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案例 同事人际关系案例分析

人际交往案例 心理案例

二、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大学生内心变得宽容、理解和信任,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

大量事实表明,心胸是否宽广、包容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否和谐直接相关,只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才能让大学生的心里对人对事变得宽容、理解和信任。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中,接触了许多因人际交往不协调而产生心胸狭窄的实例,而且有的大学生为此形成了恶性循环,让人很痛心。

小李从北方来到南方一所省城大学读书,临行前在一家企业做人事主管的父亲反复告戒儿子,在大学里首先要和寝室的同学搞好关系,这样你的生活环境才会愉快,大学四年心理才有归属感。进校后,小李时刻告诉自己父亲的话肯定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由于和同寝室的一名南方同学在对爱情的看法上相差甚远,经常斗嘴,导致彼此不服气,互相看不起,矛盾时有发生,而那位南方同学用小李的话说比自己更会处理人际关系,到最后同寝室的其他同学都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自己的寝室同学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起来,其他人都不理解他、信任他,少数同学甚至奚落他。自己对他们也充满怨恨和不信任,进而猜疑和反感,只要有两位同学当着自己的面嘀咕几句,自己就认为他们是在说自己的坏话,心理十分苦闷;而那位南方同学却好像整天都过得很开心、很快乐,看到这一切,小李感到无能为力的同时又十分伤心,心胸开始变得狭窄,一度产生了退学的念头。

从小李和南方同学的对比来看,可见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小李因人际交往的紧张,使自己的心里充满了猜忌、嫉妒和对他人的不信任。经过对小李人际交往技巧和艺术的辅导,小李对南方同学开始变得更加宽容,并试着改变和寝室其他同学的关系,慢慢在小李的脸上又看到了灿烂的笑容。

(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大学生学会分享、接受和给予 这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心理条件

不会分享与分担是这一带大学生特殊的成长背景中极易形成的负性品质,也是造成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的重要原因,尽管本次心理健康水平测量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的健康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在各学段的教育中,我们都能明确地感受到这一代青少年存在的分享与分担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让大学生在良性的人际氛围中,充分体验与享受交往对象带来的快乐,并乐意将自己的快乐与对象分享,进而学会分担与体验交往对象的痛苦,并产生同感与共情,积极帮助交往对象解决问题,重新找回失去的快乐。分享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尤其对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樊富岷教授的团体咨询中,分享是首当其冲的训练项目,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参与团体活动的人体验到分享的心理感受,学会分享。从而达成人与人的心理相容,在互相帮助下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接受与给予是矛盾统一于人际交往中的一对交互影响的心理品质与行为。由于每个人都生活在某个群体中,必然会与群体中的人发生各种形式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无法离开他人的给予,也正是在这种接受与给予的过程中,体验帮助与被帮助的快乐,感受做事与做人的真正涵义。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多的是在接受中成长,不懂或很少给予,体会不到给予的愉悦,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自我中心”,而使人际关系遭到破坏,心理健康也倍受影响。因此,学会接受与给予,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相反,良好的人际交往,更能使大学生体验到接受与给予的乐趣,养成接受与给予的良好心理品质。

蓝风是大三的学生,是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优秀,但人际关系较紧张,不仅与寝室同学相处不好,就连班上的许多同学也无法正常交往,在同学们心目中,他是一个清高、傲慢的人,实在不好接近,虽然优秀,但对他的其他方面则不敢恭维。蓝风也为此很头疼,只要是他主持的活动项目,同学们似乎都有意不参加,好象故意和他做对,而他本人长期坚持的做人准则就是:我行我素,万事不求人。他几乎不接受别人的帮助,也认为自己没有帮助别人的义务,他成绩好,可每当班上同学向他求教时,他要么说不知道,要么就在给别人讲完之后,将别人奚落一顿,有时还要加上一句“拜托你上课时认真听讲,下次不要再来问我这么简单的问题。”时间一长,同学们都不愿意与他交往,人际关系越来越差。蓝风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十分不满意,感到孤独、没有归属感,有时孤独感令他窒息,他焦虑甚至恐惧,但不知如何入手改善现状。因为他自己也纳闷:我究竟有什么问题?

蓝风的人际关系不佳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不懂得接受,更不知道给予的人,在他的观念里,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足够了,没有给予与接受的意识,最终将失去支持,生活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痛苦不堪。不懂接受与给予,不仅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且影响了心理健康的水平。

(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自我同一性,学会合作,这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自我同一性就是指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的整和统一。艾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这种同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是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弄清“我是谁”和“在别人眼中我是谁”的自我认识,把“生理我”、“心理我”和“社会我”统一起来,找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正确角色规范,和不同个性特征、生活经历的同学进行合理的交往。

有研究表明:“与同事真诚合作”是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而“言行孤僻,不善与人合作”是排在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大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人际交往中才能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 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尤其要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培养合作精神,树立“竞合”意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为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际交往的相关性,我们做了 scl - 90 各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与社交苦恼的相关检验,结果与分析如下。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交回避及苦恼及其各因子之间的相关

表 9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相关研究

因子

均分

躯体化

强迫

人际敏感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

附加

社交总分

回避分

苦恼分

.129**

.111*

.127*

.097

.116*

.067

.097

.075

.102*

.068

.026

.095

.158**

.130**

.160**

.130**

.110*

.129**

.073

.075

.061

.207**

.182**

.198**

.139**

.103*

.150**

.076

.084

.059

.065

.056

.064

** P ﹤ 0.01

* P ﹤ 0.05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交回避及苦恼及其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均分、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总分、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心理健康状况的躯体化因子与社交回避因子也存在显著的相关。(见表 9 )即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总状况、抑郁、焦虑、恐怖和偏执的表现越明显,其面对的人际交往中的苦恼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上的社交回避也越明显。也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的人际回避与苦恼程度与他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相关,人际交往行为上的回避与体验上的苦恼,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讨论与分析

? 躯体化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得分显著相关,表明社交回避的行为与躯体化因子相互

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少大学生在自述社交回避烦恼时,其描述的症状常常有失眠、厌食、乏力等躯体症状。

拒绝交往让他尝尽了苦头

小张是大一新生,性格较内向,从来没有住过校,从小都住在属于自己的房间里,进大学后与 7 名同学同住,在条件优裕的环境中成长的他,看不惯的是同寝室同学“不良”的卫生习惯,更不喜欢他们随便的作息制度,尤其不喜欢他们的高谈阔论,总之,看谁都不顺眼。由于内向的他本来就不擅长与人沟通,再加之看不起那些同学,于是,就以独来独往来减少与同学们的交往,时间一长,他发现寝室同学说说笑笑,进进出出都结伴而行,似乎视他不存在,他开始感到失落了,孤独感油然而升,曾经多次萌发过主动与他们交往的念头,可都事与愿违。他回寝室时总觉得同学们都在议论他,对他评头品足,还窃窃私语,一副嘲笑、鄙视的模样,他觉得受不了了,想过换寝室,但没有得到批准。为了不和他们交往,他很少回寝室,只有睡觉时才回去,即使这样避开他们,似乎还是没有减少他们对自己的议论与不满,他开始失眠,食欲下降,精神状态越来越差,身体急剧消瘦,在寝室,话越来越少,甚至连笑声都很少听见,他感觉到听课的效率也越来越差,最后终于病倒了。在住院期间,寝室同学轮流守护在病床旁,看到那些平时让自己反感透顶的同学都忙着照顾他,送水喂饭,就象自己的家人生病了似的,他的心被震撼了。他把内心的苦闷与孤独告诉了他们,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同学们只是觉得他不愿与他们交往,并不知道由此引发了他内心如此大的震荡。

? 抑郁因子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我们常常遇到高

抑郁低交往动机与交往水平的案例,尤其是社交恐惧症患者,多属于抑郁因子得分偏高的学生,改善社交认知,提高交往频率,培养交往能力是降低抑郁的有效措施,这也是团体辅导在改善交往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中效果显著的原因。

3 、焦虑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焦虑程度高的大学生在社交中往往表现为回避的社交态度与行为或产生焦虑的情绪体验,相反,社交回避与苦恼又常常是造成焦虑的重要原因,二者交互影响。

4 、恐怖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在人际交往中,恐怖因子得分高的学生常表现为社交回避,即使不得已而发生的人际交往也常常让他们感到苦恼,因为在交往中,他们常表现得较为自卑,缺乏自信,因而无法感受到人际交往的乐趣,极力回避人际交往,再加之缺乏成功的人际交往的经验与技能,处理交往过程中的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训练,造成交往的恶性循环。

5 、偏执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偏执因子得分是本次测量得分阳性排列第二位的因子,表明大学生偏执倾向较严重。偏执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为交往面较窄,容易因为交往中的某些自认为重要的因素而影响交往的质量,倾向于自我中心,对他人的心理状态与特点缺乏客观的评价与理解,固执己见,既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效果,更对心理健康起了明显的负面作用。所以偏执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6 、在本次测量结果中,敌对因子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没有显著相关,与我们的设想不相吻合,在咨询实践中,我们很自然地认为敌对因子得分高的学生必然会对社交抱回避态度,而在社交中的苦恼也较多,这可能与我们的选样有关,但在人际信任与 scl - 90 各因子得分的相关比较中,人际信任与敌对显著相关,人际信任低的学生敌对倾向明显。这表明影响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复杂而又交互影响的。

7 、在本次测量结果中,人际敏感因子得分与 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也没有显著相关,也是出乎预料的,仔细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正是由于对人际敏感度低才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对人际交往没有太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与规划,对社交很少表现出刻意的回避与接受,也减少了因社交而产生的苦恼。在心理咨询中,我接触过不少因受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负面信息暗示,造成了人际过分敏感,而造成人际交往问题的案例。

从相关比较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人际交往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正如我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交往辅导中所面对的诸多案例所反映的那样,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人际交往相对正常,而人际交往异常是造成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或下降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大学生正处在心理上的第二次“断乳”阶段,人际交往几乎是所有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第一课题,也是一大难题,所以一年级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大多与人际交往有关,这种现象会持续到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增加,到三年级后会有好转,相对而言,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较低年级大学生更高。

附:心理测试

SCL — 90 症状自评量表

测试要求

( 1 )独立的、不受任何人影响的自我评定。

( 2 )评定时间范围是“现在或最近一周”。

( 3 )每次评定一般在 20 分钟内完成。

以下列出了有些人可能会有的问题,请仔细阅读每一条,然后根据最近一星期来自己的实际感觉,选择最符合你的一种情况,填在测验答卷纸中相应题号的评分栏中。其中,“没有”记 1 分,“较轻”记 2 分,“中等”记 3 分,“较重”记 4 分,“严重”记 5 分。

1 、头痛

2 、神经过敏,心中不踏实

3 、头脑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盘旋

4 、头昏或昏倒

5 、对异性的兴趣减退

6 、对旁人责备求全

7 、感到别人能控制你的思想

8 、责怪别人制造麻烦

9 、忘性大

10 、担心自己的衣饰整齐及仪态的端正

11 、容易烦恼和激动

12 、胸痛

13 、害怕空旷的场所或街道

14 、感到自己的精力下降,活动减慢

15 、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16 、听到旁人听不到的声音

17 、发抖

18 、感到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

19 、胃口不好

20 、容易哭泣

21 、同异性相处时感到害羞、不自在

22 、感到受骗、中了圈套或有人想抓住你

23 、无缘无故地突然感到害怕

24 、自己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

25 、怕单独出门

26 、经常责怪自己

27 、腰痛

28 、感到 难以 完成任务

29 、感到孤独

30 、感到苦闷

31 、过分担忧

32 、对事物不感兴趣

33 、感到害怕

34 、我的感情容易受到伤害

35 、旁人能知道你的私下想法

36 、感到别人不理解你、不同情你

37 、感到人们对你不友好、不喜欢你

38 、做事必须做得很慢以保证做得正确

39 、心跳得很厉害

40 、恶心或胃部不舒服

41 、感到比不上他人

42 、肌肉酸痛

43 、感到有人在监视你、谈论你

44 、难以入睡

45 、做事必须反复检查

46 、难以作出决定

47 、怕乘电车、公共汽车、地铁或火车

48 、呼吸有困难

49 、一阵阵发冷或发热

50 、因为感到害怕而避开某些东西、场合或活动

51 、脑子变空了

52 、身体发麻或刺痛

53 、喉咙有梗塞感

54 、感到前途没有希望

55 、不能集中注意力

56 、感到身体的某一部分软弱无力

57 、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

58 、感到手或脚发重

59 、想到死亡的事

60 、吃得太多

61 、当别人看着你或谈论你时就感到不自在

62 、有一些不属于你自己的想法

63 、有想打人或伤害人的冲动

64 、醒得太早

65 、必须反复洗手、点数目或触摸某些东西

66 、睡得不稳不深

67 、有想摔坏或破坏东西的冲动

68 、有一些别人没有的想法或念头

69 、感到对别人神经过敏

70 、在商店或电影院等人多的地方感到不自在

71 、感到任何事情都很困难

72 、一阵阵恐惧和惊恐

73 、感到在公共场合吃东西很不舒服

74 、经常与人争论

75 、单独一个人时神经很紧张

76 、别人对您的成绩没有作出恰当的评价

77 、即使和别人在一起也感到孤单

78 、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79 、感到自己

80 、感到熟悉的东西变成陌生或不像是真的了

81 、大叫或摔东西

82 、害怕会在公共场合昏倒

83 、感到别人想占你的便宜

84 、为一些有关“性”的想法而很苦恼

85 、你认为应该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受到惩罚

86 、感到自己的身体有严重问题

87 、感到自己的身体严重有问题

88 、从未感到和其他人很亲近

89 、感到自己有罪

90 、感到自己的脑子有毛病

SCL-90 测验答卷

F1

F2

F3

F4

F5

F6

项目

评分

项目

评分

项目

评分

项目

评分

项目

评分

项目

评分

1

3

6

5

2

11

4

9

21

14

17

24

12

10

34

15

23

63

27

28

36

20

人际交往案例 同事人际关系案例分析
33

67

40

38

37

22

39

74

42

45

41

26

57

81

48

46

61

29

72

——

——

49

51

69

30

78

合计

52

55

73

31

80

53

65

——

——

32

86

56

——

——

合计

54

——

——

58

合计

71

合计

——

——

79

合计

——

——

合计

F7

F8

F9

F10

结果处理

项目

评分

项目

评分

项目

评分

项目

评分

因素项

粗分 / 项目数

T 分

13

8

7

19

F1

/12

25

18

16

44

F2

/10

47

43

35

59

F3

/9

50

68

62

60

F4

/13

70

76

77

64

F5

/10

75

83

84

66

F6

/6

82

——

——

85

89

F7

/7

——

——

合计

87

——

——

F8

/6

合计

88

合计

F9

/10

90

F10

/7

——

——

合计

本量表用以评定心理卫生状况。其中,测验答卷中的 F1 、 F2 、 F3 、 F4 、 F5 、 F6 、 F7 、 F8 、 F9 、 F10 分别代表各因子,即 F1 (躯体化)、 F2 (强迫)、 F3 (人际敏感)、 F4 (抑郁)、 F5 (焦虑)、 F6 (敌意)、 F7 (恐怖)、 F8 (妄想)、 F9 (精神病性)、 F10 (附加量表)。 T 分为标准分,为各因子的合计分(即粗分)除该因子的项目数所得。分析时主要看各因子的 T 分。比较简便、粗糙的判别方法是:当 T ≥ 3 时,便被认为被试的该因子症状已达中等以上严重程度。 [29]

SCL-90 国内青年验常模

项目

X+SD

项目

X+SD

躯体化

1.34 ± 0.45

恐怖

1.33 ± 0.47

强迫

1.69 ± 0.61

偏执

1.52 ± 0.60

人际敏感

1.76 ± 0.67

精神病性

1.36 ± 0.47

抑郁

1.57 ± 0.61

附加项

1.33 ± 0.45

焦虑

1.42 ± 0.43

总均分

1.44 ± 0.43

敌对

1.50 ± 0.57

注释:

[1] 费文晓主编:《心灵的成长与交流》,四川科学技术出 2002 版,第 1 页。

[2] 周家华 , 王金凤主编:《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版,第 1 页。

[3] [6] 刘红委,牛殿庆 主编:《 21 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教育》,中国商业 出版社 2004 版,第 1 页、第 14 页。

[4] 孙智凭,初凤林,柳建营主编: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北京工业大学 出版社 2005 版,第 18 页。

[5] 欧居湖、徐建奇主编: 《心理学与大学生》,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98 页。

[7][10][13] 魏青编著:《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版,第 4 页、第 5 页、第 8 页。

[8] 谢炳炎 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6 版,第 6 页。

[9] 段鑫星,赵玲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 页。

[11] 张玲编著:《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版,第 11 页。

[12] 王效道 主编:《心理卫生》,浙江科学出版社 1990 版,第 75 页。

[13] 贺战冰:《河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许昌学院学报, 2005 , 24 ( 2 ): 61 。

[14] 冯铁蕾、曾延风、姜羡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研究》,中国计量学院学报, 2005 , 16 ( 3 ): 256 。

[15] 谢虹 :《 辽宁部分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对策研究》, 辽宁体育科技 , 2004 ,( 6 ): 84-85 。

[16] 刘红委,吴丽玫 :《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5 , 5 ( 2 ): 47 。

[17] 李美华 :《 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相关研究》, 莆田学院学报 . ( 4 ): 37 。

[18] 王光炎、王佳、李继国、张心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 39 ( 8 ): 75 。

[19] 张运生:《 1496 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公共卫生, 2004,20(12) : 1523 。

[20] 齐玉龙:《城市与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5 , 21 ( 4 ): 333 。

[21] 丹尼尔·戈尔曼著:《情感智商》,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7 , 4 。

[22] 卢清华,唐金生,张多来:《高校大学生情商教育浅议》,南华大学学报, 2004 , (3) : 104 。

[23] 陈励:《湖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 , 4 ( 4 ): 117 — 118 。

[24] [26] 李可信 :《 山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27 ( 1 ): 51 。

[25] 吴先超,杨怀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5 , 21 ( 4 )。

[27] 郑凤敏,王永柏,徐海春等 :《 不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 2005 , 14 ( 12 ): 1097 。

[28] 黄希庭,郑涌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2 — 23 页。

[29] 周家华,王金凤主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4 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92323.html

更多阅读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专题讲座初中英语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陈芳(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一、什么是教学设计运用现代学习与教育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

2014年卷四突破100分之案例分析讲义一 杜洪波2016卷四讲义

意思都对,为什么分数却不高?一、卷四复习常见的误区误区一:平时学习中强调对知识点的掌握,但是,卷四却没有专门的训练。<spanlang=EN-US>误区二:不对标准答案进行研究,答案不符合阅卷标准。误区三:片面强调知识很重要,技巧是虚的,不实用

电大《学校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电大法学案例分析

《学校管理心理学》(第二版)案例分析程正方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第一章 结论案例:抵制听课说明了什么?分析:在学校管理中应慎用经济人假设。李校长采取“突击听课”的方式来检查教学的做法受到教师的抵制,管理方法上的行不

声明:《人际交往案例 同事人际关系案例分析》为网友黑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