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后 突触后抑制

  触后(Aftertouch)是MIDI信息的一种。顾名思义,就是“触发以后”的意思。针对钢琴键盘式控制器而言,也就是在我们的手指接触琴键后,在不抬起手指的情况下,继续对琴键施加和释放压力,所发送的MIDI信息。触后数据是连续式的,也就是0至127的所有值都可以产生作用。触后又分两种。一种是针对MIDI通道中所有音符的“通道触后(ChannelAftertouch)”;一种是针对每个音符的“键触后(Key Aftertouch)”或者被称为“复音触后(PolyphonyAftertouch)”。要搞清这两种触后的差异,先要理解触后的作用,也就是触后到底能干什么?文章中黄背景色的部分,是具体的技术细节,太枯燥的话,请忽略之。

  用电子乐器创作、制作什么风格的音乐,向来是见仁见智的事。我们不妨先从模仿常规音乐的角度出发,因为无论西洋交响乐、中国传统音乐、现代电声音乐,用这些大家熟悉的音乐做类比,比较容易理解触后的作用。音乐家们处理音乐时,第一件要面对的事就是音高。

例一:触后实时音高控制

  视频所示为通过触后实时控制“Koto”弯音的例子。可以看到,当某音高被演奏后,音高会上弯至上方小三度,之后回落至原演奏音高。

技术分析:

下键后的施压,使音高按预设速度上弯小三度,弯回原音高的速度可由演奏者控制,或离键自动。

键触后0-127将原音升高小三度;127-0回落至原音高。

XG系统专用信息:

f0 43 10 4c 08 00 53 43 f7

  既然音高可以控制,控制力度应该也不难。下面一个例子,是通过触后实现力度变化。

触后 突触后抑制

例二:触后实时力度控制

  触后实现弦乐震弓骤弱及渐强。被演奏的Amaj和弦,音量骤减,似乎随抬手过程渐强。

技术分析:

下键产生初始力度,随继续施压,键触后使音量骤减;渐强是释压的结果,与最后离键抬手无关。

键触后0-127将力度降至32左右;127-0升至下键力度。

XG系统专用信息:

f0 43 10 4c 08 00 55 20 f7

  音高、力度、音色是音乐的三大要素,自然不能少了触后对音色的控制。

例三:触后实时音色控制

  触后模仿口琴震音。开始的两个G音和最后一个G音的震音,都是触后实现的。震音速度可快可慢,完全由演奏者掌握。

技术分析:

键触后改变滤波器截至频点,模仿口琴震音时的音色变化。

键触后0-127将截止频点降低,127-0升高截止频点。下键后反复施压、释压,使截止频点在高低间连续改变,带来音色变化。

XG系统专用信息:

f0 43 10 4c 08 00 54 20 f7

  模仿完乐器的常规实时控制,让我们看一看,触后在模仿自然音响方面,是否能有所作为。

例四:利用触后实时模仿自然音响

  触后模仿马的嘶鸣声。音高快速从低到高,在延缓下滑的过程中,伴随着声音的“抖动”。

技术分析:

键触后改变失真吉他音高,模仿马的嘶鸣声。

键触后0-127将音升高两个八度,127-0回到原音高。下键后的迅速施压,使音高快速地升高了两个八度;之后缓缓释放的压力,使总体音高平缓下滑;其间,速率渐快的适度施压释压,带来抖动感。

XG系统专用信息:

f0 43 10 4c 08 00 53 58 f7

  电子乐器是乐器届的“怪咔”,首当其冲的就是它可以“变身”——几乎可以发出任何一种声学乐器或电声乐器的声音。或许正因为这一点,有时我们竟忘了,它自己该有的声音特色。下面这个例子,正是从发挥电子乐器自身特色的角度出发而做的试验。

例五:触后实时滤波器调制

  视频中相同主题演奏了两遍。第一遍就是正常的钢琴演奏;第二遍则加上了由触后控制的滤波器调制(FMod)。

技术分析:

键触后0-127对应滤波器调制值0-64,127-0对应64-0。

或许由于系统预设的调制振荡器的频率过低,下键稍延迟后出现的音色变化,并非典型的滤波器调制效果,但很具音乐性和装饰性。继续施加在键盘上的压力,对音色变化影响不大。

XG系统专用信息:

f0 43 10 4c 08 00 57 40 f7

  由上例,可以听到触后控制的滤波器调制带来的效果,有点像颤音但不是颤音;有点像震音但也不是震音。它其实什么都不是,它就是滤波器调制的效果之一(虽然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抛开这个效果不谈,即使是颤音和震音,出现在钢琴音色上,怎么乍听起来有些怪怪的?它太独特,一时想不出,把它安到哪种我们熟悉的音乐里好。因为在常规音乐中,钢琴是不颤音、不震音,更不滤波器调制的。下面这个例子,或许能改变一些对这个“怪”声音的看法。

例曲:触后控制滤波器调制演示曲

  听完这个曲子(由于转码问题,音响效果受到严重失真,大家将就着听个意思吧),刚才那个听起来不怎么顺耳的钢琴,或许显得不那么怪怪的了。这首演示曲的编配,完全是根据主奏乐器的声音特点,专门为其制造了一个适合它的语境,大家一起营造、表达了些什么。这样,它就不再是无本之木,不再独自抢白,不再那么独特、那么个涩,那么怪了吧。当然,只要谈到音乐感受问题,总应该是见仁见智的事。

  触后,就是电子乐器独有的演奏技术之一。上面的例子中,所有的效果都是用键触后实现的。其实,那些信息,换成通道触后,也可以产生同样的效果。那通道触后与键触后到底有什么差异呢?简单地说,通道触后,所有音符一起,同时只能产生一种效果;而键触后,可以让每个音符产生不同的效果,也就是理论上可以产生128种效果。不过要实现这么多效果,主要取决于声源的能力,无论是硬件音源、还是软件音源。不过我所接触到的音源中,支持自定义键触后的不多,而且限制颇多。比如上文键触后控制滤波器调制的例子中,我们就无法更改调制振荡器的频率等等。如果想获得广阔的自由度,可能还要依靠计算机音乐语言了。而计算机音乐语言,在非实时这一广袤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这里举的例子,都是有关触后在实时音乐演奏中应用的实例。

  发挥电子乐器自身的特色,可入手的技术角度非常多;所能涉猎的音乐类型,也可以非常多。可为什么鲜有在常规风格音乐中的尝试,而都是些超难听的试验呢?而且大多连音高、节奏都没有?!我想,原因应该从两方面来找。常规音乐,之所以称之为常规风格,是因为那个“规”字。也就是说,正因为那样的音色、那样的音高、节奏组合起来,经过时间的沉淀,被证明是好听的,才成为“规矩”,从而可以用来界定某种音乐风格。现在突然加进了一个不在规矩里的声音,就很容易听起来别别扭扭的,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只有极少数时候,才能偶然发现一些新声音与旧规则的契合点,听起来既舒服,又带一些新意。这种可遇不可求的事,难度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想发挥电子乐器的特色,就要先找到有哪些特色,最好的方法就是试验。然而一旦给试验加上诸多条条框框,很可能就发现不了电子乐器的某些特色了,所以干脆甩掉一切束缚,甚至是节奏和音高。或许幸好如此,音乐的概念才从狭义的“旋律、和声”发展成了“声音的有序排列”。又或许,在这个拓宽的音乐定义下,电子乐器才能真正有施展的天地,才有可能孕育出全新的音乐形态!

  希望本文对正在学习MIDI技术的同学们有些许帮助。欢迎共同交流探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86747.html

更多阅读

婴儿抚触的手法及益处 婴儿抚触手法

婴儿抚触观念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抚触可以减少应激反应,提高免疫力,增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增进亲子交流,减少哭闹和增加睡眠,有利于婴儿生长发育。抚触已在发达国家广为推广,在我国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可。两年前,由中华儿科学会

声明:《触后 突触后抑制》为网友带你逍遥带你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