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王维《过香积寺》 过香积寺
[译文] 泉水流过高山响声软绵无力,黄昏的余晖照在幽深的松林里显得冷峻。
[出典] 王维 《过香积寺》
注:
1、《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2、注释:
香积寺:今名风穴寺,又名千峰寺,位于汝州市 区东北9公里的中岳嵩山少室山南麓风穴山中。风穴山口,两山夹道,万木葱茏,流水潺潺。迤俪北行3华里,方能发现寺院,确有“深山藏古寺”“曲境通幽处”的诗情画意。
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钟:寺庙的钟鸣声。
咽:呜咽。
危:高的,陡的。“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
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薄暮:黄昏。
曲:水边。
安禅: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
毒龙:佛家比喻邪念妄想。见《涅磐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3、译文1:
不知香积寺在此山中,行来数里身入云峰。
无人的石径旁丛生古树,深山里是何处响起钟声。
流泉声咽,穿过峭立的崖石;日色清冷,照着浓荫的青松。
暮色降临空潭侧畔,入定的禅心制服了邪念妄想。
译文2:
不知道香积寺坐落在哪里,步行数里进入白云缠绕的山间。古木参天没有人行的小路,深山何处传来古刹的钟声?泉水流过高山响声软绵无力,黄昏的余晖照在幽深的松林里显得冷峻。傍晚深潭格外地寂静,正是安禅入定的时候。
译文3:
不知道香积寺的准确位置,步行几里路走进云雾缭绕的山峰。古木参天,小径之上没有人行;我正在惶惑之时,从山深之处传来了钟声。泉水流淌在高高的岩石之下,发出滞涩幽咽之音;日光照在苍松之上,显得更加冷清。薄暮降临,在潭水弯曲的地方,空寂幽静,一位僧人正在坐禅,他将要入定,控制了欲望这条毒龙。
4、王维生平见
5、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6、“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咽”是幽咽,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仿佛发出幽咽之声。这声音比较低沉,在热闹场合这种低沉的声音不易引人注意,所以一个“咽”字写出山的幽静来。“冷”指阳光的微弱,因为山的深僻,才显出日色的“冷”来。平常的景物,添上一两个准确的动词,景就注入了作者的情思。
7、“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溪水之中危石耸立,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好像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冷色的青松,使照在上面的日光仿佛也变冷了。这里“咽”、“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被历代誉为炼字典范。“咽”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冷”是通感,绘夕 阳余晖微弱。正如清人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中所评:“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 ;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此两句,作者将“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从而借泉声的幽咽和日色的凄冷,渲染山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
8、文学、绘画、音乐、佛学的全面精研,让王维之诗技艺非凡、神形兼备、意境突出、声色俱佳。对大自然的真心喜好,山林生活的长期经历,使他对自然之美具有敏锐独特、细致入微的体察,再加上幽邃、空灵的禅趣禅意,从而使我们看到,他笔下的山水景物往往不过只是略事渲染,却已经表现出了极富神韵、深长悠远、耐人玩味的高远况味,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真的魔手神笔。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屋上春鸠鸣,树边杏花白。”“兴阑啼鸟缓,坐久落花多。”“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端的是如诗如画、如响如闻、如月如霜、如真如幻,读者读之能不如痴如迷、如饮冷露甘泉乎?
“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山水诗以五言律诗、五言绝句最为突出,七言绝句虽然数量比五言少,但一经出手,亦出类拔萃,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足可抗衡李白、王昌龄等人绝句,仍然属唐诗最高成就。“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的,王维根本不用发愁前路是否有“故人”存在,因为他的高才绝律,已经超越时空,在一代又一代人群中引发知音频频,他们与他一次次身同感受、心有灵犀,沉浸在诗情禅意中不想自拔。
9、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享受真美,那“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的深幽,还有“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清澄入幽梦,破影抱空峦,”的惬意。烦恼与苦闷在其中能得到抚慰。
10、碧峡、幽谷,飞瀑、流泉,深潭、浅濑,还有满目的修竹、茂林,满耳的松涛、蝉鸣……走进黑山谷,就如同走进了一条清丽的山水画廊。“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置身黑山谷,任你吟诵出多少山水佳句,也难以言表她那一袭似水柔情。这儿的每一泓潭、每一缕瀑、每一块石、每一棵树,都是一粒精妙绝伦的诗韵,已天然地押在游人的梦里,令王维孟浩然们到此也要绝了作诗的念头。
11、“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飞瀑小涧,在王维的笔下,因原始而清秀。“深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山间树林,在明月下,因原始而沉静。“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旷野之上,工部咏叹,夜景因原始而动人。
古人是幸运的,因为那时的自然还如此原始,欢快的水、嫩绿的树、广阔的天、飘忽的云,朴实而又充满活力。现代人因科技发达而骄傲,可科学能还世界一份原始吗?
梦里,我来到渊明的桃花源中,徜徉在美景之中,的确,自然因原始而美丽!
12、对于所写之美景,不求清楚无遗,反用含糊之语,只在要处,略作点染。古人说,写景不宜逼真,逼真则死板,含糊反生妙。王维是著名的诗人、画家,人们说他的诗中有画,画中蕴诗。可是他的山水诗从未详描细写过山光水色,总是轻描淡写,着意朦胧含蓄。“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何等幽静,“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桃源行),何等恬然,“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清幽飘渺,启人神驰。
13、从寺院出来,悠然望南山,但见寺南丛林一片,绿烟轻笼,山花点缀,别是一番景致。步入密林,忽听淙淙水声,觅去,见一河,顿大悦,山水幽林,好个出家人的安静所在。怪不得王维说这里:“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行到一片竹林深处,干脆以草为席,箕踞而坐,念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忽觉心绪清灵宁静,散淡许多。豁免他人,宽恕自己,过去就是了,何必纠结。风轻云淡,雁过无痕,岂不善哉!
日渐西,悟而归。感念香积寺,感念佛。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译文] 在满是古木的森林里,那条小径已经好久没有人走过了!可是深山响起的钟声,又是从何处传来的呢?
[出典] 王维 《过香积寺》
注:
1、《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2、注释:
香积寺:今名风穴寺,又名千峰寺,位于汝州市 区东北9公里的中岳嵩山少室山南麓风穴山中。风穴山口,两山夹道,万木葱茏,流水潺潺。迤俪北行3华里,方能发现寺院,确有“深山藏古寺”“曲境通幽处”的诗情画意。
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钟:寺庙的钟鸣声。
咽:呜咽。
危:高的,陡的。“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
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薄暮:黄昏。
曲:水边。
安禅: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
毒龙:佛家比喻邪念妄想。见《涅磐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3、译文1:
不知香积寺在此山中,行来数里身入云峰。
无人的石径旁丛生古树,深山里是何处响起钟声。
流泉声咽,穿过峭立的崖石;日色清冷,照着浓荫的青松。
暮色降临空潭侧畔,入定的禅心制服了邪念妄想。
译文2:
不知道香积寺坐落在哪里,步行数里进入白云缠绕的山间。古木参天没有人行的小路,深山何处传来古刹的钟声?泉水流过高山响声软绵无力,黄昏的余晖照在幽深的松林里显得冷峻。傍晚深潭格外地寂静,正是安禅入定的时候。
译文3:
不知道香积寺的准确位置,步行几里路走进云雾缭绕的山峰。古木参天,小径之上没有人行;我正在惶惑之时,从山深之处传来了钟声。泉水流淌在高高的岩石之下,发出滞涩幽咽之音;日光照在苍松之上,显得更加冷清。薄暮降临,在潭水弯曲的地方,空寂幽静,一位僧人正在坐禅,他将要入定,控制了欲望这条毒龙。
4、王维生平见
5、诗题《过香积寺》的“过”,意谓“访问”、“探望”。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见出诗人的洒脱不羁。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先看三四两句。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觉钟声从何而来,只有“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的古树和层峦叠嶂的群山。这是十分荒僻而又幽静的境界。
五六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写声写色,逼真如画,堪称名句。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粗看极谬,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不能不“冷”。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之类,都含有宁静的意思。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彻的潭水,再联系到寺内修行学佛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可以说,王维是把“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后“安禅制毒龙”,便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诗采用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则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诗人描绘幽静的山林景色,并不一味地从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这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之感。这就是通常所讲的“鸟鸣山更幽”的境界。
6、王维,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字摩诘,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受佛学影响很深的大诗人,因其诗歌中多有禅宗意象,故后人将其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为“诗佛”。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的诗善以钟声,尤其是暮钟、晚钟写禅理。这首《过香积寺》是其中之一。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这二句,写诗人无心访寺而深入云峰,云雾缭绕之处,忽闻钟声而始知有寺。这飘忽的钟声,显得山更清幽、寂静,似乎蕴涵了某种神奇的暗示。所以才会有了“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思绪。
悠扬平缓的钟声,使诗人将禅思化为诗情,而悠远的禅思,似乎又在这袅袅不绝的钟声余音中回荡。在这寂静中响起,又在寂静中消失的钟声,传达出来的是永恒的静。同时,又似禅家欲向世人敲响警钟:世间万物皆是虚幻,必将归于空无。从而把读者引入“空无合一”境界。所以,在诗人看来,禅是有制服内心妄念功用的利器,因而有“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的结论之语。
从诗人的禅诗中,我们体味到:人最难控制的,不是事业与权利,而是人心。而控制自我的本心,又难过控制他人之心。多数的烦恼和虚妄,其实都来自自己心中。如果能克服内心妄念,自然会得到安宁祥和。
7、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现在我到哪里去找 古木 哪里又有无径之地
钟声之处 人声鼎沸 香火缭绕 哪里又是深山
看到这样的诗 只能凭添感伤。
8、“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的大意是:眼前是一片古木参天的森林,没有人行走的路径,深山之中是什么地方竟然传出寺院的钟声?
诗人从眼之所见与耳之所闻两方面着笔,故意用惊讶的语气进行反问,表现香积寺深藏于幽邃的山林之中;那深山老林中传出的钟声,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表达效果很好。可用来形容人迹罕至的山林。
9、“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乃王维之《过香积寺》内两句,全诗所描述的空寂境界,正是诗人向往远离尘嚣的淡泊心境的体现。
王维是把香积寺当作他心中的桃花源来写的。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直接展示了桃花源内的风光景象,王维则只是用寺周围的景色进行渲染烘托,其用意是相同的。这种境界,以及行至无人径处,恰逢钟声起时,穷尽复通,生灭不已,都是禅意入诗造成的富有哲理的境界。王维又隐居,又精禅理,是否就超脱尘世心如止水了?其实不然。对于归隐,王维说:“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早秋山中作》)对于奉佛,王维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他又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酬张少府》)这些诗句都透露了不得已而为之的胸中块垒,并没有完全忘怀世事。诗中写了几响钟声、一抹阳光以及幽咽的泉鸣,人们会说这是以动写静,其实,反观之,便是静中有动,甚至连那不安于禅寂的妄心欲念,都暗示着静谧背后的奋争,蕴涵着勃勃生机,这正是盛唐精神的流露。王维有着一颗活跃的心灵,不能单纯作为释教徒与高隐看待。
王维是一位典型的北方人,才华已众所周知,为官清廉;但任何一个时期,包括现在,有清者,则必有浑者共存,大至治理国家,小至家庭、朋友之间均存勾心斗角之耗;但作为真正的君子,又有旷世之才,理当报效国家,造福百姓;但世间之大,鱼目混杂,道不同者甚多;因此,王维这首《过香积寺》正是其当时心境的写照,用现代一个词来形容则可由“无奈”来解释。
10、早有八水饶长安之说,如今只留下泾河和渭河了,成语“泾渭分明”的典故就是来自这两条河流。有了这些地理上的优势自然成为历代王朝建立都城的首选。从西周的镐京,秦都咸阳,到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首次用长安作国都名。“欲其子孙长安,都于此也。”后经文景之治,到唐朝建都长安又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封建社会达到了鼎盛时期,现存的四方古城仅是当年唐长安皇城的大小,是皇帝寝室和办公室,相当于北京的紫禁城。但是面积却比北京紫禁城要大的多。长安由此鼎盛,也从此衰退,主要原因应该有几方面:一是资源的破坏,从王维的《过香积寺》里“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诗句就可以推断当时的长安周边的森林资源是如何的丰富。更有八水饶长安的巨大水资源储备,随着人口的增加,任意的采伐,自然资源被逐渐的破坏,其次是政治上的原因,随着中国疆域的变化,政治中心由西北移向了中原、江南和华北,再次,数次战争的破坏也让西安饱经风霜,不说项羽火烧阿房宫的传说,仅唐后就有安史之乱、赤眉、绿林、黄巢等农民起义。明李自成起义,清太平军、西捻军入陕、陕西回民起义等。多年的战争使西安从政治、文化的中心成为军事的重镇。
11、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12、我的前身会是只雀儿吧?要不怎么会如此痴迷于山林的宁静,痴迷于南朝诗人王籍笔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宁静;痴迷于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笔下“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的清静;痴迷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僻静;痴迷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寂静;痴迷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静;痴迷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恬静;更痴迷于“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肃静。正如史铁生先生所说,在沉静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那正是我想要的,就像野草荒藤一样,在沉静的光芒中,会愈加茂盛得自在坦荡。而这个夏天,习惯了喧嚣的我,始终不渝地想念着我的雀儿,我的山林,我的宁静。
13、曾在彰化买过五个磬,由大到小一路排下去,现在也拿来放在书架上,每次累了,我就依次去敲一下,一时竟有点“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错觉。
该文章转自[中学生读书]:
14、我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我向往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的闲适,我喜欢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的清纯,我心仪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静谧……但在这世俗的纷扰中,何处才是我梦中的桃花源。
更多阅读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王维《洛阳女儿行》 洛阳女儿行txt下载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译文] 西施洁净美丽,谁去怜爱这样姑娘;贫贱的时候,只好在若耶溪头浣纱。[出典] 王维 《洛阳女儿行》注:1、 《洛阳女儿行》王维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鲙鲤鱼。画阁朱楼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王维《老将行》 少年十五二十时猜生肖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译文] 在他年轻时代,勇猛无比,就是赤手空拳,也可以冲入敌军,夺得一匹胡马当成坐骑。[出典] 王维 《老将行》注:1、 《老将行》 王维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
人间情话之28:上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 今夕何夕
人间情话之28:(上)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幽幽的香气弥散在夏意的空气里,一盏小灯,一杯清茶,于这样的氛围里,我小心悉数着属于这个季节的秘密。庭院深深深几许,一些意念透过书本里的文字,清清浅浅的来的脑海里,打开书卷,轻轻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鹿柴 空山不见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译文] 空山杳无人迹,却听到人语声。[出典] 王维 《鹿柴》注:1、《鹿柴》 王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2、注释:鹿柴:养鹿的地方,“柴”同“寨”。但:只。闻:听见。反景:夕阳返照的光。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译文] 不要在分手时,像儿女那样悲伤得泪湿佩巾。[出典]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注: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 阙 辅 三 秦 , 风 烟 望 五 津 。与 君 离 别 意 , 同 是 宦 游 人 。海 内 存 知 己 ,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