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 参观革命纪念馆有感

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

许村镇:曹小萍

陶行知这位出生在徽州大地上的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既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他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是我们全徽州人的骄傲。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陶行知,高瞻远瞩,他主张:一、少生小孩子;二、创造富的社会;三、建立平等互助的世界。在当今中国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在全党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开展党风、党纪、信念教育,加强权力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陶行知的“人民第一”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陶行知一生清贫,十分痛恨腐败,曾对那些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奢侈豪华生活的政客、官僚、士大夫给予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他把“公家一文钱”比作“百姓一身汗”,“将汗来比钱,化钱容易流汗难!”辛辣地讽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腐败社会。陶行知劝戒人们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不要做“化钱奴”。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同志曾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两个务必”也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贯强调和反复重申的。因此,学习陶行知的“民主第一,人民至上”精神及其廉洁思想更是我党反腐倡廉的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做到的。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珍惜公家的每一文钱,千万不要把纳税人的钱做豆腐渣工程,贻害子孙后代,成为千古唾骂的罪人。

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是考量做人作官的道德底线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位伟人被誉为“万世师表”,一位是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一位是两千年后的陶行知。《论语•学而》载:“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孔子的每天三问,告诫我们一个人要养成每日“三省吾身”的习惯,日日反思自己的行为,检点自己的言语,及时发现不足与错处,有则改之,无则自勉。陶行知提出的却是“每天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首先,我们每天应该要问的,是“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第一”。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最后一问是“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愈大,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陶老先生的这一段精辟的论述,句句箴言,敲击我的灵魂,考量做人作官的道德底线。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廉政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早就存在,留下了如“公生明,廉生威”、“自律不严,何以服众”“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大量廉政格言警句,产生了大量家喻户晓、广为传颂的廉政故事。把陶行知纪念馆作为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是县委的重大举措。加强陶馆阵地建设,创新办馆形式,寓教于乐,教育效果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有利于培养广大干部良好的从政观,使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形成一种对腐败行为人人喊打的合力和社会氛围。在平时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天天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时时加固人格长城。

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政文化教育的重大课题。

陶行知的座右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一生奉献的真实写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王茂荫的“做事为官、应先求无累于民,而后求有利于国”民本思想;明代三朝元老许国“洁身奉献,官居廉明”的廉洁作风;为了实现“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的宏愿,陶先生先后六次辞官、矢志不移:第一次是1923年,因陶行知学成归国后,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育学专职教员,并代理教务主任、校务主任及兼任教育科主任,成绩突出,于是北洋军阀政府任命他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校长,被他拒绝。同年,他的母校金陵大学拟聘他为金陵大学校长,他也婉言谢绝,表示要专心致力于中华教育改进社工作及促进平民教育运动。第三次是1927年冬,陶行知的安徽同乡兼挚友冯玉祥将军电约他出任河南省教育厅长,他坚辞不就,回电说:“晓庄事业,我要用整个的身子干下去”。第四次是1928年夏,这时金陵大学再次聘他为校长,他依然婉谢,坚持要全力办理晓庄学校。第五次是1936年10月间,当时主政安徽的李宗仁请他回安徽省担任教育厅长,他仍是婉言谢绝。第六次是1936年在武汉期间,他多次拜访蒋介石、宋美龄,汇报他两年来在亚、非、欧、美宣传抗日的情况,申述他的回国三愿。蒋介石当面表示赞成,宋美龄两次宴请陶行知,有意请他加入国民党并担任三青团中央总干事之职,均被陶先生拒绝。

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 参观革命纪念馆有感

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思想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老百姓的冷暖记挂心头。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思想精髓就是“人民第一、天下为公”的民本思想,“爱满天下”首要大爱为爱国爱民。“热爱人民、坚持人民第一”是陶行知一生奉行的信条。陶先生目光深邃,从当时社会出发,敏锐地意识到色情不能动。陶先生视死如归,为着中华民族的解放,为着国家的独立、民主,他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线,真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陶行知把满腔的爱洒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浸染全国各族人民的心田,“爱满天下”四个字是对先生伟大人格和盖世功业的最精确的概括。我们有些党员干部,经受不住各种诱惑,倒在金钱美女之下令人痛心疾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我们党的健康肌体绝不允许腐败蛀虫侵蚀,党的干部队伍绝不能容忍腐败分子滋生。因此,把加强廉政教育与学习陶行知精神结合起来很有必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要求每一位公民都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做好“求真务实”的工作;而且要求人们“学做真人”,追求真理,做实事,说真话,反对作假和虚伪。现在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读书无用论,一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知识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读书可以跳出“农门”,可以光宗耀祖,通过读书获取敲门砖砸开升官发财的大门。目前农村的现状堪忧,大部分农民子弟随父母进城务工,即使是考取大学跳出农门的学子将首选在城市工作生活,不会或很少有人再回到农村这片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来工作的。泱泱中华大国,“三农”问题是客观现实,90后一代无人愿意回乡务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后继无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从何谈起?想想都骇怕。陶行知早就提出,爱人类,就要“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农人”。要向着农民“烧心香”。这样,“才能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也只有这样,才能“叫中国个个乡村变做天堂,变做乐园”。可以想像,按照陶先生的目标来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个个诚实守信、人人求真务实,公民素质质将大大提高。

学习陶行知求真务实、勤政廉洁,是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通过党政廉政文化教育,自觉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的利益摆在头顶,以陶为师,脚踏实地做事,淡薄功名利禄。我们共产党人,为官一任,做到政声人去后,留得清白在人间,无愧于人杰地灵的徽州大地。真正作一名求真务实、勤政廉洁、无私无畏的“真人”,重振徽商昔日雄风,把新安大好河山建设成政治清明、环境优雅的东方瑞士,使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陶老夫子的夙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87391.html

更多阅读

读陶行知的教育诗有感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读陶行知的教育诗有感(餘飨参与中陶会分会2015年“三项征文”评选文稿)网上有不少陶研发烧友。其中有位陶研人士撰文说:“在现代教育史上,陶行知先生以他平民化的教育思想和扎实的实践精神为人称道,立下了一座丰碑。如果说这些是他留下

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购买

2012-03-05 12:26:06|分类: 学习方法 |字号订阅——新 教 育①(上)今天得有机会,与诸同志共聚一堂,研究教育,心中愉快得很。现在把关于新教育上各项要点,略些谈谈。(一)新教育的需要 我们现在处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之中,应该造成一个新国家,这新

知行统一原则 陶行知知行统一

德育原则之一。要求在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中既重视系统的理论教育,又注意组织学生的行为实践,使学生具有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自古以来,中国有不少教育家虽然对教育目的、任务持有不同见解,但是都重视知行统一的原则。孔丘要求弟子“讷

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

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即教育①今天我要讲的是“生活即教育”。中国从前有一个很流行的名词,我们也用得很多而且很熟的,就是“教育即生活”(Education of Life),教育即生活这句话,是从杜威先生那里来的,我们过去是常常用它,但是,从来没有

声明:《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 参观革命纪念馆有感》为网友骑猪追太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