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疙瘩一直诟病我的缺点,本文先把中心思想说出来,本文想表达的是,随着对韩寒的人以及行事的更多了解,对这个80后越来越多的钦佩。但是,到底是因为韩寒站在高山上,所以我怎么看他都高,还是因为韩寒站在小丘上,而我在平原,甚至是韩寒走在大路上,而我躺在沟低。因此,我迷惑于“韩寒有多高”。
过去的西安城里有一类人被称作“寒人”。寒人的外部特征有三个。一、不管春夏秋冬,不管穿什么样的衣服,脚下一直都是双“板鞋”,就是布鞋,穿着很舒服的那种。二、白日无事,就在路边马路牙子上蹲着一排,人数长短不一,但是老大基本是一排人的相对中心,有时候也不太说笑,沉默而又挑衅性的看着从面前经过的各色人等。三、夜晚的小饭馆或者路边夜市,旁若无人的划着拳,随着时间的发展,有趴桌子上的,有躺桌子底下的,最后,剩下几个相对清醒的打扫战场。
过去的中国有一类人被誉为“大师”,看了《功夫熊猫》,知道了英语叫做“Master”,虽然英语中有个意思才是硕士,但是在国人口中的大师,则应该是国宝了。我心目中的大师,有钱学森、费孝通、钱钟书等,还有仅仅知道的胡适、陈寅恪、周建人,以及更早些的蔡元培等等,凡此认定,似乎也有三个外部特征,一、学识丰富,本领域当时泰斗,或在同仁中学术成就得到公认,并留世大量著作文献;二、曾经留洋,知己知彼,依然深深的爱着祖国,历经沧桑,至死不渝;三、因为淡定,所以长寿。不历经数朝,不可以判定人的品质高尚。
回到韩寒,对于一个80后的新生代,因为没有了共性,所以我便无从去判断其高低。自己的思想,也是在彷徨中进步,有时间自己也难辨高低。之所以引起思考,昨夜第一次读了韩寒几年前的一本小说《长安乱》,惊叹于文笔的同时,更惊叹于一个年轻人所具备的思想,冷幽默中犀利的直击要害。只不过,我所看到韩寒的高,不知道我站在什么样的视角。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虽不能往,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