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五 拟行路难其五
[译文] 自古以来,圣贤大多出身贫苦,地位低贱;圣贤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出身卑微、脾气刚直的凡人呢?
[出典] 南北朝 宋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五。
注:
1、 《拟行路难》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蝶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2、注释:
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又,案,即古“椀”(碗)字。
会:能。这句是说一个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
安能:怎能。
蹀躞(diéxiè叠谢):小步行走的样子。这句是说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
弄儿:逗小孩。
戏:玩耍。
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这二句是说自古以来圣人贤者都贫困不得意,何况像我们这样孤高而耿直的人呢!
3、译文1:
面对摆满食物的桌子,难以进食,拔出剑来敲击房柱,陷入长久叹息之中。大丈夫活在世上能有多久?怎么能像垂头丧气地走路呢!舍弃名利罢官而去,回到家中休养生息。早晨起来与亲人辞别,黄昏之时亲人依然在身旁。与小儿在床前嬉戏,看妇人在机前织布。自古以来圣贤之士都是出自低微贫寒,何况我辈不但族寒,而且性情耿直!
译文2:
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大丈夫一辈子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像蝴蝶六足落地时一样垂下翅膀。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像我这样的人,清高又正直。
译文3:
面对着饮食吃不下,坐不住,激愤得拔剑击柱、叹息不已。可叹的是大丈夫人生在世,青春易失,有才却不能为国家效力;有翅膀也只能在地上小步慢走,却不能在蓝天上展翅翱翔?人生不得志,不被朝廷重用,闲散的小官不做也罢,回到家乡闲来无事,也好休养生息。早晨与亲人告别,傍晚再回到亲人身边。与小儿在床前嬉戏,看妻子在机上织布,尽享天伦之乐。自古以来多少圣贤、志士困顿终身,壮志难酬,大多都能甘守贫贱,忍受得了寂寞,何况我辈身世寒微,又是孤高而刚直的人呢!
4、鲍照(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东)人。出身寒微,在南朝门阀制度森严的社会里,他一生备受压抑。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后子顼起兵失败,照为乱兵所杀。鲍照长于杂言乐府,尤擅七言歌行,也长于赋及骈文。其内容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为主。他还写了不少以边塞生活和人民疾苦为内容的诗篇,他的诗歌俊逸奔放,感情充沛,语言遒劲,形象鲜明,在当时流于纤弱的诗坛中别树一帜,对唐代李白、高适、岑参等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所作乐府《拟行路难》十八首以及《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等均较有名。所著有《鲍参军集》十卷。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鲍照26岁,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重视。他不死心,准备献诗言志。有人劝阻他说:“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鲍照大怒:“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之后,他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
擅长写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华。感情丰沛,形象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合称“元嘉三大家”。
5、全诗分三层。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诗篇这一开头劈空而来,犹如巨石投江,轰地激起百丈波澜,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关注。接着便叙说愤激的内容,从“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再联想到生命短促、岁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难忍。整个心情的表达,都采取十分亢奋的语调;反问句式的运用,也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
中间六句是个转折。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于是适当铺写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虽则寥寥几笔,却见得情趣盎然,跟前述官场生活的苦厄与不自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当然,这里写的不必尽是事实,也可能为诗人想象之辞。如果根据这几句话,径自考断此诗作于诗人三十来岁一度辞官之时,不免过于拘泥。
然而,闲居家园毕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作者一贯企求伸展抱负的本意,自亦不可能真正解决其思想上的矛盾。故而结末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大圣大贤在所不免,这足以证明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这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升华。还可注意的是,诗篇终了用“孤且直”三个字,具体点明了像作者一类的志士才人坎坷凛冽、抱恨终身的社会根源。所谓“孤”,就是指的“孤门细族”(亦称“寒门庶族”),这是跟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世家大族”相对讲的一个社会阶层。六朝门阀制度盛行,世族垄断政权,寒门士子很少有仕进升迁的机会。鲍照出身孤寒,又以“直”道相标榜,自然为世所不容了。钟嵘《诗品》慨叹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是完全有根据的。他的诗里不时迸响着的那种近乎绝望的抗争与哀叹之音,也不难于此得到解答。
6、“客行有苦乐,但问客何行”?
鲍照的身影,映衬了岁月的苍茫。你的背景:苍松、落日、海涌、山驰、横雨、流霜……《拟行路难》18首,忧患于人生之旅的凄凉。
鲍照志远而疏,心旷而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食的是战乱烽火、禁苑苦果;叹息变成雾绕、云飞、天高、路长……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鲍照是奇矫独出的铁瘦的劲鹰,“钟浮旷之藻思,把清迥之明心”,渺渺云汉知其情之豪逸,莽莽林川觉其思之峻洁。
鲍照出身心清微,怀才不遇。慨而感之:“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倾吐在门阀制度压抑下的勃郁不平。鲍照以悲愤雕塑自己的名字,以寂寞书写惨淡的人生。
鲍照从汉乐府中走出,得其神髓,而又卓才标举,别开新境,如五丁凿山,鬼斧神工,力劈险崖,金风落阳,铁马雕弓,意在灵襟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鲍照的诗丽兴新声,词彩葱俊,奇章秀句,倾炫心魂,却又大巧若拙,朴厚自然,离象得神,披情著性,体物察微,寄怀感赋,于绝去故常、剡除涂辙中得意一往、气韵纵横,使人测之无端、咏之无尽。
杜甫盛赞之曰:“俊逸鲍参军”,似云流波上,风来松下。而鲍照又于音清骨峭中雄劲浑放,警挺险急,如决堤之洪波,将后世好多诗人都冲击成河床,甚至太白的诗里,也有你的一角流域……
行路难!凝望你的背影,我痴迷地走去,要写进远远远远的山。把生命交给风雨的鞭笞、阳光的刻刀,宁将自己变成爱的牺牲祭、诗的工艺品!
7、在中国古代,诗人以怨切入,写出的好诗是相当多的,“诗经”、“楚辞”、“汉乐府”、建安诗歌和后代诗集中的杰作每每如此。
一读中国古诗,我就想到古代诗人的不平凡,他们或写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或写出“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或写出“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或写出“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或写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或写出“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或写出“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或写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或写出“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或写出“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或写出“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或写出“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或写出“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或写出“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或写出“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或写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或写出“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才大难为用”,或写出“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雏竟未休”,或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或写出“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或写出“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陨少微星”。钟嵘说:“动天地,泣鬼神,莫近于诗。”又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以上所列诗句怨出了良知,怨出了提示,怨出了警醒,怨出了解放、怨出了尊严。真所谓陈情展义,长歌寄兴;难道能够缺少吗?
8、了解学习古诗文鉴赏,,可以加强人格修养,这不仅可以提高我们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还可以让我们从古诗文中得到做人的启发和触动。学习古诗文,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古人的为人之到与处世之方。我们可以借鉴古代人们处世的灵丹妙药,更好地为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扬长避短,借他人之长来补己之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习古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君子之学美其身。虽然我们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应该向“君”靠近,有所景仰,有所追求,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使自己的人格得到不断地磨练,素质得以提升,修养得以逐步提高,人生境界得以升华。
我们生活在世上,归根结缔就是如何做人,做个怎样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诸多的问题,比如学习,为人,还有复杂的社会网等等。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也学文。”学习,在一生中是最重要的,力求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人不学要落后,刀不磨要生锈。
求学及须早,人生容易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学习,吾日三省吾身。
学不可以已。大学之道,在明明得,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意诚心正,心正方能修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难道不是在告诫人们要努力学习,修身养性吗?
在为人方面,我认为真诚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处世的基本原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责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竺行之。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成无物。但是成者,非自成而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因此,真诚在人生中来说应该是没有止息的,将会保持永久,长久就会悠远,广博深厚,就会内化成一个人的内涵,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具体的表现在人们的实际行动中。
当然,人生于世,不仅要学习和真诚,还需要处理诸多的问题。面对厄运,要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都将会过去,我们要学一下庄子,顺其自然,逍遥自在。面对长辈,学会“孝”道,尽自己的责任,自觉履行“孝”的义务。“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慎终追远。面对爱人,坚守忠贞的爱情;面对儿女,尽抚养的义务;面对亲朋好友,笑而迎之……
简言之,以上为余对古诗文鉴赏与人格修养之所感也。
9、对人们有益的,人们推而广之;对人们有害的,人们唾而弃之,这自然在情理之中,于是点铁成金之法就演变成了汉语修辞的一种定式,现代语言学家叫它仿拟修辞。
所谓仿拟,就是仿用旧的语句形式表达新的思想内容的修辞格,也叫套用。这实际上就是“旧瓶装新酒”之法,巧处在于“袭其句法格局而新其意者”。仿拟者往往能笔下溢彩,锦上添花,奇葩纵放,妙趣横生。
如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历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却原来得之于北朝文学家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华林园马射赋》)。
《滕王阁序》中另一个名句:“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却原来得之于东汉新息候、伏波将军马援的“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的豪言壮语。可见王勃学富思聪,信手化用,遂成佳句,堪称旷世奇才。
再如李白《行路难》中的几个名句:“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原得之于晋吴中张翰(季鹰)的“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原得之于南朝宗悫。宗悫少时,叔父宗炳问其志,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见《南史·宗悫传》),为人称道。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原得之于南朝诗人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拟行路难》之五)
“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也得之于鲍照的“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得之于鲍照:“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们在运用仿拟修辞时,必须做到目的明确,寓意深刻,见解独到,说理透辟;用得贴切恰当,适度得体。千万不可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他人现成的词句;更不要做“点金成铁”,弄巧成拙的蠢事。只有这样,才能将这种汉语传统的修辞手法,用得恰到好处,使自己的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幽默风趣;使自己的作品更加意境高远,色彩斑斓,更好地吸引和感染读者,增强作品的生命力。
10、上小学时,父亲曾问我“笔”和“刀”哪一个更厉害?我毫不犹豫地说“刀”,父亲说笔比刀更厉害。我当时不服,现在总算明白父亲的用意。
后来读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百无一用是书生”时,总觉带有一种悲凉的色彩。“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兴许是贫困以致一代代文人墨客尽谱凄凉曲。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曹雪芹的《石头记》、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无不是在凄苦的生活环境下写出了骇世之作。贫贱不仅毁灭了一些人,更成就了一些人。由此,我喜欢上了那些拿笔的。
谈到拿笔的,大家也许会想到孔乙己、范进等一些具有戏剧的人物。但从其他角度,你又不得不佩服他们。
我虽说谈不上拿笔的,但愿与它一生结缘。
11、为人之道如此,为官之道亦如此。平庸无能、稀里糊涂的人偏偏多在领导他人的岗位上,且官运亨通。而精明强干,胸怀大志,才学卓著者,却往往命运不济,宦途坎坷,为此引发出多少圣贤哲人的愤懑和叹息,说:“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又说:“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叹道:“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这里所说的“无才”,不过是一种自嘲,“无命无运”才是他真正的涵义。这种现象,愚以为,吏治问题是一个方面,上天厚爱平庸的人也是一个事实。和“红颜薄命”“天妒英才”一样,这里面有着说不清的道理。由此而言,那些“才自清明志自高”的人们,大可不必抱怨生不逢辰,怀才不遇,但求自己糊涂一些,愚钝一些,那运气和福分许就自在其中了。
12、古今中外,杰出的思想家与艺术家无一不是孤独的。老子的寂寞,仅五千言的《道德经》便奠定了中国儒教﹑道教以及印度佛教的根基。屈原的排挤流放,成就了《离骚》烂漫主义的光芒!李白与杜甫的落寞失意,才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苏轼的贬谪蛮荒,才有永垂青史的书法﹑豪放阔大的诗词境界与散文的不朽丰碑。曹雪芹的穷愁潦倒,才有中国小说的扛鼎之作——《红楼梦》。贝多芬的孤独,才有经久不衰的生命交响。康德的一生孤独,《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与《判断力批判》为人类理性所能达到的高度——真﹑善﹑美划分了一个清晰的界线.爱因斯坦的孤独,为世人开启了划时代的宇宙天窗……晋代左思诗云:“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鲍照诗云:“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没有哪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的灵魂不是孤独的。任何人类的文明与思想体系,都是直接或间接在孤独中孕育而生的——孤独,是催生人类精神文明萌芽的肥沃土壤!没有孤独的痛苦,就不可能迸发思想的火花﹑精神的粮食! 作为个体人生的生命历程,没有谁不是生死独自面对。人,从呱呱坠地孤零零来到这个世界,又孤独地离开人世,没有谁能代替你走完这一生一世。生死之间,也要承受孤独的煎熬。婚姻虽然可暂时化解孤独,但并不能彻底消除,若是没有共同语言,则会更加孤独;向外寻求刺激往往得不偿失,非但不能消除孤独感,反而更加身心疲惫。
孤独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无一幸免;是生命的常态。孤独的人并不可耻,也无需害怕。孤独往往使人深刻而清醒:忍受不住孤独的人,就不能成大器;没有孤独的真切体验,就不能彻悟人生;没有长久的孤独,就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没有孤独的反省,就不能找会迷失的心灵;没有孤独的反悔,就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没有孤独的积淀蕴蓄,就不会有气势恢宏的喷发!孤独,是考验人生的一柄双刃利剑:既能绽放生命奇葩,也能出卖灵魂!孤独,是羽化成蝶的关键所在,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阶段!
今夜又无眠,他独坐灯下,茕茕孓立,形影相吊,思绪却漫无边际,四海遨游。身无所系,心无所碍,心灵就是一片光明的天堂。脑海中灵光乍现,一缕思想的火花顷刻飞溅而出。他飞速用神经末梢抓住那稍纵即逝的火苗,随即铺纸提笔,记录下残缺的只言片语……
13、都说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一位位博学文人灿若星河,是他们挥起如椽巨笔写下了无数不朽的或潇洒或慷慨或清雅或淡薄的光辉的篇章,后世的人们景仰他们,崇拜他们,追随他们,可是谁又曾想到,这一群值得人们敬仰的“大家”们却也是值得同情的群体呢。
并不是我故作惊世之语,反弹什么琵琶出新调。不信且听我慢慢道来:
中国文人但凡情操点的是否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志向呢?在他们尚未识得世态炎凉,依旧裘马轻狂之时,他们向往的是“学而优则仕”,以自己的才学治国平天下!于是这个在封建社会根本没什么可行性的理想往往伴随我们的诗人们、文人们一生。他们骄傲地跟天下荣辱与共。
但是,他们寄之以厚望的“圣主”们回敬了什么?陶渊明在南山下种豆,可以说“举家食粥酒难赊”;稽康在山中打铁,赤着胳膊,挥汗如雨;李白被以“非廊庙之器”为由遣返,流浪于江湖之中;杜甫的情形更凄惨,连小儿子都饿死了。
我们的诗人但是通晓古今之辈,前辈的故事不是不知道,鲍照说:“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可是他们仍然为人心中的那个梦想前赴后继。中国文人是很独特的,也许在别的国家文人与政治并无甚么关系,但在中国,文人几乎都要走仕途的。因此,他们依然以自己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的身躯向理想中的乌托邦前行。陆游感慨:“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难道他们不向往自由吗?否!泛扁舟快意于江湖,是他们心灰意懒之时涌上心头的第一意象。可是偏偏舍不下,舍不下黎明苍生。他们是羸弱的,却以为自己可以铁肩担道义,拯救众生。
心结如狱,多少文人临终仍舍不下一世的梦想。那可望不可及的“治世”如牢狱般囚禁了他们本应丰富多彩的一生。如辛弃疾那般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莫不是他们一世的悲哀!
也是,不该觉得他们应放手,难道那追逐的过程不是色彩斑斓的吗?
14、鲍照的《拟行路难》最后一句“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至今仍时时被人吟咏,这里暂不探究自古圣贤何以尽贫贱,却可以探究自古圣贤何以能安于贫贱。说到底,原本有一个各种幸福的先后律。解析这个规律的前提,是揭示各种幸福的强弱,久暂规律。
毋庸置疑,需要和欲望越低级,便越强烈,满足它所引发的快乐和幸福的心理体验便越强烈;需要和欲望越高级,便越淡弱,满足它所引发的快乐和幸福的心理体验便越淡泊。性欲是最低级的,满足它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如醉如痴,欲仙欲死,是及其强烈的。反之,思维的享受是最高级的需要和欲望,满足它所带来的读书之乐,思考之乐,审美之乐,则如行云流水,飘逸淡泊之至。这就是快乐和幸福之强弱律。为什么快乐和幸福越高级越淡泊,越低级越强烈呢?原来,需要之所以越低级越强烈,越高级越淡弱,乃是因为低级需要是生存需要,而高级需要是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无疑比发展需要强烈,而发展需要则比生存需要要淡泊。但是,强烈的心理体验必不能持久,能够持久的心理体验必是淡泊的。美酒佳肴之福乐 是低级的,其体验可谓强烈,然而极其短暂:酒足饭饱之后便荡然无存,反之,著书立说之福乐是高级的,它比吃吃喝喝淡泊的多,但也持久得多,甚至往往可以快慰一生。
那么,为什么快乐和幸福越高级便越持久而越低级便越短暂呢?因为生存需要之满足的实现过程是短暂的。食欲之满足的实现过程,一般说来,只要半个小时。性欲之满足的实现过程更加短暂。反之,发展需要之满足的实现过程是持久的。且看求知欲——无疑是最重要的发展需要——满足的实现过程,显然是不断的,渐进的,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的。一个好学不倦的人,可以岁岁年年终日手不释卷。这就是快乐和幸福心理体验之久暂律。
合观幸福久暂律与幸福强弱律可知,快乐和幸福越低级,其体验便越强烈而短暂;越高级其体验便越淡泊而持久。这就是快乐和幸福的体验律。面对这个规律,人们或许会困惑:究竟何者优先呢?
马斯洛心理学的最大成就,就是揭示不同等级需要的强弱先后之规律:需要越低级便越强烈,因而也就越优先;越高级便越淡泊,因而也就越后置——高级需要是低级需要相对满足的结果。不论是谁,不论他多么伟大,多么蔑视物质享受,当他饥饿的时候,他都不能不停止自己的崇高理想而追求食欲的满足。马克思最喜欢的话是:“思维的享受是最高的享受。”可谓清高之至。但是,如果他吃喝不成,又饥又渴,他能够构思《资本论》吗?
那么,由此是否可以说高级幸福是低级幸福得到实现的结果呢?结论似乎如此。这岂不意味着:只有得到低级幸福的人才可能得到高级幸福;得不到低级幸福的人必定得不到高级幸福?果真如此,鲍照就不会有“自古圣贤尽贫贱”之叹了。事实上,鲍照所言虽然失之绝对,但是,古今中外确实有众多享有高级幸福的思想家,艺术家,理论家,文学家,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斯宾诺莎,曹雪芹,鲁迅,车尔尼雪夫斯基,莱蒙托夫等等,都没有得到物质幸福:他们或者是穷困潦倒,或者是英年早逝,或者是坎坷多艰。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原来,一个人能否享有高级幸福的必要条件是:他必须具有高级需要。然而,高级需要仅仅是低级需要的相对的,最低的满足的结果;而不是低级需要的理想的满足的结果,不是低级幸福得到实现的结果。
所以,低级幸福虽然比高级幸福强烈,却并不优先于高级幸福;高级幸福以低级需要的最低满足为必要条件,却不以低级幸福为必要条件:高级幸福与低级幸福是相对独立的。这就是为什么古来圣贤能够安于贫贱的客观原因:高级幸福不必以低级幸福为必要条件而可以独立存在。
可见,高级幸福后置于低级需要的最低满足,而并不后置于低级幸福:高级幸福与低级幸福是相对独立的。这就是幸福之先后律或优先律。
那么,当高级幸福与低级幸福发生冲突而不能两全时,究竟应该选择何种幸福?这就是穆勒著名的难题:做快乐的傻瓜还是痛苦的苏格拉底?
15、时光荏苒,岁月悠悠,浮生如梦,沧海桑田,无数个日日夜夜已悄然流逝。感谢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了你我今生的擦肩而过,谢谢你,在那段接连失意、文思枯竭的日子,你的一则短信,恰似一场及时雨浇醒了我,从此痛并快乐起来,至今忆起,仍唏嘘不已: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愿有朝一日,我能走进你的故事……
16、静静地,时光从我身边流过。偷偷地,时光从我身边流过。
习惯了大把大把的虚掷光阴,只是因为我不知该如何打发。青春在虚无中度过了,我虽然能感觉到,却仍是无可奈何。我只知道哪些东西是我不想要的,却并不明确什么是我真正想要的。一路走来,我都在彷徨中度过,莫名的酸楚时时涌上心头。我仿佛一个迷失方向的羔羊,究竟也不知道什么才是我要追寻的,也不知道下一站是什么。人生的旅途太凄苦,我只能选择一条去细细走,慢慢读。我愿意守着一个美好的童话,而不希望让它被现实的斧头敲击的粉身碎骨。说我逃避现实,也许是对的。在我没有确定一件事是否值得之前,我绝对不应该去冒这个险。哦,大抵是因为我的手上只有一份绩优股,所以从来不愿将它轻易抛出。我宁愿相信这世界存在奇迹,宁愿去傻傻的等待我人生的真正归宿。它是美好的,因为我的信守。它在我心底有一千一万种可能性而不是被某一种具体的去束缚。是的,我不得不承认,我太喜欢做梦,也太容易沉溺到梦中去了。
总是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发呆,呆呆的望着周围,仿佛时间都已凝固或者正在凝固。的确,对于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我是无能为力的。但最起码,我能将这许多一瞬记在心中。也许这一刻我一无所获,或者是在浪费时间。但仿佛时间生来就是必须被浪费或者“消磨”掉的。已经没有过去如水班重新流过供我细数,我只能像小船般顺着时间的河流漂游。呵呵,这里没有“逆流”,我必须“顺流而下”。选择了便无怨无悔的前行,既然在前行也就表示你已经选择。所以人生的每一步,都须走的慎重。
在那漆黑的夜里,是什么让我从不放弃?是什么让我自强不息?可悲也可叹的梦想啊!因为命运的捉弄所以它变得是那么难能可贵,那么遥不可及。有人不明白我的艰辛,而割裂事物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居然去羡慕我。我不会生气也不会申辩,我只会苦笑,然后表示我理解他的好意。我能说什么呢?我微不足道,细弱到似一粒尘土。但只要,只要我问心无愧,我就对得起任何人,我就满足了。
总是怕自己的无情伤到了别人,可不知怎么到头来却弄得自己遍体鳞伤。唉,做人难,可还是要做人,而且要做个真人。谁让“自古圣贤尽贫贱”呢?何况我辈孤且直!”
更多阅读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扬州慢 姜夔ppt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译文】 可叹那桥边的红芍药,年复一年不知是为谁而生?【出典】 南宋 姜夔 《扬州慢·淮左名都》注:1、 《扬州慢》 姜夔序: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审美赏 李清照的如梦令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审美赏析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这首《如梦令》表达了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全词如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韦庄《菩萨蛮》 菩萨蛮韦庄翻译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译文] 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的风光无限美好,离家远游的人只愿跟着江南一起苍老。[出典] 五代 韦庄 《菩萨蛮》注:1、《菩萨蛮》 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枕眠。垆边人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王维《老将行》 少年十五二十时猜生肖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译文] 在他年轻时代,勇猛无比,就是赤手空拳,也可以冲入敌军,夺得一匹胡马当成坐骑。[出典] 王维 《老将行》注:1、 《老将行》 王维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欧阳修《玉楼春》 欧阳修玉楼春樽前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译文]一定要看完洛阳城中开透百花,才要与春风轻松地告别。[出典] 欧阳修《玉楼春》注:1、《玉楼春》欧阳修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