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县中学高2015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重庆市开县实验中学

语文试题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第1至5题、第6至10题为选择题,27分;第6题、第11至22题为非选择题,123分。满分150分。

一、(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白内瘴万古常青按钮niǔ干细胞gàn

B.化妆品时代骄子晌午shǎng 发生口角jué

C.板兰根一袭白衣瑕疵cī否极泰来pǐ

D.百页窗不辨菽麦 踮脚diàn狺狺狂吠yín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奔驰公司宣布将旗下的两家经销商“奔驰中国”和“北京奔驰”重新整合,希望通过对两者的优化组合,在市场占有率上二一添作五,进一步提高产品销量。

B. 政协委员们建议市政府要建立与首都地位、作用相适应的功能齐全的传染病救治中心,以应付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C.我国将逐渐取消代课教师制度,全面推行农村教师聘任制,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的人员到乡村任教。

D. 这场盛典,以壮美的篇章歌颂今日的辉煌业绩,也以细腻的情怀回忆昨日的筚路蓝缕。

3.依次填入下边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实际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 ,,。,,它包括自然和人类社会。

①与个人相对应而存在的是外部世界②但由于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

③诚然,个人也可以和自然形成关系

④个人只能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与自然发生关系

⑤而不是个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⑥与人类社会相对应而存在的是自然

A.④⑤③②⑥①B.⑤③④②①⑥C.④⑤③②①⑥D.⑤③②④⑥①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 1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4—6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表浅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选自2014年1月6日《人民日报》)

4.下列关于“加厚文化土层”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和人文的关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自古至今,“士志于道”是中国文化与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就成为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C.面对文化领域的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主流文化建设者应自觉成为文化警戒线的守护者。

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5.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是有的人对此“痛心”的缘由,也是其表达的看法。

B.信息时代好书和读书人越来越少,“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这一呼吁从反面折射当今社会“文化土层”的浅薄。

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D.“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是加厚信息时代文化土层的宗旨。

6.“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作者对“有人”

的观点在文中是怎样表明自己的态度的?你认同“有人”的观点吗?为什么?(5分)

答: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文,完成第7—10题。

徐之才传

徐之才,丹阳人也。父雄,事南齐,位兰陵太守,以医术为江左所称。之才幼而隽发,五岁诵《孝经》,八岁略通义旨。曾与从兄康造梁太子詹事汝南周舍宅听《老子》。舍为设食,乃戏之日:“徐郎不用心思义,而但事食乎?”之才答日:“盖闻圣人虚其心而实其腹。”舍嗟赏之。年十三,召为太学生,粗通《礼》《易》。彭城刘孝绰、河东裴子野、吴郡张嵊等每共论《周易》及《丧服》仪,酬应如响。咸共叹日:“此神童也。”孝绰又云:“徐郎燕颔,有班定远之相。”陈郡袁昂领丹阳太守,辟为主簿,人务事宜,皆于之教。郡廨遭火,之才起望,夜中不着衣,披红服帕出房,映光为昂所见。功曹白请免职,昂重其才术,乃特原之。

豫章王综出镇江都,复除豫章王国左常侍,又转综镇北主簿。及综入魏,三军走散,之才退至吕梁,桥断路绝,遂为魏统军石茂孙所止。综入魏旬月,位至司空。魏听综收敛僚属,乃访之才在彭泗,启魏帝云:“之才大善医术,兼有机辩。”诏征之才。孝昌二年,至洛,敕居南馆,礼遇甚优。从祖蹇子践启求之才还宅。之才药石多效,又涉经史,发言辩捷,朝贤竞相要引。武帝时,封昌安县侯。天平中,齐神武征赴晋阳,常在内馆,礼遇稍厚。武定四年,自散骑常侍转秘书监。文宣作相,普加黜陟。杨愔以其南土之人,不堪典秘书,转授金紫光禄大夫,以魏收代领之。之才甚怏怏不平。

之才少解天文兼图谶之学共馆客宋景业参校吉凶知午年必有革易因高德政启之文宣闻而大悦。时自娄太后及勋贵臣,咸云关西既是劲敌,恐其有挟天子令诸侯之辞,不可先行禅代事。之才独云:“千人逐兔,一人得之,诸人咸息。须定大业,何容翻欲学人。”又援引证据,备有条目,帝从之。登祚后,弥见亲密。之才非唯医术自进,亦为首唱禅代,又戏谑滑稽,言无不至,于是大被狎昵。(选自《北齐书·卷三十三》)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与从兄康造梁太子詹事汝南周舍造:到

B.功曹白请免职白:白天

C.复除豫章王国左常侍除:授予官职

D.因高德政启之因:通过

8.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之才少解天文/兼图谶之学/共馆客宋景业参校吉凶/知午年必有革易/因高德政启之/文宣闻而大悦

B.之才少解天文兼图谶之学/共馆客宋景业/参校吉凶/知午年必有/革易因高德政启之/文宣闻而大悦

C.之才少解天文/兼图谶之/学共馆客宋景业参校吉凶知午年/必有革易/因高德政启之文/宣闻而大悦

D.之才少解天文/兼图谶之/学共馆客宋景业参校吉凶/知午年必有革易因/高德政启之/文宣闻而大悦

9.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徐之才深受器重的一组是( )

①五岁诵《孝经》,八岁略通义旨②辟为主簿,人务事宜,皆于之教

③至洛,敕居南馆,礼遇甚优④杨愔以其南土之人,不堪典秘书

⑤又援引证据,备有条目,帝从之

A.②③⑤B.①②④C.①③⑤ D.③④⑤

10.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徐之才13岁时已大致通晓《礼》《易》。有人曾与他讨论《周易》及《丧服》仪式等,他能应答如流。

B.一次,郡廨失火,徐之才起而观望,没有积极主动地前去救火。功曹由此禀告上司请求免去他的职务。

C.徐之才还懂得一些天文、图谶方面的知识,他与馆友宋景业一起参校吉凶,预知庚午年政权必有革易。

D.徐之才不仅精通医术,而且在当朝首先倡导禅代,他能说会道,语言又诙谐幽默,因此与皇帝十分亲近。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1)陈郡袁昂领丹阳尹,辟为主簿,人务事宜,皆于之教。(4分)

译文:

(2)之才药石多效,又窥涉经史,发言辩捷,朝贤竞相要引,为之延誉。(3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长安夜雨

[唐]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忧”字贯穿全诗,请概括诗人忧愁的具体内容。(4分)

答:

(2)首联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诗人的“百忧”之情的?并简要分析。(4分)

答:

13.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中的诗句。(8分)

(1)苏轼在《前赤壁赋》描写月亮升起、对游人依恋的两句是,



(2)《离骚》中表现屈原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却因进谏而遭贬黜的两个句子是:

“,。”

(3)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以四样美好的事物直接摹写乐声激越动听的两句诗是:“,。”

(4)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想象,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两句诗是:“,。”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

老照 片

申 平

古镇上出现第一个照相师傅时,慈禧老佛爷还没死。这老东西看见火车,连叫“妖怪”。那个高鼻子蓝眼睛的“老外”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来到古镇的,他也带来了一个“妖怪”——一个黑匣子。这匣子会“砰砰”地起火冒烟,发出刺眼的镁光。老外看见古镇的美景,一边摇头晃脑地喊“OK”,一边拿着它东扫西瞄。那黑家伙咔嚓咔嚓地响着,仿佛要把整个古镇吃进去。古镇人惊慌失措,人人避之犹恐不及。只有小五子他太爷不怕。他主动上前跟老外搭讪,还为他充当向导。老外就用生硬的中国话给他讲照相的道理,还教他如何冲洗照片。

老外在镇上住了几日,一个可怕的谣言开始到处流传。都说那黑家伙会抽人血,说如果给那家伙照上,你的魂灵就会被老外带走。镇上的几个头人一商量,这天夜里,一伙蒙面人便冲进老外的住处,把他痛打至死。在混乱之中,小五子的太爷机智地取走了老外的照相机,把它藏了起来。

过了些年,小五子的太爷开设了古镇第一家照相馆。他除了给人照相以外,也喜欢像那个老外一样到处去拍摄,把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定格下来。接着,小五子的爷爷子承父业,也积累了许多古镇的老照片。到了小五子爸爸这一辈,情况有点不妙,因为一场红色风暴席卷而来。

这个时候,小五子他们家的老照片已经分门别类地堆满了一间屋子。小五子当时只有十几岁,他经常偷偷潜入这间屋子,翻看那些老照片。照片上奇异的风景和人物,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忽然就有人说他家里藏满了“封资修”大毒草。小五子的妈妈非常害怕。这天他乘小五子的爸爸不在家,就让小五子协助她搬出一捆捆的照片,用它来点火做饭。正烧着,小五子的爸爸回来了。他一看,撕心裂肺一声大叫,一脚踢翻了正在烧火的小五子,又把做饭的老婆暴打一顿。晚上,爸爸召开家庭会议,小五子似懂非懂地听爸爸说:这些老照片记载的就是古镇的历史,价值连城。咱家的人就是丢了性命,也要把它们保护好。

当天夜里,小五子在迷糊的状态下感觉到全家人一起行动,好像在转移那些老照片。搬到后半夜才消停下来。天亮后造反派就冲进他家,横冲直撞到处搜查,可是一无所获。全家人一口咬定:老照片已经全部烧掉了。造反派不信,就把爸爸抓走了。他们批斗他、甚至拷打他,可他就是一句话:照片烧了。

接着,镇里当年老外下榻的龙王庙就开始闹起鬼来。不止一个人看到,每到夜深人静之际,那个老外就从龙王庙里走出来,他手里端着照相机,在镇上到处飘荡。有人甚至听见他用生硬的中国话喊:还我的命来,还我的照片来!鬼影后来居然飘到造反派头头家的窗前,他叫:你不是要老照片吗,我给你送来了,你出来拿啊!吓得头头一家险些窜稀。古镇一时充满了恐怖的气氛,一到黑天,家家关门闭户,人人自危,造反派们再也不敢提老照片的事情了。

奇怪的是随着“文革”结束,鬼也不再闹了。又过了几年,小五子的爸爸因病去世。临终,他把小五子单独叫到身边,郑重交代了一件事情。小五子涕泪滂沱,连连答应。

时光流逝,当小五子即将成为老五子的时候,国内外一批又一批的有钱人不断光临古镇,纷纷以高得令人咋舌的价格来找他收购老照片。但是小五子要么说没有,要么说不卖。后来他说,照片不属于他一个人,他在等待最早一批老照片主人的后代到古镇来。

终于有一天,有一对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来到了古镇。经过反复考察询问,小五子最后确信他们就是当年那个老外的后人。小五子带着他们来到龙王庙后院的一个储藏室,打开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桌子,上面摆放着一架相当古老的照相机,还有一套外国人的衣服。小五子指着这些东西说:这就是你们的先辈留下来的。小五子又用手摸着那套衣服说:这套衣服的料子很好,这么多年都没有坏。家父还曾穿着它装鬼,保证了老照片的安全。

走到储藏室里边,就看到了一捆捆、一箱箱早已发黄的老照片。小五子找出其中的一箱说:这就是你们的先辈最早拍摄的老照片了。两个年轻的外国人手抚这些东西,唏嘘不已。

双方协商的最后结果,是把老照片全部无偿捐赠给当地政府。政府在古镇建立一个展览馆,整理展出全部老照片,并为外国人汤姆逊和中国人赵据(小五子的太爷)、赵汗青(小五子的爸爸)在展览馆里塑蜡像。

展览馆投入使用那天,小五子和那两个老外不断在现场合影留念。他说:再过100年,这也会变成老照片的。

(选自《小说月刊》2012年第10期)

14.小说第一段中说慈禧老佛爷看见火车连叫“妖怪”,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2分)

答:

15.“两个年轻的外国人手抚着这些东西,唏嘘不已”的原因是什么?“再过100年,这也会变成老照片的”的含意是什么?(4分)

重庆市开县中学高2015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重庆市开县实验中学
答:

16.“老照片”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7.小说塑造了小五子这一家人的群体形象。请简要概括这一群体形象的性格特点。(6分)

答:

18.这篇小说篇幅虽然简短,但是内容丰富,颇具沧桑感。请结合小说内容对这篇小说的主题予以探究。(7分)

答:

六、(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9.下边一段话中有三个句子,其中一个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并针对语病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句子须保持原意。

①中国有全球最大的动漫产品消费市场。②为了推动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文化部在规划下,我国首个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在上海建立,③这标志着国内原创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开端。

有语病的句子是(只填序号)(2分)

针对性修改:(2分)

20.在下面文字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要求: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一致,字数可略有增减。(4分)

有人说,秋风是冷酷无情的。因而,抱怨它吹落了树叶,吹下了果实,吹掉了种子,责怪它吹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人们啊,你可曾想过这样的道理吗——

①?如果不是秋风将果实卸下高枝,那果实不是要被冰雪吞噬吗?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冻裂吗?

是秋风,把叶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延续生命的道路;是秋风,把果实领进了温暖的人家,使它保存了生命的胚胎;②。

21.阅读下面材料,概括“电子书”的独特优势,要求:每点8字以内。(4分)

相较于传统纸质书籍,电子书有其独特的优势。一张小小的存储卡可以存放数万本图书,既节省空间,又节约纸张。电子书轻巧,可以放在小型皮包甚至衣裤口袋里,让人感觉出行容易携带。有的电子书终端还可以随时随地无线上网,即时下载最新出版的书籍和报刊,读者可以打造个性化的个人图书馆。此外,很多电子书终端还具有快速检索、语音朗读、电子词典等功能,相对于纸质书籍,可以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优势:

七、写作(本大题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前不久,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主吴良镛院士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缓缓走上了人民大会堂的报告台,他用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

半个小时之多,他坚持站着做完了报告。但放眼台下,就在吴老做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后排的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台上睡去。当天,台下坐着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

看了上面材料,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开县中学高2015级第五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卷

1、答案:B (A. 瘴—障 常—长C.“板兰根”应写为“板蓝根” D“百页窗”为 “百叶窗”的异形词(第六版词典) 踮脚diǎn)

2、答案:D(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A.“二一添作五“:本是珠算除法的一句口诀,是二分之一等于零点五的意思.比喻双方平分;B.①应付:对人对事采取措施、办法。应对:采取措施、对策以应付出现的情况。此处应填“应对”。C.“逐步”:一步一步地,强调动作或情况的变化药经过一定的过程或步骤;“逐渐”:渐渐,强调行为动作等的变化缓慢。)

3、答案:D (由文段大意可知,第一空应填一个转折句,所以第一空应该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实际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的相反,应选⑤,由此排除A、C两项;最后一空后接的一句主语是“它”,“它”应该紧接在所指代的对象之后,“它”指代的是“外部世界”,而不是“自然”,故最后一个空应该是①,而不是⑥,据此再排除B。)

4、答案:C 〔A.偷换概念。“人文的关怀”在原文中是“人文的情怀”。B.表达错误。“自古至今……是……”与原文第4段中“曾经是”(言外之意“当今不是”)的判断相左。D.将事实(结论)当做了推论的前提条件。原文最后一段的表述是“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在文中,“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本身就是“文化土层”的构成部分。〕

5、答案:C (以偏概全。原文第3段的表述是“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任何一次”表示没有例外;“几乎每一次”,表示有例外。)

6、作者对此是这样表明自己的态度的:“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1分)我不赞同“有人”的观点。(1分)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可抗拒,要人们“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既不现实,也完全不可取。按照作者观点,我们要做的是:“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3分)

7、答案: B(白:禀告)注意:“白”在古代没有“白天”的意思。

8、答案:A (之才少解天文,兼图谶之学,共馆客宋景业参校吉凶,知午年必有革易,因高德政启之。文宣闻而大悦。译文:徐之才还懂得一些天文知识,图谶等知识,他与馆友宋景业一起参校吉凶,预知庚午年政权必有革易,通过高德政禀告,文宣帝听后大为高兴。)

9.A (①讲的是他自幼聪明好学,④讲的是他受到排挤。)

10、答案:B (“没有积极主动地前去救火”属无中生有,原文为“夜中不着衣,披红服帕出房”。)

11、答案:(1)(4分)陈郡袁昂任丹阳太守,他召任徐之才为主簿,无论人事及其他事务都有人请教徐之才。(关键词:“领”“辟”各1分,补出省略成分“徐之才”1分,大意1分)

(2)(3分)徐之才治病用药多有显效,又涉猎经史之学,言语敏捷善辩,朝廷贤士竞相邀约、引见,使他的名声越传越远。(关键词:“引”“延誉”各1分,大意1分。)

12、(8分)答案:(1) (4分)①生活艰辛之忧,②仕途不顺之忧,③壮志消磨之忧,④生命衰老之忧。(1点1分) (2)(4分)首联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抒发诗人的“百忧”之情。①借景抒情(或烘托)。通过写滞雨通宵不停,诗人整夜未眠,侧面表现了忧愁的持久。②直抒胸臆。用“百忧如草雨中生”直接抒发忧愁。③夸张。通过“百忧”一词,突出忧愁之多。④比喻。将“百忧”比作被雨滋生的草,表现了忧愁的烦乱纷杂。(1点2分,答对2点得满分。)

13、(8分)答案:(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4)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参考译文〗

徐之才,丹阳人。父亲名雄,给南齐做事,官至兰陵太守,在江东一带以医术著名。徐之才幼时才智出众,5岁能背诵《孝经》,8岁就略通其意。他曾与堂兄徐康到梁太子(萧衍)詹事汝南人周舍家聆听讲习《老子》。周舍为他们准备了饭菜后,就逗之才说:“徐郎不用心思考学问精义,只是想着吃饭吗?”徐之才答道:“我听说圣人要虚其心也要实其腹。”周舍听后感叹,很欣赏他的聪敏。徐之才13岁,被召为太学生,那时他已大致通晓《礼记》《周易》。彭城刘孝绰、河东裴子野、吴郡张嵊等人常常与他一起讨论《周易》及《丧服》仪式等,徐之才每每应答如流。大家都感叹说:“他真是神童啊!”刘孝绰又说:“徐郎面生燕颔,有定远侯班超一样的相貌。”)陈郡袁昂任丹阳太守,他召任徐之才为主簿,无论人事及其他事务都有人请教徐之才。一次郡公署失火,徐之才起来观看,夜里未穿外衣,身披红毛巾被出了卧室,火光中被袁昂看见。功曹(认为他有失体统)禀告请求免去他的职务,袁昂器重他有才华,特此原谅了他。

豫章王萧综出京镇守江都(今扬州),又授予徐之才为豫章王藩国的左常侍,以后又调任豫章王萧综下属的镇北主簿。后来萧综出奔到北魏,三军将士离走散失,徐之才撤退到吕梁,桥断无路,最终被北魏统军石茂孙所截止。萧综到北魏一月后,授官司空。北魏孝明帝让萧综收留原下属官僚,于是在彭泗访问到徐之才,他(向北)禀奏魏孝明帝说:“徐之才特别擅长医术,且机智能辩。”孝明帝于是下诏书召徐之才。北魏孝昌二年,徐之才到了洛阳,皇帝赐他居住招待宾客的高级客舍,待他十分优厚。他的从祖父徐蹇的儿子徐践劝他回家居住。徐之才治病用药多有显效,又涉猎经史之学,言语敏捷善辩,朝廷贤士竞相邀约、引见,使他的名声越传越远。北魏孝武帝时,徐之才被封为昌安县侯。东魏天平年间,北齐神武帝高欢征赴晋阳,徐之才于内馆供事,待遇逐年丰厚。东魏武定四年,徐之才从散骑常侍调任秘书监。文宣帝高洋任丞相时,朝廷上下调整官员,杨愔因为他是南齐人不可胜任主管秘书职务,转而授予他为金紫光禄大夫,并派魏收代替他。徐之才为此怏怏不平。

徐之才还懂得一些天文、图谶等知识,他与馆友宋景业一起参校吉凶,预知庚午年政权必有革易,通过高德政禀告,文宣帝听后大为高兴。当时,从娄太后至朝廷功勋贵臣都认为关西宇文氏是一强有力的对手,恐怕他有以皇上名义发号施令的权势,不可以先做帝位交接之事。只有徐之才说:“一千人追赶兔子,只要一人得到,其他人都会放弃。若要干大事业,怎容得反倒想着学别人在后面追撵。”又引经据典,备好条目证实,文宣帝高洋听从了他的建议取代东魏建立了北齐。登基后皇上与他交往更加亲密。徐之才不仅医术精通,而且在当朝首先倡导禅代,他能说会道,语言又诙谐幽默,因此与皇帝大为亲近。

14.作者这样写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下文写古镇上人们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下对外界一无所知的现状作了铺垫。(2分)

15.原因:一是见到了先人的遗物,二是为与这些老照片有关的人和事所感动。含意:记录历史,珍重历史,尤其是传承历史,需要有担当的人,需要做有担当的事。(4分)

16.①线索作用。小说的故事情节是通过老照片串联起来的。②道具作用。“老照片”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道具。小说通过叙述保护老照片的故事,塑造了小五子一家的群体形象。(4分)

17.①善于接纳新事物。②执着、坚毅。③聪慧、机智。④恪守诚信。⑤重义轻利(或看淡金钱)。⑥眼界和见识高于一般人(对老照片价值的认识)。(6分)

18.(7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小说的主题:①记录历史,珍重历史,尤其是传承历史,需有敢于担当的人;②“文革”是近百年来最严重的文化浩劫,值得深刻反思;③创造历史文化不易,保存历史文化更加艰难;④历史文化传承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这篇小说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予以解读。答题时,扣住一个方面,联系小说内容讲出一定理由,即视为符合答题要求。)

19.(4分)② 将“文化部在”改为“在文化部(的)”

20.(4分)①如果不是秋风将树叶吹落梢头,那叶子不是要被严冬撕碎吗 ②是秋风,把种子藏进了厚实的泥土,使它有了一张在春天萌生的温床

21.(4分)①存储量大;②轻便易携;③无线上网(图书信息新);④(带来)全新阅读体验。

22.(60分)【写作提示】从“92岁高龄吴良镛院士做报告,学生睡倒一片”事件中,我们可以感悟思考如下:一.教育,不仅仅教授知识,还要关注人的道德、素养、素质等很重要的元素,比如尊重、责任、品格、意志等等;二.“教”与“学”,吴良镛作为院士,他学识渊博;而新入学的研究生也曾热爱学习,而再这里缺出现了不和谐的画面,让我们深思:“教”是否要投其所好,“学”是否要兴趣使然?

围绕“教育”“尊重”“素质”“教与学”等话题,从小角度入手,有的放矢。如“知识永远无法填补道德的空白”,“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教与学如何碰撞才能相长”都是不错的立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90963.html

更多阅读

声明:《重庆市开县中学高2015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重庆市开县实验中学》为网友微笑式悲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