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位隐士隐居终南山 终南山修行的隐士视频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终南山最高峰有2600多米。无论山势多么陡峭,都有踩踏坚实的山路可寻,小径、石阶,抑或是悬挂在崖上的木板“天梯”和铁链,都表明常年有人在此行走,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修道胜地,它既是佛教的策源地也是道教的发祥地。
终南山为世人所瞩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的“隐士文化”,终南山自古就有隐逸的传统。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名人都曾做过“终南隐士”,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他用一个无钩之钓,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后以八十高龄出山,结束隐逸生涯,辅佐武王伐纣,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相;秦末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位先生,年皆八旬有余,须眉全白,时称“四皓”,先隐居商山,后隐居终南,终成大业;“汉初三杰”的张良功成身退后“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终;晋时的王嘉、隋唐五代的新罗人金可记、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以及金元时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明清时江本实等都曾隐居终南山。终南山历史上高僧辈出,缁素云集,出现过智正、静渊、普安、静蔼、灵裕、虚云等多位高僧大德,然而终南山却始终不太被现代人所重视。特别是隋唐时期,终南山历史上的隐士主要有三种人,一种是不愿意跟新政权合作的士大夫;一种是躲避战乱的逸民。再有一种就是看开放下的人。”
《诗经》里说: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南何有,有纪有堂。自唐朝以来,终南山就已经成为那些致力于宗教修行的人汇集的中心。很多人在这座山中开悟,成为大师。佛教旅行日记作家高鹤年在《名山游访记》一书中记述了1903年他在嘉五台隐居时的感受:山势壁峭,上摩穹霄,下临绝涧。耳不闻鸡犬之声,目不睹尘俗之境,独居茅棚,清静异常。
唐代著名道教人士司马承祯受到皇帝的召见,却不受皇帝之命立志回四川的天台山隐居。已经是尚书左丞的卢藏用授意他去终南山隐居。司马承祯则说“以所观,乃仕宦捷径耳”,终南山对他来说只是那些醉心功名人的一个跳板,这就是成语“终南捷径”的由来。这段故事在《旧唐书.隐逸传》等很多史料上都有记载。
从王维的《终南山》一诗中来看,第一句便是“太乙近天都”,天都者就是指长安。这句诗则是反映了王维真实的想法,这里的“近”恐怕不单是指距离上的近,王维一生过着半隐半官的生活,游离于宦海和梦想之中,既想脱离尘世的繁杂,又不甘一生在平淡中度过。在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中挣扎着的。
说到隐居,都会想到是道家的修身之法,过着与世隔绝一般的生活。如果是真正的隐士则根本不在乎在什么地方,什么环境下隐居。那终南山有没有真正的隐士呢?答案是有!《千家诗》里有一则五言诗《答人》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这首诗的作者现今都已无考,只知道号“太上隐者”,是终南山上的一个隐士,词律简单的 几乎可以用白话来形容。我说这才是真正的隐士,诗里所表达思想境界的高深绝非常人可比的,真是领悟到了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
直到美国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的一部《空谷幽兰》横空出世,更多的国人才知我们的终南山竟然还有着如此的魅力与价值,简直可与希腊的奥林匹斯山相媲美。
现在参访终南山的人越来越多
终南山里随处可见的修行人的居住地
终南山随处可见的修行人的居住地
“终南隐士”居住地
如今,终南山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的、还存在隐士的地方。仍然有很多人来到终南山修行,在云中,在松下,在尘嚣外,半亩菜地,几株果树。他们中有僧人、道士、尼师、道姑,大部分上了年纪,也有毕业于厦门佛学院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都非常简朴甚至可以说清苦,可是,比尔·波特在书中说,“他们是我遇见的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比尔·波特对美国人介绍,中国的隐士很像研究生,他们在攻读自己精神觉醒的硕士学位。每年都有不少人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在此隐居修行。据不完全统计,终南山现有约2000多名隐士。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此外,还有我国台湾、日本、韩国的修行者。这些隐士有的是来学佛问道,有的是为了练气养身,有的仅仅只是找一处清净的地方读书做学问。
“终南隐士”--江文湛 [资料图片]
1993年,著名国画家江文湛在长安秦岭深山喂子坪乡建造别墅,开始过起“隐居”创作生活。“从第一天开始我就在这儿住,窝棚的时候就在这儿住,陆陆续续建起来。”终南山下的“红草园”是画家江文湛从喧闹的都市中抽身而出,让自己的心灵小憩片刻的地方,他花了七十多个月的时间,硬把这荒山建成了“艺术家的天堂”。从开始征地至今,江文湛在这里治园已十余年,修路避让树木,建房依山傍水。在江文湛的红草园,看不到人工的痕迹。他小心翼翼的依着自然,固执地守着这一园野趣。对他来说,生活就是红草园,红草园就是生活。而艺术就源自这自然而然的生活。江文湛也成为新时期当代艺术家“终南画隐”的代表人物。
文化大革命期间,长安人姚连蔚因参加“造发派”有功,于1975年当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4年,姚连蔚被中共陕西省纪检委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之后民间传闻姚连蔚以“姚敬轩”的名字在终南山里的观音山上“隐居”静养学习中医,并研制了高级滋补酒——“红颜八百年”。
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心一居士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来终南山隐居呢?终南山与其它地方相比又有着怎样的奥秘呢?西安市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心一居士对此解释说:“不破本参不住,不破冲关不闭关。终南山之所以云集如此众多向道之士,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终南山的地理位置与山林环境独特。'天之中,都之南,故名中南,亦称终南’,长江黄河分水岭,是我国地理气候的南北分界线,山大沟深,水源充沛,林木茂密,野果满山,而且四季分明,气候干燥,为山居生活提供了理想的客观环境;第二,终南山住山的传统长期保持,未有间断。从隋末静霭率领徒众入终南锡谷隐居并建七十二茅蓬至今,住山隐居修道之风从未间断,或为避嚣静志,或为躲法难,或闭关取证,或隐迹,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茅蓬岩洞林立,承传未有间断,有利于修道者建立信心,也便于相互切磋学习;其三,终南山的山民有护持住山者的良好风气。在终南山搭建一处茅蓬,往往会得到当地山民的支持,因为,终南山住山的风气很盛,当地老百姓见惯不怪,林业部门也不会过度干涉。据一位参访过全国各地道场的法师讲,如今,像终南山这样可以随意搭建茅蓬而无人干涉的现象,恐怕仅剩终南山了。可见,终南山的人文环境为住山者提供了基本保障。”
关于终南山隐士选择隐居生活的背景、心态、以及隐居生活的取向与修行的方式等问题,西安市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心一居士则认为终南山的隐士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不同的类型。从隐士产生的背景与追求来看,可以划分为政治型、宗教型和个人生活型。所谓政治型又包括因为厌恶险恶或腐败的政治而辞官隐居的,有因为政治斗争失败而被迫隐居的,有因为王朝更迭而不愿也不能继续为官的前朝忠烈之士采取归隐生活的,有为了致仕而采取隐居的(如终南捷径的故事),有因为官场环境的需要而半隐半官的,忽隐忽官,似隐非隐的,等等;所谓宗教型隐士,就是为了追求宗教解脱的目的,以隐居修行的方式达到某种超越性的目标,终南山这种隐士主要分属于佛教和道教,也有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的,部分儒士也曾经在终南山有过短暂的隐居经历。宗教型隐士在古代一直不断,今天的隐士则很少政治型隐士,而主要是宗教型隐士。所谓个人生活型隐士,就是既不是出于政治的背景,也没有宗教解脱的目标,而是出于个人对原有生活方式的主动或被动放弃,自愿采取悠闲、自在、独立、朴素、淡静的生活方式。这种类型的隐士有的因为感情的失意,有的因为经济的窘迫,有的则因为个人对原有常态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厌倦。从隐居的程度与表现来划分,终南山隐士则可以划分为全隐和半隐等不同的形态,其中若从与仕途相关的角度看,则有完全归隐、先隐后官、先官后隐、半官半隐、忽隐忽官、似隐非隐、隐于庙堂、以隐求仕等等。因为隐居的关键在于心态,所以,后来也从内在的精神性隐居程度方面将隐士划分为大隐、中隐和小隐三种。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终南山的隐逸传统一直回延续下去
近年来,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爬终南山的人越来越多。一到周末,“驴友”队纷纷涌进终南山里,因为不了解隐士文化,很多“驴友”在隐士的居所附近野餐、露营,然后扔下一地垃圾,他们还随意采摘果实和蔬菜——那可是隐士们一年到头仅有的收成。因此,隐士们不得不搬到山的更深处,有的则去了人迹罕至的太白山。
中国人历来崇敬隐士,了解了终南山的隐逸传统,“驴友”们登山路过隐士的居所时,应该更多一分谨慎。
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名人都曾做过“终南隐士”。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他用一个无钩之钓,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后以八十高龄出山,结束隐逸生涯,辅佐武王伐纣,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相;秦末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位先生,年皆八旬有余,须眉全白,时称“四皓”,先隐居商山,后隐居终南,终成大业;“汉初三杰”的张良功成身退后“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终;晋时的王嘉、隋唐五代的新罗人金可记、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以及金元时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明清时江本实等都曾隐居终南山。 终南山历史上高僧辈出,缁素云集,出现过智正、静渊、普安、静蔼、灵裕、虚云等多位高僧大德,然而终南山却始终不太被现代人所重视。直到美国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的一部《空谷幽兰》横空出世,更多的国人才知我们的终南山竟然还有着如此的魅力与价值,简直可与希腊的奥林匹斯山相媲美。
如今,终南山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的、还存在隐士的地方。每年都有不少人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在此隐居修行。据不完全统计,终南山现有约三百到四百名隐士。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此外,还有我国台湾、日本、韩国的修行者。这些隐士有的是来学佛问道,有的是为了练气养身,有的仅仅只是找一处清净的地方读书做学问。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来终南山隐居呢?终南山与其它地方相比又有着怎样的奥秘呢?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委员、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西安市佛教协会会长、长安兴教寺方丈常明大和尚说:“自从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人们一直就来终南山修行。甚至中国南方的和尚和尼师也来这儿修行。他们待上三五年,然后回到南方,建立自己的修行中心。这儿是为法出家的和尚和尼师来的地方。修行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事情。你要花费很多年时间,才能真正有所得。这不容易。但是来这儿修行的人都不怕苦。这正是他们来这儿的原因。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这座山里开悟了,还有很多人继续修行,将来会成为大师。在现代,虚云和印法曾经住过嘉五台;印光和来果住过南五台。这儿是他们开悟的地方。每个人都知道这些山是修行的好地方。这就是我选择它们的原因。”
原西安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香积寺方丈续洞老和尚先后卓锡于户县大圆寺、草堂寺、西安卧龙寺、终南山大茅蓬(西林寺)、观音洞、仙人岔、圣寿寺,历经世事云烟,对于终南山可谓了然于心。大和尚说:“最初的和尚们来中国的时候,他们就定居在终南山里。而且中国的绝大多数大师都曾经在终南山修行。但那是过去的事。现在这么多出家人仍然来终南山的原因是,这里还很容易找到一个隐居的地方。还有,这一带仍然有很多在家人,愿意供养来修行的人。”
原终南大茅蓬住持德三说:“对于一个出家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精神上的修炼,为此他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这座山很安静。在中国,我们有几座山,大多数和尚都是为了修行去那里的。这儿就是其中的一座。在这里,出家人修行要靠自己。自唐朝以来,这一带就已经成为那些想致力于宗教修行的人汇集的中心。”
中国佛教协会理事、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观音禅院住持果宣法师说:“终南山是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发祥地。隐士文化十分发达,特别是隋唐时期。终南山历史上的隐士主要有三种人,一种是不愿意跟新政权合作的士大夫;一种是躲避战乱的逸民。再有一种就是看开放下的人。”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弟子、终南山佛教律宗祖庭净业寺住持本如法师说:“终南山北抵黄河,南依长江,西遥昆仑,东指大海。祖师大德,多聚于此。站在终南山上,望长安红尘滚滚,繁华如梦。看秦岭层峦叠嶂,古刹钟声。背后是山,眼前是佛,本如如本,修道养佛。现在有人说,终南山是西安(或陕西)的后花园。我认为这个认识不够。终南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一座山,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终南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山脉脊梁,中国文化的精神在终南山。终南山是清净的家园。我自己在这里住山感到很受用,有真切的身心感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愿意来终南山隐居?四点原因:一、青城山幽,峨眉山秀,黄山奇,华山险,泰山雄伟,终南山王者之气。王者之气为道气。天下修行,终南为冠。二、终南山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这对修行很重要。三、终南山”精气神“俱足。四、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有隐士传统,许多人是'慕道’而来。”
终南山观音禅寺住持悟宣法师曾在终南山石砭峪的梅花洞修炼三年,可谓是当代终南隐士的一个代表,对于隐居修行,他有着自己切身的体会。他说:“出家人住山,主要是寻求一种环境,一种没有外界干扰的环境。南方的山秀气,但藏不住人,摩托车可以直接开进去。更重要的是南方的山多半潮湿温热,且蚊虫多,不适宜隐居。东北的山太高,但黄鼠狼成精,缺乏圣人教化。终南山不一样。终南山能藏住人。终南山的吸引力在于它有'道’。虽然道在一切处,但终南山的道容易被领悟、被感受、被吸收。终南山有一种'气场’,能直通人心。另外,终南山有灵气,可以代表华夏文化之灵性。”
原陕西省佛教协会会长许力工居士说:“终南山里有隐士,至少已经三千年了。但是隐士有几种:道教隐士、佛教隐士、知识分子隐士。知识分子隐士,为了学习或写作,他们喜欢安静和孤独。已经有很多人隐居在终南山里,有些是出于社会原因,有些是宗教原因,有些则是出于做学问的原因。
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心一居士说:“不破本参不住山,不破冲关不闭关。终南山之所以云集如此众多向道之士,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终南山的地理位置与山林环境独特。'天之中,都之南,故名中南,亦称终南’,长江黄河分水岭,是我国地理气候的南北分界线,山大沟深,水源充沛,林木茂密,野果满山,而且四季分明,气候干燥,为山居生活提供了理想的客观环境;第二,终南山住山的传统长期保持,未有间断。从隋末静霭率领徒众入终南锡谷隐居并建七十二茅蓬至今,住山隐居修道之风从未间断,或为避嚣静志,或为躲法难,或闭关取证,或隐迹,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茅蓬岩洞林立,承传未有间断,有利于修道者建立信心,也便于相互切磋学习;其三,终南山的山民有护持住山者的良好风气。在终南山搭建一处茅蓬,往往会得到当地山民的支持,因为,终南山住山的风气很盛,当地老百姓见惯不怪,林业部门也不会过度干涉。据一位参访过全国各地道场的法师讲,如今,像终南山这样可以随意搭建茅蓬而无人干涉的现象,恐怕仅剩终南山了。可见,终南山的人文环境为住山者提供了基本保障。”
一位跟踪关注终南文化多年的终南文化爱好者说:“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有隐士传统。终南山的隐士规格很高,一般都是国师级;而且,终南山有所谓的'秘境’,在这里修道易成,因为终南山有'加持力’。”
与古代那些以入仕为目的假隐者不同,当今终南山中的隐士,多数是真正的隐士,他们隐居不是为了求官、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修身弘法,为了摆脱世俗的纠缠和污染、以获得心灵的纯洁和宁静,为了了悟生命和自然的真谛,使灵魂得以净化和升华。
www.st 终南山的隐士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26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1708 人关注打印转发投稿
(一)
西安城南的终南山是一个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历史名山。它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终南山,以其居天之中、都之南,故又称“中南山”。《诗经》、《山海经》称其为“南山”。汉武帝于元封二年(前109)祀太乙神于此,建太乙宫,故又名“太乙山”(也做“太一山”)。据考证,“终南”之名始见于《尚书?禹宫》。宋人所撰《长安县志》载:“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去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今天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终南山,是指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具体讲就是秦岭山脉的中段。它东始蓝田,西经长安、户县、周至,东西走向约10公里长,海拔2000多米,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包括太兴山、嘉午台、翠华山、南五台、小五台、青华山、圭峰山、紫阁山、万花山等数十座名山秀峰。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大谷有五,小谷过百,绵延数百里,群峰峻岭,层层叠叠,峰峦叠嶂,沟壑幽深,古刹佛寺,依山挟势,腾云驾雾,携水伴湖,竹掩松映。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修道胜地,它既是佛教的策源地也是道教的发祥地。终南山作为中国佛教的圣地其渊源可以追溯至佛教初传不久的汉、晋时代。户县境内终南山北麓的白马昭觉寺(后称罗汉寺)和鸠摩罗什译经之所大寺(即草堂寺)都是早期的寺院。东晋十六国时这里不仅是第一个国立译经场,而且也是第一个管理全国佛教事务机构的所在地。至唐代,更是达于鼎盛,有“长安三千金世界,终南百万玉楼台”之称。不仅如此,终南山还是佛教诸宗的策源地。陕西社科院陈景富研究员在文章曾这样写道,“佛教宗派祖庭多,习惯上将中国佛教的宗派分为八宗,即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密宗。如果将三阶教也当作一个宗派看待,则总共有九宗。九宗之中除天台、禅宗两宗外其余七宗祖庭都在长安,而七个祖庭中又有三论、三阶教、净土、华严、律宗五宗的祖庭草堂寺、百塔寺、香积寺、至相寺、净业寺地处终南之中,唯识宗创始人玄奘三藏塔院兴教寺、华严宗祖师杜顺、澄观的塔庙华严寺和律宗的重要寺院丰德寺也都与终南山近在咫尺或者就在山中。”同样,终南山也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据传,周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传说今天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道教产生后,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文始真人,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于是楼观台就成了“天下道林张本之地”。
(二)
终南山之所以为世人所瞩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的“隐士文化”。中国的隐士文化源远流长,“自从巢父许由以下,一直到民国初年的哭庵易顺鼎辈,中国的隐士不下万余人,即其中事迹言行历历可考者亦数以千计”, 如果加上不以隐士名世而有隐居经历以及“隐”到了为世所遗忘的人,那就难以计数了。隐士的代代绵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隐士文化。
终南山自古就有隐逸的传统,隐士众多,隐士文化非常发达。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名人都曾做过“终南隐士”。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他用一个无钩之钓,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后以八十高龄出山,结束隐逸生涯,辅佐武王伐纣,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相。秦末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位先生,年皆八旬有余,须眉全白,时称“四皓”,先隐居商山,后隐居终南,终成大业。“汉初三杰”的张良被人称为是“汉初第一谋臣”、“谋臣中第一高人”,可谓是千古“帝王师”,然而他深知刘邦是一个只可共患难,不能同享福的人。因此他不待刘邦动手就主动请辞:“我家世代是韩国的丞相,韩国灭亡之后,我不惜万贯家财,为向秦国报仇,天下都为之震动。如今我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却成了您的老师,封地万户,位至列侯,对于一个平民,这已经是尽头了。我张良能有今天已经很心满意足了。从今我将抛弃人间俗事,要学那神仙去了。”就这样功成身退的张良“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终。晋时的王嘉、南朝宋时的李和、隋唐五代的新罗人金可记、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金元时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明清时江本实等都曾隐居终南山。有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有一个有名的道士叫司马承祯。多次被朝廷召用,但他无意于做官,总是请求回归他喜欢的浙江天台山。当时有个叫卢藏用的朝官对他说:你想隐居,终南山不就是一个好地方吗,干吗跑那么远?司马承祯答道:依我看,终南山不过是一条当官的捷径罢了。这就是成语“终南捷径”的来历。说到隐士,不能不提陶渊明。千百年来陶渊明一直被人们称为是“真正的隐士”。他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充分地表现了他的超凡脱俗、高蹈独善以及志在求其心性之真。然而,陶渊明是不是真的就是隐士呢?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酒之关系》一文中这样评价陶渊明:“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由此可见,历史上的那些隐者,大多是“身隐心不隐”,也就是假隐,一旦遇有建功立业获取名利的机会,便欣然出山,屁颠屁颠地为主子效力去了。
与古代那些以入仕为目的假隐者不同,当今终南山中的隐士,是真正的隐士,他们隐居不是为了求官、不是为了发财。他们隐居是为了修身弘法,为了摆脱了世俗的纠缠和污染、获得了心灵的纯洁和宁静,为了了悟了生命和自然的真谛,从而使灵魂得以净化和升华。终南山历史上高僧辈出,缁素云集,出现过智正、静渊、普安、静蔼、灵裕、虚云等多位高僧大德。尽管许多的高僧、高道、名士都曾在终南结茅蓬隐居苦行,然而终南山却始终不被现代人所重视。直到美国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的一部《空谷幽兰》横空出世,国人才知原来我们的终南山还有着如此的魅力与价值,简直可与希腊的奥林匹斯山相媲美。如今,终南山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的还存在隐士的地方。在这个红尘喧嚣、物欲横流的时下,仍然有相当多的修行人毅然舍弃世间的一切繁华,来到这个静谧的山林精进苦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欣慰。
(三)
曾几时我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能拜访一下那些隐居在终南山里的隐士。乙丑年丁卯,我参加了终南山佛教协会组织的供僧活动,有幸拜访了几位终南山的隐士,终于了却了这桩由来已久的夙愿。
那天是个星期六,春光明媚,通往城南的景观大道上是游人如织。我们驱车从长安韦曲出发,至太乙,转向,东驶,直奔大峪。据同行的同时也是本次活动的组织者和发起人的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负责人心一师兄讲,秦岭有“七十二峪”,而那些隐居的终南隐士也大都居住于此,特别是从嘉午台到南五台之间。而我们今天要去的大峪至少也有二、三十位隐士。
车一进入大峪,气象果然不同。“两山夹峙,一水中流”。悬崖峭壁,翠峰插天。在经过一个名叫“五里庙”的地方时,心一师兄停下车来,对我们说,河那边有一位隐士,我们去给他送袋道粮。顺着他的指向我们看见在河对岸的一块岩石下果然有一个石头砌成的小房子,柴火堆挤,杂乱无序。因门前无路,只得淌水下河。来到跟前一看,木门紧闭,上书“止语”二字。想必这位隐士正在闭关清修,我们不敢讨扰,于是将道粮放于门口,离去。
刚行不久,忽见一道士立于河道巨石之上,手持佛尘,翩翩起舞,旁若无人。朗朗乾坤,见此情景,让人疑心莫不是神仙下凡。于是就有人高呼“老神仙!”。然而“老神仙”并不理睬我们依旧在那翩翩起舞、专心练功。
不久我们来到西翠花村。在这里我见到了真正的茅棚。那是一个来自东北的修行人。身材高挑,着青衣,发须蓬乱,戴着一副眼镜。他几次要倒茶给我们喝都被我们制止。于是他又搬出小凳让我们坐,并一再说自己不会招呼人,让我们随便不要拘束。原来这些终南山的隐士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食人间烟火、不近世俗人情。趁着他说话的当儿,我四下走动看了看。原来所谓的茅棚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用茅草搭成。茅棚往往是建在某一巨石之下,依山造势,凿壁而成,有的有门窗,有的则没有。这些茅棚往往建在向阳之地,能防潮隔热,很适宜人居住。周围有厕所、柴棚、水源、菜地,一应俱全。茅棚之内陈设虽简单,但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一无所有。生活所需之锅碗瓢盆、桌椅床凳,大体还是有的。有的茅棚甚至会有茶具、电饭锅、收录机、电话等这些现代物品。当然也有一些苦行僧至今依然在过着“食能果腹、衣仅蔽体”、“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原始生活。
在拜访中我见到一位青岛籍的,81年出生的小道长。我们见他时他正在做午饭。一个用砖垒成的“土炉子”,上面架着一个带把的小铁锅,也不知里面煮着什么。他蹲在那,一点一点地往炉里填着柴火,面容看上去有几丝腼腆,但也透漏着无限的喜悦。他告诉我,他的房子是一位师傅帮他建的,前后所花不过百十元。他的丹房内有台灯、闹钟、刮胡刀、简易衣柜,床头的小桌之上有不少的经典书籍,一看就是个用功之人。小小年纪为何出家?是因为家庭变故,拮据辍学,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不敢发问。但从他那一脸的喜悦我似乎又觉得他是个聪慧之人。我们离开时他站在门前目送我们,远远望去,他一袭蓝衣,双手背后,颔首微笑、目光如炬,整个人就像一幅画面定格在那里。那一刻我似乎突然明白了些什么,却又说不出。
虽说已是春日,但终南山深处依然是时有残雪。走在山间的小路上,一手提着十斤重的一袋米,一手拄着拐杖,遇到路险处则手脚并用。山中景色倒也宜人。茂林修竹、泉水叮咚。有风吹过,卷裹着丝丝凉意。偶尔头顶会飞过一两只山鸡,拍打着翅膀,嘎嘎而去。有松球、干果不时落下……
午后时分我们送完道粮,跟随师兄心一,来到一姓陈的居士之家。据师兄讲,这位陈居士也是得道高人,修行多年,颇有心得,方圆十里无人不识。陈居士所住之所乃一整座院落,不同凡俗。门前有清水一汪,四周皆草木松柏。进得门里,有大小草房两间,一正一偏。大的住人,小的做饭。正房廊下有桌椅茶具可供客饮。屋内迎面是一书架,三层,布满佛道典籍,及传统中医文化。书架顶端正墙之上挂有佛陀、菩萨像,法相尊严。东墙悬一小板,上书偈语四句:“一觉睡过千年梦,二目醒来百花开,三生痴迷谁道破,四时原来浑无碍。”居士慈悲,不嫌烦劳,为我们做了可口斋饭。用完斋饭我们坐于松柏之下,品茗谈天。期间陈居士告诉我们在终南山修行绝对不会饿死人。野菜、干果,甚至松毛都能吃。此话一出,语惊四座。为了使大家信服,他当众示范。只见他取来一碗山泉,漱漱口,然后将那松树的叶子一小撮一小撮送往嘴里。他说,初吃也许会有酸涩味,但久了就会口齿生香,越嚼越有味,整个喉咙都是香的。我随即也试了试果然清香。不仅如此,我们还有幸见到了陈居士采集的灵芝,其中一棵大如荷叶,怕是有些年头了。
闲谈间有一四川籍苦行僧闻讯从近处赶来。他身材高大、短发无须,面容清峻有力,双目炯炯有神。他身披棉大衣,正襟危坐,手持佛珠,口念佛号。一说话,遂露出一口白牙,如农民一般淳朴憨厚。他说,他隐居终南山为的就是修身弘法。他说,他每天要做早晚课加上参禅打坐一天修炼至少十几个小时,远远多于山下寺院。他说,“下山容易上山难”,山下诱惑太多,加之山下寺院又有人供养,人难免要松懈,而山上则不同,劈柴做饭皆是修行。在山上居十日八日容易,但时间长了旧的下一番功夫。不仅如此,他还和我们谈了他修行的体会。我正要向他讨教几个问题,他却起身告退,转身即走,快步如飞,头也不回。
不觉间,日头偏西,我们也该下山了。辞别陈居士,我们来到一姓谭的道长处。老道长年岁虽长,但精神矍铄,鹤发童颜,笑容可掬。一脸的法喜,一脸的慈悲。他先后购买了好几处房子分别赠予附近道友及门下弟子。我们离开时老道长亲自走下山间石阶目送我们远去。
下山途中我们遇到了上山时见到的那位“老神仙”。这次他主动邀请我们去他的“洞府”礼佛。他那洞府非同一般,正房名曰“云龙宫”,东西各有一里间。不仅如此,他还有“水晶宫”一座(因石洞之内可闻河水之声故名),取名“水上观音”。更让人惊奇的是他竟在门前立一旗杆,升国旗一面,以表爱国之心。这位“老神仙”堪称是一位奇人。说他奇,是因为他既是和尚又是道士,无论是和尚还是道士都有文书为证。像他这样佛道兼修、且持“双学历”的修行人只怕全国都难找到第二。终南山不但多隐士,更有高人、奇人、怪人。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以为隐居在终南山里的那些隐士们,他们的生活一定很苦、很孤独,既无乐趣也无喜悦,他们是苦行僧,他们是世人眼中的异类。然而今天等我真正地走进了他们、了解了他们,我才明白原来他们一点也不苦。他们活得很自在。那些在我们世人眼里觉得很苦的东西,他们丝毫不觉得苦,他们甘之如饴、处之泰然。他们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他们能放下。人,一旦放下了就什么都想开了。
末了,想起我在山里曾问一个年轻的行脚师傅,你们修行苦不苦。他说,不苦。其实你们身处山下也不容易,工作学习,还要养一家妻儿老小。他说这话时是一脸虔诚,我闻之却差点落泪。“大慈念一切”,这就是——终南山的隐士!
nn.cc 士文化2010-10-05 09:17:36|分类: 崂山道教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修道胜地,它既是佛教的策源地也是道教的发祥地。终南山为世人所瞩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的“隐士文化”,终南山自古就有隐逸的传统。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名人都曾做过“终南隐士”。
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他用一个无钩之钓,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后以八十高龄出山,结束隐逸生涯,辅佐武王伐纣,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相;秦末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位先生,年皆八旬有余,须眉全白,时称“四皓”,先隐居商山,后隐居终南,终成大业;“汉初三杰”的张良功成身退后“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终;晋时的王嘉、隋唐五代的新罗人金可记、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以及金元时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明清时江本实等都曾隐居终南山。终南山历史上高僧辈出,缁素云集,出现过智正、静渊、普安、静蔼、灵裕、虚云等多位高僧大德,然而终南山却始终不太被现代人所重视。直到美国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的一部《空谷幽兰》横空出世,更多的国人才知我们的终南山竟然还有着如此的魅力与价值,简直可与希腊的奥林匹斯山相媲美。
如今,终南山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的、还存在隐士的地方。每年都有不少人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在此隐居修行。据不完全统计,终南山现有约三百到四百名隐士。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此外,还有我国台湾、日本、韩国的修行者。这些隐士有的是来学佛问道,有的是为了练气养身,有的仅仅只是找一处清净的地方读书做学问。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来终南山隐居呢?终南山与其它地方相比又有着怎样的奥秘呢?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委员、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西安市佛教协会会长、长安兴教寺方丈常明大和尚说:“自从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人们一直就来终南山修行。甚至中国南方的和尚和尼师也来这儿修行。他们待上三五年,然后回到南方,建立自己的修行中心。这儿是为法出家的和尚和尼师来的地方。修行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事情。你要花费很多年时间,才能真正有所得。这不容易。但是来这儿修行的人都不怕苦。这正是他们来这儿的原因。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这座山里开悟了,还有很多人继续修行,将来会成为大师。在现代,虚云和印法曾经住过嘉五台;印光和来果住过南五台。这儿是他们开悟的地方。每个人都知道这些山是修行的好地方。这就是我选择它们的原因。”
原西安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香积寺方丈续洞老和尚先后卓锡于户县大圆寺、草堂寺、西安卧龙寺、终南山大茅蓬(西林寺)、观音洞、仙人岔、圣寿寺,历经世事云烟,对于终南山可谓了然于心。大和尚说:“最初的和尚们来中国的时候,他们就定居在终南山里。而且中国的绝大多数大师都曾经在终南山修行。但那是过去的事。现在这么多出家人仍然来终南山的原因是,这里还很容易找到一个隐居的地方。还有,这一带仍然有很多在家人,愿意供养来修行的人。”
原终南大茅蓬住持德三说:“对于一个出家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精神上的修炼,为此他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这座山很安静。在中国,我们有几座山,大多数和尚都是为了修行去那里的。这儿就是其中的一座。在这里,出家人修行要靠自己。自唐朝以来,这一带就已经成为那些想致力于宗教修行的人汇集的中心。”
中国佛教协会理事、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观音禅院住持果宣法师说:“终南山是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发祥地。隐士文化十分发达,特别是隋唐时期。终南山历史上的隐士主要有三种人,一种是不愿意跟新政权合作的士大夫;一种是躲避战乱的逸民。再有一种就是看开放下的人。”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弟子、终南山佛教律宗祖庭净业寺住持本如法师说:“终南山北抵黄河,南依长江,西遥昆仑,东指大海。祖师大德,多聚于此。站在终南山上,望长安红尘滚滚,繁华如梦。看秦岭层峦叠嶂,古刹钟声。背后是山,眼前是佛,本如如本,修道养佛。现在有人说,终南山是西安(或陕西)的后花园。我认为这个认识不够。终南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一座山,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终南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山脉脊梁,中国文化的精神在终南山。终南山是清净的家园。我自己在这里住山感到很受用,有真切的身心感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愿意来终南山隐居?四点原因:一、青城山幽,峨眉山秀,黄山奇,华山险,泰山雄伟,终南山王者之气。王者之气为道气。天下修行,终南为冠。二、终南山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这对修行很重要。三、终南山”精气神“俱足。四、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有隐士传统,许多人是‘慕道’而来。”
终南山观音禅寺住持悟宣法师曾在终南山石砭峪的梅花洞修炼三年,可谓是当代终南隐士的一个代表,对于隐居修行,他有着自己切身的体会。他说:“出家人住山,主要是寻求一种环境,一种没有外界干扰的环境。南方的山秀气,但藏不住人,摩托车可以直接开进去。更重要的是南方的山多半潮湿温热,且蚊虫多,不适宜隐居。东北的山太高,但黄鼠狼成精,缺乏圣人教化。终南山不一样。终南山能藏住人。终南山的吸引力在于它有‘道’。虽然道在一切处,但终南山的道容易被领悟、被感受、被吸收。终南山有一种‘气场’,能直通人心。另外,终南山有灵气,可以代表华夏文化之灵性。”
原陕西省佛教协会会长许力工居士说:“终南山里有隐士,至少已经三千年了。但是隐士有几种:道教隐士、佛教隐士、知识分子隐士。知识分子隐士,为了学习或写作,他们喜欢安静和孤独。已经有很多人隐居在终南山里,有些是出于社会原因,有些是宗教原因,有些则是出于做学问的原因。
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心一居士说:“不破本参不住山,不破冲关不闭关。终南山之所以云集如此众多向道之士,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终南山的地理位置与山林环境独特。‘天之中,都之南,故名中南,亦称终南’,长江黄河分水岭,是我国地理气候的南北分界线,山大沟深,水源充沛,林木茂密,野果满山,而且四季分明,气候干燥,为山居生活提供了理想的客观环境;第二,终南山住山的传统长期保持,未有间断。从隋末静霭率领徒众入终南锡谷隐居并建七十二茅蓬至今,住山隐居修道之风从未间断,或为避嚣静志,或为躲法难,或闭关取证,或隐迹,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茅蓬岩洞林立,承传未有间断,有利于修道者建立信心,也便于相互切磋学习;其三,终南山的山民有护持住山者的良好风气。在终南山搭建一处茅蓬,往往会得到当地山民的支持,因为,终南山住山的风气很盛,当地老百姓见惯不怪,林业部门也不会过度干涉。据一位参访过全国各地道场的法师讲,如今,像终南山这样可以随意搭建茅蓬而无人干涉的现象,恐怕仅剩终南山了。可见,终南山的人文环境为住山者提供了基本保障。”
一位跟踪关注终南文化多年的终南文化爱好者说:“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有隐士传统。终南山的隐士规格很高,一般都是国师级;而且,终南山有所谓的‘秘境’,在这里修道易成,因为终南山有‘加持力’。”
与古代那些以入仕为目的假隐者不同,当今终南山中的隐士,多数是真正的隐士,他们隐居不是为了求官、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修身弘法,为了摆脱世俗的纠缠和污染、以获得心灵的纯洁和宁静,为了了悟生命和自然的真谛,使灵魂得以净化和升华。
《空谷幽兰》有个副题"寻访当代中国隐士",是美国汉学家比尔。
《空谷幽兰》,(美)比尔·波特著,
明洁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10月版,29.80 元。
《空谷幽兰》有个副题"寻访当代中国隐士",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由一个美国人来写当代中国的隐士,着实显得有点突兀,然而,在当今手机号码都要由寺庙方丈来开光的时代,我们有多少人会相信中国真的还有隐士的存在?
但是比尔。波特相信有。波特(赤松居士)是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从1970年代起,他开始生活在台湾和香港,并在一个山村里过了三年"天亮前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的隐居生活,对中国古代隐士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以"赤松"为笔名翻译出版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和《菩提达摩禅法》等英文著作。台湾毕竟偏居一隅,他想到大陆来寻访当代隐士时,但是马英九对他说,大陆的隐士连同真正的出家人早就没有了。台湾的和尚也向他保证说,中国隐士已经不复存在了,经过一个世纪的革命、战争之后,他们怎么还能够存在呢?
比尔。波特却是个执着之人,1989年之后,他踏足大陆到处旅行,此后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文物的书籍和游记。
《空谷幽兰》是比尔。波特著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一本。他与摄影师史蒂芬一道,踏上了去往终南山的路途,寻访当代中国隐士,出版之后曾在欧美掀起了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在自序中他写道:"当台湾有人告诉我中国大陆不但没有人修行,隐士传统也不复存在时,我决定亲自去弄个明白。不久之后,我发现隐士传统不仅存在得很好,而且是中国社会很有活力的部分,我觉得必须把这个情况介绍给西方人。这就是我写作本书的缘由。"
波特说,"在美国,隐士只是那些喜欢自个儿待着的人,往往都有点神经质。但是,在中国,我发现隐士往往是社会的精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的确,在中国文化史上,不管何朝何代,对隐士的尊崇是始终如一的。《史记》的第一个列传讲的就是隐居在首阳山、饿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之后的史书中的《逸民传》、《隐逸传》、《高逸传》、《高士传》、《真隐传》,称呼不一,但都是为同一类人立传。事实上,隐士一词,究竟确指为何,一直没有人做出过明确的解释,类似的称呼还有"幽人"、"逸士"、"逸民"、"高士"等。隐士们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流传就那么存在了,他们在城墙外,在大山里,"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中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比尔。波特寻的正是这种已经逐渐在萎缩并趋于消逝的文化传统与人群。
虽然有"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一说,但显然"大隐"的定义更为宽泛与模糊,比尔。波特的寻访之旅是冲着"小隐"们去的。
在福建太姥山,他遇到一位85岁的老和尚,在山上隐居了50年,竟然反复问他:你提到的那个毛主席是谁?这岂不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又一个生动版本?
比尔。波特无意中听到却最终选取了终南山作为自己的主要寻访之地。他相信语言学家杜而未的说法:终南与昆仑是两个同源词,都来源于"月亮山"的意思,而中国最早的宗教通过"不死"(以月亮的盈亏来体现)的概念,在生死之间的暗河上架起一座桥的,正是昆仑——终南这列山脉,此地也成为某些人试图接近月亮的神德和力量根源的地方。波特的方向显然没有偏失,他在观音山上见到的圆照比丘尼、草堂寺中的宏林老和尚,后来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的任法融……这些人的存在,都让他感触到中国古代隐逸传统仍在延续。
不过,以我看来,可能用"修行者"来形容这一群在山林里独自修行的僧人和道士会更为合适?传统意义上的隐士,恐怕更主要指向的是那些隐居山林的文人雅士,而僧道本身就是出家人,自然是远离尘嚣,二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空谷幽兰》的副题应该叫"寻访中国当代修行者"会更为合适?此为求疵之想,未有机会当面请教赤松居士,不知他以为然否。
深山修行人——终南山所见
转帖
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这个曾在台湾出家当过两年沙弥的大胡子美国人,用他的眼睛和脚步将我带入另一个世界。
我去了终南山,也拜访了一些住山的修行者。包括两位比尔·波特在书中采访过的人,其中一位已有八十多岁,他们都对这个特别的老外印象深刻。我无意记述终南之行,因为短短一周的寻访是肤浅而表面的,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希望为人所知。
我曾在途中偶遇一位气质超然的比丘尼,独自住山八年。当我想为她照张相片时,她微笑地看着我:“呵,照相,我们又何时不在相中呢?”让我无言以对。
一位来自东北的比丘尼的茅蓬
我去的时候,她正在屋里制作土炕,这是度过终南山漫长冬季的必要保障。
我们就站在这个门口谈了许久。
这位比丘尼住山不过一年,她的茅蓬是以前的住山者留下的。
她觉得,有这样的屋顶遮蔽风雨已经足够。
有些住山者,仅以石洞蔽身
这也是一处闭关洞
看见这道形同虚设的柴扉时,我想起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层层铁门。
有个从国外回来的孩子看见那么多铁门时,惊呼为妖怪的家。因为童话书中的妖怪,都住在带铁门的房子里。
什么时候,我们才不必有那么多防备呢?
住山者的炉灶和土炕
这里住在一个喇嘛,我前去拜访时,他正在为时三个月的止语期中。
从外部观察,这间依洞窟而建的茅蓬充满画意。
这是它的正面。屋内除了一盘窄窄的土炕外,一无所有。
我去的前一年有对母子来此打佛七,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冬天,干枯的松毛就是他们的被褥。
万绿丛中的那一点红,也是一处闭关者的茅蓬。这间茅蓬,已经是用砖砌的了。
长期的住山者们,大多住上了类似的瓦房。
住山修行的尼众们更为艰难,她们还需要相对坚固的墙和门来保障安全。
这是我在终南山见到的最美的茅蓬。
事实上,在比尔·波特的书中,也是这样记述了他的所见。
这里所住的尼师,七十年代在此落发出家,一住至今。
她的师父慧远,在这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圆寂。
她告诉我,师父在的时候,这里只有两间小茅屋,四周种满鲜花,宛如净土。
瓦房是近年才逐步盖起来的,垒墙的土坯,是她去远处的西山坳一筐筐背来的。
门帘中,是这处茅蓬的大殿,异常整洁。
这里只住着两位尼众,但每天都准时敲钟上殿,日日如此。
灵塔中的慧远法师,住山三十余年,异常精进,日诵《法华》七部,是终南山著名的“法华行者”。她的弟子说,诵一部都需要不少时间。师父不仅能背,且熟到极至。此外,她还严持戒律、念佛不辍。
十多年前,她预知时至,临终前谆谆嘱咐弟子修行之道,说至夜半,安详坐化。
弟子们一无准备,临时去各处寻找火化所需木材。在准备后事的几天中,慧远法师始终端坐着,栩栩如生。
火化后,弟子们找到了很多舍利,但因慧远法师临终已吩咐:烧出来不管是有什么没什么,不许拍照,放在一起便是。
现装于此塔。
慧远法师的灵塔旁,是同门慧因法师的灵塔。
当年,她们一同离开东北。慧因法师主张去云居山亲近虚云老和尚,慧远法师则意在终南山。商量了数月,意见相持不下。
某日,慧远法师梦见一童子引领她们来到终南,并现种种祥瑞之相。
两人遂结庐终南后山,终身未曾离开。
当我准备离开慧远法师生前的修行地时,在灶屋墙上发现了这把磨去了一多半的锅铲。
她们告诉我,这是慧远法师从东北带到终南山的。
这把伴随她几十年住山生涯的锅铲,是法师留下的不多的几件遗物之一。
一位尼师来到终南山落发时,种下了这些苹果树。如今,已是硕果累累。
告别时,这位寡言的尼师从树上为我摘下三个苹果:这是戒、定、慧。
途中,我把其中的两个供养了另一位住山的修行者,自己吃掉了剩下的那个。
独自坐在山路上,清甜的苹果和清洌的山风,使我流泪。
山中盛产的五味子,是住山人的水果和药材。
当然,还可以卖给进山收购药材的人。住山的人,都得自己养活自己。
我问一位住山十多年的比丘:平时都有粮食吃吗?他说:有。
我又问他:能吃饱吗?他说:不一定。
我再问:吃不饱的时候怎么办呢?
他哈哈大笑:吃不饱,正好少吃一点。
一位尼师的修行处。
暴雨过后,一位师父上房修理漏雨的屋顶。
他已经住山十多年了,很多后到的住山者都得到过他的热心帮助。
后来,他的妹妹也落发住进了另一位尼师的茅蓬。他们的茅蓬相隔二十分钟的路程。
住山的人,必须有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我进山时,偶遇照片中的这位师父。因为他的指点,我才没有迷路。
几天后,我又在山中见到了他。
照片中的那堆僧鞋,就是他那天下山取来的、其他寺院救济的衣物。
他正在一一分发给需要的住山者。
山崖边的闭关房。
终南山最好的,就是这种石头垒起的房子。
听说有位台湾的比丘尼在这里盖过几间石头房子,不知是否就是照片中的这个院落。
院墙上晒着被褥,但因为无人带领,我喊了几声也无人出来应门。
这里的修行者,一般是不接待外人的。
这扇从外边反锁着的戒定门上,写着:坚决拒绝参观,请诸位慈悲,多加原谅。
我放下准备叩门的手,在门外深深合十。
净业寺山谷中的这间闭关房,还有别致的玻璃移门。
门楣右上方,胡蜂们结了层层迭迭的扇形的窝。
两位来自藏地的喇嘛也在净业寺的山谷中闭了三年三个月的关。
我去之前的几个月,他们才离开。
临走前,他们把山谷中的不多的几间房子都写上了美丽的藏文咒语。
这套闭关房里,住着一位比丘。
带我前去的师父喊了三分钟,他才手持念珠出门。
他听说我来自苏州,常去西园,便问:安老还好吗?我告诉他:安老(西园已故方丈安上法师)已圆寂多年了。
问过这么一句,他便让我自己在门外歇脚,又捏着念珠进屋了。
屋外的柿树上,挂着累累的果实,只是尚未成熟。
已圆寂的慧远法师的旧照。
(我不知是否能发表其他人的特写,生怕为他们带来惊扰。)
慧远法师出家前夕的留影。
法师十六岁入寺清修,十九岁正式落发。
法师曾发心在如意尞照料老病僧人多年,悲愿感人。
更多阅读
解决32位win7不支持4G内存的方法 win7 32位内存补丁
解决32位win7不支持4G内存的方法——简介有网友反映说他的32位win 7不能用4G的内存。其实32位的win7和vista都是不允许用4G内存的,那有没有让32位的win7/vista也用上4G的内存呢? 答案是可以,但是这样做的话很可能会破坏系统的稳定性。
phpnumber_format()保留小数点后几位有效数的函数千位分组来格式 java format 小数点
PHP保留小数点后2位的函数number_formatnumber_format(带小数点的书,小数点后保留的位数)number_format(8.3486,2); //取得小数点后2位有效数//结果是 8.35 注意是四舍五入的保留number_format(8.3486,3);//结果是 8.349number_
转载 推荐千首古风歌,超赞的哦,不听会后悔死滴 我后悔不听孟子度的话
原文地址:推荐千首古风歌,超赞的哦,不听会后悔死滴作者: 妩媚的年华流逝1.《红尘》——小曲儿(《欲·黑鸢》游戏ED,强推~~)2.《奈何》——小曲儿3.《山雨》——小曲儿&重小烟4.《情醉》——音频怪物&玄觞(强推~~)5.《醉仙歌》—
转载 当下,修行的尽头 转载dan的博客帅哥
最高的智慧是现实,最上的境界是无心。当你不再深信自己的所思所想,你从颠倒梦想来到究竟涅磐。原文地址:当下,修行的尽头作者:一念行者当下
96位现代高僧大德及居士的舍利、舍利花,美妙绝伦,叹为观止(转 武神赵子龙高僧舍利
96位现代高僧大德及居士的舍利、舍利花,美妙绝伦,叹为观止(转)大恩本师释迦牟尼佛!目录:(烈火红莲说明:现汇集至96位高僧、居士的舍利、舍利花,及其往生事迹,还有哪位重要大德的舍利图片有遗漏?请同修补在后面。依次顺序如下--)印光大师舍利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