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北東海潁川堂陳旺公族譜 广东颍川陈氏族谱





竹北東海潁川堂陳旺公族譜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歲次戊寅

公元一九九八年十月六日修

竹北東海潁川堂陳旺公族譜

國民文化出版社 編輯出版

竹北東海潁川堂陳旺公族譜 目錄

竹北東海潁川堂陳旺公族譜目錄.....................二

編輯凡例...............................六

陳旺公派下裔孫譜系索引........................七

陳旺公族譜序..........台灣第六代裔孫澄波謹識........九

陳姓祖訓..............................十一

陳姓祖訓釋義..........台灣第七代裔孫江鎮謹釋.......十二

壹、中華民族姓氏始祖黃帝....錄自史記..............十三

陳姓舜祖重華公孝感天地...錄自史記..............十四

節錄綱鑑五帝總論........................十七

舜祖重華公贊文.........................十八

太丘長陳實贊文.........................十八

陳姓史記............................十八

潁川堂始祖陳實公傳......................二十一

文範先生陳仲弓銘.......................二十二

陳太丘碑..........漢蔡邕..............二十四

陳太丘廟碑..........................二十五

陳氏受姓源流考........................二十六

本族姓氏淵源略考........................三十

世界陳氏宗親總會會歌.....................三十二

世界陳氏宗親總會宣言.....................三十三

南陳北薛典故........台灣第七代裔孫江石謹識......三十四

貳、有虞衍派陳氏世系、南朝、太傅三源流發刊辭...........三十五

入閩始祖忠順王太子太傅邕公簡史................四十四

太子太傅邕公致政表......................四十五

陳氏族譜序..........................四十五

南陳族譜序..........................五十一

南陳族譜序..........................五十一

重修南陳族譜序........................五十二

南陳族譜序一.........................五十三

南陳族譜序二.........................五十四

朱文公裨政書序並詩.....宋朱熹..............五十五

參、金門陳氏歷史淵源簡介.....................五十六

金門分佈各鄉鎮陳氏宗祠名錄..................五十八

斗門陳氏宗族昭穆小引......................六十

斗門陳氏官路歷代昭穆......................六十

斗門陳氏學考歷代昭穆......................六十

肆、斗門學考陳氏族譜.......................六十一

斗門陳氏重修族譜序.........四十世孫良謨重修.....六十一

斗門學考祠堂記........................六十二

斗門學考祖先遠諱應祭日期並記.................六十二

斗門學考祖考妣墳塋記.....................六十三

斗門學考二十五郎公譜系說明..................六十四

斗門學考陳氏重修族譜序.......六十一世孫秩卿頓修....七十四

伍、陳公甫來臺始祖歷代簿.....................七十五

陸、陳公忠直來臺始祖歷代簿....................七十八

柒、渡台始祖甫公遺言簿.......................八十

甫公返金門官澳處理祖產典契...................八十

禁佐雜擅受民詞碑文......................八十一

捌、官澳族親水恆公致進枝公書箋..................八十三

玖、進枝公返官澳記........................八十五

拾、陳甫公由金渡台事略.........台灣第七代裔孫俊卿謹識..八十六

拾壹、陳旺公譜系考........................九十二

拾貳、陳姓譜系派別摘要表.....................九十七

拾參、陳旺公譜系表........................九十八

拾肆、陳旺公譜系說明.......................一三0

拾伍、陳旺公派下裔孫通訊錄....................一四八

拾陸、中華民族姓氏始祖黃帝紀年表.................一五二

歷代副統簡介........................二00

秦朝四十八郡郡名簡介....................二0二

黃帝紀年歷代帝王年代檢索表.................二0二

拾柒、潁川堂陳旺公永續家譜....................二0三

竹北東海潁川堂陳姓族譜勘誤表................二三二

編輯凡例

一、本譜係根據新竹縣竹北東海陳甫公來台始祖歷代簿手抄本、及金門縣斗門學考

陳氏族譜,因其間歷經梁、陳、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至中華民國已

有一千五百餘年,太傅派忠公裔孫自大育公及二十五郎公至渡台始祖旺公之上

溯譜系均付闕如;經參閱海內外陳氏族譜數十種,虔誠細心考證相關譜牒與史

料編輯而成,讓後代裔孫承先繼志,光大祖澤,永垂不朽。

二、本譜昭穆輩序由上而下編排,平輩長幼譜系則由右至左;無子立嗣古今通義,

出入承繼之間應詳實記載,嗣繼不混方屬得宜,吾祖派下裔孫,蟄墊螽斯,瓜

瓞綿綿,井然有序。

三、本譜譜系說明,祖先名諱、字號、排行、生、娶、逝、葬及生平事功,必據舊

譜詳錄,無從查考闕之,待賢者考證。

四、當代宗親譜系不論男女一律入譜,女錄至結婚為止,招贅者視同宗親;生平事

功詳實不跨,譜貴之於存真。

五、本譜昭穆輩序,為子女命名宜遵輩份分明,長幼有序以正人倫之始,綱紀有常

,富貴之起始。

六、本譜宜置於祖龕或書櫃潔淨處,經常恭閱及填寫附錄自續家譜資料,飲水思源

、慎終追遠,孝敬存心,淨化真善心靈昇華定能獲福。

陳旺公派下裔孫譜系索引

名號 輩序 譜系 人事 名號 輩序 譜系 人事 名號 輩序 譜系 人事

陳福全 淮125頁140頁 文濠 河 125頁 145頁 志華 漢 125頁 147頁

志強 漢126頁147頁 志偉 漢 126頁 147頁

文達 河126頁145頁

陳淮木 淮126頁140頁 河發 河 126頁 146頁 漢宇 漢 126頁 147頁

河盛 河126頁146頁

陳宏宗 淮126頁141頁 河志 河 126頁 146頁

陳宏裕 淮126頁141頁

陳宏勇 淮126頁141頁 駿賢 河 126頁 146頁 河順 河 126頁 146頁

陳永添 淮127頁142頁

陳振鈴 淮127頁142頁

陳江鎮 江127頁137頁 寬成 淮 127頁 142頁 佳軒 河 127頁 146頁

宇光 淮127頁142頁 冠旗 河 127頁 146頁 文魁 淮 127頁 142頁

進倫 河127頁146頁 金城 淮 127頁 143頁 元泰 河 127頁 146頁

中和 淮127頁143頁 羿昇 河 127頁 147頁 羿旻 河 127頁 147頁

陳江樑 江128頁137頁 富田啟一郎 淮128頁143頁 富田龍 河 128頁147頁

名號 輩序 譜系 人事 名號 輩序 譜系 人事 名號 輩序 譜系 人事

富田邦雅 淮128頁143頁

陳宏俊 淮128頁143頁

陳宏霖 淮128頁143頁

陳永芳 淮128頁144頁

陳江石 江128頁148頁 仁勇 淮 128頁 144頁

陳秀明 淮128頁144頁

陳華斌 江129頁139頁 仁增 淮 129頁 144頁 彥承 河 129頁 147頁

仁忠 淮129頁145頁

陳俊卿 江129頁139頁 仁添 淮 129頁 145頁 仁強 淮 129頁 145頁

仁弘 淮129頁145頁

陳澄波 澄125頁136頁 江壤 江 125頁 140頁 萬光 淮 129頁 145頁

陳旺公族譜序        民國八十七年歲次戊寅六月

黃帝第一五0代、忠公第四十八代、旺公第六代裔孫澄波謹識

我潁川先祖早年自福建同安徙遷浯江(金門)營生,披荊斬棘,蓽路藍縷,至近二百年前,為求更長遠發展,乃乘舟船渡台,落籍竹塹,歷經數代胼手胝足,辛勤耕耘,於今子孫繁衍,綿延傳世,庶乎有成。

緬懷族賢德澤,溯源之情屢由心生,輒以為念,每逢祭祖之日,眾親對神案牌位所書始祖「貴周公」之名號,時起求證之議,適巧於八十三年初春,因緣際會與旁系宗長述及此事,咸認透過多方協助可資探尋,遂共商籌組溯祖團七人,於同年暮夏飛赴金門(斗門官澳)等地遍訪族裔,諸仕紳並入各祖厝前廳逐一清查,惟始終不見「貴周公」之稱號,而至金城鎮陳氏總祠堂亦只聞「桂洲公」其人,史籍事蹟名冊等皆付之闕如,嗣返台後,來台第八代裔孫宏裕,又數度前往台北市中山南路中央圖書館,分別索目詳閱「同安縣志」、「金門縣志」,甚且「福建縣志」及其他相關資料,費時盈日皆未見「貴周公」之記載,疑為誤植,然而雖族譜及有關資料等無法確切證實,惟經深思熟慮似仍應遵循先人之傳承,沿襲固有之尊號,不宜輕率更易,以示慎重。

有鑑於茲,吾儕深感編繕族譜世系實不容緩,宜以正昭後輩族裔,爰特彙整付梓,並為之序。

說明﹕

一、自邕公以下至大育公期間世系無從查考。

二、嘉慶十八年甫公回唐,至金門山、官澳情形,見渡台始祖甫公遺言簿。

三、光緒三十三年水字輩陳公進枝攜三男祖榮返回官澳,囑付後裔有關編立世系等事宜,見渡台始祖甫公遺言簿。

四、民國八十三年九月底,俊卿、江壤、宏裕、中和、仁增等五人,返官澳再次詳細搜尋如渡台始祖甫公遺言所書「貴周公」之牌位始終未得,經眾親研議確認「貴周」之名號顯係誤植。

五、依據金門陳氏大宗祠「潁川堂建祠八十週年奠安紀念特刊」上刊有「桂洲公」之名號,惟經各方考證並非陳公進枝口述中諧音之「貴周」。

六、甫公渡台初寓暫居陳公忠直公家,忠直公派及二位傭人陳公成?公和仁前公等共有拾位無嗣骨骸,均安放在旺公祖塔,名諱見陳忠直公來台始祖歷代簿;由旺公派下全體裔孫承嗣;清明、中秋節祭塔時應共請共饗,謹記之,靈爽必祐。

陳姓祖訓

明明我祖。漢史芬芳。訓子及孫。悉本義方。仰繹斯旨。更加推詳。曰諸裔孫。

聽我訓章。讀書為重。次即農桑。取之有道。工賈何妨。克勤克儉。毋怠毋荒。

孝友睦婣。六行皆臧。禮義廉恥。四維畢張。處於家也。可表可坊。仕於朝也。

為忠為良。神則佑汝。汝福綿長。倘背祖訓。暴棄疎狂。輕違禮法。乖舛倫常。

貽羞宗祖。得罪彼蒼。神則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類相戕。不念同氣。

偏論異鄉。手足干戈。我心憂傷。願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脈。泯厥界疆。

汝歸和睦。神亦安康。引而親之。歲歲登堂。同底於善。勉哉勿忘。述畢。

陳姓祖訓釋義             旺公第七代裔孫江鎮 謹識

黃帝第九代孫陳姓聖祖舜帝重華;公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見史記。第四十二代胡公滿,周武王公元前一一二二年封為陳國侯,而以國為姓;第八十九代潁川始祖實公,生於東漢靈帝公元一四七年,二十二歲為太丘長,嘉言懿行豐功偉績流芳漢史;祖先們訓誨後代子孫,一切本乎忠孝節義來淨化心靈的道理,凡我陳姓裔孫恪遵祖先引善訓示旨義,踐履先祖真理弘揚光大。

陳姓裔孫們,人生首要讀聖賢書,其次為農業,只要以公平合理取得報酬,從事工商等行業也無妨;養成勤勞節儉作為,切莫怠惰荒廢。

孝敬長輩,友愛兄弟,敦親睦戚,撫幼小恤孤貧弱者的倫常文化傳統,奉行禮義廉恥規範,家之楷模,國之忠良,神惟德必輔祐之,福祿壽將常隨左右於永恒。倘若違背祖訓,自暴自棄狂妄不霸,輕違社會道德規範,重則有悖倫常,致使祖先蒙羞,神人共怒,昌旺之氣數也隨之遠離。

最讓人惱恨厭惡的莫以族繁葉茂分支環宇,不顧同姓共族血濃於水的手足親情

,彼此戕害相爭,令祖痛惡與哀傷;期望陳姓裔孫均能尊親睦宗,相互提攜,千萬

不可劃分界限,甚至富而疏族遠親相互攻陷,我陳姓族親皆能和睦相處,列祖列宗

在天有知,當必得莫大安慰,以求共達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願望將以此訓相

勉,謹記之。

壹、中華民族姓氏始祖黃帝           錄自史記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氏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正;於是軒轅乃習干弋,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罷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沾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伐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斧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徒往來無長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穫寶鼎迎日推策,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動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稱,故號黃帝。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楊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子也,靜淵於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幽陵,南至交趾,西至流沙,東至蟠木,動靜之物,小大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帝顓頊生子窮蟬。窮蟬五代孫虞舜重華公。

陳姓聖祖重華公孝感天地            錄自史記

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為庶人。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後驅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後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懈。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賓,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舜父瞽叟頑,母 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敢。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

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四嶽咸薦餘舜,曰可。於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媯汭,內行彌謹。堯二女不改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稱都。堯乃賜舜絺衣與琴,為築倉廩予牛羊。瞽叟尚復欲殺之,使舜上塗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杵而不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頸,舜從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為已死。象曰本謀者象,象於其父母分,於是曰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象乃止舜宮居,鼓其琴。舜往見之。象鄂不懌曰,我思舜正鬱陶,舜曰然,爾其庶矣,舜復事瞽叟愛弟彌謹。於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把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為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至於堯,堯未能舉。舜舉八愷,使主後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此三族世憂之。至於堯,堯未能去。縉雲氏有不殘子,貪於飲食,冒于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此之三兇。舜賓於四門乃流四兇族,遷於四裔,以御螭魅,於是四門辟,言毋兇人也。

舜入於大麓,厲風雷雨不迷,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舜舉得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攝政八年而崩。三年喪事,讓丹朱,天下歸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垂、垂、益、彭祖。自堯時而皆舉用,未有分職,於是舜乃至於文祖,謀於四嶽,辟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行厚德,遠佞人,則蠻夷率服。舜謂四嶽曰有能奮庸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夷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維是勉哉。禹拜稽首,讓於稷、契與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弁,黎民始饑,汝后稷播時百穀。舜曰百姓不親,五品不馴,汝為司徒,而進敷五教,在寬。舜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姦軌,乳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維明能信。舜曰誰能馴予工,皆曰垂可。於是以垂為共工。舜曰誰能馴予上下草木鳥獸,皆曰益可,於是以益為朕虞。益拜稽首,讓于諸臣朱虎、熊羆為佐。舜曰嗟,四嶽,有能典朕三禮,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癟汝為秩宗,夙夜維敬,直哉維靜絜,伯夷讓夔、龍。舜曰,然,以夔為典樂;教?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毋虐,簡而毋傲;詩言意,歌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舜曰龍,朕畏忌讒說殄偽,振驚朕眾,命汝為納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時相天事。三歲一考功,三考絀陟,遠近眾功咸興。分北三苗。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實;伯夷主體,上下咸讓;垂主工師,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澤辟;棄主稷,百穀時茂;契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於荒服。南撫教阯,北發,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島夷,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於是禹乃興九招之樂,致異物,鳳皇來翔。天下明德者皆自虞帝始。

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舜之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謹,如子道。封弟象為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於天。十七年而崩。三年喪畢,禹亦乃讓舜子,如舜讓堯子。諸侯歸之,然後禹踐天子位。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禮樂如之,以客見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專也。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

節錄綱鑑五帝總論

虞帝以陶漁耕稼之民,升聞在位。齊七政,輯五瑞詢四岳,命九官,除四兇,而天下服,登元愷,而教化行,歌南風。而百姓懷,設旌置鼓。而言路廣,藏金捐珠,而儉德彰,蕭韶九成,而鳳凰來儀。干羽兩階。而有苗來格,星輝雲燦。地平天成。至矣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

聖祖重華公贊文          元代許遯翁著之韻史

虞舜之系。黃顓之裔。父頑母嚚。傲象為弟。克諧於孝。蒸蒸以叉。堯曰試哉。

妻以二女。納于大麓。弗迷雷雨。乃巽以位。是為有虞。稱曰重華。景星耀區。

巉巖藏金。五湖捐硃。苗鯀共驩。四兇是誅。干羽兩階。文德誕敷。司空伯禹。

稷契皋陶。時亮天工。乃奏九韶。總章訪道。師務成昭。無為而治。恭己紹堯。

旦旦光華。爛漫卿雲。南風解慍。五絃之琴。

太丘長陳實公贊文

巍巍太丘。潁川宗祖。象應德星。化感賊虜。

伊呂之傳。顏閔之伍。斯文範圍。永垂千古。

陳氏史記

舜奮自媯汭紹唐而有天下,傳位禹,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群臣葬之於零陵九嶷山。三妃奔喪至湘水,灑?染竹成斑。三妃者帝堯之二女娥皇、女英、以及癸比也。皇無子英生商均,及季釐。比生二女曰明宵、曰燭光。舜本姓姚,因居媯汭,封於虞,因以媯為姓,諡法仁聖盛明曰﹕「舜虞之封,即今之梁國虞城是也」。夏德中衰,少康奔虞,思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因得其一城,一旅以中興。虞思之後,箕伯直柄浸以衰,湯放紂封虞,遂於陳,為舜後。迨殷衰,舜三十三世孫閼父,事周為陶正,生媯滿,封於陳,與夏殷之後為三恪。公卒,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弟相公皋羊立。相公卒,立申公子突為孝公,卒子慎公圉戎立。時周厲作暴之口也。慎公卒,子幽公寧立。幽公十二年厲王奔,二十三年,幽公卒。子釐公孝立,公六年,宣王即位。三十六年釐公卒,子武公靈立。武公十五年卒,子夷公說立。是歲周幽王即位。夷公三年卒,弟平王燮立。平公七年,周遊王為犬戎所殺,周東徒秦始列為諸侯。二十三年公卒,子文圉立。文公長子鮑,又娶蔡女生子倌。十年文公卒,桓公鮑立。桓公一十三年,魯隱公之元年也。二十六年衛殺其君州吁。三十三年魯殺其隱公。三十八年正月甲戌,桓公卒。蔡人作亂,殺桓公太子免而立倌,是為厲公。公二年生子敬仲完。周太史過陳,厲公使以周易筮之,得觀之否,為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此其代陳有國乎!不此其在異國,非其身在子孫,若在異國,必姜姓太岳之後,物莫能雨太陳篩衰,此其昌乎!厲公娶蔡女數如蔡淫。七年太子免之,三弟曰躍、曰林、曰杵臼、共使蔡人誘厲公以好女。因與蔡人殺厲公而立躍,是為利公。公五月卒,立中弟林為莊公。公七年卒,立少弟杵臼為宣公。二十一年,宣公有嬖姬生子歛、欲立之,乃殺其太子禦寇,禦寇素柰厲公之子完,完懼,及己乃奔齊桓公,使為工正,三十七年,桓公伐蔡,蔡敗南侵楚,至召陵,至還個陳,陳太夫轅濤塗,惡其過陳也,詐齊令出東道。東道惡、桓公怒執轅塗。是歲普殺其太子申生。四十五年,宣公卒,子歛立,是為穆公。穆公五年,齊桓公卒,十六年,晉文公敗楚師於師濮。是歲穆公卒,子共公朔立。六年楚太子商臣殺其父。

楚靈王聞亂,使公子充疾伐陳,既滅陳,五歲殺靈王而代立,是為楚平王。平王初立,欲得知諸侯,乃求故陳悼、太子師之子,吳於晉立,為陳侯。是為惠公七年,陳火十五年,吳王僚使公子光伐陳,取胡沈而去。二十八年,吳王闔閭與子胥敗楚入郢。是年惠公卒,子懷公仰立。懷公元年,吳破楚在郢召陳侯。陳侯欲往,大夫曰﹕「吳新得楚,雖亡,與陳有故,不可信」。懷公乃以疾辭。吳四年,吳復召公,公恐如吳,吳恕其前不至也,因留之,死於吳。陳乃立懷公之子越,是為閔公。六年,孔子適陳,吳王夫差伐陳,取三邑而去。十三年,吳復伐陳,陳告急於楚,楚昭王來救,軍於城父,吳師去。是年昭王卒於城父。時孔子在陳。十五年,宋滅曹。十六年,吳王夫差伐齊敗之。艾陵使人召陳侯,陳侯恐如吳楚伐陳。二十一年,齊田常弒其君。簡公二十三年,楚白公勝殺令尹子西,子綦、襲惠王、葉公攻敗白公,白公自殺。二十四年,楚惠王復國,以兵伐陳,殺閔公;遂滅之,是年,孔子卒。閔公次子金溫奔晉。

潁川堂始祖陳實公傳

潁川始祖陳實公,字仲弓,諡文範,黃帝八十九代孫,舜帝八十一代孫,胡公滿四十八代孫,閔公二十九代孫;生於東漢和帝永元十六年甲辰公元一0四年,逝於東漢靈帝中平四年丁卯,公元一八七年,享壽八十四歲,卒於家,夫人旬氏卒於陳家。

實公為潁川第一代祖,東漢靈帝時,公元一四七年至一六八年為太丘長,在閭里平心牽物,或有爭訟,輒求判正,曰寧為邢罰之有所加,不為陳君所短,嘗有盜伏於樑上,公覺之,呼其子曰﹕不善之人,未嘗本惡,習于性成,樑上君子是也。盜投地伏罪。

實公長子元芳紀公,四子季方諶公,俱以德稱,兄弟孝養,闔門肅睦,海內慕其風,四府並命,無所屆就。兄弟嘗遇同郡荀爽家,夜會宴飲,太史奏德星聚奎,豫州刺史,嘉元芳至行,表尚書,畫像百城,以勵風俗。茲錄蔡中郎邕碑銘於譜,用資規箴,仁人孝子,可稱效法之思矣。生男六,紀,憂,洽,諶,信,光。

紀公,實公長子,字元芳,仕東漢官至太僕尚書,又官鴻臚寺卿。與弟季方,學相埒,元方子群公字長文,季公子忠公字孝先,爭論父功德,質之于族,太邱曰:元芳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元季與父共著高名。時號三君,君者言一世所宗也。

諶公,實公四子,字季方,東漢時官徵仕郎,東漢末為司空令蘆江陳是也。東漢末獻帝,公元一九0年至二一九年諡文獻先生,才識博達,司空橡心,連徵不就。立言垂訓,居喪踰制,衷毀垂隕。刺史表於朝都,邑皆為激勸,客有問季方曰,君家太邱有何功勞,而荷重名。答曰﹕家君為桂樹,生泰山之河,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泉,上有甘露所霑,下為醴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深,不知功德與無也。

文範先生陳仲弓銘

君諱實字仲弓,潁川許人也。其先出自有虞氏中葉,當周之聖德,有嫣滿者,武王配以太姬兒封諸太昊之墟,是為陳胡公。春秋之末,失其爵土,遂以國氏焉,世篤懿德,令問不顯。君膺皇靈之清和,受明哲之上姿,憑先民之遐?,秉玄妙之淑行,投足而襲其軌,施舍而合其量,夫其仁愛溫柔,組以孕育群生,廣大寬裕,足以包覆無方,剛毅疆固,足以威囊矯邪。正身體化癟陶冶世心。先生有四德者故言斯可象靜斯可效,是以邦之子弟,遐方後生,莫不同情瞻仰,由其模範,從其趣向,戾狼斯和,爭訟化讓,雖嚴威猛攻,迫以刑戳,未若先生潛導之速也,其立朝事上也,恭順貞厲,含章直方,無顯諫以彰直,不割高而引長,常幹州郡腹心之任,義則進之以達道,否則還之以光操,然後德立名宣,蓋于當世,辟司徒府,納規建謀,匡弼三事,人用昭明,台階允寧,遷聞喜長清風暢于所漸,儉節溢于監司,郡政有?,爭之不從,即解綬去。復辟大尉府,遷太丘長,民之治情斂慾,反于端懿者,猶草木偃于翔風,百卉之挺于春陽也。以所執不協所屬,色斯舉矣,不俟終日。辟大將軍府,道之行廢有分于命,乃羅罹密罔,以就進錮,潛伏不試,十有八年,大忌蠲除,舉賢良方正,大將軍司徒,?辟君曰﹕七十有懸車之禮,況我過錯,遂不應其命,容止法度,老而彌壯,凡所履行,事類博審,不可勝數,略舉首目具實錄之記。存乎其傳,春秋八十有三,中平三年八月丙子卒,大將軍三公使御屬往弔詞會葬,謀行告諡曰文範先生。刺史太守樹碑頌德,許令以下,至於國人,立廟舊邑,四時蒸嘗歡哀承祀其如祖禰先生存獲重稱,亡歆血食,脩行于己,得斯於人,故上世之所罕,有前哲之所不過也。孤嗣紀銜恤存疚,敢錄言行,終始所守。乃有二三友生,咨度禮則,咸曰君化道神速,行于有國,法施於民,祀典所宗,鄉人之祠,非此遺孤所得專也,昔者先生甚樂茲土,築室講誨,精靈所寧,紀順奉雅意,遂定兆域。宣有銘勒,表墳墓,俾後世之歌詠德音者,知丘封之存斯也,乃作銘曰﹕「於熙文考,天授弘造,淵玄其深,巍峨其高,剛而無虐,柔而不撓,誕鋪模憲,示世作教,君之誨矣,民胥效矣,道行斯進,廢乃斯止,鮮我顯泰,既多幽否,舍榮取辱,涅而不淄,德之修明,賤不為恥,超邈其猶,莫以方軌。」

陳太丘碑                  漢  蔡邕

先生諱實,字仲弓,潁川許昌人也,含元精之和,膺期運之數,兼之九德,總修百行,于鄉黨則恂恂焉,斌斌焉,善誘善導,仁而愛人,使夫少長咸安懷之,其為到也,用行舍藏,進退可度,不徼訐以干時,不遷怒以臨下,四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屁三府,再辟大將軍,宰聞喜半歲,太丘一年,德務中庸,教敦不肅政以禮成,化行有謐,會遭黨事,禁錮二十年,樂天知命,澹然自逸,交不蹈上,愛不黷下,見機而作,不俟終日,及文書赦宥,時年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門備禮,悶心靜居,大將河公,司徒袁公,前後招辟,使人曉喻,云欲特表,便入可踐常伯,起捕喔事,紓佩金紫,光國垂勳,先生曰,絕望已久,飾巾待期而已,遂皆不至,弘農楊公,東海陳公,每在袞職,群僚賀之,皆舉首曰,潁川陳君,命世絕倫,大位未躋,?於文忠竊位之負,故時人高其德,重於公相之位也,年八十有三,中平三年八月丙子,遭疾而終,臨沒顧命,留葬所卒,時服素棺,楠則周襯,喪事唯約,用過乎簡,群公百僚,莫不咨嗟,岩叟知名,失聲混揮涕,大將軍弔詞,錫以嘉謚曰,徵士陳君,稟岳瀆之精,包靈揮之純,天不愍一老,俾屏我王,梁崩哲萎,于時靡憲,搢紳儒林,論德謀績,諡曰洪範先生曰,郁郁乎文哉,書曰,洪範九疇,彝倫攸敘,文為德表,範為士則,存誨沒號,不亦宜矣,三工遣令祭以中牢,刺史敬弔,太守南陽曹府君命官作誄曰,赫矣陳君,命世是生,令光醇德,為士作成,資始既正,守終有令,奉禮終沒,休矣清聲,遣官屬椽,吏前後赴會,刊石作銘,府丞與比縣會葬,荀慈明,韓元長等五百餘人,縲麻麻設位,哀以送之,遠近會葬,千人以上,河南尹種府君臨郡,追嘆功德,述錄高行,以為遠近,鮮能及之,重部大椽,以成時銘,斯可謂存榮沒哀,死而不朽者也,乃作銘曰。

峨峨崇岳,吐符降神,於皇先生,抱寶懷珍,如何昊穹,既喪斯文,微言已絕,來者曷聞,交交黃鳥,命不可贖,哀何可極。

陳太丘廟碑

維中平五年,春三月癸未,豫州刺史典以褒功,述德政之大經,是以作諡封墓,興于周禮,衛鼎晉銘,其昭有實,故太丘長潁川許陳實字仲弓,含聖哲之清和,盡人才之賞美,光明配于日月,廣大資乎天地,辟四府、宰三城、神化著于民物,行表圖于丹青。巍巍焉其不可尚也,洋洋乎其不可測也,儉約違時,懸車致仕,徵辟交至遂不屑就,春秋八十有三,寑疾而終。大將軍賜諡,群后建碑,國人立廟,先生有二子季方元方,咨命世希有,繼期特立,季方盛年早亡,亦圖容加諡,元方在喪毀瘁,消行嘔血。純孝過哀,率禮不越,于時嘉異畫像,郡國欽盛德之修明,懿鍾鼎之碩義,乃樹碑鐫石,垂世寵光。詞曰﹕於皇先生,冠耀八荒、闡德之宇,探道之綱,繼期立表,以訓四方,惟亮天工,高明允實,有馥其芳,載德奕世,休有烈光,欽慕在人,舊有憲章,過牧斯州,庶奉清塵,棄予兒邁,靡瞻靡聞嗟我懷矣,曷所咨詢,告哀金石,式昭其勤。

陳氏受姓源流考    轉載自香港陳氏宗親總會會刊媯汭年鑑第一輯

許慎說文﹕「姓,人所生也,從女從生。」,然則姓所以分血統之系也,因所生而得者也。

劉恕外紀云﹕「太昊始制嫁娶,正姓氏,以重人論之本,而民始不瀆。」。氏姓之制,其所由來尚矣。書稱﹕「別生分類」。傳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祚之士而命之氏。」。周家小史,奠繫世,辨昭穆。蓋姓則表其所生,氏則記族所自出,其大略然也。至於或自所居,或以國號,或用官爵,或用事物,雖緣時不同,俱其義矣。

鄭樵通志稱﹕「三代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三代以後,氏姓和而為一。」。究而言之,姓者統其祖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分,前賢述之鮮矣。

粵稽我陳氏受姓之始,據左傳,國語,史記陳杞世家,唐林寶元和姓纂,宋鄭樵通志,河南官民志,萬姓統譜,均云﹕「出自媯姓虞帝舜之後。」可無疑矣。

太史公五帝本紀曰﹕「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繫姓,儒者或不傳。」又曰﹕「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繫姓,章矣。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見於他說。」。此史家所有闕疑之例歟?,故後之考帝繫姓者,益弗能舉。惟宋歐陽文忠公,夙精譜諜之學,所著唐宰相世系表,於巨族則推其本源,出於某帝某王,而以潁川陳氏,為帝舜之後,證諸新莽始建國元年詔曰﹕「虞帝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媯,在周曰陳,在齊曰田,在濟南曰王,皆黃虞苗裔,同族也。」斯益明矣。

古稱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氏者十四人,歷歲荒遠,莫之或詳;惟舜為黃帝八世孫,以大孝聞,宗廟饗之,子孫保之,至今弗替,蓋舜帝之先出於虞,生於諸馮,或生於姚墟,堯妻以二女釐降媯,生子商均,嗣禹受舜禪,封舜子商均於虞城。三十二世孫遏父為周陶正,武王賴其器,妻以元女太姬,生子滿而封於陳。賜姓媯,以奉祀舜祀,滿號胡公,以頷胡之故,而得號焉。滿九世孫厲公他,生敬仲完,遘邦多難而奔齊,遂以國為姓。孫須無為卿,生子無宇,齊陳桓子也。既而食邑於田,又為田氏。至齊十五世孫齊王建,為秦所併,達生三子,曰昇,曰桓,曰軫,桓稱王氏,軫楚相,封潁川侯,因徒潁川稱陳氏,軫生嬰,秦東陽令。嬰生成安君餘,餘生軌,軌生安,安生恒,恒生願,願四子,清、察、齊、尚。齊生源,源三子,實、崩、邃(註﹕此段祖先名諱與台灣譜略有出入)。

實字仲弓,後漢潁川許人也,以太丘長,荷天下重名,與荀淑,韓韶,鍾浩,並稱潁川四長,其功德如泰山之高,淵泉之深,莫知所測。卒於中平四年八月,年大將軍何進遣使弔祭,海內赴者三萬餘人,共刊石立碑,諡為文範先生。實子六,曰紀、曰夔、曰洽、曰諶、曰休、曰光。

紀字元方,兄弟孝養,閭門雝合,後進之士,皆推慕其風,遭父憂,每哀至輒氣絕,刺史嘉其至行,表上尚書,圖象百城,以厲風俗,拜大鴻臚,子群字長文,為魏司空,在朝無適無莫,惟仗名義,不以非道假人。群子泰字玄伯,為并州刺史,懷柔夷民,甚有威惠。

諶字季方,與紀齊德同行,父子並著高名,時號三君,每宰府辟台,常同時旌命,羔雁成群,當世糜不榮之。卒諡獻文先生。子忠,青州刺史;忠子二,曰佐、曰和;佐二子,準、徽,準字道基,晉太尉。準生匡,匡生達,永嘉南遷,為丞相椽,歷太子洗馬,出為常城令,悅其山水,遂家於長城若里;達生康,復為丞相椽。康生於崳旴眙太守英,英生尚書郎公弼,公弼生步校尉鼎,鼎生散騎侍郎高,高生懷安令詠,詠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文讚,文讚三子,談先、霸先、休先。

霸先受梁禪踐祚,建國號陳,廟號高祖,其兄始興王道譚孫叔達,陳宣帝子也。唐武德初授黃門侍郎,判納言。對江國公。貞觀初擢禮部尚書,叔達明辨善為容,每占奏,縉紳屬目。卒諡曰忠。

自時厥後,本枝別派,綿綿延延。宋陳亮誌其先祖府君墓曰﹕「永康之陳,實號繁多」。又曰﹕「往嘗於百年屋壁間,得數紙書,言譜系甚詳。」。於此可見我陳氏之姚虞舜而祖太丘不誣矣。

慨自三古云遙。中原多故,文獻散佚,數典者或亡其祖。伏虙通音,則歧而為二,共叔段一人,則折而為三,士會之孥,處陳者為劉;伍員之子,在齊者為王孫。至乃馬服之馬,淆於司馬,雁門之郭,襲於汾陽。又或梁為運期,以束為疏,以敬為文,而改易其初姓,劉淵之冒漢裔,姚戈仲之託舜後,則又攀援貴冑矣。他若項伯,婁敬,徐世勣,李繼遷之輩,賜受國姓者,尚難枚舉,率之流傳失實,莫可究詰,求其一姓香承,自虞舜以迄於今,遙遙三千餘載,源遠而流長,支分派別,如我陳氏之盛者,乃益罕矣。

宋史稱江州陳競以十八世同居,被旌義門。而五世同居者,厥有陳侃,十四世同居者,復有陳芳。世稱陳氏之門多孝義之門,巍巍乎非舜盛德,敬克致此。又嘗考陳風之詩曰﹕「東門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婆其下。」又曰﹕「坎其繫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蓋陳氏特重祭祀,嫺舞籥,其諸舜之修禮,以召秩宗典樂,以和神人,流風遺澤之被於後世,而釀為淳俗者乎。

然我陳氏以神明之冑,和其宗族,夔夔齋粟,上繼重華孝悌之風,由來遠矣。將見由宗族而蔚成國族,庶有符中山先生所倡民族主義之旨歟!

乃者香港陳氏宗親總會,以得陳副總統辭修先生之贊助,組會以聯宗誼,於義甚韙。近復發刊潁川僑訊,徵辭其予,予維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若其合愛同敬,挽薄俗而返敦厚,則固今之闢異端拒邪說之有心世道者,所願亟為闡揚者也,爰不惴譾陋,特為推攷我陳氏受姓之源,粗發其凡,以明本族之所自出,并略次東漢三君之嘉行,亦使宗人有所矜式焉爾。意必有追美太丘之風兒勃然以興者乎!

本族姓氏淵源略考   轉載自香港陳氏宗親總會會刊媯汭年鑑第一輯

粵稽本族姓氏,肇自有虞重華聖帝。史記本紀,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窮蟬,傳敬康,而句望,橋牛,至瞽叟而生重華。重華公生姚墟,以姚為姓。性至孝,嘗從事耕、嫁、陶、漁。以養父母。年二十。孝行大著。堯聞其賢,妻以二女,居于媯汭。書云,釐降二女于媯汭。其後因為姓氏,故姓媯氏。

及紹唐而有天下,國號虞,在位四十八年,遜位於禹。長子商均公封於商曰虞賓,次子季釐封於緡。晜孫虞思公,少有賢德,襲封於虞,以?棉棉虞祚,因以虞為姓。

周武王克殷,復求帝後,得虞閼父公,為周陶正,賴其利器用。於其神明之後。庸以元女太姬配公之子滿公,而封諸陳,備受三恪,以奉帝祀,遂以陳為姓。諡曰胡公,其後亦以胡為姓。

十一傳至宣公時,陳公子完奔齊,桓公公以其賢,拜為工正,賜食采於田。懿氏卜妻,占其曰吉,有五世其昌,位並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句。是以五世孫孫陳桓子果大於齊,八世孫陳成子而得齊政,十一世孫田太公和代齊國,改陳為田,號曰田齊,有五世稱王之盛。太史公曰﹕舜之德可謂至矣禪位于夏,而後代血食歷三代,建國苗裔茲茲,百世不絕焉。史冊流傳,彰彰可考。

本會(菲律濱媯汭五姓聯宗總會)因此由姚、虞、陳、胡、田五姓人士組織而成。其會名則號以本族發祥地媯。追維太祖之所自出,崇祀聖祖重華公,配以虞思公,陳胡公,以示篤親報本之義,而洽敦宗睦族誼。前年為成立二十週年紀念,擬出版一本富有歷史價值之特刊,藉以闡揚祖德,追述聖功,除刻意搜羅本族史料,及五姓源流外,更向吾海內外宗親,廣徵有關本族史實,鴻詞臣論,希冀集合宗人文獻,蔚成大觀。惜乎各地宗親,素乏聯繫,未克達到理想,祇得於去年慶祝本族聖祖重華公四千二百七十五週年誕辰,勉強出版。所幸該刊問世,各方反應良好。尤其是對聯宗之姓氏,曾引起本族熱心人士有所探討﹕遠如墨西哥至孝篤親公所陳公福宗親來文,舉出姚、媯、陳、胡、袁、天、王七姓,均有同宗關係。近如新嘉坡保赤宮陳氏祠所辦之月報,刊有姚、虞、陳、胡、袁、田、孫、陸八姓通宗。

本會對宣揚聖祖美德,發展宗族意志,輒深憧憬,時縈想念。因此研覈本族姓氏淵源,略得端倪。爰就所知,將現在姓氏中與本族同出一源,而有可考者,撮其大要,錄之如下﹕

司徒氏﹕聖祖帝舜為堯司徒,子孫以官為氏。

儀氏﹕聖祖帝舜後有儀氏,故禹臣有儀狄。

袁氏﹕陳胡公裔孫,宣公時陳大夫轅濤塗之後,以祖字為氏,按轅濤塗左傳作轅,

穀梁,法言,釋文作袁,或作爰,是轅、袁、爰本一家也。

招氏﹕陳哀公屬弟司徒招放於越,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

孫氏﹕陳桓子無宇,其子名曰子占,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食采於樂安。子孫因亂奔吳,孫武吳將是其後裔,系稱樂安孫氏。

薛氏﹕齊威王孫公靖郭君田嬰,與其子孟嘗田君田文,俱封於薛其孫漢初徒竹邑,以薛為氏。

陸氏﹕齊宣王少子名通字季達封於平原般縣陸鄉,即陸終古地,因以為姓。

法氏﹕齊湣王太子,齊襄王法章之後,國為秦併,子孫不敢稱田姓,故以法為氏。

王氏﹕齊王建之孫,濟北田安公,稱謂王家,其後子孫因以為氏。稱北海陳留王氏。新莽時,以姚、媯、陳、田、王為宗室。

車氏﹕漢武帝時,丞相田千秋公以年老,得承車出入省中,時謂車丞相,因氏焉。至若今之姓氏中已少見者,如舜、媯、滿、胡非、胡母、東郭、師偃、第二、

第五、第八等。雖亦同屬一源,但以蕃衍較差,姑錄之,而不予詳為說明矣。

世界陳氏宗親總會會歌  恭錄自世界陳氏宗親總會成立週年紀念特刊

皇皇舜日。天下為公。德澤遠播。四海景從。浩浩潁川。枝葉永豐。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孝悌仁之本。後裔尤尊從。進德修業健。吾躬或耕或讀樂融融。互助合作。分工立言立德立功。宏揚倫理文化。繼承舜祖遺風。宗親親其親。國族日興隆。宗族會其通。世界進大同。

世界陳氏宗親總會宣言

偉哉中華,雄距東亞,垂五千年之歷史,方數千里土地,世有三大古國,惟我巍然獨存,推原溯始,故文化之優越之始然。而於同為炎黃之血緣,後人踵事前賢;崇功旨在報德,親親永存孝思。源遠流長,根固葉乃茂盛;登高行遠,雄圖均有起步。先哲睿智、明乎血統相因;萬世相傳,有姓乃知有祖。家族進而宗族,國族因而強固。此為趨勢。亦為大義。

陳姓宗親,系出黃帝,至乎大舜,再經殷商,胡公滿封陳,始為陳姓族祖,綿延愈三千年,子孫遍海內外,允為國之大族。惜至今日,遭逢變故,共匪竊國竟乃認賊作父,喪心病狂,更事滅倫廢族!斷我悠久之歷史,敗我優秀之文化,倒行逆施,至乎極至。此不僅為我國族之不幸,抑且違反人類進化之大序。炎黃子孫,彌不髮指。陳姓宗親,應立即興起。謹戮力為復我固有文化,鞏我民族國防,特籲請海內外宗親,率先團結一致,共組世界陳世宗親總會為抗暴即著先軀,謹列誌數事共勉之﹕

一、尊奉祖先,敦親睦族,互助合作。

二、效忠領袖,忠愛國家,遵行國家政策,支持政府光復大陸、拯救同胞。

三、籌建世界陳氏大宗祠,春秋祭祀,用崇祖德,永矢孝思。

四、協助海外僑胞,回國投資;鼓勵華裔學生回國就學。

五、出版宗譜、文獻及先賢事蹟,用彰典籍,策勵後昆。

南陳北薛典故             台灣第七代裔孫江石 謹識

薛文渥,其先令之,據福建通志,字珍君,長溪人,(陳姓族譜云福寧洲,一說福安)唐神龍二年公元七0六年第進士,八閩登第自令之始,開元中累遷左補闕兼太子侍讀,與賀知章並侍肅宗東宮時,李林甫不愜於太子,令之題壁詩以諷,皇帝不悅,令之因謝病徒步歸,宗聞其貧,令有司資其賦稅,令之量受而已;其孫薛沙龍溪縣尉居嘉禾,為同安人,與本譜第一0四代邕公之子,宰相陳夷行子孫同里,號稱南陳、北薛;五世至薛文渥,為司農少卿莆田事;其裔曰穎仕,皇祐(北宋仁宗公元一0四九年至一0五三年)中貢士,有文名留有碑碣,多見於浮屠舍云。

唐玄宗時,百官稱職,刑賞無私,民康物富,政績媲美貞觀,天寶公元七四二年後,玄宗自以功成無後慮,誤用奸人,小人用事,艷后亂政,唐步衰之始。

第一0三代陳忠公,其子邕公為唐玄宗李隆基的老師,因與李林甫不協,開元二十四年公元七三六年被謫隨父入閩,壽九十五歲,加諡忠順王,父忠公追封鄂國公;南陳陳姓族譜云,建中二年公元七八一年,邕公子夷則及弟舉家三百四十餘口遷入嘉禾島,薛令之來同里閈,鄉人至今猶有南陳北薛之稱。

有虞衍派陳氏世系南朝、將軍、太傅三源流發刊辭

臺灣臺北陳氏宗祠陳德星堂重修落成,將發紀念刊,主編陳紹馨博士,囑為擬撰吾族在臺灣各系譜記梗概,并簡略紹介世系,紹馨博士并蒞臨敝寓,閱及先父上達公修編族譜原稿,視為珍貴資料,示意擬將全稿登載德星堂紀念特刊,筆者乃將稿件編輯補修付梓,惟以時間有限,掛一漏萬,尚望吾族先進,有以匡正,則幸甚矣。溯有虞衍派陳氏世系,源遠流長,自帝舜至今凡四千二百一十四年,支矲眾多,子孫繁衍,吾祖遷徒苔灣,屈指亦將近三百載矣。先父上達公承先人之志,用畢生心力,搜集臺灣各地方陳姓族譜有關資料,雖然畢陳,包羅宏富,編修「有虞衍派陳氏世系南朝,將軍,太傅三源流」,分為君,親,師三部,君部為有虞衍派陳氏世系南朝源流,親部為有虞衍派陳氏世系將軍源流,師部為有虞衍派陳氏世系太傅源流,完成於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一九0二年,日本明治三十五年)壬寅花月

君部所載,有虞氏,曾附南朝為一部,敘述陳氏之初,出自公孫少典,傳八世而至舜。帝舜有虞氏,因目有重瞳故名重華,為陳姓上代之始祖,因號有虞,故有有虞衍派之稱。帝舜重華公,其先世以及其子孫,因居於姚墟,其後裔故以姚為姓,封於虞而其後以虞為姓,封於虞而其後以虞為姓,居於媯水而其後以媯為姓。

周武王御極,詔求三王五帝之後,得舜三十四世孫滿,封陳國侯,諡胡公,賜姓媯氏,以奉舜祀,備三嚽恪(按武王克殷,封虞、夏、殷三代之後為三恪,恪即客之異文),國號陳,其子孫以國號為姓,始有陳姓,因有虞氏之系統,故譜記上稱為「有虞衍派」,而姚、虞、媯、陳此四姓者皆同帝舜之血統也。

陳胡公之後,有以國為姓者,極「陳國派」,亦有以諡胡為姓者。至胡公十一世孫公子完奔齊,其十一世孫太公和改姓田,稱為「齊國派」。至胡公二十世孫閔公,陳國為齊所併,其子衍避楚害,遷戶牖,稱「戶牖派」。至胡公三十七世孫考公,徒居山陽瑕丘,而稱「山陽派」。傳至胡公四十八世孫實公,為潁川之始祖,故稱﹕「潁川派」。而陳國派、戶牖派、山陽派、潁川派,皆陳姓而同一系統,惟齊國派,乃有分支,而改姓田,自周代以後至漢末,陳胡公之子孫,雖有陳、胡、田三姓,實乃同一血統也。

南朝陳紀,高祖武皇帝霸先公,乃胡公六十五世孫,受梁禪,國號陳,凡五主共三十三年為隋所滅。胡公六十六世孫猜公,爸始長子,乃世祖文皇帝,有子十二人,分封王爵於各地方。頊公霸始次子,乃高宗宣皇帝,有子三十一人,分封王爵於各地,故全國陳姓此等派系甚多。胡公六十七世孫叔明公,乃陳高完頊八子,傳至十一世伯宣公,其子孫十四世同居,計三百餘年,男女凡三千七百餘口,唐僖宗旌表義門,南唐又旌表義門,宋仁宗御賜對聯,宋太宗賜御詩,仁宗以義門聚族大盛,敕賜分析,使遷居各省州府縣地方,此派為「江州旌表義門派」。自九十二世至一百零一世之裔孫,在元明兩代間遷至福建各州縣及廣東沿海地方者甚眾,而此派下,於清康熙至乾隆間遷來台灣者亦不少。台灣陳氏族譜之一部係由此派帶來者,但其世系大部記載至胡公一百零一世,時代為明朝中葉,其後失傳。光復後苗栗陳景雲氏,由大陸攜來此系族譜,其前段亦至胡公八十九代止,宋朝末葉以後已無記載,其後段始自福嶺開基一世胡公,傳至景雲氏令尊為二十一世,但明公未知出自何支,與其上代缺聯繫,嗣後景雲氏再將其舊譜送來,經查閱,方悉明公為胡公八十九世峰公之裔孫也。

親部乃有虞衍派陳氏世系將軍源流,載有龍湖行狀及漳南事蹟,乃述元光父子開發漳泉二州之功蹟及經過,另有北溪淳公事實,君用事實。此派在台灣稱為﹕「開漳聖王派」或聖王派。元光之父政,於唐高宗總章二年己巳(公元六六九年)入漳州,其子孫居住漳泉地方至清康熙末年,既有一千零五十三年之歷史,而此派在清康熙乾隆間遷居台灣者甚眾,台灣陳氏屬於此派者最多。而其譜記能連接到上代者亦不少。

師部乃有虞衍派陳氏世系太傅源流,述邕公入漳州建設南院經過,載朱子序及朱文公裨政書並詩,敘述陳昌晦公一生事蹟,洪進開發漳州,至宋朝獻漳泉二州事蹟、梅庵公政蹟實錄,及其聚足鑑湖、荔支譜、大坑五湖、鑑湖十六景詩等等開發地方建設事蹟。此派稱為「南院派」、「太傅派」、「陳忠公派」、「忠順王派」。自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丙子(公元七三六年)遷入漳州至清康熙末年壬寅(公元一七二二年),共計有九百八十六年。其子孫蕃衍於漳泉二州各地方,此派子孫於清乾隆間來台灣甚眾,其族譜亦有能連接其上代者。

由此三部譜記冠之,在台灣陳氏,大多此三派中之一分支,保存族譜之家,經參閱本譜記,能由其發祥祖連接到數千年前之祖宗。以下試舉數例﹕

南朝派,如陳景雲氏之二十一世祖福嶺始祖明公,雖與其上代缺連繫,然由其新舊譜記,與本譜南朝世系互相對照,而能查出其出自胡公八十九世峰公之世系。開漳聖王派第五世訏公之九世孫夢周公,建居峨山傳至巖公。其派下遷來台灣水沙連堡社寮(竹山鎮內),街仔頭,故陳克巳先生即其苗裔。

夢周公派下又有一派在南投縣集集鎮林尾庄者。

聖王派第十九世景肅公傳十七代至鞍公,遷來台灣中部茄投,為茄投始祖,大肚陳瑞南先生即其第八世孫。

太傅派始祖文忠公二十二世孫文通公,其派下子孫,於清朝時期遷至台南府城,文通公十四世孫高公,於康熙雍正間遷至台灣府嘉義縣鹽水街外公廟後,現改稱為新營,至十七世再遷至林圮埔街,今改稱為竹山,二十世孫即本譜記編者上達公也。

文忠公十二世孫光彖公,傳五世至均用公為登瀛始祖,又傳十三世至文瀾公,於清乾隆四十五年遷來台北地方,陳培雲先生即其後裔。又文忠公二十二世孫作鑄公派下,於乾隆間遷台者甚多;台北市陳春坡先生即其後裔。文忠公二十五代孫英評公派下,遷至台北及淡水及彰化嘉義虎尾地方者有十三家。又文忠公二十六世孫史脩公派下,遷至大肚茄投,陳啟明先生即其後裔。

台灣開拓自明末清初至日據時期,迄今三百餘年,居民大多為漳、泉、客三系,屬其他省份者甚少。台灣與大陸僅一衣帶水,與福建廣東沿海地區甚為接近,遷入者多由福州、廈門、汕頭,三港口渡來,其中以漳、泉人最多,客系次之。上述聖王派、太傅派,既於漳泉有千年以上之基礎,故其來者亦以陳姓為最多,台灣有陳林滿天下之稱,洵非虛構。又從南陳派譜記,可知陳氏宗族分佈在閩、粵,沿海各州縣者,為數甚多,其播遷台灣則大都來自廈門、汕頭。我國人民具有傳統向外發展之優良精神,而居於漳泉及廣東三系者尤甚,如東南亞各國之開發,此三系後裔,厥功至偉。台灣之開發以清康熙乾隆間為最盛時期,後至光緒年間劉銘傳平法,計劃置台灣省,建樹尤著,由上述地方陸續遷台者,更絡繹於途,據族譜所記,可想及當時漳泉客三系青年憑己力源源而來,從事各業之開發,造成今日康樂富庶之台灣,令人嚮往,令人敬佩。

族譜常被視為歷代祖宗之人名錄,無過記其生辰、忌辰以及墳墓之所在而已,似乏興趣。殊不知聚族之本意,乃紀念祖宗之恩德,教訓後輩,知其壽數之長短,以促進家庭生活之改善,視家勢之興替,以圖奮勉,由家族之融洽,進而為全國之團結,鼓勵宗族互相扶助,對外發展,尤為吾等之期盼者。

本族譜之修載及世系記載方法如次﹕

一、世系之記載,採用各代,以子與父並記,以防混淆,例如﹕忠公、範子、紀公、實長子,不採牽支系圖。以往之族譜記載方式不一,最完備者為世系與世系圖並用,世系即父子並記。大多數族譜只用世系圖,在圖下略記世代而已。兄弟排行記載法亦有不同,有將兄弟列記於一橫線下者,自右至左為長幼之序,並未注明各人之排行。另有以長子排在橫線之中,次子排右三子排左者。同一族譜之記載亦參差不同,一部份記載排行,一部份即不記載。世代增加人數增加,牽線多,即發生混雜,使後來抄拾族譜者,將父子作公孫,兄弟作父子。是以本譜不用此此法。

二、同世兄弟以長幼之序記載,分房時以長房兄弟為 先,次房兄弟為次,但不分房記載。

三、缺代不能聯繫者不修載。

以往之族譜,多係一家或一族之譜記,只記其系,不記旁系。本譜將在台陳氏三源流並修,由此可使在在台陳世之任何派系,能知其出自何氏宗支,為本譜特點之一。

由本譜三源流之世代數與經歷年數,能算出各世之平均年數,而各派每世平均

年數為二十四年、二十九年、二十七年。例如﹕

南朝源流自胡公起,傳至一百二十世晉蘭公止,而晉蘭公為陳景雲氏至第三代,共記為一百二十三代,胡公薨於周成王九年(公元前一一0七年)至民國四十六年(公元一九五七年)計為三千零六十四年,每代之平均為二十四.九年。

將軍源流自始祖政公,於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六六九年)入漳州傳四十三世止,由陳瑞南氏之鞍公世系算至現在已四十四世,而總章二年至民國四十七年,計一千二百八十九年,每一代平均為二十九年,又剩十三年。

太傅源流自始祖忠公,於開元二十四年(公元七三六年)入閩,傳至民國四十七年,已經一千二百二十二年,至本譜編者上達公為四十一世,但其子孫已傳至四十五代,平均年為二十七年,又剩十七年。

族譜本為私家文獻付梓者甚少,多以手抄傳遞,在抄寫時難免有各種訛誤遺漏,再因保管方法欠佳,破爛蟲蝕在所難免。本譜經參照各種譜記,得校正若干訛誤,譜記中常有公孫作父子,父子作兄弟,以致世代數不對者,例如君部中﹕

一、二十三世履公,二十四世輝公,有載履、輝公為同一代者。

二、二十七世伯成公,二十八世仲丕公,本為兩世,但有不載伯成公單載仲丕公一代者,又有以伯成公、仲丕公兄弟者,各遺漏一代。

三、四十世咸公,四十一世晟公,本為兩代,但以咸公、晟公為兄弟者。

四、有缺少四十六世宇公翔子及四十七世麟公宇子兩世,只載在四十五世翔公嗣子,宇子麟或仲麟者,又有載麟公翔宇子者,遺漏一世。譜中生卒年號甲子之記載,與年齡相對照,常不符,如兄弟中進士,兄比弟竟差八十九年者,或兩譜對照時同一人之生辰、忌辰不同者等等錯誤,現有部份已加更正,但仍有未覓到根據,不能擅改者。

惟尚有兩端,仍未能儘如原意,甚希後賢者為之修補。茲分述于後﹕

一、帝舜之子商均以下,世序紛紜,有載帝舜傳至閼公為三十二世者,有載為三十三世者。本譜載至六十一世閼公止,五十有餘世無可考者,而今尚未得有力文獻而修補之,殊為遺憾。

二、太傅源流始祖忠公之九世祖虎公,原由失序,虎公十世孫邕公唐神龍進士,官太傅,入閩,居漳州府南驛南相山,建南院,為漳南開基祖。

南陳族譜中,有在其譜序載太傅乃實六子之孫岩之五世孫者,而其世系圖表示克耕生子長敏;次敬,生子忠,字中鄂,為南陳鼻祖;三政生子聖王工。而本譜記,胡公六十七世孫克耕公生子長敏,字一時,中郎將懷遠;次敷,字一心,右郎將雲麾將軍;三政,字一民,左郎將歸德將軍,奉令戌閩,屯漳雲霄,遂家焉,為彰泉二州開基祖。然參考有關陳忠公派下譜記,皆載忠範子並無記載敬子者,且上述虎公派系分明,而敷公與敬公,名不同而任職亦不同,難為有力之確據,請留心於譜記者,互相研究之。

上述兩條,為編者上達公最致意,最望賢者為其修補者。筆者自竹山遷居台北已二十年矣,因想完成先父上達公(逝世四十九年)之遺志,欲修補上述帝舜至閼公失序及太傅派忠公九世祖虎公與上代之聯繫,曾向各方徵求陳氏族譜,僅得八部。此等族譜,只能加添宗支或事蹟之記載而已,其範圍則未超出本譜所載三部以外,並未能用以補正上述兩大缺點,殊為遺憾,願俟全部稿件整理完竣,印送各方友好,共資研究,期能拋磚引玉。頃因紹馨博士之囑勉,撰吾族世系概要以應紀念特刊,惟所擬本譜與其他譜記,多有大同小異,願吾族先進賢達,有以徵信,謹將原三部,印供參考。倘荷熱心族譜之宗親人士,提供更完整之資料,並不吝賜教,以予以增刪,使族譜益臻完善,尤為盼幸。

醫學博士 紹禎誌於中華民國四十六年(公元一九五七年)十月二十七日丁酉九月初九日

本譜係先父上達公編修,由紹禎補修,並加標點,再以()內之按溫,加載公元年代,其他參考事項以及校誤。

編修本譜之參考文獻,鋷撮其要者。列舉如次,其中自1至7乃編者上達公收藏文獻,8至15為紹禎在修補時參照之文獻。

1、崑山譜記崑山敘事計二十七節,光緒二十七年辛丑(明治三十四年)三月得于世兄陳紹年先生。

2、崑山陳山陳氏重修族譜,乾隆十四年己巳臘月吉,崑山派徒居台灣三房十三代孫,日茂序。

3、陳氏族譜,光緒二十四年戊戌春月吉,分居大埔一百十二世孫,龍光重修譜序

4、永福派族譜,林圮埔街??庄,陳寬淵先生藏。

5、澄峨山嶺鳳陳氏大宗八世族譜。

6、霞漳陳氏世系族譜。

7、唐開漳龍湖公宗譜。

8、史脩公陳氏族譜,台中大肚茄投,陳啟明先生藏,太傅派。

9、高坑陳氏族譜,台中大肚,陳瑞南先生藏,聖王派。

10、清溪芳亭陳氏家譜,台北市,陳春坡先生藏,太傅派。

11、登瀛文瀾渡台祖族譜,台北市大龍峒,陳浩然先生修,太傅派。

12、菲律濱媯汭五姓聯宗會紀念特刊,中華民國四十年,菲律濱媯汭五姓聯宗總會出版。

13、南陳族譜八冊,清光緒二年丙子荔月上浣訂,陳金木先生藏,太傅派。

14、雍睦堂陳氏族譜,苗栗鎮米市街三十號,陳景雲先生藏,南朝派。

15、陳氏宗譜,苗栗,陳懋年先生藏,南朝派。

入閩始祖忠順王太子太傅邕公簡史

入閩始太子太傅諱邕公,原籍京兆府萬年縣洪故鄉冑桂里,生於唐麟德二年(公元六六五年)乙丑,神龍一年(七0五年)乙巳進士,官太子太傅,與李林甫不協,開元二十四年,丙子(七三六年)被謫入閩,始居興化,移泉州惠安社稷壇後,旋移漳州南驛路南廂山居焉。生四子,長夷則、次夷錫、三夷行、四夷實。加諡忠順王。

恭惟我祖,肇瑞光州;衍派南脈,德昭太邱;帝師王佐,黼黻皇猷;入閩締造,燕翼貽謀;荒山天作,世德厥修;雲礽接武,罔替箕裘。

太子太傅邕公致政表

臣之事君,生死惟命,此古今不易之大義也。臣年齡已邁,疾病已深,任重力綿,不能勉強,則情可憫,罪可寬也。伏念臣忠恪一心,綣綣體國,向年筋力不衰,萬里奔馳,才雖未逮,而力可往,況今久病喪心,施為顛倒,願陛下垂憐蟻之微,敢犯雷霆之威,伏望聖心垂臣衰殘,俾遂乞回致仕之願,以保其未路,則洪造曲成之恩大矣。臣稽首頓首,謹具表以 聞。

陳氏族譜序

上組陳忠,原籍京兆府萬年縣,洪故鄉冑桂里,厥子邕,唐神龍初進士,官至太子太傅。與李林甫不協,開元二十四年︵公元七三六年︶被謫入閩,始居興化,移泉州惠安社稷壇後,旋移漳之南驛路,南廂山居焉。生四子,曰夷則、夷錫、夷行、夷實。德宗時,夷則為金紫光祿大夫,夷錫為諫議大夫。文宗時,夷行為累擢工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竟事,跡載唐史。夷實為屯田員外郎,些厥子翿,任寺簿,衣冠填門,因築室備鐘鼓樓臺,宏其苑囿。州府參謗逆謀,時夷則、夷錫,官居在外,夷行、夷實尚幼,有女名金花,贈金花郡主,謂父曰:﹁今日之事無可奈何,幸唐奉佛,可將家宅變為寺宇,物業盡行施捨,庶可弭謗而免禍。﹂父曰:﹁可。﹂及即以上聞寺門,書﹁悠然﹂二字,係女髮筆,遂去三都後水頭居焉。卒年九十五,加諡忠順王,贈父鄂國公,葬此山,名曰罷夫墓。

夷則及第奔喪畢,睡夢隱於田禾,因與子著作郎名儔,於建中二年舉家三百餘口,遷入嘉禾島。始登岸,托足茅舍,今人號其處曰陳寮洗馬坑,與光州固始學士,薛令芝來同里閈,鄉人至今仍有南陳、北薛之稱。夷行復相,以足疾判河東,遂入籍焉。夷實子翿,任寺簿守故鄉,分族龍溪北溪等處,夷則八十生遐,葬蓮潯山,創覺性院。子儔,生三子,曰茹,曰聞,曰嘉;茹為拱奉學士,聞任陵州刺史,嘉任陵州別駕,祭業在宣梵院。聞子丞,任福塘縣令,生二子,曰喜,曰恭。喜為開封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公,建資福院,往漳祭祖,夜至中流,有赤光橫舟而來命取之,迺一異木,刻為廣德王,祀之院側遺像中堂,祭業在焉。恭為吏部侍郎,生二,仲友任通直郎,仲親為四門助教,今不知分派何所。喜生三子,仲弼任從政郎,仲志任朝散大夫,仲寓為番隅縣令,生四元通任婺源縣令,元達任閩縣主簿,元道鄉貢士,生子祿,分族永福。

元遠任倉州推官,元通生二子,曰肇,曰黯。肇施普照寺,祭業在茲,子孫歲祀(編者註:以上斗門陳氏族譜因虫蛀遺缺。)黯號昌晦,十歲能文,長於詩賦,先隱於南山,後隱金榜山,嘗十八科不第,人呼之曰陳場老。後擢高科,任陝西帥,解印而歸,有釣魚磯於簣當港口,著裨政書四十九篇,凡三卷,朱紫陽署同邑簿時,為政書序譜贊二篇,詩一首,載在泉州府大同誌,入鄉賢,祠遺像白雲岩,祭業在白雲山。隆慶辛未年,泉郡同知丁一中,謁拜祠堂,贊詩一首,又題金榜山釣魚磯詩二首。黯生二子,長仁煦,次仁旰,於偽陽閩時與僧行岑卓庵,重建覺性院,蒸嘗田地畝數,報入佃甲歐汝圭戶內,供納備祭。仁煦生三子,光彖,光憲,光著,光彖任長泰主簿,族分梁齊陳巷。仁旰為司戶,子光舉,任莆田縣尉,生三子用祖、越祖、戣祖,越祖為少府,四世孫良顯,兄弟分族惠後坑。元達子徵,任虔化縣令,徵子蠲,為御史中丞,兼國子祭酒,祭業尚存焉。蠲生三子,俊乂、匡乂、洪乂任中軍校尉,俊乂任校書郎,匡乂任罷理寺評事,創正悟院,祭業在石井壟等處。匡乂生二子,曰弘銳、弘信。弘銳國子監生,生五子,曰鞏、寶、顒、喜、隆。隆,居店前,浦源、江頭、彰浦、大坑、浚美,是其苗裔也。弘信之子曰箍,分居官田。

自是之後,宗支繁衍難以枚舉,至後周時,光舉之孫洪進,字致先,號濟川,先分仙遊,有壯志,頗習詩書,同兵法,長以材勇聞,隸兵籍,從功汀州,先登補副兵馬使,與留後效誅黃紹有功,節鎮清漳,從效以女妻之。奪張漢忠節印,漳泉士庶,咸稱清漳郡主,贈渤海夫人為留後。百姓咸歡,歸替轂下,軍士無怨背之患,鶴禽有繞殿之異。太平興國二年,遣魏仁濟奉表納款獻漳泉二郡,宋太宗贈號順化功臣,授太子太師,入朝同平章事,封南康王,追祖太子太師,贈父為岐國公,創祭業法石崇福等等。有女陳璣烈,號二十小娘,置金敘庄,買民間田地,開灌溉。

父祭田,子文顯,任橫州刺史,加檢校太保,子宗元、宗憲,宗元長子梓固守原基,分族府城晉江等處。次子增擢任考功郎,同弟遊於潮。宗憲子坦,任海陽縣令,生子曰銓、曰婷、曰鏜、曰鍆、曰鍹,入籍秋溪鶴塘,子孫散居粵東,文顥任杭州刺史,遷太子太傅,委鎮是邦,世襲前爵,於開寶三年,追尊上祖,施捨南院,奏請改額,為崇福添報劬二字。子宗綿,授武寧將軍節度使,文顗任徐州刺史,文頊官至都兵副使,子宗絳,孫曰南,俱登進士,太平天國三年舉家赴闕。至南宋時,匡乂六世孫仲武,任五府助教,子敦仁,任洪州教授。

七世孫俊卿,官任東宮侍講,棄職歸隱不仕。厥後,子孫隱居,求志山間林下,淪沒者多,碣斷碑荒,先人祀事不一。迨明太祖高皇帝登極,越祖公十世孫觀龍,字子仁,以進士任臨江府推官,永樂間,叔姪齊為進士。洪進公十四世孫玄,字源長,宣德九年任太常寺博士,敕命存焉。二十六世祖真泰,字乾通;陽泰,字乾亭,兄弟栖身畎畝,積穀千廂,遺金巨萬,人呼之曰二長者。真泰卒年九十,名登郡誌,生四子,曰璇、曰瑾、曰璞、曰璧。璧子溫,仔思厚,任孝豐縣教官;二房曾孫華玖,字廷輝,弘治戊午科鄉試進士;三房曾孫策,字廷獻,任南京漂水縣訓導。策弟祚,字廷祿,任江西戈陽教諭。陽泰因年饑饉,以穀賑給鄉黨,郡邑聞之,嘉獎其義,有五子,曰斌、曰廉、曰俊、曰熙、曰益。斌字拱翌,生四子,曰晃、曇、泉、昺。晃字純誠,創居塘邊,以恩例榮賜壽官,生皎,字榮廣,娶漳郡王氏,生岌,字朝嘉,三歲喪父,王氏以節終其身,郡邑高其節,兩表其門。

嘉靖乙巳,岌以先業不守,胥遷於潮,居未匝綦,遽爾云沒。其妻黃氏,刻身勵志,守節養成六週男繼芳,字子傳,紹述先志,存宗潮郡,長房三代單微,遷潮苗盛,此乃先人之深澤,而宗派之流長者,厥後子孫,綿綿登仕版者,油然而起,寓別州縣,未及盡記。茲者譜牒不續,源遠而流益兮,世系古蠹,木喬而枝有枯,蒼頭白髮,序次不知,舟車馬道,遇不相識,有儒冠廷謹者,樂善好義,一日群兄弟子,蔬園樹下聞杜鵑聲,謂然有江河之異碩謂曹輩曰,為子孫者,當思祖宗之勤勞,承先人之志事,祀事以時則孝,可以事親進形以義則忠,可以事君,天理人倫禮義廉恥勿至蔑塵,可學張公藝書忍自勗,勿效司馬氏骨肉相殘;人人有敦睦敘倫之行庥,可光照先人之念德,時聞斯言,同有餘悲因,曰吾族處於后浦馬壟,有以弘朝諱之派,其朴略之風,尚在淳厚,.俗未忘可.,家繹其舊譜,而史修之,以冀.世,為子孫者,恩其身之所由,進而知隆乎,追遠之禮。於是伯兄廷健、存勗、國章、希禹、體新、體仁、體孝、希成、希商等,僉曰:是良舉也,恩親以周人文,斯賁則仁盡親,關昭穆功列天秩攸齊,則盡長矣,由枝及幹,派流不紊,所以紹宗者在是矣。彥士貞女,悉紀行實,所以勸賢此在是矣,於是搜先人之舊典,閱世代之相繼,名為實錄乎。

嗚呼﹗昔人過河洛而思禹功,我一門世德相承,真是相愛以樂,即分處別州異縣者,與我祖宗同一血脈也,而浯之所以號為斗門,此蓋因我祖居漳時,堂名拱斗,遂承其斗曰斗門,即今之斗門,之所以復開一斗門者,丹心不忘之意,職是故耳,睹斯譜有不動親親之念乎,春雨潤禾,自葉流根,況一粒之粟,而傳之千倉萬廂,此無異味也。一莖之花,而流之千卉英者,無異馥哉。吾曹有志,其各尋紀苗裔以相親,庶幾澤不斬,而于前光也,慎無若郭子崇韜拜子儀之墓,能則族譜續,世系定,宗支明,序齒別,而我祖上自三代下至唐宋,以迄于今,忠君愛國之心昭昭,日月其慶衍無疆,簪纓代起,勿忘其所自矣,是為序。  三十九世廷樑誌

註﹕本篇陳氏族譜序,歷代名稱如左﹕

一、陳氏族譜序,知莆田縣事鄭茂頓首拜書,民國四十七年德星堂特刊。

二、南陳實錄,台灣侯亭五大派大宗譜,雍正十年公元一七三二年,雲頭派長房十一世孫聯公抄錄。

三、唐太傅忠順王陳邕公傳,民國七十二年世界陳氏宗親大族譜。

四、金門斗門陳氏源流,潁川衍派源流遠、拱斗分支世澤長,民國七十四年,金門陳氏宗祠奠安特刊。

五、金門斗山陳氏族譜前段至「祀,黯號昌晦,十歲能文」,古本因虫蛀遺缺二十二行,序末以三十九世孫廷樑誌。

南陳族譜序      賜進士出身國子監祭酒集齊丘養浩撰

舜相堯履帝位,泊武王克商,封虞公於陳;以陳為氏,其子孫適他國者多矣。陳忠原籍京兆府萬年縣,生子邕為太傅,與李林甫不協,被摘入閩,始居興化,馴入泉州,旋遺移漳之南遷入嘉禾。子夷則創南院,厥後子孫衣冠彬彬傳至十世黯公為名儒;十八科不第,後任陜西元帥,改印而歸,既居金榜山,人呼場老子,著有裨政書四十九篇。紫陽為之序。其詩載唐文。至十四世孫陳洪進乘五季之亂保守漳泉,知天運送款趙宋,世享富貴,子孫繁衍,至今詩禮不墜,世有衣冠,其福未艾,子孫何知其世之遠乎,故表而出之。

南陳族譜序   進賜士出身都茶院右僉都御史贈刑部尚書詹咫亭仰庇撰

南陳始祖於京兆府萬年縣洪故鄉冑桂里人也。初遷漳泉間,其先遞傳華榮袞冕,不啻瑰之三,錢之四,其序譜明公張天驥先焉,暨吾省縉紳令闡諸公之後焉,若史朝宜朴夫丘集齊、林坎涯、汪尊岩、劉南郭等,于文高、于住為其序,其世撰。其實以光於後,備逑先世聞人,暫揚世德,種種奪目,豈予能求其一工哉,適有數十代孫陳盟橋,能於詩,當予契,一日進譜于序予紀之,予見譜載昭朗創制寺院巖,捨施田產,及祖上墓所忌諱,具各誌明大明鐘箎不移,廟貌如新,誠數十世之奇觀也,信乎吾泉所傳五府諸家,其不迨甚遠,然未及記如壬癸,一經魁選辛卯科蘭經魁丑年及第,酉科台衡繼重。一經庚子沃心用宣讚美鄉科進士,甲科聯登,衣冠填門,其房分貴盛者。尤難於枚舉,其派分之近者。如鑑唐公一門四舉,雙柱仍入鄉賢配祭,其膾炙人口者。其傳盛矣,且綿瓜懋聲者如方川也。昔人所稱華皆為不耿磨,誠士君子望餘光而稱首云。

重修南陳族譜序

明奉直大夫,翰林院侍讀學士承旨兼絲綸房纂修實錄,召內殿教導,御姓歷部主客清史司員主事國子監五經博士奉欽差選婚較正書籍三復陽子鄧愉拜序

蓋聞明德之後,其後必昌。陳氏舜後也,始周武王所封,以國為氏。至春秋末併於楚,避居陽城。又數傳至漢。有平者為漢相。又有湯者封關內侯,又數傳至武帝霸先,繼梁而有天下。又數傳諸子諸叔之封藩者,又蔚流而興,至天成十一年,太原伊張憲公序其譜曰﹕源源長流,視諸它族。大有不侔,信其然興。夫明德而顯爵,爵而昌宗。相傳至今,高位盛祿,備其貴,其苗裔枝分派別,遍盈郡國。諺云陳林大半天下是矣。諸不具論,跡亦南陳始祖為唐龍初進士陳邕公,官太傅,生四子一光祿大夫,一諫議大夫,三司空丞相,四屯田員外郎,有女號金花郡主,建中二年,夷則與子著作郎儔公舉家之百餘口遷嘉禾島,始登岸,築室未成,托茅而居,人號其處曰陳寮,其名至今存焉,遂為禾山殿前之祖焉,累傳皆父子祖孫兄弟榮顯;終唐至宋元繁衍偉盛,不可悉舉,明載譜牒可可接也。迨至大明衣冠接武,子侄傖然,或分宗或聚族,咸知紹光德而勵後,志在昔且然後其尤滋乎;試再接之,其最顯名,有著作郎為賢儒者。如十傳黯任陜西元帥,不就結蘆金榜山,著裨政書四十九篇,朱文公序其書而讚之,其最著有奇略者。如後周時節鎮清源,十四傳洪進公,宋太宗賜號順化功臣,封南康王,子文灝公封世襲其爵。其為大喜捨者,如邕之建南山,夷則公之創覺性院,嘉公創宣梵院,喜公創資福院,又公之創正悟院,文灝之重施崇福寺。皆遷奇闢,至今香火輝煌。其為女流之卓行者,如金花郡主之變宅為寺,家務盡捨,二十小娘之棄金釵,施重福寺為寺田,其為貞守如皎公之娶王氏,岌公之娶黃氏,皆以早喪失志著節。都邑旌之。嗚呼,明德之後,其後必昌。吾閱禾山南陳一譜,其不禁喟然矣。余十年寓禾,適鐘英陳公與余交。出斯譜囑余為序,如其志而樂為之序,噫嘻,如鐘翁斯學也者,其光照先人之令德,而大

睦族孝親之誼也夫。

南陳族譜譜序一           宋淳熙無春紫陽朱元晦

猗歟陳宗!澗濬發自虞,協帝重華,順親底豫,克君克子,裕後有餘。胡公滿受封平揚湯,繼孚至太丘,節義尤敷,更考相業,名身不虛,深羨釣隱,高尚自如。爰及五代,配天耀祖,剖符錫袞,遍滿寰宇,更秉南越,有分開土。宋室納款,臣節弗渝,丕顯丕承,此其最著,子絲繩繩,別宗寡侶,源深源長。猗歟那歟!余守是漳,得安卿昆季,每在道原堂講易經史,意投合契,素問唐開漳祖及卿凡幾代矣。卿對曰﹕二十之裔孫矣。徵其譜,與余觀之,盍為序。

余以簿書鞅掌中,迴思當日素心幾人,樂數晨夕,斟酌全無偏執,牴啎以故得,晰理於毫芒,為當世明理之士所不庇而棄之也。所以引孤證今,彰彰考考,豈直俗人姑記而取虛名也哉。及盛衰賢愚不一,獨取先人之用心者,而誦傳之,以詔後世也。然盛德必然盛祀,而棣萼聯芳,以著昭穆之明法,外有以極其規模之大,而內有以盡其節目之祥赭也。自是以來,卿之父元甫,立齊家之法,五世同居,並不分釁。宋紹興間旌表孝義坊,治教休名,伊可風也。而陳氏世系之傳,由於大宗正之派,譜書之詳,實過於史後之復明於世者,法先人修譜之心者,則未無小補云。

南陳族譜譜序二      賜進士出身戶部主事方齊史朝宜撰

按,實錄嘉禾陳宗,自太傅邕摘閩,自莆遷泉入漳,遂居同安,有子夷則、夷行,首擢科甲,為名宰相。十傳而得黯者,帥陜歸隱,著裨政書三卷,登郡誌。十四傳而有洪進,遂建大功於泉漳。歸宋,封郡王,其大彰明較著者也。餘學行位號,可書甚多,惜其記載淪沒,無可考證。自朱紫陽為邑簿,博訪境內先賢,因得其家所傳,裨政書四十九篇,校其世次而序之,當時已謂其守正不惑,操行之雅,而姓名不概見,以為足悲。今數百年矣,幸其得刻於大同集者,猶得大賢以自顯,而其餘不傳豈少哉?然豈特伊陳,孔子嘗嘆杞宋之莫徵矣。以今觀之,譜牒之學,信不可不講,而陳之後,有能修其譜,明其世系不使隱沒,而無傳者,固可深嘉,而博詢親賢,恢示同志;近稽接壤遠尋異方,上參國史,下索碑碣。此有行事道藝可錄者,悉表出以垂世美,而示激勸焉。

朱文公裨政書序並詩                宋朱熹

複政書,四十九篇,凡三卷,唐陳昌晦撰,熹所校定也。初,熹從府檄訪境內先賢碑碣、事跡,最後得此書,及墓表文於其家,表文猥近不足觀,然述世次之詳。書襟晚唐偶儷之禮,而時奇澀,殆難以句讀也。相傳遠久,詞多偽謬,無善本可參訂,特以私書定其一二,而其不知蓋闕焉。觀其潔身江海上,不汙世之垢紛,次輯舊聞以著,此書雖非有險奇放僻之行,瑰怪偉麗之文,然其微文感動,亦有發明義理之致,而切於世教者,真可謂守正循理不惑之士矣,而其姓名不少概見於世,亦足悲矣。詩之序曰﹕亂世則思君子,不改其度。若昌晦者,可謂近之。熹因校正其書,而為之序,其意如此,後之君子得以覽之。

朱子讚詩

陳場老子讀書處 金榜山前石屋中 人去名存猶昨日 鳥啼花落幾春風

藏修洞口雲空集 舒笑堂幽草自茸 應喜斯文今不泯 紫陽秉筆記前功。

參、金門陳氏歷史淵源簡介 恭錄自金門陳氏大宗祠潁川堂建祠八十週年奠安紀念特刊

陳氏系出舜冑,姓姚,歷夏殷四十五代(註本譜四十一代)為諸侯,食采於虞;至閼父事周為陶正,生滿,周武王以長女大姬配滿,封於宛邱,賜姓媯,備三恪,國號陳,諡胡公。傳二十四世(註本譜二十代),次子全溫,事晉為大夫,邑於寖浚儀屬陳留;迨漢陳武事高祖,封棘津侯。孟璉事世祖,為固始侯。而子孫因家焉,代多偉人。至陳實為太邱長,不言而化。實生紀,字元方,元方生群,群生太(泰),泰生訴;十一(註本譜十二代)傳伯紹,字維業,任合浦太守,惠政於民,民像而祀之,今廉州有陳王祠。伯紹生霸漢,字興家,陳高帝霸先之族兄弟,為大宗正,霸漢生欲得,字果仁,事隋煬帝為司徒,以諫終,封忠烈侯。欲得生叔犢,字克耕,值隋室方亂,團結義兵,至霍邱,遇秦王世民。即以眾歸。補扈蹕頭,以定河東,說李密。功授懷化大將軍。叔犢生政,字一民,為左郎將。

霸漢族兄霸圖生巖,五傳之邕公,唐神龍初進士,官至太子太傅,與李林甫不協,開元二十四年被謫入閩,始居興化,後移泉州,旋移漳之南驛路,為開閩始祖。

總章二年,閩變?亂,閩民苦之,請鎮師。高宗勒政進朝議大夫,統領南行軍總管,掛印節鉞,盡得父兵五十八氏,甕五千,進屯漳浦雲霄鎮。此陳氏入閩之始也。卒諡武烈,妣司空氏,生元光,字廷炬,襲父職,東距泉群,西逾潮廣,南接島嶼,北抵汀邵,數千里,威望凜然,無桴鼓之警,後因藍奉高冠潮,公輕敵,戰歿龍湖,卒諡忠毅,娶妣種氏,生男響,字朝佩。武則天通天元年,舉明經及第,授翰林,承旨率武勇,斬奉高復仇,朝命治州二十餘年,澤洽化行,租諡文英。響娶妣歐氏,生酆。子有芭,(次子詠、三子訐),玄宗開元舉抰庠生,授辰州寧遠,值安祿山作亂。耆老請勒酆,紹生業,襲郎將。上可之,授朝散大夫,,出刺漳州,卒諡忠憲。酆娶鄭氏,生謨,字以忠,代領父眾,憲宗朝,李勉薦有謀略,入署兵部尚書,尋歸養,以謨襲職,卒諡武肅。謨娶翟氏,生則(次子刑,三子剛)更則黌,號南嶽,益修職業。穆宗時,遷嶺南觀察使,卒諡忠惠,葬南靖馬坪保後逕山。

則娶柯氏,生?,字汝玉,號恆齋,年十五領鄉薦。文宗太和丁未年,登進士,官右庶子,歸養盡孝,卒諡文毅,葬龍溪傳洋保可田山。?娶王氏,生江(次子淮,三子河漢。)字可濟,號守真,襲祖職,刺史漳州。僖宗光啟元年,值王緒若秦宗權之誅求,南走入閩,攻陷汀州,引兵圍漳,公率馬步兵與戰三十餘合,勢不能支,城陷死節,卒諡忠毅,葬龍溪松州賴坑崙。江娶賴氏,生鵑(次子鄔。)字春翔,號梅溪,幼聰慧。咸通三年壬午領鄉薦,癸未登進士,年方十五。懿宗以年幼放歸侍養。乙酉除宣靖郎遷駕部郎中左丞京兆尹,未幾,丁父艱,銳志復仇,未遂而卒,諡哀襄,葬龍溪瑞泉里刑林山。鵑娶楊氏,生子田。田生達,奉鎮浯州鹽場,擇地居之,名曰陽翟,為浯州發祥之祖。

宋代靖康之亂陳氏更多南移,而浯島陳氏祖先又在往後數朝由漳、泉一帶遷來八十年前,為籌建本祠,即依當時人丁多寡分成十三股以便工作推展,是故有十三陳之稱。考其遷浯始祖,計分七支,除陽翟陳綱先祖外尚有以下六支。

△湖前陳﹕又稱碧湖陳,其始祖一郎公,宋代自晉江遷來,塔後為其分支。

△下坑陳﹕始祖六郎公,宋代自晉江遷來,與陳坑始祖八郎公親兄弟;與湖前始祖一郎公從兄弟,下坑陳分支有山外、小徑、高坑、東州。

△斗門陳﹕始祖大育公與二十五郎公,宋代自漳州遷來,分支有官路邊。

△埔後陳﹕元代來浯,始居後浦,後移埔後及洋山等地。

△後山陳﹕元代存仁公建言被禍,遷居金門。

△古邱陳﹕明代遷浯,分支新頭串新垵。

△舊金城﹕清代朝陽公自安溪遷浯。

金門分佈各鄉鎮陳氏宗祠名錄

金城鎮﹕

陳氏宗祠(大宗)庵前。陳氏宗祠(大宗)古邱。陳氏宗祠(大宗)西門里。

金寧鄉﹕陳氏宗祠(小宗)埔後。

金湖鎮﹕

陳氏宗祠(小宗)陳坑。陳氏宗祠(大宗)湖前。陳氏宗祠(大宗)上坑。

陳氏宗祠(大宗)下坑。陳氏宗祠(大宗)新頭。陳氏宗祠(大宗)山外。

金沙鎮﹕

陳氏宗祠(大宗)后山。陳氏宗祠(小宗)后山。陳氏宗祠(小宗)陽翟。

陳氏宗祠(小宗)陽翟。陳氏宗祠(小宗)沙美。陳氏宗祠(小宗)后山。

陳氏宗祠(小宗)陽翟。陳氏宗祠(小宗)陽翟。

陳氏宗祠(大宗)斗門。陳氏宗祠(大宗)斗門。

陳氏宗祠(小宗)斗門。陳氏宗祠(小宗)斗門。

陳氏宗祠(小宗)高坑。陳氏宗祠(小宗)高坑。陳氏宗祠(大宗)營山。

烈嶼鄉﹕陳氏宗祠(大宗)湖下。

註﹕

一、據金門陳氏大宗祠潁川堂建祠八十週年奠安紀念特刊載﹕祖祠中龕一排主位為太傅祖。左昭一排第二座為斗門大育。右穆第二排第二座為斗門二十五郎。

二、祭大祖文中﹕

第三始祖為開基斗門官路始祖宋進士大育公。

第四始祖為開基學考始祖宋(本譜考證為明朝,見陳旺公譜系考)二十五郎公。

斗門陳氏宗族昭穆小引

斗門始祖宋進士大育公,漳州拱斗人,於帝昺年間任侍御史,蒙兵順江東下,竊據中原,大育公,率恭人蔡王氏入浯,開疆闢地,耕讀傳家,奠定基業。子孫繁衍,歷七百年,至今傳二十二、三世,人才輩出。有分支官路邊,且有僑居海外,無論從事何種行業,均能克勤克儉,明禮尚義,緬懷祖先盛德,世代家風忠厚誠實,傳至於今,更須發揚光大,藉懷崇德報功之心而達先人遺志。

斗門官路歷代編字(昭穆) 自十五世以文字起 燈號﹕三省提學

建有三座宗祠,三公祠堂、官路頂祠堂、橋頭祠堂。

1234567 891011121314

大以光譽啟懷尚 鰲斗 葉 廣 仁 讓 齊

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文 明 丕 啟 奕 世 其 祥 乃 綏 厚 祿 諸 代 豐 亨

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

錦 延 安 緝 為 善 益 興 勉 爾 繼 序 永 言 服 膺

學考歷代編字(昭穆) 自十一世以禹字起 燈號﹕南陳文賢家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五郎 百 伯 文 陽 克 存 學 元 甫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禹 錫 玄 圭 奏 水 澄  江 淮 河 漢 朝 宗 凝

25262728293031 32333435363738

奇 勳 偉 烈 咸 熙 績  受 命 維 新 保 祐 繩

肆、斗門學考陳氏族譜抄本

斗門學考重修族譜序大清順治甲午公元一六五四年孟春之初四十世孫良謨重修

余觀先世譜牒,歷敘昭穆以及祖考妣墳塋,先君子之苦心至矣盡矣毋庸贅矣,間嘗即余生平而讀而紀之曰,吾少貧賤,兄從戎,家計切業不專學而輟,而學養厥父母之後始也,躬讀田園於浯地,次而開張藥室於英山,全期沈先生贈其匾曰恆心,迨其後,兄良弼蒙拔泉郡左營千總,始有微祿以資家計,不意父母病篤呼而命之曰,家雖貧學不輟,昔人有言,汝其敬聽毋忽,未幾,父母俱喪,余體親意天意,志詩書朝夕自警,庚辰教讀於蔡宅,鄭氏妻家遂建宅宇一座,置田干餘頃,壬午入同安學累科不第,崇禎時,兄從李提台擒賊有功,過蒙拔擢自千總而陞於廣東遊。

繫自遊擊而陞副將於海山,遂遷以南澳總兵,更蒙國恩贈明威將軍,余踵後塵至隆武丙戌科,以進策蒙欽賜進士,封扈駕大夫,歸梓里監旗於祠宇以及祖墳等處,而何厝祖妣墳蔭,屢被何姓砍滅忿較,更將所豎之旗盜斬,登時搜獲,縣控上憲律,擬九流十三徒定案嗟;罪非自致殃不及身,人好招尤難逃法網,孫子有鑒宜凜雷霆之威功.攻詩書之業乾惕為懷毫非末染,庶余體父志以自警,汝遭亦當體余而念,不忘也,若夫祖德宗功千秋勿墜,水源木本萬世須知,雖支派分遠宜親不宜疏,即貧富異形相持而勿相狎,推此而貴不忘賤,卑不踰尊則親之念切,而敬宗之誼明矣,余因舊譜風雨朽蠹,故讀紀而特書之,以為後世箴。

斗門學考祠堂記

蓋聞祠堂者,所以萃祖考之精神,而伸歲時報本之敬心,子孫印之而敦睦支派,因之而蕃衍,其為係也大矣,吾祖建立之祠堂制度,狹小又遭烈風暴雨之受棟枝榱崩,至四世祖文長公、文富公偕文淵公雍公,落助相幫更置而張大之,其中棟樑內寑室外門垣,扔架兩徬護厝,即今之規模是也,其大廳敬安祖先神主,餘房屋過各依長幼之序居住,世世子孫祀先有所屋住,有地方詔美矣,倘有敗壞者,須當修補之,富而貴者稱家資費,貧而賤者出力助後,不可相推爾逐一均,則此堂可以傳之百世,而至千千萬世,而不朽也。

斗門學考祖先遠諱應祭日期并記

開浯一世祖二十五公,六月十三日忌辰。

祖婆何氏正月初四日忌辰。

分族上都斗門四世祖文雍公八月十五日忌辰。

祖妣周氏九月初九日忌辰。

吾家歷代以來,非特一祖,即遠祀諱止,此以上考妣四人,蓋此四祖者,一系

開浯之祖,土宇本之而建置,生于四世分族本邑,上都之祖業由之而創,垂厥功大

矣,而世系兩房分枝,里居地名號為內外斗門,皆從此識,則此回祀者,祖有德宗

有功,誠不可祧者也,其餘率祖而上,自宗而下,子孫各祀其所親,若禮所不能及

者,則感時遇節,各荐品物於祠堂合享,此禮之宜所不可廢者也,用誌之以示後。

斗門學考祖考妣墳塋記

一世祖二十五郎公葬在鳳龍山,坐庚向甲。

妣何氏葬在何厝社尾,坐己向亥,週圍墳蔭。

二世祖百五公暨妣李氏合葬在石船外月投頭,坐午向子。

三世祖伯銘公妣呂氏葬在後厝上灰墓,坐坤向艮,週圍墳蔭。

伯旺公葬在月投頭,坐丙向壬暨妣白氏全邱。

四世祖文長公文富公合葬在月投頭,坐巳向亥。

文淵公葬在蘭厝山大挖尾寶珠山,坐西向東。

文雍公暨妣周氏合葬在內地斗門,左邊社頭。

五世祖陽潤公葬在蘭厝山,坐戌向辰。

陽立公葬在鳳龍山,乾巽兼亥巳。

逸沙公暨妣莊氏合葬在徑林北面坑上,坐子向午。

恬蔥公及妣張氏合葬在西坑田上,乾巽兼戍辰。

陽復公葬在本鄉家尾灰墓,坐艮向坤,妣林氏同邱。

陽臨公葬在本鄉后壁松柏園,坐已向辛兼辰戍暨妣卜氏同邱。

斗門學考二十五郎公譜系說明

開浯第一代始祖二十五郎公,娶何氏,生百五、百九,祖墓在鳳龍山,坐庚向甲。

婆何氏墳在何厝社尾樹林內坐巳向亥。

第二代百五公,字定侯,娶李氏,生箴、興,考妣合葬在月投頭,坐午向子。

百九字用侯,生讓。

第三代箴字伯銘,娶呂氏,生元、庸、有。

興字伯旺,生深、和。

讓字伯謙,生煌、詩。

第四代元字文長,娶蔡氏,生澤、成。墓合葬在月投頭大石腳,公正月初七日忌辰

婆五月十五日忌辰。

庸字文禮。

有字文富,娶莊氏,生哲、正、亨。

深字文淵,生道、藏。

和字文雍,娶周氏,生旦、上。

煌字文煇。

詩字文斌,生淑。

第五代澤字陽潤,生嘉、品、苗(絕)。

成字陽遂,娶劉氏,聲宿、華。

哲字陽明生鴻。

正字陽立,娶吳氏,生源。

通字陽亨,生聰在衛故。

到字陽學,生敬。

長字陽修,生德。

旦字陽復。生超、經。旦公墓在本鄉社尾號灰墓。

上字陽臨,生楫、桴。

淑字陽善,生理。

第六代嘉字克禾,生照、端、勉。

品字克?,生度、弘(絕)。

宿字克麰,娶周氏,生位。

華字克槐,諱回公,正德時癸酉科舉人,正月十四日忌辰。

婆林氏十月初十日忌辰。

鴻字克鵠,生重。

源字克泉,娶趙氏,生賚、才。

敬字克恭,生洵。

德字克仁,生(絕)、理(失傳)、五(絕)、祖。

群字克超,生誠(絕)。

經字克綸林氏,生本、守。克綸公墓在香山虎過崙,坐甲向寅。

婆葬在香山鏡石前,坐壬向丙。

楫字克濟,生昭、質(出嗣)、會(絕)、祉。

桴字克浮,立質繼嗣。

理字克惇,諱倫公,嘉靖壬辰歲貢任湖廣潛江教諭,波李氏。

第七代照字存光,生儒、仲(故)、行。

端字存莊,生悅。

勉字存勵。

度字存寬,生盛。

位字存靖,娶黃氏,生聘、垂、長。

寶字存鼎,娶林氏,生智。

重字存琛,生玉。

賚字存弼,娶劉氏,生萃、肅(絕)、英。

才字存能,娶鄭氏,生雨。

洵字存美,生茹、敬。

祖字存功,諱懋翔,萬曆辛巳歲貢任漳州訓導,浦城教諭,妣蕭氏。

立字存本,號次山,生道、瑜、振、謙、承我(絕),存本公葬在張厝門口

守字存畏,娶梁氏,生語。

祉字存慶,號齋暨妣黃氏,生儲。

一字存質,號斗山,娶趙氏,生志、心、公朱(絕)。

第八代儒字師學,生輿、輘、輜、軔、軺。

行字時學,生輔、軒。

悅字怡學,生輅、冕、科、會。

盛字茂學,生瑾、輶。

聘字用學,娶洪氏,生籌、箴‘(絕)。

垂字統學,娶鄭氏,生典。

長字君學,娶趙氏,生簧。

智字睿學,娶黃氏,生範、篆。

玉字佩學,生春、夏、秋。

萃字材學,諱廷樑,娶劉氏,生炳、燿。廷樑公生於嘉靖甲寅年六月二十一

日未時,時遊學漳州,甲戍歲進漳浦學,萬曆乙酉科舉人,任上杭教諭,登

記族譜,卒於庚申年十月十一日。

英字俊學。

雨字時學,合三世祖伯銘公葬后厝上,娶蕭氏,生光。

茹字茅學,生宗、亨、鐸。

敬字肅學。

道字修學,娶張氏,生福(失傳)、奇。

瑜字集學,生大(絕)、二、三(絕)、四(止)。

作字振學,娶林氏,生雒、小英官止。

七字謙學,娶洪氏,生洪山(絕)、祐(絕)。

五字鎮玉,娶魏氏,生珠(絕)。

九字語學,娶許氏,生卯。

儲字精學,即蘊所,娶何氏,生大、戍、細、三。

長字不語,娶徐氏,生天、冬、秋、程、完。

嘉善字心學,娶黃氏、施氏,生正、同。

仰斗字嚴學、毅學,娶蘇氏、許氏,生申、二、登、及。

寶字光珠,娶彭氏。

五字經學、通學,娶郭氏,生孟、仲、宿。

第九代輘字元轄。輜字元輿。軔字元輪。軺字元驪。輔字元仁。軒字元輕。

輅字元車。冕字元冠。科字元登。會字元合。瑾字元瑜。輶字元德。

籌字元添。典字元徽。簧字元音。範字元模。篆字元明。春字元青。

夏字元大。秋字元金。

炳字元輝,生議字論甫。

耀字元炫。

光字元越,娶呂氏,生惜字正甫、權字衡甫,娶趙氏。

宗字元正。

亨字元通。鐸字元警。洪字元恢。二字元項。奇字元巧。英字元雄。

卯字元朔。三字元第。大字元履。戍字元揚。天字元昊。冬字元成。

秋字元凝。程字元祥。完字元充。正字元一。同字元應。申字元重。

二字元雨。登字元聯。及字元遠。孟字元日。仲字元月。宿字元星。

元輔諱良弼,明欽賜明威將軍。

元策諱良謨,明欽賜進士,扈駕大夫。

第十代惜字正甫,娶李氏,生春字起禹、連字聖禹、爵字俊禹。

闢字開甫。歲字緬甫。摧字衡甫。論字議甫。

第十一代春字起禹,娶莊氏,生團字錫時、照字錫臨、魁字錫國、信字錫實、

顯字錫明、善字錫美。

連字聖禹,娶許氏,鵬字錫飛、徹字錫裔、享字錫獻、寬字錫宏。

爵字俊禹,娶劉氏,生喜字錫悅。

聰字明禹。會字面禹。哲字智禹。

俊字英禹。

第十二代團字錫遠,娶辜氏,王氏,生禮字玄敘、樂字玄音。

照字錫臨,娶莊氏,生詩字玄韻、書字玄讀、正字玄直、中字玄砥、

補字玄袞。

魁字錫國,娶姚氏,生傑字玄豪、育字玄豪、語字玄言。

顯字錫明,娶莊氏,生譖玄根、珪字玄桓、竿字玄祥、立字玄植。

信字錫實,娶黃氏諱益娘,生老字玄及。

善字錫美,娶呂氏,生首字玄唱、孝字玄純、慶字玄有、妙字玄諧;

再娶黃氏,生標字玄摘、果字玄吉。

鵬字錫飛,娶鄭氏,生榜字玄金、進字玄取、殿字玄陞。

享字錫獻,娶許氏,生博字玄廣、繼字玄章、位字玄座。

胤字錫裔,在臺亡。

寬字錫宏,娶王氏,生秋字玄肅、密字玄机、掇字玄採、歆字玄羨。

喜字錫悅。娶姚氏,生階字玄梯。

主字錫實。

第十三代禮字玄敘,娶王氏,生麟字圭麒、英字圭雄、講字圭訓、旦字圭夜。

樂字玄音,娶洪氏,生偏字圭華、准字圭度。

詩字玄韻,娶林氏,迎繼嗣。

書字玄讀,娶黃氏,生迎字圭來、葉字圭蕊。中字玄砥,娶黃氏。

正字玄直,娶黃氏。補字玄袞。

傑字玄豪,娶莊氏,生聽字圭聰、鞠字圭遜。

語字玄言,娶蔡氏,生現字吹任、在字圭所。

本字玄根,娶周氏。生係字圭是、珍字圭珠。

竿字玄祥,娶黃氏,王氏,生流字圭剛。珪字玄桓,娶張氏生百字圭毅。

立字玄植,娶黃氏。老字玄及。

首字玄唱,娶李氏,蔡氏,生啟字圭開、周恣圭晉、坐字圭靜。

孝字玄純,娶黃氏,生笑字圭談、潤字圭富。

慶字玄有(即玄賀)生於清高宗乾隆辛巳、公元一七六一黏二月初九日巳時。

逝於清宣宗道光辛卯、公元一八三一年四月二十日戌時,壽七十一歲。

娶莊氏,韓氏,生彬字圭儒、開字圭科。

妙字玄諧,娶梁氏,生俊、雅字圭頌、察、彥、燕。

標字玄摘,娶蘇氏,生邊字圭豆、前字圭賢、賴字圭世德、風字圭誥。

果字玄吉,娶王氏,生邦字圭國、霸字圭強、仕字圭文即則學。

榜字玄金,娶黃氏。進字玄取,娶鄭氏。殿字玄陞,娶楊氏,生都字圭邑。

博字玄廣,娶黃氏,生拱字圭奉、和字圭好(出嗣繼)、合字圭宜。

繼字玄章(承繼徹)。位字玄座。繼字玄章。秋字玄肅(玄秋公長子圭換)。

掇字玄採。密字玄機(玄機公長子圭得志)。歆字玄羨。楬字玄梯。

第十四代麟字圭麒。英字圭雄。旦字圭夜。講字圭訓。最字圭上。

偏字圭華,生厲字秦奮。

小六房三玄賀公長子彬字圭儒(葉儒),娶蔡氏,生彩字秦雲、賞字秦懋。

準字圭度。迎字圭來。葉字圭蕊。聽字圭聰。鞠字圭遜。現字圭任。

在字圭所。係字圭是。珍字圭珠。侃字圭剛。百字圭毅。啟字圭開。

周字圭普。坐字圭靜。都字圭邑。拱字圭奉。和字圭會。

第十五代厲字奏奮(富)。

註﹕譜末有小六房玄有即玄賀部份。

第十四代彬字圭儒(又名業儒)。生於清嘉慶己末年公元一七九九年正月四日亥時

逝於道光壬辰公元一八三二年十二月初九日辰時。得年三十四歲。

先葬在五保廟,至光緒十六年公元一八九0年十月初八日卯時在改葬在牛撥

石嶺仔頂穴,座卯向酉兼甲庚分金丁卯丁酉。

妣閨名慎娘,生於清嘉慶庚申一八00年十一月初五日辰時。

逝於清穆宗光緒乙巳年公元一九0五年三月二十五日戍時,享壽一0六歲。

慎娘守苦節,蒙舉人陳扶出奏旌表,現載浯州誌。

公仝妣合葬在嶺仔頂,地師陳坑鄉宗叔推遷老;公仝妣得嶺仔頂,此地全

仗本境中壇太子爺,大顯神力,後世子子孫孫當遵而奉之。

生二子彩字秦雲、賞字秦懋(入嗣)。

開字圭科,生箋字秦湯、渡字秦河、賞字秦懋(出嗣)。

弟十五代彩字奏雲,生於清宣宗道光丙戌公元一八二六年。

娶王氏,生維藩字水垣、維屏字水輸、維景字水清、維能字水罷。

賞字奏懋(入嗣)娶王氏,生宴、荷(出嗣)、挾、壯、育。

箋字秦湯,娶蔡氏,生財(螟蛉)。

渡字秦河,娶謝氏,生遂、聖、乳。

第十六代維藩字水垣,娶蔡氏,生金瑕。

維屏字水翰,娶蔡氏。

維景字水清。

維能字水罷。

第十七代清瓜。

斗門學考陳氏重修族譜序乾隆壬寅公元一七八二年孟秋穀旦六十一世(待考)孫秩卿頓修

余覽先代譜牒,自世系科甲,以迄祖考妣忌辰墳瑩載在譜中詳矣,至矣篾以復加矣,無容晚贅也,然窮源溯委誠孝子之基業,而繼往開來亦慈孫之統緒,益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爰不知鄙意固陋,無文敢抒一二高見以贖其後焉,庶左昭右穆不至紊亂,名正言順,各有次序,則此譜可傳之百世而無憾,垂之千年而不朽,祖德宗功於以永存,木本水源不能廢墜,余是以奉命族房長,仗能筆此參互考證,愈加敬謹惕勵,而後世子孫亦當不忘此事也,故因舊譜贖紀而詳明之,以為誌。禹錫玄圭秦水澄,江淮河漢朝宗凝,奇勳偉烈咸熙績,受命維新保祐繩右列名字二十八字,以為正名定分。

註﹕斗門學考陳氏族譜最後有一篇,乾隆壬寅公元一七八二年孟秋穀旦六十一世孫秩卿頓修之重修族譜序,位於玄字輩譜系後,圭字輩譜之前,譜系中查無秩卿名號;如以陳實公起算至第六十一代應為水字輩,待考。

譜序最後列有小六房三玄賀公(即錫美公三子慶字玄有,即玄賀)長子彬字圭儒與業儒,娶蔡氏;及次子開字圭科之譜系與生、卒、墓地之記載,見斗門學考二十五郎公譜系簡介

第十四代彬;譜系摘錄於陳旺公譜系表。

伍、陳公甫來臺始祖歷代簿原文 封面僅書來臺始祖歷代簿

註﹕陳旺公來臺始祖歷代簿,長二十四公分寬十五.五公分,有八面;陳忠直公來臺始

祖歷代簿,大小同上,有七面。

全部原本,於民國七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經澄波先生與淮木先生同意中華學術研究院譜系研究所拍攝微縮片珍藏,譜名陳氏家譜及陳氏來台歷代簿,編號一三0七一二一號。原本真蹟現為旺公第七代俊卿珍藏。

原籍。同安縣。金門。官澳鄉。新厝甲。陽田保。十七都。人氏。

始祖陳貴周公。編立世系譜。十四字。禹錫玄圭秦水澄。江淮河漢朝宗瀠。其中玄字。係清國廟諱。故避之。改作元字代之。

生于康熙己亥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亥時建生。

來臺第一代陳旺。行三。享壽五十四歲。

卒于乾隆壬辰年十一月初七日巳時別世。

生于雍正甲寅年二月初五日午時瑞生。

來臺第一代陳媽吳氏和娘。行三。享壽四十九歲。骨骸青草湖進塔。

卒于乾隆壬寅年九月初二日辰時別世。

生于乾隆癸未年十月初一日辰時建生。

來臺第二代陳甫。享壽五十四歲。骨骸青草湖進塔。

卒于嘉慶丙子年七月初十日巳時別世。

生于乾隆甲申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酉時瑞生。

來臺第二代陳媽楊氏成娘。享壽四十五歲。骨骸青草湖進塔。

卒于嘉慶戊辰年十月初十日寅時別世。

來臺第三代陳存。四月二十日忌辰。

生于乾隆乙卯年十月二十日吉時建生。

來臺第三八代陳正宗。享壽六十歲。骨骸青草湖進塔。

卒于咸豐甲寅年三月初四日酉時別世。

生于嘉慶戊辰年正月十七日寅時瑞生。

來臺第三代陳媽黃氏京娘。享壽三十歲。青草湖進塔。

卒于道光丁酉年二月二十四日巳時別世。

來臺第三代陳忠葵。享壽三十七歲。骨骸青草湖進塔。八月十九日忌辰。

生于道光甲申年八月十三日未時建生。

來臺第四代陳玖。享壽七十七歲。又名草根。青草湖進塔。

卒于明治庚子年十二月三十日卯時別世。

生于道光壬辰年吉月吉日吉時瑞生。

來臺第四代陳媽黃氏吉時。享壽五歲。

卒于道光丙申年八月十三日巳時別世。

生于道光己丑年二月十六日酉時瑞生。

來臺第四代陳媽賴氏帶妹。享壽六十三歲。骨骸青草湖進塔。

卒于光緒辛卯年七月二十三日卯時別世。

生于咸豐辛酉年十二月?六日酉時建生。

來臺第五代陳進枝。號普光。享壽七十三歲。骨骸青草湖進塔。

卒于昭和癸酉年七月二十七日戍時別世。

生于同治乙丑年十月二十三日巳時瑞生。

來臺第五代陳媽林氏金普修。享壽六十歲。骨骸青草湖進塔。

卒于大正甲子年八月二十六日午時別世。

生于同治癸酉年二月初十日未時瑞生。

來臺第五代陳媽余氏二妹。享壽四十八歲。骨骸青草湖進塔。

卒于大正庚申年十月二十四日酉時別世。

生于光緒庚辰年三月二十三日午時建生。

來臺第六代陳德清。享壽七歲。骨骸獅山進塔。

卒于光緒丙戍年六月二十日申時別世。

生于明治丁酉年八月初八日子時建生。

來臺第六代陳標泉。享壽八歲。骨骸青草湖進塔。

卒于明治甲辰年十二月初二日子時別世。

陸、陳公忠直來臺始祖歷代簿原文 封面僅書來臺始祖歷代簿

註﹕陳忠直公派下已無嗣,由陳旺公派下全體裔孫承嗣。

原籍。同安縣。金門。官澳鄉。新厝甲。陽田保。十七都。人氏。

始祖陳貴周公。編立世系譜。十四字。禹錫玄圭秦水澄。江淮河漢朝宗瀠。其中玄字。係清國廟諱。故避之。改作元字代之。

生于雍正七年十二月十三日申時建生。

來臺第一代陳忠直。享壽六十歲。

卒于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子時別世。

來臺第一代陳媽楊氏進娘。享壽五十五歲。九月初九日忌辰。

生于乾隆辛巳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亥時建生。

來臺第二代陳玩。享壽六十一歲。

卒于道光辛巳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卯時別世。

生于乾隆辛卯年三月初十日亥時建生。

來臺第二代陳造。享壽四十四歲。

卒于嘉慶甲戍年閏二月初九日酉時別世。

生于乾隆己酉年吉月吉日吉時建生。

來臺第三代陳田。享壽四十二歲。骨骸獅山進塔。

卒于道光庚寅年九月十九日亥時別世。

生于嘉慶戊午年九月十三日未時瑞生。

來臺第三代陳媽呂氏月娘。享壽十七歲。

卒于嘉慶甲戍年十月二十三日卯時別世。

生于嘉慶己未年七月二十一日辰時瑞生。

來臺第三代陳媽沈氏。享壽二十歲。

卒于嘉慶丁丑年十月十九日巳時別世。

生于嘉慶丙子年十月吉日吉時建生。

來臺第四代陳坤英。享壽四十七歲。

卒于同治壬戍年二月二十三日夜間別世。

註明﹕陳公成(木百)與陳公仁前,係渡台始祖甫公傭人無嗣,由甫公派下全體裔孫承嗣

生于乾隆辛丑年吉月吉日吉時建生。

來臺第 代陳成?。骨骸青草湖進塔。

卒于道光年間十一月初一日吉時別世。

生于不知年月日時建生。

來臺第 代陳仁前。享壽五十四歲。

卒于不記年七月十二日吉時別世。

柒、渡台始祖甫公遺言簿

註﹕甫公遺言簿,長十六.五公分寬十二公分,有十九面,第一面禁佐雜擅受民詞碑文,第六面甫公返金門官澳處理祖產典契,第十七面進枝公返官澳記。另有二張官澳水恆公致進枝公書箋。

甫公返金門官澳處理祖產典契

嘉慶十八年,甫回唐,至金門山,官澳鄉,新厝甲,家中,止存瓦厝壹座,共五間,又石糞池自己壹個,赤埕沙園五坵,共與他人典業的;總并契面錢共參十六千文,又面前山祖園壹坵,土名定禮,典在楊家,錢一十四千;又壹坵土名沙園,典在圭姪,錢二十千;又壹坵土名西黃山,典在張家,錢一十三千;此皆被不良兄嫂,典去,有口難言,所煩媽父;壹守風水,在面前山同居,無奈即將瓦厝,糞池,赤埕,園三坵,一并等項交付,功姪圭生,兄弟執管收存,奉祀并旬祖上墓宇;另一坵土名田仔,收種五斗,與諸姪面約三人輪流耕作;終利息抵圭姪、慶姪、九姪輪作,每年完納,妙伯一戶錢糧,錢三十四石。

丙子年收入米銀十七元、並早米十七石斗。

桂登去銀一元、早米一斗。     業奇去銀一元、早米一斗。

神四去銀一元、早米一斗。     珠奇去銀一元、早米一斗。

眠春七月七日去銀一元、早米一斗。 桂登去銀一元、早米一斗。

道光元年二月(公元一六二一年)

開泰去銀一元、早米一斗。     王有去銀一元、早米一斗。

禁佐雜擅受民詞碑文

本碑在新竹縣城內北鼓樓左畔。高九尺,寬二尺二寸。正書十六行,每行六十一字。

兵部侍郎即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王,為嚴禁擅受婪贓,以除民害事。

照得本部院奉命巡閱台灣,於本年六月初九日行抵淡水後壟地方,據職員劉萬盛、鄒宏庶等赴行轅呈稱﹕竹塹司李抵任僅及三年,得贓莫計其數。日日受民詞,不問詞之曲直,惟問禮賂若干;夜夜理民訟,不問訟之是非,但論硃價幾許。曰半點,計銀一十三,隨封一元,雖極貧難免;曰全點,計銀二十六,隨封二元,縱少也要。一點、二點者常事,五點、六點者豈無。原告約在前,審輸終免受責;被害禮在後,質贏到底吃虧。情面未送,押發則累月經旬;關節既通,討添則翻供覆審。細故微嫌,緩餽遺和息不准;窮兇極惡,急進奉結案批消。巡檢已在署網吞,衙役又遍莊嚴梭織。串土棍嚇詐村愚,遂則免而拂則陷;代原告捏詞搆訟,既自稟而後自差。房書禮四元、五元居多,差數目十元、八元嫌少。分班水錢,千六定例;內司點燭,八百成規。賣牛糶穀,總是剜肉醫瘡;借債典田,悉屬含冤負屈。至若班頭分役六班兩總,狐假虎威,逼滋擾者雞犬糜安;弓役總計七十二卯,奴傍主勢,被勒索者囊橐必傾;此故人人共見而共聞,家家散怒而不敢言等情。本部院查佐雜擅受民詞,固以大干功令;巡檢多設弓役,顯違定例。且立巧硃價名目,分別點數多寡,尤為婪索病民,實堪痛恨!夫官中一點硃,民間千點血;古人垂戒之言,何等深切!乃該巡檢李華遠即以硃價名色剝削民膏,殊屬忍心害理!試以半點十三元、全點二十六元通年計之,正不知該巡檢得硃幾多點矣,更不知竹塹之民瀝血幾多點矣。職員等詞稱賣牛糶穀、借債典田,所控良非虛語,閱之能不痛心。現經本部院親提審訊,已據該巡檢門丁藍發、弓役曾興供認屬實,即李華遠亦自認不諱。可見此外贓款尚多,必須徹底根究。此等貪墨之吏,斷難一日姑容!昔人所稱一家哭何如一路哭,正為此也。除札飭台灣府會同淡水同知提集各案內應訊人證究明得贓確數,據實嚴行參辦外,所有竹塹衙門硃價及隨封書差禮、水錢、點燭各名目,立即一概永遠革除。其冗設弓役並令裁汰,止許照額設數。其餘各佐雜衙門,似此創立名目索取民財者,恐尚不少;合先出示,一體嚴行禁革。為此,示仰該佐貳雜職各官及地方衿士軍民人等知悉﹕嗣後佐雜衙門應設弓役,俱各照額定之數安設。其民間一切詞訟,不許違例擅受。如有設此硃價等項各名目,尤宜早裁革淨盡,恪遵法紀,共乃職。自示之後,倘敢執迷不悟,陽奉陰違,許該衿士軍民人等赴各上司衙門指名控究,一經告發或被訪聞,定即嚴參究辦﹕李華遠即其前車之鑒也。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道光二十九年(公元一八四九年)八月吉旦,眾衿耆,街莊人等同勒石。

註﹕甫公遺言簿未書碑文主題及告示出處;據新竹縣采訪冊記載,據該碑文於道光二十九年(公元一八四九年)八月吉旦勒石立碑。甫公已逝三十三年。該冊職官篇有云﹕李華遠,順天大興人,議敘從九,嘉慶十八年任巡檢、又記載有嘉慶二十年回任;設淡水廳時,巡檢之職於雍正九年(公元一七三一年)添設,光緒五年(公元一八七九年)裁缺。

據甫公於文末則書嘉慶二十一年六月給;因此,甫公當年可能在北鼓樓區段築造前土城牆時,發現告示所抄錄,以告誡世人及裔孫,貪官污吏人人可而誅之,用心良苦。依八十五年版新竹市志,北鼓樓,今在北門街八號前經中山路口、東折東門街之中央路口處。

此簿係甫公所編者,現查當年渡台年間不詳,但甫公與母親同渡台疆,居在竹塹水田,當時築造竹塹城墻(前土墻)有功在竹塹,嘉慶十八年,甫公回鄉查明房地產之處置,至嘉慶二十一年將御使王少蘭之批語錄在首,作為證據,六月編成,七月初十日仙逝,遺言下輩,倘有機會歸鄉謁祖,將此簿為憑。

捌、官澳族親水恆公致進枝公書箋

家書之一

拜託頌公,承接來書,啟讀之下,藉知書中有云:陳功、陳圭、陳慶、陳九;至於陳功,愚之叫伯祖;陳圭愚之叫祖;陳慶愚之叫叔祖;陳九愚之叫叔祖;惟是陳慶、陳九本近年間,不幸子孫泉忘;陳功、陳圭子孫至今男夭女幼,伍拾餘人,而今賤冗霸身,未遑趨拜;若是要族普,親身到廈門,隨大船到後浦,請蕎下到官澳新厝甲,便知抄去族譜是也,特此以達。

明治三十九年歲次丙午年︵公元一九0六,民國前六年︶九月初五日。

福建泉州同安縣金門官澳新厝甲陽田保十七都,清國。

另者,愚之太祖陳開,祖陳圭,父陳候。

陳水恆拜託

家書之二

啟復者,七月念日,接來手扎,係七月十四,緘發焚書披誦,內歷敘歸程甚詳,知水陸均安,甚慰下懷,又查三、五月兩次寄郵之信,俱無影響或墜洪吞或投別處,均未可知,問囑稽貴周公名字,即來書所寫兩字皆是,將譜系十四字,乃是禹錫玄圭奏水澄江淮河漢朝宗瀠,與前所抄回十四字中,只差瀠字而已,信中玄字係是清國廟諱,敬避之故,改作元字代之,餘皆不錯,就此書所以遲之又久,而不及裁答,在以鄉中遭疫,共失四十餘人,楊篤主先生,躲避月餘,至本初旬始到館職是故也,耑此敬復,并請斗安暨覆,閣潭福祉。  族愚弟水恆等仝吉

進枝老兄 大人台鑒

清國丁未年︵公元一九0七年,民國前五年︶八月

玖、進枝公返官澳記

明治四十年︵公元一九0七年,民國前五年︶四月十七日,午後三點鐘,即舊曆光緒三十三年,歲次丁未三月初五日,午後三點鐘;陳進枝並帶三男(原訛長男)陳祖榮,共同返金門官澳鄉新厝甲陽田保十七都,該親族水恆哥家中及喜哥族弟、補弟家中謁祖及親族人等宴會,談及我發祖係在斗門鄉,發祖貴周公編立世系十四字,禹玄圭奏水澄江淮河漢朝宗瀠;其中玄字係是清國廟諱,敬避之,改作元字代之,承祖遺下四房祖開來官澳鄉居住,遺下子孫皆係我一派宗親,對世系算起,陳進枝係水字輩,此日後有返原鄉,再錄可知。

註明﹕

甫公  嘉慶十八年公元一八一三年回官澳時為五十一歲。

遺有甫公返金門官澳處理祖產典契及禁佐雜擅受民詞碑文等抄本。

嘉慶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一六年逝世享壽五十四歲。

進枝公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一九0七年回官澳時為四十七歲。

遺有陳旺公來台歷代簿、陳忠直公來台歷代簿及進枝公返官澳記抄本。

民國二十二年公元一九三三年逝世享壽七十三歲。

金門十八世,台灣七代(江)孫 俊卿謹記

拾、陳甫公由金門渡台事略 民國八十七年歲次戊寅六月

黃帝第一五一代,忠公第四十九代,台灣第七代裔孫俊卿 謹識

譜為姓氏家史,國史泉源;飲水思源歷萬世而不朽,亙千秋能永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珍藏甫公來台始祖歷代簿,官澳祖產典契,甫公遺言簿,官澳族親水恒公致進枝公書箋等祖先家寶;追溯有心,惟年湮地遠,人事滄桑連繫無從,念茲在茲難以釋懷,叔父澄波,堂兄江鎮、江石、華斌、堂侄淮木、編譜志切;委由熟諳譜系者成譜,是以斯譜之作。

吾來台始祖甫公,父旺公,行三(排行第三之意,二位兄長,名諱無從查考),生於清世宗康熙五十八年公元一七一九年,逝於公元一七七二年得壽五十四歲;配吳氏和娘於清高宗乾隆年間,攜子甫公渡台開基竹塹水田;倘依俗週年忌後來台為基點,甫公隨母和娘以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公元一七七三年,民國前一三九年來台估算,至中華民國八十七年,來台將有二二六年的族史。

甫公十歲隨母來台後,清仁宗嘉慶十八年公元一八一三年,五十一歲時曾經返回祖籍地官澳處理祖產典契;曾孫進枝公與三子祖榮公,日本明治四十年公元一九0七年亦專程返官澳新厝甲陽田保十七都,在親族水恆哥及喜哥祖弟、補弟家中謁祖,抄錄來台始祖歷代簿,以貴周公為始祖,致今無法稽考先祖上溯譜系。

民國八十三年九月底,俊卿,江壤,宏裕,中和,仁增等五人返官澳尋根,感謝陳坑八郎公裔孫竹北東勢振坤,金門維皮,國強,金盛等宗親熱心響導到達祖籍地官澳十七都,現易名為金門縣沙美鎮官澳村七號,陳姓族親都已他遷;傳說陳姓所有遺產均委由當地黃邦建先生掌管作為祭祖費用,經其同意打開神主牌,牌內僅有先祖開公一位名號,代數輩序闕如,裔孫欲祭親靈在何方?憾矣,所幸獲得斗門學考陳氏族譜抄本,稽此祖譜從輩序審慎考據,陳旺公確認係斗門學考第十二代裔孫,錫字輩無容置疑,詳見旺公譜系考。

祖籍地金門縣雄峙閩海為福建省之一縣,早期屬於泉州府同安縣轄,舊名浯洲,仙洲,浯江,浯島諸稱。明代置思明縣於廈門,清改縣為廈門廳,民國三年析同安翔風浯里為金門縣,因有內捍漳廈外制台澎,以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勢而名為金門;公元三0四年中原五胡亂起,時為東晉元帝建武元年公元三一七年後,始有中原義民之蘇、陳、吳、蔡、呂、顏等姓南遷入浯州;唐朝德宗貞元十三年公元七九八年,閩觀察使柳冕奏請朝廷置萬安監飼養馬匹,金門為五個牧馬區之一,吾族陳淵奉派浯州牧馬監時,率將佐李俊、衛傑、錢、王二舍人及民戶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等十二姓入浯協辦。

金門官澳鄉新厝甲陽田保十七都;官澳位於金門東北沿海地區,昔都以下設為鄉;清朝時在都之下加設保,中華民國四年設縣之後,官澳改為第三都陽田保,由於水陸交通便捷,為防守金門第一線重地,民國二十四年金門設置五個聯保地方自治區中屬第二自治區,民國四十二年恢復縣制,將各區改鄉鎮。官澳、青嶼、塘頭合併為官嶼村,隸屬金沙鎮。

甫公開基竹塹水田,竹塹現稱新竹,其沿海及丘陵地域,原係原住民道卡斯平埔族及賽夏族分佈竹塹社所在地;清世祖康熙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八四年始入中國版圖,置台灣府於台南,下設台灣,鳳山,諸羅三縣;康熙三十年,負責督運軍糧之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的王世傑率領原鄉眾人屯墾竹塹社;雍正元年公元一七二三年設淡水廳,以竹塹為廳治地,所管區域,南自大甲溪,北至三貂嶺,東極內山,西抵海面;道光六年公元一八二六年劃三貂遠望坑以北歸噶瑪蘭廳管理;光緒四年公元一八七八年增設台北府,淡水,新竹分治,土牛溝以北與淡桃澗堡毗連,歸淡水縣轄;新竹州劃為竹北二堡,以南計分竹北一,二堡轄,水田編制竹北一堡中一五九庄之一,因地勢平坦饒富水利形成廣闊水田而名之;據民國八十五年新竹市志轄境舊地名中云水田,在今北門街和水田街兩側,屬水田里,日據時期屬水田庄並以表町編訂戶號;康熙五十年前後,王世傑所率眾人已入墾城內暗街仔地區,墾區旋擴及水田一帶。竹塹社水田聚落行成甚早,是唯一北上艋舺必經之地,發展快速。

竹塹水田西側頭前溪與鳳山溪入海口之竹塹港,嘉慶十八年因在今南寮另築新港,竹塹港易名為舊港,昔因能通行帆船,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八四年清廷正式頒布渡台禁令,該港成為大陸移民來台拓墾之偷渡港而聞名於世。

甫公遺言簿明載築造竹塹城牆(前土墻)有功,雖未云功勳事績,就以竹塹設治築城經過有跡可尋,據新竹廳志云,雍正十一年公元一七三三年,竹塹城周四百四十餘丈環植莿竹為域,闢四門建城樓;暗街仔之東曰東門,天后宮之西曰西門,關帝廟之南曰南門,北鼓樓之北曰北門;當年亂事迭起並在竹塹設北路協標右營,嘉慶十一年公元一八0六年,由於海寇蔡牽倡亂,加築土垣以為外蔽,嘉慶十八年同知查延華再擴充為周一千四百零四丈(四四九二.八公尺),高一丈,地深亦一丈,並改四門;所有工作與食物由民眾自行分派負責;甫公忠國愛民躬逢其盛義勞築城牆有功在竹塹,當在於斯,基此推論符合史實;而獲當局賜准返回祖籍地官澳處理房地產典契亦屬人情之常;四年後,清嘉慶公元一八一六年七月初十日巳時,壯志未酬英年早逝於五十四歲。

據叔父澄波口述宗族史實,先祖高瞻遠謀慎擇鄉里,甫公渡台時初寓水田現屬新竹市區宗親忠直家,靠勞力養家,迨玖公時領悟工字沒出頭,清同治十年公元一八七一年攜年僅十歲獨子進枝公,毅然到距縣東十里東海,舊地名為竹塹堡東廂,東海窟莊三崁店,即今竹北市東海里,租墾水田以展鴻圖,進枝公嘗言﹕勤儉為根本,免致去求人。善用智慧提高水稻單位產量,鄉人敬佩,後代裔孫應領會其中語意深具哲理,光大祖澤發揚光大。

竹北市現為縣政府所在地,面積四八?七四九七平方公里,除北方鳳鼻尾山與東南方犁頭山外,都是一片平原,鳳山溪流貫其中,南方頭前溪與新竹市為界,天然形成完整水利系統。

明治三十九年公元一九0六年,民國前六年與其次年官澳水恆公致吾祖家書中云,若要族譜到官澳新厝甲便知;不去官澳焉得族譜,經多次親訪官澳結果,所獲斗門學考族譜,雖無我祖旺公譜系,而其信中有關陳水恆之父陳侯,祖陳圭,太祖陳開,以及陳功為其伯祖,陳慶與陳九為其叔祖;與斗門族譜之輩序未盡相符;且次年家書亦確認貴周公為旺公之始祖,實惑而難稽。

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一九0七年四月十七日進枝公帶三男祖榮公返祖籍地官澳,所錄遺墨中云,親族水恆哥家中及喜哥族弟、補弟家中謁祖,及親族人等宴會,談及我發祖貴周公係在斗門鄉,對本祖旺公之父親或祖先名諱,惜墨如金致淵源譜系中斷難予考證;斗門學考陳氏族譜,金門第十六代水垣公,與家書中之水恆公,又有一字之差,且依輩序稱謂遺言簿中與家書仍有疑惑,年湮無從查考,惟昭穆有序均能確認無訛。

嘗思吾祖遺言家寶,當年由金門官澳乘帆船踰越大海,苦心博鬥險阻渡台,堅毅圖存開基竹塹水田繼遷東海,先祖創業維艱,後代裔孫現遍及全省及日本,尊祖睦族恢弘發揚祖德,以盡崇祖虔誠,足告慰旺公先祖們在天之英靈。

族譜乃家族歷史永續傳承典籍,思之前鑑,族譜每代或隔代續修,旨在存真祖先生平事功嘉言懿行足式裔孫效法典範;唯修譜不宜趨貴附會,一本信者傳信,疑者存疑,不可妄加臆斷增刪,刻意辭藻誇大潤飾,使譜系學在人類倫理道德演進歷程中淨化心靈昇華,自然形成宗族以至國族中潛在善良秩序價值觀,相互共勉之。

始祖貴周公與桂洲公。音同字異;桂洲公,生於公元一六九九年,壽六十五歲,較旺公年長二十一歲。摘錄福建通志國朝列傳,陳桂洲公傳記如左﹕

陳桂洲,字文馥,號修堂,祖郢,自同安遷南安(金門特刊載為斗門人);清乾隆六年辛酉公元一七四一年舉於鄉,次年壬戌成進士改庶常授檢討,桂洲素有志當世之務,十三年五月大考翰林,以陳時務一疏(疏文詳見福建通志卷二百二十八國朝列傳)留供識,未幾典雲南鄉試,擢左右,贊善八年督學廣東,擢翰林侍讀,地方官餽獻悉卻之,校藝詳慎,恆之夜分,嘗曰,試官屈人無異刑官可疏忽乎,故所拔皆一時知名而被黜者亦心服也,以內艱歸服,闋即家起用,督學廣西異數也,授左庶子,擢翰林侍講學士,刊布規條,整飾士習曰立志、曰存心、曰敦行、曰愛身、曰安命、曰通經,教誨既詳而體恤尤至,粵西士民皆德之,於去後,勒碑以誌不忘,旋丁外艱歸服,闋補授通政使司參議,擢順天府丞提督學政,乾隆二十八年,充順天鄉試提調校閱武闈騎射,未竣事而疾作,卒於京師,年六十五,桂洲秉性端方,行誼篤實,宗族之事獨任不辭,而於振拔孤寒,營護窮困尤力,嘗自言吾他及人,惟事求其無欺而已。

拾壹、陳旺公譜系考   民國八十七年六月一日 族譜總編輯詹招琳

我國譜系學發源於上古,司馬遷史記三代世表中說﹕余讀牒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稽其歷譜牒,終始五德之傳。猗歟發明文字史官部落首長倉頡,將帝王的皇親國戚以至諸侯譜系留存,可免自殷以前,諸侯不得而譜之憾。致凡民譜系難考古今皆然,唯周官小史:掌邦國之志,奠繫世,辨昭穆。西周設官掌管譜牒,作為繼承帝位依據,漢朝普及平民譜系,確立優良宗法倫理制度千古一貫。

根據陳甫公來台始祖歷代簿,甫公回唐遺言簿,祖產典契,祖籍地往來家書,進枝公返官澳記等一致確認陳旺公為斗門學考第十二代錫字輩,即黃帝第一四五代。同時,陳甫公來台始祖歷代簿,首頁載原籍同安縣,金門官澳鄉新厝甲陽田保十七都人氏;即今福建省金門縣沙美鎮官澳村。

黃帝弟一四六代,太傅派陳忠公第四十四代,金門斗門官澳第十三代玄字輩,應屬渡台始祖陳甫公上溯下續譜系的一個點,試述考證文獻如左,賢者正之。

中華民族姓氏始祖黃帝第九代帝虞舜,因號有虞而稱有虞衍派,四十二代胡公滿,周武王於公元前一一二二年封為陳國侯,子孫以國號為陳姓,稱之為陳國派,第五十三代敬仲公奔齊稱為齊國派,第六十一代閔公,陳國於公元前四七八年為楚所併,其子衍公遷戶牘稱為戶牘派,第七十八代考公徒居山陽稱為山陽派,第八十八代麟公由浙江吳興武康徒居河南潁川,麟公生三子,長子窬公,次子邃公為浙江吳興五姓始祖,三子實公出嗣引奇公,世居潁川,實公為潁川堂祖。

第八十九代實公派下裔孫衍傳太傅派,南朝派,將軍派等三大源流略述如左﹕

一、太傅派﹕又稱南陳派,第一0三代(一說第九十六代,第一一0代,第一一一代,見譜系表,待考。)忠公,原籍京兆縣,今陜西省西安;子邕公生於公元六六五年,唐中宗神龍初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即唐玄宗李隆基的老師,因與宰相李林甫不協;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七三六年被謫隨父入閩,逝年九十五歲,加諡忠順王,父忠公追封鄂國公;陳姓譜系尚希考正者,見有虞衍派陳氏世系南朝、將軍、太傅三源流發刊辭,末段兩點外,清乾隆六年宏謀陳氏辨真序云﹕自逵十一世生霸先繼梁而有天下,霸字輩應為一0六代;金門陳氏歷史淵源簡介云﹕霸漢族兄霸圖生巖,五傳至邕公。賢者正之。

二、南朝派﹕第一0六代霸先公,陳朝高祖武皇帝霸先公,生於齊永明六年戊辰公元四八八年三月十三日寅時,逝於陳永定三年公元五五九年十月,壽七十二歲,陳國傳三代五帝歷三十二年;其兄霸始派下伯宣公為義門派始祖。

三、將軍派﹕又稱開漳聖王派,第一0九代政公,生於公元六一五年,逝於六七七年,壽六十三歲;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六六九年入閩,與子元光屯漳浦雲霄,派下名曰一郎至十郎等皆其後裔。

斗門陳氏族譜序,開宗明義以第一0三代忠公為上祖,譜系至第一三一代皎,字榮廣,娶漳郡王氏,生岌,字朝嘉,三歲喪父,嘉靖乙巳公元一五四五年遷於湖,岌娶黃氏,生繼芳,字子傳,紹述先志,存宗潮郡,長房三代單微,遷湖苗盛;其譜序中隻字未提斗門官路始祖大育公及學考二十五郎公名諱,但譜系卻以二十五郎公派下裔孫名諱成譜;所幸依斗門陳氏族譜序文之作者,確知經三次重修或重抄,第一次廷樑及第二次重修者良謀,均以忠公第三十九代及四十代裔孫署名,顯示其當年應有所本。

本譜推估第一二六代為宋朝末代帝昺任侍御史的大育公;第一三四代為二十五郎公,為明朝人,因其間相距七代;且斗門官澳陳氏族譜第一代始祖二十五郎公至第五代生卒未載,至第六代華字克槐為明朝正德科公元一五一三年舉人;族弟理字克惇為嘉靖壬辰潛江教諭;溯上大育公又相距二百三拾餘年。

第一四五代旺公之子甫公,於清乾隆年間隨母吳和娘來台開基竹塹,甫公隨母渡台,合理推估渡台時間在其令尊旺公,公元一七七二年逝世週年之後,與母親吳氏和娘逝世於公元一七八二年之前的十一年中,或謂清高宗乾隆年間,也就是甫公十歲至二十一歲之間,隨母和娘渡海來台,開基竹塹水田。

我國譜系學始於史記,公元前二二0年秦朝統一中國廢除封建後,家族倫理猶存;黃帝第八十代漢高祖劉邦出身平民,當時帝王諸侯有世譜二十卷;後漢有鄧氏官譜,潁川太守聊謀的萬姓譜,奠定平民百姓譜牒之濫觴;魏、晉南北朝歷隋唐,薦官必稽考譜牒,據鄭樵的通志氏族略中云,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歷代並有圖譜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通古今之儒,知撰譜事。隋唐科舉制度建立時期,譜牒之重要性由此可知;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代,雖僅五十三年;國家陷入分裂分治戰亂不安,遷徒頻繁致譜牒散失泰半難存;此乃陳姓太傅派譜系斷續主因。迨宋朝北方人民向南遷離原鄉越來越遠,崇祖敬宗懷鄉念舊人性本質殷切;同時,宋代以迄元明清至民國,由於譜牒不必上呈官府,在宋代學者歐陽修與蘇洵等創新復古譜例後,其內容日趨從人、時、事、地、物等無所不記,徵諸中華民族姓氏群牒,記述人類宗族文化發展史上仁君賢相的政治楷模,祖先以仁德或在世道偏離善性自然本質時的順天應人革命者,其立德、立功、立言之事蹟,適宜作為後代修身、齊家、治國之道,承先啟後闡揚足資借鏡的思想智慧,造福人類開創新機。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孔子曰: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孟子云: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先儒董仲舒也說:人之為人本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天為至高無上公平正義的人格神,有善必賞,有惡必罰,大公無私在冥冥之中主宰人間善惡,天人合一哲學思想長期潛移默化人類形為;我門祖先三皇五帝,歷代有功社稷者,足堪人間楷模崇拜者可以稱之為神;人類迷於人格神天下為公的道德操守,信其合乎人性潛意識中公平正義信守不踰處世邏輯,實為人類迷信之原有意義真諦。

崇祖溯源心靈之誠,二十世紀人類智慧能開創精密科技突破太空領域,普受人世間信仰的儒、道、佛教仍一致主張靈魂不滅性;中國人數千年來都依據羅經云:陰陽相見,福祿永禎;陰陽相乘,禍咎滅門的亙古自然準則,居家廳堂正方必須選擇最佳方位安置祖先神位,藉著朝暮虔誠焚香祝禱趨福避禍,家庭成員依循為善者福雖未至禍已遠離,為惡者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的心靈規範;咸認祖先逝世後其三魂中一魂再世,一魂祖祠,一魂墳墓;子孫作為悉由廳堂公平正義的神明鑒察,勤儉持家,創造富而有禮新而有秩序的生活空間,心安理得由來已久。

本譜承黃帝第一五0代澄波先生,第一五一代俊卿先生及其族親們之囑託編輯竹北東海潁川堂陳旺公族譜,雖業餘為考證歷代先祖上溯下續譜系,而博覽百姓譜系學,編撰有中華民族姓氏通用家譜等譜牒,民國七十五年陳進興先生囑編金門成功、竹北東勢八郎公宗派陳氏族譜,而獲得總統蔣經國關懷,安排竹北東勢八郎公裔孫返金祭祖歸宗;且讓澎湖?葉陳姓因參證該譜確認祖先同源一脈歸根重修族譜;水有源而川流不息,木有本則枝繁葉茂,飲水思源承先啟後為我中華民族綿長優良傳統文化精神。

本譜旺公上溯譜系祖先名諱年遠難稽,依據歷代譜序資料僅能確定代數與輩序,自覺學識淺薄,為免訛誤有違先賢譜例徒貽笑談,以「承忠公」替代祖先名諱方式續譜,較符合存真編譜原則,敬請有心賢者續予考證以臻譜系完整。

拾貳、陳姓譜系派別摘要表

原文(八十七年版)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九世 十世 十一

黃帝┬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帝舜─商均─箕伯→

└玄囂─嬌極─娣嚳─堯          └重華─季釐

七十五年後詹招琳撰箸「中華姓氏源流通譜」見中華姓氏源流通譜(2012年普及...將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乾荒,乾荒生顓頊,顓頊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生句望,句望生橋牛,橋牛生瞽叟,瞽叟生帝舜(黃帝第十代,黃帝第就代),其餘代序加一代,僅此更正。參考中華姓氏源流通譜=陳朝:http://bloguide.ettoday.com/s1681688/textview.php?file=101052

第一代三代┌四二代┌五三代┌六二代┌七八代┌八九代┌九十┌一0九代

│陳國派│齊國 │戶牘派│   │   ├紀公┼敬公 ┬忠公

黃帝-帝舜┴胡公滿├敬仲 ├衍  │山陽派│潁川派│  │一0九└太傅派?

└穆公款┴全溫公┴考公 ┴實公 ┤  ├政公,將軍派

│  │一0六代

│  └霸始公,南朝派

├諶公┬一0三代

│  └忠公,太傅派

└光公┬九十七代

└忠公,太傅派?

第一0三代┌一二六代      ┌一四五代

太傅派忠公┤大育公 ┌一三四代 │臺灣始祖

│(官路)│斗門學考 ├旺公

└承忠公 ┴二十五郎公┴妣吳氏和娘生甫,清乾隆年間渡台。

陳姓之初,出自中華民族始祖第一代黃帝,生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次子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橋牛,橋牛生瞽瞍,瞽瞍生虞舜。

黃帝第九代陳姓舜祖重華公孝感天地,傳至四十一代閼父為周武王陶正。生子滿,諡胡公,封於陳,都宛丘,今河南陳州,其後裔以陳為姓;派下裔孫以官職名稱或居住地名,作為衍生派別象徵代表,飲水思源歸根同源一脈。

第四十二代實公為潁川堂祖,衍傳至第一0三代太傅派忠公、第一0六代南朝派霸始公、第一0九代將軍派政公;實公三大主流派別衍傳裔孫,是陳姓成為台灣地區第一大姓及大陸第五大姓的主流根源。

拾參、陳旺公譜系表

本譜系表,係依據詹招琳編輯中華民族姓氏通用家譜稿本,摘要陳姓太傅派忠公、南朝派霸始公、將軍派政公等陳姓三

大主流衍派等相關譜系,及金門斗門學考陳氏族譜、陳旺公來台始祖歷代簿手抄本、金門陳氏宗祠潁川堂建祠八十週年奠安

紀念特刊,金門陳坑竹北東勢八郎公宗派陳氏族譜與陳姓太傅派等相關資料編輯而成,祖德宗功光前裕後永續垂範後代。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朝代:舊石器時代 史前時代

↑磐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龍氏...有巢氏

有巢氏.三皇一燧人氏..三皇二伏羲氏..三皇三炎帝神農氏,有系。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朝代:黃帝,姓姬又姓公孫,公元前二六九七年,民前四六0八年為黃帝紀年元年

中華民族始┌玄囂 -  橋極   -帝嚳    ┬唐堯???→漢朝譜系。

祖    │                  │商契???→商朝譜系。

黃帝軒轅氏┤                  └周后稷??→周朝譜系。

父啟昆  ├昌意 -  顓頊   ┬窮蟬  - 敬康  - 句望   →

母有嬌氏 │弓正楎姓張      ├伯鯀  - 夏禹????→夏朝譜系。

附寶   └禺陽姓任       ├稱   - 卷章   ┬重黎

黃帝紀年元年為公元前二六九七年甲子└仲容┌???→唐朝譜系├吳回

、即民國前四六0八年。         └???→宋朝譜系└??秦朝譜系

第六代   第七代   第八代   第九代   第十代   第十一代

朝代:               虞舜    夏,姓姒

句望  - 橋牛   ┬瞽瞍   ┬五帝五  ┌商均  - 箕伯   →

帝舜註﹕       └妣握登氏 ├帝舜   ┤夏禹繼位,食采於封虞侯

帝舜派下衍出數十姓氏,主要者以姚、│諱重華  └季釐,夏禹封於有緡。

虞、陳、胡、袁、田、孫、陸等,見本│公元前二二五五年至二二0六年,在位

姓淵源略考。           │五十年,禪夏禹。

└象。姓庫

第十一代  第十二代  第十三代  第十四代  第十五代  第十六代

朝代 夏,姓姒,自公元前二二0五年至一七六七年共四三九年。

箕伯  - 強餘  - 虞頡   ┬夢能  - 汶,失爵後莫考

├虞思  - 友龍  - 壽肸   →

└少賢德襲封虞侯,佐夏中興,世稱虞賓

第十六代  第十七代  第十八代  第十九代  第二十代 第二一代

朝代 夏                    商,姓子

壽肸  - 叔儀  ┬康伯   - 宗石  - 期,忠諫夏紂,為紂所滅。

└康仲   - 祖媯  - 發  - 媯方    →

第二一代  第二二代  第二三代  第二四代  第二五代  第二六代

朝代﹕商,姓子,自公元前一七六六年至一一二三年共六四四年。

媯方  - 振   - 唯   - 壽國  - 熬   - 勝    →

第二六代  第二七代  第二八代  第二九代  第三十代  第三一代

朝代﹕商

勝   - 元捷  - 偃   - 姑猛  - 公允  - 蘭    →

第三一代  第三二代  第三三代  第三四代  第三五代  第三六代

朝代﹕商

蘭   - 填叔  - 野   - 無斁  - 菑   - 叔正   →

第三六代  第三七代  第三八代  第三九代  第四十代  第四一代

朝代﹕商                          周

叔正  - 獻子  - 亞壽  - 原壽  - 夢延  - 閼父   →

第四一代  第四二代  第四三代  第四四代  第四五代  第四六代

朝代﹕   周,姓姬,自公元前一一二二年至二二二年。

閼父   ┬胡公滿  ┬申公犀侯- 孝公突 - 慎公   ┬幽公寧  →

│姓陳姓胡 └相公               │在位十四年

└周武王於公元前一一二二年封於陳,共有六四五年 └時西周共和

第四六代  第四七代  第四八代  第四九代  第五十代  第五一代

朝代﹕周

幽公寧 - 釐公孝 - 武公靈  ┬夷公說        ┌桓諱鮑  →

幽公寧公元前八五四年至八三0位二三└平公燮 - 文公圉  ┴厲諱陀

第五一代  第五二代  第五三代  第五四代  第五五代  第五六代

朝代﹕周

┌太子免  ┌田齊派,公元前六七二年奔齊,改姓田

桓諱鮑  ┼厲公躍  ┴敬仲  - 田穆  - 伯考  - 續    →

厲諱陀(據├莊公林  ┌穆公款 - 共公朔 - 靈公平 - 成公午  →

史記)。 └宣公杵臼 ┴子夏

第五六代  第五七代  第五八代  第五九代  第六十代  第六一代

朝代﹕周

續   - 文子須無- 桓子無宇 ┬無子開 -僖子乞 -田成子    →

└孫書,姓孫,第一二七代為國父孫中山。

成公午  ┬哀公弱  ┬偃師  - 惠公吳 - 懷公柳  ┬閔公周  →

├司徒招  ├公子留              │前四七八年

├公子過  └公子勝              │位二十四年

└公子黃                    └楚惠王所滅

第六一代  第六二代  第六三代  第六四代  第六五代  第六六代

朝代﹕周                          秦,姓瀛

田成子 - 襄子盤 - 田太和,立為汽齊侯;公元前三八六年位三年

閔公周  ┬衍公  - 璉公  - 履公  - 輝公  - 周昌公  →

├璵公

史記湣公越└全溫公 - 武子公 - 成子公 - 哀子公 - 康公   →

第六六代  第六七代  第六八代  第六九代  第七十代  第七一代

朝代﹕秦,自公元前二二一年起共二十五年。漢,姓劉

周昌公 - 裔公  - 伯成公 - 仲丕公  ┬從善公 - 德紹公  →

└從古公

康子公 - 昭子公 - 季子公 - 憲公  - 武公  - 仲成公  →

第七一代  第七二代  第七三代  第七四代  第七五代  第七六代

朝代﹕漢,姓劉,自公元前二0六年至公元二一九年共四二五年。

德紹公 - 述公   ┬伯公

└平公  - 原仁公 - 子遠公 - 澄公   →

仲成公 - 魚公  - 公望公 - 道源公 - 若海公 - 頓昌公  →

第七六代  第七七代  第七八代  第七九代  第八十代  第八一代

朝代﹕漢

澄公  - 與京公 - 考公  - 湯公   ┬憑公  - 咸公   →

└勳公

頓昌公 - 綬公  - 見深公 - 祈山公 - 賢公  - 希古公  →

第八一代  第八二代  第八三代  第八四代  第八五代  第八六代

朝代﹕漢

咸公  - 晟公  - 會可公 - 珍公  - 嗣公  - 翔公   →

希古公 - 孟璉公 - 宗堯公 - 唐晉公 - 世珍公 - 天爵公  →

第八六代  第八七代  第八八代  第八九代  第九十代  第九一代

朝代﹕漢                    魏,姓曹

翔公  - 宇遠公  ┬麟公生三子,陳窬、陳邃、陳實(出嗣)引奇公。

└由浙江吳興武康,徒居河南潁川。

天爵公 - 沖翹公 - 引奇公  ┬潁川始祖 ┌元方諱紀- 群公   →

├實公   ┼時方諱憂- 景叔公

│入嗣   ├仲方諱洽- 唐公

│生於公元一├季方諱諶- 忠公   →

│0四年壽八├大方諱談- 文靖公

└十四歲  └曾方諱光- 締公   →

第九一代  第九二代  第九三代  第九四代  第九五代  第九六代

朝代﹕魏,姓曹,自公元二二0年起共四十五年。     晉,姓司馬

群公  - 泰公   ┬準公   ┬謝公  - ?公  - 潭公   →

太傅派注﹕據陳氏辨真序└諱訴   │淮公   ┌逵公   ┬椽    →

以第?代逵十一代生霸先,因此霸字輩│津公   ┤字廷志。 └康公

應為弟?代。陳書以達生康,康生英。└諱匡   └達公  - 承達公  →

忠公   ┬矯公   ┬朔公   ┌允公  - 授公  - 思遠公

│諱琳   ├相公   ┼譚公  - 琅公  - 味公

└字孔彰  └直公   └軫公  - 虎公  - 邁公   →

締公  - 岩公  - 亮公  - 締公  - 範公   ┬太傅派?

└忠公   →

第九六代  第九七代  第九八代  第九九代  第一00代 第一0一代

朝代﹕晉,姓司馬,自公元二六五年至四一九年共一五五年。   宋,姓劉?年

潭公  - 欽約公 - 懷高公 - 建丙公 - 肅公  - 任公   →

椽公  - 英公  - 公弼公 - 鼎公  - 高公  - 詠公   →

承達公 - 承達公 - 承達公 - 承達公 - 承達公 - 承達公  →

邁公  - 秀黻公 - 益都公 - 倍公   ┬味公

忠公  - 邕公,太傅派另見???代。    └亮公  - 錡公   →

第一0一代 第一0二代 第一0三代 第一0四代 第一0五代 第一0六代

朝代﹕齊,姓蕭?年   梁,姓蕭?年         陳,姓陳?年

任公  - 本昭公 - 時傑公 - 景文公  ┬伯紹公 - 霸漢公  →

註﹕第一0六代霸始,生於公元四八六年壽七十一歲└伯之公  ┌南朝派

詠公  - 猛公   ┬道匡公  ┬文泰公 - 伯綏公  ┼霸始公  →

太傅派註﹕唐朝姚思廉著└道卿公  ├文輔公        │朝代:陳

陳書以猛生道巨,道巨生文讚,文讚生└文英公        ├霸先公  →

霸先。與陳譜有異待考。                  └國都南京

承達公 - 承達公 - 承達公 - 承達公 - 承達公 - 霸圖   →

綺公  - 範公   ┬太傅派第一代

註﹕太傅派忠公另見九十├忠公   ┬邕公   ┬夷則公 - 儔公   →

六代、第一一0代、│封鄂國公 │公元六六五├夷錫公

第一一一代。待考。│公元七三六│年生壽九五├夷行公

└年入閩  │諡忠順王 └金娘,勒金華(花)郡主。

└承忠公 - 承忠公 - 承忠公  →

第一0六代 第一0七代 第一0八代 第一0九代 第一一0代 第一一一代

朝代﹕陳,五五七年起三十二年。隋,姓楊?年   唐,姓李

霸圖  - 巖公  - 亮公  - 錡公  - 範公  - 忠公生邕公?

霸漢公 - 果仁公  ┬叔犢公  ┬敏公   ┌忠公  - 邕公?

└字克耕  │敬公   ┤見民國四十四年菲律濱媯

│敷﹕台灣譜└汭五姓聯宗會二十年特刊

│將軍派  ┌開漳聖王

南朝派              │政公   ┼元光公 - ?公   →

霸始   ┬文帝  - 伯宗   │公元六一五│公元六五七年生壽五

霸先,公元│     ┌後主叔保公└年生壽六三└十六歲  ┌蘊玉公

五五七年創└宣帝   ┴叔明公 - 志高公 - 才公   ┴蘊圭公  →

陳朝歷三代┌茹公         ┌喜公  - 仲寓公  ┬元通公  →

五帝三二年├聞公  - 丞公   ┴恭公   ┬仲友公  ├元達公  →

儔公   ┴嘉公               └仲規公  └元遠公

忠公第四代

承忠公 - 承忠公 - 承忠公 - 承忠公 - 承忠公 - 承忠公  →

第一一一代 第一一二代 第一一三代 第一一四代 第一一五代 第一一六代

朝代﹕唐,姓李自公元六一八年年至九0六年有二八九年。    五代?年

?公   ┬酆公  - 謀公  - 則公   ┬?公  - 江公   →

└生三子,有譜系          └生四子

蘊圭公 - 兼公  - 京公  - 褒公  - 瓘公  - 鈺公   →

元通公 - 黯公   ┬仁煦公 - 光彔公 - 雅門公 - 東園公  →

└仁旰公 - 光舉公  ┬用祖公  ┬洪進,號天義

註﹕第一一五代用祖公,浯陽派陳氏族譜云﹕別號宗├越祖公  ├洪濟,號天澤

源、松崗,又名達。與第一一九代達公類似,唐└癸祖公  ├洪毅公

昭宗光化元年公元八九八年十月十日生,壽三十六歲。待考。└洪銛,號天舉

元達公 - 微公  - 蠲公  - 匡義公  ┬弘銳公  ┬拱公   →

│     ├寶公   →

│     ├顒公   →

│     ├喜公   →

│     ├隆公   →

忠公九代                   └弘信公  └從諫公  →

承忠公 - 承忠公 - 承忠公 - 承忠公 - 承忠公 - 承忠公  →

第一一六代 第一一七代 第一一八代 第一一九代 第一二0代 第一二一代

朝代﹕五代      宋,姓趙,自公元九六0年至一二七九年,有三二0年。

江公  - 鵑公   ┬田公   ┬通公   ┬天福公  ┬袚公   →

淮公         │     └達公、出 │     └入嗣

河公         │           └天壽公  ┬袚公,出嗣

漢公等四兄弟     │                 └授公

└園公   ┬浯陽始祖 ┌天澤公  ┬紝公   →

鈺公  - 瓖公   ┬義門始祖 ├達公   ┤字洪溥  ├綱公

└伯宣公  └號松岡  ├洪濟公  └統公

東園公 - 義寵公 - 均用公,登瀛派    ├洪銛公

拱公  - 從簡公,浦源後厝派        │註﹕與第一一六代類似。

寶公   ┬從周公,店前西頭派        │浯陽陳氏家世沿革概錄說達

└繼周公  ┬珩公,分龍溪草板   └為政十代孫。

└珪公   ┬汝義公,分白灰

顒公  - 從革公,江頭派    │汝賢公,分封門,一載對門

喜公  - 從高公,桃林派    └汝能公  ┬俊卿公 - 伯容公  →

隆公  - 從周公,浦源前厝派        └才卿公,分內官

從諫公 - 祐公  - 仲孝公 - 彩公  - 佐卿公 - 邦俊公  →

承忠公 - 承忠公 - 承忠公 - 承忠公 - 承忠公 - 承忠公  →

第一二一代 第一二二代 第一二三代 第一二四代 第一二五代 第一二六代

朝代﹕宋,姓趙

袚公  - 稻公  - 援公  - 大謀公  -舟公  - 謾公公  →

紝公  - 定公  - 彬公  - 大燦公 - 進公  - 牧寮公  →

忠公十九代      ┌應瑞公  ┬作鏗公  ┬仁爵公  ┌妃朋公  →

伯容公 - 仲昌公  ┤     │分店前  └仁壽公  ├妃隆公

│     ├作鑑公 - 仁秉公  ┼妃振公  →

│     │           │(五十郎)

┌積公   │     │           └紀英公  →

邦俊公 -┼德秀公  │     ├作鑄公  ┬均泰公 - 璜岳公  →

│開基儒林 │     └風亭派  ├芳亭派

└宜秀公  ├均成公,墩┌文通逝於公├均賢公,候官派

註﹕大育公為金門斗門官│下派   │公元一二五└均順公,美厝派

路先祖,為南宋帝昺(公│     │二年。  ┌瑞榮公 - 維齊公  →

元一二七八至一二七九年└應垓公  ┴文通公  ┴四郎公 - 惟實公  →

,位二年。)年間任侍御史。以概括性推估大育公為黃帝?代。待考┌大育公

承忠公 - 承忠 公- 承忠公 - 承忠公 - 承忠公 - ┴承忠公 →

第一二六代 第一二七代 第一二八代 第一二九代 第一三0代 第一三一代

朝代﹕元,姓奇渥溫,自公元一二八0年至一三六七年,有八十八年。

謾公   ┬元甫公  ┬渥公   ┬萬宗公  ┬太丁公   ┬守義公

│     │     │     │一一八二年生└以義公

│     │     │     ├太戊公  - 正義公、入

│     │     │     └太庚公   ┬金門下坑祖

│     │     │            └六郎公、入

│     │     ├萬族公  ┬仲庚公   ┬金門湖前祖

│     │     │     │      └十郎公

│     │     │     └少庚公  - 二郎公

│     │     ├萬子公 - 仲癸公  - 五郎公

├和甫公  │     └萬孫公  ┌太乙公  - 四郎公

│     └濟公   ┬萬山公  ┴仲巳公   ┬金門碧湖祖

│           │            └一郎公 →

│           └萬水公 - 太甲公  - 三郎公

第一二六代 第一二七代 第一二八代 第一二九代 第一三0代 第一三一代

└後甫公 - 派公   ┬思遜公 - 仲已公   ┬金門陽翟祖

│            └七郎公

└思讓公  ┬太巳公   ┬六郎、出→

│名或號三郎 │金門上坑祖

└(侍郎公) ├八郎公 →

└九郎公 →

牧寮公 - 元若公 - 一龍公 - 逢泰公 - 忠公  - 德弘公  →

忠公二四代      ┌真泰公  ┬璇公  - 純器公  ┬廷尊公

妃朋公 - 英評公  ┤字乾通  │           └廷重公  →

妃振公,民國七十一年編│號邦隱  ├瑾公  - 崇儀公  ┬華玖公  →

有台灣侯亭五大派大宗譜│大同誌云 │有五 子       └字廷輝

│嘉禾店前 ├璞公   ┬思培公 - 廷賢公,有譜

│人    │     ├思燦公  ┬策字廷猷

│     │有六子  └有七子  ├祚字廷祿

│     ├壁公   ┬思有,有譜└廷臣公,有譜

│     └有三子  │思遠字溫

第一二六代 第一二七代 第一二八代 第一二九代 第一三0代 第一三一代

│           └思厚公

註﹕陽泰公元一三七四年├陽泰公  ┬斌公   ┬日光公  ┬皎公

生壽六一歲。   │字乾享  │有四子  ├日龍公  │字榮黃

└號晦齋  ├廉、有六子├日龍,有譜└妣黃氏

│有譜   └日丙公

妃英公  ┬瑪光公 - 史脩遷鑑湖└俊公、有三子,有譜

└輝孫公 - 旺宗,馬坪始祖

璜岳公 - 十郎公 - 史顯公,公元一四五七年生,壽四九歲。

惟齊公 - 佛祖公 - 盛疇公 - 朝理公 - 崇倫公 - 精禮公  →

惟實公,生一觀至九觀等九子。

承忠公 - 承忠公 - 承忠公 - 承忠公 - 承忠公 - 承忠公  →

第一三一代 第一三二代 第一三三代 第一三四代 第一三五代 第一三六代

朝代﹕明,姓朱,自公元一三六八年至一六四三年有二七六年。

一郎公 - 三才公  ┬四秀  ┬同大,生二子,甜之、添興。

註﹕一郎公生五子派下第└生四子 ├同觀,生五子;添生,添乞、添厚、添祐

?代仁德先生為當代譜系專家。  └、五子添滿,今門塔后始祖。

第一三一代 第一三二代 第一三三代 第一三四代 第一三五代 第一三六代

六郎公 - 十五郎公- 十九郎公-二十七郎公,派下140代致祥四兄弟分支金門

八郎公 - 十六郎公- 二十二郎公-二十八郎公,派下眾多,第150代世棟開基

九郎公 - 十郎公 - 二十郎公,派下忠講公,分支金門島美。  竹北東勢

忠公二九代 忠公三十代 忠公三一代 忠公三二代 忠公三三代 忠公三四代

德弘公 - 元哲公 - 大瓚公 - 新陽公 - 光澤公  ┬禎公   →

廷重公,生二子,體會公,體新公。             │公元一四五

華玖公 - 希禹公                    └九年壽六八

皎公   ┬岌公  - 繼芳公,字子傳

└字朝嘉,妣黃氏,公元一五四五年遷於湖,再遷湖苗盛。

精禮公 - 國欽公 - 漺公  - 榮公  - 扶公  - 殿公   →

昭穆                二五郎   百     伯

承忠公 - 承忠公 - 承忠公  ┬金門第一代 金門第二代 金門第三代

└二十五郎公┬百五字定侯┬箴字伯銘 →

│     └興字伯旺 →

├百九字用侯-讓字伯謙 →

└承二十五郎-承二五郎公→

第一三六代 第一三七代 第一三八代 第一三九代 第一四0代 第一四一代

朝代﹕清,姓愛斯覺羅,自公元一六四四年至一九一一年有二六八年。

忠公三四代 忠公三五代 忠公三六代 忠公三七代 忠公三八代 忠公三九代

禎   - 健   - 甫吉  - 榮祖  - 士精   ┬觀泰,修金

殿    ┬渡台始祖。 註﹕陳觀泰公元一六0六年生壽七十九└門陳姓族譜

└高   - 龍   - 結   - 媽意   -進基   →

金門第三代 金門第四代 金門第五代 金門第六代 金門第七代 金門第八代

昭穆 伯     文     陽     克     存     學

箴字伯銘 ┬元字文長 ┬澤字錫潤 ┬嘉字克禾 ┬端子以莊 -悅字怡學 →

│     │     │     ├照字以光 ┬仲

│     │     ├苗    └勉字以勵 ├儒字師學 →

│     │     │           └行字時學 →

│     │     └品字克? ┬度字以寬 -盛字茂學 →

│     │           └宏字以廣 ┌垂字統學

│     └成字錫遂 ┬宿字克麩 -位字以靖 ┼聘字用學 →

│           ├華字克槐 ┬寶字   └長字君學 →

├庸字文禮       ├正德癸酉科└以鼎   -智字睿學 →

第一三六代 第一三七代 第一三八代 第一三九代 第一四0代 第一四一代

│           │公元一五一┌賚字存弼 ┬萃字材學 →

│           └三年舉人 │     └英字俊學

└有字文富 ┬正字陽立 -源字克泉 ┴才字存能 -雨字時學 →

├哲字陽明 -鴻字克鵠 -重字以稱 -玉字佩學 →

└通字陽亨 -聰字克達

興字伯旺 ┬深字文淵 ┬道字陽學 -敬字克恭 -洵字以美 ┬茹字茅學 →

│     │           ┌三    └敬字肅學 →

│     └藏字陽脩 -德字克仁 ┤祖    ┌道字脩學 →

│                 └五    ├瑜字集學 →

└和字文雍 ┬旦字陽復 ┬群字克超- 誠    ├七字謙學 →

│     └經字克綸 ┬立字存本 ┼作字震學 →

│           │ 即次山 └八字承學

│           └守字存畏 ┬五字鎮學 →

│                 └九字語學 →

└上字陽臨 ┬楫字克濟 ┬昭字存明,止。

│     │會字存嘉,止。

第一三六代 第一三七代 第一三八代 第一三九代 第一四0代 第一四一代

│     │斗山字存質,出嗣

│     └祉字存慶 -儲字精學 →

讓字伯謙 ┬煌字文煇       └桴字克浮 ┬斗山字存質┬長字志學 →

└詩字文斌 -淑字陽善 ┬理字克惇,└入嗣   ├嘉喜字心學→

├諱倫;明嘉靖十一年壬辰├寶字光珠

│公元一五三二年歲貢任湖├仰字嚴學 →

└廣潛江教諭。妣李氏。 └五字綏學 →

承二十五郎-承二十五郎-承二十五郎-承二十五郎-承二十五郎-承二十五郎→

第一四一代 第一四二代 第一四三代 第一四四代 第一四五代 第一四六代

朝代﹕清

進基   -連池   -上達,公元一八四一年生,編有陳氏三源流。

忠公三九代 忠公四十代 忠公四一代 忠公四二代 忠公四三代 忠公四四代

金門第八代 金門第九代 金門第十代 金門十一代 金門十二代 金門十三代

昭穆 學     元     甫    禹     錫     玄(元)

悅字怡學,生四子,冕字元冠、輅字元朴、科字元登、會字元合。

儒字師學,生四子,輜字元輿、軨字元轄、軔字元輪、軺字元轣。

第一四一代 第一四二代 第一四三代 第一四四代 第一四五代 第一四六代

行字時學,生二子,輔字元仁、軒字元輕。

盛字茂學,生二子,瑜瑾字元瑜、輶字元德。

垂字統學,生典字元徽。

聘字用學,生籌字元添。

長字君學,生簧字元音。

智字睿學 ┬範字元模 ┌聰一字靜甫┬立乞   ┬升字錫允,有系

└篆字光明 ┼聰二字細甫│字言禹  │公元一六九七年生壽五八

└聰三、聰六├乃嗣   ├榮字錫仁,有系

萃字材學 ┬炳字元輝 ┬論    └一六六七生├旺字錫相,娶黃氏生仲、

諱廷樑,生└耀字元炫 │字議甫 - 季字英禹 │厚、義、悠、膽等五子。

於明世宗甲寅公元一五五└妣趙氏        └民國?年抄有族譜至現代

四年六月二十一日,萬曆己酉科舉人,以忠公第三十九代裔孫編纂陳氏族譜,詳

見斗門學考陳氏族譜序。┌惜字正甫 ┬春字起禹 ┬團字錫遠 ┬禮字玄敘 →

雨字時學 ┬光字元越 ┤公元一七0│公元一六 │     └樂字玄音 →

妣錢氏  └妣呂氏  │八年生  │七0年生 ├昭字錫臨 ┬詩字玄韻 →

玉字佩學 ┬憂字元大 │壽六十三歲│壽七十歲 │公元一七一├書字玄讀 →

第一四一代 第一四二代 第一四三代 第一四四代 第一四五代 第一四六代

├春字元青 │妣莊氏  │妣莊氏  │一年生  ├中字玄砥 →

└秋字元金 └權字衡甫 │     │壽八十五歲├正字玄直

茹字茅學 ┬宗字元正       │     │妣莊氏  │妣黃氏

├亨字元通       │     │     └補字玄袞

└鐸字元警       │     ├魁字錫國 ┬傑字玄豪 →

敬字肅學 ┬元輔諱良弼      │     │     ├語字玄言 →

├元策,諱良謨,於清世祖│     │     └妣蔡氏

│十一年甲午,公元一六五│     ├顯字錫明 ┬本字玄根 →

│四年,以忠公第四十世裔│     │     ├芊字玄祥 →

│孫重修斗門陳氏族譜,詳│     │     ├珪字玄桓 →

└斗門學考陳氏該譜序  │     │     ├立字玄植

道字脩學 ┬奇字元巧       │     │     └妣黃氏

└福          │     ├信字錫實- 老字玄及

瑜字集學 ┬大          │     │妣黃氏  ┌首字玄唱 →

│二字元眾       │     ├善字錫美 ┼孝字玄純 →

│三          │     │妣呂氏,生├慶字玄有 →

第一四一代 第一四二代 第一四三代 第一四四代 第一四五代 第一四六代

└四          │     │首、孝、慶├妙字玄諧 →

七字謙學 ┬洪字元恢       │     ├妙等四子 ├標字玄摘 →

└次子山、滿子祐。   │     └續妣黃氏 └果字玄吉 →

作字振學 ┬英字元雄       ├連字聖禹 ┬徹字錫裔 -繼字玄章

└小英         │公元一六 ├鵬字錫飛 ┬榜字玄金

五字鎮學 -珠字元        │七三年生 │妣鄭氏  │妣黃氏

九字語學 ┬細字元岱       │壽七二歲 │     ├進字玄取

│卯字元朔       │妣劉氏  │     │妣鄭氏

└三字元第       │     │     └殿字玄陞 →

儲字精學,生阿字元履、戌字元揚。 │     ├享字錫猷 ┬博字玄廣 →

長字志學 ┬天字元昊、秋字元凝、 │     │妣黃氏  ├繼字玄章 →

├程字元祥、冬字元成、 │     │     └位字玄座

└完字元充。      │     └寬字錫宏 ┬秋字玄素 →

嘉喜字心學,生二子,正、同字元應。│           ├密字玄機 →

仰字嚴學,生四子,申字元重、二字元│           └歆字玄羨

兩、登字元聯、及字元遠。├爵字俊禹 -喜字錫悅 -楷字玄梯

第一四一代 第一四二代 第一四三代 第一四四代 第一四五代 第一四六代

五字綏學,生三子孟字元日、仲字元月│公元一六七五年生壽六十歲。

、宿字元猩星       └妣劉氏

昭穆 學     元     甫    禹     錫     玄(元)

台灣第一代 台灣第二代

承二十五郎-承二十五郎-承二十五郎-承二十五郎┬陳旺公  ┬隨母渡台竹塹

?陳旺公來臺始祖歷代簿云﹕始祖貴周公名諱,待考│一七一九生├甫公→續123頁

│妣吳和娘 │一七六三年生

├忠直公  └妣楊成娘

└妣楊進娘,無嗣。

第一四六代 第一四七代 第一四八代 第一四九代 第一五0代 第一五一代

朝代﹕清

忠公四四代 忠公四五代 忠公四六代 忠公四七代 忠公四八代 忠公四九代

金門十三代 金門十四代 金門十五代 金門十六代 金門十七代 金門十八代

昭穆  玄    圭    奏    水     澄    江

禮字玄敘,妣王氏,生麟字圭麒、英字圭雄、講字圭訓、旦字圭夜、最字圭上。

樂字玄音,妣洪氏,生偏字圭華、准字圭度。圭華生厲字秦奮。

第一四六代 第一四七代 第一四八代 第一四九代 第一五0代 第一五一代

詩字玄韻,妣林氏,迎繼嗣。

書字玄讀,妣黃氏,生迎字圭來、葉字圭蕊。

中字玄砥,錫臨四子;妣黃氏。

正字玄直,妣黃氏。

傑字玄豪,妣莊氏,生二子,長子廳字圭聰,次子鞠字圭遜

語字玄言,妣姚氏,生現字圭任、在字圭所,妣蔡氏

本字玄根,妣周氏,生係字圭是、珍字閨珠。

芊字玄祥,妣黃氏,王氏,生梳字圭剛。

珪字玄桓,妣張氏,生百字圭毅。

首字玄唱 ┬周,字圭普

妣呂氏  ├啟,字圭開      ┌維藩字水垣┬金碬

續妣蔡氏 └坐,字圭靜      │妣蔡氏  └字澄

孝字玄純 ┬笑,字圭談      ├維屏字水輸-清瓜

妣黃氏  └潤,字圭富      │妣蔡氏

慶字玄有 ┬小六房三玄賀     ├維景字水清

又名玄賀├彬    ┬彩    ┴維能,字水罷

第一四六代 第一四七代 第一四八代 第一四九代 第一五0代 第一五一代

小六房三 ┤字圭儒  │字奏雲,生於清道光六年丙戍公元一八二六年。

公元一七 │生於公元 │妣王氏

六一年生 │一七九九 ├賞,字奏懋,入嗣

壽七一歲 │年    └妣王氏,生五子,宴,荷(出嗣),挾,壯,育

妣莊氏  │妣蔡慎娘 ┌渡字奏河 ┬遂,字水波

韓氏  └開字圭科 ┤妣謝氏  ├聖

妙字玄楷 ┬察    │     └乳

└雅字圭頌 ├箋   - 生財,螟蛉子

│字奏湯,妣蔡氏

└賞,字奏懋,出嗣

標字玄摘,妣蘇氏,生前、邊、賴、風等四子

果字玄吉,妣王試,生大霸、邦、仕等三子

殿字玄陞,妣楊氏,生都字圭邑。

博字玄廣,妣黃氏,生和字圭好出嗣繼、拱字圭奉、合字圭宜。

秋字玄肅,玄秋公長子圭換。 註﹕現官澳神主牌有水恆公及其二子霸,圖;父與

密字玄機,玄機公長子圭得志。  孫名號不詳。 ┌霸

第一四六代 第一四七代 第一四八代 第一四九代 第一五0代 第一五一代

?開  - 圭   - 侯   - 水恒   ┴圖

台灣第二代 台灣第三代 台灣第四代 台灣第五代 台灣第六代 台灣第七代

玄字輩   圭字輩   奏字輩   水字輩   澄字輩   江字輩

┌存公               ┌德清公  ┌丁山公

甫公   ┼正宗公  ┬玖公   ┬進枝公  ┼朝光公  ┼火公→續125頁

生於公元一│公元一七九│一八二四年│一八六一年│妣何緣  └妣楊友妹

七六三年 │五生   │生    │生    ├祖榮公  ┬江梅公→126頁

逝於公元一│壽六十歲 │壽七十七歲│壽七十三歲│妣張細妹 │妣王景妹

八一六年 │妣黃京娘 │妣黃氏  │林金普修 │     ├江龍公→127頁

壽五十四歲│一八0八年│一八三二年│一八六五年│     │妣鄭未妹

妣楊氏成娘│生    │生    │生    │     │妣彭雪壺

生於公元一│得三十歲 │得五歲  │壽六十歲 │     ├江鎮→續127頁

七六四年 ├忠葵   │妣賴帶妹 │妣余二妹 │     │妣徐森妹

逝於公元一└得三十七歲│一八二九年│一八七三年│     ├江樑→續126頁

八0八年,壽四十五歲。│生    │生    │     │配富田万知

└壽六十三歲└壽四十八歲│     ├江海公

第一四六代 第一四七代 第一四八代 第一四九代 第一五0代 第一五一代

台灣第二代 台灣第三代 台灣第四代 台灣第五代 台灣第六代 台灣第七代

玄字輩   圭字輩   秦字輩   水字輩   澄字輩   江字輩

│     ├江樓公→128頁

├標泉公  │配范榮

│     ├江煥公→128頁

│     │配林鳳嬌

│     └江熠,出嗣林姓

│     ┌江石→續128頁

├澄錦公  ┤配徐玉妹

│妣黎水妹 ├華鋒公→128頁

│     │配吳貴梅

│     ├華斌→續129頁

│     │配羅貴英

│     ├俊卿→續129頁

│     │配李富美

│     ├長女阿寶

第一四六代 第一四七代 第一四八代 第一四九代 第一五0代 第一五一代

台灣第二代 台灣第三代 台灣第四代 台灣第五代 台灣第六代 台灣第七代

玄字輩   圭字輩   秦字輩   水字輩   澄字輩   江字輩

│     ├次女月娥

│     ├三女瑞鶯

│     ├四女如淑

│     ├五女如靜

│     └滿女月蟾

├澄波   ┬江壤→續129頁

└配徐順妹 └配黃裕嬌

第一五一代 第一五二代 第一五三代 第一五四代 第一五五代 第一五六代

朝代﹕中華民國,自公元一九一二年壬子,黃帝紀年四六0九年起。

忠公四九代 忠公五0代 忠公五一代 忠公五二代 忠公五三代 忠公五四代

金門十八代 金門十九代 金門二十代 金門二一代 金門二二代 金門二三代

台灣第七代 台灣第八代 台灣第九代 台灣第十代 台灣十一代 台灣十二代

昭穆:江  淮     河     漢     朝     宗

火公   ┬福全   ┬文濠   ┬志華

第一五一代 第一五二代 第一五三代 第一五四代 第一五五代 第一五六代

台灣第七代 台灣第八代 台灣第九代 台灣第十代 台灣十一代 台灣十二代

昭穆:江  淮     河     漢     朝     宗

└配李玉梅 │配許素霞 ├志強

└文達   └志偉

江梅公  ┬淮木   ┬河發   ┬漢宇

妣王景妹 │配謝玉梅 │配徐宜珍 └長女漢寧

│     ├河盛

├宏本   └長女河秀

│宏宗   ┬河志

│配鍾蘭珍 └長女惠姿,次女意娟。

├宏裕

│宏勇   ┬駿賢

│配盧鳳嬌 └河順

├長女瑞英

└次女文真

第一五一代 第一五二代 第一五三代 第一五四代 第一五五代 第一五六代

台灣第七代 台灣第八代 台灣第九代 台灣第十代 台灣十一代 台灣十二代

昭穆:江  淮     河     漢     朝     宗

江龍公  ┬永添

妣鄭未妹 │配鄔瑩珠

妣彭雪壺 ├振鈴

└配褚沼雲

江鎮   ┬寬成  - 佳軒

妣徐森妹 │配彭文爵

├宇光  - 冠旗

│配陳靜玟

├文魁  - 進倫

│配高金玉

├金城  - 元泰

│配曾月珍

├中和   ┬羿昇

└配梁月娟 └羿旻

第一五一代 第一五二代 第一五三代 第一五四代 第一五五代 第一五六代

台灣第七代 台灣第八代 台灣第九代 台灣第十代 台灣十一代 台灣十二代

昭穆:江  淮     河     漢     朝     宗

江樑   ┬富田啟一郎- 富田龍

配富田万知│配富田裕子

└富田邦雅

江樓公  ┬宏俊  - 長女曉玲,次女曼玲。

配范榮  │配李月雲

├宏霖  - 長女潔如。

│配鄭淑玲

└長女月雲,次女月沼,三女月美,四女月珠,滿女月琴。

江煥公  ┬永芳

配林鳳嬌 └配彭玉櫻

江石   ┬仁勇

配徐玉妹 └長女美雪,次女美竹,三女秋芳,滿女秋月。

華鋒公  ┬秀明

配吳貴梅 └長女美娟,次女美玲,三女美珍,滿女美惠。

第一五一代 第一五二代 第一五三代 第一五四代 第一五五代 第一五六代

台灣第七代 台灣第八代 台灣第九代 台灣第十代 台灣十一代 台灣十二代

昭穆:江  淮     河     漢     朝     宗

華斌   ┬仁增  - 彥承

配羅桂英 │配陳淑儀

├仁忠

└長女素玲,次女文媛。

俊卿   ┬仁添

配李富美 ├仁強

├仁弘

└長女秋芬

江壤  - 萬光

配黃裕嬌

拾肆、陳旺公譜系說明

原籍同安縣金門官澳鄉新厝甲陽田保十七都人氏。

始祖陳貴周公(見陳旺公譜系)編立世系譜輩序十四字﹕禹錫玄圭奏水澄,江淮河漢朝宗瀠,其中玄字係清國廟號敬避之,改作元字代之。

黃帝第一四五代 忠公第四十三代 金門第十二代 台灣第一代 錫字輩

台灣第一代陳旺公 行三,生於黃帝紀年四三一六年歲次己亥,清世宗康熙五十八年、公元一七一九年、民國前一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亥時。

逝於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公元一七七二年、民國前一四0年十一月初七日己時,得壽五十四歲,因未來台,骨骸在斗門何處無法稽考。

妣吳氏和娘,生於清世宗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一七三四年、民國前一七八年二月初五日午時;乾隆年間,攜子甫渡台灣竹塹水田。

逝於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公元一七八二年、民國前一三0年九月初二辰時,壽四十九歲。

旺公四十五歲、吳氏和娘三十歲時,生一子甫。

黃帝第一四六代 忠公第四十四代 金門第十三代 台灣第二代 玄字輩

台灣第二代甫公 旺公之子,生於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公元一七六三年民國前一四九年十月初一日辰時。

十歲喪父,乾隆年間隨母親吳氏和娘渡台開基竹塹水田;二十歲喪母。

逝於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丙子、公元一八一六年、民國前九十六年七月初十日巳時,壽五十四歲。

清仁宗嘉慶十八年、公元一八一三年、民國前九十九年,返祖籍地金門官澳新厝甲;見甫公返官澳處理祖產典契。

妣楊氏成娘,生於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公元一七六四年、民國前一四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酉時。

逝於清高仁宗嘉慶十三年戊辰、公元一八0八年民國前一0四年十月初十日寅時,壽四十五歲。

生三子,長子存,次子正宗,三子忠葵。

黃帝第一四七代 忠公第四十五代 金門第十四代 台灣第三代 圭字輩

台灣第三代存公  甫公長子,生卒未詳,四月二十日忌辰。

台灣第三代正宗公 甫公次子,生於清高宗乾隆六十年乙卯、公元一七九五年、民國前一一七年十月二十日。

逝於清文宗咸豐四年甲寅、公元一八五四年、民國前五十八年三月初四日酉時,享壽六十歲。

妣黃氏京娘,生於清仁宗嘉慶十三年戊辰、公元一八0八年、民國前一0四年正月十七日寅時。逝於清宣宗道光十七年丁酉、公元一八三七年、民國前七十五年二月初二十四日巳時,得年三十歲。

生一子,玖。

台灣第三代忠葵公 甫公三子,生卒不詳,得年三十七歲,八月十九日忌辰。骨骸青草湖進塔。

黃帝第一四八代 忠公第四十六代 金門第十五代 台灣第四代 奏字輩

台灣第四代玖公 正宗公之子,又名草根,生於清宣宗道光四年甲申、公元一八二四年、民國前八十八年八月十三日未時。

玖公五十八歲,公元一八七一年時,攜子年僅十歲進枝,從竹塹水田遷到向東十里處的東海窟莊三崁店,即今之東海里,租墾農田殖基立業。

逝於清德宗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公元一九00年、民國前十二年十二月三十日卯時,壽七十七歲。

妣黃氏,生於德宗道光十二年壬辰、公元一八三二年、民國前八十年。卒於清宣宗道光十六年丙申、公元一八三六年八月十三日,得年五歲。

續妣賴氏帶妹,生於清宣宗道光九年己丑、公元一八二九年、民國前八十三年二月十六日酉時。逝於清德宗光緒十七年辛卯、公元一八九一年、民國前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三日卯時,壽六十三歲。

生一子,進枝。

黃帝第一四九代 忠公第四十七代 金門第十六代 台灣第五代 水字輩

台灣第五代進枝公 玖公之子,號普光,生於清文宗咸豐十一年辛酉、公元一八六一年、民國前五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酉時。十歲隨父租墾東海窟莊,據傳嘗以勤儉為根本,免致去求人為座佑銘,勉勵子孫。

清德宗三十三年、日本明治四十年、公元一九0七年、民國前五年,與長子(應屬三子祖榮),回官澳新厝甲陽田保十七都,詳見進枝公返官澳記>

逝於日本昭和八年癸酉、民國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七日戌時,享壽七十三歲;妣林氏金普修,生於清穆宗同治四年乙丑、公元一八六五年、民國前四十七年十月二三日巳時。

逝於日本大正十三年甲子、民國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日午時,享壽六十歲。

續妣余氏二妹,生於清穆宗同治十二年癸酉、公元一八七三年、民國前三十九年二月初十日未時。逝於日本大正九年庚申、民國九年十月二十四日酉時,得年四十八歲。骨骸清草湖進塔。

生六子,長子德清,次子朝光,三子祖榮,四子標泉,五子澄錦,滿子澄波。

黃帝第一五0代 忠公第四十八代 金門第十七代 台灣第六代 澄字輩

台灣第六代德清公 進枝公長子、母林氏金普修,生於清德宗光緒六年庚辰、公元一八八0年、民國前三十二年三月二十三日午時。

逝於清德宗光緒十二年丙戌、公元一八八六年、民國前二十六年六月二十日申時,得年七歲。

台灣第六代朝光公 本名螟蛉,號半山,進枝公次子即螟蛉子,生父楊娘寶,生母

林氏京妹;生於清德宗光緒十三年丁亥、公元一八八七年、民國前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辰時。

逝於民國五十九年公元一九七0年正月初七日戌時,享壽八十四歲。

妣何氏緣,生於清德宗光緒十七年辛卯、公元一八九一年、民國前二十一九月十三日。

逝於民國五十六丁未、公元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二日,享壽七十七歲。生二子,長子丁山,次子火。

台灣第六代祖榮公 進枝公三子,生於清德宗光緒十八年壬辰、公元一八九二年、民國前二十年七月十六日辰時。

逝於公元一九三四年,民國二十三年八月九日未時,得壽四三歲

妣張細妹,父張德文,母張謝氏,竹東人。生於清德宗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公元一八九五年、民國前十七年二月十八日。逝於公元一九六四年,民國五十三年二月十九日子時,享壽七十歲。

生六子,長子江梅,次子江龍,三子江鎮,四子江樑,五子江海,六子江樓,滿子江熠。

台灣第六代標泉公 進枝四子,生於清德宗光緒二十三年丁酉、日本明治三十年、公元一八九七、民國前十五年年八月初八日子時。卒於清德宗光緒三十年甲辰、日本明治三十七年、公元一九0四年、民國前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子時,得年八歲。

台灣第六代澄錦公 進枝公五子,生於清德宗光緒三十四年戊申、公元一九0八年、民國前四年六月二十三日,農曆五月二十五日辰時。逝於民國六十九年一月二十三日,農曆十二月初六日巳時,享壽七十二歲。

妣黎水妹,生於清德宗光緒三十四年戊申、公元一九0八年、民國前四年六月十九日,農曆五月十七日申時。逝於民國六十七年戊午六月初十日,農曆五月初五日巳時,享壽七十一歲

生四子六女,長子江石,次子華鋒,三子華斌,四子俊卿。長女阿寶,次女月娥,三女瑞鶯,四女如淑,五女如靜,滿女月蟾

台灣第六代澄波 進枝公滿子,生於民國四年乙卯、公元一九一五年七月九日。

配徐順妹,生於民國五年丙辰、公元一九一六年五月九日。

生一子,江壤。

黃帝第一五一代 忠公第四十九代 金門第十八代 台灣第七代 江字輩

台灣第七代丁山公 朝光公長子,生於清德宗光緒三十四年戊申、公元一九0八年、民國前四年正月初二日。

逝於公元一九三一年,民國二十年,得年二十四歲。火公派下裔孫承嗣。

台灣第七代火公 朝光公次子,生於清宣統三年辛亥、公元一九一一年、民國前一年十月十八日。逝於民國六十六年正月十七日,享壽六十七歲。

妣楊氏友妹,生於民國五年丙辰十一月二十二日。逝於民國八十三年甲戌七月初二日,享壽七十九歲。

生一子,福全。

台灣第七代江梅公 祖榮公長子,生於公元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九月二十五日未時。逝於公元一九七九年,民國六十八年五月十二日申時,享壽六十八歲。

妣王景妹,父王勝枝,母張玉妹,生於公元一九一四年,民國三年十月五日亥時。

逝於公元一九九六年,民國八十五年,享壽八十三歲。

生五子二女,長子淮木,次子宏本,三子宏宗,四子宏裕,滿子宏勇。長女瑞英,次女文真。

台灣第七代江龍公 祖榮公次子,生於民國三年五月初三日。逝於民國八十五年七月初十日,享壽八十三歲。

妣鄭未妹,生於民國八年九月二十日。逝於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七日巳時,得年二十七歲。續妣彭雪壺,生於民國八年二月三十日。逝於民國七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享壽六十四歲。

生二子,長子永添,次子振鈴。

台灣第七代江鎮 祖榮公三子,生於民國四年十月二十四日。

妣徐森妹,生於民國九年二月十六日。逝於民國八十二年九月初一日,享壽七十四歲。生五子,長子寬成,次子宇光,三子文魁,四子金城,滿子中和。

台灣第七代江樑 祖榮公四子,日本名為富田透,生於民國六年七月初九日。

配富田万知,日本名,生於昭和八年,民國二十二年十一月六日。

生二子,長子富田啟一郎,次子富田邦雅。

台灣第七代江海公 祖榮公五子,生於民國九年五月十三日。卒於民國九年六月二日。得年一歲。

台灣第七代江樓公 祖榮公六子,生於民國十年四月五日。逝於民國六十六年六月十九日,得壽五十七歲。。

配范榮,生於民國十六年九月初四日辰時。生二子五女,長子宏俊,次子宏霖。長女月雲,次女月沼,三女月美,四女月珠,滿女月琴。

台灣第七代江煥公 祖榮公七子,生於民國十二年十一月八日。逝於民國七十七年五月十八日,享壽六十六歲。

配林鳳嬌,生於民國十七年九月十九日。生一子,永芳。

台灣第七代江熠 祖榮公滿子,出嗣新埔林姓,生於民國十五年一月三日。

台灣第七代江石 澄錦公長子,生於民國十六年丙寅一月初六日,農曆十二月初三日,寅時。

配徐玉妹,生於民國二十四年乙亥九月十二日,農曆二月二十一日丑時。生一子四女,長子仁勇。長女美雪,次女美竹,三女秋芳,滿女秋月。

台灣第七代華鋒公 澄錦公次子,生於民國十八年己巳五月十一日,農曆四月初三日亥時。逝於民國八十六年四月二十五日,農曆三月十九日巳時,享壽六十九歲。

配吳貴梅,生於民國二十八年戊寅三月初六日,農曆十一月初二日酉時。

生一子四女,長子秀明。長女美娟,次女美玲,三女美珍,滿女美惠。

台灣第七代華斌 澄錦公三子,生於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八月初三日農曆六月十二日丑時。

配羅桂英,生於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六月初六日農曆四月十九日寅時。

生二子二女,長子仁增,次子仁忠。長女素玲,次女文媛。

台灣第七代俊卿 澄錦公滿子,生於民國民國三十二年癸未九月初三日農曆八月初四日辰時。

配李富美,生於民國三十四年乙酉一月二十八日,農曆十一月初三日寅時。

生三子一女,長子仁添,次子仁強,滿子仁弘。長女秋芬。

阿寶 澄錦公長女,生於民國十四年乙丑三月初七日,農曆二月十三丑時日。

月娥 澄錦公次女,生於民國二十年辛未六月十八日,農曆五月初三日申時。

瑞鶯 澄錦公三女,生於民國二十五年丙子二月十七日,農曆正月二十五日丑時。

如淑 澄錦公四女,生於民國二十七年戊寅二月十六日,農曆正月十七日戌時

如靜 澄錦公五女,生於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四月十日,農曆三月初三日申時。

月蟾 澄錦公滿女,生於民國三十四年乙酉一月十日,農曆十月初六日卯時。

台灣第七代江壤 澄波之子,生於民國三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

配黃裕嬌,生於民國三十八年二月六日。生一子,萬光。

黃帝第一五二代 忠公第五十 代 金門第十九代 台灣第八代 淮字輩

台灣第八代福全 火公之子,生於民國二十七戊寅十二月十五日。

配李氏玉梅,生於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十二月初一日。生二子,長子文濠,次子文達。

台灣第八代淮木 江梅公長子,公元一九三二年,民國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巳時,國中畢業,業工。

配謝玉梅,父范阿秋,母劉申妹,竹東人,由竹東鎮謝來福收養為養女改姓謝;生於公元一九三七年、民國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國小畢業,業工。

生二子一女,河發,河盛。長女河秀。

台灣第八代宏本公 江梅公次子,生於公元一九四二年,民國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卒於公元一九四五年,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得年四歲。

台灣第八代宏宗 江梅公三子,生於公元一九四八年,民國三十七年十月十六日丑時,學歷大學畢,服務業。

配鍾蘭珍,父鍾運華,母邱玉妹,竹東鎮人,生於公元一九五二年,民國四十一年十二月七日戌時,高中畢業,職業家管。

生一子二女,長子河志。長女惠姿,次女意娟。

台灣第八代宏裕 江梅公四子,生於公元一九五0年,民國三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丑時,學歷大學畢業,職業服務業。

台灣第八代宏勇 江梅公五子,生於公元一九五四年,民國四十三年五月二十一日酉時,高中業,職業工程師。

配盧鳳嬌,父盧傳鐘,母溫素娥,竹東人,生於公元一九五六年,民國四十五年九月二十六日亥時,高中畢,職業工。

生二子,長子駿賢,次子河順。

瑞英 江梅公長女,生於民國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巳時。文真 江梅公次女,生於民國二十八年九月二十六日寅時。

台灣第八代永添 江龍公長子,生於民國三十九年十二月初七日。

配鄔瑩珠,生於民國四十二年三月十八日,農曆二月初四日。

台灣第八代振鈴 江龍公次子,生於民國四十四年二月二十六日,農曆二月初五日。

配褚沼雲,生於民國四十三年六月初一日,農曆五月初一日。

台灣第八代寬成 江鎮長子,字世明,生於民國三十三年一月初二日。

配彭文爵,生於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十七日。生一子,佳軒。

台灣第八代宇光 江鎮次子,生於民國三十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配陳靜玟,生於民國五十年一月十三日。生一子冠旗。

台灣第八代文魁 江鎮三子,生於民國四十三年七月九日。

配高金玉,生於民國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五日。生一子進倫。

台灣第八代金城 江鎮四子,生於民國四十九年七月二十二日。

配曾月珍,生於民國五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生一子元泰。

台灣第八代中和 江鎮滿子,生於民國五十二年二月十四日。

配梁秀娟,生於民國五十四年十二月九日。生二子,長子羿昇,次子羿旻。

台灣第八代富田啟一郎 日本名,江樑長子,生於昭和三十九年,民國五十三年十

月十五日。

配富田裕子,生於昭和三十九年,民國五十三年七月十七日。生一子富田龍。

台灣第八代富田邦雅 江樑次子,生於昭和四十二年,民國五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

台灣第八代宏俊 江樓公長子,生於公元一九四八年,民國三十七年八月初四日酉時。

配李月雲,生於民國四十年五月二十七日酉時。

生二女,長女曉玲,次女曼玲。

台灣第八代宏霖 江樓公次子,生於民國四十二年八月二十四日酉時。

生一女潔如。

配鄭淑玲,生於民國五十一年四月二十三日。

月雲 江樓公長女,生於民國三十九年二月二十一日寅時。

月沼 江樓公次女,生於民國四十年十月二十三日戌時。

月美 江樓公三女,生於民國四十五年十二十三日寅時。

月珠 江樓公四女,生於民國四十六年九月十四日卯時。

月琴 江樓公滿女,生於民國四十八年八月十日丑時。

台灣第八代永芳 江煥公長子,生於民國五十一年二月十九日。

配彭玉櫻,生於民國五十四年十月十六日。

台灣第八代仁勇 江石長子,生於民國五十八年己酉六月初八日辰時。

美雪 江石長女,生於民國五十二年癸卯十月二十日,農曆九月初四日未時。

美竹 江石次女,生於民國五十四年乙巳十月二十五日,農曆十月初二日午時

秋芳 江石三女,生於民國六十年辛亥九月四日,農曆七月十五日午時。

秋月 江石滿女,生於民國六十三年甲寅八月二十六日,農曆七月初九日未時

台灣第八代秀明 華鋒公之子,生於民國七十年八月十三日,農曆七月十四日。

台灣第八代仁增 華斌長子,生於民國五十四年乙巳七月二十六日,農曆六月二十八日亥時,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

配陳淑儀,生於民國五十三年甲辰十月十六日。

台灣第八代仁忠 華斌次子,生於民國六十五年丙辰十二月初一日,農曆十月十一日辰時。

素玲 華斌長女,生於民國五十一年壬寅三月三十日農曆二月二十六日子時。

文媛 華斌次女,生於民國五十二年癸卯十月八日,農曆八月二十二日子時。

台灣第八代仁添 俊卿長子,生於民國五十九年庚戌二月二十一日,農曆正月十六日戌時。

台灣第八代仁強 俊卿次子,生於民國六十四年乙卯十月十一日,農曆九月初七日戌時。

台灣第八代仁弘 俊卿滿子,生於民國六十六年丁巳五月二十三日,農曆四月初六日戌時。

秋芬 俊卿長女,生於民國六十年辛亥九月三日,農曆七月十四日亥時。

台灣第八代萬光 江壤長子,生於民國六十二年二月十一日。

黃帝第一五三代 忠公第五十一代 金門第二十代 台灣第九代 河字輩

台灣第九代文濠 福全長子,生於民國四十九年庚子正月二十日卯時。

配許素霞,生於民國四十九年庚子四月初五日巳時。

生三子,長子志華,次子志強,三子志偉。

台灣第九代文達 福全次子,生於民國五十九年四月二十七日卯時。

台灣第九代河發 淮木長子,生於公元一九六0年,民國四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巳時,大學畢業,職業銀行。

配徐宜珍,父徐之敏,母鄭敏,彰化縣埤頭鄉人,生於公元一九六三年,民國五十二年十月十六日。大學畢業,職業金融。

生一子一女,長子漢宇;長女漢寧。

台灣第九代河盛 淮木次子,生於公元一九六三年,民國五十二年八月十五日丑時;大學畢業,職業工程師。

河秀 淮木長女,生於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丑時。

台灣第九代河志 宏宗長子,生於公元一九七七年,民國六十六年五月四日酉時。

惠姿 宏宗長女,生於六十九年一月十二日卯時。

意娟 宏宗次女,生於七十三年十月十日未時。

台灣第九代駿賢 宏勇長子,生於公元一九八五年,民國七十四年三月十五日亥時

台灣第九代河順 宏勇次子,生於公元一九八九年,民國七十八年一月十三日未時

台灣第九代佳軒 寬成長子,生於民國六十五年一月二十七日。

台灣第九代冠旗 宇光長子,生於民國八十七年六月二日,農曆五月初八日子時。

台灣第九代進倫 文魁長子,生於民國七十八年正月初九日。

台灣第九代元泰 金城長子,生於民國八十一年十月七日。

台灣第九代羿昇 中和長子,生於民國八十一年二月七日。

台灣第九代羿旻 中和次子,生於民國八十七年七月二十九日,農曆六月初七日亥時。

台灣第九代富田龍 富田啟一郎之子,民國八十三年,日本平成五年十一月四日。

曉玲 宏俊長女,生於民國六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丑時。

曼玲 宏俊次女,生於民國六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酉時。

潔如 宏霖長女,生於民國八十一年四月三日申時。

台灣第九代彥承 仁增長子,生於民國八十五年七月十二日,農曆五月二十七日未時。

黃帝第一五四代 忠公第五十二代 金門第二一代 台灣第十代 漢字輩

台灣第十代志華 文濠長子,生於民國七十二年癸亥七月二十一日丑時。

台灣第十代志強 文濠次子,生於民國七十三年甲子十月十九日辰時。

台灣第十代志偉 文濠滿子,生於民國八十年辛未五月十一日巳時。

台灣第十代漢宇 河發長子,生於公元一九九六年,民國八十五年八月十四日丑時

漢寧 河發長女,生於八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

拾伍、陳旺公派下裔孫通訊錄(地址電話略)

名號 輩序 住        址         電        話

陳福全 淮 台北縣土城市中央路

文濠 河 同右

志強 漢 同右

志華 漢 同右

志偉 漢 同右

文達 河 同右

陳淮木 淮 新竹縣竹東鎮中山里

河發 河 同右

漢宇 漢 同右

河盛 河 同右

陳宏宗 淮 桃園中壢市三光路

河志 河 同右

陳宏裕 淮 新竹縣湖口鄉國強街

陳宏勇 淮 新竹市長春街

駿賢 河 同右

名號 輩序 住        址         電        話

河順 河 同右

陳永添 淮 北縣板橋市中正路

陳振鈴 淮北縣三峽鎮鳶山里

陳江鎮 江 台北縣土城市中正路

寬成 淮 同右

佳軒 河 同右

宇光 淮 同右

冠旗 河 同右

文魁 淮 同右

進倫 河 同右

金城 淮 同右

元泰 河 同右

中和 淮 同右

羿昇 河 同右

羿旻 河 同右

陳宏俊 淮 台北市文山區景仁街

名號 輩序 住        址          電       話

陳宏霖 淮 同右

陳江樑 江 日本東京都中央區銀座

富田啟一郎 淮 同右

富田龍 河   同右

富田邦雅 淮  同右

陳永芳 淮 新竹縣新豐鄉康樂路

陳江石 江 新竹縣竹北市東海里

仁勇 淮 同右

陳秀明 淮 新竹縣新埔鎮文山里

陳華斌 江 新竹縣關西鄭西安里

仁增 淮 同右

承彥 河 同右

仁忠 淮 同右

陳俊卿 江 新竹縣竹北市東海里

仁添 淮 同右

仁強 淮 同右

名號 輩序 住        址          電       話

仁弘 淮 同右

陳澄波 澄 新竹縣竹北市東海里

江壤 江 同右

萬光 淮 同右

拾陸、中華民族姓氏始祖黃帝紀年表     編輯者﹕詹招琳(略)

…………………………………………………

(詹氏網)[修譜交流] 黃帝甲子紀年表目錄索引:http://www.zhan.org.cn/bbs/read.php?tid=9318

(中華姓氏源流通譜 )黃帝甲子紀年表目錄索引:http://blog.nownews.com/article.php?bid=645&tid=260160

…………………………………………………

第151頁至200頁(略)

歷代帝王系統表

史前    三皇一    三皇二   三皇三   五帝一

少典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

盤古氏...燧人氏   ─伏羲氏   姓姜    姓姬

姓風          又姓公孫

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前

四五0六至 三二一七至 二六九七至

前三二一八 前二六九八 前二五九八

共十六氏計一二六0 計五二0  計一00年

────────────────────────────────

五帝一   五帝二五帝三   五帝四五帝五 三    代

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帝摯─帝堯─虞舜─夏 ─商 ─周 ─秦 →

姓姬 姓巳 姓姬 姓姬 姓姬 姓姬 姓姚 姓姒 姓子  姓姬 姓嬴

又姓公孫           又姓祁又姓媯      西周

公元前                         東周

二六九七至                       春秋

前二五九八                         戰國

────────────────────────────────

三國    南        朝        五代

秦 ─漢 ─魏 ─晉 ─宋 ─齊 ─梁 ─陳 ─隋 ─唐 ─後梁→

姓嬴 姓劉 姓曹 姓司馬姓劉 姓蕭 姓蕭 姓陳 姓楊 姓李 姓朱

西漢 蜀漢    北      朝

新莽 魏  西晉 北魏─東魏─北齊

更始 吳  東晉    西魏─北周

東漢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宋 ─元 ─明 ─清 ─中華民國→

姓朱 姓李 姓石 姓劉 姓郭 姓趙 姓奇 姓朱 姓愛 公元一九一二

五            代 北宋 渥溫    斯覺羅 中華人民

南宋       公元  共和國

前一六四四

遼      西夏     至前一九一一年

金     計二六八年

────────────────────────────────

說明﹕

一、中華民族姓氏始祖黃帝紀年表,提供溯源尋根編輯家譜者,檢索歷代紀年及年號資料工具書,本屬私藏應用,有感舊版

族譜都以歷代皇帝年號記載,按表對照索驥頗感方便快捷。

二、本表黃帝紀元元年甲子、為公元前二六九七年,民國前四六0八年。紀年換算簡法如下﹕

例如將公元前年數二六九七年加公元後年數一九九九年,就等於今年為黃帝紀年四六0八年。例如今年為公元一九九九年加二六九七年就等於民國八十八年是黃帝紀年四六九六年。例如將公元前年數二六九七年加一九一一年,就等於黃帝元年是民國紀元前四六0八年。例如公元一九九九年減一九一一年,就等於今年為中華民國年八十八年,餘依此類推。

本譜歷代正統帝王譜系,依序為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唐堯、虞舜、夏、商、周、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宋、元、明、清、中華民國。副統帝王之蜀、吳、元魏、北齊、北周、遼、西夏、金等、或五胡十六國及五代時的十國,僅列建國者姓名,以供參考。

我國歷史正確紀年從西周厲王元年起始趨一致;本譜正統帝王譜系年數及在位起訖年數,西周厲王元年癸未以前係依據

清高宗敕撰,歷代通鑑輯覽為主。黃帝建國元年有多種記載略舉如左:

1、黃帝建國元年歲次甲子,公元前二六九七年,民國前四六0八年;係根據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文,依各省代表會改正朔用陽歷之決議,宣佈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月元日;及中西對照歷代紀元圖表與民國時萬國鼎著等多種資料。

2、黃帝建國元年歲次丁亥,公元前二六七四年,如民國前四五八五年;董作賓著中國年歷簡譜,自黃帝起至西漢哀帝年止,等多種版本。

3、黃帝建國元年歲次丁巳,公元前二七0四年,如民國前四六一五年;清朝齊召南著歷代帝王年表。

4、黃帝建國元年歲次庚寅,公元前二四九一年,如民國前四四0二年;清朝李兆洛著歷代紀元編。是民國紀元前為四六0八年。例如公元一九九九年減一九一一年,就等於今年為中華民國年八十八年,餘依此類推

五、本表每行六十年為一甲子,國字由右至左,阿拉伯術字由左至右。

六、副統帝王年數附錄於後,請參考。如有訛誤請函示,俾便更正。

中華民族歷代副統簡介

五胡十六國:係依據北魏史家崔鴻著,十六國春秋一書,而名之。自西晉惠帝永興元年,公元三0四年至南北朝初葉,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四三九年的一三六年間,除匈奴族、鮮卑族、羯族、氐族、羌族等五胡外也有漢族;先後佔據北方及西蜀;建有二十多個國家,舉要如左:

前趙:匈奴族,建國者姓劉名淵,國都平陽,公元三0四年至三二九年,三代三帝共二六年。

成漢:氐族,建國者姓李名雄,國都成都,公元三0四年至三四七年,三代五帝共四四年。

後趙:羯族,建國者姓石名勒,國都河北,公元三一九年至三五一年,二代七主共三三年。

四、前涼:漢族,建國者姓張名駿,國都姑臧,公元三二四年至三七六年,三代五王共五三年。

五、前燕:鮮卑族,建國者姓慕容名皝,國都龍城,公元三三七年至三七0年,三代三帝共三四年。

六、前秦:氐族,建國者姓符名健,國都長安,公元三五一年至三九四年,三代六帝共四四年。

七、後秦:羌族,建國者姓姚名萇,國都長安,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三代三帝共三四年。

八、後燕:鮮卑族,建國者姓慕容名垂,國都中山,公元三八四年至四0九年,三代五帝共二六年。父慕容皝。

九、西秦:鮮卑族,建國者姓乞伏名國仁,國都宛川,公元三八五年至四三一年,三代四王共四七年。

十、後涼:氐族,建國者姓呂名光,國都姑臧,公元三八六年至四0三年,二代三主共十八年。

十一、南涼:鮮卑族,建國者姓禿髮名烏狐,國都樂都,公元三九七年至四一四年,一代三王共十八年。

十二、南燕:鮮卑族,建國者姓慕容名德,國都廣固,公元三八九年至四一0年,二代二帝共十三年。父慕容皝。

十三、西涼:漢族,建國者姓李名嵩,國都敦煌,公元四00年至四二0年,三代三王共二一年。

十四、北涼:匈奴族,建國者姓沮渠名蒙遜,公元四0一年至四三九年,二代二主共三九年。

十五、夏:匈奴族,建國者姓赫連名勃勃,國都統萬,公元四0七年至四三一年,二代三主共二五年。

十六、北燕:漢族,建國者姓馮名跋,國都龍城,公元四0九年至四三六年,一代二帝共二八年。

十國:吳、吳越、前蜀、楚、閩、南漢、荊南、後蜀、南唐、北漢。

一、吳:建國者姓楊名行密,漢族,國都江蘇,公元九0二年至九三七年,二代四帝有三六年。

二、吳越:建國者姓錢名謬,漢族,國都浙江,公元九0二年至九七八年,三代五王有七七年。

三、前蜀:建國者姓王名建,漢族,國都四川,公元九0七年至九二五年,二代二帝有十九年。

四、楚:建國者姓馬名殷,漢族,國都湖南,公元九0七年至九五一年,二代六王有四五年。

五、閩:建國者姓王名審之,漢族,國都福建,公元九0九年至九四五年,三代六帝有三七年。

六、南漢:建國者姓劉名龔,漢族,國都廣州,公元九一一年至九七一年,二代四帝有六一年。

七、荊南:建國者姓高名季興,漢族,國都江陵,公元九一三年至九六三年,四代五王有

八、後蜀:建國者姓孟名知祥,漢族,國都四川,公元九三四年至九六五年,二代二帝有三二年。

九、南唐:建國者姓李名昇,漢族,國都金陵,公元九三七年至九七五年,三代三帝有三九年。

十、北漢:建國者姓劉名崇,匈奴族,國都山西,公元九五一年至九七九年,三代四帝有二九年。

遼國:建國者姓耶律名阿保機,契丹族,國都熱河,公元九一六年至一一二五年,九代九帝有二一0年。

金國:建國者姓完顏名旻,女真族,國都會寧,公元一一一五年至一二三四年,六代九帝有一二0年。

西夏:建國者姓李名元昊,鮮卑族,國都寧夏,公元一0三二年至一二二七年,九代十帝有一一六九。

渤海國:公元七一三年至七二六年,有十五代共二一五年。

秦朝四十八郡郡名簡介

秦始皇帝名政,公元前二二一年統一中國,而不在稱王,將古代皇與帝合而為一;且姓與氏、亦合而為一。公元前二二一年

設立三十六郡,後又增十二郡,共四十八郡。

上郡,北地郡,隴西郡,三川郡,潁穿郡,南陽郡,碭郡,邯鄲郡,河東郡,上黨郡,代郡,太原郡,雁門郡,雲中郡,上谷郡,鉅鹿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東郡,齊郡,薛郡,螂琊郡,泗水郡,九江郡,會稽郡,漢中郡,南郡,長沙郡,黔中郡,巴郡,蜀郡,陶郡,河間郡,閭中郡。

之後又增設﹕燕地之廣陽郡,齊地之膠東郡,膠西郡,齊北郡,博陽郡,城陽郡五郡。公元二一四年又增南方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北方之九原郡;內地之東海郡,陳郡。總共設有四十八郡。

黃帝紀年歷代帝王檢索表(略)

代  序

第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朝  代

昭  穆

傳記索引

第    頁    頁    頁    頁    頁    頁    頁    頁    頁    頁   頁















接續本譜

第  頁

代  序

第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朝  代

昭  穆

傳記索引

第    頁    頁    頁    頁    頁    頁    頁    頁    頁    頁   頁















接續本譜

第  頁

代  序

第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代

朝  代

昭  穆

傳記索引

第    頁    頁    頁    頁    頁    頁    頁    頁    頁    頁   頁















接續本譜

第  頁

譜 系 錄

上接本譜第   頁

黃帝第   代

旺公第   代





祖籍﹕

現住﹕

子   女   名

排行

姓      名

父親姓名﹕

母親姓名﹕





























學     經     歷

及     著     作





本人像片













配偶像片












竹北東海潁川堂陳旺公族譜 广东颍川陈氏族谱





個人重要記事﹕接受表揚獎勵事實與對國家社會之貢獻

本 人 兄 弟 姊 妹

配 偶 兄 弟 姊 妹

稱謂

姓  名

住     址

電   話

稱謂

姓  名

住       址

電   話









身 子

後 孫

記 填

事 寫

父親於民國   年  月    日 時 因    病在    逝世 享壽   歲

卜葬於               座向

祖塔(墓)位於           祭祀日期

母親於民國   年  月    日 時 因    病在    逝世 享壽   歲

卜葬於               座向

祖塔(墓)位於           祭祀日期

記事                                旺公第   代裔孫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記

記事                                旺公第   代裔孫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記

譜 系 錄

上接本譜第   頁

黃帝第   代

旺公第   代





祖籍﹕

現住﹕

子   女   名

排行

姓      名

父親姓名﹕

母親姓名﹕





























學     經     歷

及     著     作





本人像片













配偶像片

















個人重要記事﹕接受表揚獎勵事實與對國家社會之貢獻

本 人 兄 弟 姊 妹

配 偶 兄 弟 姊 妹

稱謂

姓  名

住     址

電   話

稱謂

姓  名

住       址

電   話









身 子

後 孫

記 填

事 寫

父親於民國   年  月    日 時 因    病在    逝世 享壽   歲

卜葬於               座向

祖塔(墓)位於           祭祀日期

母親於民國   年  月    日 時 因    病在    逝世 享壽   歲

卜葬於               座向

祖塔(墓)位於           祭祀日期

記事                                旺公第   代裔孫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記

記事                                旺公第   代裔孫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記

譜 系 錄

上接本譜第   頁

黃帝第   代

旺公第   代





祖籍﹕

現住﹕

子   女   名

排行

姓      名

父親姓名﹕

母親姓名﹕





























學     經     歷

及     著     作





本人像片













配偶像片

















個人重要記事﹕接受表揚獎勵事實與對國家社會之貢獻

本 人 兄 弟 姊 妹

配 偶 兄 弟 姊 妹

稱謂

姓  名

住     址

電   話

稱謂

姓  名

住       址

電   話









身 子

後 孫

記 填

事 寫

父親於民國   年  月    日 時 因    病在    逝世 享壽   歲

卜葬於               座向

祖塔(墓)位於           祭祀日期

母親於民國   年  月    日 時 因    病在    逝世 享壽   歲

卜葬於               座向

祖塔(墓)位於           祭祀日期

記事                                旺公第   代裔孫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記

記事                                旺公第   代裔孫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記

譜 系 錄

上接本譜第   頁

黃帝第   代

旺公第   代





祖籍﹕

現住﹕

子   女   名

排行

姓      名

父親姓名﹕

母親姓名﹕





























學     經     歷

及     著     作





本人像片













配偶像片

















個人重要記事﹕接受表揚獎勵事實與對國家社會之貢獻

本 人 兄 弟 姊 妹

配 偶 兄 弟 姊 妹

稱謂

姓  名

住     址

電   話

稱謂

姓  名

住       址

電   話









身 子

後 孫

記 填

事 寫

父親於民國   年  月    日 時 因    病在    逝世 享壽   歲

卜葬於               座向

祖塔(墓)位於           祭祀日期

母親於民國   年  月    日 時 因    病在    逝世 享壽   歲

卜葬於               座向

祖塔(墓)位於           祭祀日期

記事                                旺公第   代裔孫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記

記事                                旺公第   代裔孫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記

譜 系 錄

上接本譜第   頁

黃帝第   代

旺公第   代





祖籍﹕

現住﹕

子   女   名

排行

姓      名

父親姓名﹕

母親姓名﹕





























學     經     歷

及     著     作





本人像片













配偶像片

















個人重要記事﹕接受表揚獎勵事實與對國家社會之貢獻

本 人 兄 弟 姊 妹

配 偶 兄 弟 姊 妹

稱謂

姓  名

住     址

電   話

稱謂

姓  名

住       址

電   話









身 子

後 孫

記 填

事 寫

父親於民國   年  月    日 時 因    病在    逝世 享壽   歲

卜葬於               座向

祖塔(墓)位於           祭祀日期

母親於民國   年  月    日 時 因    病在    逝世 享壽   歲

卜葬於               座向

祖塔(墓)位於           祭祀日期

記事                                旺公第   代裔孫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記

記事                                旺公第   代裔孫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記

譜 系 錄

上接本譜第   頁

黃帝第   代

旺公第   代





祖籍﹕

現住﹕

子   女   名

排行

姓      名

父親姓名﹕

母親姓名﹕





























學     經     歷

及     著     作





本人像片













配偶像片

















個人重要記事﹕接受表揚獎勵事實與對國家社會之貢獻

本 人 兄 弟 姊 妹

配 偶 兄 弟 姊 妹

稱謂

姓  名

住     址

電   話

稱謂

姓  名

住       址

電   話









身 子

後 孫

記 填

事 寫

父親於民國   年  月    日 時 因    病在    逝世 享壽   歲

卜葬於               座向

祖塔(墓)位於           祭祀日期

母親於民國   年  月    日 時 因    病在    逝世 享壽   歲

卜葬於               座向

祖塔(墓)位於           祭祀日期

記事                                旺公第   代裔孫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記

記事                                旺公第   代裔孫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記

記事                                旺公第   代裔孫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記

第232頁

黃帝紀元四六九五年歲次戊寅      非賣品

公元一九九八年十月六日 修

竹北東海潁川堂陳旺公族譜

發起人﹕陳澄波 陳俊卿 陳江鎮

陳淮木 陳宏裕

陳淮木 陳江石 陳華斌

連絡處﹕新竹縣竹北市東海里東興路二六四號

電 話:(0三)五五0二四六0

校 對﹕陳澄波 陳俊卿

發行者:國民文化出版社

總編輯:詹招琳

行政院新聞局核准登記證局版台業字第零三二九號

社 址:台北縣中和市景平路四八五之二號 三樓

電 話:(0二)二二四九三四二一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十月六日   農曆八月十六日

編者附記:族譜印刷經費徵信錄

全部收入:新台幣二十二萬元

陳澄波五萬元 陳江鎮五萬元 陳淮木五萬元

陳江石一萬元 陳華斌三萬元 陳俊卿三萬元

全部支出:陳俊卿全權經手未提供,無法列入族譜。

編輯及打字:民國八七年六月二十三日三萬元,二三二頁共一四七、七六九字,八月二十九日完成。

民國八七年九月十八日收紅包一萬六千元,共四萬六千元整。

陳旺公潁川堂祖塔誌  台灣第八代淮木謹識

中華民族姓氏始祖黃帝,第九代陳姓聖祖孝感天地虞舜重華公,周武王於公元前一一二二年封第四十二代胡公滿為陳國侯,以國為陳姓始祖,第一0三代忠公為我南陳太傅派始祖,第一三四代二十五郎公為金門學考始祖,第一四六代渡台始祖甫公開基竹塹水田至今有二百餘年族史,衍傳裔孫因能慎終追遠而源遠流長。

吾渡台始祖甫公於清高宗乾隆年間初寓族兄忠直公家,其後忠直公派下無嗣,遺有八副骨骸及甫公兩位傭人陳公成?與陳公仁前等兩副骨骸;由旺公派下全體裔孫永續承嗣,祖懷遺德其後必昌。

吾旺公始祖等骨骸,原厝在獅山靈骨塔,因民國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六點,新竹地區發生空前地震,規模七點二;先祖暫厝五層樓靈骨塔,一至三樓全遭震毀,所幸吾先祖安祀五樓的十三副骨骸中,除進枝公之妣林氏金普修及其子德清公二副無法辨認尋獲外,其餘十一完整無缺,天意護持吾祖其後必昌;後將先祖骨骸轉厝青草湖靈骨塔奉祀。

中華民族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慎終追遠的倫理優良傳統文化中,祖塔旨在聚先祖英靈蔭祐後昆之福地佳城,民國五十四年籌建祖塔甚殷,祖骸原在青草湖靈骨塔,當時派下裔孫對祖魂英靈舒爽思維孝道考量盡善堅持;心誠則孝靈爽則祐,踐履孝道方式有殊同底於盡善矣。

民國五十四年經推選永添代表全體族人名義購置祖塔用地,隨即籌建完成先祖永遠相聚佳城於新埔義民廟左側青龍之土牛溝福地,座向,旺地甫蔭永康寧,永續添丁族昌盛。

民國八十七年旺公派下全體裔孫倡修祖譜,經澄字輩之澄波指導,江字輩之江鎮、江樑、江石、華斌、俊卿、江壤,淮字輩之福全、淮木、宏本、宏宗、宏裕、宏勇、永添、振鈴、寬成、宇光、文魁、金城、中和、富田啟一郎、富田邦雄、宏俊、宏霖、永芳、仁勇、秀明、仁增、仁忠、仁添、仁強、仁弘、萬光,河字輩之文濠、文達、河發、河盛、河志、駿賢、河順、佳軒、進倫、元泰、羿昇、富田龍、承彥,漢字輩之志強、志華、志偉、漢宇等一致議定﹕今後每年清明、中秋兩節祭祀祖塔,凡屬旺公派下每房自派代表義工參與祭塔前後之準備及維持環保等等事宜;祖靈唯德是輔,此「光中」的服務必獲「暗中」之靈祐眾房五福皆臨門,祖澤無疆。

陳姓祖訓中云﹕分類相戕,不念同氣,偏論異鄉,我心憂傷,願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脈,泯厥界疆,汝歸和睦,神亦安康,引而親之,歲歲登堂,同底於善,勉哉勿忘。我族裔孫領悟先祖遺澤奉行明訓,福持昌盛千秋萬世。

陳旺公祖塔碑文

陳。潁川堂。尊祖敬宗。慎終追遠。

旺宗紹祖宏光緒



顯祖考諱旺陳公妣吳太孺人派下之佳城

安       裔孫永遠奉祀

公望賢才蔭後昆

祖塔聯對

一、金馬玉堂源自遠、門功祖德世其昌。

二、竹市燈光放眼底、塹城夜月掛峰頭。

三、潁水出中原其派彌遠、川流喻小德厥後永昌。

四、同德裕後團世緒、安土敦仁以息此身。

潁川陳旺公祖塔龍神祭文

潁川陳旺公祖塔后土祭文

潁川陳旺公祖塔祭塔文

伏以

惟中華民國八十七年歲次戊寅農曆八月十五日,吉日良辰,座落土牛溝福地上

,潁川堂陳姓中秋祭塔,裔孫澄波、江鎮、江樑、江石、華斌、俊卿、福全、淮木

、永添、宏俊、永芳等代表眾房派下裔孫,虔備清酒潔牲發粄時饈,香楮燭帛凡儀

,列在案前,躬身奠獻于

黃帝裔孫陳姓聖祖舜帝、第四十二代授姓始祖、第八十九代實公、第一0三代

年南遷始祖忠公、第一三四代金門始祖二十五良公、第一四五代開基台灣始祖旺公

等派下考妣暨忠直公一脈英靈、成?公、仁前公等考妣神位前曰﹕

尚饗

未完稿僅供參考



堂上陳貴周公派下祖考妣蓮位



2011122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92128.html

更多阅读

我镜头里黄永玉和他的万荷堂一 ___未未_ 北京万荷堂

黄永玉和他的万荷堂,摄于2000年国家博物馆的陈履生馆长前几年专门出了一本图文并茂的《黄永玉的万荷堂》。这书一直在我书架。非黄老粉丝,恐怕对这样的书不会有兴趣。万荷堂,建于1997年。当时移居香港的黄老和好友几经选址,看中了

《叙州府志》有关陈氏先祖的记载陈卫整理 力帆 陈卫

《叙州府志》有关陈氏先祖的记载颍川陈氏富顺县板桥镇殷桥入川第十三世孙陈卫(发鸿)整理高县陈廷壁,现年八十六,给九品顶戴!高县陈志桢妻何氏,年八十六以孙贵,封恭人。珙县陈镒,恩贡生年九十四。珙县陈焕章,耆士妻缪氏夫妇年均八十。珙

古典诗词鉴赏《夜雨寄北》_习古堂国学网

【作品简介】《夜雨寄北》由李商隐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夜雨寄北》 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

声明:《竹北東海潁川堂陳旺公族譜 广东颍川陈氏族谱》为网友过时的女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