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宗教》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宗教对于信徒是非常神圣的话题,宗教对于非信徒是非常神秘的话题。今日之世界,宗教的种类很多,一些邪教也混杂其中。现在人们常说的三大宗教多指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它们之所以称之为三大宗教,其实是从某个宗教在全球各区域分布幅度来划分的。从全球宗教信徒的人数来划分,则三大宗教又分别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从中国各宗教信徒的分布区域和人数来划分,宗教则被划分为佛教、儒教、道教,学术上称为“释、儒、道”。

全球分布区域最广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全球信徒人数最多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

中国信徒人数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三大宗教:佛教、儒教、道教。

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三大宗教,就必须了解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儒教、道教这五大宗教,了解各宗教所处的社会状态、生存方式等等外在因素的演变和信徒个体内在因素的演变。

一、五大宗教的简介、起源、宗教仪式(本段文字总字数31990,为网络上整理出的资料,便于大家学习参考)

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产生时间为:一世纪上半叶。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主的宗教。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新教(Protestant churchs)、东正教(Easten Orthodoxy)、基督教马龙派等等统称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称“耶稣教”),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和基督教马龙派的统称一般用“基督宗教”这个词。但在本词条中,“基督教”指“基督宗教”,即总称,而不是新教。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约21.4亿信徒,为拥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亚洲、非洲的信徒的发展最快。它的经典是《圣经》。特点:博爱,人人平等。

【基督宗教】

基督宗教是一个一神论的宗教,指所有相信主耶稣基督为救主的教会。虽然耶稣基督所建立的是一个合一的基督教会,但基督教在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传统教派,以及被自称正统的教会排斥的摩门教、耶和华见证人等异端教派。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称呼上,由于基督教新教往往简称为基督教,于是容易造成误解,所以中文学术界通常将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统称为基督宗教,用基督教称呼新教;神学界又称新教为更正教会;民间又称之为耶稣教。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有20亿以上的人信仰基督教。基督译自希腊语的ΧριστόςKhristós,意为“受膏者”,来自希伯来语的“Moshiach”(משיח,又写作“Messiah”)。

〖创始起源〗

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公元一世纪30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

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记载在旧约圣经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己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

耶稣出来传道,宣讲天国的福音,劝人悔改,转离恶行。他的教训和所行的神迹,在民众中得到极大的回应。这使得罗马帝政下的祭司团大受影响,深深感到自己地位不保,所以要把他除之而后快。后来由于门徒犹大告密,罗马帝国驻犹太的总督彼拉多将耶稣逮捕。耶稣受尽打骂侮辱,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但耶稣的心意却是为了要赎世人的罪,甘愿地流出自己的血。

依据他门徒们的见证,耶稣死后第三天从石窟坟墓中复活了。他的坟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满心疑惑的门徒们显现。他们渐渐确信耶稣真的复活了,是胜过死亡的救主。在耶稣升天超离这世界的时空后,他的门徒们起来热心宣扬耶稣的教训,并且宣告他是复活得胜死亡的主。信徒们组成彼此相爱、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团体,就是基督教会。

耶稣复活的这一天成为后世的复活节(每年春分以后,又逢月圆的第一个星期日)。教会又定了十二月二十五日为耶稣的生日而则成了圣诞节(耶稣出生的确实日子已不可考)。耶稣出生的那一年被后世定为公元纪年的元年(但因计算错误,耶稣实际出生的年份应为公元前六年或四年)。

部分非基督教信徒的史学家认为,耶稣传达的教义更加接近犹太教,而保禄对基督教教义做了较大贡献,使得基督教不再局限于犹太人范围。

[编辑本段]

〖基督教的经典〗

基督教基本经典是以《旧约全书》(与犹太教经典相同)和《新约全书》两大部分构成的圣经。

[编辑本段]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上帝。基督教信仰圣父、圣子、圣神三而一的上帝。上帝是三位一体:造物主、圣子是太初之道而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圣神受圣父之差遣运行于万有之中,更受圣父及圣子之差遣而运行于教会之中。但这三者仍是同一位上帝,而非三个上帝(三位一体)。

创造。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宇宙(时间和空间)万物,包括人类的始祖。

罪。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中违逆上帝出于爱的命令,偷吃禁果,想要脱离造物主而获得自己的智慧,从此与上帝的生命源头隔绝,致使罪恶与魔鬼纒身,而病痛与死亡则为必然的结局。后世人皆为两人后裔,生而难免犯同样的罪,走上灭亡之路。

基督救赎。人生的希望在于信奉耶稣基督为主,因他在十字架上的赎罪,并他在三日后从死里复活,使悔改相信他的人一切的罪皆得赦免,并得到能胜过魔鬼与死亡的永远生命。

灵魂与永生。人有灵魂,依生前行为,死后受审判,生前信仰基督者,得靠基督进入永生。怙恶不悛者,将受公义的刑罚与灭亡。世界终有毁灭的末日,但在上帝所造的新天新地中,却是永生常存。

〖基督教的诞生和初期的历史〗

基督教产生于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社群中。第一世纪结束前即逐渐发展到叙利亚、埃及和小亚细亚等地,并扩及希腊及意大利。在4世纪以前基督教是受迫害的,直到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发布米兰敕令宣布它为合法宗教为止。在380年时狄奥多西大帝(TheodosiusI)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且所有人都要信奉。

1054年,基督教发生了大分裂,东部教会自称为正教(即东正教),西部教会称为公教(即天主教)。16世纪又从天主教中分裂出新教,以及其它许多小的教派。

〖早期基督教〗

早期的基督教是作为群众运动产生的。相对于传统犹太教强调遵循律法,基督教则强调耶稣救赎的恩典,并认为只要信奉耶稣基督就是旧约圣经里众先知所默示的救世主,愿意接受他为主,并决意以上帝的心意为生活的准则,让耶稣基督为自己承担所犯的过错,就被认为是已悔改,可以借著洗礼被接纳成为教会的一份子。这就是基督教“因信称义”的信仰,也是后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依据。

在基督教早期阶段,教会曾实行财产共有,外界视其为一种秘密性的宗教组织。犹太人视教会为离经判道的异端,常常向罗马当局控告他们。罗马政府则认为他们只是犹太教的一支,起初并不如何逼迫教会,但到尼禄(Nero)皇帝时(A.D.54-68)教会的人数已增长到不可忽视的程度。公元61年,罗马发生全城大火,六天里烧毁了大半个城市。当时有人认为是尼禄皇帝在纵火,为了扩建他的皇宫增添空地。尼禄就把失火的责任推掉了,说是罗马城里的基督徒在纵火,试图推翻罗马帝国。当时教徒普遍不分种族及社会阶层,就连当时的奴隶在信主以后亦可即时被接纳为弟兄。

随着基督教的传播,社会各阶层愈来愈多人加入教会。教会虽在第二、三世纪遭遇多次可怕的大逼迫,许多主教和信徒被烧死,在竞技场中被野兽吃掉,但教会依然继续茁壮,直到313年颁布的米兰敕令,帝国终于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但这之后,基督教摇身一变而为皇室的新宠,从弱势族群成了政治权贵,从受逼迫者成了逼迫者。耶稣基督所建立的爱上帝爱人的纯真社群,渐渐成了在政治上的角力者和社会中的宰制者。

〖中世纪的基督教〗

1054年,基督教分化为公教(在中国称天主教)和正教(在中国称东正教)。天主教以罗马梵蒂冈为中心,权力集中于教宗身上;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教会最高权力属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

1096年~1291年,天主教以维护基督教为名,展开了8次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

16世纪以后,欧洲各国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分化出许多支派。随后的地理大发现以及殖民扩张,将基督教传到了世界各地。

〖当代的基督教〗

2004年止,基督教信徒有20亿人,是世界上最被广为接受的宗教(接下来是伊斯兰教的12亿人,印度教的10亿人,和无宗教信仰的7亿7400万人)。基督教教徒包含有英国国教会(或称圣公会)的8400万人,独立教会(不隶属于任何主要的宗派)的4亿1400万人,"边缘"教会(耶和华见证人教会,摩门教会等等)的3170万人,正教会的2亿1600万人,新教会的3亿6700万人,和天主教会的11亿人。

基督教有许多的分支,这其中有天主教派,东正教派,和新教派中的许多小分支。其它还有宣称和其他教会有着不同渊源历史的基督教会,比如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俗称的摩门教会)。

虽然基督教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但是整体上和世界人口成长率比较起来却是在萎缩当中。当世界人口以大约每年1.25%的成长率增加,基督教却是每年仅成长1.12%。相较之下,伊斯兰教是以每年1.76%成长。基督教在特定区域(非洲,亚洲)和特定的教会族群(福音派、灵恩派和"独立"教派)却是快速成长。

〖基督教与犹太教〗

犹太人在公元1世纪前就遭到了许多民族的侵略、统治和奴役。在先知耶利米预言犹太人会成为巴比伦囚虏的同时,亦向犹太人传递一个信息,指上帝会派遣使者来拯救他们。及至预言实现之后,犹太人确信是因为自己民族远离上帝,所以被上帝离弃,因此改变了过往远离上帝而敬拜异族神的习惯,而变得以上帝为独一真神的思想,并产生了一种思想,期望在他们悔过以后,上帝会派救世主来拯救他们脱离苦海。这些思想,逐渐形成了犹太教。这种救世主的观念也成为了基督教的一个基本思想来源。

基督教和犹太教不同的地方,在于基督徒相信耶稣就是旧约圣经(或称希伯来圣经)预言的基督或弥赛亚(默西亚)(即“受膏者”的意思),而犹太教徒则认为弥赛亚到今尚未来临。借著被钉死于十字架上,耶稣基督成为人给上帝的献祭,并与上帝订立救赎的新约。基督徒称呼这个救赎为“因信称义”,就是说,只要人心中接受基督是代自己承受了罪的后果,并在口里承认他为主,人就跟上帝立了约,从而得到赦免及救赎。而这一份跟上帝立的新约,不再只限于犹太人,更包括普世的外邦人。不相信耶稣基督是救主的犹太教徒,则继续遵守古老先知摩西流传下来的律法,以保持自己作为上帝子民的身份。

基督教的节日与习俗

1.基督教的宗教仪式

*洗礼

成为基督教徒的庄严仪式,具有赦免入教者的“原罪”“本罪”的作用。教派不同,方法也不同,有的是注水礼,有的是浸礼。

*坚信礼

入教者在洗礼一段时间后,再接收主教的按手礼和敷油礼。

*告解

也叫“办神工”。举行时,由教徒把自己所犯的罪行告诉神父,并表示忏悔,神父为其保密,并告之如何补赎。

*圣体

意思是“感谢祭”。天主教称“圣体”(仪式成弥撒)

东教称“圣体血”,新教称“圣餐”。

*终缚

在教徒临终时,由神父用经主教祝圣的橄榄油擦其身,目,口,鼻,和手足,并诵念一段祈祷经文,帮助他忍受痛苦,赦免罪过,让他安心去见上帝。

*神品

授予神职人员神职,并使之神圣化的一种称之为“按礼”的仪式

*婚配

教徒的婚礼,由神父主持。

2.基督教的主要节日

*圣诞节

12月15日,耶苏的诞辰,纪元的开始,这个应该不必多说,都明白。

*复活节

在教堂庆祝的复活节指的是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如果月圆哪天刚好是星期天,复活节则推迟一星期。因而复活节可能是从3月22日到4月25日之间的任何一天。

是最古老最有意义的基督教节日。因为庆祝的是基督的复活,世界各地的基督徒都要庆祝这一节日。

--------------------------------------------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产生时间为6世纪,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伊斯兰系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人穆罕默德(约570~632)所创传。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它的经典是《古兰经》,特点,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伊斯兰教】

伊斯兰又称伊斯俩目,在阿拉伯语有顺从、和平和安宁之意,英文写作Islam。这是一个顺从安拉、崇尚和平、祈求安宁的宗教。伊斯兰教喜爱的绿色就代表着和平之意。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伊斯兰(al-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人穆罕默德(约570~632)所创传。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20世纪以来,在西欧、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它自创兴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一种文化体系,传入世界各地后,与当地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许多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风尚、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据统计,全世界穆斯林有9,21027亿人(1985),占同期世界人口总数48,82042亿人的18.54%。在亚非40多个伊斯兰国家中,穆斯林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在30多个国家中,伊斯兰教被定为国教。在当代,伊斯兰国家和穆斯林人民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世界的国家遍布亚、非两个大洲,总体算来也有大约五十个。此外,在各大洲很多国家里都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民(穆斯林)。这些国家包括一些西方国家诸如英、美、俄、法、德等国家。据统计,全世界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民总数约在十五亿人。有迹象表明,穆斯林人数有在几年以后超过基督教徒人数的趋势。其中有很多基督教徒在接触、深入研究了真正的伊斯兰教教义后自然会归信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科学的宗教,它鼓励人们通过真科学对宇宙、世界进行认识和思考,从而使信仰更加坚固。穆圣(穆斯林认为穆罕默德是至圣先知、真主的封印使者)说:“学者的墨汁浓于烈士的鲜血。”就是让穆斯林们要努力学习知识,不盲从、不迷信。因为伊斯兰是光明的、是安拉降下的正教,它是科学的、充满真理的,盲从和迷信不会认识它,只会损害它。

伊斯兰教主张和平,主张对人应有慈爱之心。安拉说:“你当以善待人,象安拉以善待你一样;你不要在地方上搬弄是非,安拉确是不爱搬弄是非者。”(古兰经28章77节,马坚译本)按教法规定,每一位有能力的穆斯林都应该向穷苦人伸出援助之手。

〖伊斯兰的六大基本信仰〗

(一)信安拉:「认主独一」,即相信安拉是造化、调养宇宙万物,掌管今世与执掌后世最后审判的唯一主宰。穆斯林仅敬拜造化、调养宇宙万物,掌管今后两世,大仁大慈,全能全知,独一无二的安拉。不拜任何圣人、偶像与神祇。阿拉伯文称呼安拉为「安拉」,意思是独一无二,永恒不灭的主宰。

(二)信天使:相信安拉造化及差遣的天使,他们绝对忠诚顺从安拉,执行安拉的命令,而且是人们行善作恶的见证与记录者。

(三)信经典:相信安拉降示给人类的经文和启示,包括以前的「旧约」和「新约」,但因其中部份失传或遭窜改,因此穆斯林只遵从唯一可信并受安拉保护而完整的「古兰经」。古兰经是安拉差遣天使降示给穆圣※也是给全人类的最后一本天启经典,前后历时约23年。古兰共分三十卷,一百一十四章,六千两百三十六节,经文是以阿拉伯文颁降,奉行于全世界十二亿余穆斯林,是伊斯兰教教义之根源。古兰经适用于任何时代、地区与民族,自降示后一直被完美无缺地保存到现在,安拉许诺会永久保护古兰经。

仅次于《古兰经》的经典是圣训集,即穆罕默德的言行及其所默认的圣门弟子的言行的综合记录。收集圣训的活动始于早期,至9世纪下半叶,随着圣训学的发展,出现六大圣训集,被逊尼派奉为权威的圣训实录,与《古兰经》同为教义、教法、社会伦理和学说思潮的经典依据。

(四)信圣人:相信安拉在不同时代,对每一民族所差遣以警告世人并引领于正道的众使者,始自阿丹而终至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圣人(简称穆圣)。我们尊敬并听从他们的教诲,但绝不崇拜他们。代表「愿安拉赐福给他」。

(五)信后世:相信人死后,至世界末日来临时,将要复活,并接受安拉公正的审判;在今世时,归信安拉并行善者,将得到天堂乐园的报赏;不信安拉而多行不义者,将受到火狱的刑罚;今世是短暂的,而后世是永恒的。

(六)信前定:相信宇宙一切事物之发生皆系安拉的安排与事前制定的,但是安拉亦赋予人类理智选择善恶行为的自由,个人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伊斯兰的主要功修〗

伊斯兰要求人们信仰真主并服从真主,从心灵深处信仰真主的存在和伟大,同时要求在行为上要表现出顺从真主的意志,力行一定的功修,把信仰和行为的实践联合起来,达到增强信仰、巩固信仰的目的。在圣训中把这些功修称为信仰赖以建立的基础?,我国穆斯林称之为五功:“念、礼、斋、课、朝”。兹将“五功”简述如下:

1. 念功是穆斯林心存真主和非穆斯林宣誓皈信的一种方式,所谓念的内容是“除了真主,再没有受拜者,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俗称“清真言”﹞以及“我作证除了真主,再没有受拜者;我作证穆罕默德是真主的奴仆和使者”﹝称“作证言”﹞。“清真言”和“作证言”不只是入教时必须宣读的誓言,而且每个穆斯林经常诵读,以表示对自己信仰的重新肯定和加深。念时要“诵其辞、知其义、信其理”,即真主之独一和穆罕默德为圣之必然。

2. 拜功是穆斯林身体力行的主要功修之一,因为《古兰经》多次强调拜功对穆斯林的重要意义,真主说:“拜功对于信士,确是定时的义务。 “拜功确能止丑事和罪恶。”

伊斯兰规定,穆斯林在履行拜功前都必须沐浴,取得身心上的洁净,沐浴有“大净”和“小净”之分。“大净”即用清洁的水,按一定的顺序及方式冲洗全身;“小净”即用清洁的水,洗净身体的局。同时规定,夫妇房事后,妇女月经以后,男子泄精后都必须进行“大净”,而大小便后亦须清洗下身。拜功的仪式主要由端立、诵念《古兰经》经文、鞠躬、叩头、跪坐?动作组成。主要拜功有一日五次拜,每周一次的聚礼拜﹝即主麻拜﹞,一年两次的会礼拜﹝即古尔邦节和开斋节的礼拜﹞。

3. 斋功即成年的穆斯林在伊斯兰教历的莱麦丹月(回历九月),白昼戒饮、食和房事一个月。黎明前而食,日落后方开。但封斋有困难者,如病人、年老体弱者和出门旅行者、孕妇和哺乳者可以暂免,或过时再补,或纳一定的济品施舍。

斋月逢大建为三十日,逢小建为二十九日。斋月的起止均以见新月而定。斋月结束之次日为开斋节,穆斯林制作佳肴、身穿盛装,举行会礼,走访亲友,以示庆祝。

伊斯兰不主张禁欲或苦行,而是鼓励人们享用真主赐予人类的各种合法洁净的食物。但是伊斯兰又提醒人们要节制各种物欲和情欲,而斋戒是有助于人类控制各种贪欲与邪念的方式之一。同时认为,斋戒还可以激发人们对饥饿者、贫困者的同情与恻隐之心。

4. 课功也称天课,是伊斯兰对占有一定财力的穆斯林规定的一种功修。伊斯兰认为,财富是真主所赐,富裕者有义务从自己所拥有的财富中,拿出一定份额,用于济贫和慈善事业。“营运生息”的金银或货币每年抽百分之二点五,农产品抽十分之一;各类放牧的牲畜各有不同的比例。天课的用途,《古兰经》有明确的规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天课的用途在各国或各地区不完全相同。

5. 朝功是指穆斯林在规定的时间内,前往麦加履行的一系列功课活动的总称。 教历的每年12月8 - 10日为法定的朝觐日期(即正朝)。在此时间外去瞻仰麦加天房称为“欧姆尔”(即“副朝”)。所谓“朝觐”一般是指“正朝”。凡身体健康,有足够财力的穆斯林在路途平安的情况下,一生中到圣地麦加朝觐一次是必尽的义务。不具备此条件者则没有这个义务。

〖伊斯兰教法〗

伊斯兰教法严格,对于一个穆斯林,他口中吐了脏字儿就应该向主做忏悔,在背后谈论别人就是干罪,不力行五功、饮酒既是大罪了,更不要提无故伤人、杀人了。真正的穆斯林都是敬畏安拉、遵纪守法的人。

〖伊斯兰教派〗

伊斯兰教分为逊尼和什叶两大派系。逊尼派为主流派别,又被称为正统派,分布在大多数伊斯兰国家,我国也是逊尼派;什叶派的大国为伊朗,还存在于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伊拉克等国。两派的分别主要在于对于穆圣(愿安拉赐福他安宁!)继承人的合法性的承认上。按什叶派的观点,只有阿里巴巴及其直系后裔才是合法的继承人,而逊尼派承认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四任哈里发的合法性。不管是逊尼派、还是什叶派,都是穆斯林兄弟。他们都信仰同一部《古兰经》、遵圣训、都是诚信安拉独一、承认穆圣(愿安拉赐福他安宁!)是安拉派给人类的最后一位使者。并认同安拉的全知、全能、无求、永活、无形似、无方位、无如何、无朝向、无体形等德行的。

〖中国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的历史有1420余年,在我国有1300余年。我国的伊斯兰教一般认为是在唐朝永徽二年(公历651年)从阿拉伯传入。那时伊斯兰光明的时期,距离穆圣(愿安拉赐福他安宁!)很近的光阴传过来的正教。中国的穆斯林走的是艾赫里•笋乃台•者吗尔台的道路即:符合圣行的大众的道路。意思就是说我们中国的逊尼派一直保持着1300年前的伊斯兰传统,不敢加以改变,因此也就保证了我们中国伊斯兰教思想的纯洁和正统。举例说我们中国穆斯林的洗浴方法、洗浴中的细节规矩和祈祷词(杜阿一)、礼拜方法、殡礼仪式、礼拜中祈祷词的念法等。有时候想想,在一千四百多年后,我们仍能按当初穆圣(愿安拉赐福他安宁!)一样的方式作大、小净,进行礼拜,心里就自然会有一种甜美的感觉了。

作为中国的穆斯林,应该依托安拉把正教在中国流传了1300多年的光明的伊斯兰不加改变的继续流传下去。伊斯兰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它不专属于某一民族。安拉说:“我派遣你只为怜悯全世界的人”(古兰经21章107节,马坚译本)就以我国而论,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主要分布在十个民族。它们是:回、维吾尔、塔塔尔、哈萨克、塔吉克、柯尔克孜、乌兹别克、东乡、保安和撒拉族。其它民族中比如汉、蒙、藏等也有穆斯林。因为回族遍布于中国各地,并大多与汉族杂居,很多人认为凡信仰伊斯兰的人既是回族,凡回族既是穆斯林,这是不正确的。有一些非穆斯林的回族相信无神论、有些赌博、酗酒、吃非法的食品、打架斗殴,他们怎么能代表伊斯兰呢?另外,伊斯兰教规定对人要厚养薄葬,而现在有些人受到封建迷信和唯物拜金主义的思想影响,讲排场、大办丧事、穿大孝、大修坟墓,败坏了伊斯兰的形象。大家应该知道,这些都是违反教规、教法的,有些甚至是世尔克“以物配主”的行为。

三。伊斯兰教的习俗与节日

1.伊斯兰教的五大功课

*念功

念诵“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以表白自身的信仰。

*礼功

一日5次礼拜,即晨拜,晌拜,脯(左边是日字旁)拜,

昏拜,宵拜。

礼拜必须面向卖加的方向,在中国则朝向西方。

*斋功

每年伊斯兰教教历9月全月斋戒,斋月期间,每天从黎明到日落禁止饮食和房事,日落后开斋。病人,旅行者,孕妇,哺乳者或延缓补斋或施舍罚赎。

*课功

这是伊斯兰教以神的名义征收的一种课税,由初期的施舍发展而来

*朝功

即朝觐,指定期到“圣地”麦加的克尔白寺庙,举行大型礼拜仪式。

伊斯兰教规定,凡身体健康,备有路费和旅途方便的教徒,不分性别,一身中都要去麦加朝觐一次。

2.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

*开斋节

9月内斋戒,斋月最后一天寻新月,见月次日即行开斋,为见月牙,则顺延,但不得超过三天,在我国新疆,开斋节也称肉孜节

*宰牲节

又名古尔邦节,在中国这个节日是穆斯林最大的节日,在教历的12月10日,。

*圣纪节

由称圣忌节,在教历3月12日。相传为穆罕默德的诞生和逝世日,主要活动是举行圣会,诵读《古兰经》,讲述穆罕默德生平业绩等

--------------------------------------------

印度教

印度教,婆罗门教综合了其他宗教重新诞生的一个宗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印度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印度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印度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尽管在学说上彼此各成体系,但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与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丰富了印度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当古印度中的四姓阶级转信佛教,悟道证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壮大自宗,都显而易见佛教的出现为印度教的过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为印度教的未来指出了宽阔的走向。

印度教形成于8世纪,它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和佛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得到了当时印度上层人物王孙贵族的支持。印度教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信仰梵,并对存在着造业、果报和轮回的观点,赞成和积极发挥。但并不同于婆罗门教的教义、教规等。首先,婆罗门教原是一个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个具有相当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应以梵天、毗湿拏、湿婆三神为主神。认为,梵天是主管创造世界之神;毗湿拏是主管维持世界之神;湿婆是主管破坏世界之神。在三个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湿拏或湿婆立为一个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并都是这两个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欲的主张,并把释迦牟尼吸收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团和寺庙。婆罗门教初无寺庙,公元一世纪左右才开始有点零星庙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动在寺庙举行,有些庆典祭祀还有专门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形成了盛大、热烈的场面。因此,产生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最后,在哲学上,是以一个更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为基础。提出这一体系的是8世纪吠檀多哲学大师商羯罗。他创立了不二论,即一元论学说,认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物,梵和个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为人们指出了如何摆脱虚妄,达到真实的道路。在他看来,物质、个人灵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从总的真理的意义上来说,这一切都是幻觉,是梵以幻力进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结果。他认为,把幻象当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无知无明为条件的。并强调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过它看到它背后除了唯一实在的梵以外无它物。”在商羯罗的眼里,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灵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与最高实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虚幻不实的物质世界,使人的本我与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摆脱痛苦的世世轮回,进入神妙而又销魂的纯粹极乐状态。鼓吹解脱之道是在心智上进行多方面的修养,逐步做到能区分永恒的东西和无常的东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弃对于世间物质的执著,热心向往与梵的结合,通过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获得坚定的信仰。商羯罗就是以这一客观唯心论的哲学理论,引导人们崇尚印度教。他还亲自组织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动。并在印度建立了四个圣地和仿照佛教僧团成立了“十名教团”印度教组织。这在最终击败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印度教的简介

西元前十六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与崇拜,雅利安人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须膜拜、礼赞、歌颂一切自然神只,且将赞歌编为圣典,相互传颂。到了后期,与人们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渐转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为了与神沟通,祭祀便成为一件大事,司祭者拥有无上权威,能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及教授圣典。于是,在阶级制度严格划分的社会里,司祭者被尊为最高阶级的婆罗门,他们依着“祭祀万能”的神圣职权,开启了神权色彩浓厚的婆罗门思想。

婆罗门教主张:“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为“我”,宇宙万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来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轮回受苦,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此思想弥漫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直到西元前六世纪,出现了反婆罗门教的思想家,他们反对祭祀,主张透过禅定、苦行或享乐来完成解脱。鉴于当时修苦、修乐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观,做为修行的根本原则。

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许多流派中,又以毗湿奴派、湿婆派及性力派为主。八世纪以后,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依据婆罗门教的根本教义,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优点,使印度教宗教实践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琐的理论淡化,印度教遂一跃而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兰教入侵印度以后,佛教遭受严重迫害,印度教却因为与伊斯兰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区域仍旧保持着很大的势力。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掀起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反对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琐宗教仪式、寡妇殉葬等愚昧现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大多数人多信奉此教,其种族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民间陋习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印度教神谱

阿迦修罗(Aghasure、Aghashura):阿迦修罗乃名为「阿迦」的阿修罗(Asura、Ashura)之意,据说他乃恶王庚斯(Kansa)手下败将。

阿哥拉(Aghora):此为湿婆(Siva、Shicva)的别名,意思是「无足畏惧者」。这是希望他收敛他破坏与杀戮的能力之名。

阿悉(Ahi):此名意思是「蛇」。为旱魔弗栗多(Vritra)之别名。冬天的拟人化。

阿克刹(Aksa):楞伽(罗刹之都)的魔王拉瓦那(Ravana)的长子。为猴王哈奴曼所杀。

阿罗乞什密(Alaksmi):与司掌福德的女神罗乞什密(Laksmi,即吉祥天)相对的女神,为罗乞什密之姐(不吉祥天),形象为一骑驴丑陋老太婆。

阿罗母毗娑(Alambusa):罗刹娑(Raksasa,罗刹)之一。在婆罗多(Bharata)之战中加入俱卢族阵营。在第一天时为迦多铎卡伽(Ghatotkacha)所败。

阿拉优达(Alayudha):罗刹娑(Raksasa,罗刹)之一。他在在婆罗多(Bharata)之战中选择俱卢族阵营的婆迦修罗的兄弟。为迦多铎卡伽(Ghatotkacha)所败。

安陀加(Andhaka):印度的暗黑神湿婆(Siva、Shiva)神之子。在一片黑暗中随著如雷巨响安陀加(黑暗)诞生于世。

阿普陀(Arbuda):婆罗门圣典『梨俱吠陀』中,与因陀螺(Indra)对抗的邪蛇。与弗栗多(Vritra)同族。

阿修罗(Asura、Ashura):印度神话中的魔族,众神之敌。佛教中汉字写为阿修罗(Asyura)。阿修罗乃是总称拥有变身能力与法力的神格。在琐罗亚斯德教中阿修罗乃是善神。

拔迦(Baka):为一高强的罗刹娑(Raksasa,罗刹),侵袭村庄要村民献出贡品与人肉。後来被怖军(Bhima)所杀。

伯利(Bali):他是以善良著称的达伊提耶(Daitya)之王。毗楼遮那(Virocana)的儿子,钵罗诃罗陀(Pralahda)的孙子。

波诺(Bana):他是达伊提耶(Daitya)王伯利(Bali)的长男。拥有100只手臂,是破坏神湿婆(Siva、Shiva)之友,同时也是全能神毗湿奴(Visnu、Vishnu)的敌人。 跋伊罗婆(Bhirava):湿婆(Siva、Shiva)神众多称号之一,强调其最恐怖的一面。意思是「恐怖的杀戮者」。

浮陀(Bhuta):聚集在坟墓的幽鬼。为四天王底下的八部鬼众之一。

婆罗门罗刹(Brahmaraksasa):印度神话中有一种叫做罗刹娑(Raksasa,罗刹)的妖怪种族。在这些罗刹之中有一种叫做婆罗门罗刹的特殊罗刹,如他们的名字所示,他们的前世是个婆罗门。

菩提商波罗(Buuteeshuvara):湿婆(Siva、Shiva)神众多别名之一。意思是「恶魔之王」。

查伐伽(Carvaka):难敌(Duryodhana)的好友,为一罗刹娑(Raksasa,罗刹)之一。为了帮朋友报仇,他变身成为一婆罗门(Brahman)接近坚战王(Yudhisthira),但被识破而身亡。

达伊提耶(Daitya):巨人族。与众神对抗的恶魔。在历史上象徵著南印的原著民。

檀那婆(Danava):迦叶波(Kasyapa,生主之首,有21名妻子,为众神、动物、人类、魔族之父)与妻子之一的陀奴生下的33个恶名昭彰的恶魔。

陀罗˙卡达伐罗(Dara kadavara):印度辛哈罗族(Singhalese)的象之女神。陀罗是牙的意思。在佛教的影响下,他的形象转变为会带来疾病与衰运的恶神(而而且连性别也转变成男性神),人们举行戴面具跳舞的仪式来驱散他。

达沙(Dasa):又称「达湿由」(Dasyu)。达沙婆罗门教圣典『梨俱吠陀』中的众神的敌人,也就是恶魔。达沙是「黑」的意思。

达湿由(Dasyu):达沙(Dasa)的别名。众神与人类的敌人,一邪恶种族。

达奴卡(Dhenuka):体型庞大的罗刹娑(Rashasa),有著驴子的外貌。

突迦(Durga):突迦乃湿婆(Siva、Shiva)之妻「提毗」(Devi)众多别名的其中一个,此名字原本是一个欲打倒诸神征服世界的恶魔之名。

毒刹那(Dusana):楞伽(Lanka,罗刹之都)的魔王拉瓦那(Ravana)底下的将军。为罗刹之一。与罗摩(Rama)交战被杀而亡。

荼毗维陀(Dvivida):外型为一巨猿,是一阿修罗(Asura、Ashura)。因为其友那罗伽(Naraka)为神所杀而怀恨在心,因此阻扰圣仙的修行,或者扰乱人民的收获。结果被巴拉德瓦(Balarama)所杀。

耶迦凯卡那(Ekacakra):仙人迦叶波(Kasyapa)与妻子陀奴(Danu)生的檀那婆(Danava,一种恶魔)。

伽陀(Gada):毗湿奴神(Visnu、Vishnu)所杀之恶魔。技艺之神维娑瓦迦摩(Viswa-karman)以其骨制为棍棒献与毗湿奴。

伽那婆提(Ganapati):伽尼萨(Ganesa)之别名。原本是印度原住民之灾厄神与瘟神。

伽尼萨(Ganesa):本为印度原住民之灾厄神与瘟神。在佛教中又被叫做「大圣欢喜天」或「欢喜天」。别名「伽那婆提」(Ganapati)。

欢喜天(Ganesa):伽尼萨(Ganesa)在佛教中的名字。

大圣欢喜天(Ganesa):伽尼萨(Ganesa)在佛教中的名字。

迦帕提娑婆(Gopatirsabha):黑天(Krsna)所杀之恶魔。也是湿婆(Siva、Shiva)的别名。

诃耶羯哩婆(Ganesa):名字意思是「长有马颈者」。为一达伊提耶(Daitya,恶鬼)偷取婆罗摩(Brahma)口中滑落的『吠陀』(Veda)。

诃罗(Hara):湿婆(Siva、Shiva)的众多称号之一。意思是於世界的终焉时之「毁灭万物者」。

鬼母(Hariti):在日本以「鬼子母神」之名而广为人知的神格。在原本的印度神话中被称为「诃利底」,尽管诃利底的孩子如此众多,但她却是会攫取他人孩童而食的鬼魔。

迦剌(Hayagriva):拉瓦那(Ravana)之弟。率兵攻打罗摩(Rama),第一次率14名罗刹娑(Raksasa,罗刹),第二次率1万4千名罗刹娑;但皆尽失败。

希罗尼耶格西布(Hiranyakasipu):为一达伊提耶(Daitya),名字意思是「金衣人」。为希罗尼亚克夏(Hiranyaksa)的兄弟。

希罗尼亚克夏(Hiranyaksa):印度教经典之一『伐由往世书(Vayu Purana)』中描写到的达伊提耶(daitiya,一种恶鬼),名字的意思是「金眼人」(也有别的说法说他是阿修罗(Asura、Ashura)而不是达伊提耶)。 因陀罗(Indra):某一时期曾是印度神话中的主神,而在琐罗亚斯德教中则是恶魔的名字,据说是六大恶魔之一。

因陀罗耆特(Indrajit):印度的妖魔。楞迦(Lanka罗刹之都)魔王哈瓦那(Ravana)之子。别名「弥迦那陀」(Megha-nada)。因陀罗耆特一字乃「战胜因陀罗(Indra)者」之意。

吉婆(Jambha):与因陀罗(Indra)战斗而失败被杀的恶魔。因陀罗因此功绩而被叫做「吉婆毗底」(Jambha-bhedin)。

贾拉(Jara):身形巨大的罗刹女(Raksasi)。在家中挂上贾拉的图画并予以祭拜,可防止其他恶鬼出没家中。

迦盘陀(Kabandha):居於丹达卡森林中的罗刹娑(Raksasa罗刹)。体大如山而无头,腹中生有大口内有齿无数。胸生双目两臂极长。

吉陀婆(Kaitabha):毗湿奴神(Visnu、Vishnu)於劫沉睡不起时,从他耳中生出的恶魔。为一阿修罗(Asura、Ashura),又说是达伊提耶(Daitya)或坛那婆(Danavas)。

伽罗(Kala):此名意思是「时间」,为死神阎魔(Yama)之别名。

伽罗(Kala):湿婆神众多别名之一。表示司掌死亡的「时刻」。

伽罗尼弥(Kalanemi):楞伽(罗刹之都)罗刹娑(Raksasa,罗刹

)王拉瓦那(Ravana)的伯父。

伽梨女神(Kali):为湿婆神(Siva、Shiva)之妻的最高女神「提毗」(Devi)拥有诸多别名,迦梨女神即是别名之一。提毗又被称为「黑地母神」,迦梨女神则表现出她的性格中最恐怖的部分。

伽剌(Khara):拉瓦那(Ravana)之弟。率兵攻打罗摩(Rama),第一次率14名罗刹娑(Raksasa,罗刹),第二次率1万4千名罗刹娑;但皆尽失败。

科密罗(Kirmira):一巨大罗刹娑(Raksasa,罗刹)之名。因妨碍般度(Pandu)的五王子而被五王子之一的怖军(Bhima)所杀。

底提(Kotavi):是众达伊提耶的守护女神。为达伊提耶王子波诺(Bana)之母,其名意为「裸女」。

迦娑那陀切罗(Ksanadacara):恶灵。其名为「夜中蠢动者」之意。

鸠姆婆迦哩纳(Kumbhakarna):楞伽(罗刹之都)的罗刹王拉瓦那(Ravana)的弟弟。是罗刹(Raksasa)毗湿罗婆(Visravas)与妻子罗刹女(Raksasi)吉私尼(kesiní)之子。

库瓦罗叶毗陀(Kuvalayapida):形为巨大象只的恶魔。为摩图罗的恶王庚斯(Kansa)所饲养。想踏死英雄黑天(Krsna)却反遭其所杀。

摩陀(Mada):吉耶婆那(Chyavana)仙人藉由苦修所生出的阿修罗。其意思是「酩酊大醉者」。

曼度陀哩(Mandodari):阿修罗的建筑师玛耶之女。与魔王拉瓦那生下因陀罗耆特(Indrajit)。

玛尼钵陀罗(Manibhadra):财神俱毗罗(Kubera)的兄弟。为一夜乞叉(Yaksa)。

『杂阿含经』的恶魔(Mara):于初期佛典经常登场之恶魔(魔罗Mara),妨碍释迦牟尼修行但终究失败。

魔罗(Mara):这是佛教中妨害悉达多(Gautama Siddhartha)修行的恶魔。

摩哩(Mari):印度南部原住民达罗毗荼族(Dravida)的女神。当地视之为天花的女神,深深畏戒她。但其他地方则信奉她为雨之女神。

玛耶(Maya):阿修罗世界的建筑师。拉瓦那(Ravana)之妻曼度陀哩(Mandodari)之父。为了人类建设了般度(Pandavas)之城。

弥迦那陀(Mrgha-nada):也就是因陀罗耆特(Indrajit),「弥迦那陀」的意思是「雷鸣」。

穆伽(Muka):乌普孙陀(Upasunda)之子,为檀那婆(Danava,恶魔)。原本想杀了般度第三王子阿周那(Arjuna),却反被湿婆(Siva、Shiva)所杀。

穆恩陀(Munda):为突迦(Durga)所杀之恶魔。意思是「秃头者」。

迦婆罗摩林(Mundamaaraa):这是湿婆(Siva、Shiva)众多别名之一。住在坟地以骨灰涂抹在身上,名字意思是「带有一串颅骨者」。

穆罗(mura):拥有五个头的达伊提耶(Daitya),其下有7000个儿子。最後为黑天(Krsna)所杀。

那迦(Naga):在亚利安人入侵以前,印度原住民所崇拜的蛇神。 那牟质(Namuci):檀那婆(Danava,一种恶魔)之一。

那罗伽(Naraka):印度教圣典『伐由往世书』(Vayu Purana)中登场的阿修罗,为希罗尼亚克夏(Hiranyaksa)之子。

尼迦娑(Nikasa):拉瓦那之母,为罗刹女(Raksasi)。不过另有一说拉瓦那之母为普苏婆提迦达(Puspotkata)。

尼空波(Nikumbha):叙事诗『罗摩衍那』(Ramayana)中,楞伽(罗刹的都城)的魔王鸠姆婆迦哩纳(Kumbhakarna)的儿子就叫做尼空波,他是罗刹娑。罗刹王拉瓦那的弟弟。

尼空波(Nikumbha):在『摩诃婆罗多』中绑架了亚达瓦族(Yadavas)的公主婆奴摩提的恶魔。

尼昆毗罗(Nikumbhila):楞伽(Lanka,罗刹之都)的罗刹娑守护女神。据说是以人肉来祭拜此女神。

尼苏姆婆(Nisumbha):苏姆婆之兄弟。其名意为「杀戮者」。

盘伽遮那(Nivatakavaca):外型为贝壳的恶魔。毗湿奴神(Visnu、Vishnu)由此恶魔之骨做出法螺贝。

婆哩(Pani):一种吃人魔。四天王之下的八部众之一。

毗舍遮(Pisaca):在『摩诃婆罗多』中绑架了亚达瓦族(Yadavas)的公主婆奴摩提的恶魔。

婆罗昆巴(Prakamba):与黑天(Krsna)、罗摩(Rama)作战的阿修罗,身材极为高大。後来被罗摩所杀。

薛荔多(Preta):已是死者但尚未成为祖灵者。也叫做「饿鬼」。栖息於屍体之上,出没於坟地周边的邪灵。据说只要与种姓制度(caste)最低阶的女性交合会变成薛荔多。

补卢曼(Puloman):因陀罗之妻舍质(Sachi)之父。为一檀那婆(Danava,恶魔)。

普苏婆提迦达(Puspotkata):住在楞伽(罗刹之都)的罗刹女(Raksasi)。

为拉瓦那(Ravan)与其弟鸠姆婆迦哩纳(Kumbhakarna)之母。

布陀那(Putana):魔王伯利(Bali)之女。欲吞下年幼时期黑天(Krsna),却反被黑天杀死。

罗刹娑(Raka):印度神话中的鬼神。梵文「Raksasa」的音译。传入佛教後写作「罗刹」(Rakasasa)。印尼的爪哇则发音为「罗刹娑娑」。

罗刹(Rakasasa):就是罗刹娑(Rakasasa)。传入佛教後以此名称之。

罗刹女(Raksasi):罗刹族的女性。

罗波那(Ravana):他是印度长篇叙事诗『罗摩衍那』中,住在楞伽的魔王。

楼陀罗尼(Rudrani):楼陀罗(Rudra,为暴风神)之妻。出现於森林深处,会带来疾病、死亡、与恐怖的残酷女神。

商波罗(Sambara):阿修罗之王,然而,古代印度婆罗门教圣典『梨俱吠陀』中,商波罗并非阿波罗,而是掌管100多个都市的达湿由(Dasyu)(恶魔)之王。

商波罗(Sambara):阿修罗之一。希罗尼亚克夏之子(然而,希罗尼亚克夏却是达伊提耶(恶鬼)),擅长魔法。

娑尼(Sani):土星神,太阳神苏利耶(Surya)之子。因他为凶星,故有「库罗那楼切那」(Krura-lochana,有邪恶眼睛者)之别名。

辛悉迦(Simhika):为一罗刹女(Raksasi),猴王哈奴曼与她战斗时,故意让她吞入腹中,後破其肚而出。

湿陀罗(Sitala):印度南部的天花女神。名字有「颤抖」或「发寒」的意思。

湿婆(Siva、Shiva):印度教的至高神之一,佛教中称为大自在天,与毗湿奴(Visnu,佛教中称为妙毗天)、婆罗摩(Brahma,佛教中称为大梵天洛梵天)齐名。司掌破坏。

苏优那(Sthuna):夜乞叉(Yaksa)。因他与图婆陀王(Drupada)之女悉迦帝尼(Sikhandini)交换性别而成为女性。

苏姆婆(Sumbha):苏姆婆与尼苏姆婆都是阿修罗的兄弟。其名皆意为「杀戮者」,兄弟俩非常的富有、拥有地上所有的财富。

首哩薄那迦(Surpanakha):楞伽(罗刹之都)魔王拉瓦那之妹,为一罗刹女。其名意为「爪如扇子般的女人」。

陀罗迦(Taraka):达伊提耶之王。历经艰苦的修行後,获得婆罗摩(Brahma)的恩惠。为了打倒他,室犍陀(Skanda)因此出生。

陀罗迦(Taraka):达伊提耶之女。也有人说她是恶魔孙陀(Sunda)之女,或是又乞叉须吉图(Suketu)之女。 提哩遮陀(Trijata):当罗摩之妻悉多被抓到楞伽岛时,罗刹女提哩遮陀成为她的朋友来安慰她。

陀哩那婆哩陀(Trinavartha):变身成旋风,想要将孩是婴孩的黑天抓走的恶魔,结果反而被黑天所杀。

吞陀(Tunda):被纳夫夏(Nahusha)杀掉的恶魔。

乌普孙陀(Upasunda):达伊提耶(Daitya,恶鬼)之一。为孙陀(Sunda)的兄弟尼孙陀(Nisunda)之子。

维羯罗尼婆(Vajranabha):阿修罗之一。其女婆罗帕瓦提与黑天之子婆罗提优母纳成亲。

伐罗(Vala):婆罗门圣典『梨俱吠陀』中登场的恶魔,名字为「洞窟」之意。隐藏在水中。

伐陀毗(Vatapi):罗刹娑之一。毗婆罗吉提(Vipracitti)与辛悉迦(Simhika)之子。欲谋害名为投山仙人之圣仙(rishi)但反被他吞噬。

维毗沙纳(Vibhisana):楞伽的罗刹娑之王----拉瓦那的弟弟。

毗婆罗吉提(Vipracitti):仙人迦叶波(Kasyapa)与妻子陀奴(Danu)生的檀那婆之首长。

毗楼遮那(Virocana):钵罗诃罗陀(Pralahda)之子,伯利之父,为达伊提耶之一。

毗楼勒(Virudhaka):守护世界南方的夜乞叉(Yaksa),佛教中称作增长天。

毗卢跋迦娑(Virupaksa):守护西方的「夜乞叉」(Yaksa)。於佛教中被称作「广目天」,居於须弥山第4层,以净天眼观望世界,专职守护西方。

毗卢跋迦娑(Virupaksa):那罗伽(Naraka,阿修罗之一)的随从,亦为阿修罗。

毗卢跋迦娑(Virupaksa):迦叶波与妻子之一的陀奴生下了33名恶名昭彰的檀那婆(Danavas)之其中一名。

毗卢跋迦娑(Virupaksa):迦叶波与妻子之一的陀奴生下了33名恶名昭彰的檀那婆(Danavas)之其中一名。

毗吞陀(Vitunda):突迦所杀之恶魔。为吞陀(Tunda)之子。

毗敏达耶(Vivindhaya):古代印度叙事诗『摩诃婆罗多』中登场之阿修罗,与查卢底修那(Charudeshna)相搏,失败被杀。

弗栗多(Vritra):古代印度的强悍魔怪。照婆罗门教圣典『梨俱吠陀』所载,她乃是阻塞河川带来乾旱的邪恶大蛇,或说是龙。被因陀罗击退。

夜乞叉(Yaksa):原本是印度神话中之有能神族,在佛教中变成了夜叉(Yaksa)与罗刹(Raksasa)同维护法的鬼道。

夜叉(Yaksa):就是夜乞叉(Yaksa),传入佛教後以此为名。

夜叉女(Yaksi):夜乞叉族的女性。有时也被视为财神俱毗罗(Kubera)之妻。

阎魔(Yama):原本是印度的死神,后来随著时代演进,变成了地狱之王,在佛教中则成了属于天部的神。传到中国翻译作「阎魔」,再传到日本时则念作「enma」。

印度教源于古印度韦陀教及婆罗门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统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和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

所谓“印度教”是存在于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它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会等级、集团和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这种综合性、多样性使人们很难对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征作出公认、明确的定义。马克思曾说:“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佳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可以说“印度教”囊括了一神论、多神论、泛神论和无神论。

19世纪英国殖民地曾用了20年时间对印度教作了系统的调查,当年英国外交部曾宣布:无法对印度教作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它既是有神论的宗教,又是无神论的宗教,既是多元论的宗教,又是一元论的宗教;既是禁欲主义的宗教,又是纵欲主义的宗教;既是宗教信仰,也是生活方式等等。

“印度教”(Hinduism)一词并非印度人民对自有宗教的称谓,而是外来人强加的。在印度所有经典中都没有这个词的出现。"Hindu"实为"Sindhu"一字的讹传。此字本指自古以来就被西方国家称为"India"(印度)的国度,是由希腊人从波斯人借用的字。后来由于印度周边地区的穆斯林无法念清楚"Sindhu River"(印度河)中的第一个字母"S",因此把该字念成了"Hindu"。这个字后来就被外国人用来代指生长在由印度河及恒河浇灌的土地上的人民所具有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因此,确切地说,印度教是由存在于印度本土上的不同信仰组织集合而成的。

不过,尽管有那么多的信仰,但大多数的根源都来自一个,即成书于公元前5000年前的《韦陀经》(又译“吠陀”)。《韦陀经》有四部:娑摩(Sama Veda)、耶柔(Yajur Veda)、梨俱(Rig Veda)、阿闼婆(Atharva Veda)。这四部《韦陀经》教义主要分两个部分:祈求世间福报及达到灵性解脱。每一部分又各自分出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层次。正是这些林林总总的不同目标及不同层次才构成了印度教各种信仰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印度教中所崇拜的神有很多,但主要的神有:至尊神奎师那和他的扩展罗摩神、创造之神大梵天、破坏之神湿婆、维系之神毗湿奴。

印度教认为善恶有因果,灵魂有轮回。善行能让人死后升天,恶行则让人死后堕为畜牲。印度教主张禁欲和苦行,以达到灵魂的净化。印度教还主张非暴力,不杀生,即使踩死一只蚂蚁也是不仁。因而印度教教徒一般是吃素,最保守的印度教教徒甚至连鸡蛋都不吃。

印度教有严格的种姓制度,即人分为从高贵到低贱的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各种姓间界限分明,不通婚,不往来,不变更。印度教还有形形色色的教律,诸如:重男轻女、寡妇不能再嫁、已婚妇女不能在大庭广众下抛头露面以及童婚等等。

印度教的经典主要是四部《韦陀经》,此外还有作为韦檀陀哲学来源的《奥义书》和《森林书》、历史文献《往世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以及《博伽梵歌》和一些宗教圣人传记等。

--------------------------------------------

佛教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佛教创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他出生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是释迦部落的王子。他29岁时开始修行,创立了佛教的教义。后来传入亚洲其他地区,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它的经典有许多,自古以来,大家最重视的佛经是<<华严经>>,称为经中之王。
《三大宗教》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中国少数民族中维吾尔族、回族等多信仰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等多信仰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佛教)。

〖汉地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汉族地区,历来均以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派使去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为佛法传入中国之始。传播地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中国内地营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洛阳市东10公里处的白马寺。相传有匹白马驮经而来,建白马寺纪念。东汉时绝大部分佛经都是在洛阳白马寺翻译的。

佛教在中国的三国、魏、西晋各朝代时,主要传播活动仍是佛典翻译,魏都洛阳和吴国的都城建业是传播活动的中心。这阶段的译经工作和对佛教教义的宣传、研究,为以后佛教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各阶层人普遍信仰佛教,到处建有佛塔、寺院。举世闻名的佛教石窟艺术,如敦煌、云冈、龙门等古代的雕塑、壁画,都是这一时期开始建造的工程。这时有成就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344—413年)所译的佛典有384卷,内容正确,技巧精湛,对佛教发展贡献极大。还有西行取经最有成就的法显(337—422年),他游历了印度、斯里兰卡等南亚30余国,所取回的佛典和撰写见闻,为佛教发展和研究古代中、南亚诸国史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我国著名古刹灵谷寺位于南京中山陵东侧,初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三年(公元51 4年)。该寺是梁武帝为纪念宝志和尚而建。传说宝志和尚有神通,预言事往往得中,梁武帝崇敬备至。南北朝时的梁武帝笃信佛教,他在位14年中,4次舍身入寺院为寺奴都由国家出钱把他从庙里又赎回来。梁武帝亲自讲经说法,撰写经文。梁朝有寺院2860所,僧尼82700余人。

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唐太宗在清除割据、平息骚乱时曾得到僧兵的援助。他即位后下诏在全国建寺院,设释经处,培养了大批佛教高僧、学者。这时最著名的僧人之一是玄奘(600—664年)。他历时19年,长途跋涉5万余里,去到印度取经,共翻译佛经75部1335卷,并写出了《大唐西域记》见闻录。唐太宗推崇玄奘为“法门之领袖”,“千古而无对”。

北宋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中国和印度的僧人间传法交往络绎不绝。天禧五年(1021年),北宋佛教发展到顶峰,全国僧尼近46万人,寺院近4万座。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佛教仍保持一定盛况。元朝蒙古民族崇尚藏传佛教,但对汉地佛教也采取保护政策。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僧侣,即位后自封“大庆法王”,亲自讲佛法,度僧道。利用佛教帮助他巩固初建立的明朝政权。 清朝各位皇帝都崇信佛教,皇室崇奉藏传佛教,汉语系佛教仍在民间流行。清朝末年中国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佛学研究学者,如杨文会、欧阳竟无、大虚等。近代思想家如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梁启超等都受过佛学的影响,并对佛教思想提出了新的见解,把佛学思想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藏语意为“上师”。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都带去了佛像、佛经。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到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此后的300多年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

西藏最著名的佛教建筑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文成公主入藏时为公主建的宫室,但建成现在的规模,是到17世纪才完成。

我国佛教名塔——崇圣寺三塔。位于云南大理苍山麓。建于公元824—839年。受到唐塔的影响,呈方形,中空,类似西安的小雁塔。主塔高69.13米,为16层密檐式砖塔,每层正面有佛龛供佛一尊。主塔又名千寻塔。千寻塔南北各有一小塔,实心,8角10层,为傣族佛教建筑的代表作。

〖上座部佛教〗

巴利语系佛教(上座部佛教)流传于我国云南省傣族、布朗族等地区,那里人民的佛教传统信仰与南亚佛教国(泰国、缅甸等)大致相同。大约是在7世纪中叶,佛教从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那里若干世纪以来,都能保持依照原始佛教的佛法、戒律和进修学的优良传统。傣族男童到了入学年龄必须出家为僧,在寺院学习文化知识,接近成年再还俗。

佛教的节日与习俗

1.常见的佛事

*水陆法会

全名为“法界圣凡水路普度大斋胜会”,也称“水路道场“水陆大会”“水路斋”。因其超度水陆一切鬼魂,普济六道众生,故称次名。少的话7天,多的有49天!

*众姓道场

水陆法会,一般信徒经济上难以承受,众姓道场 则容易承受,主要为追荐亡灵的道场

*增福延寿道场

为活着的人做道场,用红纸表示(追荐亡灵的话用黄纸)

*焰口施食

或称放焰口,或称施食会,用已祭饿鬼王面然。一般在重大法会圆满之日,或丧事中举行,通常在黄昏进行

*忏会

为改恶从善,精进修行的一种法事,为死者祈福超度,或为已忏悔罪行,或为结缘建功德

2.佛教主要节日

*浴佛节

在农历4月初8,释迦牟尼就是这一天出生,是佛的诞生日。各寺都要举行“浴佛法会”,在大殿正中用水盆供奉佛诞生像。全寺僧众都要以香汤沐浴佛诞生像,来纪念佛的诞生。佛诞生像为身高数寸的童子形立像,左手指地,右手指天。

*成道节

农历12月初8,相传佛祖在这一天悟道成佛。中国佛教徒在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涅盘节

农历2月15,一般寺院这一天都举行佛涅盘法会,

挂释迦牟尼图象,诵《遗教经》等,并且准备茶果美食香花灯烛以申供养之意。

*传召

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法会,同时又带有一点民间节日的性质。有两种,一种传大召,(在拉萨大召寺举行的大祈愿会,从藏历正月初三到正月二十)一种传小召(藏历二月举行的)。

---------------------------------------------------------------------------------------------

儒家思想

中国是否存在儒教,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不存在儒教,“儒”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中的一家,是一个学术派别。“儒”这个字,原本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它的字义是“优”及“和”的意思,说他们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足以说服别人。所以它只能称为“儒家”。

有的认为存在儒教,孔子教主,汉武帝利用政治权利把孔子学说宗教化,定儒教于一尊。隋唐时期“佛”、“道”、“儒”并称为三教,此后,三教出现合一的趋势。在封建政权的支持下,儒教体系完成于宋代,它以中国封建伦理“三纲”、“五常”为中心,吸收佛教、道教的宗教思想和修养方法。信奉“天地君亲师”,“君亲”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天地”是君权神授的神学依据;“师”相当于解释经典、代天地君亲之言的神职人员。《四书》、《五经》是儒教的经典,祭天、祭孔、祭祖是规定的宗教仪式。童蒙人塾(学)读书,开始接受儒教的教育时,要对孔子的牌位行跪拜礼。从中央到地方各州府县建立孔庙(又称文庙、夫子庙、学宫等)。作为教徒(儒生)定期聚会朝拜的场所。虽然在认识上各有不同,但是无论称为“儒教”或是“儒家”,其创始人均是一个孔子。

儒教(家)学说,很符合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到汉武帝时,就向全国宣布,抛弃百家的学说,表彰儒家的思想,要大家阅读“六经”。使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把儒家思想提到唯一独尊的地位,从此以后,各个朝代实行“科举制度”,都以儒家作为考试做官的唯一课题,这就迫使人们非学习儒学不可,因此,儒学得以长期发扬光大。儒学统治中国达千年之久,它起了稳定封建秩序、延长封建社会寿命的重要作用。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本来就是直接继承了殷周时期的天命神学和祖宗崇拜的宗教思想发展而来的,这种学说的核心就是强调尊尊、亲亲,维护君父的绝对统治地位,巩固封建宗法的等级制度。所以这种学说稍加改造就可以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本身就具有再进一步发展成为宗教的可能。但是在先秦它还不是宗教,只是作为一种政治伦理学说与其他各家进行争鸣。由儒学发展为儒教是伴随着封建统一大帝国的建立和巩固逐渐进行的,曾经历了千余年的过程。孔子的学说共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造。第一次改造在汉代,它是由汉武帝支持,由董仲舒推行的,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汉代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宗法专制国家需要一套在意识形态上和它紧密配合的宗教、哲学体系。孔子被推到了前台,董仲舒、《白虎通》借孔子的口,宣传适合汉代统治者要求的宗教思想。第二次改造在宋代,宋统治者集团利用机会从唐末五代分散割据的混乱局面中捞到了政权。他们鉴于前朝覆亡的教训,把政治、军事、财政、用人的权力全部集中在中央。宋朝对外宁可退让,对内则强化中央集权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思想文化领域里也要有与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相配合。汉唐与宋明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国家,但中央权力却是越来越集中,思想文化方面的统治方法也越来越周密。为了适应宋朝统治者的需要,产生了宋明理学,即儒教。儒家的第二次改造,虽说完成于宋代,追溯上去,可以上溯到唐代。韩愈推崇《大学》,用儒家的道统对抗佛教的法统。李翱用《中庸》来对抗佛教的宗教神秘主义。到宋代朱熹则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定为“四书”,用一生精力为它作注解。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宋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定为全国通用的教科书。“四书”从十三经中突出出来,受到特殊的重视。

儒教(家)基本教义:

"天":本体——又叫乾元、道、(无极而)太极、理、本心、良知、仁、诚、上帝

“性善论”--人人皆可为尧舜,个个心中有仲尼

“道统”:尧——舜——禹——汤——文武(以上为圣王合一期)——周公——孔子——孟子——

“五常”:仁(此“仁”意义不同于本体之“仁”)、义、礼、智,信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八目”:1)格物 2)致知 3)诚意 4)正心 5)修身 6)齐家 7)治国 8)平天下

“三达德”:智、仁、勇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持志养气”、“养浩然之气” (孟子)

“三希修炼”:士希贤, 贤希圣, 圣希天 (宋 •周敦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 •张载)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立身行道,扬名于後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

--------------------------------------------

道教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因为道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与道家是决然不同的两码事。道家所讲的道学不是宗教,也不主张立教。《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被后世的张道陵等人奉为“经书”,并不是“太上老君”为布道而写的经书。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其奉行者为天道。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其运行受之于地道。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归。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道教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中庸即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道教徒有两种:一种是神职教徒,即"道士"。据《太霄琅书经》,"人行大道,号曰道士。","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他们按地域可分为茅山道士、罗浮道士等。从师承可分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宫观中教务可分为"当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种是一般教徒,人称"居士"或"信徒"。"宫观"是道家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宫观是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仪式的场所。道教另有一些经济组织(如素食部、茶厂等)、教育组织(道学班、道教经学班等)、慈善组织(安老院、施诊给药部等)。

道术是道教徒实践天道的重要宗教行为,一般认为它有外丹、内丹、服食和房中等内容。外丹,指用丹炉或鼎烧炼铅汞等矿石,制作人服后能"长生不死"的丹药。唐以后渐被内丹术所代替。内丹,为行气、导引、呼吸吐纳之类的总称,指用人体作炉鼎,使精气神在体内凝结成丹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内丹之术自金元以后逐渐盛行,其渊源上溯至战国时代,对于中国的医学和养生学有过很大的影响。服食,指用服食药物以求长生。

【道教简释】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位于洛阳上清宫。

【道教历史发展】

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上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尊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国远古原始社会时期。其证据之一便是《山海经》。该经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及宗教信仰,其内容相当丰富和系统。它为道教仙学的远源提供了依据。《山海经》中,提出了长生信仰;提出了神仙与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记载了祭祀的祀礼及奇异的方术。

在远古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史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 “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

到了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相当广泛。这是,出现了许多记载神仙传说的著作,书中载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如《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书中的《汤问篇》、《黄帝篇》、《周穆王》,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都将仙境描画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 、不为物累、超脱自在,能腾云飞行的神奇人物。汉代的《淮南子》、《史记》中亦有类似描述。

伴随神仙之说的出现,寻求仙境、仙人,传布成仙之方的方士便出现了。他们将神仙学说及方术与邹衍(战国时期著名方士)的阴阳五行学说柔和起来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于燕齐的上层社会,其法形解销化,依托鬼神,企望长生成仙。从战国(前2 75—前221)中后期到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时,在方士(亦称神仙家)们与帝王将相之鼓动下,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事件。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及不死药,其规模越来越大。那时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侨、邹衍、徐福、卢生、李少君等人。我国独有的神仙信仰沿袭而下,到东汉中、晚期为道教所继承,成为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汉武帝后,方仙道逐渐与黄老学结合向黄老道演变。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正一盟威道。

相传唐代初年,有个叫吉善行的人,再羊角山遇见一位须发皓白,骑着白马的老人。老人对他说:转告大唐天子,如今治国有方,只要再长安城东建一座安化宫,内设道像,就能永保社稷,天下太平。说罢腾空而去。不久,老人再次显灵,声称:我是无上神仙,姓李,号老君,是当今皇帝的祖先。从此,李唐皇室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尊老子为“圣祖”。显然,这段神话是唐皇室自己编造的,目的是为李唐政权增添一道神圣的光环。后来宋朝皇帝也仿效唐朝做法,虚构一位姓赵祖先赵玄郎,奉为道教尊神,尊为“圣祖”。由于唐、宋皇室的尊崇,宫观大兴,信徒日增,道教的发展到达极盛。

【道教崇奉的神灵】

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道教崇奉的神灵种类繁多,下面只能介绍一些地位较高且较有影响者。

1.三清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它们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实是「道」的一体三位。「三清」的说法始于六朝,但此时「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别为神宝君、天宝君、灵宝君三位大神居住。后来,「三清」才逐渐作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称,而「三清境」亦成为其居住地。

2.四御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具体指: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极长生大帝(主掌人间福寿),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万雷),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3.诸星神星辰之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有五曜(五星)——岁星(木星)、镇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荧惑星(火星)。 此外还有东西南北中「五斗星君」,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众星君、太微垣众星君、天市垣众星君等。其中,最受崇奉的是「斗姆」。「斗姆」作女像,传说她生出了北斗七星,能普垂医治之功。此外,北斗、南斗星君也很受世人崇奉,据《度人经》言,北斗主死,南斗主生,故民间多举办「北斗会」、「南斗会」。在诸星神中,影响较大的还有四方二十八宿星君。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龙形,称青龙;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组成鸟形,称朱雀;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组成虎形,称白虎;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组成龟形,称玄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合称「四方之神」。

4.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有关其来历说法颇多,或说起源于中国古代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说起源于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气,或以为即尧、舜、禹,等等。「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汉末天师道为病人祈祷时需举行「三官手书」仪式,即将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写于纸上分别送呈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时期,「三官」又与「三元」相配而成为「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下元水官洞阴大帝」。据称,天官能赐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分别诞生于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们为了祈福、拔罪和禳灾,多分别在这三个日子举办「上元会」、「中元会」和「下元会」。

5.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似乎是天界最高的神灵,有人以为其乃是由殷商时期最高的天神「帝」或「上帝」发展而来。在早期道教的《真灵位业图》中,有「玉皇道君」和「高上玉皇」之名,但其阶位却并不高,仅排在玉清三元宫右位的第十一及第十九位。宋代,真宗皇帝称其远祖赵玄朗得玉皇之命而降授天书于赵宋,故特上玉皇大帝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后徽宗又再加封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从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间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开来。道教多将玉皇视为「三清」之下的「四御」之一,以为他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总领宇宙主宰之君」,其职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专掌,大事申呈」。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圣诞日,道观和民间多举办「玉皇会」。

6.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被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汉代则专指天上文昌宫的第四星——司命星。其成为道教与民间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乃与蜀中的梓潼神张亚子(又作张恶子或张垩子)有关。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乱入蜀,曾梦见张亚子显灵,并追封他为左丞相;唐末,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入蜀,又亲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经唐朝皇帝的崇拜,梓潼神张亚子遂由地方神成为天下通祀的大神。宋代,梓潼神又多次得皇帝加封,并因预卜科举功名甚验而甚得读书人信向。元延祐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神遂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元明以后,各地多建有文昌宫、文昌祠等,人们多于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日举行「文昌会」。

以上仅是道教所崇神灵中很小的一部分。实际上,道教崇拜的神灵成千上万,他们多在举行斋醮法会时被恭请莅临,如唐宋时的《道门科范大全集》、《道门定制》等道教科仪经典中即收录有大量的道教神名。此外,各路神仙的事迹在道教经典中也多有记载,如汉代的《列仙传》、晋代的《神仙传》以及元代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俱记有历代神仙得道之事。

附注:道教内没有鸿钧、陆压、镇元子等人,这些都是小说编造的人物。

道教神仙的来源

一、来源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崇拜物

1、自然崇拜

天、地、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山川、河流等都作为信仰对象,神化而加以崇拜。

例如土地、星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山神、河神等。

传统神学影响,是认识与研究道教神仙谱系的首要因素,中国原始社会的自然宗教逐渐向人为宗教(即神学宗教)的过渡,大致在殷周时代,殷人崇尚鬼神,如占卜,留下了大量的殷墟卜辞。周代的鬼神崇拜,在《周礼•大宗伯》记:“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86541.html

更多阅读

《三大宗教》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宗教对于信徒是非常神圣的话题,宗教对于非信徒是非常神秘的话题。今日之世界,宗教的种类很多,一些邪教也混杂其中。现在人们常说的三大宗教多指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它们之所以称之为三大宗教,其实是从某个宗教在全球各区域分布幅度来

电脑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伴奏

电脑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电脑安全过十一之三大纪律:1、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及时升级近年来,有报告显示,“老”病毒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而一些几年前发作过的老病毒仍然能够对用户的电脑造成破坏,其主要原因就是有相当一部分用户没有安装杀毒

离婚单身女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新浪文化博客、锐博(书写春秋推荐)、女性首页(两性排行)别跟陌生男人上床,别对有妇之夫诉衷肠,稳稳把好“钱财关”离婚单身女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文/易孑草离婚后的单身女人,更容易落入情感陷阱。按理来说,有过失败婚姻经历的女人,

声明:《《三大宗教》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网友吃苦耐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