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教案 《中华少年》教案
武 菲
基础教学部
中文教研室
第一章 绪 论
一、教学目标
1、熟悉演讲的相关知识;
2、掌握如何培养当众演讲的勇气和信心;
3、学会如何有效的组织演讲;
4、宏观把握本课程系统化的训练。
二、教学重、难点
1、演讲与口才相关知识点;
2、培养当众演讲的勇气和信心;
3、学会如何有效的组织演讲。
三、教学手段
讲授
四、所需设备、仪器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章 绪 论
导语: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学者刘勰说过:“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语言的重要性。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语言(口语)的表达能力,我们称之为“口才”。这学期,我们主要接触的是演讲口才。
一、演讲概说
1、概念
在特定的场合,面对听众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的一种独白体说话形式,也叫演说或演讲。一般以口语为主,以姿势语为辅。
2、内容
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内容千姿百态,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作为演讲的内容。
3、特点
表现形式:
a.传声性。演讲者选用一定的语音、语速、语量、语调来表述。
b.传情性。演讲者选用一定的态势语,如面部表情、手势动作和
身体姿态等,渲染情感气氛,以增强演讲效果。
c.现场性。演讲者直接面对听众讲演,双方的情感、情绪互相影
响,互相制约。实质内容:针对性、真实性、论辩性、鼓动性。
4、种类
内容标准:政治演讲、学术演讲、法律演讲、生活演讲等;
方式标准:专题演讲、论辩演讲、即兴演讲等。
5、作用
a.宣传手段 b.传播知识 c.开发智力 d.训练口才的手段
6、基本要求
a.内容正确,观点鲜明;
b.材料详实,论据确凿,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c.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流畅,声音要清晰明亮;
d.感情真挚朴实,亲切感人,态势自然得体;
e.着装整洁大方。
二、如何培养当众演讲的勇气和信心
1、先存一种坚定的希望
如果你的希望是浅薄的,你将来所能成就的自然也很浅薄。如果你对这门功课像猎狗追野猫般努力去学习,成功一定是你的。
全西德普说过:“世间只有一种令人喜悦的说话能力,可以使人很快的完成一种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识。”
赚钱百万的费利普阿穆说:“我宁愿成为一个大演说家而不愿成为一个大资本家。”
2、彻底了解你要讲的话
3、放开胆子去做
4、再三练习
罗冰生教授:“恐惧的发生,是由于无识和犹豫不决。”
三、如何有效的组织演讲
1、最适当的准备方法——资料积累+不同看法
2、不会失败的演说——真实的经验+深思
3、预备演说——聚集意见、信念和努力
四、如何预备你的演说
1、选题
2、实情
五、课程训练方式
六、意义
第二章 演讲与口才基础训练
第一节 发声原理及训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发声能力的要求,掌握发声方法;
2、掌握呼吸训练对气息的控制;
3、掌握共鸣训练“哼鸣”音的音色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的发声方法;
2、胸腹式呼吸原理;
3、“哼鸣”音训练。
三、教学手段
讲练
四、所需教学仪器、设备
多媒体、录音机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一、发声目标要求
发声能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能否针对表述内容,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合理安排高音区和低音区的关系。二是口才交际中能否流畅自如地运用普通话。三是交际者能否掌握较为正确的发声方法。
二、发声训练方法
(一)呼吸训练(胸腹式呼吸)
1、训练模式
(1)胸腹式呼吸,是利用深呼吸迫使横隔膜下压的方法,扩展胸腔,增加气容量,把横隔膜作为气柱的支撑点,从而使整个发声有了根基,使声音有了立体感。
(2)与此同时,尽力收缩小腹,利用小腹收缩的力量,控制气息,使其保持在肚脐眼上下各约3cm的宽度、环腰部一周的呼吸带中,使气息慢慢从这里向外放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气沉丹田。
(3)呼吸训练可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a.吸气至满后,作短促的“噗、噗、噗……”的无声吐气训练。注意声带不要出声,体会有欲吹去桌面上浮尘的感觉,保持腹部饱满,小腹收紧。
b. 吸气至满后,作“啊、咿、喔、呜”的单声训练,保持感觉同上。
c. 吸气至满后,作单句朗读训练,保持腹部感觉同上。
2、训练说明
(1)呼吸训练的目的在于扩大胸腔容量和有效控制气息。人的肺依附在胸腔之内,靠胸腔的张缩而张缩。由于肋骨的制约,肺在胸腔内的扩张程度有限,同时,胸腔的过度张合会导致上部的喉头紧张,结果声音反而不佳。因此,要扩大胸腔容量。一般都采用胸腹式呼吸。
(2)呼吸含有吸与呼两种动作。从发声的角度来说,吸是为了获取发声动力,呼是发声的基础。吸要快饿额柔和,用鼻子而不要用嘴,用嘴吸气会有声音而给人以气喘吁吁的感觉;呼要均匀、平缓,尽可能地延长使用每一口气。
(3)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感觉来寻找和自己的吸、呼感觉。
a.吸气感觉。犹如面对一朵怒放的鲜花,鼻子凑上去深深吸气般闻其“香味”(逐步使呼吸带涨满,同时小腹收紧)。
b.呼气感觉。犹如两手搬动重物时,腹部的紧张感,保持这样的感觉,把气对外呼。
(4)作呼吸训练时,要防止以下毛病:双肩上耸。脖颈硬挺,双目圆瞪,胸部过分外挺。
(二)共鸣训练
1、训练目标
追求声音的集中、圆润、明亮,且具有一定的穿透力。
2、训练模式
(1)共鸣训练可细分为发声训练和吐字训练两部分内容。
(2)发声训练可在前面呼吸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哼鸣”音的训练。具体做法为,先闭口发出“嗯——”音,注意闭口发音时,让气息通过软腭后部,进入头腔。这时气息如果流向正确,可发出较为明亮的“嗯——”音,然后慢慢张开口。这时,如果能做到“嗯——”音不随嘴巴的开合而出现音色明暗的变化,则位置正确。
(3)吐字训练要求吐字准确、干净、坚实,归音到位,也即通常所说的字正腔圆,要防止把字念“白”了。
3、训练说明
(1)人人都有声带,人人都有共鸣器官,会运用共鸣发声,可以使音色明亮、圆润,富有感染力,且能持久不哑;不会运用共鸣发声,不仅音量小、音质差,而且难以持久。人们日常说话时,是在无意识地运用共鸣器官,但是,倘能达到自觉运用,则会使发声能力有大的提高。
(2)共鸣腔一般分为三处:头腔、口腔、胸腔。头腔指硬、软腭以上的部分(包括鼻腔),这部分属于高频泛音区,它使声音高亢、响亮;口腔指喉部硬腭以下,胸腔以上的各共鸣腔体(含咽腔),这部分属于中频泛音区,它使声音丰满、圆润、庄重;胸腔指喉部以下部分,这部分属于低频泛音区,它使声音浑厚、低沉。
(3)“哼鸣”音的训练,意在将声音集中在口腔、头腔的共鸣区里。在这一训练中,软腭的位置是极为重要的。软腭过分上挺,气息多从口腔涌出,则声音欠明亮;软腭过于下塌,气息大量涌如鼻腔,声音会带有浓浊的鼻音,亦同样欠佳。
(4)吐字训练在追求字正腔圆及共鸣圆润的同时,还要注意颈项姿势的放松,下巴不能过于前伸或者内收。这些不正确的姿势都会使口腔失去弹力,以致声音紧涩。
(5)发声训练是一个寻求自我感觉的渐进过程。它的日常训练,不受时间场所的限制,有很大的灵活性。只是,要注意以自身条件为基础,侧重于自然声区,中小音量均可以同样寻找感觉,以逐日训练,能持久不哑为适中。
第二节 念读要领及训练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念读训练的要求;
2、掌握念读训练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视觉扫描准确度训练;
2、单字音节饱满发声训练;
3、慢速正音念读训练;
4、急速念读训练;
5、即兴播读训练。
三、教学手段
讲练
四、所需设备、仪器
多媒体、录音机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导语:
一个人念读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自身的工作和综合素质,大自宣读文件,小至读书看报,没有哪一项能离得了念读,即使其口才表述已经能够出口成章,无须再依赖文字底稿,其能力的培养最初也无不起于念读。无论是谁,其口才能力也不可能与念读“绝缘”,实际上念读能力的强弱是鉴定口才能力强弱的标准之一。
一、念读训练要领
1、视觉扫描的准确度训练
a.重于训练准确性,不能似是而非,丢三落四;
b.要求快速敏捷,过目不忘。
2、发声流利的快捷性训练
a.发声器官运动利索和准确,注重于信息判断和协调统一;
b.在语言准确的基础上能达到急语表述流畅的程度。
3、信息传导的灵敏度训练
a.将所获文字信息传至中枢神经,再由中枢神经传达指令至发声器官的全过程要迅捷;
b.视觉扫描与发声流利接近同步性,要求“眼到即口到”,并且字音准确、语法句式、语意逻辑准确无误。
二、念读训练方法
(一)视觉扫描准确度训练
1、训练目标
视觉扫描的准确无误。
2、训练模式
(1)指导教师于课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要求组长准备2~3份文摘类报纸(不得先给组内其他同学翻阅)。
(2)课始,教师要求学生在教室内按学习小组分别坐在一起,由组长向某一同学出示一个版面,请他默读2~3分钟。
(3)收回报纸,由组长和其他同学作“评委”,要求阅报人复述该版面报纸内容,可按阅读时间逐步提高要求。一般要求:该版共刊登了哪些消息(复述标题)、消息刊登的版面位置(可用笔大致画图)。高要求:每一条消息的基本内容。
(4)组长更换报纸版面,要求下一位同学同样完成上述要求。
(5)评定。限定时间内能基本复述者为合格,能准确还原者为良好,能准确背诵出文内重要句子者为优秀。
3、训练说明
(1)所用报纸以文摘类为佳,因其文章篇幅短小,版面信息容量大,有助于保证训练质量。
(2)小组测完后,由组员以本组报纸交换别组报纸对组长进行测试。
(3)根据教学时间安排情况,还可推选小组中最优者1~2名,按同样的方式,在班上进行示范竞赛。
(二)单字音节饱满发声训练
1、训练目标
纠正口腔共鸣位置,训练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2、训练模式
a.按照汉字的音节构成与普通话四声声调,排列组合出全部音节,每音节选一字。
b.以招呼位于50米外的朋友似的感觉和音高、音量,逐步朗声读出。
c.发声要求:中气要顶足,共鸣腔打开,发声要求声母、韵母交待清晰,发声时一字一顿,不连续。
3、训练说明
a.此项训练初始可在室内进行,最好由辅导教师在旁边检查。检查(或学生自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声时气息是否下沉“丹田”,是否有挺胸、耸肩、面部表情紧张等不良现象,是否字正腔圆等。基本正确后可由学生外出自练。
b.学生可请同学或老师旁听筛选,以发声共鸣较为吃力而且与普通话声韵偏离较大的字作为重点训练内容。
c.单字音节饱满发声,训练强度较大,声带容易疲劳,学生可自我斟酌安排每次的训练量。
d.此项训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音色、音量、音质的改变,需有耐心,急于求成反而可能“欲速不达”。
(三)慢速正音念读训练
1、训练目标
保持气沉丹田,气息通畅,训练字正腔圆、吐字清晰。
2、训练模式
a.任选一份《人民日报》之类的大报,以第一版上的政论性文章为念读材料。
b.念读要求:庄重、舒缓、洪亮,吐字可仿照电台播音员“读悼词”的速度和节奏,但共鸣区应以胸腔、头腔为主,以保持音色的明朗洪亮。
c.念读时仍要求一字一字发声清晰饱满,但每字之间不宜断开,保持似连非连,停顿时应保持丹田部位的紧张感。
3、训练说明
a.此训练可在单字饱满发声训练的基础上同时进行。
b.此训练可在教室内由教师组织学生轮流朗读。
(四)急速念读训练
1、训练目标
视觉扫描准确度、发声快捷度、信息传导灵敏度的综合训练。
2、训练模式
a.教师事先准备好念读材料,要求学生每人读一个小自然段。
b.自然段可选3行以上容量,要求学生一后气急速念出,不受语调、语气、语法及标点符号限制,在吐字基本清晰的基础上要求尽可能快捷。
c.评定标准:一口气阅读的字数总量及误读率,以字数越多而误读率越低为佳。
3、训练说明
此训练阅读材料不限,报纸社论及教材可任选。
(五)即兴播读训练
1、训练目标
视觉扫描的准确度,思维中枢的判断能力,传导准确与发声器官运动准确灵敏的综合训练。
2、训练模式
a.教师事先准备好播读材料(报纸或政论文集,每件两份)。
b.教师指定学生以播音的方式和速度、节奏,即兴朗读5行~8行;不准试读,接过材料即正式播读。
c.教师以手中的同一份材料鉴定。鉴定标准:念读清晰无误,发音声韵准确,句式判断正确,语意表述明确。无错误、漏读、卡住重读等现象者为优。
第三节 听话指导及训练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听话理解初、高级训练要求;
2、把握迎合训练的分寸,能作出针对性反应;
3、了解抗回避训练的要求,训练谈判交涉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听话理解的要求(初、高级)
2、迎合训练的分寸把握
3、迎合与抗回避训练
三、教学手段、方法
讲练
四、所需设备、仪器
录音机、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2课时
导语:
口才,不论是哪一种应用形式,也不论是属于哪一个行业种类,其根本目的都不外乎是为了交流思想、沟通信息、解决问题。因此,口才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双向交流性。这就要求一个人不仅要会说话,而且要会听话,否则,不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不了解对方的思想现状,就很难作出有针对性的反应。口才就难以取得真正的成功。
一、听话理解训练要求(初级)
听话能力,是人的文化素质在口才交际过程中的一种无形的显现。它以听话人的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为基础,借助于判断和推理能力,作用于口才交际的全过程。
在口才交际过程中,“听”与“说”可以说是其两大主干环节。也就是“发布”与“接收”这对相互依存并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听”是为了更好的“说”,听得准才能说得好,“听”服务于“说”,表现为对对方表述内容的准确理解,并为听话人的言行反应提供依据。
听话能力的训练围绕两项内容:一、“听”与“说”的交叉运用与自我理性控制。要求为“该说的时候就认真说,该听的时候就耐心听”。二、对于所听到的话语的准确分析、准确理解、准确判断、准确处理。
由此可见,一个人想要成为口才方面的佼佼者,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听话能力。
听话能力的训练,在初始的起步阶段,主要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听“点”:提取要点训练
在听话过程中,应当时时注意对对方的话语进行观点整理,进而努力把握其要点。
注意“量”的把握,遵循“节省”的原则。
例如:侯宝林先生的相声片段:“谁?俺。咋?尿!”
(二)听“线”:脉络把握训练
在听话过程中,应当时时注意对对方话语的主干或主线完成环节衔接的把握,同时虚化可能妨碍理解的旁支细节。
对于叙事成分的把握: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具体环节。
对于抒情成分的把握:把握发展、起伏、跌宕等波动曲线。
对于议论成分的把握:总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内在的有机联系。
“虚化”,是在对说话人所说的话语全部听取的同时,对于其中某些旁支细节暂时不予过多关注的意思。也就是听话人按照自己的逻辑思维的判断能力,对于所听取的话语进行主次轻重缓急的处理的一种能力。
(三)听面:中心提炼训练
在听话过程中,应当时时注意对对方话语的意图进行总结提炼,同时明确其内在的纲目层次关系。
中心提炼能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前两项训练的有机综合。即“连点成线”,进而“串线成面”,从听话人的角度,构建起既忠实于说话人的原则,又融入了听话人的独特理解的纲目层次。
二、听话理解训练要求(高级)
(一)听话训练要求学会“内外辨析”
“内”,指话语的表面意义,或者称之为“题内话”。
“外”,即话语表面意思之外的,是客观存在的另外一层意思,称之为“题外话”。大致分为两类:
1、说话人话中有话,听话人也听出了话中有话。
2、说话人其实原本“话外无话”,但是听话人却听出了“话外有话”。
(二)听话训练要求学会“表里透视”
就是在听话时对于对方的话语同时进行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的分析和把握,这种分析和把握可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1、正话反说与反话正说。
2、真心话与违心话。
3、友好话与牢骚话。
4、正确话与错误话。
(三)听话训练要求学会“听说有度”
也就是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不该说话的时候就应当少说话,甚至不说话。
三、迎合训练的分寸把握
迎合,在口才交际中,应用虽广,难度却大。
首先,显现在说话人的出发点和角度与自己本意不一定相同上。
其次,显现在对迎合者思维反应能力要求较高。
再次,显现在迎合表述既忌讳对原话语重复,又忌讳对原话题作新拓展。
由此可见,“迎合”及其训练之难,主要是在对“迎合者”的思维素质要求上。
要求一:如何对对方的表述内容进行快速辨析、有机分解。
要求二:在对对方的表述内容进行快速辨析的同时,迅捷组织话语。
“迎合”与“拍马屁”本质的差异:
1、迎合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迎合应当是在坚守本方原则立场不变
的前提下进行的。
2、迎合在口才交际中,表现为一种从属性,往往是对方已经表露出某种需
求,并且希望获得响应,迎合此时应需求而发生。
3、迎合在口才交际中,表现为一种手段,其最终追求的是,争取对方对自
己一方观点、立场、情感、态度的认同和支持。
四、迎合训练的具体要求
迎合的类型:
1、尊卑迎合。 2、情感迎合。 3、礼节迎合。 4、功利迎合。
迎合的形式:
1、表情态势迎合
指在口才交际过程中,听话人借助自己的面部表情和态势形体动作,对对方的话语表示理解、认同、附和、赞赏。
2、行为举止迎合
指在口才交际过程中,听话人借助自己的行为处事,以及通过行为处事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向对方表示理解、认同、附和、赞赏。
3、话语内容迎合
指在口才交际过程中,听话人在对对方话语的理解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话语应对,向对方表示理解、认同、附和、赞赏。
第3、4课时
一、迎合与抗回避的训练方法
(一)模拟迎合训练
1、训练目标
训练与初次相识者攀谈的能力和公关交际能力。
2、训练模式
a.由指导教师在训练开始前一周公布训练项目,规定每两个同学为一个组
合,每人各自任意准备一个话题,要能围绕此话题作不少于5次的独立表述,直至登台表述前均不得互相告知。
b.上述之独立表述,每次以3~5句话为宜,不能过于简略,也不能过于冗
长。
c.一方按自己事先的准备逐次独立表述,话音一落,另一方就必须发表迎
合性意见。
d.迎合意见只能以原说话人的立场为自己的立场,既不能不同意原说话人
的观点,也不能先行说出原说话人还没有说出的新的观点,也不能简单重复对方所说的观点,而只能竭力用与原表述方不同的语言表述与其基本相同的意见。
e.此项训练主要检测迎合者。每一组表述总时间不得超过5分钟,到时即
中止。
f.此类训练宜双向进行,第一轮结束后,双方互换身份继续进行。
(二)模拟抗回避训练
1、训练目标
训练向有关方面坚持合理请求的能力,训练谈判交涉能力。
2、训练模式
a.由指导教师在训练开始前一周公布训练项目。要求每两个学生为一个组
合,两人共同商定一个话题,并明确身份。
b.话题内容限定为一方向另一方提出请求并要求其受理,而另一方则设法
推却。训练过程中,提出请求方应想方设法使对方不得不受理请求,而推卸责任方则想方设法推卸责任,以回避对方的请求。训练展开前,双方按各自规定立场准备理由,互不通气。
c.双方立场不得发生转变,但理由与某些程序可以虚构,虚构的理由与程
序一经说出,则全部视为真实的,双方均不得指责对方虚假。
二、听话理解训练
(一)全文复述式听话训练
1、训练目标
训练机械记忆与即兴复述能力,克服瞬间记忆的“遗忘曲线”干扰,克服
表述中的心理障碍。
2、训练模式
a.教师任选一部政论文选或文集,按学生序号逐一要求同学听读。
b.教师慢速朗读3~5行文字,连读3遍后,请被试同学起立,背诵复述全
部文字内容。
3、训练说明
a.政论性材料比记叙文、散文、说明文等其他文体的记忆难度更大,较适
合大学生。
b.学生在听读时不得笔录。
c.该项训练要求被试学生瞬间思想高度集中,这种高度集中一般无法长时
间坚持。
d.从教学实践看,该项训练的机械记忆难度不是很大,常常在教师读完第
二遍后,就已经有一部分学生可以背诵复述了。但问题在于,一旦点名让某学生起立背诵复述,能较好地完成者少,所以在训练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一方面集中注意力,一方面放松情绪,以消除心理障碍的干扰。
(二)筛除冗余信息的听话训练
1、训练目标
学习掌握“提取对方的话语要点,筛除冗余信息”的原则和方法。
所谓“筛除”,即听话人运用逻辑判断的思辩分析手段,对于听取的话语进
行筛选与过滤,在筛选冗余信息的同时,提取与语言交际的目标密切相关的诸要点。
2、训练方法
a.听取某人的话语录音,进行“压缩”式复述训练。
b.定期地为一位不识字的邻居老人代写家信。
(三)要点复述式编码训练
1、训练目标
训练机械记忆基础上的理解记忆要点复述能力,克服表述中的心理障碍。
2、训练模式
a.教师实现选好文选或文集为训练材料,按学生序号逐一要求学生听读。
b.教师慢速朗读6行~10行文字。连读3遍后,请被试同学起立,复述该
部分文字的几个要点。
(四)虚话旁支细节的听话训练
1、训练目标
学习“把握对方话语主干的环节衔接,虚化旁支细节”的原则和方法。所
谓“虚化”训练,就是由听话人按照自己的逻辑思维的判断能力,对于所听取的话语进行主次轻重缓急的处理的一种能力。
2、训练方法
a.全班同学集体听取某一段含有多种头绪的录音讲话,并做记录,听完后,
教师不做任何提示和限制,由听话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运用虚化原则,将其重新整理成单一线索发展的讲话梗概。
b.每周听一次电视中的评书节目,听完后尝试用笔回忆整理出故事梗概,
第二天电视重播时核对,看看自己有没有漏掉重要的情节。
c.利用听报告的机会,有意识地对于报告人的内容进行记录,训练自己进
行“散点连线、串线成面”的能力。
(五)听话过程中的正误辨析训练
1、训练目标
训练在记忆、理解基础上的即时判断能力、辨析能力、反应能力,克服表述中的心理障碍。
2、训练模式
a.教师可于课前准备一些广告词、寻人启示、失物招领、会议通知之类的简短文字材料,每一份中制造两三个语法、逻辑等方面的错误。按学生序号逐一要求学生听读。
b.教师将一份材料连读3遍后,请被试学生起立,指明错误所在。
3、训练说明
a.正误辨析是学生在对全文理解基础上进行的一种逻辑分析活动,需要经过思考之后才能得出结论。所以此类材料在同一篇中错误不宜太多,以免干扰对全文的理解。
b.同一份材料,在一个班的教学中,最好只用一次,不得超过两次。如使用两次,也须拉开时间距离。
c.被试学生一律不得用笔记录训练内容,全凭心记口述完成。
第四节 姿态风度设计及训练
一、教学目的
1、强化口才交际过程中态势风度意义的认识。
2、掌握单向表述口才应用中态势风度的基本能力。
3、掌握双向表述口才交际中态势风度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单向表述口才应用中的态势风度。
2、双向表述口才交际中的态势风度。
三、教学手段、方法
讲练
四、所需设备、仪器
多媒体、录音机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导语:
在我们的口才交际过程中,除了“说”与“听”,还有一项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的,那就是我们的姿态风度,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的自身修养,是我们礼仪和素质的外在体现。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姿态风度。
态势风度是口才交际过程中,对有声语言的交际效果能产生一定的非语言因素之一。它通常是指口才应用者在其交际过程中,以身体姿态、眼神表情等在或有意无意之中显现的意图、倾向。
一、单向表述口才应用中的态势风度训练
单向表述口才应用中的态势风度训练,可以分为身姿风度和表情风度两大部分:
(一)身姿风度
身姿即形体外表,良好的形体外表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演讲前应尽量避免去想不愉快的事情,以增强成功的自信心,并且,登台前一定要做到精神集中、情绪饱满,保持心情愉快。
单向表述口才应用中的身姿由上下台步伐、站立姿势、手势动作和服装仪表等构成。
1、上下台步伐
演讲者的上下台步伐,要能显现沉着,充满自信,稳健有力,大方自然,上身要挺拔向上,双臂自然地前后摆动,幅度不要过大,也不要过小,头不要昂的过高,也不要过低,目光平视正前方。
2、站立姿势
站立一般宜取丁字步,两腿不要紧贴在一起,前后交叉距离要适中。要注意把全身重量始终放在一只脚上,另一只脚虚设,能保持身体平衡即可。两手不做动作时自然下垂,微微弯曲。
3、手势动作
常见的手势动作有上举(抬)、下压和平移、斜劈(挥)等几类,每类中又可分为单手和双手两种,每种均可有拳头式、掌式。
在设计手势动作时要掌握以下原则:
(1)辨清褒贬含义的区别。
含褒义的,即表达积极意义,如希望、肯定等意,手往往向上、向前、向内;
含贬义的,即表达消极意义,如批判、否定等意,手往往向下、向后、向外。
另外,手势动作范围大致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分别表示褒、中、贬三种感情。如号召性的动作,多在胸部以上的区域;一般强调性的动作,多安排在胸前区域;而鄙视、贬斥性的动作,多在胸部以下的左右侧,且以右手在左侧做动作最佳。
(2)把握动作的情感分量。
一般来说,单手的分量比双手的轻,当配合演讲内容情绪设计动作时,大都不将双手同时进行的大幅度动作安排在演讲前半部,随着一个一个的小高潮,动作幅度逐渐加大。
另外,拳式动作和掌式动作的内涵是有差别的。拳式动作往往强调动机、决心,而掌式动作往往是动机和效果同时兼顾。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3)动作要成套。
演讲时哪里要有动作,有什么样的动作,动作幅度多大,都需要密切结合内容通盘考虑,不要随心所欲。一般在7分钟的演讲时间里,有5—7个动作(由小到大)就够了。
4、服装礼仪
演讲者的服装要有别于家常便服,但又有异于文艺演出,亮相比较,应更接近于生活,以朴素庄重为宜。
(二)表情风度
表情风度由面部和表情两部分合成,而其中,以眼睛为主。演讲者要用眼睛和听众交流感情,并进而通过和听众眼神的交流控制和感染听众。
1、眼睛
演讲者在讲述中,要使喜、怒、哀、乐之情在眼睛中明显地流露出来,与语言的情感曲线同步发展,才能收到最佳的演讲效果
2、面部表情
为了使面部表情更好地表达演讲者的内心情感,要注意敏捷和鲜明这两点。
敏捷,即要能迅速地反映出内心的情感,表情应该和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产生,并同时结束。
鲜明,即是指面部表情要准确、明朗,每一点微小的变化,都要能让听众感觉到。
面部表情要讲分寸,即要有真实感,又要有艺术感,表情与情感表达的幅度相吻合。
二、双向交流口才交际中的态势风度训练
双向交流口才交际中的态势风度训练,由空间距离、身姿手势、眼神表情、服饰风度等要素构成。
(一)空间距离
空间距离,即口才交际时双方之间的距离。
交谈时的适中距离要视交谈者之间的关系和交谈内容的性质而定。如家人、密友交谈时可以靠得很近,以至于没有距离,而教师与学生、领导与下级、管教人员与管教对象等之间的交谈,双方一般都有一定的距离。
(二)身姿手势
在口才交际中,身资手势也是双方交流的不可或缺的有机成分,正襟危坐显得郑重严肃,俯身向前显得平易随和,而过久的仰身向后则会给人以一种倨傲感。
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口才交际中,双方都不宜有过频过多的姿势变换和手脚动作,那会给对方一种你已不耐烦的感觉。
在有很多人参加的口语交际中,当双方之间有明显界限,居于领导地位的一方不宜过久地仰靠在椅背上说话,那会增大双方的距离感,而最好双臂置于讲台上,上身前倾,以弱化间隔感。
由于手势动作含义的丰富性,在交谈时还要注意一些手势动作方面的忌讳。
(三)眼神表情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交谈中,说话人要学会让眼睛主动配合自己的话语表情达意,与对方进行积极的交流,要求说话时要使眼神具有与所述内容同步发展的喜怒哀乐的变化。
同时,面部表情也是很重要的。要使它也能与交谈内容同步发展。但是,面部表情内涵的丰富性又使得交谈者务必注意面部表情的含蓄性。
微笑,应当是交谈双方面部表情的基本形式。因为向对方微笑,通常意味着理解、赞赏和欢迎,因而,有助于推动双方更进一步地敞开心扉。
(四)服饰风度
在一般场合下,一个人的服饰与其言行之间并没有必然的、有机的联系。民间有一句俗话:“不以衣貌取人”,但是在交际往来中,衣装服饰却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在交际往来过程中,人们往往都要求自己和对方要有风度,交谈也不例外。风度,是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态势的总称。而交谈风度,则是以交谈为主体表现形式的,是一个人的涵养、素质、气质的外化,它直接显示了人们控制、掌握、表述语言的能力。
第五节 心理素质要求及其训练
一、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对自身心理素质的认识。
2、使学生具备克服心理障碍的能力,提高自信心。
3、加强学生单、双向表述口才中的心理自控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单、双向表述口才应用中心理障碍克服的基本方法。
2、单、双向表述口才应用中的心理自控能力训练。
三、教学手段
讲练
四、所需设备、仪器
多媒体、录音机
五、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2课时
一、心理素质训练目标要求
口才训练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的:单向表述口才应用中的心理障碍克服及其训练;心理自控及其训练;双向交流口才交际中的心理沟通及其训练;心理转换及其训练。
(一)单向表述口才应用中的心理障碍克服
心理障碍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它起源于表述者自身的心理活动,是对表述成功自信心不强的必然产物,是人们自己给自己的表述成功设下的一道障碍,换言之,就是自己打垮了自己。
(二)单向表述口才应用中的心理自控
单向表述口才应用中的心理自控训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口才应用过程中“扬长避短”,以使自己达到现时最佳水平;二是如何通过对自己的心理素质系统的认知和“扬长避短”的训练,扩大自己的口才适应面。
心理自控的前提是对自身心理素质的冷静而理智的辨证认识。这种认识完全不同于按照理论书籍去“对号入座”,而是借助理论对自己已有的交际实践进行反思、总结,并结合社会评价进行全面认识。
二、心理素质训练方法——自我心理分析训练
1、训练目标
心理分析训练。心理障碍克服训练。
2、训练模式
(1) 要求学生以自己为对象,写一篇心理分析报告。
(2) 分析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的某一个性特点为侧重点,或作
深入剖析式,或作上溯寻源式的心理分析,并写成文字表述稿。
(3)要求学生逐一上台,将此心理分析话题转换成口语表述训练,针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当众进行心理分析。
3、训练说明
a.每一个同学表述时间不得少于5分钟,不得多于7分钟,超时由教师中止,并酌情降分。
b.心理分析是口才训练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它是对自己与他人进行心理透视与鉴别、交流双方心态剖析与鉴别,以及心理转换的基础。
c.心理分析要求对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灵活运用,要求能解决口才中的实际问题,反对教条式的、贴标签式的对号入座、生搬硬套。
d.心理分析要求能由现象至本质,再由现实向历史溯源求因,再由历史溯源求因回归现实,以及以历史、现实为依据作未来预测等所角度、多层次的分析。
e.心理个案分析要求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力求能在某一点或某一方面作深入的分析,而不必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
第3、4课时
一、心理素质训练目标要求
(一)双向交流口才交际中的心理沟通
双向交流口才交际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心理相容与心理不相容。
心理沟通话语具有探测性、多样性与多次合成性。
1、探测性。
是指对对方心理尚未可知时,为探测对方心理,运用话语所作的由远及近,由与对方无关而逐渐向与对方有关的话题的延伸。
2、多样性。
是指在心理沟通过程中,语言在表述形式方面的多样性。
3、多次合成性。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仅凭一次语言交流难以实现心理沟通,因而有时要通过两次,乃至多次交谈才能实现心理沟通的多次合成特点。
(二)双向交流口才交际中的心理转换
心理态势的的总体发展趋势:
(开始时)心理相容或不相容—(借助)心理沟通—(实现)心理转换
二、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心理沟通与转换训练
1、训练目标
心理沟通与心理转换训练。心理分析训练。
2、训练模式
a.教师于课前先拟好几十道题目,每题一纸,折叠后混合,由学生上来抽
题。
b.每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为“主动方”,一为“被动方”),自由组合后,推
选一人上来取题。
c.取题后由教师记下题目,再由该学生取回,依照题目内容作“心理模式拟定”。
d.由取题者将写有自己拟定的心理态势的纸条交给指导教师。
e.指导教师向与取题者“同组”的另一位同学宣读题目内容。
f.沟通训练开始,主动方同学应当根据题目内容分析出被动方的心理态势,允许判断三次,正确与否以被动方交给教师的写有拟定的心理态势的作业为证,至多判断三次后,由教师当中公布被动方的心理态势。
3、训练说明
a.抽题同学的“心理模式拟定作业”由同学课后完成。
b.根据题目内容,要求取题者拟定一种心理模式。
c.被动方同学所取的题目与拟定的心理模式,均须对主动方同学保密,由教师在第二次上课时向其公布题目,并由其在不知被动方“心理模式”的情况下对其“心理状态”开始判断。
第六节 口才思维优化模式训练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传统观念批判、继承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问题作深入思考的能力,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的能力,培养能主动灵活地转换问题的思考角度的能力。
4、培养对问题多作思考的能力,培养能主动灵活地转换问题的思考角度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优化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提高逆向思维能力;
2、提高纵深思维能力;
3、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4、提高联想思维能力;
5、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三、教学手段
讲练
四、所需设备、仪器
多媒体、录音机
五、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2课时
导语:
人的思维活动是与语言紧密相连的,语言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也是人们进行思考的工具。语言与思维表现为一种相互依赖且相辅相成的关系。口才显现与思维活动之间,原则上应呈现为一种同步发展的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确立口才思维优化的训练原则:口才与思维的循环训练。口才思维优化训练由逆向思维训练、纵深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联想思维训练、综合思维训练等多个具体的训练环节组成。
一、逆向思维优化训练
(一)训练目标
培养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传统观念的批判、继承能力。
(二)训练模式
(1)本训练可以采用当中发表“反弹琵琶”式演讲的训练方式。
(2)学生可以一部成语词典为主要对象,从其中筛选出一个,针对其观念已显得陈旧,或传统理解原本就欠准确之处,反其原意而立论。
(3)逆向论证由传统释义、情节复述、逆向辨析、新意立论等四个部分合成。
(三)训练说明
高水平的口才应用要求表述者能从一般人认为是正确的观点、现象中发现谬误、不足之处,或能从传统认为是错误的观点、现象中发现真理的成分。其形成特点表现为对传统思维模式作逆向思考。
(四)训练指导
训练中须防止三种常见的不佳表现:
(1)“曲解”型。
(2)“抬杠”型。
(3)“消极”型。
二、纵深思维优化训练
(一)训练目标
培养对问题作深入思考的能力,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训练模式
(1)本训练采取教师规定命题的模式,由学生自由命题登台演讲的方式。
(2)命题模式为“从xxx现象中所想起的”或“关于xxx现象的思考”,要求学生能捕捉生活中某一常见的,但往往是熟视无睹的现象,作深入分析并发表演讲。
(3)纵深思考由现象简述、现象分析、现象纵深分析三个部分组成。
(三)训练说明
高水平的口才应用,其思维过程还往往表现出向纵深发展的特点,能从一般人认为不值得一谈的小事,或无须再作进一步探讨的定论中,发现更深一层的被现象掩盖着的事物本质,其思维形式的特点为,从现象入手,从一般定论入手作纵深发展式的剖析。
(四)训练指导
训练中须防止两个不佳表现:
(1)“就事论事”型。
(2)“不着边际”型。
第3、4课时
一、发散性思维优化训练
(一)训练目标
培养对问题作多向思考的能力,培养能主动灵活地转换问题的思考角度的能力。
(二)训练模式
(1)本训练可以采取由教师命题模式,由学生自由命题登台演讲的方式。
(2)发散思维训练模式,其特点是从同一个信息源引出不同的结果。按照这一思维模式,作业规定,每个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任选一个思维中心点,以“XX(即思维中心点A)的随想(或遐想)”为题,给予一定的准备时间后,由其登台进行演讲,并规定,每一篇中的“遐想点B”一般不得少于三个(也即须由“A”引出B1、B2、B3)。
(3)发散思维优化训练,以思维中心点(A)和围绕中心点展开表述的、不少于三个独立分话题方向的遐想点(B)两个部分合成。
(三)训练说明
高水平的口才应用,其思维过程的又一特点为思维轨迹的多向发展,即能主动灵活地转换问题思考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对话题展开立体分析,在思考问题时,能摆脱传统思维定势的约束,这样,在论证命题的过程中,当别人以单一角度立论时,自己能以多种角度立论,并能在诸多立论角度中,选择最佳角度立论。
二、联想思维优化训练
(一)训练目标
培养对问题作多向思考的能力,培养能主动灵活地转换问题的思考角度的能力。
(二)训练模式
a.本项训练可以采取由学生一对一地互相出题,或者训练小组内每个人各自出题,将所出题目混合后编号,再由小组成员分别抓阄来获得自己的训练话题。
b.联想思维优化训练,其思维轨迹表现为由A-B-C…它主要是利用联想物之间的时间与空间上的接近关系、特点方面的相似与对立关系,在原先表面看去并无有机联系的联想物之间建立有机联系。
c.联想思维优化训练的话题合成,以三个表面看去互不相关的事物并列,之间以点号相连,此即为话题材料,受训者接到话题材料后,首先要思考选定在此三个事物之间建立内在联系的方式和角度,然后以副标题的形式确立下来,此副标题即为演讲的中心话题。
(三)训练说明
高水平的口才应用,其思维过程的又一特点为思维轨迹的能动串接运动,即能透过事物“互不相关”的表象,发现其“内在联系”。该项训练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把命题中规定的零散材料连接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并且由此显现出一定的思想意义。
三、综合思维优化训练
高水平的口才能力,其思维过程还有一个突出的表现,即强有力的论证性。它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从看似针锋相对的观点中看出彼此之间深层次的互补关系,二是能从多个不同角度对同一命题展开论证,并分别得出一致的结论,因而,具有很强的辩服能力。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综合思维是辩论、交谈、讨论、商榷、谈判过程中雄辩式立论的主体方式。
第三章 演讲与口才技能训练
第一节 朗读朗诵训练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朗读朗诵的能力;
2、掌握朗读训练的基本要领;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读与朗诵的异同;
2、朗读的特点、基本语调;
4、朗读的语调设计。
三、教学手段
讲练
四、所需设备、仪器
多媒体、录音机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朗读与朗诵的异同辨析
(一) 朗读、朗诵的概念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
朗诵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朗”就是响亮的声音;”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把文章背诵出来。具体地讲,朗诵就是由朗诵者把文学作品在观众、听众面前用准确、流利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艺术的表演性地有声语言再创活动。
(二) 共同点
1、两者都是以书面语言为依据,以书面语言为表达内容。往往是以他人写成的文稿为本,当然这里也不排除朗诵、朗诵者读自己的作品。这就要求必须深入理解作品。
2、二者都是以口头语言为表达手段。
3、二者都要求字音正确,语句流畅。语调语气和谐,做到表情达意。
(三) 不同点
1、二者的本质区别:
朗读和朗诵相比,朗读本质上还是一种念读,是一种应用型的朗声阅读。它更注重于突出讲解功能,换句话说,它是附属于讲解的一种口语形式。因此朗读更注重于通过语言的规范、语句的完整和语意的精确。它呼唤的是听者的理智思考,追求的是使听者全面、准确的理解朗读者所表达的意思。
朗诵,本质上是一种语言表述的艺术表演形式。朗诵要求朗诵者在朗读要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文稿的表达形式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处理。朗诵者借助于语速、语顿、音区、轻重音等方面的富于变化的个性表达手段,将朗诵材料转化为一种艺术表演。它呼唤的是听众的情感共鸣,追求的是使听众听之入耳、听之入心、听之动情的艺术感染力。
2、表达文体的不同
朗读的选材十分广泛,诗歌、散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各种文章、书信等都可以朗读;朗诵在选材上只限于文学作品,而且只有辞美、意美、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才适合朗诵。
3、应用范围不同
朗读是一种教学宣传形式,主要用于课堂学习和电台视台播音。朗诵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多在舞台上、在文娱活动中使用。
4、表现形式不同
朗读对声音的再现要求接近自然化、本色化、生活化,口语形式平实、自然。注重于音量均匀,吐字节奏、停顿以及声音高低对比,可以根据表达需要而有所变化,但不宜有太多的变化;朗诵的口语形式是生动、优美。对声音再现的要求则应是风格化、个性化甚至可以戏剧化。它要求朗诵者将自己对作品的体会,通过音量的大小,音区的高低、节奏的的快慢等多方面的变化,凝结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深入并撼动听众的心灵。
5、语言选用上的区别
朗读以听者全面准确理解表达内容为目的,在要求语音规范的基础上,运用普通话,但又不仅限于普通话,特殊情况下允许使用方言。
朗诵注重以语言艺术魅力感染听众,所以,一般情况下要求必需使用普通话。因为,用方言朗诵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让听众难以接受的。方言的阻碍,我想朋友们都知道这里不在讲述。
6、在姿态语方面的区别
一般对朗读者的形体、态势、表情、眼神等均无明确的要求,如老师可以来回走动之读课文,播音员通常坐着播音等。
朗诵,就要求朗诵者,在朗诵过程中形体、态势、表情、眼神的和谐统一,协调配合,以强化朗诵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朗读和朗诵,既有区别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朗读者所处的位置是本色化的,而朗诵者所处的位置是艺术化的。朗读是朗诵进行艺术加工的基础,朗诵是朗读艺术加工后的提高。从对口语的学习上来看,朗读是基础,朗诵是朗读的进一步深入和艺术化的过程。不管是朗读或是朗诵,语言绝对不能脱离生活语言的基础。要防止”朗诵腔”、”播音腔”、”舞台腔”,否则朗读也好,朗诵也好,只会让人听了不自然、不亲切,非但不能引起共鸣反而使人感到刺耳。
二、朗读基调的把握和角色体味
要朗读好一篇作品,务必先完成对作品的”基调把握”和”角色体味”。
1、作品的基调
就是作品的总的感情色彩和份量。感情色彩和份量,对朗读、和朗诵的意义以及作用,我们从上面语气的讲解中,已经可以明确地看出来了。这里所讲的基调问题是针对整个作品的感情色彩和份量而言的。
把握整个作品的基调,要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的主题上下手。如,高尔基的<海燕>,创作于1901年4月,当时正值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它一诞生就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所传诵,被看作是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作品以象征的手法,通过革命风暴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述,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鸣、敢于搏波击浪、勇于呼唤暴风雨的海燕---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海燕满怀激情的呼唤着革命高潮的到来。那么这篇作品的基调就是海燕对革命高潮的向往和企盼。
2、角色体味
把握了作品的创作基调后,进而进入作品的”角色体味”。作品的体味过程可以分为”进入角色、进入情境”两个环节。
首先要进入角色。以叶挺的<囚歌>为例,”进入角色”就是朗读时要把自己想象成”我就是叶挺,叶挺在我身上”复活”了。这样经过体味和揣摩,朗读时才能够做到感情真切,抒发自然。
但是,仅仅是进入角色还不够,还必须”进入情境”,也就是要进入作者创作时情境。这里我们还以<囚>歌为例来加以说明。叶挺是在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捕的,先后被囚禁在上饶、恩施、桂林、重庆集中营。囚禁中,除了遭受种种酷刑的折磨外,还曾经受到”高官”、”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等头衔的诱降,叶挺均以拒绝。因此深入体味,我们就不难把握,<囚歌>的主体风格是”内心独白”式的,抒发的是”自己向往自由,但又深知如果自己不投降,就不可能再获得自由的痛苦情感。其基调应该是”深沉的,郁闷的,客观地说还有一种”久居囚禁”的烦燥情绪,然而最终又必须回归到信仰的坚定上来。这样朗读这篇文章时,我们心中就更加有数。
把握了上面两点,我们在反复试读时,再进行细部的安排和处理。注意”情感起伏设计”和”褒贬色彩的揣摩。首先选定作品的大高潮的部位,其次是以这个高潮部位为中心,逆向安排渐次升降的小高潮。这样就能客观的把握作品,避免出现”抒情过分”和”抒情不足”等情况。
我们以大高潮定位,逆向安排小高潮,其目的在于通过情感的起伏发展,以及语言色彩的变化、节奏的张弛,使得朗诵更富有语言的魅力,以引导听众与朗诵者一起进入作品的情感境界,在处理这些时,仍然要围绕作品的基调来进行,同时还要考虑朗诵者的朗诵风格、嗓音条件等,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把作品都给安排上同一模式高潮形式。不同作品的情感起伏设计是不同的,同一作品由不同的人来朗诵,其情感起伏设计也应该是有不同的。
褒贬色彩的情感揣摩,主要侧重于”度”的把握。其依据则应是处处不离作品的主题和基调。以<海燕>为例,在主题表现上,海燕呼唤的、迎接的都是暴风雨,暴风雨是革命高潮的象征,朗诵者在朗诵作品中关于暴风雨场面的描写时,不宜带有贬义色彩。而”海鸥、海鸭、企鹅”三种海鸟,在作品中是指俄国立宪党人等,朗诵时情感色彩上应带有贬义色彩。海燕与暴风雨处在主要位置上,三种海鸟只是塑造海燕的衬托,朗诵时贬义的语言份量不能过重,以使其处于”海燕不屑一顾的地位为宜。
三、气和节奏
1、语气;
语气是说话人的口气和态度。“语”是指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气”是指朗读、朗诵时支撑有声语言的气息状态。语气,既包含有内在的感情色彩又有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的声音形式。
作品的感情色彩表现在词章文采上,朗读朗诵者的思想感情则表现在声音气息上。在朗读、朗诵中,具体的感情色彩体现在语气中。语气的色彩不能随意涂抹,它是语句内在的具体思想感情的显露,这种显露表现在气息的变化上。一般地讲,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喜的感情气满声高;悲的感情气沉声缓;惧的感情气提声疑;怒的感情气粗声重;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所以说:正是感情的千变万化,才有气息的千姿百态。
2、节奏
(1) 节奏的概念
节奏是指朗读、朗诵者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在语音形式上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回环往复。节奏和语气不能混淆,语气是以语句为单位,节奏是以全篇为单位。
(2)节奏的类型有六种:
①轻快型②凝重型,如<囚歌>③低沉型④高亢型,如<海燕>⑤舒缓型,如<荔枝蜜>⑥紧张型,如<最后一次演讲>
第二节 演讲表述训练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演讲能力;
2、掌握演讲训练的基本要领;
二、教学重、难点
1、演讲与朗诵的异同;
2、演讲的特点、基本语调;
3、演讲语调设计。
三、教学方式
讲练
四、所需仪器、设备
多媒体、录音机
五、课时安排
6课时
第1、2课时
一、演讲与朗诵的异同辨析
(一)相同点:
1、都有明确的内容;
2、都需要比较规范的口语和一定的表演能力;
3、都要求在表述主题时充满激情。
(二)不同点:
1、角色身份不同:
朗诵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朗诵者还是在朗诵别人的作品,是在扮演成另一个“我”来抒情表意。
演讲稿中的“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演讲者自己。演讲在很大程度上 ,应该是演讲者在抒发自己的心声。
2、内容的不同:
朗诵侧重于展现个人抒情表意的能力,朗诵者在表演时,已全身心进入角色“我”(忘掉本“我”,忘掉听众),以倾注于感情的抒发。演讲者自始至终都不能忘掉自己所承担的“宣传道理”的责任,自始至终不能忘掉身边的听众。
3、文稿的不同:
一般来说,朗诵多以诗歌、散文为蓝本。朗诵偏重于抒情,其情感处理可以是戏剧化的,可以有大升大降的起伏;演讲注重于说理与抒情的融合,要使听众接受你讲的道理,语调及情感处理不宜有过多过大的起伏,更应注意日常交谈式的亲切感,而且要以适应口语表达特点的特定文体为蓝本。
4、场地性质的不同:
朗诵者的表演场地是独立于“听众席”之外的,无论这块“场地”的范围多小,也与“听众席”相分离而完全是另一个“世界”。演讲者的表演场地与听众之间没有界限,二者本质上是一体的,演讲者所处的位置只是为了强化演讲效果。
二、演讲的“三性合一”特点
1、说理性。向对方讲述一个道理。
2、动情性。说理以充满感情的语言进行。
3、鼓动性。演讲的说理和动情,其意都在于鼓动对方。
三、演讲中的基本语调—亲切感
1、演讲者要有认真的态度。具体体现在构思、撰稿、诵讲三个环节上。
2、演讲者要有诚恳的态度。一忌盛气凌人,咄咄逼人;二忌畏畏缩缩、欲吐又吞;三忌旁若无人、高谈阔论;四忌无动于衷、呆呆板板。
3、演讲者要保持与听众的平等关系。
4、演讲者要善于使用语言技巧。
四、演讲的语调设计训练
(一)语调设计的三方面:
1、情感色彩设计(褒义、中性、贬义色彩的变化)。
2、节奏设计(快速、中速、慢速的变化)。
3、音区设计(高音、中音、低音的变化)。
(二)设计步骤:
1、整体语调设计。
可将全篇分为前后两部分。或始、中、末三部分进行。
2、段落语调设计。
在每一部分内部按照自然段的划分确定各自的基本语调。
3、句式语调设计。
不仅句与句之间可有语调色彩变化,而且要精确到句子内部,
精确到一个词、一个字,及其互相之间都可有语调的变化。
第3、4课时
一、自然说话训练
1、训练目标
树立表述信心,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形象叙事与渲染描绘的能力。
2、训练模式
(1)该训练由学生轮流登台进行个体表述。
(2)由五个子话题构成:
a.讲述一件自己做过的最得意的事;
b.讲述一件自己觉得最开心的事;
c.讲述一件自己觉得最难堪的事;
d.讲述一件自己觉得最窝囊的事;
e.当众拿自己开一个玩笑。
(3)五个子话题的表述时间共约5—6分钟。
3、训练要求:
(1)此项训练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敢于当众说话。
(2)五个子话题均以介绍自己为内容,意在减轻提前准备的负担。
(3)五个子话题虽然都把介绍自己定作表述内容,但训练特点与要求又各有不同。
二、指定主题演讲训练
1、训练目标
训练就指定话题演讲的能力。
2、训练模式
(1)由指导教师确立演讲主题。如“理想与现实”主题演讲等,再由学生根据主题另立具体的演讲题目。
(2)以教师选定和学生自荐双向确定的原则组织演讲人。
(3)一次主题演讲的总发言时间一般不宜超过两个小时,因为时间一久,听众的情绪容易涣散。
(4)每位演讲人的发言时间为5~7分钟,过短难以使“主题”达到一定深度,过长则必然影响演讲者人数,从而又影响了主题表现的广度。
3、训练说明
(1)主题演讲在组织时要注意内容的多面性。以高校为例,学生多来自省内、国内各地,一次成功的“我爱家乡美”主题演讲,就可以使全体同学受到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2)组织演讲时还要注意到演讲者构成的多层次性。其中包括年龄层次、生活经历层次、表述能力强弱层次和男女同学比例,等等。一次主题演讲中,演讲者构成层次越丰富,其演讲内容就往往越丰富,也就越容易成功。而注意到口语表述能力强弱的层次性,意在推动同学们投入表述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有助于使主题演讲既可以成为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活动,同时又给同学们提供了口语表述训练的实践机会。
第5、6课时
(一)自由命题演讲训练
1、训练目标
训练自选话题演讲表述能力。
2、训练模式
(1)学生或按学习小组,或按点名册轮流登台,按限定的5~7分钟完成自选话题的演讲。
(2)这种演讲不作命题限定,完全由学生自己确立论点和表述角度,自由畅谈。
3、训练说明
(1)这类演讲中,学生演讲的命题的多样性和表述的多角度性,导致了训练总体上的主题散漫性和思想水平的参差性。
(2)自由命题演讲训练,要求教师能从知识的广度和理论的深度等多方面达到“学高为师”的水准。
(3)学生在演讲中提出了错误的观点和认识,一般而言,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教师可以点到即止,不作正面否定,应当相信大学生群体的是非鉴别能力。
(4)在这类演讲训练中,指导教师和表述者还应注意两个方面的常见毛病,一是初学者过于追求思想观点的深刻性,把演讲变成了辩论;二是初学者过于注重情感的抒发,把演讲变成了朗诵。
(二)自我介绍式演讲训练
1、训练目标
强化自我介绍的表述能力,学习运用心理学等原理进行性格分析的能力。
2、训练模式
(1)该训练以自我介绍为话题,由学生轮流进行,时限3—5分钟。
(2)自我介绍式演讲又可细分为两类话题,一为交友式自我介绍演讲,一为
求职式自我介绍演讲,两类话题可由学生自选其一,同时进行。
3、训练说明
(1)交友式自我介绍,应侧重于素质分析,以能准确的介绍个性,且真诚、
可信、可亲近为成功标准,但也不能不谈缺点,要求掌握“巧谈缺点”的辨证分析方法。
(2)求职式自我介绍,应侧重于能力分析,以能恰当地显现自己
的优势而又不让人觉得咄咄逼人为成功标准,重在实事求是而不失却理想的追求之心。
(3)自我介绍很难提出一个样板模式,一般而言,只能是在同一
训练集体内部相比高下。
第三节 论辩交锋训练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辩论与交锋的训练模式;
2、掌握辩论训练的训练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分类扣题法;
2、追加前提法。
3、立论不可疲软
4、“起、承、转、合”法
三、教学手段
讲练
四、所需仪器、设备
多媒体、录音机
五、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2课时
辩论与交锋的模式训练,主要采取辩论对抗(比赛)的形式。
辩论比赛中,由于双方论点各有其合理及不足的一面,就不能不强调一个“辩”字。下面对辩论训练提供两种训练方法。
一、分类扣题法
训练实践告诉我们,不同形式的辩题对辩手的要求实际上也是不同的,故而有经验的辩手,往往很注重于对辩题的分类。
(一)常见的辩题大致分为两类:
1、辩事性论题。
论题明确限定了范围,只要求谈“你怎么看待这件事”(评析性质)。辩手需要把握的是这一事件的全过程,对其起因、冲突、发展、结局等诸多环节进行具体分析,同时对不够明晰的部分,适当地追加前提,使本方立论条件更趋充分,即可投入辩论。
“辩事”性论题对辩手的“身份”要求是能自觉地把握“就事论事”的特点。
2、辩理性论题。
无疑理论色彩比较强,要求辩手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和相当充分的准备,对论题进行“求证理论”。辩理性论题的难点之一,在于既要以充足的事例作为论据,又要防止被事例所牵扰,卷入“辩事”,以至失去了本方理论的论证力度。
(二)不同点
“辩事”性论题具有较明显的“评论”性特点,以“事”为主而以“理”为辅,“理”常常是作为“辩事”的指导思想,但是,最后却必须落实在对“事”的结论中。
“辩理”性论题带有较强的求证色彩,“理”为主而“事”为辅,“事”作为“辩理”的依据,无论举出多少实例,都只能是为强化“理”的论证力量服务。
(三)意义
对论题进行分类的目的,正在于明确辨证过程中“事”与“理”的比例关系、主辅关系,有助于防止把“辩事”性论题错当做“辩理”性论题,反之亦然。这对于双方紧扣论题,进而使辩论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二、追加前提法
辩论比赛的论题,一般说来,文字较简洁,即使有时在公布论题之际,先播放一段录像,或先提供一段情节,但是就论题而言,也还是并不非常详细的。这就导致了一种情况:因为论题外延过大,内涵不够明确,辩论双方对同一问题都难以做出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对于此类论题,“追加前提”,往往是缩小外延、丰富内涵,从而巩固本方论点并进而取胜的一个有效手段。
如何追加前提?
1、根据命题的特点追加;
辩论比赛忌讳从理论到理论地空发议论,根据命题特点“追加前提”是引导论题向“现实”推进,避免空谈的好方法。
2、扩大外延包容原内涵。
当原论题内涵虽明确,但却立论依据不足时,可通过扩大外延来包容原内涵,使立论力度得以加强。新观点既发展了本方的原论点,又强化了原论点的论述力度。
第3、4课时
一、立论不可疲软
辩论比赛,注重的是辩才的发挥而不是注重于理论的探索,在这一点上,辩论训练的目标与辩论比赛的目标达到了本质的一致性。当然辩才无法脱离理论而单独显现,它必须依附于某一具体的理论观点,也就是说,论题其实只是双方借以显现辩才的依据。所以,辩手精心于借题发挥,力求本方的辩才在比赛中发挥出应用的最高水平,这是比赛的诀窍之一。
所谓立论疲软,即是在比赛和训练中,某一方的实际论点和命题规定的立场相比,气势上明显较弱,态度上也不够强硬。有时,仅从双方所持的论点看,气势都比较强硬,但是仔细分析其分论点,某一方就会由于诸分论点的气势较弱,以致未能证明本方论点,这也属于立论疲软。
在立论疲软的诸种类型中,最忌讳的是辩手公开承认对方“有理”,并且不为本方之“有弊”部分作任何补救。
二、“起、承、转、合”法
辩论比赛具有集体协同立论的特点,无论是两人、三人 还是四人组队,都要求本方内部的密切配合、有机统一。但是,初次参赛的队伍常常觉得棘手的是,如何恰当地安排好本方各位辩手的发言内容,使其既各有自己的论证侧重点,又能融汇成本方的扎实有力的理论结构呢?比赛的实践证明,“起、承、转、合”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协同立论方法。
从整体结构而言,一辩发言呈“起”势。作为辩论之始,为求语惊四座,以“嘹亮的序曲”引起观众“妙语还在后头”的兴趣。
第二辩手,担负的是“承”,承接第一辩手的发言,要求承得扎实有力,使观点得以深入展开。
第三辩手,承担的是“转”,所谓“转”,也就是“转换论证角度”之意。具体而言,就是说,第二辩手主要是在“承”本方立场的有理部分展开论证,第三辩手则转而从对方立场的有弊部分进行否定性论证。
在上述之轮流发言阶段,常可发现后一位辩手在发言之初,往往先对对方前一位辩手的发言进行辩驳后,然后才转入本方立论的现象。
更多阅读
转载 《中华医药》——祛痛养颜膏、安神助眠膏、止汗六和 经典安神助眠音乐十曲
原文地址:《中华医药》——祛痛养颜膏、安神助眠膏、止汗六和作者:LULU祛痛养颜膏材料:山药100克,红枣100克,枸杞100克,天麻50克,赤芍50克,白芍50克,核桃粉100克、芝麻粉100克,红花15克,阿胶200克,蜂蜜500克。功效:在这个祛痛养颜膏里,其实它可以
易中天《中华文明史》的五大短板 中华文明史 易中天
我喜欢易中天的书,能买来的都买了,而且全部都读了,他的才气、文笔罕有其比。最近他的《中华文明史》陆续出版,不仅调动各种媒体大肆宣传,还到很多大学巡讲。前两天到他的老本营武汉大学演讲,有上万人参加。我乐见易中天这样有影响的人来宣
黄金昶教授节目:央视4频道《中华医药》栏目的“国医奇术”
来源:央视4频道《中华医药》栏目的“国医奇术”看到爱拳人的博文《周三晚我们认真收看了央视重播的黄金昶教授的节目》,询问后找到了视频,非常感谢。仔细看完,受益匪浅,更深入了解艾灸有助于升白等功效。
杜心五题材电视剧《中华英豪》邵兵、曹颖、陶虹主演 杜心五 电视剧
剧情概述:本电视剧《中华英豪》又名:中华第一保镖是以杜心武传奇故事为题材创作的一部言情动作剧,全剧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该剧介绍了神秘莫测的“自然门”武功传人—杜心武。为了好友谭嗣同的牺牲毅然独闯紫
孙浩《中华民谣》歌声飘过30年 —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 歌声飘过三十年高清
观看记录登录|注册首页频道报卡关灯弹窗音乐频道 > 音乐列表 > 演唱会视频: 孙浩《中华民谣》(歌声飘过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