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为健康之本美丽之源 健康之路脾胃虚寒


脾为健康之本美丽之源 健康之路脾胃虚寒





文章来自:我们的幸福家园

素材:网络编辑:心平气和是生命本能

脾为健康之本美丽之源

当脾虚失健,导致清阳不升,湿浊不化时,人体就有可能九窍不通。因此,九窍有问题了,我们先要想到是不是脾胃出问题了。出门诊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患有脾胃病的年轻患者,他们看上去精神状态非常不好,有的面色苍白,口唇没有一点光泽;有的过于消瘦,好像一阵风就能吹倒了;有的长得很肥胖,看似体格庞大,但是一点都不结实,一身肥肉;还有的说话有气无力,精神不振,年纪轻轻却有未老先衰之态,这些多是由于他们的脾胃功能受损所造成的。有人可能会问了,是不是能从这些人的外在状态看出他们的脾胃有问题呢?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外在状态知其内在,而且这些都是有根据的。


自我检查方法

从哪里来看呢?我告诉大家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人的九窍来看。何为九窍?具体是指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

《脾胃论》里有一句话叫“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脾作为后天之本,是主运化水湿的,主升清阳。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被脾升举至上焦,滋养心肺,并由肺布达九窍、四肢以及皮肤,清阳之气出于头面官窍,九窍就会通利。反之,当脾虚失健,导致清阳不升,湿浊不化时,就有可能九窍不通。因此,九窍有问题了,我们先要想到是不是脾胃出问题了。

从口唇看脾胃

有一次,几个朋友在一起聚会,我发现一个平时爱说话的朋友变得寡言了。我又发现他的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且已经爆皮、裂口子了。我就直接问他:“你是不是脾胃有问题了?”朋友很是惊异:“你真神了,最近是感觉脾胃不好,不爱吃东西,睡眠也不好。你怎么知道的?”“你的嘴告诉我的!”我笑着说。“我的嘴?我一直也没怎么说话啊?”这个朋友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我把道理跟他一说,他才有些似懂非懂,后来我为其推荐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等几个脾经重点穴位,让他天天坚持按摩。两个月后,再见他时已是嘴唇红润,神采奕奕了。

为什么我能从嘴唇看出这位朋友的脾胃有问题呢?《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这说明脾开窍于口,脾胃有问题有时就会表现在口唇上。一般来说,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像上面我朋友那样,则表明他的脾胃不好。

脾还主涎液。中医认为涎与唾合称为口水,下文我们还将有详细论述。《黄帝内经》中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脾气充足,则涎液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进行吞咽和消化,但它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来。一旦脾气虚弱,脾本身的固摄功能失调,“涎”就会不听话了,比如在睡觉时会流口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哈喇子”。为什么小孩子爱“流哈喇子”?因为小孩子的身体发育还没有成熟,脾胃本身还弱,所以爱“流哈喇子”。如果经常性地“流哈喇子”,我们可以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

从鼻子看脾胃

脾胃与鼻有什么关系呢?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而胃经起于鼻部,因此脾胃的经脉与鼻窍也是相连的。一个人的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水谷精微无法上输濡养鼻窍,而引起鼻腔干燥,有时还会引起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等问题。这种情况多是脾胃虚弱,气津不足,脾气不能摄血或肺虚火上冲鼻窍所致。此外,一般鼻翼发红的人多是有胃热。除了鼻翼发红外,还伴有容易饿、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其根本原因在于脾的运化能力不足,使食物蕴积滞留于胃,食物积久化热、化腐所致。如果鼻头发青,并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青色为肝木之色,肝气疏泄太过,横逆冲犯脾胃,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这时我们可以多按摩太冲、足三里等穴,以舒肝健脾。

从眼睛看脾胃

肝开窍于目,而目之所以能看东西,全赖于肝血的濡养,而脾胃又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所以肝血是禀受于脾胃的。一个人的脾胃功能失调容易引起视力疲劳、视物模糊、眼睛红肿、眼睑下垂等问题,并伴有食欲不振,大便稀薄,舌淡,脉缓弱无力等症。这多与脾气不足、清阳不升、目失所养有关。

从耳朵看脾胃

耳朵位于清阳交会的头面部,是清阳之气上通之处。肾开窍于耳,《灵枢 ? 脉度》中指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是先天之本,它离不开后天之本脾胃的滋养,如果一个人的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肾精必亏,耳窍失养,就会出现耳鸣、耳聋等问题。脾虚气弱,水湿不能正常运化,致使内生痰浊,耳道闭阻也会出现耳鸣、耳聋等症状。

从前后阴看脾胃

前阴包括溺窍(尿道)和精窍(生殖器),是主排尿和生殖的。中医认为,肾是水脏,脾为中土,共同主管着水液的代谢化生。脾气健旺,清升浊降,以助肾化水,使排尿通畅;脾虚则升降功能失调,会出现排尿不畅,严重者会出现不能排尿的现象。后阴就是肛门,中医称肛门为“魄门”,“魄”与“粕”相通,是传送糟粕的。一旦脾气虚弱,水谷不能正常运化,就会出现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有时伴有肠鸣等问题;脾的清阳之气一旦下陷,就会出现经常性泄泻甚至久泻脱肛;气不统血,则会出现便血。脾胃虚会致九窍不通,从九窍不通我们可以判断脾胃是否有问题,正所谓“窥知其外,乃晓其内”。

我们知道中医是讲究望、闻、问、切的,但凡有经验的老中医大都可以通过病人的脉象、气色、九窍等反映出来的各种症状,来诊断患者的生病部位,但这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与学识。作为普通读者,我们所要做的是及时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然后及时到医院就诊。

脾胃一旦受伤,五脏就没有活力了。明代医学家张介宾说:“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

明末的医家孙文胤在其《丹台玉案?脾胃门》中指出:“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其意是指,五脏必资于谷气,谷入于胃,和调五脏而血生,脾胃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营养五脏;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之源亏乏,导致五脏失养,气机失调,变生各种疾病。可见,“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而“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脏”,所以我们养脾胃其实是在安抚五脏。那么,脾胃与其他脏器有什么具体的关系呢?


脾胃与心

心是脾的母亲,脾是心的儿子。要了解脾胃与心的关系,我们先来看看中医里所指的心是什么。《素问? 灵兰秘典论》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 邪客》也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在脏腑中地位最高,它是君主,是主导和统率全身各脏腑功能活动的,你看它的功能大不大。

心主导着人体的各个脏腑,这里也包括了脾胃,脾胃是受心主导的。不是说你想吃饭就吃饭,这得由心来发号施令的,心让你吃你才能吃;反过来说,脾胃的功能也影响着心,作为主管粮仓的后勤部长,如果“国库”空虚,君主和百姓都没有粮食吃了,身体这个国王自然不能待得长久了。

心是主神明的,所以失眠与心脏关系密切。中医里有句话叫“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说脾胃不和,睡眠也不好。很多人晚上不吃东西,到了半夜就会饿得睡不着觉;同样有的人晚上吃多了,也不运动,直接上床睡觉,这时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功能就受到了影响,就会扰动人的神明,人就睡不着了。

心还有主血脉的功能,脾则能统血,它让血液老老实实待在脉里、不跑到外面来。因此说,脾气健旺,则血液充足而心有所主。从五行角度来看,心与脾是母子关系,心属火,脾属土,心火生脾土。心是脾的母亲,脾是心的儿子,心这个母亲要时刻照顾好脾这个儿子,即所谓脾胃纳运功能,有赖于心阳的温煦。一旦心阳不振,就可能会影响脾胃的运化,而痰饮内停,会发生心悸、气短、胸闷、憋气、腹痛、腹泻等问题。反过来说,心主血,血的来源在于脾胃,如果脾胃的运化失常,不能益气生血,则心失血养,也会使我们生病。


如何才能脾胃与心同养?

要照顾好脾胃,也要养护好心,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静心养气,这样既不会扰乱心血,也不会损耗心气,使心气平和,进而滋养脾脏,养脾得以健胃。要养心健脾,还可以多按摩心经和心包经上的穴位,如极泉穴、神门穴、内关穴,再加上能养脾胃的足三里穴、中脘穴等。

极泉穴有宽胸理气、通经活络的功效。此穴在腋窝顶点,取穴时,把一只胳膊抬起,肘部弯曲,用另一只手在腋窝中央按压,腋窝中央有动脉搏动处即是此穴。神门穴为心经原穴,它在我们的手腕部,手腕掌侧横纹的尺侧端。取穴时,把手掌朝上,手掌小鱼际上角能看到一个突起的圆骨,从该圆骨后方向上摸,能摸到一条大筋,该大筋的桡侧与掌后横纹的交点即是此穴。

内关穴具有调节情绪、调节睡眠和调节心脏的作用,对一些胃肠问题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比如消化不好、恶心呕吐。取穴时,把手臂伸直,手掌向上,腕关节微微弯曲,能够看到腕部的两条横纹,从靠近手掌处的那条腕横纹正中往直上量取2寸处即是此穴。中脘穴是胃的募穴,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它在上腹部,在肚脐上约1 拇指宽加上4指宽处。平时我们可以多对这几个穴位进行按摩,每穴每次按摩3~5分钟,天天坚持,养心健脾胃的效果非常好。



脾胃与肝

肝失调达容易导致脾胃不和

《素问. 灵兰秘典论》指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前面我们说过,心是君主,在这里肝就是大将军。我们知道,大将军是上前线打仗的,负责部队指挥的,而指挥打仗都靠谋虑的。同时大将军也是脾气火暴的主儿,本身就是性格刚强暴躁,动不动就发火。这说明肝与情志有很大的关系,“怒伤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脾胃与肝有什么联系呢?中医认为,肝是主疏泄,喜条达,是调畅全身气机的,这样才能通而不滞、散而不郁。我们平时说的肝郁气滞就是肝失疏泄的一个表现。肝郁则脾虚,我们的肝气郁结了,就会横逆犯脾,脾气本来就虚,又兼肝气所犯,气机郁滞,就会出现运化失常。现代人生活与工作压力都比较大,最容易侵犯肝脏,而肝失条达,则导致脾胃不和,出现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等问题。

从五行学说来看,脾属土,肝属木,它们二者是相克的,即所谓肝木克脾土。脾土属阴,必得肝木的条达之性加以疏泄,脾才不会凝滞,从而饮食才能正常运化,脾胃才能正常升降。但是,如果肝木太旺,就会克制脾土,肝如果管得太严了,就让脾胃很委屈,出现食后腹胀、腹泻与便秘交替等症状。

平时有一些朋友跟我说自己的肚子老是往上反气,腹胀,有时候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一些治疗胃肠疾病的药也不管用。我问他们平时工作怎么样?都是说工作压力太大,经常跟上级或下属处不好关系。这其实是你的肝本身先出问题了,导致脾胃不好。因此,这种情况下,你必须先养好肝。肝的问题好了,脾胃才能正常运行。脾虽然受肝的制约,但它对肝脏也有一定帮助。肝为刚脏,依赖于脾供给血液濡养,才不会刚强太过,失去条达的本性。《素问?经脉别论》中也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说明肝脏中所藏的血和它所主的筋的营养,都来源于脾胃水谷的精微。

如何才能脾胃和肝同养

平时我们如何共同保养脾胃和肝呢?很多爱生闷气的人最容易导致肝郁气滞,这时最好多按摩一下肝经上的太冲穴。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原”有“发源、原动力”之意。中医认为,原气来导源于“肾间”的动气,然后散布到人体的各处,在人体相应的穴位上停留,停留的穴位就叫原穴。《黄帝内经》中说:“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灵枢.九针十二原》也说:“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可见其重要性。因此,我们刺激太冲穴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使肝脏的功能正常。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1 跖骨后方的凹陷处,取穴时,从足背第1、第2趾间缝纹头向足背上推按,推按到两骨联合前缘的凹陷处,即是此穴。按揉时,从太冲穴揉到行间穴(在足背侧,第1、第2趾之间连线的缝纹头处),将痛点从太冲穴转到行间穴,效果会更好。若想达到舒肝健脾胃的效果,我们还可以取足三里穴加太冲穴,或中脘穴加太冲穴,以调肝胃。肝郁脾虚者可以在医生建议下服用逍遥散。逍遥散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的作用。顾名思义,就是人吃了逍遥散后,肝气就变得活泼畅通,心情也会好起来,烦恼抛诸脑后,就像神仙一样逍遥快活。



脾胃与肺

脾胃决定肺的津气盛衰

《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在这里,肺就如一位辅佐君主的宰相,协助心脏治理全身。肺主气,全身的气都是由肺来主持和管理的。而肺所需要的津气,全赖于脾胃水谷精微所转化。因此,肺的津气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

“治节”是什么意思?即治理、调节水液代谢。脾主运化水湿,而之所以能运化水湿又赖于肺气肃降的协调。《素问?经脉别论》中说:“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指出水饮进入胃中,散出精气,并上行输送到脾,通过脾输送布散水液精气的作用,再向上输送到肺。肺具有疏通和调节全身水液运行道路的功能,它把水液向下输入膀胱,以小便的形式排出体外。这同时也说明脾胃水谷所化的精气,首先是充养了肺。因此,脾胃虚大多首先会影响到肺。

肺气不足也多与脾有关,如脾虚的人比较容易感冒。表面上看,容易感冒是由于卫气不足,而实际上是和脾气不足有关,脾不能益气则使肺气虚,肺气虚则卫气不足。

从五行学说来看,脾与肺也是母子关系,只不过这里,脾是母亲,肺是儿子,脾属土,肺属金,脾土生肺金。肺有赖于脾胃供给营养,才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主肃降和通调水道。如果脾土太弱不足以生肺金,人就会得呼吸系统疾病。

如何才能脾胃与肺同养?

养肺健脾可多刺激太渊穴、列缺穴以及足三里穴、中脘穴。太渊穴是肺经原穴,能大补肺气。它在腕横纹上,我们可以在掌后腕关节横纹外侧端、动脉搏动的地方取穴。此穴很深,按揉时,力度大一些。列缺穴是肺经的络穴。列缺穴在前臂桡侧,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张开两只手的虎口,把虎口垂直交叉,把一只手的食指按压在另一只手后桡侧的高突处,食指所按压的地方即是此穴。



脾胃与肾

脾胃虚弱容易导致肾虚

《素问. 灵兰秘典论》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作强”的意思就是发挥出、表现出强壮的姿态。肾能藏精,精能生骨髓而滋养骨骼,所以肾有能让人保持精力充沛、强壮矫健的功能。

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两者是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两者不能相互协调,就会影响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寿命。为什么这样说呢?肾藏精,前文我们已经讲过,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而所藏“后天之精”全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因此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充足,不断滋养于肾,使肾中精气盈满。如果脾胃虚弱,肾中精气不足,就会导致肾虚。

脾属土,肾属水,因此脾土能克制肾水。但是土有湿土和燥土之分,脾属湿土而胃属燥土。湿土是不能制水的,因为水湿不仅不能制水,相反更能助水,只有燥土才能制水。因此,要肾水不致泛滥成灾,必须有充足的胃阳。如果胃阳不足则土不能制水,而水为病,溢于肌肤,容易发生水肿。长期脾虚会导致肾虚,肾虚又有肾阴虚和肾阳虚之分。肾阴虚多表现为五心烦热、容易盗汗;而肾阳虚多表现为畏寒怕冷、手足不温。

这里我还教大家一个简单判断肾阴虚和肾阳虚的方法。一般来说,肾阴虚是物质性的,肾阳虚属于功能性的。打一个简单的比方,这就好比是用电饭锅做饭一样,做饭需要米,而如果没有米下锅了,“米”这个物质亏虚了,就是肾阴虚;而如果是电饭锅坏了,电饭锅做饭这个功能就没有了,这就是肾阳虚。

如何才能脾胃与肾同养?

对于肾阴虚者,我们平时保养可多按摩关元穴、太溪穴以滋阴。关元穴是我们身体的强壮要穴,既能补肾阴,也能养肾阳。关元穴为任脉要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功效。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太溪穴为肾经原穴,它在脚踝内侧。取穴时,正坐屈膝,从内踝尖往后推按到凹陷处(大约相当于内踝尖与跟腱之间连线的中点),该凹陷处即是此穴。对于肾阳虚者,我们可以取关元穴、气海穴、肾俞穴以养阳。气海穴有益气助阳、调经固经的功效。它位于下腹部,肚脐下1.5寸。取穴的时候,从肚脐向直下量取2横指(食指和中指)就找到了。肾俞穴在腰部,在与肚脐同一水平线的脊椎左右两侧两指宽处。平时我们对这几个穴位进行艾灸,每个穴位用艾条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在离穴2~4厘米处进行熏烤)10~20分钟。每天进行1 次,可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曾这样说:“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意思是说,脾胃方面的病可以通过调治五脏来达到目的;反之,五脏方面的病也可以通过调治脾胃来养。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同时也体现了中医的伟大与神奇。



养好脾脏才能身体内外都漂亮

皮肤不紧致,胸部不坚挺只是地心引力在作祟吗?成天缺乏运动,总待在办公室的你经常感到全身肌肉没劲儿、酸痛,这完全是工作环境不适导致的吗?腹胀、拉肚子,难道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提不起精神,趴在桌子一会儿,睡梦中游荡回来,口水浸湿一大片,果真是工作太劳累吗?其实这是你的脾在闹别扭了。

你的脾脏健康吗?测测就知道

做完这8道简单的测试题,你就能知道,你的脾脏是不是在“怠工”或者准备“罢工”了!

1、不管是晚上还是白天,一觉醒来,你的口水总会让枕巾“湿”身。

2、肚脐特别容易着凉,一着凉就拉稀。

3、腹胀,肚子里面老有气,要排个气才舒服!真是有点尴尬……

4、总是像吹了气似的,浑身上下都肿着!要不你就瘦得像个“柴火妞”。

5、什么都没干也觉得累,全身没力气,哎,真是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

6、胃口不佳,吃什么都不香,根本就没有吃东西的欲望。

7、正是亭亭玉立的年纪,但胸部却有点下垂,而且皮肤变松弛了。

8、大便不成形,如厕后,便池老冲不干净。

如果以上回答有5条你会“点头”,那么你就要关心你的脾脏了,它正在“消极怠工”,跟你这个“领导”叫板呢,你要反省自己是不是“用工过度”了啊!

脾与健康美丽

1、防止胸部下垂,脾脏也要负责

姣好的身材能够让女人信心百倍,好身材要什么样的条件呢?挺胸、圆臀、细腰,缺一不可。但是偏偏胸部有点下垂!虽然说年龄增长是我们改变不了的诱因,但有些女人并不是到中年才开始乳房下垂,而是很年轻就开始了,特别是在生小孩母乳喂养以后。其实胸部下垂是因为脾主肌肉的功能弱化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脾胃功能出现了问题。所以,要美,要自信,赶快养脾吧!做女人,自信“挺”好!

2、面膜失效,养脾养出紧致肌肤

20多岁的脸庞与身体,承载的却是30岁,甚至40岁的皮肤!皮肤看上去松松垮垮的,毛孔也粗大,还有痘痘,不管用什么大牌的紧致面膜,都徒劳无功!身边的人一直在猜测你的年龄,跟你一般大的,有叫你大姐的,有叫你阿姨的!天哪!有这么老吗?怎么回事呢?皮肤下垂,这也是脾的问题,肌肉的营养是靠脾消化和代谢粮食、水的精华而得到的。皮肤就像是肌肉的外衣,没有好的衣服架子,怎么能撑出好的衣服来呢?所以,养养脾,才能养出紧致肌肤来。

3、月月不痛,月月才轻松

“那个”来了,好痛,好难受,吃药太苦!打针对身体不好,而且会有依赖性。做女人真是麻烦!有什么办法能够把痛经这个“麻烦精”赶走就好了。中医里讲“脾主统血”,女性来月经,血该往下流,这时候脾出问题了,就不往下流了,就会往上走。而且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症状,为什么?因为这样就会导致血流不畅,从而引起腹部胀痛的痛经症状。只有脾的统摄功能调理好了,血液该往哪流就往哪流,女人才能月月轻松!

4、“环肥燕瘦”不可靠,不胖不瘦才最美丽

白领女性都追求瘦,一干人等,为了美,豁出去了。减肥啊减肥,结果减出了大肚腩、粗胳膊、大腿,比杨贵妃还杨贵妃了,悔不当初啊!白领还想太多,这也想,那也想,思虑比前人复杂多了,结果想成了“赵飞燕”,怎么吃都瘦,还一身毛病。“脾在志为思”,思伤脾,过度思虑一定伤脾,就显出瘦相,整个人就消瘦;如果脾湿太重的话就是虚胖。其实,不管是环肥还是燕瘦都不可靠,不胖不瘦才是最健康最美丽的。所以,好好吃粮食吧,还有,保持好心情很重要!

5、赶走寒邪,远离美丽杀手糖尿病

职业女性都有很多应酬,于公陪客户、领导,于私陪亲朋好友。常常在应酬中high吃high喝,一顿吃了两三顿的酒饭,下顿干脆不吃了。于是就形成了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喝酒过度的习惯。工作上、生活上的压力,也可能给职业女性精神上造成了困扰,又没有地方倾诉,全憋在肚子里。从生理到心理,所有的不规律、不开心都集在一起,就是寒邪。寒邪多了,人体自救功能就会调集“热”来对抗,从而造成中焦因寒而化热的现象。从中医讲,糖尿病就是中焦化热导致的,中焦化热首先伤到的是脾。糖尿病有几个明显的症状,即多吃、多喝、多尿、消瘦。这样,你的皮肤就暗淡了,肌肉也松弛了,美丽离你越来越远……那么,还是疼惜一下我们的脾脏吧。

五招养成好“脾”气

中医养五脏六腑总结起来只有12个字“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多做运动”,其实就是吃、住、行(运动)。养脾,这个12字方法也适合。这个12个字看似简单,你不一定做得到,不信就看看吧。

1、食补养脾,不吃贵的只吃对的

假如你的脾罢工了,你该怎么安抚它呢?用饮食“贿赂”吧!给它能够产生能量的食物吧!用饮食把它养起来,能达到健脾开胃的目的!你可不能饿着它,可以给它吃各种各样的美味食物,如粳米、糯米、锅巴、番薯、薏苡仁、饭豇豆、白扁豆、牛肉、牛肚、鲫鱼、鲈鱼、大枣、莲子肉、花生、栗子、藕、香菇、高粱、玉米、豇豆、马铃薯、芋头、面筋、花菜、大白菜、胡萝卜、荠莱……你要使出“十八般武艺”,把这些做得色香味俱全,饕餮之后,脾绝对不会再跟你发脾气了。

2、左三圈右三圈,运动健脾最健康!

“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早睡早起,咱们来做运动……”运动是万能的方法!依靠适当的运动来帮助我们的“脾气”活动起来,这样就可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像我们这样的办公室忙人们可用仰卧起坐的方法,在每天起床和入睡前做20到40次仰卧起坐。也可以用“摩腹功”按摩,即仰卧于床,以脐为中心,顺时针用手掌旋转按摩约20次。这小小的运动,对调动“脾气”可是有很强大的作用呢!

3、刺激脾经,两种手法任你挑

从中医角度来看,一般脾胃功能强的人,站立时脚趾抓地也很牢固,因此,如果你脾胃功能不好,不妨锻炼锻炼脚趾。站立或坐姿,双脚放平,紧紧地贴着地面,脚趾练习抓地和放松,相互交替,这样能对小腿上的脾经起到很好的紧松刺激作用。按摩小腿也是一个很好的养脾方法。小腿集中了脾胃经的不少穴位,比如足三里、阴陵泉。将小腿从上到下依次按摩,力度以能够承受为宜,按后觉得舒服就行了,不要在过饱和过饿时按摩,努力坚持每天睡前按摩三次!

4、食盐温脾,时尚又健康?

这是一种时髦而健康的温脾方法,在中医上,盐分可调体内元气,并且有驱寒的作用。在厚厚的纱布袋内装上炒热的食盐100克,置于脐上三横指处。或者你也可以用肉桂粉3克、荜拔粉10克、高良姜粉10克,装入袋内,夜间放在脐上。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达到养脾的作用。

5、让“脾气”随音乐舞动!

“脾在志为思”,思虑少了,脾才会舒服,脾舒服了,人也就轻松了。工作累了,生活乏了,你是否觉得了无生趣?放点自己喜欢的舒缓的音乐,窝在沙发里、躺在床上,随意听着,这个时候疲劳是不是消失了?心情是不是舒畅了?音乐养身古已有之,或振奋,或安静,或细水长流,或热情似火,它能够放松身体细胞,促进脾胃功能。早餐前,你可以听一首激昂的曲子;中餐时,你可听舒缓、让人心胸开阔的音乐;晚餐,你就来一首轻松的轻音乐吧。当然,自主权在你的手里哦,只要让你的“脾气”随着音乐舞动就行了。

养脾最忌讳的4件事儿

一忌养脾无常。即养脾不单单只是秋冬的事情,而是应该像吃饭喝水一样每天都去做。

二忌冷。要养脾,就不能喝太多的饮料,特别是冰饮料,不管是凉的饮料还是瓜果,都不能吃,过凉伤脾。

三忌甜。我们提倡甜健脾,但过甜则伤脾,甜要有个度。

四忌多。吃太撑了容易伤脾胃,所以吃任何东西都应该七八分饱。

脾的病机

1.脾的生理病理特点:脾位于中焦,与胃相表里,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并能统摄血液的运行。脾主升清,喜燥恶湿。脾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饮食水谷运化机能减退,血液的生成和运行障碍,以及水液代谢失调等。脾气亏虚为脾的基本病理变化,但脾运湿而恶湿,脾虚则生湿,湿盛又易困脾,故脾虚湿盛为脾病的病理特点。

2.脾的基本病理变化:脾为太阴湿土,脾的功能以脾的阳气为之主,故脾的运化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脾的阳气虚损,失于升清,运化无权所致。脾的统血功能,实际上是脾的阳气固摄作用的体现。故脾的病理变化以脾之阳气失调为主。

(1)脾阳(气)失调:脾的阳气失调主要表现在脾气虚损、脾阳虚衰及水湿中阻等几个方面。

①脾气虚弱:脾气虚弱又称脾气虚。脾胃虚弱,脾气不足,中气不足。凡饮食不节,或过服消导克伐之剂,以及情志失和,思虑太过,或禀赋素虚,或过于劳倦,或久病失养,皆可损伤脾气,使其运化水谷、运化水湿,以及化生气血的功能减退,从而导致脾气虚衰。

脾气虚的病机特点,系以脾脏本身的运化功能衰退,即脾失健运为主,多表现为消化吸收能力减弱,水谷饮食精微之输布和气血化生能力不足等谷气不足和后天精气亏乏的病理改变,所以,单纯脾气虚弱,一般来说,可视为慢性消化吸收机能减退的综合病理表现。脾气虚弱可以引起如下病理变化:

其一,消化吸收功能减退。脾气虚弱,运化无权,则食欲不振、纳食不化、腹胀便溏,或轻度浮肿,谓之脾失健运。

其二,气血双亏。脾失健运,化源不足,可现面黄肌瘦,少气懒言,四肢倦怠乏力等全身气血不足之候。

其三,中气下陷。脾气升举无力,甚至下陷,则为中气下陷或称气虚下陷。脾气不升,可见眩晕体倦、内脏下垂、久泄脱肛、便意频数、小便淋漓难尽等。

其四,脾不统血。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则可出现便血、月经淋漓不断或忽然大下、月经过多、肌衄等各种慢性出血现象,称为脾不统血。临床上具有脾虚、血虚和出血的病理改变。

②脾阳不振:脾阳不振又名脾阳虚,中阳不振,脾胃阳虚。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或由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其病机特点为中焦阳气衰退,里寒现象比较突出。所以,其临床表现除一般脾失健运、食入运迟等变化外,尚有明显的形寒肢冷、脘腹冷痛、饮食喜热、泄泻清谷,或温化水湿机能减退,水湿停聚于内,或生痰成饮,或水泛肌肤为肿。脾阳不振,久罹不愈,每易累及于肾,终致脾肾阳虚。

③脾虚湿困:脾病气虚为本,湿困为标。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水湿不运而困于脾,又反而影响脾之运化,故脾虚湿困是由脾虚导致内湿阻滞的一种病理变化。其临床特点是:除具脾气虚征象外,尚有脘腹闷痛、四肢困倦、纳食减少、口淡乏味或口粘不渴,甚或恶心欲吐、大便不实,甚或浮肿,苔白腻等病理现象比较突出的病理改变。

脾为湿困,则更进一步阻碍了脾之转输运化功能,如是湿邪日增而脾气益虚,往往成为虚实交错的病理改变,且湿邪内蕴,有湿从寒化和湿从热化两种倾向。若素体脾阳不振,每易从阴化寒,形成寒湿困脾之证;若素体阳盛,每易从阳化热,或寒湿郁久化热,从而形成脾胃湿热之候。但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湿盛则阳微,故以湿从寒化为主要病理发展趋势。临证时,应根据外湿、内湿与脾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清脾虚与湿阻的孰轻孰重、主次先后,从而对其病机作出正确判断。

(2)脾阴失调:脾阴失调一般是指脾的阴液失调,即脾阴虚而言。脾阴虚多由饮食不节,如恣食辛辣、香燥,酗酒等,导致火气伤中,耗伤脾阴,或积郁忧思,内伤劳倦等,使虚火妄动,消烁阴津,暗伤精血,从而损及脾阴,或因肾水亏乏,不能滋脾而致脾阴不足。

此外,湿、火、燥等邪气久羁中州,或长期妄服刚燥辛烈之晶等,亦可导致脾阴亏损。脾阴虚以食欲减退、唇干口燥、大便秘结、胃脘灼热、形体消瘦、舌红少苔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职司水谷运化。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一升一降,相互为用,共同配合,完成纳运水谷,化生气血等生理活动。脾脏与胃腑,在五行均属土,一为阴土,一为阳土,两者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脾阴虚常易于合并胃阴不足,而胃阴虚又常兼见脾阴虚之象。但两者还有一定的区别,脾阴虚多因情志内伤,五志化火,阴精暗耗;胃阴虚多由热病伤津所致。前者多表现为味觉障碍,常感味觉欠佳、食欲减退、口唇干燥、大便秘结,而后者易于出现饥不欲食、消谷善饥、干呕呃逆等。

综上所述,脾气虚为脾的功能失调的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病理变化,主要以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为主,并伴有全身性气虚表现。脾阳虚常是脾气虚进一步发展的病理结果,亦可因过食生冷,或过服寒凉药物,直接损伤脾阳而成。脾阳虚常累及肾阳而成脾肾阳虚之候。脾阳虚不仅有脾气虚的表现,且常表现为温煦机能减退,寒从中生。脾气下陷或中气下陷、气虚下陷,多由脾气脾阳不足,中气虚损,或久泄久利,或劳倦过度,损伤脾气,因而使脾气虚衰,功能减退,脾气升举无力,反而下陷所致,常为全身气虚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为气虚和气陷两种病理变化。脾不统血,多由脾气虚弱,统摄无权所致,其病机主要在于气不摄血,故临床表现,除见脾气虚或脾阳虚征象外,还有各种出血等,脾阴不足是脾的阴液不足,常与胃阴不足相兼出现。

3.脾病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脾与心的病理影响,临床上常见的为心脾两虚。脾与肺的病理影响,则多表现为肺脾两虚等,前已述及。这里主要介绍脾与肝、肾、胃的病理传变关系。

(1)脾与肝: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生血统血而司运化,肝与脾之间主要是疏泄与运化的关系,病理上主要表现为消化吸收障碍和血液功能失调。

化吸收方面:肝脾关系失调表现在消化吸收方面有木旺乘土和土壅木郁两种不同的病理表现。

木旺乘土:木旺乘土包括肝脾不调和肝胃不和。脾胃之消化吸收,赖肝之疏泄调畅。肝失疏泄,横逆犯脾,导致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调,谓之肝脾不调。临床上,既有胸胁胀满、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等肝失条达的表现,又有纳呆、腹胀、便溏等脾失健运之症状。肝失疏泄,横逆克胃,导致胃失和降,气机上逆,称之为肝胃不和,临床上除肝失疏泄的表现外,又有胃脘胀痛、呃逆嗳气等症状。

土壅木郁: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外湿浸渍,困遏脾阳;湿郁蕴热。湿热郁蒸,致使肝胆疏泄不利,胆汁外溢,发为黄疸,出现身黄、目黄、小便黄等。此外,脾气虚弱可致肝失疏泄,甚则动风,称之为脾虚生风。如脾虚久泻的患儿,可发展成“慢脾风”,临床上以四肢抽搐为特征。此为脾虚肝乘,与肝木乘脾的发病机制不同。所以在治疗上,前者当疏肝理脾,土中达木;后者应补脾舒肝,培土抑木,

血液方面: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化源不足,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累及于肝,使肝血不足,而出现食少、消瘦、眩晕、视物模糊、肢麻、月经涩少或闭经等。

(2)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使脾阳不振,或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引起肾阳亦虚,二者最终均可导致脾肾阳虚。临床上主要表现在消化机能失调和水液代谢紊乱方面。

消化机能失调:由于脾肾阳虚,脾失健运,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不化,而生泄泻。如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阴寒极盛,发为五更泄泻。故曰:”肾泄者,五更泄也。其原为肾阳虚亏,既不能温养子脾,又不能禁固于下,故遇子后阳生之时,其气不振,阴寒反胜,则腹鸣奔响作胀,泻去一、二行乃安。此病藏于肾,宜治于下而不宜治中”(《华佗神医秘传》)。

水液代谢紊乱:脾虚不能制水,水湿壅盛,必损其阳,故脾虚及肾,肾阳亦衰。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土,脾阳益虚。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水无所主而妄行,则水液潴留,泛滥为患,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等。

(3)脾与胃:脾与胃相表里,.病理上相互影响,表现为纳运失调、升降失常、燥湿不济等。

纳运失调:胃主纳,脾主运,一纳一运,密切配合,则消化功能正常。胃不能受纳腐熟水谷,则食欲减退,或嘈杂易饥。脾失健运,则现消化不良、食后饱胀、大便溏泄。胃主受纳,脾主消化。食而不化,责在脾;不能食,责在胃。但是,由于脾与胃在病理状态下互相影响,故脾胃纳运失调的症状,往往同时并见,其治亦须调脾理胃,两者兼顾。

升降失常:脾主升清,若脾气不升,甚至中气下陷,就会出现泄泻、脱肛、内脏下垂等。胃主降浊,胃气不降而反上逆,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以及大便不通等,因为脾升胃降是相互为用的,所以清气不升,必致浊气不降,浊气不降,也必致清气不升,

所谓清浊相干而病作。其治疗虽须健脾和胃、升清降浊,但总以恢复脾胃升降为要。

燥湿不济: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燥湿适度,水谷乃化。若湿邪困脾,脾阳受困,水湿停滞为患;脾失健运,水不化津,也易生湿。故脾病多寒多湿,药宜温燥。热邪易于伤津,灼伤胃津而化燥;胃气上逆,频繁呕吐,胃津耗损,也会出现燥象。故胃病多热多燥,药宜凉润。

总之,脾与胃,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以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输布的功能活动。如果脾胃纳运失调,升降失常,燥湿不济,也会相互影响,导致消化讥能失常,产生各种病变。

治疗脾肿大针刺的方法,如果是这重病症的患者,可用放血针,针刺四缝穴可挤出少量的黄色粘液,一定要在上午9点左右太阳出现的时候才能针刺,因为9点以前是胃经,9点以后是脾经,这个时间是调理脾胃最好的时间,每天针刺一次,每次都要挤出一点粘液来,一直要治疗到能挤出一点血的时候为止,病人就可痊愈了,千万不能在阴天的时候针刺,一定要在有太阳的时候治疗,也可以用这重方法治疗脾胃引起的消化不良,效果独特,也许有很多患者不知道四缝穴在什么位置,四缝穴是在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内侧中间横纹上的中间缝,每只手有四个穴所以称四缝,小儿消化不良也可以用此方法治疗,此方法不打针,不吃药,是靠自身的免疫功能恢复,是最好的绿色疗法。






生命细胞科学
美图欣赏时代自然

生命感悟生活艺术
认识自己万事万物职场创业佛道精华
思维方式生命科学百悟生命秘方良药
健康课程幸福课程财富课程幸福家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92842.html

更多阅读

健康之路 泡脚养生 健康之路男人养生

健康之路 泡脚养生——简介脚是人体中离心脏最远的部位,冬天由于寒冷的刺激,脚部血管收缩,血液运行发生障碍,易诱发多种疾病。热水泡脚就是足浴,属于中医足疗法内容之一,也是一种常用的外治法。用热水泡泡脚,既解乏,又利于睡眠。同时,在水中

知之为知之与不知百度知 不知火舞三部曲百度云

前不久去听一位大学教授的讲座,是关于政府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话题。讲座结束后,教授对我说,现在的教授很难做,学生很难教。我问;为什么?教授说,过去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生不知道的事要向老师请教。现在是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知。教授

《健康之路》招解便秘 健康之路治便秘

《健康之路》招解便秘(上)百年中医世家第十代传人丁曙晴 做客CCTV10《健康之路》缓解便秘健身操  左右抬腿到胸前。  双手按肚划圈圈。  双手扶腰转一转。一天三遍别嫌烦。      七旬老人缺乏便意一月排便一次。耳穴压豆

声明:《脾为健康之本美丽之源 健康之路脾胃虚寒》为网友壆人喜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