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名言及其解说 老子名言精选

老子,又名老聃,其生平年代与孔子(公元前五五一年到公元前四七九年)同时代或略早。老子的《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自撰的哲学论著。该书不仅对东亚文化产生过强烈的震动,而且对近代以来的西方政治思潮乃至科学思潮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译文〕可以说得出的真理,不是永恒的真理;可以叫得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

〔注解〕中国古代思想家所关注的是人生,而不是大自然。人生的体验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以忘言、直觉和悟性的方式去感知。所以,老子认为,最为深奥的道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另,在中国古典哲学中,“道”有时指自然界法则,有时指人间真理,有时还指构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

2、〔原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译文〕无名,是天地的原始;有名,是万物的根本。

〔注解〕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老子的宇宙生成模式有下列三种:

无名→有名→万物

无→有→万物

道→1→2→万物

其中,“无名”、“无”、“道”并不是真正的无,而是具有潜在物质的前宇宙形态。老子的如上宇宙观与现代物理学中的宇宙大爆炸理论颇为相近,日本学者即著有《老子哲学与现代物理学》一书。

3、〔原文〕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玄妙幽深,这是一切微妙道理的总门。

〔注解〕根据于老子的这一说法,晋朝的玄学盛极一时。玄学将“无”看作世界之本,祟尚无为,以及放任自我。

4、〔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是坏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为善,这是恶事。

〔注解〕老子为了反对社会的罪恶现象,他干脆将整个人类文明都否定掉。因为与智慧相伴而生的往往还有伪诈(“智慧出,有大伪”),所以人们应当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5、〔原文〕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译文〕所以说,圣贤高人处事应当以无为为要领,教化人民应当以不言为准则。

〔注解〕老子认为,春秋时天下大乱,不是因为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恰恰相反,而是因为做得多了,以至于聚讼纷纭,民心沸腾。所以,圣人应当做的是与民休息,让百姓安居乐业。

6、〔原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生养了万物,但不据为已有;做了事情,但不恃功自傲;大功告成,但不坐享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注解〕老子探谙人生的辩证法,他认为事物往往是朝着相反方向运动的(“反者道之动”),所以,居功自傲,反而会丧失其功。

7、〔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赀,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译文〕不推重有贤才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看重难得的货物,也就无人偷盗;不使人看见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民心也就不会被搅乱。

〔注解〕孔子提倡“举贤才”,孟子主张“尊贤使能”,墨子强调“尚贤”是“为政之本”。可是,老子认为尚贤、贵货是引起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尚贤,则人人献智争宠,特别是各个诸侯会恃才自雄,大动干戈。同样,贵货,则引起人心浮动,你争我夺,明抢暗盗,等等。

8、〔原文〕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译文〕所以,圣人治国,要简化人民的头脑,填饱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志气,强壮人民的骨格,永远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

〔注解〕这里反映出老子的愚民思想,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通痛”。孔子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孙武要“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不过,老子的愚民不是为了集权,而是为了回到原始素朴的社会,即返朴归真。

9、〔原文〕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按无为的原则办事,没有不成功的。

〔注解〕无为有几种含义,一是少为,别狗尾续貂,弄巧成拙;二是不为,即完全不追求有所作为;三是柔为,即间接地做事,运用智慧于无形之中;四是君上无为而臣民百为,这是所谓的老子南面术(帝王术);五是顺应自然,“以百姓心为心”,为而不执(不执着)。

10、〔原文〕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译文〕不露锋芒,超脱纠纷,含敛光耀,混同尘俗。

〔注解〕老子认为,光芒外露,,语惊四座,这是小聪明,可能引来杀身之祸。而韬光养晦,秘密地观察世界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才是大智慧。

11、〔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译文〕天地不重视仁义,听任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不重视仁义,听任百姓自生自灭。

〔注解〕老子反对周文王、周公以来的仁义教化,认为“世道混乱,才会出现仁义学说”(“大道废,有仁义”),而最好的社会是自然平衡、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

12、〔原文〕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所以说,圣人不为天下先,反而能占先;将生命置之度外,反而能生存。不正是由于他表现出大公无私吗?反而能成就其私欲。

〔注解〕老子主张,按照事物相反相成的规律,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无私达到自私的目的。所以说,老子是智者,他的退隐一方面是为了在乱世中避难,另一方面是为了在人生平取胜。可见,将老子看作隐逸道家的代表人物是极其勉强的。

13、〔原文〕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译文〕居住要善于择地,心灵要深沉如渊,交友要表现出仁善,语言要令人信服,施政要无为而治,办事要沿用窍门,行为要待机而动。

〔注解〕孔子是以仁义礼教平定天下,而老子则是以自然无为平治天下。孔子强调的是道德的人生,而老子提倡的是技巧的人生。

14、〔原文〕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译文〕金银珠玉满屋子,谁也没法永久享有它们;富贵而骄横,是自寻祸害。功成身退,才是自然的法则。

〔注解〕老子哲学的基石之一是全生避害,躲过人世的危险。所以,老子告诫人们,一时荣华富贵,可能转眼之间便是粉身碎骨。在专制社会,最高明的是功成身退,这是中国人的首条政治经验。

15、〔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译文〕缤纷的彩色,使人眼花晾乱;动听的音乐,使人沉溺迷惑;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厌食;驰骋打猎,使人心发狂;稀缺的财货,使人行为不轨。

〔注解〕老子认为,人们应该以“朴”为生活的指导原则,“见素抱朴”,“返朴归真”,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欲望,只有这样,你争我夺的乱世局面才能得以收拾。

16、〔原文〕宠辱若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受宠若惊,受辱若惊,…只有将自己身体看得贵于天下的人,才可以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只有爱自身胜过爱天下的人,才可以托付于天下给他。

〔注解〕这段话与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相通的。因为只有轻物重生、不愿意多为、伤身的人,才会自觉地简化自己的施政措施,以免扰民。

17、〔原文〕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译文〕古代思想境界高的人,微妙、幽玄而通达,深邃到无人可以琢磨。

〔注解〕老子曾经对孔子说:“好的商人深藏钱财,从外表上看就像他身无分文一样;同样,君子很有修养德行,但应当表现出大智若愚”(“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就是说,圣贤高人应当是被褐怀玉、深不可测的。

18、〔原文〕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译文〕知道规律,叫做明智。不知道规律,轻举妄动,其结果必凶。

〔注解〕老子主张先揭示出宇宙和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的规律,然后遵循这个规律调整或改变自己的行动,使之对自己有利。所以说,老子的激流勇退并不是真隐,而只是人生的策略。

19、〔原文〕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译文〕最高明的统治,百姓仅仅知道有它的存在;第二等高明的统治,百姓喜欢和歌颂它,稍差的统治,百姓畏惧它,最差的统治,百姓咒骂它。

〔注解〕先秦古籍《六韬》中也说:最高明的政治是,人民受恩惠,但不知道谁是赐与者;最高明的战争是,我军已经旗开得胜,敌人还蒙在鼓里。

老子的学说是一种独特的治世理论,以不教作为最高明的教化。

20、〔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译文)人间真理被废弃,才会出现仁义道德;民智得以开启,罪恶也就产生了。

〔注解〕老子认为,只有乱世,才提倡仁义道德,而治世应当是民智未开、原始素朴的社会。

21、〔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译文〕抛弃圣明和智彗,对人民有百利而无一害;抛弃仁义道德,人民自然的感情才能回归;抛弃技巧机关和物质利益,盗贼才能绝迹。

〔注解〕老子要让社会处于自然的平衡状态,人民各自过着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与世隔绝的生括,这是一种“无序”的社会稳定态。就像现代物理学中的布朗运动,虽各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但宏观上能量相互抵消,仍然是一种稳定的机制。所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起到了分散政治力量、瓦解暴力因素的作用。

22、〔原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译文〕表现出单纯,执着于朴素,减少私心,去除欲望。

〔注解〕老子强调返朴归真,淡泊无欲,这实际上也是中国人养身的办法。例如,中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即倡导:“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

23、〔原文〕绝学无忧。

〔译文〕不读书,则没有忧愁。

〔注解〕老子主张摒弃知识,这有两层含义,一是使百姓真正的无知无欲,二是要求“圣人”在具备丰富知识的基础上返朴归根,不失赤于之心,“复归于婴儿”。

24、〔原文〕我独异于人。

〔译文〕只有我,不肯与世人相同。

〔注解〕老子还说:“众人都聚敛财贷有余,而我却独立若遗”(“众人皆有余,而我独立若遗”)“一般人都明于利益,而我却对之昏昏然;一般人都明察是非,而我却游心宽怀”(“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这些话反应了老子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傲岸性格。

25、〔原文〕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大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不只是用自己的眼睛看,所以明察秋毫;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所以功勋不没;不自高自大,所以成为民众之长。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人谁也争不过他。

〔注解〕老子称,“事物常常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事物的虚弱点正是大有可为之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由此得出结论,想得到什么,则从其反面开始,想保持什么,则在其中容纳一些相反的东西。

26、〔原文〕希言自然。

〔译文〕少说话是合乎自然的。

〔注解〕人间的道理往往是超乎语言表达的范围的,所以,庄子也称“得意而忘言”,孔于也说:“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禅宗则强调“不立文字”。

27、〔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注解〕老子主张顺应自然,这一思想被庄子继承和发扬光大。庄子声称要“与物为春”,“神与物游”,“与天为徒”,“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

28、〔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译文〕善于走路,不留痕迹,善于言谈,无可指谪。

〔注解〕老子哲学是一种生活哲学,强调人必须谨慎、智慧地活在世上,这恐怕也是迫于在乱世全生避害的需要。

29、〔原文〕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译文〕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谨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于暗昧的一面…知道荣耀的一面,但自己宁守卑辱的一面。

〔注解〕老子深谙人间至理,强调守柔守雌。守柔,反而能强大,“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守雌,才不至于灭亡:“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30、〔原文〕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译文〕天下是神秘的,不能逆理而为。逆理而为必然会把天下搞乱,越是执着把持,就越会失去。

〔注解〕老子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认为“谁要想以有所作为治理天下,是达不到目的的”(“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31、〔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译文〕以人间正道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军队逞强于天下。用兵会很快产生恶果;军队所到之处,荆棘丛生;大战过后,必有荒年。

〔注解〕老子不主张随便用兵,因为战争对农业和天下百姓是个灾难。过去,人们认为老子是贵族复辟势力的代言人,实际不然,老子是重视民生的。

32、〔原文〕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译文〕只要很好地达到了目的就算了,不要以兵来逞强。达到了目的不要自高自大,达到了目的不要自我夸耀,达到了目的不要骄傲,达到了目的而要认为这是迫不得已,达到了目的不要逞强。事物壮大了,必然走向衰亡。

〔注解〕儒家强调中庸、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这与老子的持盈保泰思想有一致之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老子在认识到物壮则老、物极必反的规律后,强调的不仅仅是谨守中庸,而是处身于卑弱的反面。

33、〔原文〕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译文〕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所用的东西,迫不得已才用它,最好淡然处之。

〔注解〕孟子绝对反对战争,称“善战者服上刑”,因为“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而老子认为在迫不得已时还是可以用兵的。

34、〔原文〕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译文〕胜利了,不要自以了不起,是以杀人为快乐。以杀人为快乐的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

〔注解〕孔子以仁义教化天下,他“不言怪、力、乱、神”。老子虽然反对仁义教化,主张不教之教,但他也谴责武力杀人。

35、〔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注解〕令西方人惊惧的是山呼海啸,令东方人惊惧的是人间风云变幻。西方人要征服的是大自然,东方人要征服的是人自己。

36、〔原文〕将欲翕(xi)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译文〕将要收起它,必须暂且张开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增强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兴起它;将要剥夺它,必须暂且给与它。

〔注解〕为了稳住政治上军事上的对手,“欲夺先予”是常用的策略。韩非子也提出以高官厚禄稳住对手(“爵禄厚而必,镇也”)。

37、〔原文〕柔弱胜刚强。

〔译文〕柔弱能战胜刚强。

〔注解〕老子贵柔,“守柔曰强”,“柔之胜强,弱之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对于老子,柔弱是保存自己的力量而成为刚强的方法。

38、〔原文〕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一国之有效武器,不可以随便拿出来给人看。

〔注解〕犹似现代尖端武器、核武器技术保密。

39、〔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译文〕世上的真理是:无所作为却能大有可为。

〔注解〕一般来说,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少为,不强求,不违背人心风俗。所以,老子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40、〔原文〕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译文〕大丈夫处世,应立于厚地,而不立于薄地;应立于实地,而不立于虚地。

〔注解〕老子的哲学是躲避人世危难的方法。孔子虽积极入世,他也“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可见,春秋乱世,人们都面临着生存危机。

41、〔原文〕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译文〕置身低贱才能变得高贵,深入下层才能高高在上。

〔注解〕老子最懂辩证法,他为人们提出了一套政治韬略。如:“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2、〔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译文〕朝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事物的柔弱之处正是道发挥作用的地方。

〔注解〕这两句话是老子辩证法的概括。前一句话的运用便是:做事从反面入手达到正面,从柔弱达到刚强。后一句话在兵法上的运用便是:显弱而实强,外钝而内精,外乱而内整。毛泽东早就评价:《老子》是一部兵书。

43、〔原文〕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译文〕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最大的声音,恰恰是听不到什么声音;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

〔注解〕人品的修养应当是外圆内方,有才干的人总是最后表现出来。量摄人心魄的声音恰恰是寂静,最大的形象;宇宙时空,即是无形。

44、〔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译文〕道产生宇宙原始混沌物质,宇宙原始混沌物质分裂成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新生的第三者,新生的第三者产生千差万别的事物。

〔注解〕道是类似于“无”的潜物质,道显化后便是宇宙原始物质。然后随着宇宙大爆炸、膨胀和万物的演化,就形成了阴阳(刚柔、正反、男女等)两类物质。阴阳交合(刚柔统一、正反折中、男女交媾等),又产生第三者。也有人以现代概念解释“三生万物’为三维空间衍生万物。

45、〔原文〕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译文〕过于爱惜反而招致更大的破坏,财宝藏多了反而会有巨大的损失。知足则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则不会遇到危险。

〔注解〕小农社会物质产品不丰富,因此中国人信奉知足常乐的信条。老子称“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46、〔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译文〕最圆满的好似有缺憾,但它的作用不会败坏;最充实的好似空虚,但它的用处不会穷竭。最正直的好似有些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有些笨拙,最善辩的好似口齿木讷。

〔注解〕断臂的维纳斯似有缺憾,但它是最完美的艺术品。日本人尤其欣赏缺憾美,危机美,哀情美;一个人虚怀若谷,他是最充实的;英雄者,识实务,以屈求伸,最终为天下人谋利益,他仍不失为最正直的人;心灵手巧者、武艺高强者往往不轻易露相;能言善辩者不作轻浮辩论,言一出,掷地作金石声。

47、〔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译文〕天下清明,则把战马用作施肥种田;天下动乱,则盘马弯弓,血流郊原。

〔注解〕毛泽东词云:“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48、〔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ou),见天道。

〔译文〕不出门户,能知天下大事,不窥视窗外,能知天理人心。

〔注解〕过去,人们批评老子是唯心主义者,其实不然,老子是通过广征博览而知天下的。在当今信息社会,借助电视报纸等,我们更可以不出户,知天下。

49、〔原文〕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译文〕所以,圣人不必亲身经历就知道事情的始终,不必亲眼去看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不必亲自去做就能让事情成功。

〔注解〕老了曾做过史官,具有丰富的知识,所以他能据理、依经验、根据各种信息把握和推测事情。

50、〔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译文〕从事学问,知识要天天增加;致力于提高境界,知识要天天减少。减少了再减少,最后达到无为,虽然无为,但一切事情又自然而然地成功。

〔注解〕西方的学问,追求的是知识的增长;中国的“学问”,却致力于提高境界。提高境界要以渊博的知识为基础,然后去智去巧,宁静无为。

51、〔原文〕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译文〕圣人没有他固执的想法,以百姓的想法作为他的想法。百姓的想法善的,我认为它善,百姓的想法不善的,我也认为它善。

〔注解〕老子主张顺应世俗地治理社会,不勉强,不教导。

52、〔原文〕圣人在天下,翕(xi)翕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

〔译文〕圣人在天下,使天下百姓的心思浑浑沌沌,圣人使他们像无知无欲的婴儿。

〔注解〕孩子淳朴天真,老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返老还童”,归于婴儿。
老子的名言及其解说 老子名言精选

53、〔原文〕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译文〕阻塞知识的巢穴,关上知识的大门,终生不生疾病。

〔注解〕这句话与“绝学无忧”同一含义。

54、〔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译文〕真懂的人不乱说,乱说的人不是真懂。

〔注解〕老子强调知,反对乱言、乱行。

55、〔原文〕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译文〕含敛锋芒,超脱纷争;涵蓄光耀,混同尘世。

〔注解〕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早已成为成语,是中国人修身进德的座右铭。

56、〔原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译文〕以正确的无为的方法治国,以出奇制胜的方法用兵,以无事相扰来取得天下。

〔注解〕老子主张无为治国,出奇用兵。前者强调去智,后者强调用智,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去智是运智于无形之中。

57、〔原文〕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译文〕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越是贫穷;民间的武器越多,国家越陷入昏乱;人们的技术越多,奇怪的物品就越多;法令越分明,盗贼也越多。

〔注解〕泰王朝严刑醋政,于是烽烟四起。汉刘邦与民只简单地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于是天下归心。

58、〔原文〕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译文〕我无为,人民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自然端正;我无事,人民自然富足;我无欲,人民自然朴实。

〔注解〕汉初实行道家“与民休息”的政策,萧规曹随,天下太平。

59、〔原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译文〕祸旁是福,福中是祸。

〔注解〕塞翁失马,是由祸得福;乐极生悲,是由福转祸。

60、〔原文〕正复为奇,善者为妖。

〔译文〕正常随时可能变为反常,善良随时可变为妖孽。

〔注解〕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原来大家认为正常,现在可能应成为改革的对象。一种理论方针,大家初时是拥护的,现在可能视之为祸根。

61、〔原文〕直而不肆,光而不燿(yao)。

〔译文〕正直但不莽撞放肆,光辉但不耀眼刺人。

〔注解〕列子到十家饭店吃饭,就有五家先给他送菜,列子惊回。他认为自己空有威仪,锋芒毕露,是不吉利的。

62、〔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啬。

〔译文〕统治人,事奉天,没有比吝啬更好的。

〔注解〕吝啬即是少为,不苛刻扰民。

63、〔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

〔译文〕治理大国的道理,与炸一条小鱼的道理一样。

〔注解〕煎小鱼,贵静,不要频繁翻动它,否则支离破碎。治大国,也贵静,不要折腾老百姓。秦王朝、隋王朝都是由于折腾人民过度,所以迅速覆灭。

64、〔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译文〕把无为当作有为,把无事当作有事,把无味当作有味。

〔注解〕老子追求宁静无为,淡泊如水。

65、〔原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译文〕做天下的难事,一定要从做易事开始;做天下的大事,一定要从做小事开始。

〔注解〕欲扫除天下,必先扫除庭院;欲治理天下,必先治身,这是古人总结的道理。

66、〔原文〕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译文〕在事情尚未发生时先有所准备,在混乱还没有出现前消除隐患。

〔注解〕虑物于萌芽,防患于末然,这是老子的智慧。

67、〔原文〕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贷;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译文〕结束时像开始时那样谨慎,于是就不会把事情搞坏。因此,圣人的欲望就是没有欲望,不看重贵特的物品;圣人的学问就是不学,以补救众人的过错。

〔注解〕老子反复强调“不欲”、“不学”,这样就可以没有损失,不犯错误。他的话给人似乎有因噎废食的感觉。

68、〔原文〕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译文〕不是要让人民明白,而是要使人民愚昧。人民之所以难治,就在于他们的智慧太多。所以,用智治国,是国家的灾难;不用智治国,是国家的福份。

〔注解〕这里反映出老子的愚民思想。另外,老子一方面谴贵以智治国,另一方面又鼓吹以某些特有的智慧治国防身。

69、〔原文〕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译文〕要统治人民,必先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虚;要领导人民,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所以,圣人统治人民于上,人民并不感到有压力;领导人民于前,人民并不认为有障碍。

〔注解〕这里表达了老子的利用人民,统治人民的权术。所以,我们说,老子实为中国谋略学的不祧之祖。

70、〔原文〕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译文〕我有三个法宝,掌握并牢记心中:一是慈柔,二是节俭少为,三是不为天下先。

〔注解〕老子认为,守柔所以能刚,少为所以受民爱戴,不为天下先,所以能成为天下的首领。他把退守看着是绝对的最高的原则,似不妥。

71、〔原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译文〕一个好的士兵并不一味逞武,善于作战的人并不表现出他的愤怒,会打仗取胜的人并不跟敌人周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谦虚,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德行,这叫做利用他人之力。

〔注解〕张牙舞爪、剑拔弩张并不是好的作战方式,所以,老于强调不与人争,胜于无形,借人之力,不战而胜。

72、〔原文〕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译文〕我不愿采取攻势而情愿采取守势,我不愿前进一寸而情愿退后一尺。

〔注解〕老子主张反主为客,以退代进。

73、〔原文〕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译文〕两军对垒时,悲愤的一方获胜。

〔注解〕孙武也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74、〔原文〕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译文〕由于世人的无知,所以他们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难遇到。因此,圣人往往是穿着粗衣,却怀揣着美玉。

〔注解〕老子虽然清高,不求人知,但他还是不免要发一阵牢骚。可以说,老子是屈原的先驱。

75、〔原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译文〕人民陷于饥荒,是由于衣租食税的人太多,因而陷于饥荒;人民难以统治,是由于统治者巧取强为,因而难以统治。

〔注解〕老子抨击剥削和压迫,指出“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堵塞人民谋生的道路”(“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可见,老子还是能为民说话的。

76、〔原文〕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译文〕军队逞强,就会覆灭;木头逞强,就会摧折。

〔注解〕老子认为,强硬不可取,它接近于死亡。柔弱才有生命力,“人之生也柔弱”,“草木之生也柔脆”。

77、〔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译文〕国小人稀,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畏死不轻易冒险,不向远方迁移。

〔注解〕中国是个内陆型乡土社会,人民知足求安,死不离土。老子正是将这一“国情”加以提炼。

78、〔原文〕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各小国之间踮脚可望,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人民直到老死也互不往来。

〔注解〕老子的这一思想正是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的小农社会的反映。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风俗古拙淳朴,天下因此太平无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86128.html

更多阅读

名言警句系列之十一关于公平的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大全

关于公平的名言警句符同权1.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傅玄)2.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朱熹)3.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苏轼)4.大明无私照,至公无私亲。(张蕴古)5.公生明,偏生暗。(荀子)6.人心公则如烛,四方上下,无所不照

关于音乐的名言 关于音乐的名言图片

音乐名言_音乐的名言_关于音乐的名言_句子共收录关于音乐的名言125条音乐可以治心病。—— 约·洛根话语尽,音乐始。—— 德国诗人 海涅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钟声是音乐的笑声。—— 英国诗人

声明:《老子的名言及其解说 老子名言精选》为网友人比黄花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