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母亲》一文入选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材第五单元,在本单元的单元指导中有言:“注意……写法的借鉴。”这首清丽的散文诗恰恰在其写作构思上独具特色,故引领大家一起走进其中。
老师:同学们,有这么多老师和专家来听课,你们紧张不紧张?
学生:紧张/不紧张。(众说纷纭)
老师:有的同学紧张,有的同学不紧张,我反正是紧张死了,心怦怦地直跳。那么,让我们先来猜两个谜语,缓解一下气氛,如何?
学生:好。
学生:泥鳅,哦,不对,蚯蚓。
学生:莲藕。
学生:对,对,对,是,是莲藕。
老师;到底是什么啊?
学生(齐):莲藕。
老师:哦,再来猜一个:
学生:(齐)荷花。
老师:哦,荷花?刚才谁叫的最响?
学生齐指某男生。
老师:好,有请。刚才,你叫得最响,最自信,我想问一下: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学生: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老师:恩,也就是说,谜语抓住了荷花的——
学生:特征
老师:对,比如,“坐在水中央”从荷花的生长环境方面来说它的特征,那“身穿粉红袄”呢?
学生:从它的颜色方面
老师:“阵阵放清香”呢?
学生:从它的气味
学生:从它的香气
老师:非常棒!那么,要抓住一样事物的特征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呢?比如我手中的这只笔。
学生:形状
老师:怎么样的?
学生:长条形的,圆的。
老师:还有呢?
学生:质地
老师:是?
学生:很硬
老师:还有呢?
学生:用途
老师:是?
学生:写字。
老师:说到写字,我们还可以从笔的姿势上来描写,没有用它是它是?
学生:躺着的
老师:用的时候,是?
学生:倾斜着的
老师:还有吗?
学生:……
老师:假如很安静的教室里,我们会听见
学生:沙沙地写字声
老师:这是从?
学生:声音
老师:非常棒!这只是一只笔,那如果换一种可以吃的东西,我们还可以从?
学生:味道
老师:的确。那老师呢,也尝试着抓住景物特征写了一个片段,大家看,能给我打几分?
学生:我给你打95分,因为我觉得你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学生:我给你打95分,你写出了红莲的坚强。
老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
老师:尤其哪个词语?
学生:左右攲斜
老师:哦,对,左右攲斜,但始终没有被打倒是吗?
学生:是
老师:俗话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大家把书本翻开,快速默读课文,看看,看完课文后,你还会给我打几分?
(默读课文)
学生:我打85分
老师:哦,85分,为什么分数低了呢?
学生:因为你的没有写到情感。
老师:恩,是啊,我虚心听取你的意见,我改。还有吗?
学生:……
老师:大家看,我写的红莲还是红莲,可冰心奶奶写的红莲变成什么了啊?
学生:三姊妹。
老师:大家看,我写的荷叶还是荷叶,可冰心奶奶写的荷叶变成什么了啊?
学生:母亲。
老师:是了,像这种把红莲比喻成三姐妹,把荷叶比喻成母亲的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
老师:同学们也看到了,采用了这种方法的文章比起我的那篇文章来内容更
学生:充实
老师:立意更
学生:深远
老师:表情达意更
学生:含蓄
老师:自然,分数会
学生:更高。
老师:那我可要好好学一学了,文章中,是怎样来“借物喻人”的呢?
老师:文章首先写了“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然后呢,第二段由“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想到了什么?
学生:故乡园院里的莲花
老师: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哪些?
学生: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老师:然后,又由“三蒂莲”想到了什么?
学生:九年前爷爷说的一句话:“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
老师:自然地由物到人,“三蒂莲”变成了
学生:“三姊妹”。
老师:另一方面,“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分别是哪两缸啊?
学生:白莲和红莲。
老师:它们的命运分别是怎样的呢?首先,白莲,谁找到了,举手!
学生:谢了,花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老师:恩,说明白莲命运怎样?
学生:悲惨
老师:恩,这个词语用的非常好!可白莲命运为什么这么悲惨啊?
学生:风吹雨打
老师:那红莲呢?红莲可就是我们三姊妹啊!花瑞人祥嘛!我们一起来看看,红莲是怎样成长过来的?
学生: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含苞待放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老师:恩,含苞待放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
学生:菡萏
老师:恩,首先是菡萏,然后是
学生: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老师:说明它开满了,是吗?然后呢?
学生:左右欹斜。
老师:为什么会“左右欹斜”你知道吗?
学生:被那繁密的雨点打的。
老师:那我心中不免担心了,它的命运会和白莲一样吗?
学生:不会
老师;哪里看出来?
学生: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老师:是啊,雨打红莲时,有荷叶互莲,那红莲好比我们三姊妹,那当我们三姊妹遇到风雨挫折时候,谁来庇护呢?
学生:母亲
老师:是啊,于是,自然将荷叶比作了母亲,借物——
学生:喻人。
老师:至此,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文章先写“爸爸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然后是通过什么写到故乡园院里的莲花?
学生:回忆。
老师:对,通过追忆联想。,又是通过什么写到九年前爷爷说的话的呢?
学生:追忆联想。
老师:再看,我们刚才分析的时候说荷叶是怎么和母亲联系起来的啊?
学生:雨打红莲时,有荷叶互莲,那红莲好比我们三姊妹,那当我们三姊妹遇到风雨挫折时候,谁来庇护呢?——母亲
老师:也就是说,荷叶保护红莲和什么有相似之处?
学生:妈妈保护我们三姊妹。
老师:正因为他们有相似之处,我们也同样自然地产生了
学生:联想
老师:我还有一个疑问,这一相似之处,冰心奶奶是怎么发现的啊?
学生:观察
(以上皆为边上边展示课件,课件展示如下)
老师:恩。综上,我们怎样做到借物喻人?一是
学生:观察
老师:二是
学生:联想
老师:学了方法,我看很多同学都有点按捺不住了,也想来试试看,好,那下面呢,我们就一起来看这里的六幅图,你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幅,来说一说。“我选择哪一幅,图中景物的哪一特征让我想起人的哪一品质,可以借他来比喻哪一类人。”
学生:我选择落花生,它长在土里,默默地结出果实,不像其他的果实,攀在高枝上,可以借他来比喻不自我炫耀却默默奉献的人。
老师:你抓住了它的生长特点,长在地底下引发联想,很好!
学生:我选择粉笔,它默默奉献,像老师。
老师:你从哪里看出它默默奉献,能具体说说吗?
学生:它每写一个字,就短一截,直到自己的最后一点粉末也飘散为止
老师:恩,真是无私的奉献,很好。
学生:我选择知了,它一到夏天就在树上唱歌,我们小孩子觉得很好玩,可大人们却会觉得很烦躁。
老师:你是想把它比喻成哪一类人?
学生:比喻成自私自利的人,不顾别人,只顾自己唱歌。
老师:恩,很好,刚才都是比喻无私奉献,现在这位同学恰恰相反,说比喻成自私自利的人。那假如这样,你是要强调孩子们对其歌唱感到高兴,还是侧重大人们对其聒聒感到烦恼呢?
学生:小孩子
其他同学小声提醒:大人
学生:(若有所悟)大人
老师:到底侧重小孩子还是大人的态度?
学生:大人。
老师:恩,看来,我们如果把他比喻成正面的人物我们就要找正面的特征,比喻成负面的人物呢就找其负面的特征,这样才有其相似性。
老师:怎么都是奉献,有没有其他品质呢?可能很多同学都在脑子里想了,那大家就把它写下来吧。看,还有爬山虎,麦穗,都还没有人说过呢?
(学生练笔,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落花生的根长在地下,可以给各种动物以及人类提供食物,它的叶子最终也在田野里枯萎,肥沃土地,它就像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
老师:哦,又是默默奉献,不过,他有一个突破:想到他从上到下,浑身是宝,一起奉献,可谓无私奉献!
学生:爬山虎不停地往上爬,在城市里,它攀附着高楼大厦不停地往上往上,把阴凉留给人们,把恐惧留给自己。
老师:非常好,又是一个默默奉献的人,把恐惧留给自己,很好。
看吧,运用了这种方法,我们写景物的文章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景物上了,一篇篇都似乎有了深刻的内涵。那课后,大家还可以继续练习,看是否能结合我们的生活回忆,将我们的情感融入其中,更好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