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欣赏 诗经名篇及赏析5首
秋雨
这句诗出自《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关雎》是《诗经》开篇,当然也就是《国风》首篇,估计这样的排序不具有特别的意义,与今天说地理位置上的地点时,习惯于上按照北下南,左西右东的顺序说地点,《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次序为:《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显然是先南后北,自西而东,又自东而西,再自西而东。这样的次序估计与周朝太师尹吉甫出生地没多大关系,也不应该是孔老夫子编纂《诗经》时的特意安排。原因一是这首诗在《诗经》里并不特别,二是就他们当时的政治地位,不可能有这样的私心,如果真有这样的私心,他们也就不伟大了。《关雎》内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中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当是古代的一首地方民歌,也是一首古代情歌。诗歌原文如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有人考证雎鸠就是白腹秧鸡,又名豆仔鸟、吐血鸡、白水鸡,叫声嘹喨,繁殖期叫声更响亮,叫起来的确是“关关”的声音。体长33公分,背面从头顶至尾尖、两翼都呈灰绿色,下腹及尾下为橙红色。嘴及脚为土黄色,上喙基部则为红色,额、脸及腹皆为白色,与背面形成鲜明对比,故命名之。幼鸟全身被黑色绒羽,嘴脚全黑。该物种产地在斯里兰卡,从印度、斯里兰卡横跨到中国南部和印度尼西亚,繁殖时栖息于亚洲南部的沼泽、池塘、沟渠和河岸,筑巢在沼泽植被的干燥地点,一巢约6至7个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正常语序应是“在河之洲,雎鸠关关”,“洲”是水中的陆地,“雎鸠”是一种水鸟,“关关”是这种水鸟鸣叫的声音。用此情此景引起所咏之事物,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比兴表现手法。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就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这才是诗真正所要歌咏的内容。“窈窕”说的是心灵美与外在美的高度统一,内心与外貌一样美好的样子;“淑”就是好、善;“君子”是诗中女子对诗中男子的尊称;“逑”说的是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用的同样是比兴手法,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参差”是长短不齐的样子;“荇菜”是一种多年生的水性植物,节上生根,漂浮于水面或生于泥土中,叶片形如睡莲小巧别致,鲜黄色花朵挺出水面,花多花期长,根茎可供食用,可做蔬菜用来煮汤,在上古是美食;“流”本该用求,意思是求取,择取;“芼”意思是拔取。
“寤寐求之”句中“求”字成了全诗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真正携手连理,比翼齐飞。诗中的“思”字是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服”就是思念;“悠”就是忧思的样子;“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有和谐之意,类似秦晋之好;“友”就是友好交往,亲近。
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和诗歌音调的和谐美。“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无不活泼逼真,摹拟形象,声情并茂。双声就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是汉语音韵学中的一个术语,指两个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所组成的词,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形成叠韵。
这首诗前半部分采取的是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华夏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但后面多次换韵,后半部分韵脚紊乱,可能是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所致,还有虚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笔者不同意这一看法,似乎只要是古人这样做了就是天经地义,完美无缺,其实这是先秦诗歌韵律方面的不成熟,直到南朝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平仄韵律。
河中绿岛水清清,美丽风光,鸟唱歌声。窈窕淑女令魂梦,相求牵手,君子多情。
荇菜参差有高矮,顺流两边,尽情采摘。窈窕淑女令魂梦,暮暮朝朝,祈盼未来。
可怜追求想难奈,唯有日夜,牵挂多哀。长夜漫漫思悠悠,枕上无眠,辗转伤怀。
荇菜高矮有参差,采摘两边,芳蕊如诗。窈窕淑女令魂梦,弹琴鼓瑟,爱慕情痴。
荇菜高矮有参差,采摘两边,细选相知。窈窕淑女令魂梦,钟鼓曲歌,笑颜心思。
诗经欣赏2:归宁父母
秋雨
“归宁父母”出自《诗经·国风·周南·葛覃》。原文如下: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葛覃》多认为是写新婚女子归宁,并赞扬其恭谨和勤劳。可归入孝道诗歌类。诗中女子未必已婚,更未必是所谓的后妃。“归宁”说的不一定是新婚女子回娘家,“归宁父母”很有可能说的是未婚女子回家探望父母。依据“言告师氏”句,其女子有“师氏”,也就是老师,该女子可能是贵族出身。但“师氏”也许是姓师的家庭成员,譬如后母“师氏”也未可知。如果“师氏”说的是“女老师”,该女子也就是贵族出生的大家闺秀,在当时那个社会,大家闺秀怎么可能去干下人的粗活脏活,那将会被当时的社会所不容,难道那位女子用当今的新思想新理论武装了头脑?
男耕女织是古往今来的男女分工。在外拼搏,在田间面朝黄土背朝天,自古是男子的天职;在家做贤妻良母,孝敬公婆,灵巧细心,温柔贤慧,自古是女子的本分。时代变迁,千百年来的男女自然分工也在不断变化。新时代要讲男女平等,这是大势所趋,女子不一定非要纺纱织布,缝补浆洗,天天围着灶台做饭持家,天天带着孩子相夫教子,赡养老人,这些似乎也已经不是女子的专利。但当今社会女子与男士如果毫无区别,变得都和男子汉一模一样,这个世界真的不敢想象会成什么样子!
“葛”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覃”有延长、延及、深广之意,读作:tán。覃作姓氏时读作:qín。“施”是蔓延,读作:yì。“维”是语助词。“萋萋”、“莫莫”都是形容茂盛的形状。“中谷”就是谷中。“黄鸟”一说是黄鹂,一说是黄雀。“于飞”就是正在飞。“灌木”是丛生的树木。“喈喈”是鸟鸣声。“刈”意思是斩、割。“濩”就是煮。“絺”是细的葛纤维织的布。“綌”是粗的葛纤维织的布。“斁”就是厌。“言”一说是第一人称,一说作语助,言与焉古通用。“薄”是语助词。“污”就是揉搓着洗。“私”指内衣。“衣”说的是上衣,下衣叫做裳。“浣”就是洗。“害”读作何,通曷、盍、何,疑问词。“否”就是不。
葛草藤荒野,延长蔓谷中。山间皆绿色,郁郁茂葱茏。上下飞黄鸟,栖息灌木丛。喈喈如鸟语,婉转似歌声。
葛草藤荒野,延长蔓谷中。山间繁茂叶,满目染新青。待得收割后,将藤泡煮蒸。织成粗细布,足可使衣丰。
带信传师氏,思归总是情。贴身衣浣洗,涤濯踏归程。何衣穿未洗,家中洗不停。娘家回探望,父母早安宁。
朋友说:我认为师氏是古代织坊里的工头。
笔者回话:这样理解更加符合逻辑。
诗经欣赏3:《卷耳》是一首情歌
秋雨
《卷耳》出自《诗经·国风·周南》,原文如下: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卷耳又名苍耳,石竹科,卷耳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呈枣核形,上有钩刺,可做药用,嫩苗可食用。对于《卷耳》这首诗歌,儒家多解释为“求贤”,并用卷耳象征求贤。笔者从诗歌字里行间没有看出哪里有“求贤”之意,也许是对写作背景不大了解,甚觉如此牵强附会太过滑稽,故不敢轻易苟同儒家之说。笔者认为是男女别离相思的一首情歌。
莽原之上卷耳开着白色的花朵,一位女子弯腰正在摘取卷耳,她不时抬起头来远望。心上的人儿不久前骑马去了远方,女子总在家中思念她的心上人,坐立不安,只好到郊野摘取卷耳。卷耳一朵朵白色的花儿,似乎隐藏着心上人的笑容。远方山丘之上,她的心上人似乎也在立马远望,心上人面带惆怅,像是要对她倾诉别离的痛苦。她忘记了摘取卷耳,呆痴在卷耳丛中……
卷耳花开呀郊野飘香,
半天采摘一小筐。
心上人儿呀去了远方,
女子思念大路旁。
他骑着马儿呀越山冈,
马儿疲惫蹄难扬。
相别斟满呀金樽酒,
聊表一怀勿相忘。
马儿站在呀山冈上,
疲惫不堪多迷茫。
且再斟满呀杯中酒,
酒入愁肠不忧伤。
人在旅途呀攀山冈,
马儿累倒心凄凉。
随从力竭呀难前行,
无奈征途望家乡。
朋友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做不同理解。说求贤也不为过,是借女子思夫来喻求贤若渴。此文与《蒹葭》的立意和写法有相似之处。
笔者回话:有一定道理,诗经除了比兴手法,多有使用借代修辞之处。但朱熹强加给民歌的借代也太勉强了,如果都照着他的这种借代去理解,诗经305篇没有一篇是民间情歌,所有《国风》诗篇都可以移往《雅》,赞叹那时间的诗人思想境界真高,七情六欲全部根绝了,事事处处想的都是君君臣臣。
诗经欣赏4:南有樛木,葛藟萦之
秋雨
诗句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樛木》,原文如下: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有人说朱熹很了不起,《诗经》所有篇章在他眼里都能与君君臣臣拉上关系。这篇《樛木》也许真的和后妃有关,但与后妃之德没多大关联,无非说的是男欢女爱。其实封建王朝哪一朝哪一代没有新台之丑?朱熹在这一方面多有牵强附会,他发展了汉朝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的确是愚民的好吹鼓手,而后来的儒家又多是随声附和。笔者认为,《樛木》这首诗歌可以归入讽刺类诗歌的范畴。
《樛木》原本说的是樛木一样的国君,被葛藟一样的后妃所爱而缠绕着。快乐的国君,总是用福禄收买这位后妃的芳心,后妃也总是以自己的青春妩媚迷惑着这位国君。相爱的他们如胶似漆,后妃似藤儿缠绕着大树一样的国君,大树一样的国君支撑着藤儿一样的后妃。他们的恩恩爱爱,白头携手,是由丰厚的物质作基础的,而那些福禄正是民脂民膏,哪里能与后妃之德挂起钩来?
君是樛木南山树,
她是藤儿爬攀附。
君子多欢乐,
安抚赐福禄。
君是樛木南山树,
她是藤儿盖将覆。
君子多欢乐,
辅助赐福禄。
君是樛木南山树,
她是藤儿缠绕住。
君子多欢乐,
成全赐福禄。
朋友说:不能不承认朱熹在中国历史的影响。
笔者回话:是啊!历史人物具有多元性,朱熹在其他方面还是伟大的,但他发展董仲舒“三纲五常”那一套却是腐朽的、反人民的。
朋友说:朱熹论《诗经》确实有点牵强附会,他为统治阶级文化服务,自然为统治阶级戴高帽。后妃之德,德在侍奉国君周到细致,无丝毫纰漏。但仅仅如此,若无物质条件做中介,后妃之德从何而来?后妃之德,德在有私却装作无私,有怨却深埋心间。这是统治阶级眼中的“德”,是与人民眼中的“德”是背道而驰的。
诗经欣赏5:螽斯衍庆
秋雨
螽斯衍庆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国风·周南·螽斯》。螽斯就是人们所说的蝈蝈,诗经时期的人们把蝈蝈和蝗虫统称为螽斯,当时蝈蝈又叫蜙蝑,宋代将蝈蝈与纺织娘混为一谈,明代才有了“聒聒”的称呼,“聒聒”和“蝈蝈”是一个等同的名称。螽斯身甲不比蝗虫那样坚硬,但螽斯有比蝗虫长得多的触角。雄性螽斯靠一对覆翅的相互摩擦能发出各种美妙的叫声,其叫声具有金属的感觉,雌性螽斯却是个“哑巴”。但雌性有听器,可以听到雄虫的呼唤。雄虫通过发出自己独特的鸣声,借以寻找配偶,吸引同种雌虫前来交配,进行生殖活动。雄性螽斯鸣叫的是婚恋曲,雌性螽斯闻讯赶来,歌声洪亮者便是他的恋人。《螽斯》原文: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诗经》中这首《螽斯》和《国风·召南·草虫》是世界上最早记载蝈蝈的文字。《郑玄笺》中说:“凡物有阴阳情欲者,无不妬忌,维蚣蝑不耳,各得受气而生子,故能诜诜然众多。后妃之德能如是,则宜然。”《毛诗序》说《螽斯》是喻后妃子孙众多,像繁殖力很强的螽斯群居,后妃之间不相互妒忌,和睦地生活在一起,为帝王生下了众多子孙。
笔者不能苟同上述解释,如果这首诗真是如此的立意,对于帝王的淫乱不鞭挞反而歌颂,而且把女人只是看成了人口的生产工具,那么这个作者真是一个腐朽文人,该诗也该进入垃圾堆了!设想一个一夫多妻的家庭,其中一个小老婆怀孕了,其他老婆没怀孕,没怀孕的老婆也不使坏。众老婆也不会因为那个男人在某个小老婆那里多住了一个晚上而争风吃醋,勾心算计。一群女人伺候一个男人,而女人们亲如姐妹,和睦相处,从而生出了一个兴旺发达的大家族。说的像是真的一样,傻子才会相信这些鬼话,后宫本是帝王淫乱之所,流淌着女人们的血泪!
《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中说:“闺门之内,歌樛木而咏螽斯,和气蒸蒸也!”由歌樛木而咏螽斯,故有人认为《螽斯》是讽刺剥削者的短歌,吞噬庄稼纷纷飞舞的蝗虫,犹如抢夺劳动人民粮谷的众多剥削者子孙,表达了平民的仇恨。
笔者理解,《螽斯》是在用螽斯之繁盛比兴某个家庭子孙绵延不绝,称颂子孙众多而且贤孝。这首诗歌似乎与君臣没什么关联,只不过是民间祝福喜庆的一首民歌。螽斯祝福的内容是多子多孙,而祝福还应该有一个特定的场合,这种场合也只有婚庆和小宝宝满月喜庆。古人的婚礼不会安排在螽斯鸣叫的农忙时节,所以这种场合多数应是小宝宝满月喜庆。这是生产力低下时对生命繁衍的企盼,是一首祝人多生子女的喜庆民歌。由此而产生的成语“螽斯衍庆”便成了喜贺子孙满堂的吉祥语。
诗中以“诜诜、薨薨、揖揖”三次形象地描述螽斯的细节特征,说明作者应该是质朴的乡野中人,所以对螽斯的习性非常熟悉。用“振振、绳绳、蛰蛰”三次说及儿孙仁厚、绵绵不绝、众多,用于庆贺祝福,应该很讨这家人的欢心。用螽斯比兴子孙,体现了作者和蔼、质朴的性格,蕴含着作者深厚的生活经验与智慧,作者不应该是宫廷之中的官员,宫廷中的官员写不出这样的文字。全诗节奏欢快,展现了一个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整篇文字都在颂扬子孙兴旺。
蝈蝈繁盛种群欢,
振翅鸣歌绿叶间。
传代子孙添福寿,
满园孝贤聚堂前。
蝈蝈繁盛种群欢,
振翅齐飞绿叶间。
传代子孙添福寿,
延绵不绝乐天年。
蝈蝈繁盛种群欢,
会聚枝头绿叶间。
传代子孙添福寿,
众多膝下笑开颜。
笔者回话:分析在理,认同!
诗经欣赏6:之子于归
秋雨
“之子”指欲要出嫁的那位女子,子在古代可称男子,也可称女子;“于”就是往;“于归”就是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因此称出嫁为于归。“之子于归”出自《诗经》中的《国风·周南·桃夭》《国风·周南·汉广》《国风·召南·鹊巢》《国风·邶风·燕燕》各篇。我们先说《桃夭》,《桃夭》是女子出嫁时所唱的诗歌,这首诗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原文如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花盛开的桃林,女子流光的霞披,女子的红盖头,被春风轻轻掀起。灼灼其华的桃花像是青春燃烧的火,一桩美满的婚姻,终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如愿以偿。这首诗歌前两句用的是比兴手法,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青春年华,及时嫁娶。这种意象被后世的诗人反复使用,看到这首《桃夭》,就会想起唐代催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还有李白写的《清平调词》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梦里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帝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用盛开鲜艳的桃花,比喻女子的美丽,读过诗句,眼前会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女子形象。“灼灼”二字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女子不仅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真乃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先河。这首诗写新婚没有一句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也没有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写的是家庭和美,诗歌确实高人一筹。诗歌借桃树花、果、叶的三变,运用重章迭句,反复咏唱,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果密密麻麻,写叶郁郁葱葱,真是一派兴旺繁茂景象,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让人欢快愉悦,吟诵《桃夭》,大有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
桃花绽放满枝桠,如火青春染彩霞。
美丽姑娘迎嫁娶,幸福和睦建新家。
繁多桃子把枝压,鲜果累累硕绝佳。
美丽姑娘迎嫁娶,幸福多子建新家。
桃繁叶茂满枝桠,浓密桃林绿芳华。
美丽姑娘迎嫁娶,勤劳贤惠众人夸。
朋友留言:很赞同秋雨的看法。把《诗经》的内容民俗化,不要与政治挂钩,这样解读起来就更容易点。《诗经》中有婚姻进行曲,自然就会有满月庆功礼。
秋雨回话:说的很对!前几篇除欣赏4之外,就是一部婚姻进行曲。俺的欣赏1是《关雎》,写的是一个青年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他日夜思慕,渴望与她结为夫妻。欣赏2是《葛覃》,写的是女子归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前的心情,还写了她的勤、俭、孝、敬。欣赏3是《卷耳》,写的是丈夫远役,妻子思念。欣赏4是《樛木》,写的是另一个版本的新台之丑。欣赏5是《螽斯》,写的是祝贺人多生子女。欣赏6就是这篇《桃夭》,写的是贺人新婚,祝新娘子“宜其室家”。这些诗歌原本就是地方小调、民歌、情歌,所以才归入民俗化的《国风》,非要篇篇都与君君臣臣挂钩,封建时代的儒家真的不可思议!
诗经欣赏7:云梦古泽狩猎歌
秋雨
《诗经·国风·周南·兔网》应是一首楚王在云梦古泽的狩猎歌。原文如下: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免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汉赋大家司马相如代表作品《上林赋》《子虚赋》姊妹篇,描绘了上林苑宏大的规模,也写到了八百里云梦古泽,进而描写天子率众臣在上林狩猎的场面,还有楚王驾车千乘掩兔辚鹿狩猎的描写。《子虚赋》中司马相如写道:王驾车千乘,选徒万骑,田於海滨。列卒满泽,罘网弥山,掩兔辚鹿,射麋脚麟。骛於盐浦,割鲜染轮。射中获多,矜而自功。……楚亦有平原广泽游猎之地,饶乐若此者乎?楚王之猎,何与寡人?……楚国之鄙人也,幸得宿卫,十有馀年,时从出游,游於后园,览於有无,然犹未能遍睹也,又恶足以言其外泽者乎!……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睹其馀也。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者耳,名曰云梦。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岪郁,隆崇律崒;岑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罢池陂陀,下属江河。……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射干,穹藭菖蒲,江蓠蘪芜,诸柘巴且。……其西则有涌泉清池,激水推移;外发芙蓉菱华,内隐钜石白沙。其中则有神龟蛟鼍,玳瑁鳖鼋。其北则有阴林其树,楩楠豫章,桂椒木兰,檗离朱杨,楂梨梬栗,橘柚芬芳。其上则有赤猿蠷蝚,鹓雏孔鸾,腾远射干。其下则有白虎玄豹,蟃蜒貙豻,兕象野犀,穷奇獌狿。
《毛诗序》和朱熹认为,《免罝》的主旨是后妃之化,是靠着牧野暴乱鸠占鹊巢,死后被封为周文王的德化之盛,不知字里行间隐藏着一个不臣贼子的什么道德?实在令人感到封建文人穿凿牵强!《免罝》只是从一个角度写了狩猎的局部画面,云梦古泽宋朝年间就基本消失了,我们如今只能看到孟浩然写的诗句。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古时侯神州湖、泽遍地,人们多依山傍水而居。古云梦泽就在长江流域,方九百里的云梦古泽,北以汉水为限,南则缘以大江。西汉时期,因江、汉两水泥沙的淤积,荆江和汉江两内陆三角洲联为一体,泽区随着江汉输沙的堆积,日益缩小淤浅,成为沼泽形态。东汉末年,曹操赤壁战败至乌林,已能带兵从华容道步行了,只是道路泥泞罢了。魏晋南朝时期,云梦古泽主体向东南推移,成了首尾七百里的夏州,整个云梦古泽被分割成为大浐湖、马骨湖、太白湖和若干大小不一的水坑,范围只有近四百里,比先秦时期小了一半还多。唐、宋时,日渐浅平的云梦古泽主体,大多成了陆地,大浐湖已没了记载。北宋初期,著名的云梦古泽基本消失,大面积的湖泊水体已为星罗棋布的湖沼所代替。
狩猎张开网密围,打桩布网猛抡锤。
武夫气概英雄力,护卫公侯敌胆摧
狩猎张开网密围,严封路口兽无回。
武夫气概英雄力,力助公侯把兽追。
狩猎张开网密围,林间张网兽伤悲。
武夫气概英雄力,心照公侯得胜归。
诗经欣赏8:芣苡充饥
秋雨
芣苡就是车前草,《诗经·国风·周南·芣苡》记述了古代受苦的人们以苦菜充饥。虽是缺衣少粮,生活困苦,但还是需要咬紧牙关,忍饥挨饿艰难度日,苦难的岁月也要找寻快乐。《芣苡》应该是他们挖着苦菜时所唱的歌谣: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诗经》多以赋、比、兴的手法写作,这首诗歌使用的是赋的手法,饥饿的人们在田野上边挖野菜边唱歌,节奏构成了变化,一强一弱,一张一弛,一阴一阳,情景凄美苍凉。读了《芣苡》,不自觉就会想起《苦菜花》插曲:
苦菜花儿开闪金光朵朵鲜花映太阳受苦人拿枪闹革命永远跟着共产党苦菜呀花开呀闪呀么闪金光朵朵鲜花映太阳受苦人拿起枪闹呀么闹革命永远跟着共产党共产党
《芣苡》描述了另一个苦难的时代,在那个苦难的时代,唱着《芣苡》这首歌,是那样的凄美苍凉。静心默吟这首《芣苡》诗歌,恍惚田野路边有三三两的农人女子,他们破衣烂衫,面色憔悴,正在少气无力地挖着路边的苦菜。虽是晴空碧碧,白云朵朵,原野青青,谁能想到这些女子家中断粮,他们不得不挖野菜充饥。但他们没有向饥饿低头!听!一位女子领唱,然后是群体对歌,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
芣苡花儿开,路边茂盛长。采呀采呀采芣苡,果腹度饥荒。芣苡花儿开,路边茂盛长。有呀有呀有芣苡,荒年充饭粮。芣苡花儿开,路边茂盛长。挖呀挖呀挖芣苡,家中苦无粮。芣苡花儿开,路边茂盛长。捋呀捋呀捋芣苡,虽苦饱饥肠。芣苡花儿开,路边茂盛长。破呀破呀破衣兜芣苡,芣苡苦来充饭粮。芣苡花儿开,路边茂盛长。衣呀衣呀衣襟兜芣苡,芣苡苦来饱肚肠。
诗经欣赏9:樵夫恋歌
秋雨
《诗经·国风》中有《周南·汉广》《卫风·河广》,但没有《南国·江广》,因为那时间的长江还处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南部边陲,属于《楚辞》文化的范畴。大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秦代的大统一,才使大河和长江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出现了《诗经》《楚辞》文化的交融,产生了新的文明和文化,汉江流域后来成为汉文明和文化的始发地。
《卫风·河广》是一首思乡曲,对于《周南·汉广》这首诗歌的立意,《毛诗序》认为是赞所谓文王德广所及,也有权威诗家认为是写汉水女神,且认同者甚多。《诗经》中十五国风多为歌唱世俗情感的民间歌谣,没有必要都与什么帝王将相挂起钩来,把民间小调、歌谣、情歌都涂上浓重的政治色彩,也没有必要把原本是民间真实说成仙家神鬼,搞得玄玄乎乎,虚无缥缈。《周南·汉广》无非是一首汉江岸边的樵夫恋歌,不像封建时代卫道士们说得那么玄奥神秘。诗歌重叠三唱,反覆表现了樵夫对在汉水一方那位女子的相思之情,他瞻望难及,企慕难求,于是悲从中来,感伤而歌: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汉江自陕西省西南部发源,回环东流,流出汉中,流过安康,流淌在秦岭南麓,经鄂西北抵达古曾国,过炎帝故里大洪山后注入云梦古泽,古泽与茫茫九派相连,直奔东海。云梦万古幻化悠远,楚地水系云蒸霞霾,春秋战国屈原文化,汉江碧流千山雾霭。云梦之西,神农之北,汉江绿水,两岸青山,层峦叠翠。杜甫赋诗《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王维《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伴着远山编钟重鸣,汉江岸边那位砍柴的樵夫唱了千年,唱过远古,唱过历代,唱到了今天。云梦古泽已化作田园,汉江依然东流,在鄂西北与豫西南流出了一汪人间瑶池,诞生了丹江水库,水库依然如诗画般地清澈、安宁、美丽,成为南水北调中线的源头。那位樵夫不知去了何方,但他的歌声依然传唱在美丽的汉江岸边:
南岸绿树荫,不能去乘凉。对岸有佳女,相思唯空望。宽广汉水叹,江雾白茫茫。江水相隔阻,悠悠多哀伤。
杂草丛生山冈,樵夫砍柴山梁。多想把她迎娶,牵马接回新娘。可怜汉江两岸,无奈只有相望。江水悠悠流长,相思枉然惆怅。
杂草丛生满山冈,砍割蒌薪在山梁。今生多想把她娶,牵马迎她做新娘。可怜汉江绝两岸,无奈只有空相望。江水悠悠远流长,相思枉然徒惆怅。
诗经欣赏10:汝河岸边
秋雨
“汝”就是你、你们、你等,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以汝相称,表示彼此亲昵,不拘礼。汝又是一水系,郦道元《水经注》中说:“汝水西出鲁阳县大盂山黄柏谷。”《说文》介绍:“汝水出宏农卢氏,还归山东入淮。”此处的“山东”指的应当是华山以东。汝河有南汝河和北汝河之分,南汝河位于驻马店境内,北汝河发源于河南省伏牛山区,是淮河北岸的主要支流之一,流经豫皖两省,在新蔡县汇合小洪河后进入安徽省注入淮河。“汝坟”就是汝河大堤。
《诗经·国风·周南·汝坟》这首诗歌就发生在汝河岸边,关于这首诗歌的主旨,《毛诗序》认为是赞美所谓的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列女传》更是鹦鹉学舌,说是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等等。这应该是一首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丈夫之作,展示的是汝河岸边的风土民情,这是民族文化的基石,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诗歌原文如下: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这首诗歌用语简洁,比喻奇特,思念和哀怨化作缕缕青丝,弥漫于字里行间,回荡在汝河岸边,纯情感人。在高高的汝河大堤上,有一位凄苦的女子,她手执斧子正在砍伐山楸的树枝。这本应该是男子担负的劳作,却由在家纺织的女子承担了。女子的夫君干什么去了?原来她的夫君久已行役外出,这维持生计的重担,只有依靠这位弱女子了。满腹的忧愁委屈,也只有饱受过如此煎熬折磨的人们才会有切身的感受,女子最祈盼的是夫君早日平安归来。这位女子也许是忍着饥饿在汝河岸边砍柴,夫君常年在外,可怜的妻子要照顾老人,还要教养孩子,艰难困苦都落在一个弱女子的肩头,她如何能支撑起破败的家庭,此中滋味谁能体会得到,又有谁肯帮扶她一把?女子孤苦无依,忍饥挨饿,强撑着衰弱的身体采樵伐薪,凄凉的秋风吹起她的破衣烂衫,汝河大堤上传出她一声声的悲凉叹息,怎不令人闻之落泪?
冬去春来,忧愁悲苦在岁月漫漫中延续,期待也许早已化作绝望,此刻却意外发现夫君归来了。万般委屈,千种苦难,随着夫君的归来,都化作了云烟。女子欢喜异常,欢呼雀跃,久役的夫君归来,什么委屈苦难都忘在了脑后,这正是悲伤中汹涌升腾的欣慰和喜悦。狂喜过后,女子开始考虑归来的夫君还会不会外出,他是否还会将自己抛在家中远去?这种疑虑和猜思,在喜悦之后突然萌生;再不能让夫君外出了,不能让他将可怜的妻子再次抛弃,然而生活在那样的年代,夫君也是身不由主!是喜是悲,是见是离,真是一言难尽!
女子见到夫君后,有多少委屈想给夫君倾诉,自己在家忍饥挨饿,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有多少泪暗自吞咽。夫君终于回来了,有多少诉不完的伤心往事,又有多少诉不完的知心情话。夫君情何以堪,他也身不由主,他只身在外历经艰辛,残酷的劳役政策他又能如何,只能听天由命!夫君很有可能会随时再次外出服劳役,生在那个时代只能有泪往肚里咽,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生活在那个时代底层的人们,怎么可能会去为什么文王武王歌功颂德,他们有的只是一腔悲愤,然而一人之力又能如何?
沿着那个汝河大堤,
砍伐那个山楸树枝条,
回家做柴烧。
夫君那个劳役远方,
把妻那个家中丢抛,
忧愁饥饿少欢笑。
沿着那个大堤砍柴草,
冬去那个春来心如灰,
思我夫君音信渺。
突如那个春风吹树梢,
夫君那个归来汝河笑,
从今暮暮与朝朝。
鳊鱼那个尾巴色赤红,
君王那个徭役急远征,
夫君被逼又出行。
可恨那个徭役太繁重,
抛妻那个别子多少情,
更有父母泪不能。
诗经欣赏11:四不像之歌
秋雨
《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用的是比兴手法,但不知歌颂的是贵族儿孙,还是王侯将相的儿孙,还是一般平民的儿孙?这些不得而知。不如就理解成是对一种祥瑞的颂歌: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麟之趾》这首诗歌按照朱熹解释,又是所谓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他的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故诗人以‘麟之趾’兴公之子。假如真的如朱熹所说,文王的儿孙就不该有周厉王流放,周幽王覆灭,周室衰微,以至于出现战国纷争,终有周朝灭亡。更不应该有新台之丑,好鹤失国,更不该有淫声靡乐乱国衰德之所好,这些都是所谓的文王儿孙们干的事情,而周人及儒家的传承者却将脏水泼向帝辛,来了个张冠李戴。所谓文王的儿孙本是良莠不齐,好坏混杂,像周公姬旦、周宣王姬静、卫武公(姬)卫和、卫文公(姬)卫辟疆(毁),可以说成皆化于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血统论是封建腐朽的思想,是门阀制度的理论基础,按照朱熹的理论,牧者永远是牧者,百姓永远是一群羔羊,永远要听任牧者的驱赶、摆布和宰杀,这就是“三纲五常”的核心。
“麟”说的是麕身牛尾,圜头一角那样的动物,笔者怀疑说的是中国的四不像,《麟之趾》就是一首歌颂祥瑞的四不像之歌。四不像这个名字虽然很奇怪,但对我们并不生疏,在古书里我们看到过关于它的一些神异传说。四不像以其角似鹿而非鹿,颈似驼而非驼,蹄似牛而非牛,尾似马而非马,而得此名副其实的称号。其实也可以说四者都像些,这是一种善良、温顺、美丽的动物。
四不像原是我国的特产,和大熊猫一样,是一种珍奇的兽类。河南安阳殷墟里,曾发现过不少四不像的骨骼化石,《诗经》时代可能已经养它了。四不像的化石陆续在江苏、安徽、河南等地发现,它喜欢栖息于沼泽地区,在我国黄河两岸分布很广。在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陈列室里,展出过一付完整的四不像骨骼化石,是1954年在首都东郊的通州发掘出来的,系第四纪遗物,距今已有几十万年了。康熙、乾隆年间北京南苑曾豢养有四不像,南苑周围约六十里是皇家的围场,专供皇帝及时行乐,偶尔来打猎用的。四不像是我国特有的动物,可是四不像曾在我国一度绝迹。
1865年法国强盗大卫神甫在北京看见四不像这种珍奇动物,便千方百计地盗窃了两只,运往巴黎。因他盗窃有功,西方把四不像改名为大卫神甫鹿。侵略者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四不像也遭受到炮火的袭击和肆意的杀戮,剩下的几只也被掳走,运往欧洲,养在英国乌邦寺,举世闻名的四不像,就这样在我国绝迹了。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对动物的重视,从英国换回几只,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繁殖。物归原主,四不像重新回到故乡,我国的这一珍奇的特产,才不致断绝。
四不像的脚趾啊,犹如群飞公侯子,哎哟蹄儿似牛蹄。
四不像的额头啊,犹如群飞公侯孙,哎哟头儿似圜头。
四不像的尖角啊,犹如群飞公侯族,哎哟角儿似鹿角。
诗经欣赏12:鸠占鹊巢
秋雨
鸠占鹊巢出自《诗经·国风·召南·鹊巢》,原文如下: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关于《鹊巢》诗歌立义,有几种说法:一是赞颂德化说;二是女居男室说;三是婚礼告庙说;四是赞美新娘说;五是新娶废弃原配说。这些说法都无法自圆其说。比较而言,笔者认同第五种说法,认为是一首弃妇诗。丈夫遗弃原配,另娶新欢,将原配扫地出门,并以百辆彩车迎娶新欢,让新欢占居了原配之位,恰如鸠占鹊巢,被遗弃的原配无限悲愤,于是写下这首弃妇诗歌。
鹊儿辛苦筑巢忙,鸠鸟无端霸逞强。
我本明媒迎嫁娶,彩车百辆娶新娘。
鹊儿辛苦筑巢忙,鸠鸟无端占逞强。
弃我喜新接又娶,彩车百辆护娇娘。
鹊飞辛苦筑巢忙,为鸠强梁做嫁妆。
厌旧喜新行大礼,彩车百辆铸新伤。
诗经欣赏13:为他人作嫁衣裳
秋雨
《红楼梦》中写道:“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似乎说的是封建时代的官场风云,而在这些“甚荒唐”们的家中,也有为“甚荒唐”们耗尽青春岁月,整日披星戴月的奴仆,他们在低三下四,忍着悲伤,忍着泪水为他人作嫁衣裳。《诗经·国风·召南·采蘩》就是一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苦人唱出的歌声: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对于这首诗歌,朱熹《诗集传》说:“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夫人能尽诚敬以奉祭祀,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毛诗序》说:“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看到这样的解释,笔者想到了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石舫处钓鱼,不管哪位宫女钓到了鱼,慈禧一抬手,太监们就恭贺慈禧钓到了鱼,功劳全算在了慈禧头上,这样的解释与太监们的行为没什么两样!看到这样的解释,笔者想到了和珅,和珅在皇帝面前那种丑态,表现出的特长就是抬轿子,当吹鼓手,当牧者的卫道士,这样的解释与和珅的丑态没什么两样!既是帝王将相奢侈淫靡的生活构筑在人民的痛苦之上,他们也要说成天经地义,大加赞扬歌颂,眼睛长在头顶,他们看不到人民的疾苦。
欲往何处采白蒿?
找寻洲头池沼。
借问白蒿作何用?
公侯祭祀祷告。
前往何处采白蒿?
欲去山涧寻找。
请问白蒿作何用?
公侯府中家庙。
被人驱使累弯腰,
披星戴月辛劳。
蓬头垢面千般苦,
更多阅读
《诗经·蒹葭》注释及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注释及赏析(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3。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4。蒹葭萋萋,白露未晞5。所谓伊人,在水之湄6。溯洄从之,道阻且跻7。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8.蒹葭采采,白露未已9。
《秋思·张籍》译文及赏析 秋思 张籍 ppt
《秋思·张 籍》 译文及赏析文/小儒丸子王安石在《题张司业诗》评张籍此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果没有王安石对此诗的高度评价,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赏析 红楼梦判词画
馆友“智者1111”:您好!您的馆藏文章“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赏析”深受广大馆友的喜爱,于2014年1月19日进入“阅览室”频道的“历史/文化”下“读书心得”类别的精华区。360doc代表全体馆友感谢您的辛勤劳动和慷慨分享!360doc个人图书
《乡村四月·宋·翁卷》译文及赏析 翁卷的乡村四月
《乡村四月·宋·翁卷》译文及赏析文/小儒丸子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注释】①绿遍山原——近看细看,山原、
18世纪罗可可名画鉴赏及赏析 中国古代名画鉴赏
没有蛀牙 [http://52301868.qzone.qq.com]2014-6-2 00:1818世纪罗可可名画鉴赏及赏析罗可可的意思是像贝壳的涡型装饰,后于 1 8 世纪末用在建筑上有弯曲的镂刻花纹装饰, 表现出富贵优雅的气氛。18 世纪的法国绘画之 所以取得公认的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