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摘自美国电影学会网站)
世间事总是充满了某种诡异的,令人难以理解的巧合。
大约一周前,我在自己博客主页的音乐播放器里选择了一组美国著名电影的主题配乐。在单身的日子里,这些我非常钟爱的电影音乐曾经陪伴我度过许多寂寥的时光,时至今日,因为忙碌已经很少看电影的我还是会不时翻寻出收集的电影配乐唱片,以它们来回味、唤醒脑海中那些曾经无比鲜活的电影画面。我也一直计划着在博客里写上几篇短文,跟大家聊聊几位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美国电影配乐大师。
播放器里的第一首音乐便是配乐大师约翰‧巴瑞(JohnBarry)为电影《与狼共舞》(Dances withWolves)所创作的主题曲,雄浑壮阔的音符,正是我心目中对于冬季里的美洲大地最一览无遗的写照。那串音符回荡了几日之后,终于成了某种不祥的预示,今天一早,我读到了约翰‧巴瑞于1月30日离世的消息。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巴瑞的名字曾经和许多部在美国影史上名垂青史的电影联系在一起,除了我个人最爱的《与狼共舞》,还有《冬之狮》(TheLion in Winter)、《午夜牛郎》(MidnightCowboy)、《时光倒流七十年》(又译《似曾相识》,Somewhere in Time)、《走出非洲》(Out ofAfrica)和十一部“007系列”等等。身为五届“奥斯卡”得主,他在美国电影乐坛的霸主地位,至今无人能够取代。
巴瑞与电影音乐能结下不解之缘,与其父母的职业不无关系。他的父亲是一位曾在英国北部拥有过五座电影院的实业家,对电影的热爱不言而喻,母亲是一位钢琴家,对几个子女在音乐上的栽培也是不遗余力。从少年时代学习各类乐器的演奏到接触作曲,一切对于巴瑞来说都是顺理成章的,而父母亲的影响,更让他在电影与音乐的结合上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切入点。回顾他早年的生活,几乎可以说,他日后的成功是必然的。
巴瑞是英国人,他的成名也是从英国电影开始。1962年,已经开始接触电影配乐但尚未打响名号的巴瑞得到了为第一部007电影配乐的机会,电影成功了,巴瑞制造的神秘紧张、怪异疏离的配乐功不可没。接下来,007电影系列不断沿用成功的创作班底与模式,为影迷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喜,这其中,巴瑞当然也毋庸置疑地成为这个系列的“御用”作曲人。而在这个系列渐渐摆脱英伦色彩,成了美国人的商品后,巴瑞也随之踏入了美国电影的圈子。只是,即使在他为求开拓而告别这个系列之后,无论谁担纲新的作曲,他为第一部007电影创作的片头音乐却应片商的要求而一再保留,延续至今,早已和邦德的弯腰拔枪动作一样,成了这个系列的招牌。
巴瑞的事业巅峰无疑是在美国创造的。第一次问鼎奥斯卡奖,他就包办了最佳原创音乐与最佳电影歌曲两项殊荣。这部1966年出品的名为《狮子与我》(又译《生而自由》,BornFree)的电影在今天已经知者甚少,但它奠定了巴瑞电影配乐的强烈风格,也与后来再为他捧回奥斯卡奖的几部作品(尤其是《走出非洲》)有着非常奇妙的联系。这部根据真实回忆录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奥地利富家少妇在肯尼亚度假时,不可自拔地爱上了当地的一切。在非洲与丈夫之间,她勇敢地选择了前者,后来,她再嫁了一位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当地小官员,夫妻俩收养一只弱小的幼狮,精心抚育它长大,并最终让它重返自然的怀抱。这部以非洲为背景,以情感为主线的电影在题材与风格上与007系列相去甚远,但巴瑞成功地摆脱了商业电影的局限,以充满人文气息的配乐为该片辽阔博大、深情动人的主题作了恰如其分的音乐诠释。
两年后,巴瑞以《冬之狮》一片再获奥斯卡奖。这部以十二世纪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选择王位继承人的故事为主轴的宫闱片,情节虽不特别复杂,但因是移植于舞台剧,所以台词极其繁富,颇具莎翁历史剧的风格。影片中对一个大家庭中各种人物间的冷漠与争斗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剧中人物内心的膨胀和欲望令人叹为观止。这里的“狮”是某种权谋和地位的象征,“冬”则寓意着大时代背景的肃杀严酷。这样一部与巴瑞先前作品迥然不同的影片,再次给了他全新的创作空间,他的配乐仿佛在八百年的时空间隔中架起了一座桥梁,还原了故事里彼时彼处的真实面貌,却又不让今天的观众对此产生陌生的距离感。除了戏剧张力极强的主旋律,其他段落的配乐也非常精彩,尤其在几个情节发展的关键处,巴瑞以华丽的管弦乐搭配人声哼唱,对人物心理节奏的推动与强调极富效果。这部电影的配乐对比强烈,冲突鲜明,对时代背景与人物内心的描摹起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可说是历史题材的影片中在配乐上相当成功的一部。
等到《走出非洲》面世时,巴瑞的音乐造诣已臻完美。影片风格大气磅礴、动人难忘,配乐同样也是恢宏壮阔、深情悠远,加上演员、导演、摄影、题材等等俱为一时之选,确实堪称美国影史上的经典。我觉得,在巴瑞的电影配乐创作上,《狮子与我》与《走出非洲》之间有着非常巧妙的连贯性,如果说前者是前奏,后者则是高潮;前者是史诗音乐的引子,后者则兼容了更多,更大气的音乐元素。
《与狼共舞》是我个人最喜爱的巴瑞电影配乐作品,这部电影的配乐甚至比电影本身更教我着迷。曾有乐评家以“巨人的低声吟唱”来形容其整体风格,巴瑞在后半生的作品中一直勉力追求的史诗气魄在这部电影中达到巅峰。三个多小时的电影里,巴瑞调动了丰富的音乐元素与表现手法,创作了二十段主题一致但意境不同的音乐段落,其中既有气势恢宏的大场面,也有悲壮豪情与柔美舒展的细部刻画,每一段配乐都充分利用了管弦乐里各种乐器的特点,与故事桥段、人物心理脉络和摄影机下辽阔的时代画卷浑然而成一体。每一次闭上眼睛聆听这些音乐,我都有一种豪气干云与伤感悲壮夹杂交错的感觉,仿佛看见南北战争年代里美国西部辽阔的大草原,看见牛羊成群结对的印第安苏族部落,看见邓巴中尉在草原上策马飞奔的豪情和与苏族部落并肩作战的勇气,更仿佛看到美利坚民族在文化、历史、种族、和平等问题上永远的苦思与挣扎。每次听到几处高潮,我的浑身更会不由自主地微微颤抖。
巴瑞的作品中还有一个非常独到、鲜明的特色,就是他极其擅长从古典音乐中汲取有关元素,使自己的原创与这些古典元素自然、协调地融为一体。许多观众都对他在《走出非洲》一片中引用的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印象深刻,这样的引用确实非常自然、贴切又不露痕迹地烘托了女主人公的复杂心绪与电影的怀旧氛围。但是还有一部他的电影音乐作品,我个人觉得,在如此的糅合与嫁接上更显出巴瑞非凡的功力,那就是《时光倒流七十年》(参见拙作《持守情缘》)。在这部伤感、浪漫、以跨越时空的爱情为题材的文艺片中,巴瑞巧妙地将俄国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十八变奏作为全片配乐的灵魂,将寻觅、盼望、死亡、不朽等电影主题与元素借着脍炙人口的古典音乐作品强化、放大。古典音乐爱好者们都知道,俄罗斯的古典音乐在特定的民族、历史氛围中,孕育了丰富、博大的气息,包含了深广、辽阔的特质,很容易带给听者无限的遐想。在这部以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为牵引的电影配乐中,时间与记忆都似乎在电影里定格,冲击观众心灵的,只有唯美的情境中男女主人公不朽的爱情。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正如同汽车制造是综合性的产业一样,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元素对于电影总体的成功与否,都有不可或缺的影响力。巴瑞的配乐仿佛为这些脍炙人口的电影赋予了灵魂,其隽永、深刻的艺术魅力不仅辅助电影走向成功,有时更是超越了电影本身的价值。
我深知,想以一篇短文来涵盖约翰‧巴瑞的电影音乐成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尤其在音乐上,我也绝非行家。但我始终愿意用心去了解和感受音乐家们在音乐的元素中向听众诉说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情感,而人类的情感终究是相通的,我在这里记录的,无非是自己从这份情感中得到的片段收获。
听闻巴瑞在享寿七十七年之后撒手人寰,心里的怅然若失是不言而喻的。虽然自十年前起,巴瑞再无新的电影音乐作品问世,但作为听者,在缅怀过往之余,我总希望能够聆听到自己心仪的音乐家有新的音符和乐章诞生。巴瑞的离世让我的怀念就此定格,更让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我的心目中化为了永恒。
向经典致敬!向大师致敬!!
本文的两段配乐分别为电影《与狼共舞》和《时光倒流七十年》的主题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