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剧作品。它反映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经济侵入英国农村,小农经济解体,农民阶级逐渐走向消亡并企图寻找新的出路的痛苦历程。小说的女主角苔丝是一个纯洁美丽、有思想、有个性的农村姑娘。她出生在一个从没落贵族世家演化而来的贫苦农民家庭,生活在新旧体制交替的特殊时代。在她短短的一生中, 各种灾难接踵而来, 紧紧围困着她。苔丝像一只不幸的孤鸟,她的命运似乎注定她的一生就是一场悲剧,结局震撼人心(马弘,2002)。虽然她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以独有的方式和命运抗争,但社会、家庭、个人等多重因素终使这位纯真的大自然之女慢慢走向了毁灭。
二、 苔丝命运悲剧的社会因素解读
苔丝的悲剧是社会和家庭造成的。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她虽然勤劳善良、聪明美丽;但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农业工人,社会地位低下,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那些自食其力的占有少量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农民,都不得不随之破产。而此时,苔丝家作为经济生活来源的惟一重要的条件、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工具的一匹老马在驾车途中被一辆邮车撞死了。马死了对苔丝家来说无疑等于倾家荡产。“Thebreadwinner had been taken away from them,what should theydo?”(Hardy, 2004:36)一个家庭经不起这么小的变故的折腾,说明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已经陷入绝境,企图再得到一匹马以重温昔日平定生活的父母,偶然间被告知并确证了自己高贵门第的出身而开始寄存幻想。凭着一个徒有虚名的“德伯维尔”的姓氏,苔丝因此受父母之命,去巴结有钱的高贵本家亲戚了。结果却失身于亚雷这个猎艳高手。在苔丝的父亲去世以后,这种困境越发明显,她不得不又与以前做工的庄园主亚雷住到了一起就是因为她的贫穷,都是因为生活的逼迫,她不替自己考虑,也得替她的家庭考虑,尽管她在心里恨死了亚雷。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的就是生存需求。如果一个人的物质生活极度贫困,那她对精神生活或是感情生活的追求就会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很被动。家庭的贫困成为她悲剧的重要因素,苔丝是一位被贫困所毁灭的女人。因此,苔丝的悲剧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这不仅因为她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女儿,此时已经沦落为一个雇俑劳动者,更重要的是亚雷和克莱代表的不同性质的社会势力,直接导致了她的悲剧的形成(周志高,刘县军,2003)。
在苔丝失身以后,社会所有的贞操观念逐步深刻影响着她的生活,最终成为她悲剧的思想根源。由于苔丝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残存于农民身上的某些旧道德和宿命观点使她在反抗传统道德时出现了软弱的一面。她在受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迫害的同时,又用这一道德标准来静观自己,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她把自己看作一个罪恶的化身”“她老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注意她的情形,不敢抬头见人”,她比别人更不能忘记自己的耻辱。她自己怀着一种犯罪感、内疚感、自卑感,使她不敢面对自己心爱的人,本深爱着她的克莱也不能接受这一事实,不能原谅她的过去,而选择了离开,最终使她在失望中委身为亚雷作情妇,从而失去了与悔悟后的克莱重聚的可能,在自己绝望的情况下,她把一切归为亚雷给她带来的失贞,杀了他。苔丝正是这样用一张自己织成的道德罗网把自己束缚起来。其实,她的自我束缚意识有其深刻的历史基础,是整个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苔丝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个人,必然会形成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她的思想和行动也必然会受到时代和社会意识的制约。
所以,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家庭酿就了苔丝的悲剧。
三、苔丝命运悲剧的伦理道德因素解读
哈代所描写的处在“维多利亚盛世”的英国社会与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一样,是以男权主义思想为中心的社会。男人不仅是社会的中心,也是家庭的主宰。女人只是社会和男人的附属品,无权选择自己的幸福和命运(李丹,2003)。按照传统的贞操观念,妻子的贞操是丈夫的特权,妇女失去贞操就是不洁。因此,当一个女人被某个男人占有之后,唯一的出路就是跟他结婚,无论对他有没有感情(张晓东,2004)。其实,《苔丝》写的就是社会如何把一个纯洁,质朴,正直,刻苦,聪明,美丽的农村姑娘逼得走投无路,终于杀人的故事。她的失贞主要是亚雷的责任,她的第二次落入亚雷之手是她的父母,克莱和亚雷共同的责任,而她杀死亚雷则是受尽欺凌的弱者的最后反抗。在苔丝身上我们自始至终看到的是她纯洁的本性对逼迫她的各种力量的苦苦挣扎,最终她被逼得上了绞架,而社会和读者还在冷漠地议论着她的贞操,怀疑她是否是个纯洁的女人,这是何等麻木的世情!苔丝的形象既有典型性又有普遍性,她是生活在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形象的原型和缩影。因此,从这个层面上分析,苔丝的悲剧是她所处的以男权主义思想为中心的社会世俗的贞操观念造成的。本文着重从维多利亚时期的性伦理道德的角度解读和分析苔丝悲剧命运的伦理道德因素。
谈到苔丝的悲剧命运,不能不提到与她的一生息息相关的两个男人——亚雷和克莱。让我们来看看这两个男权主义社会的代表人物是如何一步一步毁灭苔丝的一生的。
1.亚雷的罪恶之手
亚雷其实就是金钱与资本的化身,代表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真正本质。作为近代英国资本主义鼎盛社会的本质的代表,他相信“资本之魔”力量无穷。亚雷初见苔丝时就有一句话:“美是要付出代价的。”它含双重意义:一是对亚雷这样的资本化身来说,金钱可以买得一切——除了房屋、土地、牲畜、机器之外,还可以买得高贵的装潢门面的姓氏,乃至婚姻和美色。他对苔丝的美色既然垂涎,他自然愿意也深信可以凭他的金钱所买得。另一是对苔丝这样的乡下美丽姑娘而言,上帝既然降美色于她,又使之受穷,她就得心甘情愿为金钱而出卖美色。这双重意义皆从资本本质之“万能”而来,是资本眼中的必然逻辑。亚雷所作所为的每一步都逃不过这个资本的逻辑。依据这个逻辑,他志得意满,逍遥泰然。
亚雷是自称“撒旦”的,是“那幻化作低等动物来诱惑你的家伙(撒旦)”。他是典型的花花公子,有名的猎艳高手,黑桃皇后和红方皇后都和他有暧昧关系。苔丝到养鸡场做工,他时时寻找时机接近她,尽管苔丝处处回避着他,但在这个风月老手的面前不堪一击。在赶集回来的那一晚,苔丝遭到同伴嘲讽,情急之下跳上了亚雷的马,来到围场——英国顶古老的一片林子里。这时月亮西沉,天特别地黑,大雾弥漫着整个树林,围场被淹没在沉沉黑暗中,亚雷诱奸了苔丝。正如书中所写的那样“Animmeasurable social chasm was to divide our heroine’s personalitythereafter from that previous self of hers who stopped from hermother’s door to try her fortune at Trantridgepoultry-farm.”(Hardy, 2004: 86)苔丝不再是处女了。这是她心灵上不可愈合的伤口,也是她思想上的一个沉重包袱,社会对她充满歧视,对她以后人生有根本的影响。亚雷残酷地玷污了自然之花,把苔丝推上了悲剧之路。
苔丝的父亲死了,按照规定,房子只传到她父亲一辈,母亲和弟妹们被赶了出来,到处流浪,无处安身,而亚雷又来纠缠她,软硬兼施,她陷入独立无援的地步,为了家人能有个安身立命的地方,苔丝不得不被迫和亚雷在一起,充当他的情妇。事情发展到这里,悲剧有更大发展,苔丝陷入了火炕。原先那个纯洁、美丽的大自然的女儿不存在了,沦为一个得过且过,受人鄙视的少妇。大自然之花在亚雷的践踏下凋谢了。可以说,苔丝一生都是亚雷所代表的强权与暴力的受害者。
2.克莱的始恋终弃
亚雷固然是恶魔,是资本之魔,可安玑亦绝非纯洁的自然之男。与赤裸裸迫害苔丝的亚雷不同,克莱所代表的是另一股社会势力,即资产阶级的传统伦理道德。如果说亚雷是用暴力手段摧残了苔丝的女性贞操,他对苔丝的迫害是肉体上的、有形的话,那么克莱对苔丝的摧残则是精神上的、无形的(冯丽军,2004)。
克莱对苔丝的爱具有理智和感情的双重性。感情上他深深地爱着苔丝,理智上他又觉得苔丝的过失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在维多利亚时代,社会要求“妇女必须贞洁,这包括婚前的贞操和婚后的庄重”。克莱在这种内心极为矛盾的情况下,在理智与感情剧烈冲突的情况下选择了逃避,他暂时要到巴西去发展。克莱没说娶苔丝也没说抛弃苔丝,这其实是克莱内心极为痛苦的表现,克莱理智上不能接受苔丝不纯洁的现实,可他在内心里在潜意识里还是爱苔丝的,不过表面上不便表现出来而已,他在与苔丝分别前一天夜里梦游的时候,嘴里不同地念叨着:“Mypoor , poor Tess——my dearest, darling Tess! So sweet, so good ,sotrue!”(Hardy ,2004:292)这才是他内心的真实表露。克莱和苔丝分离,克莱并不是想真正迅速地结束这桩婚姻,他只是想再考虑考虑,想把这个事情看得更清楚一些,同时也想看看自己心里是否能慢慢地接受这个事实。即使结了婚克莱想摆脱这桩婚姻是很容易的,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遇到这种情况离婚是轻而易举的,只要丈夫出示妻子不贞的证据即可。可克莱没这样做,临分离还交代苔丝如果有困难可找他的父母帮助,同时克莱还把三十镑交给银行,让银行过几个月寄给苔丝以接济苔丝的花费。从诸多方面看来,他们二人的爱情是有深厚的感情基础的,苔丝对克莱爱情的忠诚也是值得的。
但是,在安矶·克莱身上残存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对苔丝的摧残却是一种无形的、更可怕的精神戕害,这也是造成苔丝悲剧的主要社会原因之一。安矶·克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艺术形象。在他身上,既有一定的开明思想,也保留着传统的道德偏见。在作品中,克莱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体现者,在他身上既有一定的开明思想,也保留着传统的道德偏见(高玉芬,2006)。
他虽出身牧师家庭,却不愿当牧师“为上帝服务”,他愿意务农,“为人类服务”。他鄙视阶级偏见、等级观念,厌弃都市繁华生活,到农村和农工一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力图掌握各种门类的农业技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和天真无邪的农家少女相处,使他更感到乡村生活的纯朴、清新。在对待女性与恋爱问题上,他温文尔雅,严肃认真,注重情感,这与亚雷大相径庭。这一切说明,他是当时具有自由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是,他对本阶级的背离又是十分有限的。他从事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以后当一个大农场主作准备。他在与苔丝的交往中,始终没有抛弃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不仅一开始就认定苔丝将来可以做个好管家,更重要的是,他爱苔丝,并不像苔丝爱他那样无私和真诚。“他的爱是真火少,虚火多”。在他眼里,苔丝是“大自然的新生女儿”,然而,一旦苔丝向他坦白了过去所受的侮辱,那么,他身上保存的固有道德就扼杀了他心中真实的感情,感到自己受到了“非常残酷”的嘲弄。他自己虽然也有过放荡的行为,并得到了苔丝的原谅,但却不肯饶恕原本无罪的苔丝。
这说明他心灵深处的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根深蒂固,他从传统的贞操观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洁与否,这给了苔丝以毁灭性的打击。如果说由于亚雷的强暴导致贞操的丧失给苔丝带来了深沉的痛苦,但还未能泯灭她生活的欲望和未来希望的话(因为苔丝从内心蔑视他、憎恨他),那么,克莱对她的遗弃,在某种程度上说,则摧毁了她的精神支柱(因为苔丝真心爱他、崇敬他)。这样,他的归来,使她更感受到了自身所受的屈辱,从而使其痛苦、悔恨、绝望达到了顶点。苔丝最终手刃亚雷,不仅要证明自己的无奈,同时也是要向所爱的人证明自己的无罪。
如果说亚雷损毁了苔丝的贞洁而将其推上了苦难之路,那么克莱便是摧残了她的精神推着她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如果说亚雷戕害了苔丝的心灵让她受尽磨难的心在淌血,那么克莱便是在她那破碎的心上插了一把致命的利刃,让她过早地走完了人生之路;如果说亚雷是直接造成苔丝悲剧的刽子手,那么克莱以及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虚伪道德便是酿造这一悲剧的帮凶(韩明,2001)。因此,可以说正是以亚雷为代表的恶势力和克莱身上存留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共同将苔丝推向了悲剧的深渊。
四、苔丝命运悲剧性的个性因素解读
苔丝的性格中有许多美好的品质:她美丽聪慧、自然纯真。克莱称她为大自然的女儿,浑身上下都洋溢着诗意。她温和善良,对待弟弟妹妹关怀入微,比她父母更有责任感和爱心。她热爱生活,渴望幸福,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承受巨大的不幸和多舛的命运。她爱得纯真、热情、真诚、无私。她生性清高,却要忍辱负重,屈从他人,损害自己的尊严;她渴望幸福,却又自我谴责,在爱情面前踌躇徘徊;既抱怨命运的不公,又默默忍受接踵而来的不幸;一向温顺怯弱,却又在绝望的时刻举起复仇的尖刀。可以说苔丝性格中的这些繁复的矛盾和侧面使她遭受的苦难成为震撼心灵的悲剧。
1.苔丝的自然性格与其悲剧命运
苔丝的自然性格集中反映了人性的勤劳和勇敢。她从一个一无所知的乡村姑娘到最后一个敢于践踏人间正义的“杀人犯”,无不折射着人性勇敢向善的品质。苔丝的美丽和气质与大自然无比和谐,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如一棵小草自由的生长在率真的田野上。她未经世俗浸染的心灵善良而富有同情心。从来连一个苍蝇,一只小虫都不忍心伤害,连一只小鸟关在笼子里都叫她落泪。苔丝的这种性格决定了她没有能力保护自己,毫不设防的袒露自己,而又要付出超出她承受力的努力。她命运的悲剧性早就定下了基调,而悲剧的发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或表现形式可能不同而已。苔丝还有一个很隐性的本性,就是她对生存的渴望和热爱,一种威塞克人最淳朴的情怀。
2.苔丝的社会性格与其悲剧命运
苔丝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出生在一个没落小贵族世家的农民家庭里,残存于农民身上的某些旧道德观念和宿命观点,都不能不对她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这在她对克莱的关系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她既认为自己的“失身”是无辜的,但同时又觉得她在“命运”面前是有罪的,她应该受到惩罚。因此,她的社会性格具有明显的双重性——反抗与妥协。
1)苔丝性格中的反抗性
苔丝虽然处境艰难,但她不懦弱。苔丝是父母攀认德伯家族联姻的筹码。这场确认血亲的交易葬送了苔丝的贞洁。还造成了苔丝对自身本性的怀疑,对生活信念的动摇,从此“Almostat a leap Tess thus changed from simple girl to complexwoman”(Hardy,2004:116)。对待恶少亚雷,苔丝一直在顽强的反抗。尽管她成了一个失身的女人,但她自始至终都对亚雷抱着一种不容侵犯的态度。她放弃了本可以享受的安逸的生活,孤身一人抚养孩子。周围歧视的眼光并没有把她吓倒,她默默地忍受生活的不公正。为了使生下的孩子死后得以安宁,她不顾亵渎教规,自己动手给孩子施洗礼。尽管生活给予她的只是打击和灾难,但她都能顽强地忍受和承担,从不对生活提出过分的要求。苔丝第二次遇到亚雷,也正是她生活最为艰难的时候。面对亚雷的种种诱惑,她根本不为所动,甚至“passionatelyswung the glove by the gauntlet directly in his face……A scarletoozing appeared where her blow and alighted, and in a moment theblood began dropping from his mouth upon the straw.”(Hardy,2004:389)这是多么强有力的反抗!苔丝是不肯妥协的。
灾难降临了,苔丝的父亲故去,苔丝一家被赶出村子。为了母亲和弟妹们有一个安身之所,苔丝又一次委身于亚雷。但她的抗挣并没有就此终结,屈服只是暂时的。最终,她用刀子杀死了亚雷,这是她内心反抗的必然结果。她迟早会清算亚雷的罪行。苔丝暴力抗恶的结局,也正是她品格的升华。
由此可见,反抗性是苔丝性格特征的主要方面,是女主人公身上的闪光点,她所具有的反抗精神造就了她独特的悲剧命运(秦岭,2005)。
2)苔丝性格中的妥协性
苔丝的社会性格的另一面是逆来顺受。对待克莱,苔丝采取的完全是另一种态度。恋人之间的关系本应该是平等的。而苔丝却一味的贬低自己,抬高克莱。在恋爱之初,
To her sublime trustfulness he was all that goodness couldbe——knew all that a guide, philosopher, and friend should know. Shethought every line in the contour of his person the perfection ofmasculine beauty, his soul the soul of a saint, his intellect thatof a seer. The compassion of his love for her, as she saw it, madeher life up her heart to him in devotion.” (Hardy, 2004: 230)
这是多么浓烈、炽热却又卑躬屈膝的爱!在爱情面前,苔丝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尊严。正是这种盲目的、不平等的爱,使苔丝放弃了一个妻子应有的争取幸福的权利,深化了苔丝的悲剧。
在结婚之前,苔丝先给克莱写了一封忏悔信,然后又亲口道述她的“罪”。而克莱依旧是传统道德的卫道者。他的“新思想”理所当然的要求苔丝对他过去的放荡行为给予谅解和宽容。苔丝也的确那样做了。但她悲惨的过去,却得不到克莱回报式的宽容。面对克莱无情的抛弃,苔丝没有做丝毫反抗。相反的,她却说:“Iwill obey you like your wretched slave, even if it is to lie downand die”(Hardy, 2004:272)。克莱狠心离去了,苔丝对他的爱却从未削减。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却唤不回克莱冰冷的心。灾难重重,使她不得不在社会角色和本性中做出选择。她开始了对克莱的反抗:
O why have you treated me so monstrously,Angel! I do not deserve it. I have thought it all over carefully,and I can never, never forgive you! You know that I did not intendto wrong you——why have you so wronged me? You are cruel, cruelindeed! I will try to forget you. It is all injustice I havereceived at your hands! (Hardy, 2004: 418)
怀着对克莱的绝望,她投向了自称撒旦的亚雷的怀抱。然而她对亚雷的屈服比失去贞洁更屈辱。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克莱的观念转变了。但正是他所谓的醒悟,给苔丝带来了真正的悲剧。冲动的自然性格,摆脱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伦理观念、法律羁绊,略带胆怯却勇于反抗的苔丝践踏了“人间的正义”。
正如纯洁的羔羊容易迷途,易被恶狼吞食一样,苔丝的纯洁善良易受社会龌龊虚伪的摧残;她的无私和自我牺牲精神,给邪恶的势力以机会;而她自身的追求纯洁和坦诚,也使她与幸福失之交臂。老马死后,任劳任怨的苔丝来到养鸡场,这就为被亚雷引诱埋下了隐患。在遭到同伴嘲讽的情况下,她竟跳上了亚雷的马,她的纯洁,她的心灵不设防使她步入了危险,而在天已黑、树林中无其他人的环境中,她没有更深地意识到亚雷这个花花公子的巨大危险。她对亚雷并不是丝毫不了解,但在此时她缺少了更多的防范,这是她纯真的一面,也不能不说是她性格中或者说意识缺少世事认识的一面。在评述苔丝失身一事时,多数人用被亚雷“诱奸”一词,正说明了这一点。这一点在她向克莱坦白自己过去时,同样表现了出来。传统的贞操观念在苔丝心灵上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她自失身之后永远怀着一种犯罪感、内疚感、自卑感,一遇到这类问题就使她畏缩退让,表现出软弱的一面。她一再拒绝克莱的求爱,正是这种心态在折磨她,使她内心陷入极大的矛盾中。在克莱不能原谅她时,她的自卑感突现明显,不断地解释请求,甚至表示愿意做他的奴隶,只要他愿意跟她生活在一起,甚至愿意为了他的利益跟他去死。她的纯洁、自尊,不会使她施展女性的魅力极力软化他,也不会大吵大闹、死磨硬缠他,但她的这种自尊的背后是自卑和负罪心理在作怪。在亚雷再次纠缠,家境陷入绝境的情况下,虽然她也怀着渺茫的希望等待克莱的宽恕,但她最终在善良本性和牺牲精神的促使下选择了屈服,其实在她内心深处也还有传统观念在作祟。她最后的反抗是激烈的,但促使她复仇的种子仍是亚雷夺去了她的贞节,剥夺了她爱的权利。可见,她是具有反抗精神的,但她在社会面前是弱小的,自身的思想也有脆弱的一面,难以逃出世俗观念的羁绊。但是,无论是失身时少设防之心,对克莱的过分坦诚,还是传统观念对她的束缚,都不能否定她优良的本性,这就决定了她的悲剧是美丽的,悲剧更呈现了她的鲜艳无比,这种美更衬托出社会和世俗的黑暗与邪恶。
五、结语
总之,苔丝的悲剧既有社会的因素,也与她的性格有关,但这些因素都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有着直接的联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反映。她的毁灭是必然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法避免的。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制和暴力的牺牲品。正如苏联文学批评家阿尼克斯特所说:“苔丝招致毁灭的真正原因是属于现实的性质,女主人公的贫苦和无依无靠,社会上盛行的社会风习——这些情况都决定了这个女子的悲惨命运。”这句话也正指出了苔丝悲剧的根源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
参 考 文 献
[1] Hardy, Thomas. Tess of theD’urbervilles, Central Compilation &Translation Press, 2004.
[2] 高玉芬,苔丝悲剧命运的四维解读,《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3] 哈代(英),《苔丝》黄建人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年。
[4] 韩明,苔丝悲剧成因探究,《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5] 侯艳玲,苔丝悲剧的根源,《教学教研》,2002年第5期。
[6] 李丹,纯洁的女人 悲惨的命运,《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7] 马弘,苔丝悲剧形象的“圣经”解构,《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8] 秦岭,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南都学坛》,2005年第5期。
[9]杨惠林,张良村,赵秋棉,《外国文学阅读与欣赏》,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 张晓冬,论苔丝悲剧的必然性及意义,《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11]周志高,刘县军,《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