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范仲淹
严子陵
分类:认识严子陵
严子陵(前39—41)是东汉高士,范仲淹(989—1052)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两人相隔了整整一千年,可谓遥不可及,但命运偏偏把他们两个联系在一起。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正月,时任右司谏(相当于副宰相)的范仲淹因上疏谏止废黜郭皇后,触怒龙颜,被贬往睦州(桐庐郡)。睦州辖建德、寿昌、淳安、遂安、桐庐、分水六县,州府所在地为今天的建德县梅城镇,从都城汴京(开封)到睦州有几千里路程,范仲淹于是年4月到任,仅两个月之后,范仲淹即徙知苏州。也正是这短短几个月里,范仲淹除了兴办严州第一所书院(龙山书院)之外,还主持修建了严先生祠,撰写了那篇脍炙人口的《严先生祠堂记》。
浙江桐庐严子陵钓台旁严先生祠堂
范仲淹在《留题方干处士旧居》一诗的题记中写道:“某景祐初典桐庐,郡有七里濑,子陵之钓台在。而乃以从事章岷往构堂而祠之,召会稽僧悦躬图其像于堂。”《严先生祠堂记》,凡二百二十字,高度评介了严子陵“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事迹,所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浙江桐庐严子陵钓台旁严先生祠堂内景
为使这篇记文能与祠堂相得益彰,范仲淹写信给当时的书法大家邵餗先生求字:“既抵桐庐郡,郡有严陵钓台,思其人,咏其风,毅然知肥遁之可尚矣。能使贪夫廉,懦夫立,则是有大功于名教也。构堂而祠之,又为之记,聊以辨严子之心,决千古之疑。又念非托之以奇人,则不足传之后世。今先生篆高四海,或能枉神笔于片石,则严子之风,复千百年未泯,其高尚之为教也,亦大矣哉!”恳切之心,溢于言表!

浙江桐庐严子陵钓台《严先生祠堂记》刻石
正是由于范仲淹的大力推广,“构堂而祠之,又为之记”,严子陵的其人其事才在更大的范围内迅速传扬,而“富春江畔的严子陵钓台亦因此文(《严先生祠堂记》)而名闻天下。”(王凤贤《认识严子陵?序》,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附录: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