
【赐房玄龄】
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辽城望月】
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
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
驻跸俯丸都,伫观妖氛灭。
【饮马长城窟行】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经破薛举战地】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还陕述怀】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出猎】
楚王云梦泽,汉帝长杨宫。岂若因农暇,阅武出轘嵩。
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
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沉弓。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
长烟晦落景,灌木振严风。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
【元日】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喜雪】
碧昏朝合雾,丹卷暝韬霞。结叶繁云色,凝琼遍雪华。
光楼皎若粉,映幕集疑沙。泛柳飞飞絮,妆梅片片花。
照璧台圆月,飘珠箔穿露。瑶洁短长阶,玉丛高下树。
映桐珪累白,萦峰莲抱素。断续气将沉,徘徊岁云暮。
怀珍愧隐德,表瑞伫丰年。蕊间飞禁苑,鹤处舞伊川。
傥咏幽兰曲,同欢黄竹篇。
延伸阅读(四)
高深的帝王心术:看李世民如何处理君臣关系
观之治的成功,原因之一即在于君臣相得,这一点没有争议,只是有意无意间被夸大了。
看看李世民如何处理与尉迟恭、房玄龄这些心腹大臣的关系,其中的微妙,大可玩味。
贞观六年(632)在李世民的出生地武功举行宴会,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豪情满怀。宴会上,尉迟恭想起自己无论是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还是在玄武门政变的激战中的赫赫战功,有点兴奋有些激动也有些失落,对“次序”排在自己之前的某公不满:“你有什么功劳?凭什么排在我前面?”座次排在尉迟之下的李道宗,是当今皇帝李世民的堂弟,跟随李世民打天下,颇有一点功劳的,看到尉迟发飙,过来劝解几句。哪想到尉迟喝高了以后根本不能控制自己,动手就打。结果李道宗一只眼睛险些被打瞎了。事情闹大了,李世民很不高兴,宴会在不愉快的气氛中提前结束。下来,李世民和尉迟有一次谈话,对这位功勋卓著的名臣,李世民谆谆教导:“对于汉高祖刘邦诛杀功臣,我是持批评态度的,希望能与各位功臣共享富贵。可是你在官任上屡屡有违法行为,从你这里我想到,韩信、彭越被汉高祖刘邦杀掉不是没有理由的,不是刘邦的责任。国家的治理就是靠赏功和罚过而已,非分的恩典不是可以常有的,你可要好自为之,不要将来后悔!”经过这一番谈话,尉迟恭就很注意检点,收敛多了。
贞观十三年(639)两人又有一次谈话。李世民说:“有人说你造反,是怎么回事?”尉迟恭听了憋了一肚子气:“说为臣要造反是真的!当年臣跟随陛下征伐四方,身经百战,侥幸不死,才有今天。如今天下安定,却怀疑我要造反?”说着,还解开衣裳,露出一道道伤疤。李世民看了听了也感动起来:“我不怀疑你,才和你说这事。你还有啥想不开的?”
贞观君臣各自的角色意识都很明确,所以最后的结局很完美。只是揣想当时尉迟听到李世民“造反”的问话,心里的感觉一定是悲愤莫名一腔哀怨。在帝制时代听到这样一个问题,做臣下的心理压力,也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尤其是,这个玩笑般的质疑来自皇帝本人貌似不经意的一次闲聊天。
同样的故事,在房玄龄身上演绎的是另一个版本。
《资治通鉴》记录了房玄龄在贞观年间的三次停职的故事。一次在贞观二十年(646),房玄龄因为小错被勒令停职回家反省。为此禇遂良上书劝谏:“房玄龄从隋末李家太原起兵就跟随陛下,特别是武德末年玄武门政变时参与决策,贞观初年选用贤能建立贞观政治格局,若论臣下勤勉,房玄龄应推第一。这样的人才,如果不是他有谋反等重罪,是不应该遗弃的。就算他年老体衰,也只能劝说他退休养老,按礼请退;不能因为些许小过失,就屏弃元勋老臣。”李世民听了,立即召房玄龄入宫议事。
没多久,房玄龄再次犯错“避位”回家,这一回还是没有记载是什么错,但进程很微妙。史书上只说,过了一阵,皇上驾幸芙蓉园,房玄龄得到消息,立即命令子弟洒扫门庭,因为他知道皇上会驾临房家。果然,皇上李世民给自己找一台阶,“顺路”来到房家,然后“顺便”带着房玄龄一起回到宫中。
在贞观十年(636)长孙皇后病故时,综述长孙氏品德事迹时,《资治通鉴》提到有一次房玄龄因为受到批评停职回家。长孙皇后知道了,对李世民说:“玄岭事奉陛下已经很久,严谨小心;朝廷机密,从未泄露。所以,没有特殊的原因,希望陛下不要舍弃他。”
据史书记载,房玄龄实在是一极小心谨慎之人。儿子房遗爱娶了皇帝的女儿高阳公主,女儿嫁给了李世民的弟弟(韩王),他深深懂得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在皇帝授予“太子少师”职衔时,上表请求解除机要职务推出权力中枢,不仅得不到皇帝的批准,而且还下诏命令他不得继续上表就同一问题请求不已,没有办法他只好接受任命。作为宰相兼任太子的老师,声望的意义多于实际的意义,但当太子准备仪仗队要正式拜见老师的时候,房玄龄还是没有敢前去接受这样的礼遇,他返回了。因此,房玄龄受到当时舆论的赞扬,认为他有谦让的美德。
在君主政治时代,李世民的举动合乎君人南面之术,是君主操控臣下的基本伎俩,是常用手段,恩威并施,胡萝卜加大棒。皇帝必须随时感觉到自己对权力的绝对控制,随时显示皇权的权威。臣下则必须知道皇帝的底线,适可而止,激流勇退。政治第一,友谊第二。
贞观十九年(645),李世民御驾亲征辽东,命令皇太子在定州监国,房玄龄在长安留守,得以便宜行事,不须奏请。有人前往留守办公室,声称要告密。房玄龄问你要告谁?得到的回答是:“告您。”房玄龄马上把此人送到前线给李世民处理。李世民听到报告说有留台送来告发有人谋反的事,令人持刀列队,押上告密人,问他要告谁,回答:“房玄龄。”李世民早已料到这是怎么回事,立即大喊一声令将此人腰斩,然后下玺书批评房玄龄不能当机立断。
这是贞观君臣博弈又一个极有意思的实例,双方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都要按规则把自己的角色演好演到位演绎成教科书式的经典。李世民要给房玄龄充分的信任充分的权力,房玄龄要对得起皇上的信任;皇上要展示的是胸怀,臣下要表现的是忠诚和适度的谦卑。 (佚名)
延伸阅读(五)
“明君”身上也有污点:李世民炮制的四大冤案
唐太宗被称为“千古一帝”,实行“慎刑宽法”的清明政治。他在位期间,朝廷每处决一名重囚犯,他都要求“三覆五奏”,并把死刑的终审权收归中央,以免出现冤假错案。他还一再告诫大臣们说:“死者不可复生,用法务在宽简。”从贞观六年(632年),他让近400名死囚犯回家过年的创举中,我们就可以领略到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犯人的关怀。对犯人尚且如此,那么对开国功臣和社稷重臣更应当珍惜呵护,但李世民却多次制造冤假错案,让一些有功之臣蒙受不白之冤,不少贤能之士遭受无妄之灾。
盛彦师是一员武将,他剿灭李密、平定王世充,是难得的军事奇才,但如果让他当劝降的说客,那他可就是门外汉了。徐圆朗叛乱时,李世民有意选派盛彦师为安抚大使,目的是想借助他的威名让徐圆朗束手就擒,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效果。不料盛彦师话还没说上两句,就被徐圆朗活捉。据《旧唐书·盛彦师传》记载,盛彦师被俘后,面对徐圆朗的威逼利诱,始终大义凛然,表现出了对李世民的耿耿忠心。然而,“贼平,彦师竟以罪赐死”。盛彦师落入敌手,有辱使命,罪过不小,但李世民策略失准,用人不当,其罪更甚。李世民赐死盛彦师,与其说是为了发泄对盛彦师的不满,倒不如说是为了推脱自身责任,掩盖自身失误。
如果说盛彦师被赐死,有其自身过错的因素,那么李君羡的死就不可思议了。一句疑神疑鬼的谶语,一道无中生有的谗言,就轻松地让久经沙场、战功赫赫的李君羡断送了性命。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初年,一句“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谶语,引起了李世民的高度警惕和对大臣们的猜疑。当他得知李君羡小名叫“五娘子”,其武连郡公、左武卫将军、玄武门守将等一系列封号官职中皆带有“武”字,正好与“女主武王”暗合时,李君羡的霉运便接踵而至。他先是被皇帝“深恶之”,接着被调出京城,不久就被御史弹劾“与妖人交通谋不轨”,最后李世民连审都不审,就下诏“君羡坐诛,籍没其家”。厄运来得如此迅速,如此连贯,恐怕李君羡至死也弄不清楚自己怎么得罪了李世民。
刑部尚书张亮被杀的罪名是“谋反”。因为其为官地相州被人传言是“形胜之地,不出数年有王者起”,因为有人发现了“有弓长之君当别都”的图谶,因为他私下里与几个江湖术士谈论了这些敏感话题,因为其老婆喜欢巫术进而干预政事对他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这位农民出身的凌烟阁功臣成员,很快就被推上了“谋反”的风口浪尖。“谋反”,是皇帝最不愿意听到的字眼,不管是真是假,必欲除之而后快。正当李世民为找不到过硬的证据而焦头烂额的时候,他突然又听到张亮私下里畜养500壮士为义子的事,总算是一个现成的把柄。于是,李世民就来了个主观推断,对侍臣曰:“亮有义儿五百,畜养此辈,将何为也?正欲反耳。”于是,这位当年辅佐李世民争夺帝位的死党,这位刚刚从高丽战场返回长安的沧海道行军大总管,这位临死前还在苦苦哀求宽大处理的刑部尚书,被“下诏处斩,籍没其家”。
能够得到李世民高度评价的人不多,除了“镜子”魏征,就应该是“性最坚贞”的刘洎了。因为刘洎忠于职守,敢于直谏,有能力,有忠心,所以李世民在远征高句丽时,才把辅佐太子监国的重任放心地交给他。贞观十九年,远征高句丽归来的唐太宗,听信了褚遂良谗言,在没有充分调查研究的情况上,草率地把刘洎给杀了。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得了“痈疽”,刘洎听到消息后,忧心忡忡,曾和同僚们说了八个字:“疾势如此,圣躬可忧!”这本是一句忧国忧君的肺腑之言,但被进谗者传到唐太宗的耳朵里,却完全变了味:“(刘)洎言国家事不足忧,但当辅幼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志者诛之,自定矣。”宫廷中最敏感的字眼除了“谋反”,就是“传位”了。进谗者十分了解李世民的“心病”,在接班人问题上大肆进谗,皇帝因此才会失去理智,龙颜震怒。唐太宗二话不说,即刻下诏:“(刘)洎与人窃议,窥窬万一,谋执朝衡,自处伊、霍,猜忌大臣,皆欲夷戮,宜赐自尽。”
唐太宗李世民一面倡导“宽大安抚”,实行开明统治,体现人文关怀;一面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猜忌心理,对大臣动辄问罪,轻则贬黜,重则杀戮。李世民是一位贤明的皇帝,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看来,没有什么能比政局稳定更为重要。平庸之人犯了错误,他可以不予追究,一笑而过,但位高权重的臣属尤其是功臣,哪怕有一点点捕风捉影的风吹草动,只要有可能威胁到自身利益和皇家利益,他都会兴师动众,杀气腾腾。尤其是到了贞观中后期,随着“隋亡为戒”历史教训的逐渐淡忘,随着骄傲自满情绪的不断滋长,封建帝王的专制本能越来越多地在李世民身上体现出来。难怪岑文本被唐太宗任命为中书令后,不仅高兴不起来,反而面露忧色。母亲问他为什么,他说:“非勋非旧,滥荷宠荣,位高责重,所以忧惧。”亲朋好友前来道贺,他正色道:“今受吊,不受贺也。”寥寥数语道出了他对“伴君如伴虎”这句至理名言的深刻认识。 (据《百家讲坛》文/刘继兴 刘秉光)
更多阅读
李世民《屏风帖》 唐太宗李世民
澄清一些关于电视剧《走向共和》的误解 走向共和电视剧豆瓣
最近我看到有很多人在分享所谓“央视删除”的最后孙中山的演讲词,呵呵……颇有点“借古讽今”的意思,但各位在转视频和评论的时候有不少误解和以讹传讹的地方,这里写篇日志澄清一下一些误解。1.央视CCTV-1首播的时候没有删除最后孙中
电视剧《生死依托》与艾滋病 生死依托电视剧全集
电视剧《生死依托》中,山丹的同学李玉英,由于恋慕城市生活,医学院毕业后想改变定向生的条件,留在城市大医院工作。遂鼓动男朋友找时任卫生局长的父亲,说情走后门不成,她便自暴自弃投靠富商高老板,做了他的“二奶”。高老板在李玉英家乡石
转载 《戏说乾隆》全解 戏说乾隆 电视剧
原文地址:《戏说乾隆》全解作者:轻舞飞扬人物篇乾隆(四爷)太和殿上,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通古博今,不苟言笑;江南、热河、云南,他是行走江湖的四爷,插科打诨,笑对人生。郑少秋谈到乾隆皇帝这个角色的时候,他说,戏说乾隆里描写的乾隆和他以前扮演过
马季唐杰忠的相声《友谊颂》 马季唐杰忠相声
相声《友谊颂》中央广播说唱团马季、唐杰忠表演。甲 作为一个革命文艺战士,必须经常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乙 对,向广大工农兵群众学习,为工农兵群众服务。甲 我每次外出都有很大收获。乙 噢,最近你又到哪儿去了?甲 我出国了。乙 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