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现实主文文学概述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资本主义在法国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由于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的发展,人们头脑中的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加强,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启蒙主义者描绘的“理性王国”只不过是肥皂泡而已,浪漫主义者的“理想’’也不过是画饼充饥。他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现实的社会,思考人的命运,从更现实的角度去寻求改善人的生存处境的方法。于是,务实、追求客观冷静地分析与解剖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随之形成,一种写实性与批判性很强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就应运而生了,特定的社会心理因素是促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中介环节之一。

自然科学与哲学从另一面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19世纪的自然科学得到了长足发展,突出的是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学说和进化论三大成就。自然科学的成就打开了人们的视野。作家们以研究者的姿态,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成果进行文学创作,不少作家将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最新自然科学成果用之于文学创作,将自己看做社会的研究家、解剖家、记录员等。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和孔德的实证哲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等都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

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也是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文艺复兴时期的“镜子说”、启蒙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和对细节的描绘,以及浪漫主义文学的心理描写的深刻性和描摹大自然的细致人微都被纳入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视野中。

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尽管流行的范围很广,时间也有先后,但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

在思想特征上,首先,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巴尔扎克在写《人间喜剧》时宣称:“法国社会将要做历史家,我只能当他的书记。”他力求“写出许多历史家所遗忘了的历史,即人情风俗史”。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就是因为他的小说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精神心理风貌,展示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

其次,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他们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理想,要求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对由金钱滋生出的社会的恶德败行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与此同时,希望统治阶级以仁爱为怀,改善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社会改良的愿望。

再次,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在艺术特征上,首先,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认为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使作品的文本内容与现实社会内容具有同构性,从而使文学具有科学真理的精确性。为了使创作达到真实的艺术效果,现实主义作家反对在作品中显示“自我”,而要让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在具体的情节描写与人物塑造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让文学对生活表现出镜子般的真实。如福楼拜所说:“艺术家不应该在作品中露面,就像上帝在世界上一样,到处存在又到处不见。”为了达到细节的真实,他们常常不惜做实地考察,收集大量准确无误的事实材料。

其次,现实主义文学重视对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作品中的人物常常十分贴近生活,且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是某种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在他们身上显示了社会历史的盛衰。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就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典型,揭示了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和贵族阶级的没落史,还揭示了金钱控制下的人的灵魂的千奇百怪与骚动不安。

再次,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斯丹达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倾向于表现内部心灵世界的真实性,而巴尔扎克、狄更斯、果戈里等作家则侧重于表现外部社会形态。这两种倾向在不同作家的创作中常常兼而有之,而并非互相对立。如托尔斯泰在以内倾性为主导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外倾性特征。

最后,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走向了成熟与繁荣。在作家们的共同努力下,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在叙事艺术、情节结构和人物描写方面都比以往的小说更成熟。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在欧洲,现实主义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拨,但并不是对浪漫主义的彻底否定。直到50年代初,“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才在欧洲盛行,现实主义才成为一个自觉的流派。现实主义的发展总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为前期,其中心在法、英等国;7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后期,其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的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斯丹达尔的文学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是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1830年,他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梅里美(1807—1870)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现实主义作

家,他创作诗歌、戏剧和历史小说,但主要以中短篇小说赢得文学史上的地位。他喜欢写异国题材,塑造淳朴真诚而又剽悍粗犷的人物,表现反现代道德文明的主题。他的小说在冷峻的叙述中蕴含着激情,比较著名的作品有《高龙巴》(1840)和《嘉尔曼》(1845)。《嘉尔曼》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嘉尔曼,她真诚坦率又放荡不羁,蔑视任何法律和道德的规范,表现出对个性自由的绝对追求。从50年代起,法国现实主义强调科学精神,表现出客观冷峻的风格。这种创作风格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是福楼拜,他是法国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另外,还有小仲马(1824—1805)的《茶花女》、都德(1840—1897)的《小东西》。都德的代表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巴黎公社文学,是一种崭新的现实主义文学,又称无产阶级文学。巴黎公社文学包括公社社员在公社诞生前后约20年间所写的关于公社革命活动的诗歌、小说、戏剧、杂文、回忆录和历史著作等,其中以诗歌数量与成就最多最大。鲍狄埃(1816—1887)是巴黎公社文学的代表,他的《国际歌》以饱满的无产阶级政治热情,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团结起来,彻底消灭剥削制度,为解放全人类、争取自由和解放而斗争。全诗音律整齐,音调激越昂扬,风格刚健豪放。

米雪尔(1830—1905)有“红色圣女”之称,她写过许多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著名的有《红石竹花》,作者用披巾上的红布条做成红石竹花送给战友,并赋诗,诗中以石竹花象征革命的理想与前景,也象征着革命者顽强的斗争意志,表现出清新明朗而又激越铿锵的风格。瓦莱斯(1832—1885)的自传体三部曲《雅克·万特拉》展现了巴黎公社前后的社会生活,风格独特。

英国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最早最快的国家,因而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较多地表现了劳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特别浓厚。英国现实主义于19世纪30年代产生,到四五十年代达到繁荣,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马克思所称赞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他们是狄更斯、萨克雷、夏绿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等。讽刺作家萨克雷(1811~1863)的代表作《名利场》(1848)主要描写两个生活态度截然不同的妇女的命运,一个是穷画匠的女儿蓓基·夏泼,另一个是有钱人家的小姐爱米丽亚。小说着重描写的是不择手段的女冒险家蓓基·夏泼的形象,她冷酷自私,利用一切机会往上爬,迎合上流社会的道德标准,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是一个十足的野心家。小说通过这个人物写出了资本主义金钱社会是一个自私冷酷、趋炎附势、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名利场,写出了上层社会那些貌似风雅的绅士们的虚伪、卑劣的精神世界。小说的副标题“没有主人公的小说”,正好说明了金钱权势挤压下正面人物的丧失,金钱才是真正的主人公。小说夹叙夹议,风格幽默而哀婉。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是与勃朗特姐妹同时代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玛丽·巴顿》(1848)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触及劳资矛盾的小说。它从侧面反映了英国的宪章运动。书中描写了经济萧条时期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冲突,作者同情工人的不幸,但又用基督教的方式解决劳资双方的冲突,让其各自悔悟之后互相宽恕,互相谅解。

19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逐步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英国后期现实主义文学中代表性的作家有哈代、萧伯纳、高尔斯华绥,其中后两位作家的创作主要在20世纪。

19世纪英国文坛上还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宪章派诗歌,它是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高涨时期出现的一种群众性的文艺现象。工人们以诗歌和歌曲等形式,配合他们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工人的生活与感情,在形式上,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宪章派诗歌的代表作家有厄内斯特·琼斯(1819—1869)、威廉·林顿(1812~1879)等。

德国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较晚的国家。德国早期现实主义文学以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和诸侯割据为主。海涅是德国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他的作品从民主主义立场出发,辛辣地讽刺与批判德国腐朽的封建专制。毕希纳(1813—1837)的创作以戏剧为主,代表作是《丹东之死》。工人诗人维尔特(1822—1856)被恩格斯称为“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饱含着对无产阶级的苦难和不幸的深切同情,他的诗歌具有民歌风格,幽默、讽刺、夸张等手法交替使用,通俗易懂,如《刚十八岁》。

北欧现实主义文学是在西欧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形成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丹麦的安徒生(1805—1875)是世界著名童话作家。《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既写出了社会中贫富的对立和穷苦人的悲惨遭遇,又以美丽的幻想表达了善良而美好的愿望。《皇帝的新装》等辛辣地讽刺了统治者的无知与骄横。《自雪皇后》表达了对理想与光明的坚定信念。安徒生的童话想象丰富而美丽,语言生动、自然而流畅。丹麦的勃兰兑斯(1842—1877)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主张文学应从实际生活中来,并研究现实生活。他的名著《19世纪文学主流》(1872—1890)研究了19世纪前期法、德、英诸国文学的流向和内因。他的理论推动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挪威的易卜生是北欧现实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他的“社会问题剧”大大推动了欧洲戏剧的革新和发展。比昂松(1832—1910)是挪威的剧作家、小说家和诗人,主要成就在戏剧方面。《破产》(1874)和《挑战的手套》(1883)是他的著名剧作。它们都以尖锐的笔触和现实主义手法抨击了资产阶级的虚伪和自私。比昂松在戏剧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19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五六十年代不断发展,七八十年代达到鼎盛阶段,20世纪初逐渐衰落。19世纪上半叶,俄国还处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始终和蓬勃开展的俄国人民解放运动紧密联系,其批判锋芒直指封建农奴制及其残余,并表现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政治要求,直到后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才逐渐加强。因此,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很强的革命性、战斗性和民主倾向。此外,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形成和发展始终得到了文学批评和美学理论的有力支持,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普希金是俄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他的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莱蒙托夫(1814—1841)的诗歌赞美自由,歌颂祖国,谴责专制农奴制,表达了进步贵族的民主革命思想。为悼念普希金而写的《诗人之死》就是一首猛烈抨击沙皇统治的抒情诗。长篇小说《当代英雄》(1840)是他的代表作。小说由五个中篇构成,以主人公毕巧林的活动为主线连成一体。毕巧林既有贵族的恶习,又不随波逐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环境和自己;他渴望有意义的生活,又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他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二个“多余人”的形象。这是一部在社会内容和心理内容的描写上都十分出色的现实主义小说,它开了俄国小说心理描写的先河。40年代,果戈里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俄国文学史上的“自然派”——俄国现实主义。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1811—1848)在果戈里受到攻击时,挺身而出,以《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先生的中篇小说》(1835)、《一八四六年俄国文学一瞥》(1847)、《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1848)等一系列论文,从革命民主主义的观点出发,在理论上阐发和捍卫了果戈里的现实主义传统。

五六十年代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大踏步地向前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作家。冈察洛夫的代表作《奥勃洛摩夫9(1859)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奥勃洛摩夫的形象。奥勃洛摩夫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头脑聪明的贵族青年,但他优柔寡断、好空想而懒惰成性,没有实际活动能力。他总是躺在床上睡觉,甚至连做梦也在睡觉,最后也在睡梦中死去。这种优柔寡断、好空想、懒惰成性的特点被称为“奥勃洛摩夫性格”。这个形象概括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停滞、落后和腐朽,说明贵族知识分子在50年代后的俄国已丧失了进步性,预示了俄国文学中“新人”的形象将取代“多余人”的形象。屠格涅夫在60年代创作的小说《前夜》、《父与子》等作品中塑造了带有“新人”形象特征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形象。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是革命民主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和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怎么办?》(1863)是一部社会政治小说,副标题为“新人的故事”。这部小说塑造了拉赫美托夫等“新人”形象。他们崇尚理性,道德高尚,信仰坚定,意志顽强,有献身精神。他们反抗封建农奴制,摒弃贵族阶级的道德观念,和人民息息相通。车尔尼雪夫斯基还写了《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1860)、《俄国文学果戈里时期概观》(1855)等一系列美学和文学评论文章,阐述了唯物主义的美学思想。

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是俄国戏剧家,被称为“俄罗斯民族戏剧之父”。他的著名戏剧《大雷雨》(1860)塑造了卡杰林娜这一人物形象,她热爱自由、勇敢争取生活权利的性格,与黑暗的封建宗法社会的道德观念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她的悲剧是对“黑暗王国”的控诉和抗议。涅克拉索夫(1821—1878)的长诗《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1866—1876)以童话的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村的贫穷和落后,揭露了农奴制改革的欺骗性,号召人民起来为幸福的未来而斗争。长诗大量吸收了民歌表现手法。

七八十年代,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达到了鼎盛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一时期完成了《群魔》(1871)、《少年》(1875)和总结性的《卡拉玛佐夫兄弟》(1880)。谢德林(1862—1889)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讽刺作家,他的小说以“伊索式”的语言和多样的讽刺笔法抨击了反动统治者,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本质。他的代表作《戈洛夫略夫一家》(1875—1880)通过描写地主戈洛夫略夫一家三代人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地主阶级的腐化和堕落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奸诈、凶狠、伪善、贪婪的地主犹太什卡的形象。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和《复活》(1889—1899)也在此时完成,他把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契诃夫80年代登上文坛,他在中篇小说和戏剧创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在19世纪80年代才真正形成,这和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晚有关。50年代的废奴文学中已蕴含了现实主义因素。废奴文学以反对美国南方的蓄奴制和反映黑人悲惨生活为主要内容。希尔德烈斯(1807—1896)的《自奴}(1836)和斯托夫人(1811—1896)的《汤姆大伯的小屋》(1852)是废奴文学的代表。《汤姆大伯的小屋》描写了逆来顺受的老黑奴汤姆的不幸命运,从而把南方蓄奴制的罪恶公之于众。这部作品将美国的废奴运动推向了高潮。60年代末,美国的西部边疆出现了通俗易懂的“乡土小说”,它以真实地描写该地区的风土民情而著称,如哈特的《咆哮营的幸运儿》(1870)。马克·吐温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作家,他吸取乡土小说的某些表现手法,为美国民族文学的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文学中的林肯”。亨利·詹姆斯(1843—1916)的小说开了美国文学史上心理分析的先河。诺里斯(1870—1902)的《章鱼》(1901)描写铁路垄断资本主义对农村普通劳动者的压迫。欧·亨利(1862—1910)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善于通过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揭示资本主义的不平和虚伪。在艺术上,他的小说常常以“含泪的微笑”和辛酸的欢乐而打动读者,善于构思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这种写法被称为“欧·亨利笔法”。代表性作品有《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等。

杰克·伦敦(1876—1916)是19世纪后期美国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主要描写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赞美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勇敢、坚毅、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社会的黑暗作了深刻的揭露。《荒野的呼唤》(1903)和《白牙》(1906)通过对动物的描写表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思想。《铁蹄》(1908)是一部政治幻想小说。《马丁·伊登》(1909)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小说描写出身贫寒的马丁·伊登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成为著名作家,但成名之后感到幻灭,最后自杀身亡。马丁·伊登的悲剧说明,在一个虚伪的拜金主义社会环境中,追求正直、真诚的过程就是理想破灭的过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85560.html

更多阅读

20世纪50-60年代工资单 19世纪60年代

除了衣食外,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社会生活,参加工作后住房、交通、医疗、办公用品全部免费或分配租用,因此30级办事员月工资23元,省吃俭用也觉过得很不错,比现在生活工作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里每天挤地铁公交赚取每月工资5000元强多了

外国文学19世纪--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一.文学特征概述  19世纪文学指法国“七月革命”(1830年)到“巴黎公社革命”(1871)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及早期无产阶级文学、象征主义文学和唯美主义文学等。

杜晓勤:二十世纪唐代文学综合研究

在本世纪有关唐五代文学研究的成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唐代文学进行整体研究的,而且由于唐代文学的创作成就又主要体现在唐诗方面,所以这些研究成果也大多以唐诗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这种研究现状,我们下面将把本世纪学界对唐代文学和唐

浅谈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黑色幽默”元素 文学小幽默

何为黑色幽默作品?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公认的答案。但是当谈论起黑色幽默小说,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美国20世纪50、60年代的反文化思潮,其中尤以《二十二条军规》和《第五号屠场》为最。其实黑色幽默文学应该是一种宽泛的定义,包括一切含有幽默

声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现实主义文学》为网友私有物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