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视频
【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
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注释】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拿它来治理天下,天
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
【原文】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注释】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
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
深奥的道理呢?’
【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注释】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
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
你’。
【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注释】‘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
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
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
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原文】‘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注释】‘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
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
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
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
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
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原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释】‘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
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
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这便是立身,
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原文】‘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注释】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章的这两句话说:‘你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
德行?如要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来继续他的德行。’
天子章第二
【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注释】孔子说:‘要亲爱自己的父母,必先博爱。就不敢对于他人有
一点厌恶。要恭敬自己的父母,必需广敬,就不敢对于他人有一毫的简慢’。
【原文】‘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注释】‘元首的孝道,只要把亲爱恭敬的诚心,尽到自己父母的身上,他的
身教之德,如风吹草,自然风行草偃,很快的普及到百姓身上。外国人看见了,也
要摹仿实行,争相取法。大概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吧?’
【原文】‘《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注释】书经吕刑篇有两句话说:‘只要国家的元首,他一人有敬亲爱亲可庆
幸的事,那天下几万万老百姓,都是欢欣鼓舞的仰赖效法,而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
了。’
诸侯章第三
【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注释】‘诸侯的地位,虽较次于天子,但为一国或一地方的首长,地位也算
很高了。位高者,不易保持久远,而易遭危殆。假若能谦恭下士,而无骄傲自大之
气,地位虽高,也没有危殆不安的道理。其次,关于地方财政经济事务,事前,要
有计划的管制,有预算的节约,并且照著既定的方针,谨慎度用,量入为出,自然
收支平衡,财政经济,便充裕丰满。然满则易溢,如照以上的法则去切实执行,那
库存虽然充盈,不浪费,自然不至于溢流。’
【原文】‘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注释】‘地位很高,没有丝毫的危殆,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爵位。财物充裕,
运用恰当,虽满而不至于浪费,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富有。’
【原文】‘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注释】‘诸侯能长期保持他的财富和地位,不让富贵离开他的身子,那他自
然有权祭祀社稷之神,而保有社稷。有权管辖人民,而和悦相处。这样的居上不骄、
和制节谨度的作风,才是诸侯当行的孝道。’
【原文】‘《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注释】孔子引述诗经小雅篇的这一段话说:‘一个身任诸侯职位的大
员,常常要警戒畏惧,谨慎小心。他的用心之苦,就像踏进了深渊,时时有灭顶的
危险。又像践踏在薄冰之上,时时有陷入冰窟的危虑。’
卿大夫章第四
【原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注释】‘任卿大夫之官者,即辅佐国家行政之官吏。事君从政,承上接下。
内政、外交、礼仪攸关。故服装、言语、德行、都要合乎礼法,也就是合乎规定。
所以非国家规定的服饰,就不敢乱穿。非国家规定的法言,就不敢乱讲。非国家规
定的德行,就不敢乱行。’
【原文】‘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
行满天下无怨恶。’
【注释】‘所以卿大夫的讲话,不合礼法的话,就不讲出口。不合道理的事,
就不现于行为。一言出口,传满天下,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错误,那自然无口过。
一行做出,普遍天下,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不法行为,那自然无怒恶。’
【原文】‘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注释】‘服饰、言语、行动、三者都能谨慎实行,全备无缺,那自然德高功
硕,得到首长的亲信,不但禄位可保,宗庙祭祀之礼,自然照常奉行。卿大夫的孝,
大致就是如此。’
【原文】‘《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注释】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蒸民章的这两句话说:‘为人部属的,要早晚勤
奋的来服务长官,尽他应尽的责任。’
士章第五
【原文】‘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注释】孔子说:‘士人的孝道,包括爱敬,就是要把爱敬父亲的爱心移来以
爱母亲,那亲爱的心思,是一样的。再把爱敬父亲的敬心,移来以敬长官,那恭敬
的态度,是一样的。’
【原文】‘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注释】‘所以爱敬的这个孝道,是相关联的,不过对母亲方面,偏重在爱,
就取其爱。对长官方面,偏重在敬,就取其敬。爱敬并重的,还算是父亲。’
【原文】‘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注释】‘读书的子弟。初离学校和家庭,踏进社会,为国家服务,还未懂得
公务的办理。若能以事亲之道,服从长官,竭尽心力,把公事办得好,这便是忠。
对于同事方面,地位较高年龄较大的长者,以恭敬服从的态度处之,这便是顺。’
【原文】‘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注释】‘士的孝道,第一,要对长官服务尽到忠心。第二,要对同事中的年
长位高者,和悦顺从,多多领教,那长官方向,自然相信他是一个很好的干部。同
事方面,都会同情他,协助他。如果这样,那他的忠顺二字不会失掉,用以事奉其
长官,自然他的禄位可以巩固。光先耀祖的祭祀,也可以保持久远,不至失掉,这
就是士的孝道吧!’
【原文】‘《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注释】孔子引诗经小雅篇小宛章这两句话,说明‘初入社会作事的小公务员,
安早起晚睡。上班办公,不要迟到早退,怠于职务,遗羞辱于生身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
【原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注释】‘孔子讲到众百姓的孝道,他说:‘我国古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农
人的孝道,就是要会利用四时的气候来耕耘收获,以适应天道。分辨土地的性质,
来种植庄稼,生产获益,以收地利之果。’
【原文】‘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注释】‘庶人的孝道,除了上述的利用天时和地利以外,第一、还要谨慎的
保重自己的身体,和爱护自己的名誉,不要使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有一点损伤,
名誉、有一点败坏。第二,要节省用度,不要把有用的金钱,作无谓的消耗。如果
照这样的保健身体、爱护名誉、节省有用的金钱,使财物充裕,食用不缺,以孝养
父母,那父母一定是很喜悦的。这样,不但可以孝养父母,就是子女的教养费,社
会的应酬,也足以应付了。这便是庶人的孝道。’
【原文】‘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注释】‘所以说:上自国家元首,下至一般平民,孝道虽然有五种类别,但
都本于每一个人的天性,来孝顺父母,所以说这个孝道,是没有终始的。若果有人
说恐怕尽不了孝道的话,那是绝对没有的事。’
三才章第七
【原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
【注释】曾子以为保全身体,善养父母,就算尽了孝道。自听了孔子所讲的这
五等孝道以后,不由得惊叹赞美说:‘嗳呀!孝道就有这样大的关系?’孔子听见
曾子赞叹,知道曾子对于他所讲的五孝,已有领悟。所以又说: ‘你知道这个孝道
的本源,是从甚么地分取法来的?它是取法于天地的。天有三光照射,能运转四时。
以生物覆帱为常,是为天之经。地有五土之性,能长养万物,以承顺利物为宜,是
为地之义。人得天之性,则为慈为爱。得地之性,则为恭为顺。慈爱恭顺,与孝道
相合,故为民之行。’
【原文】‘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
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注释】‘人生天地之间,当效法天经地义以为常道,而实践力行。但是爱亲
之心,人人都有,其中的道理,知者甚少。惟有圣明的元首,效法天之明,教民出
作入息,夙兴夜寐。利用地之宜,教民耕种五谷,生产孝养。以上法则,都是顺乎
天地自然之理,以治理天下。这种教化,既合乎民众的心理,自然民众都乐意听从,
所以教化不待警戒而自成。政治不待严厉而自治。’
【原文】‘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
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
禁。’
【注释】‘先代圣王,见教育可以辅助政治,化民成俗,所以他先以身作则,
倡导博爱,使民众效法他的博爱精神先爱其亲,所以莫有遗弃其亲的人。宣扬道德
和仁义,以感化民众,民众自然会兴起力行。对人对事,先实行敬谨和谦让,以为
天下民众的表率,民众自会效法他的敬让,不会发生争端。诱导民众以礼乐教化,
民众自然就相亲相敬,和平相处。再晓示民众,使知为善当有庆赏,作恶当受刑罚,
民众自然晓得禁令的严重性而不敢违犯法纪了。’
【原文】‘《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注释】孔子引诗经小雅篇节南山章的这一段话,是说明周朝有显耀的一位姓
尹的太师官,他仅是三公之一,尚且能为民众景慕和瞻仰如此,如果身为国家元首,
以身作则,那天下的民众还能不爱戴和尊敬吗?
孝治章第八
【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
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注释】孔子再进一步的分别给曾子讲说:‘古昔的明哲圣王,用孝道治理天
下的时候。推其爱敬之心以爱敬他人。即如对于附属小国派来的使臣,都不敢失礼
忘敬,何况自己直属的封疆大吏如公侯伯子男呢?那自然更不敢轻视慢待了。因对
万国的诸侯不敢失礼,那万国的诸侯也对他欣然服从,远近朝贡。照这样的奉事其
先王,那孝道就算尽到极点了。’
【原文】‘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
君。’
【注释】‘古昔的诸侯,效法天子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方法,而以爱敬治其国。
爱人的人。也受人爱慕。敬人的人,也受人敬重。连可伶无告的鳏夫寡妇,都不敢
加以侮慢。何况一般的士民呢?因此,所以就能得到全国百姓的欢心,竭诚拥戴。
照这样的奉事其先君,岂不是尽到了孝道吗?’
【原文】‘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注释】‘古昔卿大夫等的治家者,推其爱敬之情,下达于臣妾,虽较疏远的
男仆和女佣,都不敢对他们失礼,而况最能爱敬自己的妻子呢?因此,人无分贵贱,
谊无分亲疏,只要得到大家的欢心,以奉事其亲。那自然夫妻相爱,兄弟和睦,儿
女欢乐,主仆快愉,一门之内,一片太和气象。以此孝道治家,那岂不是达到理想
的家庭吗?’
【原文】‘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
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注释】‘果能依照以上所讲的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自然能得到天下人人的
欢心,那做父母的人,在生存的时候,就可安心享受他们儿女的孝养,去世以后,
也就很欢欣的受用他们儿女的祭礼。照这样治理天下国家,造成和平气象,水、旱、
风、火,病、虫、疠疫的灾害,不会在这个和乐的人间产生。战争流血盗匪猖獗的
祸乱,也不会在这个和平社会里兴起了。从这里可以知道历代明德圣王以孝治天下
国家的效果,是怎样的高明了。’
【原文】‘《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注释】‘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抑之章这两句话,是说明一国的元首。有很大
的道德行为,那四方万国的人,都被感化的心悦诚服,没有不顺从他的。由此可以
证明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的优点,再没有比他更好的方法了。’
圣治章第九
【原文】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
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注释】曾子听了孔子说明孝道之广大,与极高的效果,以为政教之所以好的
原因,皆本于孝的德行。所以又问圣人之德还有大过孝道莫有。孔子说:‘天地之
间,人连物,都是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以成形,禀天地之理以成性。但物得气之偏,
其气蠢,人得气之全,其质灵。因此,人能全其性,尽其情,故能与天地相参,而
物不能。故天地之性,惟人为贵重。若以人的行为来讲,再没有大过孝的德行了。’
【原文】‘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注释】‘万物出于天,人伦始于父,因此孝行之大,莫过于尊严其父,尊严
其父,如能尊到祭天时,配天享受祭礼,那就尊到极点了。自古以来,只有周公作
到这一点。所以配天之礼,是他创作的。’
【原文】‘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
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注释】从前周朝的时候,武王逝世,周公辅相成王,摄理国家政治。制礼作
乐。他为了报本追远的孝道,创制在郊外祭天的祭礼。乃以始祖后稷配享。另制定
宗庙,祭祀上帝于明堂,以其父文王配享。周公这样追尊他的祖与父,乃是以德教
倡率,而示范于四海。因此海内的诸侯,各带官职来助祭,光先耀祖,何大于此。
孝德感人知此之深,这圣人的德行,又何能大过孝道呢?
【原文】‘故亲生之膝下,以养其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注释】圣人教人以孝,是顺人性之自然,非有所勉强。因为一个人的亲爱之
心,是在父母膝下玩耍之时就生出来的,因为父母把他养育渐渐长大,他便对父母
一日一日的尊敬起来。这是人生的本性,是良知良能的表现。圣人就因他对父母日
加尊敬的心理。就教以敬的道理,因他对父母亲爱的心理,就教以爱的道理。本来
爱敬出于自然。圣人不过启发人之良心,因其人之本性教敬教爱,并非有所勉强。
故圣人之教,不待肃戒而自会成功。圣人的政,不持严厉而自会治埋。他所凭借的
就是人生固有的本性。
【原文】‘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
厚莫重焉。’
【注释】‘天下做父亲的,一定爱他们的儿子,天下做儿子的,一定爱他们的
父亲,父子之爱,是天生的,不待勉强的,这个父子之爱的里边还含著敬意,父如
严君,故包藏著君臣之义。父母生下的儿子,上为祖宗流传后代。下生子孙继承宗
嗣。家族的继续绵延,莫大于此。父亲对子,即是严君,又是慈亲,有两重恩爱,
所以恩爱之厚,莫重于此。’
【原文】‘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
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注释】由于以上的原因,爱敬当由自己的父母起始。假如有人不爱自己的父
母,而去爱别人,那就叫悖德。不敬自己父母而去敬别人,那就叫悖礼。爱亲敬亲,
是顺道而行的善行,不爱不敬,就是逆道而行的凶德。立教的人,应该以顺德教化,
使民知所爱敬,如果倒行逆施,悖德悖礼,民将怎样取法呢?今不站在顺的善行上
边去作,反而站在恶的凶德方面去行,假定得了一官半职,有道德观念的君子,他
绝不会以那个官职为贵重的。
【原文】‘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
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
政令。’
【注释】‘有道德的君子,却不是那样的作法,他讲出话来,必定思量可以使
人称道他才讲,他行出事来,必定思量可以快慰于人心他才行,他所做的德行和义
理,必定为人尊敬他才做。他所作的每一件事,必定可以为人取法他才作。他的容
貌和举止,必定端庄伟大可以观看,一进一退,都是合乎礼仪,可为法度。照这样
的居上临下,驾驭百姓,那老百姓,自然又怕惧的畏服他,爱敬他,并以他为模范
而仿效实行,所以能够很顺利的完成其德教,而政令不待严格督促,自然就推行了。’
【原文】‘《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注释】孔子引诗经曹风篇□鸠章的这两句话,就是说明‘一个负责管辖百姓
的善良君子,他的威仪礼节,一定没有差错,他才能够为人作模范,而为老百姓所
取法了。’
纪孝行章第十
【原文】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
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译文】孔子说:‘大凡有孝心的子女们,要孝敬他的父母,第一,要在平居无事
的时候,当尽其敬谨之心,冬温夏清,昏定晨省,食衣起居,多方面注意,第二,
对父母,要在奉养的时候,当尽其和乐之心,在父母面前,一定要现出和悦的颜色,
笑容承欢,而不敢使父母感到有点不安的样子。第三,父母有病时,要尽其忧虑之
情,急请名医诊治,亲奉汤药,早晚服侍,父母的疾病一日不愈,即一日不能安心。
第四,万一父母不幸的病故,就要在这临终一刹那,谨慎小心,思想父母身上所需
要的,备办一切。不但穿的、盖的、和棺材等物,尽力配备,还要悲痛哭泣,极尽
哀戚之情。第五,对于父母去世以后的祭祀方向,要尽其思慕之心,庄严肃敬的祭
奠,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恭敬。以上五项孝道,行的时候,必定出于至诚。不
然,徒具形式,失去孝道的意义了。’
【原文】‘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
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译文】‘为子女的要孝敬父母,不但要有以上的五致,还要有以下的三不。一、
就是官位较高的人,就应当庄敬以待其部属,而不敢有一点骄傲自大之气。二、为
人部属的小职员,就应当恭敬以事其长官,而不敢有一点悖乱不法的行为。三、在
鄙俗的群众当中,要和平的相处,不敢和他们争斗。假若为长官的人,骄傲自大,
则必招来危亡之祸。位居部属的人,悖乱不法,则必招来刑罚的处分。在鄙俗的群
众中与人斗争,难免受到凶险的祸害。以上三项逆理行为,每一桩都有危身取祸,
殃及父母的可能。父母常以儿女的危身取祸为忧,为儿女的,若不戒除以上的三项
逆行,就是每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来养活他的父母,也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
也不得谓之孝子。可见孝养父母,不在口腹之养,而贵在于保重自己的身体,方得
为孝。’
五刑章第十一
【原文】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译文】孔子又对曾子提醒的说:‘国有常刑,来制裁人类的罪行,使人向善去恶。
五刑的条文,约有三千之多,详加研究,罪之大者,莫过于不孝,用刑罚以纠正不
孝之人,自然民皆畏威,走上孝行的正道。’
【原文】‘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译文】‘一个部下,如果找到长官的弱点,威胁逼迫,以达到他所希望的目的,
那就是目中无长官,如果对于立法垂世的圣人,讥笑鄙视,那就是无法无天,如果
对于立身行道的孝行,讥笑鄙视,那就是无父无母。像这样的要胁长官,无法无天,
无父无母的行为,是大乱的道了。’
广要道章第十二
【原文】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
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译文】孔子说:‘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应以救化为先。教民相亲相爱,莫有比孝
道再好的了。教民恭敬和顺,莫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
习俗,莫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长官的身心,治理一国的人民,莫有比礼法
再好的了。’
【原文】‘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
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译文】‘以上所讲的孝、悌、乐、礼、四项,都是教化民众的最好方法。但孝是
根本,礼是外表,礼的本质,却是一个敬字,因此,如果一个元首,能恭敬他人的
父亲,那他的儿女,一定是很喜悦的。敬他人的兄长,那他的弟弟一定很喜悦的,
敬他人的长官,那他的部下和老百姓。也是很喜悦的。这一个敬字,只是敬一个人,
而喜悦的人,何止千万人呢?所敬者,只是父、兄、长官,而喜悦的,就是、子弟、
部属、大多数的人。所守者约,而影响甚广,岂不是要道吗?’
广至德章第十三
【原文】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
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
者也。’
【译文】孔子为曾子特别解释说:‘执掌政治的君子,教民行孝道,并非是亲自到
人家家里去教,也并非日日见面去教。这里有一个根本的道理。例如以孝教民,使
天下之为人子的,都知尽事父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父亲的人了。以悌教民,
使天下之为人弟的,都知尽事兄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人兄的人了。以部属的
道理教人,那就等于敬天下之做长官的人了。’
【原文】‘《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
者乎?’
【译文】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洞酌章的这两句话说:‘一个执政的君子。他的态度,
常是和平快乐,他的德行,常是平易近人,这样他就像民众的父母一样。’孔子引
此诗的意思,就是说:没有崇高至上的一种大德,怎么能顺其民心到这种伟大的程
度?
广扬名章第十四
【原文】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孝亲,必具爱敬之诚,以爱敬之诚,移作事君,必能忠
于事君。他能敬兄,必具和悦态度。以和悦态度移于事长。必能顺于长官。处家过
日子,都能处理得有条有理,他的治事本能一定很有办法,如移作处理公务,必能
办得头头是道。所以说:一个人的行为,能成功于家庭之内,这样由内到外,替国
家办事,不但做官的声誉显耀于一时,而且忠孝之名,将永远留传于后世。’
谏诤章第十五
【原文】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
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译文】曾子因孔子讲过的各种孝道,就是没有讲到父亲有过,应该怎样办?所以
问说:‘从前讲的那些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教训。我都听懂了。还有一桩事,我是
不大明白的,因此大胆的问:为人子的做到不违背父亲的命令,一切听从父亲的命
令,是不是可以算为孝子呢?’孔子听了曾子的这一问题,就惊叹的说道:这是甚
么话呢?这是甚么话呢?
【原文】‘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
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
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译文】孔子给曾子详加解释说,父亲的命令,不但不能随便听从,而且还要斟酌
其命令,是否可行。例如上古的时候,天子为一国的元首,一日二日万几之事,元
首如有善行,则亿兆人民蒙福。元首如有过失,则全民受祸。假若有七位敢于直言
谏诤的部属。那天子虽然偶有差错,迹近无道,因有七位贤臣谏诤,时进忠言,勇
于匡救,就不会失掉天下。诸侯若有五位谏诤的部属。改正错误。格其非心,虽无
道,也不会失掉他的国。大夫是有家者,如果有三个谏诤的部属,那他虽然间有差
误,这三位部属,早晚箴规,陈说可否,也不会失掉他的家。为士的,虽是最小的
官员,无部下可言。假若有谏诤的几位朋友,对他忠告善导,规过劝善,那他的行
为,自能免于错误,而美好的名誉,就集中在他的身上了。为父亲的,若果有明礼
达义的儿女,常常谏诤他。救正他,那他不会做错事的,自然也就不陷于不义了。
【原文】‘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译文】无论君臣与父子,都是休戚相关的。所以遇见了不应当做的事,为子女的,
不可不向父亲婉言谏诤。为部属的,不可不向长官直言谏诤。为臣子的,应当陈明
是非利害,明切劝告。父亲不从,为子女的,应当婉言几谏,即如触怒被打,亦不
怨恨。君如不从,为部属的,还当极谏,即如触怒受处,在所不惜,所以臣子遇见
君父不应当作的事情,必须立即谏诤。彼若为人子的,不管父亲的命令是否合宜,
一味听从,那就陷亲于不义,怎么还能算他是个孝子呢?
感应章第十六
【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
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译文】孔子:‘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所以对于天地父母,是同样的看待。
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推孝为悌,宗族
长幼,都顺于礼,故上下的大小官员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照这样的一切
顺序,人道已尽到好处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时自顺,效法地察,那地道自
审,这样以来,神明自然就会彰显护佑。
【原文】‘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
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译文】所以说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但是还有比他更高的,这就是说:
还有父亲的缘故。天子是全民的领袖,谁能先于他呢?但是还有比他更先的,这就
是说:还有兄长的缘故。照这样的关系看来,天子不但不自以为尊,还要尊其父。
不但不自以为先,还要先其兄。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后代。必能推其
爱敬之心,以礼对待。并追及其祖先,设立宗庙祭祀,以致其爱敬之诚,这是孝的
推广,不忘亲族之意,对于祖先,也算尽其爱敬之诚。但是自身的行为,稍有差错,
就要辱及祖先。所以修持其本身之道德,谨慎其作事之行为,而不敢有一点怠忽之
处,恐怕万一有了差错,就会遗留祖宗亲族之羞。至于本身道德无缺,人格高尚,
到了宗庙致敬祖先,那祖先都是高兴的来享,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鬼
神之德,于是乎显著多多。圣明之君,以孝感通神明,甚么能大过他呢?
【原文】‘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译文】由以上的道理看来,孝悌之道,若果做到了至极的程度,就可以与天地鬼
神相通,天人成了一体,互为感应,德教自然光显于四境之外,远近幽明,无所不
通。照这样的治理天下,自然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了。
【原文】‘《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译文】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有声章的这一段话说:‘天下虽大,四海虽广,但
是人的心理,是一样的。所以文王的教化,广被四海,只要受到文王教化的臣民,
地域不分东西南北,没有思虑而不心悦诚服的,这样可以证明盛德感化之深无所不
通的意思。
事君章第十七
【原文】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
上下能相亲也。’
【译文】孔子说:‘凡是有德有位的君子,他的事奉长官,有特别的优点。进前见
君,他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计划方略,全盘贡献。必思虑以尽其忠诚之心。既
见而退了下来,他就检讨他的工作,是否有未尽到责任?他的言行,是否有了过失?
必殚思竭虑来弥补他的过错。至于长官,有了美好的德行和善事,在事前就鼓励奖
助,进行时,就悦意服从。如果长官有了未善之处,在事前预为匡正。既成事实,
就设法补救。总之为部属的事奉长官,以能陈善闭邪,防患未然,乃为上策。若用
犯颜谏诤,尽命守死为忠,不若防微杜渐于未然之为有益。为人部属的,如能照这
样的事上,长官自然洞察忠诚,以义待下,所谓君臣同德,上下一气,犹如元首和
四肢百骸一体,君享其安乐,臣获得尊荣,上下自能相亲相爱了。
【原文】‘《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译文】孔子引诗经小雅篇隰桑章的这一段话说:‘只要为臣的一心爱君,虽地处
边陲,还能说不远。这就由于他的爱出自心中,爱藏于中。故无日遗忘,虽远亦常
在念。这就证明君与臣是一心之意。’
丧亲章第十八
【原文】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
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译文】孔子说:‘一个善于孝养父母的儿女,如果一旦丧失了父母,那他的哀痛
之情,无以复加。哭得气竭力衰,不再有委曲婉转的余音。对于礼节,也不暇讲究,
没有平时的那样有仪容。讲话的时候,也没有平时的那样文雅。人到了这种情形之
下,就是有很讲究的衣服,也不安心穿了,听见很好的音乐,也不觉得快乐了,吃
了美味的食物,也不觉得香甜了。这样的言行动作,都是因哀戚的关系,神不自主。
耳目的娱乐,口体的奉养,自然无有快乐于心的意思。这就是孝子的哀戚真情之流
露。’
【原文】‘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
示民有终也。’
【译文】丧礼上说: ‘三年之丧,水浆不入口者三日,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
就是说,教民不要因哀哭死者,有伤自己的生命。哀戚之情,本发于天性,假如哀
戚过度,就毁伤了身体。但是不能有伤生命,灭绝天性。这就是圣人的政治。守丧
不过三年之礼,这就是教民行孝,有一个终了的期限。
【原文】‘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
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译文】‘当父母去世之日,必须谨慎的把他的衣服穿好,被褥垫好,内棺整妥,
外椁套妥,把他收殓起来。既殓以后,在灵堂前边,陈设方圆祭器,供献祭品。早
晚哀戚以尽孝思。送殡出葬之时,先行祖饯,似乎不忍亲离去。女子拊心痛哭。男
子顿足号泣,哀痛迫切的来送殡。至于安葬的墓穴,必须选择妥善的地方,幽静的
环境。卜宅兆而安葬之,以表儿女爱敬的诚意。既安葬以后,依其法律制度,建立
家庙或宗祠。三年丧毕,移亲灵于宗庙,使亲灵有享祭的处所,以祀鬼神之礼祀之,
春狄祭祀,因时以思慕之。以示不忘亲的意思,慎终追远之礼,孝敬哀戚之义,可
谓全备了。’
【原文】‘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译文】父母在世之日,要尽其爱敬之心,父母去世以后,要事以哀戚之礼。这样
人生的根本大事,就算尽到了,养生送死的礼仪,也算完备了。孝子事亲之道,也
就完成了。
更多阅读
《金刚经》原文、译文、注释及解说 童蒙须知原文注释译文
编者:般若心副教授即清校居士(也是新浪博客名和微信公共号昵称)请搜索微信号:“佛教与金刚经”(微信公共平台昵称)微信公共平台号“fjyjgj”或“般若心副教授即清校居士”(微信公共平台昵称)微信公共平台号“brxq1209” ,最后再点击“关注
《西雅图酋长的宣言》原文与译文 西雅图酋长的宣言赏析
这是我在网络上搜索到的英文原文和台湾版的中文译文。英文简洁,哲理深刻,中文翻译可以给到80分。 Chief Seattle's StatementHowcan you buy or sell the sky, the warmth of the land? The idea isstrange to us. If we d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视频
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注释】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拿它来治
《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原文与译文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浮生六记》卷二 闲情记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盛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
转载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译文、写作背景、结构形式及中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背景
原文地址: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译文、写作背景、结构形式及中心思想作者:拉网小调《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