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柴静是怎样炼成的?靠老男人饭局成名 老男人饭局

  第621期 2013 01.23



导语:2013年伊始,一向以冷静低调著称的央视主持人柴静突然间成了舆论的热议对象。先是新书《看见》大卖,之后是被《南都娱乐周刊》爆出已婚消息,令不少文艺中年男唏嘘不已,接着又被网友爆出过往情史,最近则是有媒体称记者闾丘露薇的最新文章是在暗讽她。给人低调印象的柴静在新年里成了当仁不让的舆论主角,让人不禁要问,柴静还是那个柴静吗?[] [] []





有人叫她柴记者,有人叫她柴姑娘,还有人叫她柴老师,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却略带调侃地叫她“柴徽因”。
“女神”柴静是怎样炼成的?靠老男人饭局成名 老男人饭局



在2011年第45期《南都周刊》的报道中曾有这样一个细节:“平常”的柴静多出现于和一帮“老男人”的饭局,采访的这周她刚好有些闲暇,连续五天安排的饭局是:老六(张立宪,《读库》主编)、姬十三(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何帆(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译有《批评官员的尺度》)、罗永浩、土摩托(袁越,《三联生活周刊》撰稿人)。

而今年年初柴静在深圳售书时,“老男人局”的出版人杨葵、作家李辉、编导牟森从北京飞来站台,还有《读库》老六、央视纪录片频道的掌门人陈晓卿……都是名流。有了微博之后,他们互相间各种“抬”、各种“荐”就更方便和来得汹涌,俨然都成为一种势力了。抬着抬着,就出了“柴徽因”了。[]

被神化的柴静:不食人间烟火、铁肩担道义的知性“女神”

除了来自于名人、朋友之间的抬与捧之外,更多的还是来自于民间粉丝的力量。曾经有一段时间,在微博上,柴静每隔十天半个月就要“失踪”一次,甚至于很多人因此给了柴静“共和国良心”的称号。这些都与柴静本人无关,但是舆论的效应不可避免的将柴静一步步神话。

当然,柴静有意无意之间在媒体上表现出来的形象也让公众相信她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公知女神”。比如,在这次婚讯被爆出之前她从没有报出什么绯闻;再比如,在2012年一直有一个很火的传闻,称“柴静在北京十多年没买房,都是在租房”,而柴静本人无论是在博客上还是接受媒体访问中都没有否认这个事实。这又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心中的“女神”印象。

当柴静不再是公众眼中那个“柴静”,舆论自会哗然一片

不管柴静愿不愿意,她都被驾到“女神”的位置上去了。

然而,今年年初,随着这样一系列的事件,事情发生变化了。公众突然发现,自己心目中的柴静和现实中的柴静可能是那么的不一样,于是这就成为一个谁都避免不了的话题。公众需要的柴静是什么样子?而真实的柴静又是什么样子?

一个老编剧说过演员和常人的不同,就是“他们脸上是有造型的,一个镜前千锤百炼出来的造型”。



太被爱、太被呵护有时候也是祸。尤其,在一个人没有足够自信和定力的时候,会让她做不成自己。

“女神”遭遇祛魅时代

摘一段在网络上获得不少叫好声的言论:“一个不能克制自己、制约自己行为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人。一个能看见社会弊端民生疾苦人性真实的人,却看不见那些原配们欲诉难言的泪水和失去完整家庭的孩子的伤痛?那些公知们如果在批判社会的同时,能够多一些自我批判,不管看见表面现象的不公,还能切实提供一些解决之道,从言行和实际上统一起来,成为表率,那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

在很多人看来,唯有完美才能自由,而人生而不完美,因此,人人皆不配自由。这逻辑“严密而强大”。只有在私生活方面清白者才有资格进入公共生活,才有资格提出改变社会,才有资格谈论公共事务。你看,我们不完美,所以我们跪着,一个小三,又是惯犯,有什么资格站起来,收获支持和掌声?而且,还是一群老男人的支持和掌声?

而这,恰恰是错误的。

记者本不该是新闻里最耀眼的角色

记者闾丘露薇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新闻栏目的记者应当把自己隐藏在当事人和新闻事件背后,电视记者不该去塑造镜头前的自身表现,面对任何人,反打镜头上的表情,都应该是中性的。而有网友曾在微博中这样评价柴静的采访姿态:“大量的反打和全景镜头把她采访中标志式的蹲、抱、皱眉充分表现。”

无独有偶,之前有一位报社的编辑曾在微博中说,柴静总把自己进过非典病房、去过汶川地震现场当做是“卖点”,我身边的同事为了新闻也大多去过这两个地方,这只是工作而已,没有必要过度包装。的确,记者永远不应该出现在聚光灯下,无论你的镜头对准的是人还是事,因为无论怎样,记者都不应该成为主角。

有一位网友甚至这么调侃:“其实柴静就是一个雷锋式的记者,无论雷锋帮助甲乙丙丁哪一个,主角永远都是他;柴静也一样,无论采访甲乙丙丁哪一个,主角也永远都是她;雷锋做好事不留名都写进日记里,柴静采访不留名都写进书里;柴静和雷锋都有一个随时拍照的贴身摄影师。”



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西西里解放时,玛莲娜被女人们用各种手段羞辱。女人们惩罚玛莲娜的表面原因,固然是因为她为了生活出卖肉体、和德国驻军睡觉;但深层次的原因仍然在于,她过去的美丽曾如此热烈地撩动着西西里男人们的神经。而和玛莲娜的性感妖娆不同,柴静撩拨着大众神经的是她的“完美”。

人们,仿佛热爱完美。但实际上,人们内心也有嫉恨完美的一面,甚至当人看到白雪的时候,都有踏上一脚的冲动。如果,把那个被塑造出来的 “女神”当成柴静的话,无疑会感受到她的“完美”带来的压力。她的才,她的名,她为男人所围绕,乃至她不紧不慢的语调、文艺恬淡的提问,似乎都是对我们心急火燎的生活的反讽。

而一旦这“完美”被认定是虚假,更多人无疑会痛恨她之前的“伪”,连她采访时凝视的眼神都会被理解成 “贱人就是矫情”。于是,一桩似是而非的“绯闻”出炉,大家就迫不及待地一哄而上,仿佛猎豹一样去欢乐地撕咬,且以正义之名。[]





有网友对柴静的采访姿态这样评价:“大量的反打和全景镜头把她采访中标志式的蹲、抱、皱眉充分表现。”



用泼粪去对抗造神,却只是用一个假去和另一个假作战。

好的价值观不一定要由纯洁无暇的人来传递

那些渴望并立志寻找“真实”的去魅者们,一方面高呼反对“神化”,一方面却指责那些被八卦者不够“神化”,他们指责人僭越为“神”,却时时刻刻以神的标准要求作家、记者、媒体人,或者那个男人和女人,他们并以寻找到其人性脆弱一面为胜利的标志,内心却无比渴望一个完美的神之在,祈祷这个神能够拯救自己。

至于自己是否也能站起来,精神独立,根本就排除在选项之外。找一个完美的神,心安理得的跪着,这就是他们的人生理想。柴静一定会遭到一次“洗礼”,这个洗礼,之前韩寒遭遇了,柴静也一定会遭遇。

中国政法大学教师仝宗锦说:“我对柴姑娘评价一直是正面的,她节目文字传递的价值观也为社会所缺乏。不过,我们不能假定和期待好的价值观一定需要由纯洁无瑕的人来传递。这类似于某些高大全宣传逻辑。”

对柴静当然可以质疑,但不要忘记善待私权

中国政法大学教师萧瀚认为:柴静不是政治性公共人物,故不可以对官员的标准对待她。各种公共人物中,政治性公共人物的人格权范围无疑是最小的。作为国内公共人物人格权问题最早的研究者之一,我知道这个领域的许多问题十分复杂,因为毕竟涉及人的权利保护,若没把握宁可多尊重点人权总不会错。

公共人物,这个概念已经成了根棍子,似乎拿它打谁都行,只要先给人扣个公共人物帽子。公共人物有许多种,有公权型和民间型的,有行业型和大众型的等,类型不同,权利范围也不同。有许多灰色地带,有许多模糊之处,若无把握,至少对非公权型公共人物的私权多点尊重不会错。

偶像没有黄昏,但需要这块土地上的人正常起来

从去年年初开始,包括韩寒、王石、柴静……一系列曾经可以称之为“大众偶像”的人,纷纷陷入危机。据此,曾经有人提出,中国的偶像已经进入黄昏,进入了常人时代,不再需要偶像。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任何一个社会都不会避免偶像的产生,人们会把良善、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偶像身上。

仝宗锦说:“这是一个耶稣都会被调侃的时代。上世纪九十年代传媒的市场化改革,包括周末版娱乐版等的出现,对消解一元化政治意识形态具有深刻作用。言论自由,哪怕是并不那么高尚高贵高雅的言论也具有值得珍视的重要价值。这也是我们不能因为喜欢张承志就去限制王朔们言说权利的理由之一。”

而现在,则是这块特殊的土地上畸形的公众催生了畸形的偶像。于是,在这个扭曲为常态的地方,一切让自己美好起来,优雅起来,正常起来的努力,都是愚蠢、不自量力和别有用心的,更可恶的是,这些站起来的不完美的人,甚至有可能颠覆掉他们已经被绑架的可怜的生活。





柴静不是政治性公共人物,故不可用对官员的标准对待她。公共人物有许多种,许多灰色地带,有许多模糊之处,若无把握,至少对非公权型公共人物的私权多点尊重不会错。



这是一个耶稣都会被调侃的时代,之前韩寒遭遇的一切,柴静也一定会遭遇。



姜文曾言:“我是那个演姜文的人。”



凤凰网 评论频道 出品 欢迎收藏

附:董路炮轰柴静:靠老男人饭局成名

2013-01-24 09:10:00 来源: 凤凰网

  董路微博截图  从柴静爆出婚讯以来,网络上关于她的争执越来越激烈,焦点也从柴静的私生活转向对其"新闻素养"的讨论。  继被知名记者闾丘露薇批评"不专业不称职,采访靠表演"后,昨日央视主持人董路也公开批评柴静,称柴静的成名"依托于央视平台和老男人饭局",并认为柴静的采访依靠以情绪为主的表演,和于丹之间就差一本《论语》。  董路同时强调,"柴静的成功无法复制,被当做新闻系学生的职业偶像,有'非主观的害人'之嫌。 "槽点一:爆料柴静在李阳采访中惨败董路首先在博客中爆料,《看见》节目采访中,柴静曾经被爆出家暴丑闻的李阳弄得窘迫不已,差点弄哭--对李阳的采访一如拿破仑的滑铁卢,镜头前沙发上的柴静瞬间失去了一贯的从容淡定,表情、心绪直至阵脚全面凌乱。  董路认为,柴静及其团队的溃不成军,原因在于骄傲轻敌,"表演也需要配合,李阳的眼里没有对CCTV招牌的敬畏,他不是讨好媒体的明星艺人,也不是祈求怜悯的弱势群体。"董路通过柴静在李阳面前惨败,表示柴静依靠表演的采访,和所追求的新闻客观真实背道而驰,与《新闻联播》无异。  槽点二:柴静的成名依托央视和老男人饭局从新书发布会上被公知界老男人团团围绕开始,柴静就被冠以"柴徽因"的名头。董路犀利表示,"在推杯换盏、口若悬河的饭局上那群老男人面前,柴静只是一个负责斟酒撑场的邻家小妹。"董路认为,柴静依托央视平台和老男人饭局成名,并已经成为他们的工具和代言。在柴静的表演之路上,饭局上的老男人是倾力相助的"编剧", CCTV的团队是鼎力烘托的"导演".  槽点三:采访靠表演,和于丹之间只差《论语》  董路也赞同闾丘露薇的观点,认为柴静的新闻采访出路靠的就是表演,他甚至讽刺道,"柴静的表演以情绪为主,她一个又一个丰富中透着呆板的表情动作,引领者观众的喜怒哀乐。外景地里就像戴安娜,差点喊一句'乡亲们受苦了'.""柴静像雷锋,雷锋不论帮助了多少人,人记住的都只是雷锋,柴静不论采访了多少人,人们记住的都只有柴静。在我看来,柴静做新闻和于丹做新闻之间,只少了一本《论语》。""如果学新闻的孩子想拥有柴静的今天,就对着镜子,看看5分钟之内能不能做出类似倾听、微笑、皱眉、抱胸等30种以上的不同表情和肢体,且看着不像是做鬼脸或者多动症。"董路如此写道。  博客全文:  在铁杆粉丝眼里,柴静是女神,在文学青年眼里,柴静是林徽因,在新闻系学生眼里,柴静是人生偶像,在饭局上老男人眼里,柴静是小妹妹,在采访对象眼里,柴静是CCTV大牌主持人……在《看见》所有被柴静访问的人中,惟一让柴静表情、心绪直至阵脚全面凌乱的只有一个人--李阳,对于柴静而言,那次采访一如拿破仑的滑铁卢,即便有后期精心的补救掩饰,播出的节目也无法改变柴静在李阳面前惨败的事实……为什么?为什么那一天,镜头前沙发上的柴静瞬间失去了此前以及此后一贯的从容与淡定我尝试分析一下:李阳是人精,智力、阅历、表达均非同一般,更重要的一点,作为文化商人,他是理性的--除了打老婆的时候,理性是其内心的本质,疯狂不过是其谋生的样子,当因家暴被万人唾骂的李阳依然坚定地走进CCTV演播室的时候,足以证明着此人内心的强大和有备而来。  但显然,柴静和其身边的团队对形势的判断出现了偏差,直白说就是轻敌了,盖因过往太多主导一切的辉煌战绩形成了某种一切尽在掌握的优势心理惯性,他们以为李阳是来承认错误甚至接受审判的。  或许柴静已经做好了类似这样的准备:采访中起身为李阳递上一张面巾纸让其擦去悔恨的泪水,并且轻轻地拍拍他的肩头,用耳语般轻柔的语调对他说:"It doesn't matter,做错了,改了就还是Good comrade……"呵呵,事实上,那天柴静没有当场哭出来,也算是坚强了。别忘了,李阳走遍中国教授英语的时候有一句震天动地的口号:"我--爱--丢--脸!"之所以用不少的笔墨回顾柴静对李阳的那次采访,是为了找寻神话人物的弱点,人都有弱点,掩藏弱点是造神者最惯用的伎俩,也是缺乏独立思考的受众最容易忽略的,如果你足够客观必须先把柴静还原为一个"人",然后再去理顺她是如何变成"神"的。李阳曾轻轻撕去了女神的面纱,只不过他是负面人物,站在道德的最低点上。人们更多地议论着李阳的诡辩,而遗忘了柴静的窘迫。  所以柴静是根本应付不了《谢天谢地你来啦》这样即兴表演节目的,在李阳的眼里没有对CCTV招牌的敬畏,更没有对一个后辈主持人的敬畏,他不是讨好媒体的明星艺人,也不是祈求怜悯的弱势群体,论口才的功夫,论忽悠的功夫,李阳都可以做柴静的导师。你知道表演是需要对手配合的,偏偏李阳不解风情。  "总的来说,电视是虚假的艺术。"我不反对柴静在镜头前面努力地去"演",只不过当无数人拥趸将柴静的表演视为真实的时候,再对比其头上顶着的"新闻"两个字,就很是错乱了。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一直口口声声追求着新闻真实、客观,也让很多受众坚信其在追求着新闻真实、客观,而其实际作为和实际效果却不断偏离而去甚至背道而驰,这难道不比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联播》"更害人吗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存方式,对柴静影响最大的两个环境,一个是CCTV的招牌;一个是老男人的饭局,前者给了她居高临下、尽情施展的舞台,后者给了她汲取营养、备受呵护的温床。在CCTV前后左后忙碌的那支全力打造其品牌的团队面前,柴静是所谓惟一的核心人物;在接踵而来推杯换盏、口若悬河的饭局上那群老男人面前,柴静只是一个负责斟酒撑场的邻家小妹。  CCTV需要的是工具,一个能把节目做出影响力和收视率的工具;老男人需要的是代言,一个能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某种形式更广泛传播出去的代言,于是,柴静不得不首先成为一个工具,继而还必须肩负起一个代言的责任。  放眼世界,除了好莱坞巨星,最受世人推崇的女性的两大杰出代表人物,一个是睿智的奥普拉,一个是博爱的戴安娜,直发示人,略施粉黛的柴静的偶像绝对不是其每每接受采访屡屡提及的安娜卡列尼娜,CCTV和老男人也不允许其成为太过虚无晦涩的安娜卡列尼娜,必须奔着奥普拉和戴安娜的路子走下去--在中国,睿智的女人不少,但往往缺少博爱,博爱的女人很多,但常常缺少睿智……于是,留给柴静追求的目标变得格外清晰起来。  问题是,柴静不是奥普拉,也不是戴安娜,她惟一的出路只有--演。其实,演是很难的一件事,真论表演的天赋,不说别人,我都可以当柴姑娘的老师。但先天不足,可以后天补,柴静笃定是一个执着且勤奋的女子,何况,饭局上的老男人是倾力相助的"编剧", CCTV的团队是鼎力烘托的"导演",一幕幕睿智+博爱的大戏,终于看见了--演播室里的柴静,有点奥普拉的影子,只是因主客观条件所限,不能像奥普拉那般犀利,于是,退而求其次突出情绪--反打镜头中做出的一个又一个丰富中透着呆板的表情动作,以"一二三四,二二三四"的节奏,引领者观众的喜怒哀乐外景地里的柴静,有点戴安娜的影子,走进由面容沧桑的老人和脸蛋发红的孩子中间,嘘寒问暖,牵手拥抱,同悲同喜,同呼吸共命运,就差喊一句:"我代表D和政府来看望大家了,乡亲们受苦了!"柴静,你能看见自己吗所以,有人说,柴静像雷锋,雷锋不论帮助了多少人,人记住的都只是"雷锋",柴静不论采访了多少人,人们记住的都只有"柴静";两者惟一的区别就在于:当年雷锋做好事的时候,身边有摄影师,如今柴静做新闻的时候,身边有摄像师。  柴静曾经面对的那些重大的新闻以及重大的新闻人物,一个一个被人们淡忘了,人们只看见了柴静,从某种层面上说,你没法不看见她--因为镜头里到处都是她,她是永远的主角,一个被量身打造的主角,新闻和新闻人物都不过是配角。  我愿意相信夜深人静的时候,柴静也能清晰意识到镜头里的那个"柴静"并不是真实的自己,她是一个工具,一个代言,她享受着工具使用者以及代言委托者给自己制造的名利荣耀,当然,她也不得不承受着--承受着以表演修饰的方式,违背新闻规律乃至新闻理想的一份莫大苦恼……身不由己,柴静无法放弃CCTV的圣殿,也无法放弃老男人的饭局,当镁光灯打开,摄像机开启,身后是团队成员期待的眼神,酒桌上是老男人恩师般的寄望,电视机前是无数粉丝崇拜的目光,她只有继续演下去,甚至不是为了自己……所以柴静隔一段时间就会自行消失,或者在博客上写一些自我的文字,我想,那是她在拼命找回自己。  柴静无疑是"成功者",甚至是标准的个人奋斗的成功者,历经不少的艰难,也花费了很多的精力,用心了,也付出了。但即便如此,我还希望新闻学院的老师不要把柴静当做典型教材,新闻系的学生也不要把柴静当做职业目标,她的成长环境有其特殊性,她的新闻呈现有其特殊性,她是被至少两股力量合力推动的,她是非典型新闻人,她无法复制。  关于柴静表演式的新闻采访方式到底是否符合新闻专业的要求,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说得直白一点,在我看来,柴静做新闻和于丹做新闻之间,只少了一本《论语》。  人一辈子要做到三件事:一,知道该做什么;二,知道该怎么做;三,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柴静知道了自己要做新闻,知道了表演着做新闻,这两点铸就了她迄今为止的成功,现在,或许该是她思考什么时候该停下来的时候了。把端着的架子放下,让表情肢体放松,不再刻意去展示什么,我想,人会更开心一些吧。  我一向主张:"你想拥有什么,你就去追求什么。"如果柴静原本想拥有的就是今天,那我祝贺她;然后,我想告诉那些也想拥有柴静今天的新闻系的孩子们,对不起,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不论你怎么追求,你十有八九都无法拥有柴静的今天。要不,你现在就对着镜子,看看5分钟之内能不能做出类似倾听、微笑、皱眉、抱胸等30种以上的不同表情和肢体,且看着不像是做鬼脸或者多动症。  说实话,我写这篇东西至少犹豫了三天。我知道此文一出,一定会有人说这样的陈词滥调--1,你羡慕嫉妒恨,2,你男人欺负女人。呵呵,随便吧。我做过十几年的记者,也做了十几年的主持人,我对新闻怀揣一颗敬畏之心,更重要的是,我反对一切造神运动,我期望年轻人不要盲目崇拜,要相信自己,要独立思考,要走上真正属于自己的一条生活道路。  "采访是一种抵达"--这是柴静玄乎其玄的表达,顺着这种说法,我以为人生才是最终的一种抵达,而迷失自己的人,不论抵达哪里,都不是心灵的归宿。  至少,摇曳风中,不那么安稳。  所以,看见一切的前提,只有先--看见自己。  【后记】我这个人不仅平庸,而且中庸,即使参与争论也尽量坚持"骂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话说七分,遵从内心去表达,以最大的善意,当然有时为了追求客观,为了给更多年轻人看待人和事提供一些参考的视角,说出的话难免会得罪人。好在我人微言轻,没那么大影响力,不会给一个组织、一个圈子带去太大的冲击。其实,若能对哪怕一个年轻人有点帮助,足矣。

冯唐离婚因柴静?曝"杂种冯唐"高晓松露面(图)

2012年11月02日17:04来源:中国新闻网手机看新闻

杂种冯唐-柴静

1

中学语文课本上有道题,鲁迅先生写道“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课后题问“这句话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心情?”

老罗当年念到这儿就退学了,他说“我他妈的怎么知道鲁迅先生在第二自然段到底是怎么想的,可是教委知道,还有个标准答案”

冯唐是另一种高中生,他找了一个黑店,卖教学参考书,黄皮儿的,那书不应该让学生有,但他能花钱买着,书中写着标准答案“这句话代表了鲁迅先生在敌占区白色恐怖下不安的心情”。他就往卷子上一抄。

老师对全班同学说“看,只有冯唐一个同学答对了。”



《杂种冯唐》

【1】【2】【3】【4】【5】【6】【7】【8】【9】【10】【11】

【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



(责任编辑:李昉、王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93516.html

更多阅读

概念营销:整肠生是怎样炼成的

“我们承认药品是特殊商品,我们承认药品要靠疗效说话,也承认药企需要肩负良好的使命,但一个良好的愿望和实现这个良好的愿望之间,必须靠一种叫做‘营销’的哲学和行为才会有结果。”《医药经理人》常务副社长谭勇在主持“2009年十大医药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6

 时 间:2010年8月7日地 点:河北艺术中心音乐厅主 题: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主 讲 人:鲍鹏山非常高兴能够在这儿和大家做个交流,没想到今天来了这么多的人,这也是有一点在意料之外。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是一个美国人写的一篇文章,他那个文章

科比图片 科比是怎样炼成的?经典!《转》 科比经典比赛录像

科比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科比?答案不会也不应该只有一个。球迷把他尊称为乔丹之后的新一代神,但这位“大神”毕竟也是从凡夫俗子的肉眼凡胎基础上得以升华而修炼成的。到底,科比是怎样炼成的?血和伤,或许是帮助他升华的最好良方。1、2008

读《编剧攻略》——编剧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导读

读《编剧攻略》——编剧是怎样炼成的最近与剧作家李先生交谈关于电影剧本创作的有关问题时,李先生问我看过黄晖的《编剧攻略》没有,我说没有,他说你应该看一看,他的讲座有很多内容对你会有启示的。黄晖是著名编剧,“恰同学少年”与“血

转载 国网邱县供电公司《标杆是怎样炼成的》 邱县政府网

原文地址:国网邱县供电公司《标杆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新柳细絮羡芳华客户心中有标尺,我们服务在实处——记国网邱县供电公司《标杆是怎样炼成的》近期,国家电网公司印发文件,发布今年同业对标标杆县供电企业和乡镇供电所,国网河北邱县供

声明:《“女神”柴静是怎样炼成的?靠老男人饭局成名 老男人饭局》为网友不暗的黑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