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齮是不是樊於期?
《史记·秦始皇本纪》
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王之河南。正月,彗星见东方。十月,桓齮攻赵。十四年,攻赵军於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桓齮定平阳、武城。
《史记·六国年表》则记录是:桓齮定平阳、武城、宜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後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於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於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史记·赵世家》(赵王迁)二年,秦攻武城,(集解徐广曰:“年表云秦拔我平阳。”)扈辄率师救之,军败,死焉。
三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卻之。封牧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卻之。
《战国策·赵策》最后一篇里有:“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
《史记·燕世家》 (燕王喜)二十三年,太子丹质於秦,亡归燕。
《史记·刺客列传》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於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柰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於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柰何?”荆轲曰:“原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搤捥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
综合上述历史记录,
公元前234年,秦始皇十三年,赵王迁二年,秦将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
公元前233年,秦始皇十四年,赵王迁三年,秦攻赵,桓齮定平阳、武城,取宜安,破之,杀赵国将军一人。赵国以李牧为大将军,迎战秦军,最后在肥大败秦军,秦将桓齮败走(一说逃亡,战国策则说阵亡)。
公元前232年,燕国太子丹从秦国逃回,不久,秦将樊於期因为得罪於秦王,逃亡到燕国。
有人因为樊於期得罪於秦王,逃亡到燕国在桓齮被李牧击败的第二年,推测樊於期和桓齮是同一人。而且,二人的名字发音接近。
本人认为:二人不是同一人。
小原因不多讲,大道理讲讲:
秦国几个将军,打了败仗都没有灭族,最多估计是降职,罚款。
秦将胡伤在阏于被赵奢打败——没有记录如何处罚。
王陵进攻邯郸,损兵折将,最后被免职,没有灭族。
王龁代替王陵为主将,围攻邯郸,最后被赵、魏、楚联军击败,惨败而归,也没有受到大处罚,后来继续担任将军,又多次立功,寿终正寝。
同在邯郸之战的郑安平被联军包围,向联军投降,结果被灭族。
秦始皇派李信攻楚,被项燕击败,损兵折将,李信也没有被严惩,反而继续作战,将功补过。
由上述记录可见:打了败仗,最多被撤职、降爵,不至于灭族。叛国投敌是铁定要灭族的!
桓齮打了败仗,犯不着叛逃——叛逃才会引来灭族之祸。他不会那么傻吧。
樊於期究竟因为什么原因得罪了秦始皇,史记没有记录。但是记录樊於期“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始皇悬赏“金千斤,邑万家”来买他的人头,看来此人罪过不小,远远超过打了败仗的罪过。——《东周列国志》说樊於期挑拨秦始皇的弟弟长安君造反,还骂秦始皇是野种,这个罪绝对够格了。
因此,他们肯定不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