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合格的声乐演员,必须具有较好的声音天赋和经过后天训练而获得的较强的驾驭歌曲的能力,即靠自己的理解对歌曲进行再创造,从而唱出自己的个性来。然而,一个歌唱演员在实践中要能应付各种环境,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合作能力,这就需要演唱大量的合唱作品以提高声音的融合能力。所以,无论从感性或理性方面,培养合唱知识和能力,提高音乐素养是很必要的。
合唱是一种集体歌唱的音乐形式,在集体中声乐方面的共性要求(即“合”)很为重要,为了达到“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努力做到同本声部群体之间的声音音量、音色和音高各方面的协调,作为声部的一份子,应当随时倾听邻近队员的声音,进而倾听整个合唱的音响效果。千万不能使自己突出。任何脱离整体的表现都会破坏整体的和谐,声部的和谐是整个合唱团队的和谐的先决条件。
其次,合唱中注意突出主旋律。一般混声合唱分为四个声部,即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为方便起见,分别以S、A、T、B作为声部的代号。传统的混声合唱主旋律大都放在女高音声部,和弦基音大都放在男低音声部,这两个声部称为外声部,而女低音声部、男高音声部称为内声部。如《东方红》中“他为人民谋幸福”一句:
这种传统的合唱作品和声丰满。在演唱这一类作品时,两个外声部宜稍稍突出,立体的音响效果会非常鲜明,这种颂歌式的特色,显得声音平稳而宽广。但男高音的穿透威力难以展现。
经常见到以女高音和男高音组成一个声部,女低音和男低音组成一个声部,形成两个音层的重叠。如:《长征组歌》中《突破封锁线》“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
这种情况突出了旋律,但和弦不完整。这时基音不一定出现在下方。
常见的还有由女高音声部和男高音声部共同担任主旋律,而由女低音声部和男低音声部分别担任和弦中主要的音,男低音为基音。如《红色娘子军》中“军民团结一家亲”:
实际上,在歌曲中并不一定非要由某个声部担任主旋律,而是根据歌曲的需要变动。这就需要演唱者必须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来随时调节自己的音量音色等。一般来说,是内声部要服从于外声部,辅旋律要服从于主旋律。
另外,还要注意衬字要服从于歌词。如在《保卫黄河》轮唱中,歌词“风在吼,马在叫”要雄壮有力,衬字“龙格龙格”要积极轻巧,这样抑扬有致,轻重跌宕,不但使表达语言更加清楚,使三部轮唱若黄河水涛,一层一层,浪奔波突,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惊涛拍岸,气吞万里的气势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三,要注意发声咬字和谐。歌唱,是音乐和语言文字的结合,在演唱时,不仅在音乐的表现上要完美无缺,在语言上,合唱也具有自己的特有规律。
我国汉字语音发音是由每一个单字构成的,而每一个单字是由声母和韵母结合而成,韵母又分为单韵母和复韵母。声母和单韵母结合的字比较容易唱出,只需要将声母演绎得清晰有力,直接结合韵母,保持口形不变,一直维持到音符时值终了即可。
有复韵母的字比较复杂,这里存在一个“归韵”的问题,如光(ɡuɑnɡ)就要唱成ɡɡ-u-ɑ-nɡ。中国歌曲,特别是中国民歌,在归韵方面最能体现出独有的地方特色。如歌曲《小二黑结婚》“清凌凌的水,兰格英英的天”一句,“水”字要咬到唇齿,要sh-u-i声母要强调,到u延长,到i归韵。“天”字唱成t-i-ɑ-n声母强调,t-i接得稍紧,在这个音上延长,最后才归到ɑ-n的韵上。这就体现出山西特有的民歌风味。一般来说,声母是字头,占时很短,字腹占时十分之二三,字尾占总时值十分之五六。在独唱时,尤其是慢速作品中,大都是这样安排的。
但是,在合唱中,如果照以上来安排,很难达到一致和统一。所以,对字的各部分处理予以简化,字头极短,一带而过,字腹字尾结合成为一体,归韵占总时值绝大部分,口形极力保持不变,实际上唱声母前韵母口形早已准备好了,这样才能尽量达到众多个人最大的和谐和统一。当然,根据不同合唱作品情绪风格,咬字吐字也不尽相同。抒情性的作品,咬字吐字就应该清晰而柔和,雄伟壮阔的作品就应当适当强调声母,并考虑字与字间的衔接。但“清楚”不是“僵硬”,“柔和”不是“含混”。
总之,歌唱演员只有接触大量的声乐作品,在实践中,能努力适应单独的、集体的(合唱);外国的、中国的;西洋的、民族的;古代的、现代的各类作品,才能使自己倘佯于歌唱的海洋,去游刃有余地体味音乐那无尽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