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身上的文化:苗族服饰

穿在身上的文化:苗族服饰

苗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以频繁迁徙而著称的一个少数民族,因此,苗族居住辽阔,其语言、服饰、婚姻、丧葬、节日等文化,既表现共同性,有显示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加之,苗族在历史上有百苗之说,其支系之繁多、文化之丰富,为56个少数民族之罕见。

据清朝乾隆《贵州通志》记载,贵州有14支苗族,分别是:花苗、白苗、青苗、红苗、黑苗、九股苗、西苗、东苗、克盈牯羊苗、夭苗、谷蔺苗、平伐苗、紫姜苗、阳洞罗汉苗。居住在贞丰县、兴仁的苗族,就自我认同为黑苗。据《贵州通志》这样描述黑苗:“黑苗,衣服皆尚黑。夫人绾长髻,耳垂大环,银项圈,衣短,一色锦油袖,男女皆跣足”其中的大部分特征,仍然沿袭至今,已历经几千年的历史。

一、苗族服饰的历史沿革

苗族服饰历史悠久,汉族文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就有关于苗族先民“积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的记载。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上载有唐代东蛮苗谢元深觐见唐太宗时就身着“卉服鸟章”的苗衣。

贞丰县、兴仁县苗族分两个支系,一个支系是清朝乾隆年间从黄平迁入,服饰基本保留明清朝时期的型制变化不大。另一个支系从西部的大方、水城等地迁入,亦保留了迁徙至此地时的古老服饰形制。

从苗族古歌和神话传说看苗族服饰历史:在“苗族古歌”中述,天地生枫木,枫木心孕育出蝴蝶妈妈,长大后同水泡游方,生下十二个蛋,由蛋中生出龙、虎、蛇、水牛、蜈蚣、雷公、姜央等兄弟。在兴仁中部方言苗族服饰上有人首和龙身的图案,人首指的就是姜央(勾央),龙身部分苗族叫龙衣,是很有代表性的纹饰,装饰在每一个妇女的服饰上,既有不忘祖先之意。

苗族是农耕民族,水牛在人类农业发展史上立了很大功劳;鸡是报晓光明的,鸡是凤凰的原形物,苗族自称为“嘎闹”,即鸟的意思,同时,也鲜明地反映了“鸟儿无树桩,苗家无地方”的迁徙历史,这说明苗族从古至今都是把枫木、蝴蝶、姜央、龙、水牛、凤凰等作为自己的图腾,因而在服饰上都有枫木、蝴蝶、姜央(勾央)、龙、凤凰等图案。

由于经济落后及地理位置偏僻等因素,使得居住在贞丰县、兴仁县的苗族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较小,该地苗族服饰及其图案保留了原始性的特点;又由于精神意识形态的相对稳定性,使该地苗族服饰不同程度仍然保留了古老形制和文化意义。

二、多姿多彩的苗族服饰

从黄平迁入贞丰县、兴仁县中部居住的苗族服饰,相当统一,据传从明朝以来就穿这种服饰,没有改变;内容分为男服饰、女服饰和背带、童帽,女服饰分为上衣、裙、头饰等:

(一)男服饰

老年人头包苗族自织自染的棉纱或蚕丝方格青色带领头帕,身穿青、蓝色长衣,腰系青色宽腰带,下穿青蓝色宽脚长裤,冬天系青色裹腿,脚穿草鞋或布鞋。中青年喜穿青蓝色对襟短衣,冬季或出门作客也穿长衣。

(二)女服饰:全身所用布料,以方格棉布染成深紫和青色作底布进行挑花刺绣,挑绣均是依照布料的经纬戳针,因而曲线较少。在绣法上多有变化,如平绣,数纱挑绣,织绣等。其纹样层层叠套地组合,层次复杂,但图案工整对称,其织、绣技艺与针技和谐默契,巧夺天工。

1、上衣

衣袖、大领右衽及后背等均有挑花刺绣,在上衣后背及衣袖等处的绣花边沿上,分别镶嵌蓝、红、绿、黄等绸缎条作装饰。其中,蓝绸缎所占面积较宽。绣有龙、凤、犀牛及几何图案的绣片皆衬于深青色棉布上。挑花、绣花图案一般为二方连接和四方连接。

(1)、青年女子上衣盛装:青年女子盛装要数“欧嘎跟星”(“欧”为衣,“嘎跟星”是升子底的四只角)——即升子底角形绣花衣,为其中之冠。姑娘在出嫁之前,以全部精力也只能做好一件或两件,故称为珍宝。所以,除参加隆重的节日集会穿上这种花衣外,只有出嫁时才穿,这种“欧嘎跟星”除了在“嘎来欧”——衣领、“项季欧”——衣肩、“龚孟欧”——衣袖以及“答欧”——衣襟上绣有不同精致花纹外,其衣背花的挑花刺绣工艺更为考究。衣背花的花纹布局大多为几何图形四方连续图案,其选形丰富,变化万千。服饰上的几何图案,反映了苗族居住在遥远东方大平原的田原风光,也反映了苗族对遥远东方大平原的赞美和向往。整件衣以蓝色为基调,其图案纹样丰富多彩、布局合理,在阳光下熠熠发光。

(2)、老年服装上衣

老年服饰其后衣片不绣花,是用自织提花形席纹图案衣料染成深紫色制作而成,上衣是大领无纽扣,短衣系织绣花带于背后。

绣花带花纹多为织绣结合,十分精细,飘带两头有五彩缤纷的丝线穗,也是苗族服饰制作工艺的重要特征和漂亮的装饰品。无论青年老年均用,尤以青年所配花带更显鲜艳夺目。

2、裙

百褶挑花裙。女青年下身穿着百褶长裙,叫“灯亩”,这是女子盛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反映苗族漫长、曲折、艰苦的迁徙历史,也反映了苗族不屈不饶的生存精神。“灯亩”即花裙。这种花裙一般用料为5丈至8丈,花裙的衣褶可达数百左右。“灯亩”分为“嘎项灯”——灯首,“硬希灯”——群身和“嘎杜灯”——裙脚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以“嘎杜灯”尤为重要。“嘎杜灯”从上到下由4道横向不同的刺绣纹样组成,第一道称为“嘎呆奶”即小人花,第二道称为“亩打漏”即雀翘形花,第三道和第四道称为“亩估基“即龙花。第一、二道为刺绣纹样,第三、四道为编织纹样。裙脚织红、绿、黄三条彩虹,象征黄河、长江、清水江,是祖先迁徙过程中艰难跨越的三条江河。在贞丰县、兴仁县的苗族过花江北(盘江),就多有一条彩红,即跨越四条大江河,穿裙子还必须围腰帕,女童只围前花腰帕,包头妇女则前后都围腰帕,着盛装时围花腰帕。

3、头饰

穿在身上的文化:苗族服饰

头饰装束,将长发用木梳梳理后,盘发于顶,用木梳从头后插入头发,叫“正梳”。内头巾两块包住长发头巾边沿绣有锯齿形花边。年轻姑娘还钉有银泡花,外包四方形头巾,头巾的两边吊有织网的缨络,包成椭圆形。戴牛角形大耳环、扭丝耳环和瓜子形耳环,头右簪戴右银插头片,青年妇女和姑娘还在插头片上外接五棵1.2尺长的银链,连接银蝴蝶插入头部,再戴上银项圈、银手镯等银饰品。

(三)背带、童帽

苗族的背带精美,背带布满绣花、挑花和自织的提花,色泽鲜艳、手工精细。苗族童帽有猫头形帽、虎头形帽、瓦房形帽等,上面绣有精致花纹图案,并配有花边,钉有十八罗汉形银器,童帽的后面加有银铃、银质富贵印章、鱼、虾、缨络等。

从大方、水城等地迁入贞丰县、兴仁县西部居住的苗族服饰亦很有特色,男装与其它支系苗族大致相同。

女装由短衣、长裙、围腰和内衬衣、头饰五部份组成。

(一) 短衣。该支系苗族短衣为和服形无领、无扣、对襟短衫,衫边从领下沿到下摆,挑绣或蜡染长条图纹装饰。裤子由五段不同的花和布组成。从袖口往上,第一段与第三段同样的布,过去由于没有好布料,主要是用自己织染的土细布做成,现在主要为平绒或卡其布或其它高档次的布料做成,第一至三段为个人挑绣的挑花图案或所画的蜡染花纹做成,第四段一般为白布,第五段为天蓝或藏青色布做成,五段连接组成一支漂亮的花袖。整个短衫做工精细,花色搭配适宜,靓丽适体,朴素大方,是本支系的盛装之一。

(二)长裙。该支系长裙独特,为左右侧百褶长裙,裙身打开约有1.8丈长,用不同的布饰与花纹图案组成。从腰部往下,分为五段组成:上腰段用一段白布做成,第二、第四段由蜡染图案或挑绣花组成,第三段用平绒布制成,第五段用大幅平绒黑布制作,穿着时用线把裙穿连、排齐。长裙从花纹到布料,做工都非常讲究,要求做到整齐,美观、适体,穿在身上给人一种飘逸的美感。因此,尺寸要求较严,缝制要求精细,裁剪要求准确。否则,后片不能盖住褶裙后部,穿戴就不美观。

(三)围腰。该支系的围腰不仅是女性整体装束与服饰的关键饰品,苗族妇女对围腰的制作非常认真。围腰用青色织绵布两片连接做成,背面缝连宽窄一致的挑花或织绵飘带。

(四)内衬衫。该支系苗族妇女的内衬衫主要用天蓝色或藏青细布做成。内衬衫为小领对襟布扣,与一般对襟衫制作相同。内衫主要用来配饰长裙装并起到内衬衫的作用。

(五)头饰。该支系苗族妇女头饰主要为已婚妇女头饰。苗族少女和未婚女性一般不戴头饰,但在六十年代之前,少女一般留发辫并盘于头上。已婚妇女头饰也较其它支系简单,成婚后,把头发全部往右边梳理,挽上一个半月形的木梳成发髻,有的木梳印有精致而对称的花纹图案作装饰。

该支系苗族的装束服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于生存环境恶劣,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由于交通不便,加上民族歧视,本支系苗族与外界交流甚少,因而保持着传统的苗族服饰。从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的兴仁县交乐汉墓1975至1999年出土文物里,发现墓边龙树脚苗寨居住该支系苗族,该汉墓文物出土时,参加考古的陈教授将龙树脚苗族服饰与出土文物一一对照,好多图案直接相似。

三、苗族服饰特征

1、多样性:其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贞丰县、兴仁苗族服饰包含了中部方言和西部方言两个地区的不同的古老服饰文化;二是其服饰本身的多样性。

服饰的多样性:(1)种类多样性:除儿童服饰、少年服饰、青年服饰外,还有老年服饰;(2)内容的多样性:有头饰、上衣(少年、青年、老年)、裙、银饰等;(3)技艺的多样性:挑花、刺绣、锁绣、平绣、凸绣、辨绣、织绣等;(4)技艺的独特性:苗族的挑花刺绣,以正挑反针为贞丰县、兴仁县中部方言苗族区域和中国及世界的独特技艺,绝无仅有。

2、综合性:

(1)体裁的综合性,集苗族各种原生态布料、染料、绣艺、图案、银饰精艺于一体;

(2)风格的综合性: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饱经苦难的迁徙民族,其生活文化基因复杂多样,服饰上除纪录苗族悠久的历史外,还记录了苗族迁徙艰难困苦的历史。

银饰除美感外,从根本上还具有苗族迁徙便于携带财富及和平时平抑物价的作用。

3、完整性:

苗族服饰从头饰、上衣、裙、银饰,大部都有相对规范的结构,其内涵图案,各有一定之规,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

4、立体性:

由于兴仁县中部方言苗族刺绣具有几何图案的对称性和配线料的多样性,协调性,随光折射,会神奇地出现动态的立体感,显得典雅、华贵。

5、民众性:

(1)民生性:苗族服饰是苗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女子一生必穿的服饰,包括儿童、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特别是青年必须穿盛装。

(2)民俗性:苗族青年盛装中的银饰则是苗族男方给女方必备的重要礼金之一,否则就结不成婚,苗族服饰与苗族的婚俗息息相关。苗族老人逝后,也必须穿苗族服饰,否则就走不到祖先居住地东方那里去,一句话,苗族服饰与苗族人生死相依,所以苗族服饰具有重要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民众性。

四、价值

1、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

中部方言和西部方言兴仁苗族服饰是贞丰县、兴仁县苗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和长期的艰难迁徙过程中,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传承下来的古老文化艺术遗产,是苗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迄今为止传承至今中国最古老的中部方言和西部方言苗族服饰,也是本民族现存文化传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苗族服饰的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与苗族的民族史、文化史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它全面完整地体现着这一民族的传统文化,它是苗族人民起源和迁徙史的“活化石”及一部史书,它对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宗教学价值

苗族信仰多鬼神,是民族生存繁衍的精神支柱,认为人与万物是超人的神卵生出来的,只有卵才能生万物。苗族原始的卵生观,在服饰上反映极为突出,因此对苗族原始宗教和神话有其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3、艺术价值

苗族服饰集苗族工艺之大成,与苗族的艺术发展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苗族人艺术最高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古代、现代苗族人艺术的重要文本。

4、苗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苗族服饰源于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用独特的形式反映人民历史和生活习俗的百科全书,他体现和传承着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历史价值,同时也是研究苗族的工艺艺术和社会发展史的重要依据。

5、民间认同的纽带

苗族服饰深深扎根于苗族人民心中,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和其它民族的赞誉。苗族服饰的特征正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体现了苗族人民崇尚自然,崇尚动物,崇尚祖先的历史,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勇敢,成为苗族人民维护团结、加强文化凝聚力和教育培养年代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可代替的意义,也是解读苗族人民审美心理最重要的依据,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

苗族服饰对于发展民族文化艺术,增强民间艺术交流,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开发民族商品具有特殊的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85501.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转载:穿丝袜高跟鞋的女人(下)

原文地址:转载:穿丝袜高跟鞋的女人(下)作者:爱莲(四)进了阿芬的家们,阿芬先递给我一双拖鞋,然后她就脱了她的高跟鞋。这回她好像和上次我来的时候不一样,她上次在家里都穿着高跟鞋。我换了拖鞋之后,傻呆呆地站在那里,望着她的脚。“你干吗

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的服饰文化

在芦笙芒筒齐奏的恢宏神韵里,向您展示服饰斑烂、银潮滚滚、歌舞翩翩的动人场景。使你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都感受到苗族服饰文化,使你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苗族服饰文化的环境之中,感受它与其他服饰文化的极大差异。您若感受到了这种

雪纺面料的好处:现在才知道

雪纺连衣裙,由于面料经纬疏朗,特别易于透气,再加染色中的减量处理充足而面料手感尤为柔软,是时髦女性所追求的时尚面料。雪纺面料质地柔软、轻薄透明,手感滑爽富有弹性,外观清淡爽洁,具有量好的透气性和悬垂性,穿在身上舒适感很强,非常的飘逸

艾绒肚兜 宝宝穿艾绒肚兜的好处

艾绒肚兜http://shop64787394/ 产品说明:“艾绒红肚兜”是利用艾绒独特的温经散寒的特性制成的一种时尚养身产品,穿在身上可作用于人体最易受寒的穴位“神阙穴”(肚脐),专为那些“不分冬夏穿单衣,不管冷暖晒肚脐”的年轻女性设计,肚兜面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文化语境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翻译不仅仅对语言与词句进行转换,还承载着传播文化,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重任,可以说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转换为语言文化的过程,需要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不同的国家与民族,由于其地理位置、风情民俗、历史传统、经济生活、社

声明:《穿在身上的文化:苗族服饰》为网友平步青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